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点实在太多,其中离谱的有:最初,瑞宣的学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学生说我们亡国……仲石杀死一车鬼子被实名公告出来,还用得着冠晓荷去举报?
瑞全和王排长一起以送殡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着个大包袱,难道不怕搜出来惹嫌疑?
瑞全就算了,王排长是败兵,竟然也有行李??
瑞宣教一群洋人学生读英语单词……很多时间线混乱……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觉得很紧凑。
钱默吟的角色定位是本剧最差的,无论从行为表现还是语言,都看不出有鲜明的反日热情和仇恨。
严重削弱了小顺儿、妞子、李四奶奶和白巡长等人的影响。
刘棚匠离开北平前,把妻子托付给瑞宣,结果刘太太沦落到当了日妓两年,这改编……是陷瑞宣于不义。
日本老太太起初出场时说普通话,结果最后宣布日本投降却说起英语,目的是通过瑞宣的口公告这个信息,这里存在严重的逻辑弊病。
随着日本投降的消息到来,钱默吟及其小孙子,还有富善先生获得释放,被戴上黑头套弃置在野外,然后鬼子离开了。
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认出监禁的地方,这真的有必要吗?
都战败了,还做这些多余的功夫。
剧终,北平放烟花庆祝,小羊圈里大排筵席,嗯??
不是都穷得叮当响,正闹饥荒吗?
一些感情戏处理得比旧版要好,如:胖菊子和蓝东阳如何勾搭一起;长顺和寡妇如何暗生情愫(原著长顺并不情愿);桐芳如何准备炸药密谋诛杀鬼子;瑞全和高弟同志反日的情感升温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原著省略的部分。
总体评价:7分!
两周前看完,已经错过了表达读后感的最佳时期,但还是要记一下。
小时候学语文课的时候有一个灰常伟大的梦想,就是把老舍巴金这些人的小说都看一遍,而不是只能局限在书本上的选段。
可是等到有权限有自由有时间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正眼瞄过。
这不是一部我一直想当然的恶俗的宅斗剧,而是抗战背景下一群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却依然让我久久回味,挥之不去。
这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潜伏战无间道,更没有大快人心的反恶锄奸,有的只是一群小人物为了生活所表现出的迥异的行为举止。
虽然有的令人厌恶不堪,有的令人为之动容,但其实存在即合理。
只是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世同堂之首的老太爷活了一辈子都有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所以我现在想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不要想太多啊不要想太多。
2012.3
2009版的《四世同堂》拍的还挺好,没想到是黄磊主演的。
第一幕场景是在嘈杂的市场里,吆喝声几乎盖住了演员说话的声音,我还以为这是80年代拍的呢。
越到后来越被演员们的演技折服,黄磊饰演的祁瑞宣,是一个有思想有骨气的读书人的形象,他虽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去跟日本人抗衡,但一直抱有一颗为抗日贡献的赤胆忠心。
陈昊饰演的祁瑞丰,把一个没心没肺,自私自利的汉奸刻画的淋漓尽致。
还有就是赵宝刚饰演的冠晓荷,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些人只贪图荣华富贵,连祖宗都可以不认,趁火打劫不管其他人的死活,身为中国人竟然还帮着日本人一起欺负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宁可出卖自己的女儿和小妾,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冠家与善良的街坊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视剧中也通过许多镜头进行对比,比如祁大爷寒酸的与街坊四邻们过着生日,冠家张灯结彩大鱼大肉的伺候着日本人。
