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名字《Napola:Elite für den Führer》又名:英雄教育、纳粹军校、元首的精英……见名知意吧。
首先,我得承认,我是被汤姆希林小天使的美颜吸引才去看这部电影的,当然希林小天使的美颜也没让我失望,是真的很好,尤其是在湖里的那刻。
我想,在那一刻,不仅仅男主Friedrich,还是任何观众,估计心中只有一句话吧“你是世上最美好的少年,如同那年不化的冰花”
但是,作为著名的“反战三部曲”,它的表现可不仅仅是美。
【反战三部曲:《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改天我要全部看一下】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有点像黑暗版的《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有4次拳击比赛,我认为是暗喻了Friedrich的关于战争的态度:①第一次,Friedrich用拳击赢得了去纳波拉的机会,那次,但拳击他是拒绝补打对手的最后一拳的。
是普通人的人性的体现。
②第二次,在纳波拉的比赛中,他补打了对手非常严重的一拳,受到了Albrecht的批评。
当时Friedrich受到纳波拉的影响。
③第三次,在Albrecht爸爸的怂恿下和Albrecht打,不知所措。
开始反思。
④第四次,放下了戴着拳套的手,放弃了补打对手,他放弃了机会,终脱离了纳波拉。
Friedrich受到Albrecht太多的影响,也看透了很多,他看着那些拍手叫好的军官,可能突然明白自己只是军官的打手、棋子。
影片中有3次死亡,也推到了Friedrich与Albrecht关于战争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Friedrich的影响。
①齐格的死。
齐格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被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手雷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对比当时逃跑的教官),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Friedrich与Albrecht等5人看着自己的室友死在自己的面前,鲜血溅在他们5人身上。
齐格与教官的对比
齐格的死②苏联战俘的死亡。
他们长官骗他们战俘有武器,结果他们误杀了苏联战俘,才发现他们只是群手无寸铁的同龄孩子,那刻Albrecht赶紧抢救他们,却不想却被赶来的父亲一手结束了战俘的生命,Albrecht崩溃了,其他几个人也不好受,当晚没人能安心睡觉,毕竟都是群孩子啊。
苏联战俘③Albrecht的死亡。
Albrecht的父亲总是说Albrecht软弱,只是因为想比杀戮和加入纳粹党,Albrecht更热爱文学。
可是,一个连死亡都不惧怕的人,一个敢在充斥着"希特勒万岁“的精英学校里,念出反抗主流作文的人,他软弱在哪里?
写文章驳回自己的言论和上战场去残杀他人都是他死都不会去做的。
他也果然用死坚持自己的心。
后来Friedrich翻找Albrecht的柜子时,发现并没有那篇文章,想来他已经明白了Albrecht已经抱有自杀的想法了吧。
临时起意的死法,潜伏已久的冲动,英明而绝望.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
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
救赎最终,Friedrich选择离开了纳波拉。
他应该认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自己的父亲不让自己加入纳波拉了吧,有些事情总要尝试了才知道。
也幸好他走了吧 不然最后不是在战场牺牲就是成战犯。
Friedrich很幸运,在真正走上战场前见识了死亡的残酷,用消极比赛的方式退出了纳波拉。
Albrecht是幸运的,在面对杀人还是被杀的选择之前,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齐格弗里德是幸运的,在无力反抗勒索与羞辱时用自杀式的方式留下了英名。
和那些走向战场,与可能同样大的孩子拼刺刀,与素不相识的和自己一样的人性命相搏,死的不明不白的人相比,他们都是保住了人性和判断的幸运儿。
结尾,大雪皑皑,不禁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拎着箱子,再次回望在那里经历过的一切,转身离去。
