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来注定逃亡为生存,为自由,为爱情,为理想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非法入境》怎样跨过la manche 海峡?
游过去!
可惜那是永远无法穿越的30公里十七岁的伊拉克少年死在那一个人活着时,终日被驱逐死了之后,究竟给了一块容身之地一块墓地
一大早起床去游泳,在泳池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着昨晚看的一部影片中的画面,男孩在茫茫的大海中面朝恋人所在的国家游去。。。
层层叠叠的海浪中他只是一个小小小的黑点,陡峭的英国海岸举目可及,若隐若现。
寒冷的大海中,男孩的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为了心中的那份爱,他坚持着。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反应的迟钝,随着感觉的磨钝,也大都会忘记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这位男孩,是不是也是很多人曾经的自己?
片中的老男人,是一位游泳教练,某天一名特殊的学生,一位无家可归却要学习游泳的难民男孩,闯入了他的生活。
也许在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过去的年轻时的自己,这位被生活历练的冷冰冰的男人,也逐渐露出了自己柔软的一面。
也正是这柔软的一面,让他找回了久违的温情。
片名《Welcome》,大陆翻为《非法入境》,港台的译为《爱的自由式》,前者不搭调,后者稍好。
不过,也不能怪译者,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
法国人拍电影,真情而不滥情,感动而不颤动,不会为了烘托主题而瞎优化美化现实生活;自然而然,适可而止,含蓄的表达,总是让人回味良久。
Welcome 欢迎光临?
孤独而倔强的少年选择在一个阴冷的午夜时分从法国北部城市加莱(Calais)的海边纵身跃入冰冷的大西洋,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游过去,游过去就能见到米娜,他的心上人。
”这是著名的英吉利海峡,少年叫做比拉尔(Bilal)17岁,是来自伊拉克的“非法移民”,他只身来到法国加莱,置身于众多背负各种理由和心怀不同愿望的难民群体中,只有一个梦想,到对岸的英国去,去找那个他深爱的女孩,还要踢足球,参加曼联,有朝一日成为众人瞩目的球星。
与此同时,处于同一城市的西蒙(Simon),曾经的法国游泳冠军,如今一个小游泳馆里的游泳教练,正处于中年危机和个人感情的灰色时期。
在尝试了各种偷渡方法均告失败后,少年来到西蒙的游泳馆找他学习游泳,希望有一天能横渡英吉利海峡与恋人相会。
从最初的迟疑,不解到对话,交流,西蒙知道了少年学游泳背后的故事,孤独和失意的他被少年的执着所触动,开始每天教比拉尔游泳,借手机让比拉尔与心上人通话,接他到家里一起吃披萨,喝啤酒。
这些举动让冷漠而保守的邻居顷刻间感到受到了威胁,没过几日,警察上门传讯,西蒙被告知自己因为企图帮助未持有效证件的外国人而违反了宪法,可能面临司法处罚。
焦急又愧疚的比拉尔终于选择在一个深夜独自投身大海,横渡冰冷的英吉利海峡,却在马上快要抵达英国海岸时碰到了英方巡逻艇,再也没有浮出水面,而咫尺之外的英国,贫穷而简陋的伦敦郊区,生活着他的米娜,正焦急地盼望着比拉尔的到来(以各种可能想象或无法想象的方式),不久后她即将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本地餐馆的小老板。
这是无数个社会事件中的一例,一个少年的死,不管为了何种理由,经历过多少心的彷徨,都会被定性为又一个“非法移民”的不幸遭遇,如此之轻,轻如鸿毛,不会被任何人留意,也不会进入任何当日新闻头条,对大多数生活在海峡两岸的“合法公民”们来说,无论如何,这些聚集在自己国家的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或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角落的移民群体是一种天然的冒犯,没有人会去关心为什么一个少年选择一个人在漆黑冰冷的大西洋里奋勇前游了十多个钟头。
对西蒙来说,这是一种不合时宜却满怀温情联系的赫然断裂,以一种惨烈而残酷的方式。
这个平时寡言的中年法国男子对这个17岁库尔德少年的恻隐之心,或许因为从他的单纯热忱里看到一丝温暖,得到些许安慰;又或许从少年的爱情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试图给他和自己些微的鼓励与支持,以对抗严峻而荒谬的现实。
影片最为讽刺的场景莫过于西蒙出门时看到报警的邻居门口那块写有醒目“Welcome”的地毯,只出现了一次,几秒钟,但已足够有力,如一闷棍,让人凝神。
法国北部阴冷的天空,超市里拒绝几名有着中东面孔男子进入的保安,邻居和路人们冷漠的面孔和无处不在的警车,岗哨,这些永远不会出现在旅游手册和宣传短片里的画面和场景,如此真实,不管是法国人还是外国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还会不会在每次听到那句甜美的“欢迎光临”后露出笑容?