这些镜头的对比让我强烈的感到十分的不平,好人就过得那么凄凉,坏人竟然还这么逍遥。
但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冠家做了那么多坏事,最后也都一个个死的很惨,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本国民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冠家对面的一家日本家庭。
日本老妇人的两个儿子死在了中国战场,儿媳妇又被调遣去劳军,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人民的伤害,以及日本侵略战争不得人心必败的结局。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想到不光在那个时代有一些中国人为了一己之利而卖国求荣,就算在现代看似和平之下的中国,同样还是存在。
虽然没有到卖国那么严重,但是也是变相的在支持别国欺负中国。
比如说苹果公司、三星公司,近几年“孟晚舟事件”、“三星爆炸门”中国被禁止召回问题手机,都很明显的赤裸裸地欺负中国,但是每到苹果出新的产品还是有人争相吹捧和购买,这在战争年代就相当于捐铁给日本让日本造打中国的子弹。
日本人一直在强调侵略中国是为了帮助中国建立一个美好的大东亚秩序,美国何尝不是在用这些糖衣炮弹迷惑我们。
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要保持警惕,铭记国耻。
我既没有看过《四世同堂》原著也没有看过老《四世同堂》电视剧,我斗胆谈谈我看到至今还尚未演完的新《四世同堂》剧。
我承认,我是被这首慷慨激昂的主题歌吸引的。
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京剧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让我感受到活力的就是老舍的原作。
某日我去书店,亲见一位很年轻女士询问店员要买《四》,店员面露难色答道:断货了。
此乃本地首屈一指一书店。
我想她一定是被电视剧所吸引,然我看到如今,说实话,我还没有认同演员们的表演。
除了黄磊老父黄小力扮演的钱先生还有赵小刚张力十足以外,众主演还没有谁演得出色出彩。
所以我为老戏骨们而喝彩,看到冠先生的汉奸相我真是融入了戏中,忘乎所以地在心里暗骂。
而究竟什么让这部戏为大家所喜欢?
买断货的书可以证明。
我才几天之前看过了巴金的《随想录》,其中怀念老舍的文章我含泪读完,深深地勾起了我对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的惋惜,我扼腕天才的失去。
我猜测原著中大量对城市的观察,我猜测原著中大量对国家的爱没有通过黄磊的表演流淌出来,我猜测原作中精巧而细致入微地描绘各式各样穷人生活细节的故事,可以允许压缩改编成30几集的电视剧,我猜测作品中活着的语言,我猜测作家创作时对汉奸嘴脸的大量观察,甚至直面冲突,我猜测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用笔当做刀子。
既然谈到剧情,不可避免提到大赤包。
她被有意的戏剧化,更加亲和年轻人的口味,但是我们不妨考虑一下:那个时代,如果我们——你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会怎么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会祁大爷那样做吗?
都会祁家老三那样扛起枪吗?
政府的军队节节溃败了,我们不会信仰崩溃吗?
没有钱取暖没地方买粮,我们就不会为侵略者唱戏吗?
我把我自己问住了。
三世同堂谁去养家?
两世同堂谁去扛枪?
90后是用纸尿裤养大的啊。
我现在在学日语,在学习日本文化,我试图思考日本人和战争。
