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片之后,不能自已。
本片用简单的人类情感表达提出了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即何为追求平等?
平等并不是为某一个群体,某一些人的平等,平等属于所有人。
今年hong港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些hong港的学生提出了他们的权利。
他们的勇敢感动了许多人,于是有基督教的朋友,有同性恋的朋友,有hong港d立和tai湾d立的朋友,有海外的华人朋友,难能可贵的还有我们大陆的朋友,冒着各种压力和风险,都加入进来要表达的自己的权利。
这时我想起了本片反复出现的台词,“我们工会有一面旗帜,上面是一双紧握的手。
这面旗帜有100多年历史了。
”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的想法为何,你支持我,我即支持你。
但很可惜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基督教的朋友看不了同性恋的朋友,香港和台湾d立的朋友恨死了大陆和华侨朋友,中产阶级又嫌弃工人和小商贩朋友,而所有成年人又有很多看不惯该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写繁体字(使用的人称为正体字)的人看不惯写简体字的人,人们在一点一点自我瓦解,相互轻贱。
同样的,我们如今在网上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先攻击对方的身份,男女、学生还是工作、本地人外地人、北方人南方人、有钱人和无钱人、领域内领域外、会不会英文、有否出国、知识多寡、阅历富浅、城市还是农村、有没有信仰、到底出生在哪个年份、到底有没有用过特定的产品、看过特定的电影、知不知道哪个特定的人、去过特定的网站……多如牛毛的分类,把每个人称为人的基本特质所抹杀,分割为一个个——有时甚至是只有一个人的小团体,寄希望于因此可以找到同伴聚集力量,寻求最后的平等。
然而却不知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等的机会。
很久都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让人哭得超惨,但心里是温暖的。
之前总觉得 pride parades越来越商业化。
这几年在阿姆的基本上就是狂欢节,到处都是酒精和奇装异服。
不是protest,更像是celebration。
看完电影才真实地意识到,从人们不得不走上街头寻求自己的权利,到现在可以无拘无束地欢庆,我们是应该心存感激的。
这样的变化,是建立在我们之前的人努力抗争之上的。
多少我们现在习以为常权利,也是这样。
很多人总是在谈到平权但时候就如临大敌,似乎一切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动乱。
当下已运行多年的法则,因为是照旧,所以合理;因为合理,所以安全。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的时代也有它的局限性。
但当看似不合理事出现,一旦我们拒绝深入了解,直接因为这件事“超出我本身的认知”而去抵抗和仇视,就在我们和更广阔的世界之间筑起一道墙。
大家集体唱起的那首Bread and Roses,背后也有一个平权的故事——1912年美国纺织女工罢工,也被成为“面包与玫瑰”运动。
那时候喊出的口号,面包是口腹问题,Roses大概是被尊重的工作环境和其他精神上的诉求。
看完电影之后,我把这首歌反反复复播了好多遍。
"Yes It's bread we fight for, but we fight for Roses, too.” 放在当下的语境里,也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要面包,那是基本的权利,是人人本该平等享受的权利。
我们在呼唤玫瑰,寻求爱和理解。
我们本应相互理解和互相帮助,如果无法做到,那至少可以倾听和耐心交流。
只是在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标签,将人群划分开来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本来都是“人”。
当初我在想是什么电影,开始看到是GAY,我一度想关掉,但是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我才发现幸好的看完了,心里那丝激动还在,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管是不是真人真事,但是确实演的很尽善尽美。
先说开始,开始乔,一点都不希望自己参与,到后来的参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真实,看着那些鄙视的眼神与言论,我可以感受到GAY,拉拉那个时代所承受的鄙视,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骄傲。
我记得上次有个GAY,跟我聊天,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女人,他说:没有,就是性别歧视而已。
可能从他们最根本的就是欣赏男性,并且以自己是男性为骄傲。
当然拉拉也是如此的,有的异性反而没有这股子自信的根源是没有那种骄傲,其实越是强大的人,越是不会被摧残,越是脆弱的人,越是喜欢去鄙视。
只有比较才能获得的骄傲,那不叫骄傲,真正发自内心欣赏自己的骄傲,那才是,这个电影,可能是想说这么一句话:既然你已经这样,那你就接受你自己,并且干好它。
看完百感交集,想必时至今日同性合法一定经历了数不尽数的困难吧。
大概两年前我还不太了解这个团体,第一次明确知道出柜的明星陈粒,我觉得很害怕,我觉得这样很奇怪,总之我觉得她们不正常。
后来看了很多电影,愈发了解之后才懂得love is love,也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无知。
不过这应该也代表了大多数人,毕竟同性不会被广泛接纳,所以也很少有相关科普。
看到乔最后走出家门那一刻真的哭了,需要太多勇气了。
生活中只要稍微有点不合群都觉得自己完蛋了,甚至不敢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能明确自己的取向并且勇敢面对也很不容易啊,需要太多太多勇气了。
不管想做什么想爱谁都应该shut up and march!