欢迎还是欢迎的姿态?
要不是这部三月份刚上映的《欢迎光临》,法国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国家的刑法里第L622-1条有这样的内容:帮助“非法移民”,哪怕只是可怜他们收留吃一顿饭或住一宿,也是犯法。
在法国政府官方网站上稍微查询,「外国人入境、居住与庇护权法」(Code de l'entréeet du séjour des étrangers et du droit d'asile)第662-1 条:「任何人若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帮助、方便或企图便利未持有效证件的,在法国境内的外国人,将处以监禁五年,并缴纳三万欧元罚金。
」在当今法国社会,“非法移民”这个边缘群体处于被追捕、被关、被押状态已经不是“新闻”,影片的特点恰恰是连出于同情伸手帮助“非法移民”的法国人也“触犯刑法”,这是很多法国人都不了解、不理解的现实。
影片上映一个多月就吸引了一百多万观众,并再次在困扰法国社会由来已久的移民问题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影片揭露的并非“非法移民”的“人权”问题——他们没有任何权利——而是法国公民的“人权”。
西蒙和比拉尔的故事有没有夸大的成份,导演利奥雷说,我只是想用平实的手法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比拉尔想游泳渡海峡也不是奇事,不少偷渡者被警犬、催泪弹等日新月异的捕人武器抓得走投无路,只得铤而走险游泳渡海,他们中幸运的人被海流带到比利时海岸,其余的就葬身鱼腹。
利奥雷还说他知道法国社会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即同情“非法移民”有蛊惑人心之嫌,所以在编剧时他不敢夸张,有一点点不实,人家都会说他“煽动”。
著名的英吉利海峡,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而大量战后来到英法德等国家进行基础建设的北非,东欧移民们早已在今天的西欧主流社会中被边缘化和忽略,成为彬彬有礼的“Welcome”大招牌下无数不能拥有“合法身份”的匿名者,也许他们中的无数人曾经独自在漆黑的深夜试图奋勇一搏,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穿越那条著名的“银色航道”。
如果一条法令目的是惩处助人者,且仅仅因为他们帮助的是外国人,再联系起此前曾高悬在巴黎某市政厅上的大幅标语“巴黎在世界范围内维护人权”,真让人不禁要对这欢迎的姿态高唱一曲“凯歌”。
生活的难度在于它远比我们看上去和想象中要复杂,生命有多难,我们要做的就有多深广。
如果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与价值的悬空,我们或许终将在自己构造的安全宫中作茧自缚,殊途同归。
想起西蒙的扮演者法国演员文森·林登(Vincent LINDON)在接受一个采访时说:“我始终相信应该更关注人们的心灵而非头脑。
头脑总试图去寻找一个理由,而心灵不会思考,它只被打动,然后行动。
”
2015年11月在巴黎,我的一个希腊好朋友(长得像Mina)对我说,她觉得真的很荒谬:她随便买张机票就能飞到欧洲任何一个城市住下来,而那些想去她国家避难的人,可能失去生命都越过不了边境。
……过了一个星期,就发生了惊人的恐怖袭击,她让我“避免进入这个国家”。
理想主义者一定要面对现实的困境,但理想总有理想的价值……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两天的分割点是拉斐尔第一次横渡失败后被救起的那个情节处。
虽然分了2天看但只要那个重复旋律的配乐一响起,第一天看时的情绪还是能无减弱的延续到第二天的观影中,这也许说明该片的配乐已经完美的做好了它的本职渲染影片情绪,它甚至做的更多,充当了一个观影者情绪的开关。
旋律响起,情绪也跟上来了。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断背山的那个吉他生一响起,就立马能感受到影片里那张西部大山,草原的辽阔情绪。
这个实在是一个好剧本。
首先它有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但又充满悬念的基本故事架构---一个伊拉克战争难民少年试图游过英法两国之间海峡去见女朋友。
这个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
引入了西蒙和拉尔菲朋友这个两个角色。
其中更是对西蒙这个人的描述非常深入。
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导演想表达中年男人危机这个话题,一方面也是为基本故事服务。
对其描述深入才可以解决一个基本逻辑问题,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这个虽然是个文艺电影,导演注重情绪的描述但其实本片的冲突和悬疑的部分很多,小细节也非常多。
开篇即以一场紧张的偷渡开始,偷渡过程扣人心弦,偷渡最终也引出拉尔菲战争心理影响的事实。
