《Unbreakable》>《Split》>《Glass》《Split》原來是三集片裏動作成分最多,《Unbreakable》片尾有一點點動作成分,《Glass》就……有些地方味如嘴蠟,環境設置浪費了好演員。
關於超英的理論,第一集的節奏跟敍事會好一點,比較能控場。
而且有一個看點是玻璃先生穿牆過海,為了尋找跟自己相似但極端地不同的人,玻璃先生還是挺浪漫的。
(並沒有嗑上西皮(。
))玻璃先生發現自己在人生中發揮什麼位置,真的令我很心潮澎湃,所以我挺想看他後來作為惡人怎樣發揮。
可是他打從《Split》就一直被關,媽滴🌋但因為《Unbreakable》沒有說玻璃先生的能力,我喉嚨都乾涸了。
直到《Glass》出來了,還是沒有說他的超能力啊[哼]還有《Glass》的Act 3,再好的意念也被Act3浪費了。
整個世界觀這麼好,奈特沙马兰都浪費掉了……他很擅長反高潮,三集片都在某些時刻能令我腦袋乾掉。
当一面有极致的时候一定会有另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他的超能力不是像超级英雄那样,但非比常人的能力让他即使在平凡的保安的位置都能大放异彩,就像漫画里的人,可以无所不能当你以为玻璃先生只是帮他发掘潜能就大错特错,其实他也是超能力者,只不过是头脑超能。
因为爱漫画,所以深陷其中,以至接近疯狂,扭曲了现实
几年前就看过布鲁斯威利斯的这部电影,昨天又看了一遍。
人的一生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每一天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变化,你影响我,我影响他,在互相的影响中,“我”,这个角色出现了,“我”,渐渐向现实妥协,无论"我"是正义抑或是邪恶那已经不重要了-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只是为了验证宿命的桎楛,这看似悲哀,却只是真相冰山的一角。
而对“我是谁”这个终结问题的演绎,也一遍遍的上映着。
一个平凡的人,早上起来却也有着同样莫名的惆怅,弧线的另一端,有个怎样的“我”呢?
不管是否有意为之,只能说导演这个坑埋得简直了,没错,我是穿越回来补《不死劫》的。
谁也没想到2000年上映的《不死劫》成为了“沙马兰”宇宙的开篇之作,略带几分晦涩的表现手法,缓慢昏暗的叙事结构,以及揪心洗脑的背景音乐,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但19年前观众普遍没有IP这一概念,加之三部曲时间跨度太大,当年观看该片的大部分观众想必最大的感受就是沉闷,希望明年的《玻璃先生》能把这个系列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
伊利亚天生骨质脆弱,从出生,就一直在伤痛中度过。
所以他坚信,有人生活在他的对立面,从不生病,从未受伤。
在一次火车事故中,所有人都丧命了,但大卫毫发无伤地幸存了。
伊利亚相信大卫就是他在找的人,一个漫画中的英雄,具有超能力,赋予使命。
在伊利亚的帮助下,原本生活不如意的大卫渐渐找到了自信,并逐步找到了那种能力。
正当他怀着感激的心去见伊利亚时,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昨天,布鲁斯·威利斯终于在星光大道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就象戴米说的,这早该属于他。
今天,我在我丰富的存货里,找来了这部2001年的作品,好好回味了下布鲁斯的演技:)——2006/10/19 21:24
据说当年电影公司想趁着《鬼眼》的东风再狠狠捞一笔,结果这部电影的票房却让人大跌眼镜。
毕竟在圣诞节档期上映这种黑暗诡异的片子确实太过剑走偏锋,不过沙马兰导演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诠释他心目中的超级英雄电影,实在是前无古人的举措,从这一点来看影片首先就让我的好感倍增。
影片的摄影手法和场面调度充满了极其强烈独特的风格,也许是这种作者风格令沙马兰导演在整个2000年代的头十年被法国《电影手册》捧为最喜爱的导演之一,好几部作品先后登上年度十佳电影。
