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给我的感觉是从第三季的阴郁里走出来一些,从predestined feebleness和destined tragedy到现实的冲突和世俗的困惑。
Diana纵使有她的私心,但Charles真的令人恶心透顶了,巨婴的完美代表。
很多人不喜欢这一季对Thatcher的诠释,原因不外乎拿真实录像与Gillian的表演做比较得出的“不像”。
毕竟不是纪录片,我认为改编电视剧给出的启示远不来自“像”。
也许电视剧塑造这样的Thatcher就是旨在反映blue blood和中产精英因为权力来源的分歧而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up in the air和down to earth的对抗。
第八集的正面交锋尤其精彩。
可能因为自己的软弱,我很欣赏本剧塑造的Thatcher形象,有unbearable的瑕疵,但更多是钦佩。
相反,对Queen越来越不喜欢了,如果她的冷漠、固化、不负责任代表了王室的一切品质,那还是希望王室早日gg吧。
真可怕,年轻天真单纯的戴安娜就这么步入了查尔斯王子的牢笼,这个男的根本就不爱她,他只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她还傻乎乎的,唉。
撒切尔和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啊,但是她确实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但是上流社会这些繁文缛节真的好无聊啊,这些游戏好无聊。
君主立宪制感觉没有必要存在,不就是面子问题吗?
卡米拉简直就像是查尔斯的妈一样,谈恋爱也要她教,谈恋爱的人选也要她选,甚至快结婚之前未婚妻都要她陪。
我天,卡米拉这个绿茶婊绝了,无时无刻不在戴安娜面前宣示主权,时不时显露一下自己和查尔斯之间的亲昵🤢查尔斯简直渣到令人发指,他和卡米拉在一起就是垃圾分类最好的结果。
天呐,老男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他也就骗骗戴安娜这种小女孩了。
🌚冷漠的女王,善妒的安妮,玻璃心的查尔斯。
全家好像就玛格丽特公主最正常啊,我以前还觉得她最讨厌诶。
完全没有感觉到安妮公主任何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多人喜欢安妮公主,但是这部剧把她塑造的太讨厌了,没有丝毫的优点。
所有人都好像骗婚,把戴安娜骗进来之后就不管她了,总寄希望于她会屈服,然后做一个合格的行尸走肉,合格的王室成员。
可惜她到最后都没有屈服。
查尔斯是真的太恶心了,对戴安娜冷暴力,对于她的付出,只会在背后和别人一起嘲讽,自己从来不会对婚姻做任何努力,都要别人来哄,你自己都快四十岁了,还把自己当宝宝啊😅女王真的挺有人格魅力的,我不得不佩服她,她最后竟然给撒切尔颁了勋章。
明明她们之前那么相看两厌。
无为而治这么久也是一种本事。
The struggle Margaret was suffer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 with herself resonate every time with me. She desired for freedom yet wasn’t willing to give up her privilege,then she turned to materialism,indulging herself into addiction and fantasy.I really thoroughly love the individuality and character she had showcased.Her story shouldn’t be eclipsed by diana’s.
先捋捋这一季的卡司。
跟第三季一样,二代女王扮演者奥利维亚·科尔曼(她在NT的佳作《蚊子》看了没),菲利普亲王托比亚斯·门基斯(此前主演了阿尔梅达剧院的《狩猎》),撒切尔夫人的扮演者吉莲·安德森(她的《欲望号街车》是NT Live中的经典之作,《彗星美人》也不错),饰演安德鲁王子的Tom Byrne则出演了RSC版本的《第十二夜》,撒切尔的儿子是不是也是相当眼熟的纨绔子弟?
扮演者弗莱迪·福克斯在王尔德的《理想丈夫》里也是这么一个被宠坏的角色……对不起打住,我们还是不要把“英国演员只有二十人”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了。
按照编剧彼得·摩根的设定,《王冠》根据首相的任期分季,第4季的时间跨度刚好是1979年至1990年撒切尔夫人任内,观众则对此带着格外“不怀好意”的期待:把当代最著名的家庭——英国王室——戏剧化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它最大的困难或许不在于题材的敏感性,而在于随着剧中年代的推进,《王冠》愈发在讲述当下,每个观众都是身处其中的旁观者。
过于忠实地书写会使人丧失新鲜感,但如果闻所未闻又会使叙事显得可疑,结果似乎不是王室人设翻车,就是《王冠》口碑翻车。
这一季,一票人是冲着查尔斯和戴安娜的世纪婚礼和婚姻悲剧来的,另一票大概是冲着传闻格外不和的女王和首相撒切尔之间的对手戏来的,结果彼得·摩根算是经受了考验,观众两两各得其所。
连结他们的是以代际为名的观念冲突:虽然剧中人的生活年代慢慢赶上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但王室仍在固执地抵御着现代化。
上几季我们还在同情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受到古老制度与刻板礼仪的约束,这一季他们正努力将之强加给自己的子女与臣民。
不过观众很快会意识到,戴安娜也好,撒切尔夫人也好,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和《王冠》系列中第一次聚焦的普通人——两度绕过守卫闯入白金汉宫的迈克尔·费根(Michael Fagan)一样,是王室的陌生人、权力阶层的外来户,他们可能并未真正进入过这个固执己见的王室及其拥趸圈子,但却狠狠地冲击了它。
他们与王室的冲突,在不同层面折射着旧制度荫蔽(甚至制造)的暗角。
不谙世事的戴安娜在嫁入王宫之后需要忍受查尔斯王子的出轨,需要忍受婆婆的视而不见,这场婚姻的悲剧暴露出维护王室体面背后的自私冷酷,甚至也展现出人们在集体维护君主政体的幻觉时,所忽略的个体的代价和牺牲;而出身中产的撒切尔夫人,即便手握大权,也始终被高傲的上流阶层摒弃于外,她为英国社会与经济下的猛药不曾得到过王室的认可,但另一方面,王室也并没有对饱受冲击的底层施以援手——正如失业工人迈克尔·费根闯进女王卧室所说:“我就是想来告诉你外边发生的事,你要么不知道,要么不在乎”,君主制中“无为而治”的角色背后,有一种惊人的无知和冷漠。
这一季仍对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保持了克制,细节倒是十分生动,角度亦十分巧妙。
比如以撒切尔夫人的儿子在拉力赛中失踪一事为切口,来展现忙于公务的强势母亲们和她们的问题孩子们。
这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对胡闹的儿子关爱有加又无限纵容,那厢引起女王对自己长期“失职”的自省,突发奇想要去了解和亲近自己早已成年的孩子们。
父亲口中“始终不在状态”的查尔斯,后来在他举世瞩目的婚姻中,活体演绎了不愿意在王权与自由、妻子与情人之间做任何选择题的贪婪巨婴:“我尽了全力,但我在忍受煎熬。
”而编剧给女王的台词太令人拍案叫绝了: “不,忍受煎熬的不是你,我们才是忍受煎熬。
旁人看到你和戴安娜,只看到两个环境优渥的年轻人,因为生来的好运气,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觉得你们是在受苦。
他们知道你背叛妻子,也毫无隐瞒之意;知道拜你所赐,她的精神出了毛病,现在是暴食还是厌食,我都搞不清楚;也知道你是一个被宠坏的幼稚男人,一天到晚在无病呻吟,娶了一个被宠坏的幼稚女人,一天到晚在无病呻吟。
我们都彻底厌倦了!
