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非影評)我總是和別人說我有病,當然我可能也不是真的有病,因為我不需要藥丸。
作為一輩子都沒辦法住在曼哈頓的第三世界的無產階級,我總這樣對別人說:“那些有錢人,抑鬱都能抑鬱得很好看,她們可以去看心理醫生,可以有一大堆藥丸,然後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沙發上憂鬱,別人還會說他們優雅好看。
而窮人就不能抑鬱了,窮人抑鬱會被人瞧不起,看不起心理醫生買不起藥,只能自生自滅躲在黑角落哭,或許還會因此而沒飯吃。
”電影里的女主角就是個典型的有錢的抑鬱青少年,她有錢住在曼哈頓,她有能力可以考上哈佛,她有才華可以幫滾石雜誌寫稿,她有樣貌可以受到男生傾慕。
她擁有很多,她還擁有抑鬱癥。
抑鬱癥是個挺不好的東西,因為它可大可小。
當她把自己的經歷全部說出來,就有人會在那挖苦道:“這些都是無病呻吟。
”的確,抑鬱癥是什麽?
抑鬱癥就是讓你無病也會呻吟,把所有的痛苦擴大,讓你無法面對。
所以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這實際上是代表了我們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代表我們需要依賴他人,同時——還要認為自己很特別。
我想這是爲什麽在最後她要割脈,有很大原因是她不清楚自己是誰,她以為自己是那樣的特別,沒人能理解她,直到她站著,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百憂解從藥店里走出來。
她說:“我的人格就是這樣!
”對,我們的人格就是這樣,我可以理解。
女主角的病情是從小開始培養的。
其根因就是父母離異,家庭中男人的離開讓她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被愛感。
她追求特別,追求獨立,反而差不多走到了相反的方向。
這麼說的話,大多數人會嘲諷:“許多人比你過得更慘!
爲什麽別人過得好好的,你就這樣?
”這個問題我真沒辦法回答。
我覺得很憤怒,因為我也不想這樣。
同時我也感到羞恥,因為我也覺得我太脆弱,太失敗。
這就是自殺念頭的催進劑——對自己的厭惡。
其次才是對生活的厭惡。
如果這樣繼續寫下去,可能我也會開始情緒失控。
除了沒有女主角的才華和錢還有她那勇敢的不顧別人的壞表現,我對電影里的所有細節都感同身受。
年幼時因父親產生的缺陷會造成後天的對伴侶的強大的控制欲——害怕被拋棄,希望自己被愛。
她和我都用實踐證明了一點:這只會產生反效果。
然後,事情會有一個突發點,情緒會完全失控。
就像一個開口向下的二次函數一樣,在最高點之後,又會慢慢的降落下來。
她說,是藥丸讓她緩過來了,給了她一點時間。
我沒嘗試過藥丸,可我也緩過來了。
所以我覺得根本就不需要藥丸。
爲什麽?
因為真正的治愈是必須自己想要被治愈。
必須自己真真切切地想要打救自己,並且從各方面去做。
抑鬱癥患者想要自己繼續墮落來引起周圍人的愧疚感和愛,所以我們都酗酒抽煙亂性etc,做各種不大好的事情。
gradually,and suddenly. 跌入了痛苦的深淵,沒有低谷。
那些墮落實際上是一種復仇的快感,對自己和他人的復仇。
快感過後,就是地獄。
Everything is not gonna be okay. 找心理醫生是否真正有用?
我們才是最瞭解自己的人。
心理醫生只是你的傾聽者。
電影里的心理醫生有什麽建設性的作用否?
