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结尾的那首歌,心里真难过,看到切的尸体被裹了起来,他变得异常安静,镜头对着的是波利亚人面无表情的脸。
你会落泪,看到英雄失路之悲,但那首歌提醒自己,他是这样不需要被悲伤注视的人,他永远是在自我的极限里前进着。
他是一个阿根廷大夫。
在墨西哥听从了一个古巴演说家的鼓动一同来到了那个前途未卜的加勒比岛国。
拖着哮喘的身子,他完成了革命。
如果故事这样结尾,那也之和千万个国家里发生的千万次政权更替没什么两样。
革命,然后权利再分配。
然而他却在大权在握的时候放弃了一切去了委内瑞拉,强迫着那里受压迫的人民接受古巴模式。
虽然古巴革命的成功并非偶然,但是玻利维亚的失败确是必然,毕竟古巴革命的领导者是一群古巴人和一个阿根廷人,而玻利维亚的土地上却是一个阿根廷人和一群古巴人在努力。
切想用同样的方法解放不同国家的尝试屡屡碰壁,一则是当地民众很难相信一个非本国力量组织的革命,二则政府也可以借鉴古巴革命中当局的失败经验对付游击队。
没有群众基础又没有隐蔽性,游击队式的胜利是难以维持的。
当哮喘再次的降临在丛林中革命者身上时,古巴的革命伙伴们正在享受革命的果实。
我们无法探知切坚持在各国革命的真实意图,无法追寻他的信念之源,但当他的血染红异乡的土地时,他不愧为南美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
影片的最后,切在去古巴的船上远远看着卡斯特罗,作为一个外国人,就算是同生共死的并肩厮杀,或许也始终无法真正进入古巴人的圈里。
革命,也许只是切追求自我实现的方式吧。
所以切,到了天堂你也会继续革命吧。
有的人奔波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人碌碌无为未着一笔,有的人在等待中坚持一个信念,有的人在挫折中实践唯一的信念……号称爱他的人很多,曾经千千万,曾经人们急切把他的挂在胸前背后,生怕有什么不符的地方被人嘲笑。
在这样热情的期待中,人们昏昏欲睡应付了这样一部电影,然后说太失望了,就算给自己曾经荷尔蒙冲动画上一个虚伪的句号。
时尚找到他,铺天盖地,在他走过的阳光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上越偏越远。
有人说这是切的悲哀,我说切一直昂然屹立在阳光的方向,只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他穿上这样那样的花花绿绿,而浮躁的人们同样的虚伪,如浮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抱怨自己流离的追逐而一无所获后,从未追问自己的信念是什么。
这不是切的悲哀,是人们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流水一般的纪实如陈年老酒,从浓郁的美洲弥漫到我的小房间直至心房。
电影让我产生了幻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已经不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明明就是切,雪茄、气喘、简短的话语、坚定的眼神。
说自己是理想主义不难,做理想主义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
当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会随着洪流一直走下去,或者我们怀抱理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收获胜利,于是我们安然自得的躺在胜利的成果上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这是应得的,于是忘记了当初的理性,于是抛弃了理想主义,于是豪言壮语也成了过眼云烟。
切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抛弃的不是信念、理想,抛弃的是胜利这个容易上瘾的毒品,拿起枪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理想虚无如空气,坚持或放弃存乎一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是一件简单是事情。
任正非退役后,开办了华为,将华为打造成一只饥渴的狼,在国内夺城掠地,成为显然的老大,名声鹊起。
然而任正非没有就此停步,时时疾呼“冬天来了”,时时刻刻打好行军包继续前行,跨出国门,从亚洲、非洲、拉美到欧洲再到美国……理想主义从未过时。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还是庸俗的在潮流的尾巴上认识切,开始也不过将其当做一个时尚的符号,虽没有将他挂在胸前背后,却将一个发黄的军旅黄布包从大一背到大三。
随着逐渐深入了解,切慢慢深入我心。
当人们逐渐忘却的时候,心逐渐老去的我却想穿上有你头像的T桖表达信念。
有的人以为传奇应当是不平凡的活着,而你却用纯粹朴素执着追求理想谱写传奇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街头又一次看到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衬衫的人,于是突然冒出再看一遍Che的想法。
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想弄清楚,英雄人物数不胜数的今天,为什么切格瓦拉(下文简称切)会成为东方世界的宠儿,热血青年眼中的偶像。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个人对切的性格分析就八个字,桀骜不驯,革命到底!
