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才得知乌干达地狱般的灾难,记得当时因为气愤和激动,还在一个群里呼吁大家多关注一下这个残忍的无以复加的事情,但是回复我的是冷漠和安静,只有一两个对我说:中国还有那么多的穷孩子上不起学、穿不上鞋子,你还是留着多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一时,我心里由开始的愤怒变成了后来到妥协。
我的确什么都没做,只是转发了一个帖子,回应我的不是鼓励也不是认可支持。。。
如果是正面的能量,我会不会做更多?
当然尽我所能从咱中国娃娃开始呢?!
不知道,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以我当时状态,是没有任何勇气继续任何事情的...说来惭愧!
这么些年,我还是会偶尔在一些地方看到“乌干达”这三个字,因为它从上次就刻在了我的心里。
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过,甚至会刻意地忽略这个名字,心里的声音在忽略的那一刻也许在想:我为我的无能转身、放弃、回避。
--我连试一下的勇气的都没有,我真是一个胆小鬼。
去年新疆之行,再次印证了我的胆小和伪善。
我得知并且确定某些地方需要支教老师,并且可以很确定自己可以从事这份工作,但是当我得知那里的气候非常寒冷,生活条件很差后,即使每天从教育局的门口路过,我都没有勇气踏进那里半步,因为我知道我怕,我怕苦、怕寂寞、怕自己半途而废、怕割舍不下日久生情的孩子们、怕我的能力有限、面对困难时的绝望。。。
我真的是一个胆小鬼。
我是一个伪善的人。
但是这份惭愧和内疚自责,包括曾经犯下的不可饶恕,不好意思在这里写出来的“恶行”、卑鄙龌龊的事情的我,今天看到这部电影、内心随着他的经历高低起伏、尤其是每次当他回到美国的家中时,我都替他深深地捏一把汗,因为那么多的不理解、冷漠、内心的孤独、对于两种天壤之别的环境的不适应、很现实的能力的问题、钱、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时,他的无助和绝望愤怒,都让我紧张和担心,但是,每次他的决定都是果断、决绝的、他会在消沉之后,争取到尽可能多的钱,从新踏上、一而再踏上“乌干达”的土地,去坚持继续帮助那些孩子们。。。
他是”真善“的人。
他是一个汉字。
他是一个真正有勇气和坚强的人。
相比之下的我,就显得特别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且不够执着。
那么,这部影片教会的就是:请你坚强的站起来,执着地果断地去做你认为对的有意义的事情!
尽管去做就是了。
今天看完此片,说实话,是被蛋疼的海报给骗进来的,海报上杰拉德巴特勒手持AK,满身是泥泞和鲜血,旁边守护着一个黑人小孩,他们的身后是各种爆炸、翻车、特技、火爆,还以为是轰轰轰的B级片。
谁知道,是这么正儿八经,这么严肃地探讨信仰的一部传记,好吧,海报赢了。
看了豆瓣上大多数人的评论,评价两边倒,一方认为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剧本,这么好的原型,这么好的阵容,一点都没有被震撼到,一点都没有被感动到;另一方认为,这些打分2星3星的人是不懂何为信仰,不懂影片要带给我们的东西,这部片子如果从人生、哲学、信仰等角度来看,是当之无愧的年度好片。
其实,平心而论,我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好,虽然不火爆,但是能让人思考些什么。
看到前半段的美好人生,幸福生活从此开始时,我就有预感后面要开始在观众面前撕碎他的幸福,果不其然。
看到后半段,我常常要按下pause,静一静,否则太过于残酷看不下去。
虽然男主角一直没有被叛军虐待或者干掉,我们看到的也一直都是他拿着各种机枪像兰博似地到处救人,但是男主角的人生和内心已经被他的伟大事业弄得千疮百孔。
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人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童年的伙伴最后因为他的离弃而放弃人生,吸毒而亡,这完全是男主角的责任;为了支撑他在苏丹的伟大事业,把所有的钱都投入进去,到处借钱,人人躲避,最后把公司也卖了,房子也卖了,可以说是抛弃了一切;离弃了老婆和女儿,跟老婆说你可以通过领取救济金活下去,女儿更是看也不看就甩到一边了……甚至连他的保镖们——苏丹解放军——都说不想再跟随他了……最重要的是,他走到最后,不管前面多么残酷不堪,只要他信念坚定,其实也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坑爹的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本身是想去拯救孩子,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却亲手干掉了一个孩子。
在他无比绝望的时候,一个孩子跟他说,由于游击队的强迫,他为了生存下去,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但是现在他必须要放下仇恨,否则无法前行。
然后,男主角就觉悟了,是啊,管他前面是做了什么,管他为了前进干掉了谁,只要我确确实实拯救了外面的这些孤儿这些孩子,那么我就是为信仰而战,我就是站在上帝这边的!