事实上,观影过程让我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虽然答案是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西蒙的中年危机。
不知为啥,我一直对这种中年男中年危机的故事一场感兴趣。
像迷失东京和杯酒人生、在云端这类影片都是在我最喜欢的影片行列里面。
西蒙本是一位全国游泳冠军但现在却只是为一名游泳教练,刚和妻子离婚,完全无法适应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现在的他完全已经失去生活已经完全背变得无力虚脱,无所适从,他急需一件事情来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我一直对屌丝中年男士的生活状态感兴趣。
他们的生活事业已经停滞不前,年少时的梦想也渐渐远去,身体机能的急速下降,身边的妻子,儿女熟悉的变得越来越陌生,以及对老去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们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爱情。。。
因为妻子是一位协助难民团体的成员也曾责备过西蒙对难民的无动于衷。
可能一开始西蒙帮助拉斐尔的东京市因为他想挽回妻子,试图以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挽回妻子的爱,他却被拉斐尔对于爱情的执着感动,---“他步行8000千公里来到法国,现在又想横渡海峡,只是为了见他女朋友,而我却去挽回就在街边的你的勇气都没有”。
他开始去帮助完成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来填补自己在爱情里的无能。
影片最大的讽刺在于WELCOME,但不是我们作为他者抱着怜悯之心,说着义正辞严的话就可以解决的。
难民的大量涌入会对难民接受国在经济、社会保障、就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是冲击,而且出于人类对外来人群所有的天然性排斥,难民接受问题存在很大难度。
能做到像德国那样对难民的接受已经实属不易,像英国这样千方百计拒绝难民的国家不在少数。
但这些难民在寻求避难的过程中,相继由于避难国的拒绝而死去,又与人道主义相悖,这就是难民问题的两难之处,引发思考。
难民问题不仅是政治军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难民在逃亡路上的危险境遇、到达避难国之后的生活以及与当地居民的共处关系,是近年来基于难民现象的两大讨论主题。
难民危机是否可以良好解决,不同文化是否可以和平共处,目前来看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也很可能意味着未来无论是从跨文化角度还是电影领域,都会对于难民问题有持续关注。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标志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两项大奖。
”恩,终于,一部好片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重视。
虽然片子内容不是那么刺激,平平淡淡的,百姓的那点事儿。
但是这样一部引人深思的片子,是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最大的感觉:人与人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就像比拉尔这对情侣,相隔千山万水,一切的努力都是在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又或者西蒙和他的妻子,面对面站着,如此之近,却分道扬镳。
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就像比拉尔这对情侣,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步行4000多公里走到海边,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10小时,就为了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又或者西蒙和他的妻子,相隔一条街区,时常还能相见,却没有勇气去求他的另一半留下,心与心的距离永远那么远,虽然他们相隔如此之近。
特别贴切的是片名,很不喜欢中文译名“非法入境”,更喜欢英文名称“Welcome”。
从头到尾,最明显的就是西蒙呆看着邻居的地毯上鲜明的写着“Welcome”,但是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
结局——死亡。
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完美的结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实,更加完美!