如今的Friedrich,还穿着来的时候穿着的那身短裤,但是和来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脸上带着淤青,已经经历过世俗与人性黑暗的成熟的心,与之前天真的心灵,有多大的不同啊。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
多次对比,与父亲合照的两位少年后来得知父亲的死讯;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
同样是面对战俘的死亡,室友们即使知道是错误的,也不敢反抗昧着良心写下“以冬天为背景的德国骑士传奇”,只有所谓“软弱”的Albrecht写下反抗屠杀战俘做法的文章;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同一件衣服,不同的心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那个与你对望的少年已不在
电影里有两处令我动容——我还真是不厚道说。
一是夜间行动。
Albrecht的父亲谎称是持械的苏军逃犯,实际上是苏联那边手无寸铁的娃娃兵。
而NAPOLA的学生们不明就里,带着恐惧开枪自卫。
当时有个苏军的娃娃(跟NAPOLA们差不多的年纪)肠子开花摊在地上,Albrecht便哭着喊着给他包扎,说“我们不是故意的,我们不知道你们没枪”,极力想把他从死神手里抢走。
这边小苏说“谢谢,同志”(俄语,未译,不过这一句很好懂),Albrecht哭的更凶了,一边还埋怨Friedrich不帮忙。
Albrecht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给他丢脸,把儿子拎到一边,小苏跟其他孩子们一起挂掉了……二是冰泳训练。
Friedrich在Albrecht前一个完成既定动作,当他发现Albrecht没有按时游上来时,跑到冰层中间,而Albrecht真的停留在那里(冰层下),向他晃动手臂,下沉。
于是,Friedrich呼天抢地。
Albrecht自溺的镜头拍的过于唯美,跟影片整体的写实风格有些脱钩。
也可以理解成,一直有诗人自省气质的Albrecht像天使一般回归天国了。
海报前景处是Albrecht,实际影片中他是更纤细阴郁些的大家公子;背景处是Friedrich,穷家的曾经冀望一飞冲天的拳击手。
事实上,精英学校有严格的管理。
很多情节被设置成“为了控诉而不择手段”。
德国人反思战争的电影,基本都拍的不错。
大家都不傻,那个时代,德国有被洗脑的,也有清醒的。
别的时代,别的国家其实也一样。
人并不生来就残忍凶狠,即使是德国纳粹时期的德国国民。
德国人长相确实挺符合美学特征的,英俊帅气。
投掷手榴弹那场戏,我心想,这是没经历过血的教训啊!
我们年轻时在军队,实弹前一天,好像都要用教练弹先练,第二天再投掷实弹的。
几十年前的事了,记不清了。
然后每次一个军官只带一名士兵投掷,左右和后方都有坑,万一士兵紧张,或不慎,导致脱手滑落,军官立即扑倒士兵进反方向的土坑里,避开爆炸。
而且几乎年年都有人犯错,所以军官们也紧张其实。
工作真不好干。
像影片里这样,真的很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不知道德军哪年才改进训练方式。
然后想起好多年前看知乎,有人说他们军事院校的教官,在上课时,拿出反坦克地雷,在上面蹦哒,示意大家别怕,安全没问题,只有坦克和车辆才能引爆。
结果当场爆了,导致全班学生覆没,我当时就笑了,从此知道知乎就是段子手,胡编乱造,真的是编乎。
因为我们几十年前,基层连队,训练时都肯定是用的训练用地雷,哪有装药,引信,雷管?
军事院校更是注重安全,用实弹示范训练?
还教官在上面蹦哒?
靠。
这个电影选题如此之好,以致我在看了简介后就迫不及待地借来看了。
看后却有淡淡的失望。
看过关于纳粹教育的书,认为电影中表现得还是太浅了些。
至少真正的纳粹教育不会出现临阵逃跑的教官,该教官居然还继续教授,简直把严苛的纳粹精神视为无物。
还有,真正纳粹教育中孩子们很少为亲人的战亡而悲痛。
他们是在自己经历了战争之后才发现死亡并非想象中的美丽壮烈。
所以说,这部片子想表现男孩之间的友情,很成功。
但要表现纳粹教育,还是想当然了一点。
纳粹教育要是那么容易被识破,也太名不副实了吧。
好久看电影没哭了,这部电影让我在回味的时候不禁落泪。
不管它表现的纳粹教育是否到位,不管它表现的同性情谊是否细腻,都不重要了。
它能打动我,在我心中那就就是最好的电影。
Albrech,一个唯美的吟唱诗人,可感性,细腻,善良与纯真在战争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他像天使一样的离开,宁可选择死,也不愿去面对一个缺乏人性的世界。
真的,如他父亲所说,他太“弱”了,但我却鄙视那种冷酷无情的强大。
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是天使的不幸,就当他回去了吧。。。。。。
现在的社会呢?