相比同性之间异性已经少了太多阻碍。
另一方面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看到乔坐车回来他的妈妈既惊恐又羞耻,乔肯定伤心透了,自己最亲最爱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太难过了吧。
不只是性取向,生活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啊,孩子渴望自由父母想要约束,没有对错,但着实不应该总爱绑架!
身为同性恋的父母也要面对很多压力吧,也很不容易。
也更要感谢前仆后继挺身而出的lesbian们,是他们她们共同争取到今天的权益。
爱就是爱,无关性别。
所有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正是这些人推动了同性事业的发现。
人都一样,男人也可以跳舞化妆美甲,不要被世俗的规定骗了,人生很短!
很短!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说说而已。
最后想说说自我约束。
很多人对同性排斥甚至厌恶,个人感觉除了不了解还有一部分是同性之间关于艾滋的传播,是对于疾病的恐惧。
anyway,如果是gay,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并且不要试图掰弯直男或者试图引导未成年,我觉得这种行为很恶心。
爱应该自然而然,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不论如何,请带套。
意外怀孕不可,艾滋更不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同性合法,指日可待。
看到20分钟时就哭了第一次,真是可以载入史册了。
2小时的电影哭了4次,不知道是今天泪点太低还是电影实在拍的太戳。。
作为一名非同性恋每每看到同影都激动得要命听到别人说gay不正常就想冲上去和他辩论一番也真是醉了。。
想来gay之所以合法还是因为gay圈里有许多眼界开阔的人,和矿工结盟简直就等于征服了世界,作为印象里应该反同最激进的strong white如何能争取来真是门学问。
所以,咳咳,要想实现彻底的男女平等,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啊。
什么时候艾玛能拍一部女权的电影就好了,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上经济史的时候老师讲撒切尔和80年代英国的罢工,撒切尔在让工人失业一年后又复工好像是撒切尔的胜利。
现在看来当时英国社会这种政治上的博弈算是双赢——就像苏格兰闹独立那样,提醒自己的存在,让政府闹心一会,但的确是双赢的——只不过矿工们的生活会艰难一段。
那时候另外一位老师讲到香港的战中运动,典型的伯克式的对激进的港人不屑一顾,老人家教训年轻人的那种典型的图样图森破地一通评论。
是非常尊敬的老师,可是还是觉得在一个笼子里的人为何去嘲笑另一些渴望自由的人。
他们所寻求的,说到底我们一样需要。
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gay pride会和工人们的罢工联系在一起的。
看过一些类似的电影,话题也大多类似,比如秘密被发现时的困扰,比如面对自己的那种不堪,比如来自偏见的穷追猛打,比如hiv对这个群体阴魂不散地笼罩(当然,现在与影片当时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异性恋感染的人数已经超过同性恋。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维持偏见)。
《米尔克》里Milk的种种努力非常感人,最后的被枪击让他成为一个平权运动上的标识。
但这只是gay group内部的争取。
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它讲的重点不再只是基佬,还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为了同样的权利而达成理解的故事——或者说是两个少数派,弱势群体如何建立起尊严和理解的故事。
这样的主题是昂扬的动人的,令人难以抗拒。
是直是弯甚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或许换句话,是不管是否理解,但至少都能将对方当做一个自然存在的人而非异类。
不因为对方是少数而欺凌别人,不因为自己是少数而对世界带着过多的恨意。
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一种善意,也值得珍惜。
“人人都怕难怕远,怕扑空。
全球得我未死心,没有放松。
”这句《奇洛里维斯回信》里的歌词挺恰当。
电影里那群可爱的人也就是用一点点的耐心来改变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吧。
理解万岁。
理解万岁。
喜欢Johnathan跳舞的那段,非常美好,个个都眼神明亮,个个都在发光。
也喜欢Joe胆怯羞涩的样子,好像在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有一段是工会和L&G群体合作被曝光后,Mark他们的住所被人投掷进烟雾弹和爆竹,惊恐万分和无比沮丧的状况里,Mark把一地的狼狈往外扫时,突然眼神明亮,他发现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以利用这提高知名度。