大家只想你们好好振作,别再让自己出糗,好好经营你们的婚姻,过好你们幸运至极的人生。
” 反正两个女人就算不和,在养儿子这个问题上她们倒是有相同的失败。
当然,任何对于细节的描写总会引来对“戏说历史”的质疑,这次是文化大臣道登直接喊话Netflix应该给《王冠》显著标明“本片纯属虚构”,就……别忘了它可是英国编剧写的,而且都写了六季了女王也没说啥。
无怪推特上的高赞转发是下议院议员的回怼:我们能不能警告观众,Boris Johnson在接受首相质询时说的很多话也是虚构的?
哦,最后要是说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看到女王顿顿都吃水煮三文鱼,撒切尔欢迎儿子的至高礼遇是土豆泥……我就觉得也没理由说英国政治家们不乏味。
——他们就是很无趣,除了被编派成段子的时候。
因为故事背景都是撒切尔政府时期,所以《王冠》第四季跟《议事录》的互文简直太有趣了,刷完《王冠》又忍不住去把《议事录》重刷了一遍,果然撒切尔一家都被编派成了段子hhh千万搭配服用
本文部分刊于《北京青年报》
就不能客观些么?
还写了几百字的站队发言,累不累?
需要凑够140字,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524477773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567889998866544445667666667774333。
第一集 Gold Stick 黄金护杖关键词:北爱尔兰,撒切尔夫人,蒙巴顿爵士这一集开场背景是北爱冲突不断。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
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1846年到1849年的马铃薯产量很低造成了一场大饥荒,许多人饿死,更多的人背井离乡。
爱尔兰的人口从850万减少到600万。
英国政府袖手旁观。
因此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又抬头了。
电视剧《维多利亚》第二季有一集就专门讲爱尔兰饥荒。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8年至1998年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彻底解决。
喜剧《德里女孩》的背景就是设定在90年代的北爱。
北爱冲突上一季第八集,1970年,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成为首相,可惜在他任内的“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没有出现在剧情中。
1972年1月30日,北爱尔兰民权协会组织了一次反对英国在北爱尔兰进行的不经审判就进行关押的收容制度的游行。
当时英军司令部接到了有一个爱尔兰共和军的狙击手在附近活动的报告。
英军下令使用实弹射击。
最终英军向正在游行的市民开枪。
流血星期日是北爱尔兰命运的一个主要负面转折点。
爱德华希思这一集近结尾时在葬礼上,借爱尔兰广播对“血腥星期日”有提到一句。
1972年,北爱尔兰德里地区(Derry),英国伞兵向正在游行的市民开枪,造成14人(剧中说的是13人)死亡。
查尔斯在蒙巴顿葬礼上讲话关于北爱冲突参考电影:《血腥星期日》,《风吹麦浪》和《饥饿》。
1972年,北爱人民因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行。
英国陆军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游行,并将进行镇压。
1976年,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因病辞职后,工党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成为首相。
1979年,保守党(Consevative Party)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赢得大选,后又赢得两次大选成为近代任期最长的首相,任期长达11年。
王室进行检阅撒切尔夫人(1925-2013)会见女王(1926-),随后王室一家人前往苏格兰度假。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婚前姓罗伯茨(Roberts),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党魁,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撒切尔曾被一位苏联记者描述为“铁娘子”。
撒切尔原于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于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属下的城市法学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
她的父亲阿尔弗瑞德·罗伯茨(Alfred Roberts)在当地镇上经营杂货店,而且热心于地方政治。
他除了是地方议会的议员,并曾在1945-1946年任格兰瑟姆市长。
撒切尔夫人扮演者就是《Sex Education》男主母亲通过菲利普(1921-)和安妮公主(1950-)的谈话得知,安妮已经结婚,还是个奥林匹克选手。
安妮公主擅长马术,1971年,21岁的安妮公主便获得了欧洲全能马术锦标赛三项赛的个人冠军,并且当选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年度最佳体育人物。
四年后,她再次取得欧洲全能马术锦标赛三项赛的个人亚军和团队亚军。
次年,她参加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成为英国代表队中的一员,也是英国王室参加奥运的第一人。
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骑手必须接受性别检查,但是安妮公主的名气太大了,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官员决定不再对安妮公主进行性别检查,这也创造了奥运会的历史。
(来源:百度百科)
安妮公主1973,安妮公主下嫁马克·菲利浦斯(Mark Phillips),两人相识于马术活动,育有一子一女,1989年分居,1992年离婚。
剧中有个短暂的镜头,他们两口子在车中争吵。
马克·菲利普斯是伦敦西敏寺教堂女王的第1近卫龙骑兵(1st The Queen's Dragon Guards)中的一名中尉,后升为上尉。
按照惯例,女王在马克·菲利普斯婚期授于他一个伯爵爵位,但被他拒绝。
婚礼结束后,安妮公主和马克·菲利普斯上尉住在格洛斯特郡盖特康比公园(Gatcombe Park)。
他们的儿子彼得·菲利浦斯出生于1977年,但并不具有任何皇家头衔,因为安妮和丈夫拒绝了让他生为贵族的建议。
(来源:百度百科)
安妮与丈夫这一集个人心中最大亮点是戴安娜(1961-1997)终于登场,虽然是短暂几个镜头,出场还身着莎士比亚剧的戏服,当时查尔斯王子是前来见她的姐姐萨拉·斯宾塞。
戴安娜扮《仲夏夜之梦》the Mad Tree查尔斯王子(1948-)一直私会已为人妻的卡米拉(1947-),这引得其honorary grandpa蒙巴顿爵士的劝诫。
查尔斯与蒙巴顿通话1979年8月,路易·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被刺杀身亡,享年79岁,一名爱尔兰共和军(IRA, Irish Republican Army)成员先前在其船上绑了炸弹。
船只爆炸随船的双胞胎外孙之一和一个爱尔兰少年船员一同遇难,蒙巴顿长女帕特里夏和丈夫的两腿都被炸断,但两人均存活。
蒙巴顿和家人,其实只有双胞胎之一在船上蒙巴顿将军一直被王室成员喊作Dickie,曾试图搞军事政变推翻威尔逊政府(S3E05 Coup)。
爱丽丝公主蒙巴顿的长姐爱丽丝是菲利普的母亲(S3E04这一集有专门讲爱丽丝公主),在菲利普的心中一直是以父亲的形象,后和查尔斯王子更为亲近,果真是隔代亲。
菲利普表示有点小嫉妒蒙巴顿的父亲是一个德国王子,母亲是维多利亚公主,其是维多利亚女王二女儿爱丽丝公主的长女,也就是说蒙巴顿的外外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
蒙巴顿伯爵刺杀蒙巴顿同日,IRA还对在北爱尔兰唐郡沃伦点行军的英国陆军发动袭击,共18名英军士兵丧生,称作沃伦点(Warrenpoint)袭击。
撒切尔夫人就此向IRA宣战。
撒切尔和女王通话1981年,一批IRA囚犯在北爱一监狱(Maze Prison)举行绝食,撒切尔夫人持强硬立场,坚拒恢复该批囚犯的政治犯待遇,并指“罪行就是罪行,无关政治(Crime is crime; it is not political)“,这句话被改编运用到撒切尔夫人和女王的电话中。