不也是弱肉强食,不相信眼泪的吗?
一些强大而丑陋的人在统治社会,善良有时显得太微不足道。
但我还是愿意被某些所谓的弱者而感动,感动他们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去和世俗作斗争,感动他们用感性的心去歌颂世界的一切纯美,感动他们在功利当道的社会保持着清醒,苦苦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在战争使人们疯狂的世界里,他孤独的吟诵着美的乐章。
在功利蒙蔽人们双眼的社会,他们用纯净的眼睛发掘并歌颂着世界的美好。
1943年2月,波兰,但泽弗里德里希没有回家,而是在一家德国人开的饭馆里做服务员。
他的父母知晓此事,却并没有说让他回来。
弗里德里希没有再打拳,即使这里是打拳爱好者的聚集地。
在人潮欢呼的时候,他只是背过身,阳光在他深邃的眼睛下投下阴影。
人们只知道酒馆里的小伙子是柏林人,话不多,也不爱笑,但很勤快。
活少的时候他会坐在门槛上,隔壁花房的高德斯坦大爷耳朵不好,总是把收音机开很大声音,他坐在这里听的很清楚。
比如这天,他听到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况。
广播里播音员的声音依旧铿锵有力,即使不利的局势仍然没有使人们泄气。
是的,自从三年前进攻波兰,到现在直逼莫斯科。
中间不是没有困境,可是都被战无不胜的德国军队克服。
在元首英明领导下,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暂时踢到铁板。
许多年后,当侨居芬兰的弗里德里希回想起这一刻,彼时正值子夜,他望向窗外,已是四月的春天,如果是在德国早就春暖花开了,可是这儿依旧是冰天雪地。
月光照耀地上的雪,泛起一层模糊的银光。
依然可以看到细碎的雪花飘在空中。
他想起他来到的那天,他也是从窗外看到他第一眼,只是一个模糊的剪影。
过瘦的身躯极不协调地拎着行李箱,于是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再醒来就是起床号角吹起以后了。
慌乱中他不知所措,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内务后跑去集合。
他顶着一头乱发,睡眼朦胧接手了他凌乱的床铺。
“艾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简短的对话,两人似乎不会再有交集。
例行的早餐宴会上,他知道他是地区领导人的孩子。
阶级的差距并没有拉开他们的距离,他喜欢写文章,他夸奖。
像无数朋友间的互相欣赏一样,他在鼻青脸肿后终于击败对手后,所有人为他欢呼,他也是,人群中他的蓝眼睛闪闪发光。
可是教练让他痛击对手,一遍遍对他大吼,做那个命中的姿势。
他却犹豫了,对手瘫在角落里,眼睛死死盯着他,嘴角的鲜血出卖了他的软弱和恐惧。
人群依旧在狂欢,除了他。
于是他狠下心,最后一拳,对手昏死过去了。
观众更加亢奋,他接受了校长的赞赏,并被告知运动会快来了,他是学校夺冠的希望。
他志得意满着,忽视人群中他脆弱不解的神情。
晚上在盥洗室里,他穿着简单的背心,肩上搭着一条毛巾,他端详着镜子里自己脸上的伤。
这是胜利的见证,他是男人他为之骄傲。
就在他依旧沉浸在白天的兴奋中时,他向他道喜,神情平静。
他对他说,那个人依旧昏迷,他本可以不那么做。
然后他离开,剩下他站在原地,兴致全无。
日子一天天过去,少年们在成长,每天经受艰苦的训练。
教官是个长着大鼻子的瘦子。
他声音洪亮严厉至极,做事毫不留情面。
同寝室的齐格因恐惧而夜遗,被高年级的学长举报,教官当众让他尿在自己的床垫上。
某次擦肩而过时,他好心问候齐格,被告知没事。
他怎么会知道,他刚被学长勒索过,就在几分钟前。
他也同样不会知道,几小时后,他救了他们一群人,以生命为代价。
当教官抛下他们自己落荒而逃时,十几岁的男孩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只有五秒钟,他看着齐格扑上去。
最后一眼,他看到了如释负重般的解脱。
在学校大礼堂,地区领导人斯坦授予齐格最高荣誉。
大鼻子教官也站在人群里听着领导的演讲,弗里德里希看着教官,眼睛里闪动着冰冷的光。
而艾布莱希特站在人群中,直直盯着讲台上人的身影,复杂的眼神里是又敬又怕,想亲近却不敢靠近,小心翼翼。
在例行晨练中,那个掉落手榴弹的同学被家长接走。
是的,始作俑者被开除了,而且因为这次事件,不会再有学校要他,纳波拉是最有名的学校,人人以能成为它的学生为荣。
被党抛弃的人,哪里都不再接纳。