镜像的频繁使用有力地拓宽镜头的纵深感,以及简洁地呈现出镜头内外的人物关系,开头女人产子后跟警察谈话,黑人小孩在家中跟妈妈对话的情景,都充分利用到镜像来叙事,相当沉稳老练;镜头作360度旋转先后两次拍摄漫画封面,医院里父亲与小孩重逢的一刻,都暗中流露出轻微眩晕感,很有希区柯克的味道;而开头火车上偷瞄的小孩以及中段追踪罪犯失足而跌下楼梯的黑人,更利用倒置的镜头营造出不安与神秘气氛。
阴森诡异的情节跟这种风格化的镜头设计与场景调度相得益彰,貌似风平浪静的情节下掩盖着凶残的暗涌。
影片主题在最后一幕反转里得以升华,如果把这段拿走的话,整部影片也无非是一个超级英雄的诞生记录,而最后由黑人口中道出的“真相”虽说不上彻底推翻之前的故事情节,但起码令这个原本格调阴郁的故事增添几分毛骨悚然的意味:正与邪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光有英雄无法显出其伟大,必须要有恶魔作为对手才能彰显出英雄的地位。
这种二元对立统一的世界观似乎被之后的诺兰导演进一步发挥创作出伟大的《黑暗骑士》,从这一点来说《不死劫》的原创性也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这部电影从始至终讲了一个道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难以想到这部电影是在现在超级英雄电影饱和状态下的好多年前上映的,故事走的是平凡路线,没有特别复杂的故事,却津津有味。
一个父亲从始至终就在否认自己的能力,像变种人,但是他真的又是孤独的,作为一个“异类”该怎样去面对自己?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选择成为一个拥有超能力但真的又很平凡的英雄。
玻璃先生就是那种强大的,要使用自己智慧的超级反派了,期待之后的故事,准备看《玻璃先生》!
2000年,在新千年伊始的时代,DC刚刚因为那部《蝙蝠侠与罗宾》大扑了一顿,只好暂时雪藏蝙蝠侠,而经典的2002版《蜘蛛侠》还没诞生,大红大紫的漫威宇宙更还遥遥无期,谁能想到这个时间点,竟然出现了一部非典型、反套路的超级英雄片呢?
或许对于美国人来说,即便超英还没有拍那么多电影,但漫画也早已成为一代人的情怀了。
结果,沙马兰导演大概借助于此,对漫画来了一次自我结解构的弱元叙事。
是的,这是一部超级英雄片,但是不同寻常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大场面大特效,连动作场面都没几个,但奇妙之处,除了沙马兰导演个性化的影像风格(阈限镜头加上丧心病狂的长镜头以各种奇怪的角度拍摄费城里说话神神叨叨的家伙们,导演还时不时入镜混脸熟),最取胜的还在于这部影片的超级英雄漫画情节。
在这部电影推出的4年前,维斯·安德森导了一部名叫《惊声尖叫》的元叙事恐怖片,所谓元叙事,即是影片在影片的内部讨论其自身。
在《惊声尖叫》中,像传统的B级杀戮恐怖片一样,里面有一个不断杀人的杀人狂,有趣的是,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全部都是恐怖片爱好者,杀人狂则是模仿恐怖片里的情节来作案的。
电影中不断提到了那些恐怖片里的“规则”和“套路”,并且维斯还在电影里讨论了一个社会议题:恐怖片会不会造成青少年的暴力倾向?
影片中的成人们不断埋怨恐怖片教坏了小孩子,不过显然韦导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驳斥了这种观点——影片最后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是父母疏于教育以及分裂的家庭环境所致。
此外,这部电影和《惊声尖叫》一样,都属于弱元叙事影片,它们不会像《死侍》那样打破第四面墙来与观众互动,在影片中,角色们仍生活在一个自洽的世界观中,并在此一世界中讨论各种作品。
因此,作品与现实本身之间的关照便成为了重点。
在这部没有大场面的故事中,故事的重点不是超级英雄如何惩恶扬善与敌人大战三百回合,而是发现超级英雄存在,即漫画书里的内容是否不仅是漫画,是不是在现实中也能找到超级英雄?