你知道你想和你自己的父親上床,你知道佛洛依德的那堆鬼話。
況且找那些業餘的心理醫生,還不如自己去研究心理學。
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人。
尋找心理醫生和吞藥丸,只是一種依賴,是一種無用的寄託,希望自己能夠花點錢和時間在這個身上,第二天一起來就突然變好了。
實際上還是不想自己做出努力。
自己害怕改變。
影片的最後扯到美國這個抑鬱大環境上了,似乎想要給主題做一點點昇華。
可是足夠了。
它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抑鬱少女的一段時間的故事,只不過這個抑鬱少女稍微太好看了一點。
還有很多像我一樣沒有才華又長得不好看的第三世界的抑鬱少女,用網絡詞語來說,可以是綠茶婊,也可以是“賤人就是矯情”。
可是,隨他去了。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your life.還有,永遠不要想著去依賴誰。
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助你,就如電影里女主角的朋友和男朋友一樣。
也沒有天使。
有的只是被你自己搞砸了的現實。
修補人永遠只能是自己。
抑鬱青春不需要藥丸。
需要的,是自己把自己所應該承擔的東西承擔起來。
意識到自己的病態,並且努力更正,把銳利的敏感用在創作等其他有用的東西上,不應該讓它們把自己摧毀。
同時,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患者,不應該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因為抑鬱癥有時候是一個讓自己墮落和情緒失控的藉口。
需要的,是接受現實。
也許到了最後,大家都會好起來。
PS.這電影的翻譯明顯是google翻譯,裏面的‘fuck’全部翻譯成了‘發生性關係’,罵人的時候就是“你真是發生性關係不瞭解我。
” 還有‘cool'翻譯成了’涼爽‘,就是你看到別人嗑藥會說‘噢這真涼爽’之類的會讓人笑場的語境。
而且把所有的‘shit’都翻譯成大便也會有一種神奇的效果,就是“大便,怎麼會這樣?
’ lol
影片最后称美国每年开出超过300,000,000的百忧解处方笺用于抵抗抑郁症,中国呢?
马马虎虎的校园片,这样类似的少女剧情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娄烨《颐和园》中的姑娘余红。
同样是单亲早熟,名牌大学,清华-哈佛,余红-lizzie。
初入大学城的她们都用习惯用敏锐的眼神和亢奋的纸笔来抵抗来自身体内部的不安分情绪。
她们都聪明漂亮并且天生冷漠,并非是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姑娘就会得抑郁症,她们看似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实际上对爱情理想化的一厢情愿也都让她们身心疲惫。
没人能解释一个年轻人的忧伤,他们装在透明的盒子里对着外面的眼光大喊大叫,自己却无力伸出手去握紧对方,告诉他们自己实际上是多么懦弱。
抑郁的青春不会只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离异家庭的生活压力,父母畸形的期望值,过分的溺爱,gigs,摇滚乐,性解放,致幻剂,宽容放纵的大学生活,颠倒的作息时间,破处party,或者你是一个能写乐评的漂亮妞而让你想要割腕自杀。
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 你说呢?
prozac是著名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商品名百忧解(fluoxetine,商品名称为 Prozac)被广泛用来治疗抑郁症。
女主角站在人来人往的药剂店门口,说:这是一个prozac nation。
这是一个抑郁症的国家。
几时我看这个片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惨绿少年。
其实所有人少年时期都一样。
有的人没有惨绿少年却有惨绿中年。
这个更惨。
其实回过头看,这些全是必要的。
好像得了便宜卖乖。
但如果没有那些受尽折磨的过去,怎么会有今天强悍的我。
这本书,或电影,讲的是太普遍的问题了。
如今中国社会也变成了美国一样的prozac nation,只是值得痛苦的事情更多,为自己的情绪去吃昂贵的百忧解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太奢侈。
看完电影要删除的时候,决定还是写点东西,我曾经游走在这样的崩溃边缘,那种想要发疯想要哭泣想要逃离的心情,虽然不像电影中的女孩那样强烈,可是内心本源,每个人都有吧。
天才少女,父母离异的童年,抑郁症,其实配合的刚刚好,片尾拿着玻璃刀片颤抖的手,生或者死,在这一刻,我觉得只是偶然了。
看见女孩和母亲大吵,谩骂后又道歉,充满愤怒却又后悔无助;对男孩极端的爱情,我明白她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可是爱不是别人给的,别人给的爱,你必须要懂得,才可能感受到,亲情?