撒切尔夫人决定向IRA宣战第二集 The Balmoral Test 巴尔莫勒尔测试开场镜头是鹿,编剧皮特·摩根(Peter Mogan)太爱用“鹿”作为意象,早在2006年的电影《女王》中就用到了被射伤的鹿来代表代表衰落的王室。
《女王》简介: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
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
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雄鹿戴安娜在外祖母(Lady Fermoy)的陪同下和查尔斯一同看威尔第(Verdi)歌剧《茶花女》。
观看歌剧戴安娜看到的是浪漫,查尔斯反而强调其传承和zz影响(legacy and political influence),通过其二人在艺术品审美或视角不同,已初现二人的差异。
《茶花女》(La traviata,英文意思:the fallen woman)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改编自法国文学家小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
歌剧《茶花女》是在讲述一个女子的悲剧,展现上流社会的虚伪(La Traviata, Verdi’s tragic tale of a young woman’s self-sacrifice and the hypocrisy of upper-class society),很妙的暗喻了。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意大利作曲家。
代表歌剧:《弄臣》《茶花女》《奥赛罗》
二人对歌剧的见解十分不同撒切尔采取激进的经济改革,进行大幅度的支出削减,直接引起内阁不满,因为这会也的确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
撒切尔的评价在英国社会中十分之两极化,有些人赞扬她的改革挽救了英国,并成功使英国摆脱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困境。
可是同时有人认为,她削弱了英国作为福利国家的地位,以及打压本土制造业,使上百万人长期失业。
撒切尔要削减40亿英镑的开支,严格限制zf部门开支撒切尔和丈夫丹尼斯·撒切尔前往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和王室成员一同度假,女王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看这名客人是否能被王室成员接纳或喜爱,此测试被称为巴尔莫勒尔测试(The Balmoral Test)。
撒切尔夫人1951年与丈夫丹尼斯·撒切尔爵士结婚,两夫妇的婚姻长达52年,丹尼斯在2003年逝世。
丹尼斯·撒切尔平民出身的撒切尔讲究务实勤干,和有着繁文缛节喜爱骑马打猎的王室格格不入,测试并未通过。
女王一开始开帮着说话,之后也一脸嫌弃了由于其货币主义政策,她的经验也受到内阁和民众质疑。
撒切尔遭到质疑撒切尔夫人直接清洗内阁,和女王再次会面时,双方都开始暗戳戳讽刺对方。
撒切尔的to-do list女王说有的客人只能看猎杀动物的残忍血腥,不懂背后的仁慈和必要;撒切尔说裁掉的大臣都是privileged和entilement(这不就是在说贵族嘛),所以他们都缺乏毅力。
直接开讽戴安娜不仅通过了测试,更是大获全胜获得了全员的喜爱。
1961年,戴安娜·弗朗西斯·斯宾塞出生于英格兰东部。
1967年,戴安娜的父母婚姻因她母亲不忠而破裂,戴安娜及她的姐弟的抚养权归她父亲所有。
1975年,她的祖父斯宾塞伯爵七世去世,她的父亲约翰·斯宾塞成为斯宾塞伯爵八世(Earl Spencer),戴安娜一家从诺福克郡的家搬到Althorp的家族大宅,戴安娜成为戴安娜·斯宾塞女爵(Lady Diana Spencer)。
(来源:维基百科)
王室一家对戴安娜都是一脸满意《王冠》第二季影评:《王冠》背后,分集剧情介绍《王冠》第三季影评:《王冠》第三季分集个人笔记《王冠》第四季影评:《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3集世纪婚礼《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4-5集马岛战争《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6-8集《王冠》第四季分集简介-第9-10集《王冠》第五季预测:《王冠》第五季剧情预测同类影视推荐:不列颠历代英国君主影视作品
闯入女王卧室的平民费根王冠第四季第五集(S4E5),是王冠四季以来我最喜欢的单集之一。
然而它并不在这一季的讨论焦点之列——戴安娜王妃显然是最引人注目的光点,人们再次被这位“人民的王妃”的美貌和气质所打动,为她在王室遭受的恶劣对待义愤填膺地去讨伐查尔斯和卡米拉。
但是对于当今社会,第五集,这几个八卦焦点几乎完全没有出现的一集,才是更有深入讨论意义的——因为我们当下面临着相似的痛。
IMDb有一条评论说,这是“commoners-focused”的一集,即,将镜头焦点对准普通人的一集。
我几乎怀疑是编剧为了和第二季第五集的“普通人”焦点呼应,因而将这一集也交给了一个普通人和王室的碰撞。
S2E5的标题是Marionettes(提线木偶),是一个普通的报社记者写了一篇文章批评王室,引发了一阵民众质疑和挑战王室的热潮,最后女王秘密接见了这位记者,记者给王室提出了几条建议,大多数建议王室都采纳了,也从而度过了这次王室舆论危机。
而S4E5,标题直接是这位普通人的名字:Fagan. 剧情如果当一个段子说特别简单:一个神经病闯入了白金汉宫女王的卧室。
但这一集显然不是将它当一个茶余饭后的搞笑段子来调侃,而是严肃地对待了这件看起来很小的“奇闻逸事”的前因后果,这串起的因果链和逻辑链,正是我们当今的世界,之所为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如果没有看到这个历史背景及其与我们当今的关联,就会像一些网友一样奇怪地质疑为什么要把这种鸡毛蒜皮的、太阳报那种八卦报报道的“ trivial occurrence” 正儿八经地拍上整整一集。
80年代初期,英国失业率飙升,经济低迷。
一个伦敦的底层油漆工人,Fagan,丢了工作丢了老婆孩子,只能每两周排队领失业救济金度日。
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力排众议发起了对阿根廷的福兰岛战争。
战争获胜的消息传回来后,英国人士气大振,撒切尔因而赢得了民众再次的支持和拥戴。
而在战争胜利之夜,Fagan并不开心,作为一个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仍然强烈质疑着撒切尔的经济政策。
他甚至想跟撒切尔谈一谈。
他问失业救济处冷漠的工作人员老板是谁,他要去投诉,工作人员骂他是白痴,不以为然地说,你去找啊,去找国会议员。
于是他真的去找了国会议员。
国会议员用惯用的官僚礼貌接待了他。
接下来的对话非常精彩,我忍不住全文记下来:(接下来几个关键场景我都做了原话摘录,有的英文原文实在太精彩,我懒得也舍不得一一翻译了,大家凑合看吧。
英文对白一部分来自我盲听打字,一部分来自我在网上搜到的剧本原文)【对话场景一:费根和国会议员】"What can I help, Mr. Fagan? ""I want to talk someone about the system. "“Whcich system?" "This system, Britain." "What is it about this system that bothers you?" "It's unfair.And disgrace." 然后国会议员开始岔开话题,问他平时做什么,费根答做油漆装修,但是最近活不多,这是因为国家没有投钱在房屋装修上。
通过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政策相联,他把话题引回到了撒切尔身上, 责怪撒切尔把钱都花在一场完全没有必要的战争上。
议员表示反对,表明自己支持战争的立场。
于是费根问他知道这场战争花了多少钱吗,”民主制度的捍卫者“国会议员说,“我当然清楚,政府有公布数字。
” 费根接着说:“Why would you spend over 3 billion pounds against total strangers rather than looking after your own family?" 接下来议员进行了一番义正言辞defend演讲,证明 Falklands 战争对英国而言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然后总结陈词,感谢费根的关切,“我会记录下来的”。
费根说,“不,你不会。
”赌气的议员就立马写在了小本本上,等于下了逐客令。
费根没有立马离开,继续把注意力切回撒切尔身上,看着议员背后墙上撒切尔的肖像照说,“真的有必要把她照片挂在这吗?