这样的性格注定会成为英雄,但不一定会是伟人。
有人将他比喻为拉美世界的毛泽东,其实不然,他距离毛主席的功绩实在相去甚远。
他有战术素养,但不得不承认,他没有战略眼光!
缺乏战略眼光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着眼于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对于战后国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没有明确定位。
这点影片中也有体现,即切最初参加革命是“七二六运动”的一员,而并非古巴共产党。
而他又是在与古巴共产党合作之后才逐渐了解斯大林主义,即社会主义。
所以古巴选择社会主义,并不是根据国情确立的,而是与美资本主义的敌对关系,导致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土地改革实行初期,地主阶级土地被征收,交于个体农户,同时禁止国外集团占用古巴土地资源。
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摆脱了封建制度,使农业产量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然而在刚尝到土改甜头的格瓦拉却在土改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大搞工业化。
于苏联进购了大批设备,占用了大片甘蔗田,用以炼钢,采油。
从而导致1962年古巴农业遇到了土改后最大的瓶颈期(当然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
直接导致1963年古巴政府颁布了第二项土改法,将农村资产阶级的土地全部转化为国有财产。
看似是彻底消除了剥削,实质是为缓解因工业化建设而导致的农业损失。
3,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的时间,1965年。
这也是古巴难民涌向美国的第二阶段。
这一趋势迫使1965年9月,卡斯特罗单方面宣布允许古巴人从卡马里奥卡港离开到美国。
这从一个侧面恰好反映了,此时古巴改革遗留问题依然很多,获得自由的民众却没有获得满足温饱的生活。
而此时的切,却离开了古巴,转战刚果,继续着他的“圣战”。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他革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独立?
回过头来再看对他的评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个人认为有偏差,应该是人道主义革命家。
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而是为自由民主而战的圣斗士。
他战死沙场,以英雄的形象谢幕,而并非领袖。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特求切粉勿喷。
最后聊聊切的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一个被好莱坞甚至世界低估的好演员,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但他的演技比皮特更老练内敛。
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小金人一座,为更多人熟知!
“我感受到生命中一些强大的东西,这不只是股强大的生内在力量,还可以传给他人。
我的使命有种宿命感,让我从所有的恐惧中解脱。
”——切·格瓦拉世界上确有那么个别的人,他们的知觉告诉他们,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用自己的苦难去换取别人的幸福。
他们天然的背负有拯救所有人的重任,并且他们必将为此丢失生命。
艾内斯托·切·格瓦拉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的人是什么人。
萨特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完人。
其实他们必定不是完美的,但他们是最高级的人类。
他们无视自己的得到的和可能失去的,而只为所有人获得他们该得到的东西而牺牲,而救赎。
格瓦拉中枪倒下的时候,影片的主观镜头从清晰到模糊,代表瞳孔的发散,意识的结束。
但那一刻电影里响起的类似耳鸣的声音,却让我肯定,导演感受到了格瓦拉感受到的强大生命力量。
那是力量的一种表达,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他看到了自己将在未来千秋万代的青年中成为不落之星。
总是觉得他没有死,总是觉得他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对游击队里动摇的当地农民说:拉蒙(格瓦拉化名)本应该和他家人,和他的汽车,在古巴享受着舒适的生活。
但是他来到这里,他想给你们一个更好的生活,这样你们的孩子可以学习读和写。
我只不过是个面包师,我曾是个奴隶,但是有一天我会自由。
看到这里,眼睛不由自主地就湿润了。
一个人,能够得到了尊重和名利,然后从纽约联合国的讲台走下,来到原始丛林,抛弃一切,不顾生命,为的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受压迫者,甚至不是自己的同胞。
这样的人不是完美的人,又是什么。
对比其他以革命名义的人,不仅自己有了想要的,连自己的子孙都可以享有那些以革命名义得到的东西。
一切昭然。
他没有死,我坚信。
因为这样的人如果死了,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延续下去。