在电影的最后,男主角的原型,sam childer说了一句话:如果在某一天,某个晚上,你的家里被暴徒和游击队闯入,绑架了你的孩子,如果你希望我帮你把孩子救回来,那么怎么救回来的这个过程已经不重要了。
done。
有信仰就是好,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IMDB评分 6.6/10 from 2,457 users幕后制作 一个黑帮的传奇人生 杰拉德·巴特勒在影片中扮演的那个叫做山姆·奇德斯(Sam Childers)的黑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戏剧形象,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山姆·奇德斯1962年出生在达科他州,原先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混蛋。
后来,他们举家迁往明尼苏达州,那段时间,奇德斯还比较正常。
可是就在奇德斯念大学的那段时间里,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他开始吸烟、抽大麻、酗酒。
并最终变成了一个瘾君子、毒贩子和酒鬼。
与此同时,奇德斯爱上了飙车,他还是著名的地狱天使摩托车俱乐部(HAMC)的成员。
1992年,奇德斯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转折,他来到了一个教堂,信奉了上帝。
当天晚上,该教堂的牧师就预言奇德斯会前往非洲。
1998年,奇德斯果真去了非洲,并且在那里靠自己的力量营救当地的孤儿。
现在,奇德斯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传奇人物,他不仅不再吸毒、不再犯罪,而且还和自己的老婆莲恩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做“东非天使”(Angels of East Africa)的国际儿童救助站。
这个救助站就设置在苏丹的尼穆莱--苏丹内战最激烈的地方。
2009年,山姆·奇德斯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这本叫做《另一个男人的战争》(Another Man's War)的非虚构类文学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从此之后,山姆·奇德斯更加坚定了要在非洲开始孤儿院的念头,而且支持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实,要把山姆·奇德斯的故事搬上银幕并不算难,因为他的一生中就已经有了难以置信的传奇色彩,而且这种带有些许“动作片”色彩的真实故事也极为适合好莱坞导演将其搬上银幕。
只是,不流于表面地塑造这样的人物,绝非易事,因为这需要扮演山姆·奇德斯的演员能将奇德斯的心灵层面上的转变深刻地展示在银幕上。
为此,扮演奇德斯的动作片明星杰拉德·巴特勒做了不少功课。
杰拉德·巴特勒说:“我还从来没有拍摄过一部有这么多冲突的影片。
首先是非洲的战争,这是一种冲突;其次是奇德斯所代表的美国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之间的冲突。
当然,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奇德斯内心的冲突。
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混混,只信任自己。
后来他发现了上帝,上帝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于是他去了非洲,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当我读到剧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在开玩笑么?
这么多内容,这么可能放在一部电影里表现?