友情?
爱情?
到了生命的边缘,只能给你惶恐以及更大的悲哀,你不曾相信你曾经拥有,你反复告诉自己这不可能,然后放声大哭,然后蜷缩悲伤到没有声音。
其实外表看上去有多正常有什么呢?
当我们走在阳光下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正常的生活,露出微笑,任何的崩溃都是渐渐渐渐,然后突然。
多年以后,我再回忆这些感受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模糊,那些心碎无比的夜晚,那些思念某一个人的情绪,那些高楼的阳台,我曾出神地望下去过,我没有想过要跳下去,但是我幻想过如果下去会是怎样的情形……但是一切都已经过去,当药物抽离的时候,或者是生或者是死,但是会好起来吗?
我不知道,似乎没有,似乎只是淡了,终究有一天会消失的。
听上去其实像童话故事。
给有相似青春的抑郁的人们,这部电影没有多出彩,但是确实让我想起曾经那个痛哭的自己,然后发现痛哭原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最令人映像深刻的片段是 声音渐渐远离的女主感觉世界与之无关,那种绝望很共鸣。
好像青春期无人理解或是刻意不想让人理解的情形,当然影片中的lizy显然症状要严重多了。
抑郁症也许在旁人看来此人顶多不爱交朋友,你无法理解她心中那翻腾的无法自救的强迫的思想,就像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强迫症患者停下他正在做的一切…自救…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救,旁人无法帮忙。
lizy的心理医师一开始建议Lizy完全的去信任一个人,去爱他去感受爱。
而Lizy确实这样做了,她全心全意的把自己都交给他,甚至以一个亲人的角度想要帮他做任何事。
买了机票去他的家,看到了他患有罕见病的姊妹,一腔热血换来发现自己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是事情不是她想的那样。
所以病情的加重理所当然,夹杂着妈妈的歇斯底里。
Lizy一直对妈妈是有恨的,她觉得是妈妈阻碍了爸爸的往来,是妈妈不懂事爸爸才不愿意回来,以至于这些恨都盖住了妈妈的努力。
当她终于知道所有的账单和自己的医疗费用都是妈妈负担的时候,她哭了。
说着妈妈我爱你说着妈妈我很对不起,但病情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一个想要好的心抵不过恶化的习惯恶化的心情不能控制的自己。
当Lizy万念俱灰,失去朋友,爱人,妈妈躺在病床上,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如此的一团糟,不仅仅是一团糟,是无法体会的那种绝望。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也许是和漂亮女医生姐姐的最后一次咨询,她发狂般的走入了医生家的浴室,打碎了可见的玻璃,拿起了碎片,伸向手腕上的动脉……一气呵成……当时脑海中只有这个想法……怎么收场呢……看官请自行……我想,自己也曾有过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的时候,特别是总有一些时间很难熬,绝望,抑郁,无助,甚至都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熬过它。
又必须熬过的日子。
四月已经过了一半,四月头的时候被论文压的喘不过气。
独自在外读书的日子真的连出去更觉得陌生,你看那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又怎样呢。
你又不是不知道,按道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我写东西的时候,突然又想到这个电影,这个电影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感受,我觉得这里的女主角露西太像我自己的某种状态了。
写文章也好,上大学也好,心里总是住着一个恶魔。
经常是这种状态。
虽然我没有这么麻烦的家庭,我的家庭美满却也非常能理解小说中的女孩心理。
好不容易进了名校,却总是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对固执的母亲,冷漠的父亲,亲情、友情、爱情的各种糟糕经历有同感。
在经历打击后的救赎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满意,奥斯卡喜欢的这种电影最后都是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这个电影偏重欧洲文艺片风格。
心理问题的电影其实不容易拍好,特别是要真实的那种。
这个算是一个还行的文艺片,其实比还行还要好一点,值得向一部分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推荐。
以前看美国电影觉得很那些东西离我们中国人很远。