我一度认为:中日空间距离近,就像德法,两伊,巴以,摩擦在所难免;我一度认为:日本人贴近自然,这使他们产生了强大向心力,心理上需要一个忠于的目标;我一度认为:日本人的精神深受海洋性格——自然环境飘忽不定——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生命的漂浮不定,以及他们轻视甚至矮化生命的态度,以致南京的灭绝。
我曾经试图用以上诸理由去化解心中横碍在中日之间的结,但是最终我还是不能。
五千年悠悠中华,只有这一次,只有这一次被外敌全面侵略,我心中无法释怀。
不能原谅日本淡化历史的行为,更加不能原谅中国人忘记这段无比的羞辱。
这下真真地扯远了。
我既没有看过《四世同堂》原著也没有看过老《四世同堂》,所以在这里胡说八道真是不识天高地厚。
还望大家谈。
看懂了战争中人性,把人性却表演得淋漓尽致。
瑞宣 文雅略带忧郁,包含正义之气瑞全 血气方刚钱默吟 满腹经纶,投身革命白巡长 狡猾却正直瑞丰 实打实的汉奸等等。。。。。。。。
<四世同堂>的导演说,他们翻拍这部剧不是为了怀旧的。
但总归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想法,安安稳稳座在沙发上看这部剧的,多数是怀旧。
于是,难免拿来新旧对照一下,于是,板砖和口水也就开始比翼齐飞了。
——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只不过,观众总是喜欢把批评先放大,那一点好处,就搁在心里独自欢喜吧。
当年课本中的〈四世同堂〉的印象,到现在已经渐渐稀薄。
只余下那些灰白的片断晃晃荡荡。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背景。
可是偏偏新版《四世同堂》的初衷便不是留下这些灰暗,而是尽可能地让调子明亮起来。
但有了小说与旧版电视剧的先入为主,新版的《四世同堂》被很多人认为缺少沧桑,缺少味道。
而作为北平为地标的代表小说,这部电视剧里面的京味又少了一些。
也是,在范围涉及言情、偶像、军旅等众多题材领域的一口京瓷,在最该出现的地方反而来得不浓烈,也难怪被批。
但绕过这些“欲加之罪”,(人家导演说本来与旧版就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剧嘛。
那些罪状也可称为创新。
)新版的〈四世同堂〉并不难看。
之前担忧这是一版偶像剧,不过在蒋勤勤有点脏兮兮的装扮上就看出了这些靓男俊女们不想用脸蛋来演戏的诚意。
说起蒋勤勤,总是给人美艳刁蛮的感觉,可这里的韵梅荆钗布衣,贤良淑德,一生都是为了家庭、为了丈夫而活着的。
蒋勤勤经历了结婚生子,这部剧里把妖治的光芒收拾得干干净净。
而黄磊,演这种戏倒是最驾轻就熟的,他本人就有一种文人的气质,而瑞宣是典型的知识份子的代表,即使力量微弱,也做着在那个背景之下该做的反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而与妻子韵梅一起艰难地维持生计。
他也有他的弱点——彷徨、软弱、犹豫不决。
《四世同堂》中描写的祁家人,浓缩着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
或抗争、或苟且偷生,或被逼得无路可走,发疯……韵梅在丈夫瑞宣被抓后,一心想要求救却无奈家门被特务走狗把守,情急之下的她,开始用凿子去凿那面爷爷亲手垒起来的结实的墙。
天寒地冻,她穿着单薄的棉布旗袍,先是用凿子,最后赤手挖墙。
头发散乱,脸上泪水和泥土混和着……心开始痛了,那是一个女人的情深似海。
从不曾说——在那个难以安身立命的年代,岂敢奢言爱。
韵梅和瑞宣的情份是朴素的、温柔的、沉默的。
可那一刻终于崩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春天好似不管人间有什么悲痛,又带着它的温暖与香色来到北平。
”日子也一样,爱总是能带来一些暖色和希望。
看完电视剧,因为那些人和那些事,我就想着何时有空就翻阅原著小说。
真是要多谢老舍,让我看到了战争时期,北平胡同里平常人家发生的不平常的故事,战争不止是前线的厮杀、百姓的逃亡,战争对于在家的普通百姓而言产生了痛至骨肉的强烈影响。
哲学、政治都会提到“价值观”,我也会想,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现在看来,在面对变化、事故时人的反应和行为,才是深入你血液的“价值观”。