搞得像土耳其或伊拉克。
” 议员说:“She is my boss." “I am your boss, I am constituent. " "You voted for me?""You must be joking." 议员说,“原谅我没有把你当boss,因为撒切尔是保守党党魁,我是保守党一员,所以我觉得她是我的boss。
” 费根又开了几句不友好的玩笑,议员这下直接站起身逐客,并且再次礼貌地重申,"if you still wish to register your protest, I suggest you do by vote or peacefully in the street, as your right in a civilied and democracy. " "But I want to talk to someone about her, whom do I speak to?" 议员先是不以为然地建议了反对党党魁,然后戏弄地说,“如果那不行,就去找女王。
她每周二都会和首相有一个私人会面,为什么你不直接去白金汉宫直接问她呢?
“费根离开。
之后,费根真的坐公交车去了白金汉宫,从侧面的铁栅栏翻了进去,并且躲过了监控和门卫,进入了白金汉宫内部。
但是这一天,女王不在白金汉宫。
他被一个侍女发现了,但是赶在众人追查到他之前,他又成功地从白金汉宫出来了。
王室并没有很重视这次意外,仅仅当作一个笑话来调侃,甚至都没告诉唐宁街。
这也就给费根第二次成功的闯入提供了机会。
过了一阵,费根第二次秘密闯入白金汉宫,这一次,他成功地见到了女王, 在女王刚醒来的清晨。
【对话场景二:费根和女王】在最初一系列的惊吓慌乱后,女王和费根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费根:“就给我一分钟,好吗?
……我只是觉得你见一些‘正常’的人会更好(Just… gimme a minute, will ya?……I just thought it might be good for you to meet someone normal)”-女王:“我一直见的都是正常人(I meet normal people all the time).”-“不,你没有。
你见的都是举止良好的人,卑躬屈膝。
他们不是正常人(No, you don't.Everyone you meet's on best behavior.Bowing and scraping. That's not normal)” - “所以这就是正常?
(And this is normal?)”-“这可以是。
如果我能够冷静下来(It could be, if I ever calm down.)”在一阵生活化的对话后……费根说,“什么方法我都试过,写信、跟我们国会议员谈,但是都没有用,民主的幻影(mirage of democracy), 所以我来找你,国家元首,你是我最后能够求助的了,一个可以真的做一些的人(the head of the state, you are my lastly resort, someone that can actually do something)." -“What is it you would like me to do?" -"Save us all from her." -" Who?"-"Thatcher. She's destroying the country. We've got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unemployed. More than at any time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Doesn't that bother you?" - Yes, it bothers me greatly. But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about it." When you've been in my position as long as I have, you see how quickly and how often a nation's fortunes can change. Joblessness, recession, crises, war. All these things have a way of correcting themselves. Countries bounce back. People do. - Because they simply have to.- That's what I thought. That I'd bounce back. And then I didn't. First the work dried up,then my confidence dried up.Then…the love in my wife's eyes dried up. And then you begin to wonder, you know, where's it gone? Not just your confidence or your happiness, but your… They say that I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now.I don't. I'm just poor."- The state can help with all of this.- "What state? The state has gone. She's dismantled it, along with the other things we thought we could depend on growing up. A sense of community, a sense of,you know, obligation to one another. A sense of kindness. It's all disappearing." -"I think you're exaggerating.People still show kindness to one another, and they still pay their taxes to the state."-"And she spends that money on an unnecessary war and declares the feel-good factor is back again. In the meantime, all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ke us feel good, the right to work, the right to be ill…the right to be old, the right to be frail, be human,mmm, gone. You may think you're off the hook. but she's got her eye on your job, too. You'll be out of work soon."-Let me assure you, Mrs. Thatcher is an all-too-committed monarchist.-"She has an appetite for power which is presidential, and in this country, a presidentand a head of state cannot coexist. Mark my words, she's put us out of work.She's quietly putting you out of work." 对话基本进行到这里为止。
这时候侍女端上来早茶,看到这位陌生男子震惊了,女王说,我没事,然后轻声跟她说,请叫警察来。
在警卫赶来之前,女王问费根,还有什么要对她说的吗,费根看着女王,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出一个词,“No。
“ 我本以为这个沉默里他充满了失望,因为他发现他所resort的最后一个希望也对他的境况、对这个system无能为力,甚至,可能,也是同样的冷漠。
但是,他接着说,”Thank you。
“ 女王明显松了一口气,表情缓和,说,“我希望这件事后他们不会太为难你。
” 费根又说了一句,“Thank you。
” 这时候警卫冲了进来,费根伸出手要跟女王告别,警卫呵斥道,“Don't touch her!
" 女王微笑说,“没关系。
” 于是跟费根握手,并说,“I shall bear in mind what you said. " 费根不置可否地低下头,松开了女王的手。
警卫冲上来押走了费根。
女王一下靠在沙发上,猛松一口冷气。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费根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撒切尔大获全胜。
这其中有两段非常重要的对话,值得摘出来。
【对话场景三:撒切尔 x 女王】第一段是发生在撒切尔和女王之间。
撒切尔为这件“国耻”向女王道歉,并且痛斥费根这样的暴力的”trouble maker“。
女王却替费根说话,”但他并没有使用暴力,实际上,整个过程中,费根伤害的只有费根先生他自己(他被玻璃划破了手指)。
“ 紧接着,女王把矛头指向了撒切尔:“费根先生作为一个失业受害者,不能全怪他。
你上台三年以来,失业率已经翻倍……“撒切尔打断女王,义正言辞地说,“失业只是暂时的,而且是给英国经济施加药物的一个必要的副作用(necessary side-effect)。
“女王也不示弱,打断撒切尔的演讲,“ 那我们是不是要对这个药更加小心?