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又让人想到沙马兰的另一部电影《天兆》,同样也是外星人的题材,但故事却集中在外星人到来之前,真正的外星人直到结尾才露出全部真容。
这种聚焦于“探索发现”的情节对于现在习惯了大场面大特效的观众而言可能颇为无聊,毕竟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揭露真相的快感哪里比得上中间一连串的视觉轰炸呢?
但在早期,特效不甚发达的年代,这种如同《走近科学》一样把故事的重点放在探索的过程上的影片并不在鲜见,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
影片的主角拥有超能力而不自知,甚至不愿承认自己的神奇,而男二号则承担了发掘其才能的责任(到了结局我们才知道塞缪尔杰克逊的真实身份)。
这也是老布和妈惹法克侠继《虎胆龙威3》之后又一次在双男主电影中擦出火花(虽然之前在《低俗小说》中他们也曾共同出现,但在那部片中并没有这两人的对手戏)。
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把现实和漫画书一一对应的过程:先是发现有人能够神奇的死里逃生,之后发现他力量惊人,这些还可以用巧合以及天生神力之类的来解释,在之后主角发现能够预测罪犯,这一点得到了验证,更加证明了超能力真实存在;但主角随后因为家庭原因陷入仿徨和自我怀疑,并举出反例证明自己不是超能力者,为此我们的神盾局长又回到漫画开始寻找线索,于是提出了“英雄的弱点”(影片英文原文直接用了“氪石”一词)的说法,接着我们看到男主逐渐自信,真的开始像个英雄一样开始打击罪犯,而到了影片的最后,甚至还出现了超级反派!
由此,漫画里的情节被全部复现到了现实中。
当然,说到底,现实的世界里并没有真实出现的里的超级英雄,也不会有布鲁斯威利斯那样隐藏的超级英雄,但是那些故事,毫无疑问,不论多么超越现实,其根基仍然是来源于现实的,这最终揭示了元叙事的终极关怀,即: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自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围坐在篝火堆旁喃喃低语时,神话便成为故事的滥觞,昭示出人类欲望的“原始模型”。
我们之所以讲故事,其实是在行使我们“做梦”的权利,在充满坎坷荆棘的现实世界,做梦是苍天的唯一怜悯,它使得我们暂时逃离艰深的清醒,暂时在虚幻中一晌贪欢。
于是我们在梦中塑造英雄,将自我的理想投注于那个虚构的符号。
影片中的角色正是如此,塞缪尔杰克逊天生身体脆弱,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躺在病床上,病痛与自我价值的存在危机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漫画所塑造的梦成为了其排遣的唯一手段。
人类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映照来确认自身的角色,正如《惊声尖笑》里的反派同样拥有创伤记忆,于是将自我投射到杀人狂形象上一样,以利亚将同学奚落他的绰号当做超级反派的名号,从而成为了“玻璃先生”。
不是故事让人变成了大魔王——故事只是一个媒介——而是大魔王通过故事发现了他自己。
就像《一拳超人》里的饿狼,人们都在赞颂英雄,他却认同了反派。
所以,当布鲁斯威利斯确认了自己为英雄时,他便可坐实超级反派之位,使得善恶的二元结构得以树立,由此完成了自己身份存在的证明,从而将梦想带进现实。
超级英雄电影本身是夸张化的现实,是人类梦幻的一种投射。
而这部《不死劫》则是退了一步,是对人执迷地追寻梦幻的夸张化演绎(现实中再怎么看漫画入迷也不可能为了这种事杀几百人吧),前几天看《门徒》,里面吴彦祖提到人为什么要吸食毒品?
彦祖最后意识到人之所以吸毒是源于空虚,那么到底是吸毒可怕还是空虚可怕?
玻璃先生为了拜托自身存在的空虚而疯狂,不正如现实中那些因空虚而疯狂的人么?