救人者死了,死的沉重却解脱,留下的只是一枚勋章一个名字和父母无尽的伤痛。
他们这群学生依旧是学生,日子没有什么不同,少一个人似乎没有影响。
也许就是这时弗里德里希开始觉醒。
此刻他走出门,万籁俱寂,雪花落地无声,就好像过去的这么些年,轻轻落在岁月之外。
不远处有一片湖,和世界上很多湖都很像。
他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就像他不去记忆这是哪一年哪一日,他路过什么地方,见了什么人,看到什么景色,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从那个年代里走出的人心里都一道永远不能愈合的伤。
他不例外,他也有。
只是不知道这道伤因何而来。
是父母死于战争最后一年的大轰炸,是胞弟在十岁那年夏天俄国人攻陷柏林后失踪,是战争结束第二年后自己像很多境外德意志人一样被驱逐回国却看到家乡满目疮痍。
他在满地废墟中寻找自己的家,离开三年的家。
脚步虚浮,就像那年冬天他离开那座城堡一样,只不过断壁残垣在身后,这一次他没有回头。
【有剧透】很沉重的一部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学员的死亡。
尿裤子男孩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并且被查房的阴险长官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炸药的那一刻只是简简单单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精英学校的黑暗体制已经让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影片的主角,那个善良的男孩,那个缺少家庭温暖的男孩,那个心地柔软却又无比坚强的男孩,他积压已久的疑问与反抗,在目睹了无辜的孩子被枪杀后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课堂上他试图用文字来唤回朋友们的人性,最后他更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死亡,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来拯救周围所有人的灵魂。
然而,他的死亡,却被冠上了“自杀”的名号,为人不齿,甚至连一则简单的讣告都无法刊登。
自杀的被认为是救人,而真正救人的却被认为是软弱的逃避。
这种对比讽刺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我看这个片子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现在战场不是杀戮肉体 而是贬低人格 只有在商场职场 出人头地的人 才不schwach软弱 一个人 没有自己好好生活的空间 必须要不停的表现 不停地把别人踩下去 这样才很有用 很成器 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不奇怪有的人去取得一些成绩 却说我只是想证明我自己 我不懂 有什么可证明的 又证明了什么 在我看 只能证明他屈服了 屈服于扭曲的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在纳粹军校中 像Albrecht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他离权力中心很近 所以才有条件比较容易的跳出那个圈子来用人的自然本性来审视 Albrecht的爸爸说他太软弱了 真是这样吗 他强的很 他的自我 他的本性强到放弃大家趋之若鹜的所谓前途 强到可以抵挡整个潮流 不妥协 强到可以舍得自己唯一的朋友 纪念这位善良 清醒 "软弱"的Albrecht.
前段时间在微薄上看到有人说希特勒除了屠杀犹太人以外,几乎是个完人。
呵呵。
事实上国内崇拜纳粹崇拜希特勒的人非常多,毕竟纳粹德国没有直接侵略中国,甚至在1941年前还援助过中国,种种原因让不明真相或不想知道真相的国人对纳粹政权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影视剧则是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
Napola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二战德国片。
典型的是什么样的呢?