看看那些人:大赤包、冠晓荷、招弟、祁瑞丰、菊子……钱先生、祁瑞轩、祁瑞全、高第、尤桐芳……李四爷、白巡长……再看看他们的选择和言行地位财富和民族大义,大赤包们选择了前者,他们甚至能为前者出卖人命,钱先生等诸多家庭的家破人亡就是冠家向金山上攀爬的垫脚石;菊子离开了没有一官半职的瑞丰,还联手蓝东阳陷害义姐大赤包、夺走她家的官职和财富……在大赤包们看来,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同当年的满洲建立大清朝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既然无区别,那对想当官的人来说,可谓一个“乱世出英雄”的好时机。
钱先生们选择了后者,他加入地下党,邀请瑞轩一同帮忙进行暗杀日本军官;瑞全索性离家出走,到战场前线;桐芳虽然没参加任何政党,但她对冠家和日方的仇恨,让她大义凛然地选择用炸药桶日方共死;高第虽是大赤包的女儿,却选择了日方特务身份作为我方在日方的卧底……李四爷和白巡长,虽然在日军进驻北平后仍旧做着芝麻小官,但他们的心也总是向着街坊邻里的。
大赤包要李四爷挨家挨户收铁,用于上缴日军。
李四爷一开始是拒绝的,他知道各邻里街坊的苦。
冠晓荷用高价位逼迫李四爷,李四爷低头上门却改不了倔强,白巡长为减少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笑着打圆场……这些个事儿,真是数不胜数。
除了个人的选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子女、亲戚邻里之间的微妙联系。
大赤包和冠晓荷对待自己的女儿,不仅谈不上“宠爱”,更极尽地“利用”女儿。
大赤包让招弟、高第招待特高科长李空山,女儿作为公关攻破李空山,大赤包做了慰安妇检查所所长。
招弟是个爱荣华富贵、穿衣打扮的单纯姑娘,为了自己的心头好,她听妈妈的话;为了自己的心头好,她被李空山骗取了自己的贞操。
大赤包本想将这个乖女儿送到日本高官的怀抱中,以此换取自己更多的利益,这一计谋就断送在招弟的贪和李空山的欲念之下。
大赤包被陷害入狱后,只剩高第和冠晓荷相依为命。
高第通过做洗衣服类的粗活养活游手好闲的冠晓荷,当高第的生计愈发苦难的时候,冠晓荷作为父亲,难以启齿地提出“那你去卖呀”这一提议。
高第愤然绝望。
原来,这世间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子女视作掌上明珠,即便是官宦、商业人家也会将子女作为自己前途、生计的筹码。
虎毒不食子,但是也可能做出将子女作为诱饵的自私行为。
“因为穷,不懂得付出、自私自利”,这个观点在小羊圈应该是个伪命题。
从钱先生家的白事开始,胡同内的各户人家都因为抗战而接连遭难。
李四爷这个里长是主持白事的江湖人,也算得上是邻里们的主心骨。
李四爷去各家筹钱帮助钱家、小瞿他们办丧事,还挨家挨户地请求大伙儿替方六写保证书,用保证书来证明方六的清白,希望日本军可以放出监狱中的方六。
有个网友在弹幕上感叹说“穷不帮穷,更要被欺”。
当时,日本军攻破中国的各地政府,却没能打破小胡同内的暖暖人情。
大赤包的生死可谓是《四世同堂》剧情的分水岭。
大赤包活着的时候,这个要权多事的女霸和周围的小走狗们一同主导了各类荒诞事件,令看客我欲罢不能。
大赤包死了之后,戏谑少了,虐心虐人的故事因日军而增多,杂粮的有限配给、其他食物成了稀缺品也成了乞丐明抢的目标。
最后妞妞也被饿死,她再也不能活着见到胜利的曙光。
太爷爷抱着死去的妞子时候,得知了日本投降的瑞宣一度哽咽,我也忍不住因人间疾苦而泪眼婆娑。
说实话,这一部分的魅力有所减少。
根据记录,《四世同堂》原著中最后的13段是从英译本中被再译成中文,原文在文革中被毁。
或许,这是最后一部分略显逊色的原因之一。
哎又是文革,看了太多关于文革的小说作品,当《四世同堂》步入尾声、准备迎来和平的时候,我内心没有释然,默默地说着,还有内战、还有文革呢。
在时局面前,百姓显得这般无力。
最后,来说说我所喜欢的黄磊。
黄磊所扮演的锐宣,是个心有国家、也放不下小家的读书人。
在抗战后期,他对白巡长说:“如果咱俩谁被逮着了,绝对不能出卖战友”黄磊的大眼睛散发出坚定的光芒。
尤记得黄磊在《橘子红了》当中所扮演的耀辉,最后因懦弱离开了秀禾。