不过,随着我和奇德斯本人的接触和交流,我发现剧本里所表现的奇德斯的传奇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 杰拉德·巴特勒此言不虚,因为他曾经专程前往宾夕法尼亚州拜访山姆·奇德斯,参加过他的布道、和他促膝长谈,并且认真去体会山姆·奇德斯的一言一行。
杰拉德·巴特勒说:“我和山姆·奇德斯详谈了大概有40个小时,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生活和经历。
我觉得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家伙。
我努力模仿他的一言一行,努力揣摩他的心理和行为动机。
这项工作工程浩大,而且困难重重,不过却很有乐趣。
这和我以往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极为不同。
” 一个人的成长 作为影片的导演,马克·福斯特并没有站在国家和政治的角度来拍摄这部电影,他没有把影片拍成一部“白人拯救非洲”的主旋律影片,而是进了一步,走到角色的内心中,展示山姆·奇德斯的内心世界。
马克·福斯特说:“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的杜撰,直到我见到了山姆·奇德斯本人,和他详谈并深入了解这个人之后,才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有奇迹和奇人。
在这种巨大的转变背后,是宗教的力量使然。
宗教让一个街头的毒贩、飙车党成为了一个堪称圣洁的人。
” 山姆·奇德斯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入手,可以强调他的黑帮生涯、可以渲染他的非洲故事,甚至可以拍成一部福音电影。
面对这这么一个从各种角度都能动手拍摄的题材,马克·福斯也犯了难。
山姆·奇德斯说:“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不同,现在的我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动机。
”按照这种思维,马克·福斯特为影片找了一个“宗教使人崇高”的基调,他说:“一个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道德水准和这个人的宗教信仰是很难分开的两件事。
也就是说很难说明一个人是因为宗教才有了道德,还是因为道德水准才选择了宗教。
我在影片中的处理方式是让山姆·奇德斯成长,用他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并得出一个结论。
他的转变是因为宗教引起的,但是到了影片的最后,他目睹了非洲发生的一切,所以他对自己所信仰的万能的主产生了怀疑,他向自己发问--上帝在哪里?
我觉得,在展示一个人的成长的历程中,这种从盲目信仰到主动实践、有选择的信仰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 有人批评影片说,这是一部文化沙文主义的电影,导演在片中塑造了一个拯救黑人的“白色救世主”,并没有展示什么主角的内心的转变。
面对着这样的批评,马克·福斯特说:“其实,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接触到的非洲只是新闻、电影和报纸等等,根本没有真实地了解和接触过非洲。
在这些观众的眼中,山姆·奇德斯只是一个来到非洲,实现自己内心的宗教需求的人,而忽视了他之前的身份和他的成长历程。
如果不去关心他的心理层面的变化,只是看着非洲人民的生活和疾苦,仅仅是猎奇或者是把电影里的故事当做新闻的注脚,那么谁还能去理解山姆·奇德斯的所作所为呢?
很多西方观众过于自大,因为他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在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山姆·奇德斯的所作所为,他们会问他是不是为了自己才去的非洲,或者是他真的是为那些小孩才去非洲的么?
这些完全都是不必要的胡思乱想。
”花絮 ·影片根据美国传教士山姆·奇德斯(Sam Childers)的自传改编。
·维拉·法梅加原本是扮演莲恩的人选,可是由于她的怀孕,这个角色被交到了米歇尔·莫娜汉的手中。
·影片2010年在密歇根开拍。
那些非洲的镜头的确是在非洲拍摄的。
如果你让自己充满仇恨,他们就赢了 很棒的一句话。
影片吸引我的就是真实,一个人可能一番风顺,有起有落才是真实的人。
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人存在,或者说存在但是不为人知。
而天朝总是标榜牺牲家庭,加班加点,放弃自己生活而为社会活着的人为榜样。
很多人说剧情很无聊,枪战没意思,那是因为说这些的都不是信主的,如果你是个信主的人来看这部影片,就不会因主角去了教堂一次就悔改了而觉得奇怪,这世界上有太多曾今是极恶之人后来得着福音后转变的,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存在,所以我不会觉得男主人公转变太快,还有这部影片不是讲政治也不是表演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曾经是罪犯的,认识主以后转变了,你可能觉得这很好笑,但如果这样好笑的人多一些世界会不会真的变美好呢?