一部典型的二战期间讲述德国的电影,就是有一群德国人,一群犹太人;德国人是坏人,犹太人是好人;德国人杀犹太人,犹太人好可怜;最后德国人被打败了,犹太人得救了。
“政治正确”使得这样的电影逃不开这种套路,当然并不是说该屠杀犹太人,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个时候德国人自己过的日子如何,就像抗战时期日本国内的普通民众,日子过得和中国人其实一样惨。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德国人自己的故事。
全片没有犹太人,最多也只有“成分”不太好的德国人。
成分这件事想必我们中国人理解起来毫无压力。
Friedrich Weimer是个优秀的青年拳击手,但是父亲反对他进入精英政治学院。
也许父亲觉得掺和纳粹政权太多不是好事,又或许只是单纯地想让儿子上班赚钱。
这里有一个被删掉的镜头。
Friedrich和长官说父亲不容易自己去Napola,于是Napola或是当局的负责人去找了Friedrich的父亲,向他施压,所以最终Friedrich才得以入学。
你看,体制想要一个人,或不想要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做到忽略你自己的意志。
然后Friedrich入学,和Albrecht相遇。
Albrecht是个官二代,他爸的官起码大到在迎新会这样的场合里老师需要专门介绍他。
然后和渴望进入Napola的Friedrich不同的是,Albrecht并不像来这样一所学校,他可能就想写写诗,然后以后学个文学什么的。
可是作为官二代,他也无从选择,人来到了Napola,心几乎已经死了。
Albrecht当然没有完全放弃文字,这里又有个被删掉的镜头,就是他去应聘校报编缉。
可是在那个年代,其实在建国后的中国也一样,文科都是不被重视的,只有理工科受重视。
所以在Albrecht自己家里,Albrecht自己的爸爸更喜欢Friedrich,因为Friedrich显然是“有力量的元首的精英青年”一类的人。
Albrecht想读诗则被活生生地打断,哪怕是亲儿子。
尿床男之死是改变他们的因素之一。
尿床男搬着被尿过的自己的床垫到操场之后,并不是自己尿出来的,而是在教官呵斥之下类似小便失禁而尿出来的。
我想尿床男此时心也已经死了吧,所以他会奋不顾身地去扑在手榴弹上。
看看他扑在手榴弹后那个眼神,看看Friedrich被溅一脸血之后的眼神,永远无法让人忘记。
那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死亡,如此地近距离,如此地血腥,如此地惨烈。
至于有些影评里提到的教官自己往坑外爬,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用意,本能就是如此罢了。
第二次面对死亡则是被派去追击苏联逃犯,直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手无寸铁的未成年人。
这时内心动摇最厉害的就是Albrecht了。
他会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事先骗他们说对方有武器,也没提到有未成年人。
此时这些精英学校里的青年们,于体制来说也不过是一些工具罢了。
那些苏联逃犯没有被看作人,而自己的青年们一样没有被看作人。
Tom Schilling之后演的《我们的父辈》里的角色最终的结局和本片中Albrecht的结局很像,他又自杀了。
带着绝望,抛弃前途,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杀了。
又一个体制的牺牲品。
然而自杀这种事是为体制所不齿的,Albrecht的死,在那样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作用,连自己的父母也羞于提起。
Friedrich的心也凉透了,以至于拳击赛上不还手,任对方随便打。
最后被扔出学校。
走的时候是冬天,他却穿着夏天刚来时候的夏装。
当初主动招他进来的学校,此时却像扔垃圾一样把一个他们自己的精英青年扔了出去。
因为这些青年本来就是工具,事实上所有人都只是工具而已,即便是将军高官,也只是元首一句话就可以枪毙,更何况一个青年。
看到有人说Friedrich走的时候穿短袖短裤是因为耐寒什么的,我心想,你们真是天真得可笑啊。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之外还有几个被删的镜头。