而大卫邓恩成为英雄后不会再在起床时感到悲伤,不也正似梦想实现而摆脱了空虚吗?
于是我们最终也从元故事中看到了故事,看到了说故事的人,看到了人生命中那股来自原生混沌之虚无的恐怖,对自我存在之焦虑。
这种生命力量在善之一面,推动我们前进,帮助我们成就自我和社会,就像大卫邓恩;在恶的一面,则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破坏力,引导我们步入执迷痴癫,就像玻璃先生。
不死劫,凡人与上帝并存于一个躯体!
既有神力,又有众生的感情!
杀死凶手那段,明显是上帝视角!!
看完电影我们会问自己,假如你有神力,你会做何选择!!!
主角既没有远离众生,也没有放弃应当的责任!
当然大恶人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主角认识自己!
布鲁斯的眼神,包含悲悯!
好棒的剧情,好棒的电影!
你理想中的超级英雄是怎样的?
上天入地、罩杯D+如超人?
抑或幽默多金、智商情商齐飞像钢铁侠?
那如果是这样一个一脸杯具、生活无趣、撩妹技术欠奉的中年Loser呢?
我们再来看看坏蛋君,你心中的大魔王是不是长这样?
要么身怀神力、邪魅十足?
要么智力超群、思维鬼马?
但会是这样一个一碰就碎,终日只能靠轮椅过活的“玻璃人”吗?
如此的正、反搭配,是不是感觉很新鲜?
没错,本片就是这样独特。
导演沙马兰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英雄和坏蛋各自寻找生之意义的故事。
他们不再所向无敌、自信满满,通观全片,你会发现正反两派是如此的相似。
他们都曾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倍感茫然和孤独,甚至悲伤,正如男主每天早上醒来时的感觉那样。
这也正是导演的牛X之处。
和《第六感》类似,沙马兰再一次将自己一贯推崇的奇幻主义色彩立足于高度现实的基础之上,反应的还是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存在的问题。
“知道什么事最可怕吗?
不知道自己归属于何处,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那种感觉真糟糕。
”细细地读一遍这句话,再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细思恐极。
正因为有着这样英雄惜英雄的情感,他们通过彼此的互相帮助,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和方向,虽然结果有些始料未及。
尤其是“大魔王“伊利亚,虽然最终步入歧途,站在了男主的对立面。
但作为一个连自己的骨骼都无法掌控的男人,他在帮助英雄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错误。
”
他们纠结的关系诚如伊利亚所言,“在漫画里,谁会是大魔王呢?
就是英雄的对手。
跟你我一样,大多时候是朋友。
”
所以,请一定要相信自己,你、我、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幸运的话会有伯乐为你点拨,但大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去挖掘和领悟。
当然,作为一部悬疑片,影片最后的大反转带给我的震撼程度完全不逊于当年的《第六感》,对前面所有的细节铺垫也起了一个非常好的照应。
用那句老话来形容,就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节奏有点缓慢 惊奇的是Samuel L. Jackson在这戏里显得出奇的年轻。。。印度阿三的实力一年不如一年。。。全片唯一亮点最后5分钟~
6.5/10 分。初看,蓝光。《灵异第六感》的姐妹篇?“不死宇宙/光头宇宙/精神病宇宙”的第一部,第二部是2016《分裂》,第三部是2019《玻璃先生》。。。
- -....... 唉
沙马兰的这部,才是超级英雄电影该有的范本。不需要CG特效来展现其能力,而通过镜头语言和现实生活本身所提炼出来另一层次的英雄观。
个人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沙马兰作品最烂的一部!尼玛我忍受106分钟的沉闷和拖沓最后只换来了一个这么不靠谱的意外结局!!尼玛什么漫画神马恶魔与英雄什么玻璃人钢铁人,故弄玄虚造作到令我呕吐,这想开挂又失败告终的阿三哪!