一些可怕的治疗,别把本该治好的病人治死了。
像费根先生这的民众正在为生活挣扎,难道帮助他们不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吗?
What of our moral economy?
“ 撒切尔继续不慌不忙演讲,“如果我们国家要转向正轨,就必须抛弃过时的、有误导性的“共同责任”(collective duty)" 观念。
只有单个的人和家庭。
自利(self-intereted)的人会让他们自己过得更好,这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我的父亲生意失败了可没有国家可以依靠,是经营家庭的风险和责任促使他成功。
“女王似乎对这样的三观感到震惊,笑着说,“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父亲那样了不起。
“ 撒切尔直接撕破脸,“你看,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我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这个能力。
“ 女王继续追问,“甚至包括像费根先生这样的人吗?
“ 撒切尔说,“费根先生,另当别论。
两个不同的医生都得出结论,他患有精神分裂。
如果他因为精神问题会免于刑事起诉,那么他会被关在一个nice的精神病医院,以确保他不会再造成危害。
”说完这话,撒切尔看了一眼表说,“我得走了,我要去参加胜利大游行。
”女王惊讶地问,“什么胜利大游行?
” 撒切尔站起身骄傲的说,“夫人,我们刚刚赢了一场战争。
” 【对话场景四:女王x菲利普】第二幕发生在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之间。
他们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意气风发的撒切尔在胜利游行上向民众挥手致意。
女王说,“我觉得她操之过急了,现在我们这里保安又加强了。
” 菲利普说,“她是为了保护你。
”“From what?
““From lunatics." 女王引用了费根的话反驳菲利普,"Normal people. My subjects."菲利普感到无语,“Come on. That man was clearly a lunatic.And a fool.“女王坚持,“Yes,but in the best sense, like Lear's fool.“ 菲利普打断:“Don't get all…Shakespearean with me.“ 女王笑了一下,不再纠缠。
所有相关对话到此结束。
不知道你看完我摘取的这几个重点,是不是还会觉得这只是一个街头小报的无聊闹剧。
当然我相信,这个过程的细节未必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甚至,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费根说,“当时女王马上就跑出去了”,也就是说,这场对话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
所以基本上,这一集是剧作者Peter Morgan的再创造,但正是这次再创造,赋予了这一集巨大的力量,为观众理解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极佳的诠释脚本。
仅仅就剧情来说,它呈现了一个极具张力的三角关系:费根-撒切尔-女王。
我画了一个简陋的图来简单说明。
从最直观和简洁的关系来看,撒切尔的政策导致了平民费根生活的不堪,他认为这是系统的问题,想通过直接与撒切尔谈话来纠正这个系统,然而这个通道被堵死,于是他只有不借助任何系统直接以个人的行动,闯入这个系统的最高层,面见女王,以争取纠正这个错误的系统。
他在直接目标上成功了,却在最终目标上失败了,因为女王没办法约束撒切尔的政策。
这是故事的基本架构,但它如果只是一个好故事,不值得我大费周章在这里码这么多字了,这里,更关键是每个人及人物关系背后所代表的符号、结构和社会事实。
我在这个三角关系里再加上更多细节信息,包括费根的社会身份,我们就可以看到另一个层面的意义。
这里的左右不只是字面上的左右,实际上就是政治光谱里的左右。
撒切尔是典型的自由保守主义者,费根的工人身份注定了他的利益诉求是偏左的(资料显示他某个时期还加入过工会)。
而女王在中间,她既不能左,也不能右(当然女王自己真实的政治立场另谈),对于左边的费根,她是同情,对于右边的撒切尔,她是怀疑,但是她能表达的只能限于态度了,没有更多的行动可以采取。
但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撒切尔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导致费根沦落至此,为什么女王很怀疑她的政策,那么在反对声如此大的情况下,她的政策为何又能推下去,需要我们回到当时的时代场景里去看。
二战后的欧洲白废待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给欧洲的复原打入一剂强心剂,为欧洲带来一段时间的繁荣,这个时候,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原则,强调经济国家干预,也为民众提供诸多福利。
这也是费根说的,小时候所依赖的那个国家和社会。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强心剂的作用走到了尽头(这也是1968年欧洲革命风暴的背景),与此同时,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石油危机爆发等一系列事件,导致欧洲陷入了70年代的经济低靡,英国处在这场危机风暴的漩涡之中,本土制造业每况愈下,通货膨胀严重。
这时候,时代在酝酿着另一股决定全球半个世纪的一股力量。
70年代,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boys)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逐渐被重视,并在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一派经济学因为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中复兴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自由市场的中心位置,而被称为“neoliberalism"。
中文翻译为“新自由主义”其实体现不出来与“new liberalism"的区别,但英语“new“和“neo”的区别是,前者就是”新出现的“,后者有”复兴“、”复制“的意思。
也就是说,70年代,人们开始认为经济问题原因是国家管得太多。
哈耶克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撒切尔。
当时刚刚成为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曾经在一次党内会议上,举着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让大家看见,并且说,“这本书就是我们所相信的。
”而这一经济思想在这个世界上最早得到政策落地的并不是英国,而是智利。
1973年,智利的陆军总司令皮诺切特用流血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的左翼社会主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成为智利大独裁者,并立即启用“芝加哥男孩”这批经济学家来推行市场经济,比如废除最低工资,取消工会权利,对国有银行和企业私有化等等——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这些正是撒切尔在当政后也力推的。
当然,皮诺切特是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暴力镇压国内异己,还因为他的政策同时带来了经济起飞和失业率飙升——这也几乎是所有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国家会面临的争议。
对此,右派可能会说,“这是国家转型必要的side effect“——正如撒切尔对女王解释的一样,左派则会批评说,这说明经济起飞这些衡量标准本身的不可靠和虚伪。