Welcome,很久没有看到的好片子!
补看的影片,欧洲难民问题的大背景。
海曼之后又一回被泪目了。
爱情的内核很煽情,因为比起更常态的生存、亲情等等,被现实碾碎的时候,爱情迸发的声音更悦耳更有共鸣,而后者则是一地鸡毛。
库尔德男孩的演技确实,欠缺爆发力。
当决心再泅渡一搏的前夜,不应该还是那样冷静甚至泄气的神态,如果是人物性格设定,那至少可以捕捉到通红的眼睛和须发皆竖的神态,你知道,一个要赴死上战场的人,身上的血都在烧。
没想到是09年的电影,现在是2019年,情况有些改变。
德国因为接受难民问题导致人民对政府很不满。
到2018年,德国共有1,781,750难民,从2015年开始增速减少。
大部分难民来自叙利亚,伊朗,伊拉克。
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难民。
有那些不工作不学习只靠救济金过活的人, 喝酒抽大麻,到处想办法从政府手里多闹点钱。
也有很多努力学语言,努力读书,努力工作的人。
这部电影还是太有法国的浪漫气息了, 17岁的少年为了爱情非法移民到英国。
现实则残酷得多的多。
有个朋友,叙利亚过来的,到德国花了4个月,走路坐船游泳,睡在海边,东躲西藏的。
他们家里在叙利亚是很有钱的,有农场的那种。
为了让他过来,因为汇率贬值,家里卖了好多地才能让出来。
小伙子20岁,我觉的有种超过那个年龄的成熟。
(当生活中处处面临的是危险,死亡,会变的意外的成熟,而且要的很少),他学习挺认真,我们偶尔抽烟喝酒,偶尔喝个咖啡。
他不经常吃饭,最后期末时搞坏了胃。
每个月从政府那拿400多欧,自己再打点小零工再挣个一两百的,每个月还定期往家里寄100欧。
后来语言班结束,段了联系,whatsup也没有了信息。
希望生活善待努力善良的人。
法国北部,Calais加来, 30公里到英国,你知道这30公里的距离有多远吗?
怎样跨越这30公里的距离到达英国?
火车?
飞机?
船?
汽车?
有一种方式你肯定想不到的,那就是游泳。
你知道怎样游泳跨过la manche 海峡,游过去。
一部电影,一部介于记录于叙事,展现真实现实的电影。
在Calais,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那些国家来的难民,聚集起来,为的目的都是一个偷渡到英国。
Bilal (Firar Ayverdi), 一个年青的17岁的库尔德人,他有个梦想,去英国,因为他喜欢足球,他梦想着有一天到英国,去曼联,像那些球星一样成功,但不只是这个梦想支撑着他去英国,更重要的是他要去找Mina (Derya Ayverdi),他爱的那个女孩,为了和他结婚。
Simon (Vincent Lindon), 一个曾经的法国游泳冠军,现在的Calais的小游泳馆的游泳教练,她深爱着她的妻子Marion (Audrey Dana),但是却选择了和她离婚。
当Simon碰到了Bilal,或者是说当Bilal碰到了Simon:事情改变了吗?
当Bilal尝试了做运货车偷渡,但是不能够用塑料袋憋气,被警察抓住,他决定游过去,他一个初学者,给钱给Simon让他教他游泳,怎样的信念才能游过去?
伦敦,mina被迫要嫁给另一个开小饭馆的中年男人,bilal什么时候才能来?
30公里的距离,从海的一边到另一边,10个小时,10度的水温,即使是专业的游泳运动员,练过几十年的人,也要在专门的教练船引导下,在很好的天气里,更何况他一个初学者: Bilal在游泳馆里不停的练,晚上偷偷地留在游泳馆里一个人练习。
游过去,游到海峡那边,为了心爱的女孩。
在这个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Simon和Bilal的友情, Simon和Marion的爱情,Bilal和Mina的爱情,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冷酷的城市Calais,很少看到阳光,阴沉的海,整个城市像死灰一样的压抑,一点也看不出来去年的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也是在同样一个省,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的法国人,更多的法国警察。
我们看到了那些把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拒之于超市门口的法国人。
那些平日里人模人样的邻居,看到bilal在simon家留宿就报警的法国人。
只是因为让一个难民在家里过夜,就要被警察盘问,这个充满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所谓的不同种族的人。
讽刺的是那个邻居家的门口地毯上还分明写着“welcome”欢迎,这是这个电影的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在片中出现到的电影片名。
是啊,法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欢迎”!?