二十世纪是自由思潮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如日中天,偶像可以给予他们一种认同,一种慰藉,一种指引。
这对于身处大变革之中的年轻人来说,才格外重要。
而放眼整个二十世纪的偶像群体中,有这两位一直处于一种巅峰状态,且是一种无人匹敌的存在。
一个是我国伟大的教员,另一个则是古巴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当然,在我们看来,切格瓦拉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并没有太多可以标榜成功的事迹,然而却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到一种荣耀,甚至于迄今为止,切格瓦拉的头像是印刷最多的图标。
但这正是东方人的思维,对于不注重实用主义的西方世界来说,切格瓦拉是一种指引,虽然他最终的结局并不好,甚至是失败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西方人或者是受西方世界影响的大多数人所崇尚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落魄英雄,在这样的理念当中,悲壮的死去永远比成功的荣耀更加辉煌。
成功被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除了荣耀与掌声之外,并不需要别人标榜什么。
然而失败就不一样了,对于失败者的颂扬可以体现自己独立于别人的品味,而这种品味以及对品味的诉求正是西方思维背景下的人们的一种强烈的个人诉求,很明显,切格瓦拉的出现,弥补了这种精神诉求的长久以来的缺失。
他在西方人民中间且在大多数革命发源地被尊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吧,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的时候,拍摄了这部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本片时长230多分钟,因此,最终被切割成上下两部。
其实这部电影应该一起看的,因为不论是看哪一部,对于切格瓦拉本人来说都是不完整的。
因此,建议大家不要怕太长,抽时间可以一睹。
本片意在重现这个二十世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的辉煌一生。
从全片的观感来说,本片也达到了目的,不熟悉切格瓦拉的人可以通过观看本片细致的了解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辉煌,而已经了解过切格瓦拉的人也可以通过本片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切格瓦拉本人对于自由革命的理念的风采。
总之,对于观众而言,时间虽然不短,然而可看的东西很丰富。
影片回顾了切格瓦拉从阿根廷开始,一直到玻利维亚结束。
从革命的兴盛到功成身退,最后到客死他乡。
通过切格瓦拉的日记,索德伯格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战士短暂且辉煌的一生,当然,这种展现带着某种崇拜以及主观解构的色彩。
可能更多的观众看完本片后,会对于切格瓦拉的辉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陷,而这种致命的缺陷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路线错误,更是来源于一些具有实际性的行为使然。
当然,索德伯格并没有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丝毫的展现。
可以看出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自由革命者,而这样的形象,也是观众们,尤其是当代信仰缺失的观众们所注重的。
切格瓦拉的失败,恰恰是源于他之前取得的成功,切格瓦拉的成功在于从阿根廷发家,带着几十人来到古巴将这把革命的火星形成燎原之势。
最终,这几十个人顺应了古巴当时的独立需求,最终引导古巴人民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古巴革命成功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样的伟大事件。
不止美国没想到,就连苏联都觉得差异。
在没有最大限度争取民众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当时的古巴政府且遭到的抵抗很小,这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契机,另一部分更多的是运气。
然而这样的成功已经足以鼓励切格瓦拉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了。
在古巴新政府成立后,在工业上一塌糊涂的他对于得来的胜利感觉到了疏离。
而这个时候,卡斯特罗与他的见解不同而导致了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切格瓦拉继续着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而卡斯特罗此时却致力于古巴的安全和稳定,再向外输出革命的事情短期内不会考虑了。
这样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分道扬镳。
而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古巴的顺利革命本身是不可复制的,然而到了玻利维亚的切格瓦拉却继续用这种自由主义推行自己的理念。