1、几个同学整理仪容时讨论过种族政策2、他们被教官刁难不断地在短时间内换装。
3、Friedrich和同学往即将出行的人的鞋里拉屎,但是对方没有时间再清理了,于是穿着有屎的鞋子列队出行。
4、Albrecht带Friedrich参观他的房间。
5、Albrecht和餐厅女在酒窖接了吻。
==================================Albrecht在那个时候内心万念俱灰,而重新将其点燃的则是Friedrich。
Friedrich让Albrecht觉得人世间还有些乐趣。
这两人的关系,放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就相爱了。
但是在当时,别说爱了,同性恋的念头有都不敢有。
剧中对他们俩的关系的表现还是到位的,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基情这件事。
==================================故事发生在1942年,那个时候大后方歌舞升平完全是现实的,Albrecht的父亲是高官,而Napola又是精英学校,因此物资短缺也还暂时轮不到他们。
场景设置没有问题。
==================================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多拍一些。
德国这里还好,描述战时日本国内境况的电影几乎就没有了。
在高压政治统治之下,人性早就被磨灭光了,每一个人先是被迫成为体制的工具,再是自发地争当体制的工具。
(看《我们的父辈》里最后那个一个劲地想冲锋的12岁小孩)。
而在高压统治之下,肉体上弄死一个人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分分钟一个英雄就能形象尽毁,今天是副统帅明天就是叛国贼,今天的公安局长明天就进了外国的领事馆。
生前是伟人,死后被继任者全面否定。
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同样的事并不是只有在德国发生过,然后好多国人如今却还想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
所以如今德国为什么立法严禁纳粹意识形态呢?
因为纳粹伤害最多的,还是德国人自己。
==================================花絮为拍电影,演员们事先还要训练一些列队型这样的事。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从小做到大的事他们压根不会啊,还有转弯转错方向的。
冰下游泳是在真实的冰天雪地里拍摄的,当然人是下水后导演就喊咔了。
Albrecht自杀那一段则是在水池里拍摄的,不过也是真的水,因此还是需要他自己憋气几秒钟。
那个城堡在捷克境内。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Tom Schilling实在是太美了!!!
首先,《希特勒的男孩》这个名字翻译得就很色,不知道剧情的人单瞅海报,还以为影片主旨是希特勒后宫起火。
看片之前我始终很纠结,因为害怕自己会有近一半时间想去蹂躏小马,可从头到尾又都想rua小天使直到把他rua秃噜皮。
好在编剧很好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女主角希林小天使,会有小马替我rua你。
(感觉自己脑内文风好像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文学一样怎么肥四)一般来说,我很讨厌混淆性别,无论角色还是人物。
毕竟在北同做志愿工作也有一年多了,真正跨性别人士的痛苦见了不少,在生活中随便指男为女真的接受不来。
然而希林的这个角色,以及其背后标准的女主剧情,她她她她她她夺走了我的泥塑贞操!
(什么鬼措辞,我真该去好好写作业了)首先看人设:男主小马,和UMUV的弟弟名字差不多,我们就叫他小和平吧。
他(开始棒读)出身低贱,却有天资超凡;身手矫健,却爱春风送暖;梦想被父爱的大山紧紧箍住,却拒绝委曲求全,只身离开家门的脚步是那样毅然决然;当他到达彩虹的彼端,才发现,这儿连自己的内裤都不允许穿。
与此同时,女主小汤,UMUV的弟弟本尊,取名字里的Recht,我们叫她小正义。
她(再次棒读)岳降崧生,却无天赋异禀;风流蕴藉,且可并剪哀梨;当人人侧目以望的盖世太保在口中化为父亲二字,她该选择如何应对?