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太可爱了,也非常聪明,甚至会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gay,在当时的状况下,应该会发展更好吧。
或许就不会在最后染了HIV匆匆消失了吧。
或许,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吧。
另外一段是Joe的父母发现他是gay之后,那个长镜头,父亲的责备的声音,然后扫过Joe的照片,就像一场漫长的告别。
可能对于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鼻酸一会。
家庭意味着正常的生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一种归宿。
身为gay,是个异类,怎么能有归宿呢。
没有归宿就是孤独的,而孤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艰难,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怎么能和别人不一样呢,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如此的反问于发问的人和听者都太残忍。
三十年后的今日仍然是一个问题,而在当时,应该更难得到宽容吧。
可是,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需要宽容。
应该会有这样的问题吧。
同性恋有什么好骄傲的?
你们为什么这么得瑟,还要玩政治?
你们难道不羞愧吗?
不觉得丢脸吗?
工人们为什么要罢工?
你们是日子过得太好了吗?
国家难道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吗?
你们不觉得你们在阻碍国家的发展吗?
惭愧吗?
你们惭愧吗?
电影告诉我们,弱势的人们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也应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理解。
或许正是社会上这样一种压迫的力量,把工人们和基佬们集合在一起吧。
我知道电影只是电影,即便轻松愉快的段落这么多,即使结尾有些皆大欢喜的胜利意味,但现实里一定还有更多的苦涩被他们品尝过。
可是多希望,这样一部欢乐的,有尊严的电影能够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最小的改变也好。
真的,哪怕再小的改变也好。
——管窥《Pride》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是现实中的1984。
暗流涌动或是波涛汹涌,一波又一波平权与维权运动的浪潮被隐匿在一个铁腕领导者的盛名之下。
骄傲地佩戴着粉色三角徽章游行的LGBT群体、为了自己勉强糊口的职业而咆哮抗议在警戒线前沿的矿工们,我看到迥然相异和同病相怜,看到骄傲与偏见,看到共同的敌人和壁垒的倒塌,看到一个关于平等、理解、包容、友爱与 团结的故事,一段时代铁幕下相互支持、不懈抗争的阶级奋斗史。
(一)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哀鸿与反抗上世纪80年代正处于冷战末期,铁娘子撒切尔上台后,开始在英国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大力推行市场开放和权力集中,试图将英国经济从凯恩斯主义政策引发的“滞涨”局面中拖出,因此英国的政治基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全面开放市场,政府把目光投向经济效益持续低迷的国有煤矿行业。
通过强制关闭矿区来实施私有化钢铁、煤矿等国有能源产业的举措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受到胁迫的工人阶级对于撒切尔政治上的强硬作派和不惜牺牲工人切身利益的坚持主张弥漫着强烈的激愤与愠怒,因此引发了16万煤矿工人历时12个月的大罢工。
“You’re here to be a good, firm leader.”影片中,撒切尔夫人为自己的铁腕政策辩护道。
示威活动中,警察与工人不断发生暴力冲突,以BBC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大量展示矿工向警方扔石头和流弹的画面信息,电视镜头里的撒切尔夫人借此时机宣称示威矿工为无视法治的“暴徒”、“内部的敌人”,强调必须摧毁整个行动。
舆论导向使实际处于弱势的矿工们在公众前渐渐被污名化。
在不断地镇压和长时间的鏖战后,这场声势浩大的罢工以失败告终,从此以后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便再无阻碍。
新自由主义范式推行的政策框架下,“有限制的新自由”使得一些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
劳动市场愈发弹性化,社会福利逐渐被削减,英国底层群众的处境更加恶化。
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枯竭,公共关系网络衰落,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固化日益严重,社会不平等的裂痕越发深刻。