不管你是不是信主,当你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你不能否认,影片里的主角是个伟大的人,扪心自问下,你能做到影片男主的百分之一吗?
你曾今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过你的手吗?
如果没有,那还是安静看看电影吧,因为这是件真事情,而且这是个好事情,如果这样的“烂片”能多一点,说明我们的世界正在变美好,可惜这样的影片很少,大家更喜欢看的是飞来飞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打斗炫酷的影片,那些影片不会激励你去做个真实的好人,它们只是在满足你眼睛和大脑的快感就被扔到角落里去的一个快餐食品,说男主没搞好家庭的,请看清楚,他曾今是个罪犯,后来有了公司,再后来他们住进大房子,再再后来他做出了这个世界很多有权有钱的人都没做的事情!
拯救孩子!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英雄救了一个人,我们都会敬佩他,那如果一个人靠着自己,靠着自己心中的信仰去拯救一批人呢?
那么这个人又应该得到我们什么样的敬佩呢?
影片本身的艺术表现已经不重要了,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它本身已经超越了一切需要用艺术去升华它的手段,不是影片提升了这个事情,而是这个事情已经是传奇了。
我真心的为山姆也为那些没有拍成电影的“人”献出自己最崇高的敬意,这是“人”最美好的一面!
或许囿于时间所限,对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描写比较肤浅,但仍然碰触了些许人性的自省,揭露了地球另一端的杀血腥戮与生存状况。
比较震撼。
鄙人不信上帝,但相信信仰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芒。
尤其是Sam再次质疑自己的时候,也差一点走上了以暴制暴、自我毁灭的道路。
或许是上帝为了开了一扇门,被救助的孩子也拉了他一把。
如果愿意耐下心来看一看,相信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最后记录一下印象深刻的一句话,“If you allow yourself be full of hatred, then they win. You must not let them take your heart. ”
我擦评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这片子绝对五星好吗!
这不是一部商业片,是活生生的事实!
那些期待枪战大片的人可以不用看了,因为本片根本不是你们想的爆米花电影。
Sam的心路历程拍得很真实,特别是他陷入仇恨的低谷想自杀时,男孩对他说:别让仇恨侵蚀你的心灵,那样他们就赢了(大意)。
一席话瞬间治愈了他,抱着男孩嘤嘤地哭了这段太感人了!
是啊,看了太多黑暗的心灵也容易被侵蚀,所见皆是罪恶,人慢慢地也变得满怀仇恨。
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还有美好的事物存在。
一星给GB叔,叔你拿着枪的范儿真是狂拽酷帅叼炸天啊!
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曾经恶贯满盈,但是皈依基督教之后开始去帮助他人。
从自认为接到神启而努力拯救战乱荼毒的苏丹儿童到家庭与事业的矛盾激增,身边缺少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他一度有陷入仇恨与懊恼。
但是却又在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男孩的共鸣中再次坚定决心。
这部电影被有的人评价生硬无力,充满了美国式的价值观。
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可以用简单的价值或道德评价来审度这部电影。
毕竟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莽人,怎么可能让他会有心思细腻的展现呢?
在电影中一个女性的医生志愿者也曾经对男主说,他身上有着叛军领袖的影子,但片尾原型山姆所言却又是另一种观点,“如果你的家人孩子被恐怖分子拐走,我说我可以把她们救回来,你还会在意我用什么方式吗?
”世界上没有什么完全的是与非,正如存在必要之恶一般,当你面对被绑架的儿童时,你会怎么做呢?