哦,逃去吧,逃去天堂啊我的姑娘。
——多像郭靖和黄蓉,杰克和玫瑰,张生和莺莺,仁贵和宝钏,穷小子和富家姑娘嘛,横竖都是个注定要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在战争的冬日里,小和平和小正义互相取暖,互相依傍,原本平行的命运开始交叉往各自的方向。
来到剧情。
希林宝宝的第一个镜头出现在小和平去测试的时候,一个一秒长的侧脸,直接让我尖叫出声。
不得不说“好绝一男的”在很多情况下比什么“皎如玉树临风前”“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好用多了,起码没那么容易让人一秒跳戏到边哭边尿床的嵇叔夜;而在所有情况下都通用的呢,大概就是“汤姆,我想和你困觉。
”然后就是深夜里的侧脸。
好巧不巧,正好让男主角给看到。
小和平那时候想,哇哦这是什么大官官,俺什么时候也能见到这样的大官官,第二天一睁眼,昨晚的人影似真似幻,已在眼前。
小正义似乎有点起床气。
也是,大官官家的千金,自然娇惯。
下铺甚至不顾自己湿透的床单和睡裤,诧异地向上张望,却没有被赐予哪怕一个白眼。
小和平倒没注意这么多,他正在专注地和自己的小被子纠缠,直到小正义突然出现在身边。
“我学过这个。
”她笑,灵巧的手指掠过刚刚与他肌肤相接的地方,小和平心里不由一颤。
就像……就像那一拂其实是抚在他心口一样。
托小正义的福,两人没有被敌人刁难。
随后,他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也终于肯确认,这就是他的梦姑。
当次黄昏的晚饭时,她的名字被首长念出来,整个大厅的同志齐声对他说willkommen。
小和平仰望着俨然成为全场制高点的她,笑得和远处犹太人们最后的蜡烛一样灿烂。
(啊,好恶心,不是本人)就像所有爱情故事的发展一样,他们相爱了;也就像所有校园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的爱被随意泼洒在各个课堂。
实践课上,他帮她拨动枪膛;数学课时,她也小幅度挪动答题纸,两人相视而笑。
他的个头,他的手掌都大,连刚刚发腮的脸都比她宽上一号;他们最喜欢并肩在校园里走着,以为一生都是此般青春,一生都有此般星光。
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他们正处于战争的冬日;所以也就像所有战争爱情故事一样,一切皆有终局。
小和平无意间被舍长强行喂了活人春|宫|图的安利,另一位室友为此激动到跳脚,他却只在面上笑了笑,反而跑到外面去找小正义了。
她正坐在打字机后。
“你……”正兴奋的小和平在推门而入的一瞬还很兴奋,可小正义面上的不愉快却让他也不愉快下来。
“他们......他们从没读过我的作品。
”生活在一群普通青年中的文艺少女小正义梨花带雨。
嗐,这有啥,我还以为你也跟你下铺一样尿床了呢。
小和平拍拍胸脯:“他们不读,我来读呀。
”只要你写,我就读。
只要你写一辈子,我就读一辈子。
第二天,小和平坐上飞机头,小正义为他拉起纤绳。
倒不是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而是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恋爱中的少年总会被一时的胜利蒙蔽一些感官,而少女心思本就是天地间最细腻的东西,比我新买的破壁机打出来的南瓜玉米糊还细腻,所以,第一场冲突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因为一场拳击,小正义第一次对小和平皱起了秀眉。
“你可不可以单纯地为我高兴就好?
”正处在兴头上的小和平这次不干了,也闹起了脾气。
“大笨蛋!
”小正义叫。
“对,我就是笨蛋才喜欢你这么久。
”小和平说。
小正义夺门而去。
哪怕几天后,经历了下铺的死亡,两人也依旧没有搭理彼此。
小和平有些慌了,于是在一天早上,他冒着被严厉惩罚的危险袭击了一直为难下铺的体育老师。
没想到这一搏比单车变摩托还好使,非但体育老师为了面子没有生气,小正义也对他重新露出了笑脸。
“宝贝,要是早生两千载,我保证给你烽火连三年。
”“啾咪。
”因为这一句甜言蜜语,小正义决定带小和平去见爸妈。
在大官官及其夫人的撺掇下,两人在地下室暧昧的夜场式灯光中脱掉身上的衣服,当众肢体交缠,啊不,冲突。
小和平完全不想出手,他满面迷茫地望向未来的老丈人,后者举起酒杯说,来,你要打赢了我就让你改口叫爸。
可小和平还是不想出手伤害小正义。
倒是小正义太想让父亲接受爱人了,开始不断挑衅起来:“打我打我。
”“快打我快打我。
”“不打我不给你上床。
”小和平一着急,出手了。
老丈人心花怒放,抱过来小和平,当场认下这半个儿。
可小正义不开心了:打就打,你把人家都打到地上了啦!