一股子装腔作势的劲儿,拼命想严肃叙事,只能怪剧本底子太薄。
2009.1.1看的,结局出人意表,但是没有交代David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结束得有点突然,片子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说明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存在...
怕死的人想尽各种方法,以致人于死地为快,只为了找出那个和他相反的——死不了的人!这个不怕死的人,是真正的英雄吗?他比普通的人抗死,且通过触碰可以得知陌生人的经历,但是,他怕水,儿时在泳池受过伤害。但依然无法阻挡,他成为一代——雨衣侠!!!
整部影片因为结尾的一个握手变得合理顺畅,画龙点睛的手法需要很大勇气。看到1个多小时我都快被莫名引导的悬疑给无聊死了,家人对大卫的猜疑、Elijah对大卫的猜疑未证实,都在不断给没有结果的剧情填充材料。关键的一点是:若是证实大卫是拥有强壮之身,那又会怎样呢?结尾处理了这个问题,但整个过程让人体验到的是无处安放的焦虑,悬疑带来的思考几乎是很浅的。2023-04-17重看。可以理解导演引入漫画正邪对立的概念来构建正反双方角色,或者说一强一弱。其实整个过程都应该是MR.GLASS寻找和证实自己价值的途径,他必须以此寻找到自己的归属,自己存在的意义。究其内核其实是很悲凉意味的。炮制如此之多的灾难惨剧,只是为了证实自己从小从漫画中获得的一种解读。而Elijah Price被定义为MR.GLASS,更要追究其背后的背景和问题。
以为会跟《灵异第六感》一样,结果很失望!烂片来的!
如果不细看、不去留意塞进影片里的那些生硬拙劣的符号和浅薄恶俗的蕴意的话,也许还可以给个2星半;一旦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就只能给1星了。对沙马兰已不抱任何希望了,这货除了热衷于玩结尾大逆转、在最后一分钟自鸣得意地抖他那个恶俗不堪的烂包袱外,还有什么出息啊? 难怪昆汀一直鄙视他。
通篇沉闷的我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只有最后的结尾是亮点,也只有看到结尾处才终于明白原来是怎么回事
故事线很强,最后的包袱感觉不错。年代久远了些,类漫画的拍摄手法已经在当时可能算是很不错的吧
因为《分裂》布鲁斯威利斯的最后一个镜头来补的。一个天生容易骨折的玻璃娃娃,一个不会生病和受伤安保侠 本来对角色设置抱有希望,但受不了这种沉闷阴暗缓慢的基调,虽然最后爆出玻璃人的罪行,但总体还是比较平淡 2.5星
想黑沙马兰的,起码先看完了这部再来黑吧,什么马修沃恩,克里斯诺兰,还嫩,还嫩
反英雄,反类型。有时候我们会对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者一个小物件产生发呆,凝想,然后瞬时产生一大堆联想物,这些联想物极力想突破平凡人脑的束缚,但这些都是不可描状的。沙马兰的那些奇怪的角度和镜头包括大量利用反射面独立看来很不错。整部剧想透过鬼魂眼来窥视凡间真神的感觉好矫情,不舒服。
到底是为了找自己存在意义 还是为了找你 存在意义=你?←何解? 整个片子太过漫长了 前面分了几节 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删 中间夹的romance就有够凑数的
这种拼了命非要来个大反转的结局…有时候很影响观影感受…乏味了…就无趣了…
印度裔导演沙马兰很喜欢拍姊妹篇,1999年乘着温情惊悚片《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大热的东风,隔年启动原班人马赶紧再拍了一部同样具有特异体质的《不死劫》。原本想一气呵成来个三部曲的,没想到市场反映不佳,唯有计划搁浅。中间十几年拍了一些不红的准烂片,终于在2016年又写了一个好本子,找到了詹一美和耀眼新星安雅·泰勒,拍出了多重人格的《分裂》受到好评。片尾类似彩蛋的部分,光头布鲁斯·威利斯再度登场,一两句台词把《不死劫》给捎上了。
可以归入我看的电影中最差行列了。简直被耍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