山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那也仅仅是他的答案,他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认可他的答案。
我认为一部好电影,就是去描摹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与选择,以及那背后所有的社会与道德伦理的矛盾,电影是阐发问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去思考。
除了一些纯粹商业大片无需带脑子去看以外,最好的看电影的方法,就是站在主人公的立场去体会,去思考,然后再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再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发掘出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也会使自己有所成长。
有如果做不到,那还不如不看,毕竟这不是那种可以一笑而过的消遣品,反而让自己浪费了时间。
虽然我相信信仰的力量,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不能排除某些浪子回头的特例,但电影本身没有给我们展示这一过程,或者说是这个过程让人觉得过于生硬、不切实际。
另外电影宣扬的“精神”我更是不敢苟同,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
我觉得更像是从暴戾的街头恶棍转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恶棍”,只是这样的“恶棍”被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但实质上它带来的伤害并不会正负抵消。
记得唱红歌那段时间,有报道说有个人进京演出前母亲不幸去世,硬是忍住悲伤,坚持到了最后。
这种所谓的“舍小家为大家”,“大爱无疆”的举动与该片宣扬的东西实质是一样的。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你们可以靠救济金活着”
按照电影里那个演法男主真是太渣了,首先作为个想救灾民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没有毛病,但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真是不及格,出狱后继续干那些有的没的,还让老婆继续当脱衣舞娘,全然不顾自己妻子的心情;好不容易浪子回头结果去乌干达救助困难的孩子这也没有错,错在凡事不能过度,物极必反,连妻子和孩子都可以pass,作为家庭成员之间该有的尊重和信任都漠视了,理由就是外面有更多苦难中的人需要我帮助。
但是大哥你家人呢?
一家人之间不是只有生活起居有保障就行的,交流,互动,理解,最重要的爱。
开始做不下去妻子鼓励他继续,结果后来连孩子和妻子想找他合理的商量都成了大不敬。
最可笑的就是最后搬家里东西卖和妻子之间的对话,政府可以养活你们,这就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家庭的态度。
烂!
当然这是我对片子里的男主角的看法,真人不了解,希望他对家人好吧。
不知道怎么拍的,明明应该是一部让人产生敬意的片子,看完一肚子火。
勉强。
不能让他们侵占你的内心
竟然不是动作片.....可我不理解了,KONY的事有20年历史了啊,那最近这些个雨后春笋冒出来的啥情况呢?早干啥呢?美国又来马后炮啊?
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是,试图用动作片的方式来拍一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故事,导致风格极为割裂,不知所云。
只是作为纪录片来是可以有4星的
故事我很喜欢,也很同意主人公的想法。一个人得相信些什么,但是光相信没有用,还应该去做点什么来捍卫这些信仰,至于做的方式就各异了。再说电影,我只能说这是部拍得很烂的电影,前面铺陈太长,又没有完整反映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我想说Sam Childers是一个伟大高尚的人,他从最初的一个混小子,忏悔过去,信主,到非洲去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那些孩子们,虽然怀疑过主,但是他在怀疑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Sam Childers是个凡人,但是他却在人世间做着最接近神的事.
美国人真牛,连个废物到苏丹都能成救世主,两星送个你老婆。
是不错的故事,可惜有些太长太松散。杰拉德巴特勒就离不开这莽汉形象了吧⋯⋯
中间有一段略显沉闷 逐渐将人性刻画出来 但是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超过上帝的信仰 阿门
这个电影看的我好费劲。。。用了一天的时间哦i
竟然是真实事件,竟然讲人性。。。巴特勒你脑子没进水吧
心理描写很苍白,故事支离破碎,不是一部好电影。但是这远远不止是一部电影而已!
精神可嘉....
人物转换没有说服力。即使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评价电影还是就事论事,个人觉得可以娓娓道来故事被搞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把后半部独立出来反而还强过整体。
流水账啊~~
2012-111
★ 不是对上帝不敬,但福音电影可以拍得更高明一点的么~[灵魂冲浪]不就示范得挺好的~您这又是嗑药杀人,又是跨国救人的,也太传奇了点吧。
看不下去了....
冲着里面那点福音题材给个二星,好好个东西给糟蹋了,整出个四不像,没看的洗洗睡吧,姐鉴定过了,别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