电影的导演是Philippe Lioret,同样也是2004年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的导演。
导演自己说,他从很早就很想拍一个这样题材的电影,他怕他的电影,他的故事编剧没有生活中的真实的事情感人,导演想给观众讲述的是一个不是很愚蠢的故事,为了能让观众值得这生命中两个小时。
当然是不是浪费时间还要看每一个观者自己,但是无论怎么编剧,我相信再好的编剧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人。
这不像是展现偷渡者的真实电影,更像是关于游泳教练因为偷渡这件事而发生的内心波动和男孩对于爱情的执着意念。我想起了《少女小渔》,同样是相处中相互吸引摩擦感动,带点小温暖。不过此片男孩最后的悲剧收场是执着爱情的幻灭,更集中体现游泳教练对于生活的感知色调偏冷男孩倔强的眼神演的很动人
制作工整,摄影和音乐都不错,可惜几个主要角色都是空洞的符号,只为推动情节而服务,有时这一过程显得极度明显,比如偷金牌吵架那场戏,更让影片可信度降低
太压抑了,不怎么看的进去
我的徒弟得了冠军,但我的儿子却死了
他为了女朋友步行4000公里,现在又要游过海峡去,我连到街对面把你追回来的勇气都没有。
“巴兹达”做片名更合适。追寻爱情、挽回失去的爱情的故事,总感觉有些落入俗套。留宿非法移民竟然要坐牢在这个被世人视为自由、浪漫、宽容的国度?
为了爱情努力和坚持的男孩,感动了婚姻失败的男人。
你也许不会被海报,演员,片名吸引,但这会是你看后重拾信念的又一个起点。
用便携氧气瓶啊,几十块钱一小瓶。
从没想过耽于肉欲横流的光影世界会被这部片子留住,很早想看,后来快速浏览了一遍感觉很无趣,今天一秒不差的看了一遍,感觉很复杂。WELCOME的标题相比中文翻译的非法入境更切合电影内容。“是对法国移民政策的一种嘲讽”
2013.11.28 晚间 【还是太过沉闷了,剧情和画面无可挑剔,最后bad ending也确实煽情,两星半吧,实在不忍给两星。
什么时候开始温情的电影对我来说刻意甚至虚假
难民是法国热点问题,影片没有一个劲儿描述难民在法的困境,而是把视角对准一个情场失意的中年法国男人如何对待一个对爱执着的伊拉克小伙儿,尽管结局悲情,却仍充盈人性关爱,无关乎国籍,无关乎年龄。
每个移民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每个移民无疑都有一个被接纳的希望,在移民问题的背景下,这片无疑道出了普通法国人心目中的良知。
本来以为是奥斯卡的外语片 结果不是 但是还是看了这个世界啊 看这样的题材太多了 哪儿哪儿偷渡到 加拿大 美国 欧洲 英国 中国。。。有人文关怀最好 可反正始终是游走在是否 触犯法律的前提下。。。 反正是挺扯的故事情节么 过于童话了 也过于悲剧了 还是挺好看的
nothing could block my way to see u, even the death
太令人绝望了,看男孩在大海里翻江倒海地游泳,真心觉得恐怖,不幸的是他没到达目的地,只差800米。主题是多样的,因为伊拉克和偷渡的关系,人的情感表现似乎有点节制,因为背后有着更宏大的意义需要探讨。
阿基电影里难民题材看多了,看这部只觉泛泛。仰仗陌生人的善意,亦终是惨剧,这才是现实会上演的戏。
一个把爱情当理想的小男人,和一个理想远去的老男人
摆在“欢迎”字样的后面更多的还是紧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