有趣的是,皮诺切特和撒切尔是好朋友,撒切尔发动对阿根廷的福克兰战争时,智利是唯一支持英国的拉美国家,后来撒切尔还去探望过这位后来因为多项罪名被软禁的独裁者(有点不知道撒切尔痛斥别的非民选领导人的立场是什么)。
那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撒切尔在70年代末当选后,就开始在英国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些政策及其影响,可以用一个跟我们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对照,即我们的“改开”。
刚好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仿佛是世界规律注定的dynamic,世界上几大重要领导者人都聚齐了,要推行这一政策。
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的英文版,他将四位领导人作为了封面并排在一起:撒切尔,皮诺切特,里根,以及我们的春天的故事。
当然各国具体的实施情况都有不同,但趋势一致。
在英国,费根面临的情境就是:国家福利打碎,改为私有化,把国有产业和资产都扔进市场的浪潮里竞争——意味着铁饭碗没了,工人们需要竞争上岗,只有少数有能力或有关系的才能抢到饭碗了,因此大批人失业;打压工会、抑制罢工——工人的能力被削弱,失去了议价能力(我猜这或许也是费根被各种忽视,没有办法通过任何合法手段表达诉求的原因之一);收入税削减——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房价上升……当然,这些政策是撒切尔在三个任期内逐步采取的,未必跟费根事件发生时间完全重合,但那时国企和福利私有化已经开始,这在王冠前几集也可以看到。
我们可以看一张英国失业率图(如下),在费根事件发生的1982年,英国的失业率趋近历史顶峰。
新自由主义带来的不只是失业率,这是最直接和表面的结果,对社会影响更大的结果可能要数,费根跟女王说的: "What state? The state has gone. She's dismantled it, along with the other things we thought we could depend on growing up. A sense of community, a sense of,you know, obligation to one another. A sense of kindness. It's all disappearing." 简而言之,即,拆毁人们的社区互助和对国家的依赖,每个人都变得更加个体化,变成一个独立的劳动力,进入竞争性的市场,参与竞争,角逐饭碗,角逐注意力。
经历过改开的国人,可能多半会觉得这是对的,这是社会活力的来源,是经济的驱动力。
但是与此同时,当近些年“打工人”和阶层固化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的讨论中,当人们抱怨着看病难和读书难,当人们斥责着假摔的南京老太太和某些公司司机,当人们发现小区里谁也不认识谁,人与人的冷漠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丧文化成为年轻世代的主流时……我们的suffering其实跟费根的痛苦并无太大差异。
这是一种依赖于大量牺牲的所谓的“进步”和“跃升”。
当然,撒切尔们不会觉得这是牺牲,从他们主观上来说,牺牲一部分人当然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是手段,或者说阶段性的必要的现象。
因为他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最终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他们应得的。
强大的人坚信所有人都应该强大,懦弱的人不值得同情。
国家不需要为这些人负担。
弱肉强食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就像撒切尔和女王的对话说到的,撒切尔:“如果我们国家要转向正轨,就必须抛弃过时的、有误导性的“共同责任”(collective duty)" 观念。
只有单个的人和家庭。
自利(self-intereted)的人会让他们自己过得更好,这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我的父亲生意失败了可没有国家可以依靠,是经营家庭的风险和责任促使他成功。
“女王“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父亲那样了不起。
“ 撒切尔:“你看,这就是我们不同的地方。
我认为每个人内在都有这个能力。
“ 紧接着,女王不放心地追问了一句,“甚至包括像费根先生这样的人吗?
” 显然,这是剧作者借女王的话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想要借助费根表达的观点,你们说好的先富带后富呢?
真的都富了吗?
还是贫富差距反而更大了?
真的每个人都可以走上这条路,获得成功吗?
在这一集,因为集中批判撒切尔,剧作者赋予了女王同情心,让人性的温情在女王和费根之间发生:女王和费根交谈,并握手,女王也因为这次来自平民的意外闯入获得了心灵的震动和对国情的新认识,于是对撒切尔展开了质疑,也在菲利普骂费根那个“神经病”时将费根归结为”李尔王”(如果我们对比起史实是女王根本没有和费根交谈,可能会更加唏嘘)。
当然,女王的反思不可能会是彻底的,在菲利普说“别跟我扯莎士比亚”时,她也只是笑笑不再纠缠。
她的同情让她发出了疑问,也为费根说话,但她的position让她只能止步于此。
至于撒切尔对女王这个追问的回答,当然也是这个故事真实的结局,正应验了福柯对现代性的透视:这些被定义的“不正常”,都要被推到边缘,集中关起来,比如送到精神病医院。
但从这一集里我们可以看到费根对社会其实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当然要感谢编剧),他没有直接怪罪于某个为难自己的官员,而是直接将自己的困境诊断为”这个系统出了问题”(这几乎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同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精确地总结为”民主的幻影”:这个系统,设置好了民主的流程,提供了若干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然而,国会议员压根不会把给自己投票的一个小p民当boss,依然认定自己的党魁或者国家领袖是boss;一个底层工人想要指出这个社会的问题,他只能,打破皇宫的窗户,翻墙进去找这个系统的最高元首谈话,然后被抓起来,送进精神病医院。
剧集的各组对比意味深长,一边是撒切尔战争的胜利,一边是费根遇到的这个制度带给他的不堪与挣扎,一边是女王忧国忧民同情贫困百姓,一边是撒切尔坚信人人都必须强大。
英国经济后来当然获得了飞升,从刚才那张图线性图我们也看到了英国的失业率逐年下降,直到1990再次回升,整体经济也在撒切尔下台那两年转为衰退,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简单而言,纯粹从经济增长数字来说,新自由主义很容易带来飞升,也会带来物质的极大丰裕,但是它同时伴随的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的破坏、人文精神和社会凝结力的陨落以及危机愈加频发的风险。
新自由主义就像给社会吃了兴奋剂。
有一位不喜欢这一集的网友在IMBD批评了编剧Peter Mogan: “he is fully out in the open attacking the Monarchy and anything conservative while implicitly promoting socialist viewpoints. He should know better since his mother escaped from Communist Russia and his father escaped from socialist Nazi Germany. ” 我没有查到Peter本人的政治倾向,但是这一季的Crown,的确充斥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尤其是第7集对一个皇室秘密的揭露),我都震惊于保守的王室会允许这样的内容被公映——这可能从侧面说明了民主的存在?