主要体现在两种不平等上: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机会与社会流动的不平等。
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是延展于显性的政治经济权利不平等与隐性且贯穿代际的不平等之中的。
“破”与“立”之间,牺牲的不仅是几十万矿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更使得工人阶级的孩子再难真正获得平等竞争和向上攀爬的机会,寒门难出贵子;同时,主流媒体成为政治主导者的喇叭口,成为一种权威控制大众的软性手段,而一些和低等阶级的政治话语权也在逐渐衰落。
同时期,LGBT抗议思潮和活动迅速兴起,与政府权威和主流话语的对抗中,这些社会边缘群体也在为自己的平等权利摇旗呐喊。
(二)被歧视的“骄傲”影片中的LGBT群体受到了不公的歧视和中伤——1、称呼歧视:LGBT被冠以“酷儿”、“基佬”、“娘炮”、“变态”等侮辱性绰号;2、权利忽视:性少数群体的基本群里受到忽视和侵害,TA们的私人财产被恶意破坏,如Gethin的书店常被喷墨、砸玻璃、扔进爆竹;TA们的人格尊严权被忽视,在街边募捐时TA们被过往的人群吐痰、侮辱等;3、社交阻断:和家庭断绝关系后,TA们的社会身份被剥夺.以亲属血缘维系的原有社交网路被切断,误解不断加深,TA们失去社会群体归宿。
在Joe的母亲口中,同性恋的生活“可怕、孤独、黑暗”、“没有家庭,没有依靠,需要向同事和所有人隐藏自己”、“只能过秘密的生活”;Gethin和母亲十六年无音无讯,不敢回到家乡威尔士小镇;4、力量低估:为与矿工们达成联盟,LGSM大费周章。
被矿工工会屡挂电话、进度百般拖延,他们的募集不被重视和正视。
同时,矿工们认为和LGBT在一起很没面子,拒绝和他们一起喝酒,甚至共处一室;当同性恋支持矿工的新闻被报道,矿工们产生了明显的动摇,感觉羞赧并有损尊严,害怕被公众冷嘲热讽;5、刻板印象:主流媒体利用贬义词汇和煽动性标题营造了LGBT群体的负面形象,对通少数者的恶意和妖魔化描述使得社会公众给他们体贴上了“变态”、“不检点”、“不正常”的标签。
即使非恐同的人和部分内敛的性少数者也觉得“同性恋”是难以启齿的字眼。
Joe在第一次参与游行时只敢反复喊“support the miners”,却始终无法把“gay & lesbian”叫出口,可见主流话语对于“同性恋”以及其相关词汇的排挤和歧视;对于艾滋病只宣传其严重性而不普及其中的科学原理,引发公众对LGBT群体可能携带HIV病毒的恐慌、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也成为了矿工工会内部认识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千年以来,无论地域、种族、国家,大多在日常伦理或宗教教义上歧视“同性恋”,视之为“异端”或“邪恶”的象征。
社会歧视并禁止“同性恋”、对性少数群体区别对待、在法条上不承认和保护同性婚姻这一“组织”产权的有效性,产生这种系统性的歧视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为让性少数者承受违背主流契约的风俗和道德压力,以尽可能维持家庭组织或婚姻契约的有效性。
自上古结绳至今,人类的婚姻制度经过数万年的漫长演化,从群婚乱交,到血婚、伙婚、偶婚制,发展到现在的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为主体的专偶制,可以说是一种哈耶克意义上的“自发制度演化”。
这种专偶契约的本质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更好地实现人类种群的繁衍。
现代遗传学已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近亲繁殖从相同祖先处获得了较多相同的基因,从而提高了对生存不利的隐形有害基因性状在后代中表现的概率,使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飙升。
繁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抚幼养老。
人类的婚约演化到一夫一妻后,就可以沿着父系延续下来的血缘关系,精确地界定产权,相比之前血婚等其他婚姻契约,可以更好地实现代际传承。
为降低履约的成本,社会自然产生了维护“异性专偶、养儿防老”社会契约的伦理道德规范,即弘扬“孝道”和批判“不孝”。
同性相恋背离了这种父母抚养孩子、年老时受子女赡养的“隔代养老”契约,违背了上一代人的投入产出预期。
若LGBT大规模出现,不仅会毁掉了这张长期稳定的契约,还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繁衍。
即使社会养老体系的出现使得家庭契约的繁衍和养老的功能产生分化,允许同性伴侣组成法律意义上的家庭并收养孩子,但因无直系血缘关系的约束,“抚幼养老”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LGBT群体的系统性歧视来自这种行为违背主流社会“家庭养老”契约而引发的伦理道德批判。
(三)联盟与分裂“他们正在经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伤和痛。
”Mark如是说。
在冷战时代幕布下,无论国家人群似乎都在针锋相对,冷漠而孤立。
LGBT群体和矿工们都是处于社会底层阶级的边缘人,拥有共同的“敌人”——强硬蛮横的政府和警察、心怀偏见的公众和媒体;在主流势力和铁腕强权的围剿之下,孤军奋战还是团结起来?