现在来到了这里,发现很多都很真实。
抑郁症患者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也很多,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或者不承认患有精神疾病这一个事实。
其实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正视它,从病痛中走出来,生活可能就是另一番摸样。
我从不写评语,这次之所以写是因为这是一部很好的侧面介绍抑郁症的片子。
(给5星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就是抑郁症患者,看片子感同身受。
片中对于抑郁者的描绘比较贴切。
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
从中可以看到抑郁症产生的部分原因,得上抑郁症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
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宣传。
大多数人把抑郁症当成是无病呻吟,但只有得过的人才知道它的真实存在。
因为我就是抑郁症患者,看片子感同身受。
片中对于抑郁者的描绘比较贴切。
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
我想这部片子更适合那些有好朋友或是亲人的抑郁症的人来看。
可以侧面了解他(她)现在的处境。
他们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片中的好友和女主角的男友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做的已经很好了。
其实要求更多确是强求。
但如果你真想帮助他,一定要注意方法,推荐安德鲁所罗门的《忧郁》,其中有更多的描述。
之前看《菊与刀》,说到年轻男人最美的时刻,就是从少年跨入成年男子的刹那,就像是盛开的樱花,开放了也就凋谢了。
其实少女这种生物的美好之处,同样也在于此。
ricci在这部电影里就是介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歇斯底里的时候看起来确实挺像个讨人厌的“女人”,但是跟着母亲有样学样地抽烟的样子,分明还是个小女孩。
我觉得萌点就在于此,虽然这部根本不是萌片来的……其实作为青春片,这部挺普通的,家庭的破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每个人其实都是所谓的“好人”,老套的情节。
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甚至养育到能入了哈佛,这样的母亲,就算是有点神经质,也是可以理解的;离婚了的父亲,虽然整整四年没有付抚养费,但是别忘记了,他在离婚时房子和家产都被判给了老婆;一直忍受着女主角半夜开着音乐写稿子的室友兼朋友,虽然无法理解她,但已经在尽全力帮助她;还有男朋友,虽然他最后抛弃了她,但是,说实话,这样一个死死粘人又不听话的姑娘,便是我也不会爱她的,而且,他最后也很坦率的说了,i wanna party, i just wanna have fun",照顾一个精神病的妹妹已经够烦人的了,为什么还要忍受一个歇斯底里的女朋友?
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做的那些事情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爱的人,而且,在了解他们爱着自己的同时,反而要用尖锐的言语伤害他们更深;为什么明明已经决定要“像个成年人”,“这样对他对我都好”,结果却还是做了愚蠢的苦苦纠缠的事情;不必多说的还有手上腿上的那些个刀口子。
其实对女主角来说,最大的矛盾是,她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残酷些说,她自认的与众不同和高人一等(比如说她像疯了似的给rolling stone写碟评,比如说她对好友说“你知道爱情么?
你根本不了解,你只知道性!
”),但是同时她也希望别人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然后全心全意地爱她。
所以她尽管知道母亲手头很紧,甚至不得不从以前住的房子里搬家到更小些的地方,她仍然一直去拜访那个每小时收费100美元的心理医生。
所以在最后,当她发现那个心理医生只是把她当作普遍例子中的一个,而事实上并没有人能够如她想象一般地爱护她的时候,她冲到了医生诊所的洗手间里,试图割腕自杀。
虽然是很老套没错,不过还是感动了。
虽然不能说“就像看到了自己”,但是,确实有很多桥段,那恰恰是我也干过的蠢事。
/__\ 也只有平安渡过去了,回头来看看,才能故作沧桑地说一句,“这才是少女惨绿愁红的青春期。
”PS,最感动的那一刻是the perfect day响起的时候!
在这部里,Lou Reed虽然已经老成了黑猩猩,但还是在女主角的迷幻中和她上演了一部激情对手戏!