好嘛,到底还是没床上了。
“你干嘛又生气?
”小和平问。
“我没生气。
”小正义说。
小和平却没有信小正义的鬼话。
不得不说小和平还是比我前任强了不少的,起码他知道尽信妻不如无妻。
可他却因此也生气了,回校路上,两人相对无言。
如果小和平知道,这句“我没生气”已经是小正义留给他的倒数几句话之一,他又会怎么样呢?
他会不会抱住小正义,说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你离开了我就要用一生去想念你。
会不会吻小正义的唇,指根大力插进她的发尾,就像要把这个娇小的身体揉进去,完完整整地揉进自己的身体中去。
还是他依然会就这样坐着,任小正义离开他,到那个寒冷的湖底去。
他深知没来得及把她吸进眼底。
小正义的人生倒数第二晚到来了。
这一夜,小和平在禁闭室里度过。
所以他即使他知道小正义民胞物与己饥己溺解衣推食吊死问疾,他也不知道她用她最爱的笔,用她最爱的文字,给自己宣判了死刑。
出来以后的小和平开始哭,连在父亲下决定时都没有瘪嘴的小正义被他压在身下,也哭。
哭得双下巴都出来了。
而第二天早上,是我们第二次见到小和平哭。
只是小正义再也见不到了。
因为小和平只为他而哭。
这句话是真的。
哪怕又过了几天,他作为一个没有了特长的特长生被特招计划抛弃,赤裸着身子忍耐屈辱时,他都没有再哭。
张枣有一句诗,叫“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小和平曾经以为和平不是他想要的,他以为他爱拳击,他爱这个征伐的国家,他爱那个会有人流血的战场。
他以为自己可以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风生,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可当他失去了他的军旗。
终究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就这样罢了。
(啊~太失败了,怎么会这么失败,写到最后只有抄袭才能继续下去,没脸见人)(写作业去了)
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帅哥!~~~~~~~~~
完全是教育片啊!与历史完全不符。
片子整体很牛逼,寓意够深刻,里面也有很多天朝的影子。但是里面拿拳击说事儿不太好,竞技体育不是过家家,有输赢才有意义,而且这个片子怎么那么多暧昧的基情对视和相拥,好出戏有木有
我看你们就是成心想淹死他!
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没得比,而且颜值高个P
鱼翅当小面整。糟蹋了整个选题。
豆瓣的剧情简介总像个管不住自己大嘴巴的八婆 忍不住就是要给你剧透
细腻而唯美,就是情节几乎没有起伏。集 权之下,无论什么国家,正统教育都是相仿的了。
谢谢,同志
虽然一直说要克制克制再克制,这不是腐片不是腐片不是腐片,可是腐女的心还是熊熊燃烧了 = =
不良教育。出自于同一个导演的两部纳粹反思作品,相较于后期浪潮之锐利,Napola明显要柔和细腻许多,尤其着墨于一文韬一武略两个男生真挚动人的,呃,友情。最后他们隔着冰层告别。
虎头蛇尾,还有我无法认同的价值观,但前二十分钟真是看的我热血沸腾
三星半。小帥哥是看點,選題也並不是不好。但是也是選題註定是小範圍的反思。少年教育的冷酷是戰爭下的犧牲品...並不宏偉,但起碼能夠深刻一下。
2016.05.19还行,就是有点做作,其实换一个特定性小一些的故事背景,能更自然地表现这一主题。
这哥俩什么时候开始的jianqing,我怎么没发现啊……
居然看不下去,之前看得几部德国二战电影都非常好啊,这部怎么浑身散发着“做作”和“虚伪”?打着反法西斯名义,就可以随便造假污陷?!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如果有关成长~我们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如果有关成长~这是否也太残酷了?白皑皑一片下赤膊着瑟瑟发抖的孩子们~你们为了什么?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懵懂少年到最后用放弃捍卫了自己的信念。。一腔盲目的热血换不来和平~也换不来同伴的生命~
拍的还是有一些想当然。。。
雅利安男孩真好看啊,我的审美纳粹化了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