影片中,性少数者不再是脆弱的受害者,而是强大的英雄和捍卫者。
为了共同的权益,为了共同的“骄傲”,LGBT选择主动靠近这个与自己近乎毫不相干的群体,不断募集钱财和物资支持矿工抗议,最后形成矿同联盟。
共同的努力使得这场几乎全无胜算的突围有了一点渺茫的希望。
然而工会一直存在的微小裂痕被主流媒体的一篇报道彻底撕开。
工会中一直对LGBT抱有成见的保守派分子(如单亲母亲莫琳等)和左右摇摆的骑墙派趁机反扑,提前公投并拒绝继续接受LGSM的帮助。
对于工会内部的分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内外差异的张力作用:因为政治权威太过强大,外部环境和社会公众长期的偏见很难一时消解。
即使矿同联合也终究难以长时间抵抗舆论和政策的胁迫,小镇内对LGBT的理解和友好并不能对抗整个英国社会对TA们的敌意和误解,小范围的松动和包容也无法撼动所有人对于性少数者的成见和歧视。
此时,一旦强权提出缓和条件,加之外界舆论的哗然和维护所谓的面子,不够坚定的矿工群体和工会领导者就会背叛联盟。
LGBT与工会间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远没有想象得高,为了矿工生计和自己的乌纱帽,工会内部的分裂几乎是必然的。
2、 双方动机的不透明性:反对派莫琳认为LGSM明面上是为了募集资金支持矿工抗议,实际是在夹带宣传同性平权,但这确实是两个存在不同属性和特质的群体产生交融碰撞时必然产生的疑问。
对于双方动机的拷问和对联盟的忠诚考验,LGBT尽力募集来的钱财和物资并不能打消工会内部的疑问,弥合裂痕。
3、 科学普及的缺位影响:科普的缺失导致公众对于艾滋病怀有非理性的恐慌,即使一些善意接触LGBT的人群也心存芥蒂,这不失为是主流话语权就一些既定事实对大众的欺瞒;4、 政府总体强硬策略:这种歧视也是出于维护二元的性别制度。
LGBT群体的政治目标无非是要求一种平等地发声和被“正视”的权利。
游行中,LGBT群体为自己的尊严和骄傲摇旗呐喊、不断发誓要骄傲地活着、即使被媒体中伤是“变态支持矿工”也要借此风波宣扬自己的存在并继续为矿工募集物资,都是性少数者防止LGBT被主流媒体彻底驱逐出话语讨论的范畴而再无法为自己发声,希望通过底层联合对抗主流的围剿、寻找自我的价值。
因此,“去污名化”的前提是LGBT有足够公正和稳定的渠道可以为自己辩护并与公众对话。
被“正视”的要求则是他们希望打破世俗偏见,追求基本的同等政治、经济等权利和社会尊重的体现。
总而言之,LGBT和矿工们从一开始的敌对不和、到互相了解后放下成见,直至最后彼此包容互助、成为坚定的伙伴和挚友的过程,感人至深。
即使最后抗议失败,矿工们回到矿坑继续过曾经“风平浪静的受压迫的生活”,但他们“手拉手,肩并肩”、“你扛起我的大旗,我佩上你的勋章”的那种在至暗岁月里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苦中作乐、共同追求平等权利与群体意义的伟大精神,将在历史长河和未来时空中永远闪烁着人性中最朴拙、也最珍贵的光辉——关于爱、平等和包容。
就象电影名一样,内容全都是骄傲,让我这个观众也骄傲了2个小时。
电影中LG们第一次来小镇时不受大多数人欢迎时,男主的“不躲避 不逃跑 不道歉 ”让人印象深刻。
看过一些纪实的电影,大多数都充斥着模糊的画面,我想是导演也不知道该不该在当下表达自己的喜恶。
骄傲让人觉得纪实电影也可以这样的清晰。
现在有些地方同性恋平权,得益这些创造历史的人们。
每当看见反对者对这些时代斗士表达不屑甚至愤恨时,感觉有些不解风情,却不是那么可恨,这也是导演的高明,现实可能比这些行为要黑暗的多,要知道在他们的信仰里同性恋是重罪,这也让这些斗士的骄傲显得更加伟大。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了一部同性恋电影,多么有意义,五年前的我会鄙视我的,没关系,五年后的我会为我骄傲的,哈哈。
最后说下我喜欢异性,支持同性恋,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用爱在回应世界。
而且大部分同性恋细心切才华出众。
all
《Pride》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同志群体为因被政府打压而罢工的矿工群体筹款,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从偏见和歧视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故事。
为了感谢同志群体的支持,1985年英国同志骄傲游行时,来自全英国各地的矿工组织代表汇聚伦敦,公开支持同志群体,走在了骄傲游行的第一线。
团结的象征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自己的理解谈谈电影中的两个点。
1.在那个同志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的时代,同志群体为什么又要去关注矿工群体的权益?