女主角的房间里贴满了他当年的海报,那叫一个年轻美艳,真真恍若隔世。
[哭了]另外,在女主角的碟评里说到lou reed因为青春期不安定的缘故,当年曾经被送去电击治疗过云云,这种说法太粉饰了,他被送去电击,明明就是因为他是个死性不改的基佬嘛[望天]
KY主创们有话说:我见到过的一些非常不快乐的人,都看起来过得很不错。
如果我长久地倾听他们的沉默,会有这样一种类似的语言从他们的沉默中冒出来:“我没办法解释我的痛苦,因为大家都觉得我的生活令人羡慕”。
随后他们会低下头,再次陷入沉默中。
而他们脸上的神情不仅仅是忧伤,甚至有一些愧疚——似乎过着好生活的自己,连说不快乐的权利都没有。
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会想起好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推荐给我的:《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又名《百优解国度》。
它是一部描写年轻的哈佛女孩与抑郁症的故事。
Prozac,百优解,是一种传统的抗抑郁类药物,也是最有名的抗抑郁药物之一。
这就是英文片名的来源。
今天我们就请了KY阅读与观影栏目的特约作者给大家种这颗草。
KY阅读与观影栏目作者 / 夏超编辑 / KY主创们《百优解国度》是由埃里克•斯柯比约格翻拍自Elizabeth Wurtzel的同名自传。
它讲述了一个女孩进入哈佛大学以后一段抑郁发作、充满了挣扎的生活。
原著由于探讨了抑郁症、离婚家庭、开放关系等重要社会问题而广受关注,一度畅销。
“优秀”者的不快乐:我能否比我的成就更丰富?
本片主角即原著的作者Elizabeth Wurtzel,昵称为Lizzie,自幼父母离异,由母亲养育成人。
她的妈妈教她拼写、学习和写作,带她去博物馆、音乐会开阔视野。
她展现出优秀的写作天赋,为杂志撰稿,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后的生活,获得持续而广泛的关注。
后来,她被哈佛大学的新闻系录取。
入学的第一年,她为著名摇滚歌手Lou Reed 写的乐评荣获哈佛大学年度新闻奖,并被全球顶级音乐杂志《滚石》聘为撰稿人。
拥有如此经历的丽兹,无疑是众人眼中的优秀者。
但是,随着她不断进入原生家庭以外的现实世界,她过去的一些“不寻常”的成长环境与经历渐渐显露出了问题。
那位将她带大的单亲母亲,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在婚姻失败后,将整个人生寄托在女儿的身上,为她预想了一个名校高材生的美好未来,生怕女儿的一举一动将这个美梦打破。
比如,当她要送丽兹去哈佛入学报到时,她突然听到女儿说了一句略显歧义的话,立刻神经敏感起来,大肆宣泄情绪。
而那个失踪多年的父亲,突然在丽兹成为《滚石》作者的时候出现在校园,令她十分气愤,不愿与他相见。
此外,她自幼很少与同龄人接触,这使得她在与大学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
当这一切交织一团,丽兹难以承受,陷入了深深的低落和自我怀疑。
丽兹和室友的关系再无往日般亲密,她决定搬回家中独处一段时间,这是她自己封闭的开始。
当她打算重回校园,修复已经支离破碎的人际关系时,她开始厌恶这些关系中那些“陈词滥调”。
由于没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她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糟。
她也因此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变得更加孤僻、失望。
破碎的家庭,失去的友情,幻灭的爱情,这一切折磨着她,以至于当她每天醒来想到自己还要继续生活,都会感到恐惧。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侯,仿佛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
那些人仿佛变成了可以被简单的标准评估价值的“物”。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被当作一个“整体的人”爱过,仅仅是一直生活在“你很优秀”的赞许里,有时自己也会对自己有一种“去人化”的眼光——“我”被简化为了“我的成就”。
而这件事是很可怕的。
慢慢的,不断创造一个接一个的成就变成了人生唯一的任务和寄托。
我们向一些人和事宣战很容易,与他们截然不同却很难在本片中,丽兹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一种执念控制:“我要与众不同”。