也或许在英美,艺术创作的民主自由远远比底层民众的自由诉求表达多得多。
而对于本季中撒切尔,不难看出,剧情也是批判多于褒赞,撒切尔的政策带来的后果或存在的问题,本季通过整整一集来充分展现,而其政策带来的好处,却只是一笔带过。
或者更公允的说,第四季剧集是让王室和撒切尔互相批判,借撒切尔批判王室(第二集),借女王批判撒切尔(第五集和第八集)。
在2020年,或者说,在近几年保守右翼纷纷活跃于各政治经济舞台的情境下,这样的批判或许更能引起回应。
有趣的是,虽然费根被主流系统避之不及,却在非主流界获得了认可。
1983年,也就是“费根事件”的第二年,英国朋克乐队Bollock Brothers 翻录Sex Pistol的著名唱片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将其remake成电子的“Never Mind the Bollocks “,请了费根来参与,唱片封面即是费根。
他是个多么酷的摇滚符号啊。
唱片封面上的费根
The Bollock Brothers的唱片
中间那位是费根先生相关的,必须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集的配乐,开头呈现费根生活时就播放了The Cure 的Boys Dont't cry。
这又是神来之笔。
后朋乐队The Cure 1978年成立于英国苏塞克斯, 这首歌1979年发布,也是当时以及后来的大热歌。
像那位形容本集为“common-focused"的网友说的,“The songs from The Cure symbolizes the changing time in this era, foreshadowing the revolutionary concept of Punk Rock and Grunge music in the 90s, further constructing the weird position the crown repres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 (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匆忙,许多内容有瑕疵,欢迎交流,我之后会不断修改完善)部分Referece:网友评论来自IMDB:https://www.imdb.com/title/tt9812688/reviews?ref_=tt_urv失业率插图来自:https://www.economicshelp.org/blog/glossary/thatcher-economic-policies/
从编剧的角度,在一些场景中,出现了巨大的失真,但是也能理解,毕竟把十年装进10集,还要体现故事的连贯性,这是超人的任务。
但是尤其是撒切尔夫人在庄园受到的待遇怎么想都太离谱了。
对话设计上也过于简单,代表是女王在白金汉宫被入侵后个撒切尔说的话,基本等于重复左派和右派价值观,等等抛开这些不谈,看故事和设计也足够有意思了,也普及了英国历史。
从人生的角度看撒切尔夫人是真正的赢家,虽然11年执政被党内逼宫,但是新保守主义今天阴魂不散(左派看来,换句话说这工党真废物),和丈夫一辈子亲密无间,真正留下了自己的遗产。
或许编剧怕变成对卡米拉的控诉,让戴安娜先说自己是“country girl”又讨厌乡村生活。
但是遇见这窝囊废,她又能怎么办呢。
反观女王,家里就没有什么婚姻幸福的人。
一天到晚好像离个婚能导致宗教改革一样。
我看这一家子每一个看重婚姻啊。
更吊诡的是,既然不在意,强迫他们结婚干什么?
好家伙,根本一家子混蛋,空食汉禄,尸位素餐,屁事不干。
还一天到晚国家挂在嘴边,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更可怕的是未来的英国国王还是个变态,这想想都让人害怕。
好家伙,写着写着我就生气了,这边建议是guillotine杀头+共和制一条龙服务呢。
《王冠》第四季,有着鲜明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不同于前三季“欲戴其冠 必承其重”的一贯主题,而是将所有笔墨聚焦王冠为保护王权的中心对周边造成的巨大伤害,玛格丽特、查尔斯、戴安娜、表兄妹家族,甚至还有新闻发布官迈克。
在王冠耀眼的光环之下,那些被王冠阴影终生笼罩的人和事、那些细节、那些角落被一一呈现。
这一季,一改以往的中立、克制与冷静,主观镜头俯拾皆是,酷冷且凉薄。
不变的是它仍然不屑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大故事,而始终关注着作为个体、作为独立的人在这些事件和变故中的反应、表现和不被看见的复杂的内心。
花重金还原的世纪婚纱只出现了侧面的几秒钟的剪影,结尾也不如预想的那样展现童话的破裂,只定格在戴安娜孤独的背影,但却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画出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女王、那个撒切尔、那个查尔斯、那个戴安娜。
客观与主观,本就不是对立的,在以现世的王室为主题的电视剧中,其实所有的表达和诠释都是主观的、再创造的,因为完全的真相和事实只有当事人知道,而在一部美剧中看到完全的真相和事实既毫无必要也混淆了纪录片与影视作品的不同。
以基本史实为依据,用艺术的手法不求逐一还原只求艺术展示地表现这些站在聚光灯下的特殊的人,并赋予他们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王冠》已然取得了一部电视剧可以取得的非凡的成功。
一切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现世的自我理解。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理解,并沉醉其中、深深理解。
《王冠》第四季第二集中,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受邀来到王室狩猎行宫巴尔莫勒尔城堡做客。
熟谙政治手腕的她却遭遇了社交上的滑铁卢。
先是弄不清楚“餐前小酌”的意思,穿着隆重的晚装闯入了王室一家极为闲适随便的下午茶聚会。
然后是没带户外使用的服饰和鞋履,穿着一身隆重的亮蓝色套装,踩着考究的中跟鞋跑去跟女王一起打猎,在一群打扮得宜的王室成员面前,像极了一只孤独的蓝孔雀。
原来,王室成员其实是在故意“测试”撒切尔夫人,每位受邀前来做客的首相都会被考验,看他们是否能适应所谓上流社会和贵族的规则。
很显然,撒切尔夫人与他们格格不入,她没有通过这项测试。
撒切尔夫人十分恼怒,她觉得这群王室成员既不优雅也不高明,整天玩一些无聊的游戏,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对于勤勉的她而言,好好工作才是人生价值的最佳体现,“玩物丧志”是最为可耻的。
然而我们要问一句,真是这样吗?
撒切尔夫人显然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王室是国家的象征,是贵族。
他们看起来是无用的,但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作为贵族,他们提供了一种优雅自在的生活范本,他们作为象征,完全可以把生命“浪费”在常人看起来无聊的事情上,这是他们的特权,或许也是责任。
而撒切尔夫人跟他们对比,或许显得有些功利主义了。
撒切尔夫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其实是两种人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那就是,你是时刻积极进取,无暇风花雪月,还是愉快地“躺平”,享受各种“无聊”的时光,品味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小确幸?
我们不能说这两种观念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活在“内卷”和阶层焦虑严重的现代社会,两者间的抉择的确会让许多人感到困扰。
我没有固定职业,可以说是个闲人。
疫情期间,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很多活动都不能参加,只能呆在家里,最多到相熟的几家咖啡馆喝喝咖啡,跟咖啡师聊聊天。
但是我还在做事,我读书,画时装搭配图,以及《红楼梦》人物的服装设计稿。
每当熬夜的时候,我总是不允许自己只刷剧,总得阅读,画画,直到满足了自己对“成就感”的需求。
当然,也有被看见的需要,尤其是把自己的绘画成果在QQ群和网络平台里展现出来的时候。
只有我自己知道,看起来美丽精致的作品背后,对美和艺术的原初激情却在消退。
我似乎急于创作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却忘记了创作本身应该是充实和快乐的。
从这个角度说,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撒切尔夫人一样的功利主义者。
昨天和好友约在咖啡馆相聚,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到,不慌不忙地品着咖啡,翻着店里的杂志。
店堂里响着柔和的音乐,在那一刻,我不再考虑从当下的阅读中能得到什么,甚至不求甚解。
然而我很享受这段时光,我似乎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感觉,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
我觉得灵感和某种悸动回到了我的身体,十分放松和幸福。
说到底,过分追求成就感是一个物化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说,你认为他人对你的重视和尊重,是建立在你对他们“有用”,能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长大的小孩子,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的学习成绩不够好,不够优秀,是不是我的父母就不会爱我了?