影片中曾经有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同志曾质疑LGSM组织,在当时同志群体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激增的AIDS问题当时也是同志群体非常关心的另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LGSM组织并不是不在意这些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更多人对自己的支持,正如Mark在剧中的回应和Dai在gay bar中做的演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These mining communities are being bullied just like we are, bullied by the police, bullied by the tabloids, bullied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what you've given us is more than money, it's friendship. And when you're in a battle against an enemy so much bigger, so much stronger than you. Well, to find out you had a friend you never knew existed. Well, that's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矿工群体经历着来自社会各层的欺压,而这些经历正是同志群体所经受的,他们知道矿工群体的不易,所以更想去用实际筹得的资金去支持矿工群体。
毕竟两个群体都经历着相同的压迫,只有携手团结起来,才能更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中的歧视和质疑。
而最终,同志群体为矿工群体筹集的资金帮助南威尔士一个小镇的矿工们度过了罢工的寒冬,而在1985年的同志骄傲游行上,来自英国矿工群体从各地赶来,公开支持同性恋群体,走在骄傲游行第一线,这无疑对保守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2.Pride--因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保持骄傲。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Mark对Bromley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呼应主题的了。
Bromley之前总是瞒着家人去参加LGSM的活动,毕竟Bromley所在的城市对同性恋并不太包容,而他的父母也是如此。
不过最终Bromley还是选择了接受自我,学会了为自己骄傲,他选择离开还不接受自己的家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Mark给Bromley上的另外一课同样很重要。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群体并不被社会待见,英国媒体甚至用perverts(变态)来形容他们。
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同性恋群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传统,那就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绰号,并让它实至名归。
这就是一种骄傲,一种不畏他人眼光,一种为自己而活的骄傲。
Bread and Rose最后,以电影中的插曲《Bread and Rose》的歌词结尾。
Our lives shall not be sweated, from birth until life closes. Hearts starve as well as bodies. Give us bread but give us roses. 从出生到离去,生命不应只有汗水。
哪怕身心俱疲,我们也要争取生活和尊严。
每年在世界各地浩浩荡荡的同性恋游行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但,他们所征求的权益无非说到底,是一种公正,是一种天赋人权一般选择的权利。
不得不说,《PRIDE》这本片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那句“今天我们不支持他们,他们被消灭了,明天我们被压迫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支持我们”。
直弯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选择爱的对象不同而已,他们不应该被歧视。
就个人口味来讲,虽然刚看的《坚不可摧》中充满了虐待小恶魔帅哥集中营这些赚人眼球的元素,但是还远远没有《PRIDE》里面这些基佬和矿工还有基佬矿工来劲。
非常喜欢,主角mark雌雄一体的无尽魅力真是言不能传只可意会。可惜唯一就是村子里的群众们角色塑造太过生硬!欠缺一定合理性,每每出戏啊,可惜可惜……生肉现场啃也是够醉……
人生很短,一定要骄傲!竟然有小狼客串!