这是青春期和刚进入成年期时很常见的想法,甚至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
与众不同,能够让人在茫茫人群中获得强烈的存在感。
丽兹因此做了很多“与众不同的”的事,比如,凌晨四点写稿时,不顾室友的休息而放起嘈杂的摇滚乐。
比如,她突发奇想为自己举办破处聚会(a seminal and ground breaking party)。
现场气氛很好,甚至有人专门跑到丽兹面前表达赞美和羡慕。
丽兹的男友诺亚(Noah)对这个派对非常不满,当他质问她时,她醉醺醺的答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搞砸了:诺亚随即在现场和其他女生勾搭,丽兹看到后,十分失望,曾梦想的灵肉合一的爱情幻灭了。
我想,一个人若仅是通过做常人不做之事来彰显自我,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特立独行。
因为与“一个事物完全相同”,和“一个事物截然不同”,都是以这个事物为参照,甚至可以说为“模具”,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而这种形式的“与众不同”,总是多了一些“刻意为止”的气息,让这个人本身、以及ta周围的人都感到一些不适。
入学前后,丽兹反叛过渡干涉自己生活的母亲,试图从爱的束缚中逃脱,她觉得自己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欲。
而讽刺的是,当她陷入第二段恋爱时,她对瑞夫(Rafe)施展起极强的控制欲。
假期分离时,她一天要打上十几个电话。
她也变得容易猜忌,看到有女人搭讪瑞夫,就发脾气、大闹。
丽兹已成了和她母亲完全一样的人。
向母亲宣战很容易,要与她截然不同却很难。
丽兹与她的心理医生斯特林(Dr. Sterling)谈论何为“正常“时,她说:“你知道,绝大部分人受了伤,他们会贴上创可贴,继续生活。
”医生问:“那你怎么做?
”丽兹答道:“就让血一直流。
” 医生随后反问道:“那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
丽兹陷入了沉默。
也许,自己是不是“正常”、“主流”;与他人相同或是不同,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意义来说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寻求自己真正希求的生活,选择自己认可的道路——无论这是一条被许多人重复过很多遍的道路,还是一条在社会的眼光中离经叛道的道路,它们可以是同样有尊严的。
心理治疗师:我需要你?
我不需要你?
当丽兹因吸毒连续通宵写作而被朋友送去医生那里,她对斯特林医生说,我不需要你。
当丽兹和室友发生激烈的冲突,回到家中独处,但又要面对失望而烦躁的母亲。
她试图修复破裂的人际关系,结果于事无补。
她终于再次走进了医生办公室。
但她仍旧抱着强烈的抵触,讽刺着弗洛伊德的精神疗法。
医生借着丽兹无法继续写作开展对话,刚刚触及到她的童年,丽兹又迅速抗拒,不愿直面。
在医生的鼓励和建议下,丽兹和瑞夫(Rafe)建立了甜蜜而美好的恋爱关系。
这效果太过明显,以至于丽兹觉得心理治疗似乎能如此顺利地解决一切问题,能够将自己彻底拯救。
所以,当第二次恋爱因她过于强烈的控制欲变得面目全非时,丽兹在医生面前歇斯底里,甚至认为医生是在借机向自己推销药物。
当丽兹服用药物,精神状态稳定下来,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当她看到众多抑郁症患者在药店进进出出时,她再次感到强烈的无助感。
——原来得病并不特殊,仍然只是无数平常人中的一个。
那个往日里个性十足,反复纠结、痛苦的自己似乎消失了,“在服用药物之下变成了一个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的陌生人”。
而这一点有些让她无法接受。
丽兹一气之下冲进厕所打算割腕自杀,斯特林医生母女发现了她。
她期待着“有天使降临,将她拯救”,她在等待真理显现的一刻,觉得到时候人生会焕然一新。
但现实中,这一切都不存在。
也许,从来都没有什么天降神启。
并不存在一个“自己”以外的力量能够给自己拯救。
归根结底,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要去往何处,去寻找什么样的“真理”。