亲情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我们都习惯用有条件的方式去看待它,于是这样的情感就变味了,这很可悲。
我们或许难免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并非挚友的他人,也难免用“物化”的方式去评价和认知。
但是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停止物化自己。
因为对人有用这件事是无止境的,一旦你选择用这条标准评价自己所做的一切,将永无感到安宁的一天。
即使你获得了成功,那也是旁人眼里的成功,到底快不快乐,只有你自己知道。
在这个“内卷”和“躺平”都上了热搜的时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置身事外似乎不可能。
前段时间看了刘擎教授的访谈,他提出的解决方式是,不拒绝“内卷”的游戏,但和它保持距离。
说到底,选择的自由权在你手中,如果你觉得自己太懒散了,可以“卷一卷”;假如你觉得太过忙碌和紧张,那不妨歇一歇。
毕竟人之为人,不仅因为你有积极进取的企图心和创造力,还因为你有慢下来,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力。
人们往往追逐前者,但想要活得充实和幸福,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英剧《唐顿庄园》中,唐家屯一家人在圣诞夜玩儿猜字游戏,报业大亨卡莱尔很不理解,问,你们为什么玩儿这些无聊的游戏?
老夫人微微一笑,道,生活就是一场无聊的游戏,而我们每个人都难免出乖露丑。
假若人生真是一场游戏,或许放下杂念,享受游戏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儿,我忽然觉得,大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巴尔莫勒尔测试”。
——你,准备好了吗?
这个看似风光实则可悲的家庭,今后还能维持多久……有点遗憾的是,这一季覆盖的年代有太多值得讲的内容,10集篇幅远远不够。
撒切尔夫人的演员选择不是很成功,没有那个铁娘子范,另外我简直爱死查尔斯丹斯老爷子扮演的蒙巴顿爵爷了。最不喜欢的是黛安娜,感觉就是作,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撒切尔夫人每次说话之前快把那口痰吐出来吧,快把人逼疯了
剧中的查尔斯最让我不齿的是,他故意冷暴力自己的妻子让她自行去出轨然后再去自己老妈那儿告人家一状,以及对自己妻子吼道你不能伤害我爱的人,你伤害她就是在伤害我。也许他们婚姻的不幸不完全是他的错,但他身而为人,为夫,为父,甚至身为王室继承人,这样的行为都是最最懦弱不负责任又卑鄙无耻的,这不单单是渣男行径,还因为这个王室自带的冷漠和傲慢,最终造就了性格如此别扭的一个人。
听说查尔斯和卡米拉花了二十年重建起来的公众形象,被这部剧第四季又给搞垮了。喜闻乐见啊!这对狗男女根本不是什么“爱情至上”,他们对戴安娜犯下了肮脏的罪孽——戴安娜从年龄差上,和他们相比简直就是个孩子(戴安娜20结婚,查尔斯33,卡米拉比查尔斯还大),却被皇室和狗男女利用,当成工具献祭到了婚姻的祭坛上,去承担许多她本不该去承担的人格重担。也怪不得皇室成员不喜欢这个剧,把他们改编得太没有人味儿了。但如果他们真对戴安娜有同理心和哪怕一点点慈悲,事情哪会变成后来的样子呢?PS:卡米拉纵然顶着戴妃的发型四处刷存在感,也掩饰不了她在英国人民心目中由内而外的丑;但最可恶的还是自恋的查尔斯,他后来据说还是嫌弃老后的卡米拉不如戴安娜人前形象光鲜,说过什么“不整容就离婚”,鼓励雌竞至老不休。我先yue为敬。
这一季,可以说是4季中最差。王室、女王&首相/政治、戴安娜&查尔斯,什么都没讲好,特别是王室和政治的穿插与前几季顺滑的穿插相比简直刻意到不行。主观上讲,前几季让人对王室里的“人”有所同情,这一季简直集体人渣,除了marg,特别是查尔斯那条狗,很难想象女王死后把王位交给这么一个人渣,可怜的英国
耳熟能详的王室八卦占据主线,是把双刃剑。优势在于群众基础好,受期待值高,但同时也就缺乏新鲜感和剧情延展性。
一直以为,看王冠这种剧,就是看看华服珠宝,看看俊男靓女演王室八卦,再加一点小儿科权谋用以标榜自己看的是“正剧”。没想到有大批人拥护剧中那套“王室价值观”——我锦衣华服压榨百姓但这是为了给百姓奋斗的目标,我情人无数夜夜笙歌但是我被爱判处终生孤寂,我没用没文化还啥也不干这是无为而治……给早就该被淘汰的“王冠”下各种可笑的定义,真有人被骗啊。更可笑的是总有人科普英国上流社会如何如何,就是说,跟你有半毛钱关系吗?社会主义铁蹄还没把这些人踏醒。
个人主观感受: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每集都找不到让我继续看下去的理由。
有人关注撒切尔、有人找寻戴安娜、还有人等待女王回归,我仍偏爱玛格丽特。虽在中年版演员中,M已不是颜值担当,克服了换演员,M是那群人中几乎唯一敏锐,没有丧失人性、沦为机器,说好听点是皇室的机器,加上撒切尔,都是制度的机器罢了。最喜第七集,想不到第四季了,M这个第N顺位继承人还能有自己的一集,也许现实中她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人吧。她是伊二世王朝悲剧的第一代,戴安娜是第二代,哈利是第三代,前两人已不能抗争,时代救了哈利吧。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奥巴马是喊声大、做事少的总统,热血终被制度吸纳,剧中人又何尝不是。当I成为it,就是无力的开始吧……无论把王室比作齿轮、龙卷风、漩涡...M这个从中心走到外围、甚至边缘的人物,感谢导演没有无视她,并在美丽的外表下拥有迷人的灵魂。To Magaret🍷🚬
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制关于人类自由的一个意义在于,人只需要出卖自己有限的劳动力,而不需要将自己的人身依附于某项事业之中。作为封建遗留的王室成员,却是没有这个自由的。
let's all manifest a most horrible death for Charles❤️
第四季完全是黛安娜撑着我过来的,结果还没有结果
王室。在这个世界不容易。女王婆婆的故事感动到我了……为什么要拍这样的剧。说实话我崇拜那个世界(好起来真的狠好…虽然已是上上辈子的事了)
封建残余的君主制该被取消了。
比上一季好看点。Olivia Colman演喜剧是一绝,她本人也是天生喜感,但这个女王演的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这个版本的撒切尔夫人。。真的不能忍
是我挑了 (吉连安德森的嗓子怎么了 在性爱自修室里就破锣了
delicately/well-produced but cliche melodrama
光为了这个剧我觉得Netflix的账号买的就很值。制作有多么精良多么舍得花钱就不说了,每一集的叙事结构都很巧妙,拍摄构图和镜头语言也很丰富多样,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亮眼。查尔斯被骂上热搜的,也代表了观众对Josh O'Connor演绎的认可。反倒是GA的撒切尔感觉有点用力过猛。王室过时的暗示无处不在,下一季即将到达顶峰。
我爱Emma Corrin像男孩子的所有瞬间
困惑的点在于亲王对小戴童鞋说的话:这个家庭里所有人都在空虚 只有一个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王室成员真的有那么空虚吗……为什么不去念书呢?不用为生计工作专心做个学术课题啥的一辈子都有啃不完的精神食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