他所著的《游击战》虽然在战法上有所建树,然而却忘记了一个根本,同样的游击战术中,教员始终不忘记团结当地的民众,建立根据地,然后逐步瓦解反动派统治,然而切格瓦拉对于团结当地群众做的并不好,而这种不好,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时至今日,评价切格瓦拉始终是非常复杂的,自由着实可贵,然而只有活着才能将事业继续,理想主义者死后,理想大多无以为继。
因为理想最终要结合
切说,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死了一样得活着。
如果说从第一部里看到的是信念,那么第二部却充满着存在主义的虚无缥缈。
突然想到当我们在任何角落里看到那个如同猛虎一般的头像,是不是真的变成了商业手段? 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在继续着这样的一个梦。
一个千万不能从中清醒的梦。
他可以在古巴成功,他却不能在玻利维亚成功。
老百姓看不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游击战的重要元素--老百姓,居然空缺了。
共产主义难道真的只是一味给予承诺,让人们都飘忽于半梦半醒之间,而最终变成专制么? 他们嘴里所说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让玻利维亚人听来不着边际。
而古巴人却司空见惯。
现在的古巴居然有着比美国医疗系统好上几百倍的政策。
然而正义永远是孤立无援的,格瓦拉其实早就死了,死到没有人可以抗拒他的正义,死到任何人都可以质疑所谓任何人都是自私的这种说法。
在玻利维亚发生的所有的事情都那么。。。
悲伤。。。
突然发现,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世上生活着,因为电影就要落幕了,你希望他没有死去。
你希望走出电影院,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格瓦拉头像。
可是子弹还是穿了过去,可是英雄的视觉还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不清。
放映厅里一片寂静,比镜头更模糊的,是我的双眼。
无法自拔得悲伤着,这个南美洲的共产党人,变成了一个游荡徘徊着的孤魂,听不见了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与其这样无望得苟延残喘,不如重新呐喊一次,因为比自由更可贵的,是正义!一点一点回过神来,擦干了眼泪,挣扎着战胜这种沉重得悲哀感,我想这是我今生唯一可以去信任的一种精神了。
shui shui shui 哄着我,说他在古巴还是赢了啊。。
赢和输早就不重要了,因为什么都不必去害怕。
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格瓦拉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正充当着凶手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我们都是谋杀者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两部时间很长,上部是在古巴,下部在玻利维亚。
影片基本是以纪录片形式展现的,反应出来的思想极其深远,尤其是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在革命的时候很注意保护老百姓的私权,并没有像某些宣称正统的革命者一样,革命就是消灭敌人和敌人的财产,制造恐怖气氛。
格瓦拉在革命的时候尽量削减敌人和自己的损失,从来不屠杀俘虏,也保护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财产,在革命的同时努力的维护社会秩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暴力革命是危险的,无序和恐怖往往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灾难和混战。
最后一幕格瓦拉被俘虏和枪杀的一节非常震撼,想来无数革命者最后一刻都是这样看着民众和麻木的军队的吧。
英雄末路确实让人感动。
我看《格瓦拉》,觉得是个隆重的仪式,是一场对青春的漫长告别,充满了不舍。
他是浪漫骑士、悲情诗人。
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爱他。
但是我把对他的爱与对生活的期待剥离开了--我确信自己不会骑着摩托车去漫游;确信自己不会成为一个革命者;确信自己并不热爱玻利维亚的丛林......相较于格瓦拉的信仰,我所信仰的是什么呢?
我想我的信仰不过是踏实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些依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情感,那些潜伏在人心深处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不过,这可以说是信仰吗?
格瓦拉的前半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投入革命,成了英雄;他的后半生,还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我流放,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战士。
萨特,这个存在主义者,这个视他人为地狱,对人性幽暗之处洞若观火的人,在评价格瓦拉时说:“切是我们这个世纪最完美的人!