那个怯懦胆小的黄磊,终于在《四世同堂》中展现出男子汉的英雄气概。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应该正好是09年,10年之后的今天把评论补上。
第一次读四世同堂的原著是在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侵略下的黑暗与压迫,很难以想象在那种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当年正值抗日神剧流行的时候,那种剧里面一个地下党每次行动不杀一个班的鬼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抗日,因此四世同堂给人展现的那种面对亡国时的真实黑暗让人更加感触和恐惧。
回到电视剧本身,本版的电视剧可以说基本还原了原著的故事,人设以及精神面貌,把原著中一些模糊的情节做了合理的充实,让剧情更加通顺合理。
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85年的老版,本剧更贴近原著,情节逻辑更加合理,也更符合“影视”这个概念。
老板的作品更贴近所谓“话剧”,很多的情节缺少前因后果,比如冠家失势,冠招弟前脚还在找蓝东阳,后面直接到了特务营,中间漏了一大段剧情;而且在演绎方式上,台词情感过于强烈,和日常生活的交谈方式并不贴近,当然这些都是话剧的特色。
因为我在原著中最感触的角色就是冠招弟,所以对于本版将这个悲惨角色通过剧情完美还原是非常的感谢,也因此喜欢上了当时饰演招弟的年轻演员路晨。
当然,本剧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员舒砚扮演的冠高弟,原著特意强调高第和招弟相比的“不美丽”,但是不得不说,本版的高第的容貌过于美丽了,和招弟完全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略胜一筹。
坦白讲,其实也非常惋惜,这么有深度的一部原著,还原度这么高的一部作品,并没有吸引太多的人来欣赏,算是一点遗憾。
昨天看《四世同堂》时,桐芳炸死了日本军官,小文夫妇也被打死,随后日本人去搜小文的家,贴封条,封条上写着民国(多少年没看清),但民国是绝对没错的,怎么会这样?
原先就读过《四世同堂》那是很久前的事情,很多情节都有些模糊了,央视播放电视剧,又激起了我的兴趣,从书店买了一本认真的读了一遍,而且是对照着电视读。
掩卷而思,觉得书面的远比图像的来的清晰。
央视的电视剧应该算是比较有水准的,而且还找了那些名演员来演,着实下了功夫,宣传也很到位,但看片花是没有什么纰漏的,可是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觉得改编的痕迹太重,让人觉得面目全非,没有了原剧的那份凝重,而故意的将个别人物性格鲜明化,却扭曲了小人物的真实心理。
觉得这是一份缺失,若是按照原来的剧本走,那可有的看了,还原小人物的内心,还原小人物的灵肉,那才是真实的尊重生活,尊重作者。
大赤包……冠晓荷.....
看困了
不管自以为够专业的人儿怎么损 我还是给四星
主要为了看我的男神。。。整体还不错啊~~~
蒋勤勤还不错,改编太多,且改得一塌糊涂
为原著而看,但确实不咋地
没看过原著和经典的旧版,这版拍得还不错。就是经常看得气愤难当
不错 演员上就不错
经典
赵宝刚演的比导的好
有意思!!
赵宝刚竟然是位如此优秀的演员!!!
北京,老舍,声光影像中的抗战。
挺好看的,但总觉得还是不如老版的。
导演自己也演剧的。
韵梅发现瑞宣丢了工作怕家里担心坐在外面丝丝哈哈的靠时间的时候。韵梅转头抹眼泪,我也跟着抹眼泪了
正在看,细细品!中国人本性的中庸和忍耐,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谦虚低调,但更需要坚强勇敢。国难当头,一群爷们儿谄媚逢迎,小妾和戏子倒成就了英雄传奇。可怜可悲!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巾帼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出比九尺男儿更忠贞不屈的气概,果真真羞煞我等凡夫俗子。可敬可叹!
激发爱国情怀~
还行
先看到新版,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