虽说是真事,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不相信最后矿工对同志的大包容,总有些成见在部分人心里无法消融。
life is short. have some pride.
生命苦短,要骄傲的活!真心好电影,好久没看到这么优秀的片子了,感动!
坚持了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题材小众演员糟糕,丑,主演施耐泽看起就烦。《福尔摩斯》里的安德鲁·斯科特貌似最眼熟的,存在感很弱,神神叨叨。分那么高都是觉得题材正能量就是好电影吗?难看死了!
看得又哭又笑超过瘾!开心极了!知道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就更开心了!其实每年看那一百来部电影,真的可能只是为了遇到一两部这样的电影而已,让你觉得世界其实还是有越变越好的。还是那句话,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正确的事情,反而是靠许多人努力争取来的
暖色调调和了阴郁的威尔士风貌,也冲淡了政治阴影与平权斗争的艰辛。演员名单里有一堆我毫不意外会出现的人,然而即使拿掉他们,在剩下的英国演员里我起码还能挑出把这电影拍三遍的阵容,hail 大腐国啊~ PS:小狼客串的镜头我可以来回看五遍!
看不下去,难道因为我太直了?
好多英伦明星客串,但我看下来总觉得这片挺做作的,不如美国的平常心,群戏多有点贺岁片的意思,演得很轻松导致老一股子同性恋我们支持你们好同情啊的感觉,就莫娘娘很深情入戏。而所做的一切举动又让我们十分羡慕,80年代那个分水岭让大天朝在某些方面再次和现代世界相差50年。
1984, 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 威尔士口音英语与威尔士语略萌。
搞不懂威尔士矿工罢工的背景,有点难受。(而且我打算从现在开始重新调整我自己的打分体系,遂给出2星)
腾讯把一部原本时长120分钟的电影删减至77分钟,这是把大动脉全给删了吧,基本剧情都无法完整呈现,看得我云里雾里
Have some pride.Because life is short. 聪明的主创会寻求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讲故事也不会面面俱到,从来都是点到为止,聪明的观众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留白。★★★★☆
从失败到最后矿工支持游行的转折交代不清啊!!!
腐国拍什么电影都能拍成party狂欢真的够了,那么多熟脸演员没一个精彩的角色,价值观表达方式太生硬,编剧俗套乏味,导演还得好好学习milk
英国这种“假美好”的电影真是越来越多了,和海盗电台一样看不下去。
会议上女生唱歌那一段还是蛮做作的,独唱领一段,高低声部的渐入,虽然合情合理,但太过于造势。本片在主题上一直在打造群像,个体人物却不算有血有肉,而更加没有煽动起革命的热血和激情。全片开头最好,以乔治迈凯视点引入,但中途一度流连于不算紧张的斗争。
现在每次看到最后所有人来支持主角的情节都幻视《海盗电台》。工运+社运入门片,在当下这个时代让人类再看到一次过去的真善美,无私,团结的旧日美好品质吧。一切都很甜很糖水没有让人看到残酷的一面(比如《舞出我人生》),也因此很适合进中国校园当启蒙片。至少是我将来会标记为孩子一生必看的电影。
看哭很多次,不想说什么正能量的废话,但是看完很pride这就是了,没有什么是手到擒来,如果你是想坐享其成那么你真的不配拥有,美国有平常心英国有骄傲,他们三十年前在做的事于是现在有了婚姻平权,我们只有一个李银河却招来太多冷嘲热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