”格瓦拉的魅力,在于他的决绝,他的激情,他的冷酷,还有他信仰的始终如一。
《摩托日记》《格瓦拉,阿根廷》《格瓦拉,游击队》可以看做是跨导演的格瓦拉传。
前者唯美,后两部则沉重,尽量在贴近和还原格瓦拉自己。
《摩托日记》记载了格瓦拉的青春岁月。
我很喜欢他这段骑摩托漫游拉美的经历。
他送给女友一条叫“回来”的小狗,不过经过了这次游历之后,他显然再也无法回来。
《格瓦拉,阿根廷》,描述的是他在古巴的胜利。
这个胜利很偶然,我私下猜度,格瓦拉的出走,是因为他把这个偶然当作必然了吗?
他开始迷信自己个人的力量了吗?
又或者,他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流放?
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
”在玻利维亚的丛林里,他对那些游击队员说:“你们现在在受苦,还可能受伤,牺牲。
也可能会胜利,然后就会变成一个没用的人,这就是全部。
”他的出走,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于权力中并非不可缺少的一个了吗?
也许,他想去用血再写一个神话,证明他是唯一的,必不可少的一个。
他做到了。
尼采说:男人都应当是战士。
《格瓦拉,游击队》里的切,是一个战士,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许,接近于神。
他被他要解放的当地居民出卖的。
玻利维亚的军官对他说:“也许他们并不欢迎你。
”还有一个军官骂他:“你这个古巴蠢货!
”可是,如果他是愚蠢的,那么耶稣可能也不那么聪明。
他死的潦草,轻易。
不过是几个不知名战士的乱枪,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别打他的脸就行。
子弹扫射过来的时候,格瓦拉也不过是血肉之躯,但他却永远留在了三十九岁,留在了鲜血淋漓的青春时代。
7
的确是个伟大的人 但是他死去的场景让我想到的人就是卡扎菲!!!
切格瓦拉,本质是属于水浒中人。以勇和禁欲为价值标准、存在底限,以俭朴为名限制人的自由创造力,其所为虽是出自解放人类的理想,而偏激就成了满足个人标准的欲念。没有先沿的思想和技术的精进,加上其游击队的形式,从内到外都像极了农业社会下农民起义的本质,找不到进步性。我刷wiki时就在想这人是不是金牛座的,果然就是,我真心觉得共X和nazis都是轴到可怕 只不过轴的点不一样而已。
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死的毫无意义
节奏有点慢。。。
2016.6.1 拖了很久才看完 不知所云
三星半;比上部稍逊半分,画面的色彩饱和度过低,与上部的画面形成区分。可能处于怕吓到观众的考虑,玻利维亚军方每次在暗处开枪前都要先给一个伏击的主观镜头
一般般,无功无过
很遗憾,没有重现最后的瞻仰,不过我相信索德伯格是故意的,他不希望格瓦拉被当做神。
其实拍的不错的,只是这种题材不带着历史的知识去看,比较索然无味。
上一个时代的本•拉登,如果后者不去安排撞双子楼,而是安于在荒山野岭去颠覆第三世界的考迪罗,现在恐怕也已经被印在很多白左的胸前叻
主演真眼熟呀真眼熟
断断续续,勉强算是做完作业。
就电影本身而言,优点是很平实,但表现手法有点流水账,缺乏人物内心展现。
革命不只是轰轰烈烈,更多的其实是生活细碎、爱恨情仇还有可怕的内部斗争,无论是革命者还是保守者,都是合乎人性的,而人性大致上是四海而皆准的。将革命理想化、浪漫化,这是抗战初期去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普遍问题,他们追求的是自己脑海中想象的革命,是文学性的、浪漫化的,也是许多悲剧产生的原因。
没耐心看了。。。。。。
一流
这世界每天都有人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我不是历史迷
内伤啊,MATT出来跑龙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