就像丽兹责怨药物将潜在的问题遮掩下去时——我们会问,药物对于病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它不是耻辱或者污名,但它不会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不可能将你所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
它仅是提供了一种帮助,令人能够有机会从被疾病死死压住的状态里脱身,恢复自由呼吸,从而有时间和空间去康复。
服药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做出的一种选择。
和所有的选择一样,它包含了一些风险,也包含了一些可能的收益。
放弃自杀的丽兹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
在片尾,她说,她现在过得还不错。
但如果你问她究竟是如何摆脱了这一切,她并不能很好地说清楚。
她引用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一句话——“Gradually, then Suddenly.”当她一开始陷入抑郁时,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仿佛逐渐逐渐,然后突然就陷入了无底的黑暗里。
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变糟的。
而给人安慰的是,事情有时也是这么变好的。
当丽兹回顾那逐渐恢复的漫长过程,她再次想起了这句话。
就像结尾处的这个镜头,丽兹的面孔从一团模糊中逐渐变得清晰。
一切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变糟,变得和之前一样糟甚至更糟。
但我想丽姿会记得这一刻的感受:记得她曾经从黑洞中爬出来过,曾经站得这么高。
这能够向她,也向我们说明,我们还是总会有一些好的时候。
而也许,仅仅为了还会有得这些好的时候,我们也还是值得活着。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email protected]商务合作请洽[email protected]品牌合作请洽Copyright@2020KnowYourselfAll RightsReserve
我曾经很喜欢的电影。你应该看一下。
第一次意识到心理师的责任那么大,当你的病人割腕自杀或者发起校园枪击案,应该就没戏了吧。正因这样,5-7年的博士训练现在看来也就不那么委屈了。整部电影都很好,除了女主角,额头太大了。真怀念那个可以在室内吸烟的年代。
能随意挥霍的只有亲情吗?不要随意尝试,得到的永远都是你所预见的。
焦虑的母亲是忧郁女孩的源头。
Ricci好正眼睛贼大 还无故全裸了一下下,Michelle Williams那个时候还是名不见经传babyfat小演员
我想力荐的有一部小众电影,人们伤心是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抑郁是因为逼自己成为原本不用成为的人。。。找快乐,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哎……(听了一节课再补这个电影,心好痛)
So pain
为什么没有翻译??都是英文
看这部几乎是我本人照镜子……当然我没有女主的才华就是了。永远能看到事物糟糕的那一面,永远期待着被拯救(其实从我的自毁里拯救我的只能是我自己)。很喜欢那句Gradually, then suddenly.
想看原著
试图去了解
她有太多的负面思考 让我联想到自己 有些想象是不必要的 最近看到《爱我生活》 换一种幽默的方式对待生活 去信任 空气轻盈 会轻松快乐许多。。。
美国青春伤痛文学啊。。。
"I feel so stupid sitting in therapy. A lot of people have much harder childhoods than mine."
anti-depression
3星半 这是真正的苦海;难以抑制的残忍令身边的人和自己都伤痕累累;他们擅长伤害,因为他们被伤得最深。抑郁症是心理癌症。除了祈祷,旁人无计可施。 Great performance for Ricci!
开始有,没啥意思。
很完善地讲了bpd,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母亲最后居然想通了,现实中会有这种完满么。毕竟少女的病症其实只是家族的附魔,太遥远的父亲和太强势的母亲都是诅咒。她潜意识觉得自己作为负担总会被抛弃,于是对每一个人都咄咄相逼物尽其用,重复母亲的一世。对她而言,谈话治疗和药剂的帮助是必须的,也是有限的。怎么走下去,还是要看造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