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第一次写影评吧,看过很多电影,从没有意识要把感受记录下来,总觉得自己语言匮乏,写不出好东西,近期受了一些人影响,那就从这部开始吧,我也来试试说说自己的感受。
本片开始以男主目睹杀人过程展开的,但是他因为胆怯没有报警,可气的是在警方多次要求协助时他仍然没有说,直至楼下邻居的遇害,最后到自己家人遭受伤害。
在结局五分钟之前,我还一直在生气男主的懦弱和胆怯,甚至希望凶手能在影片里给他点教训,让他因为自己的胆小与自私不仅没有保护好家人还害了别人付出点代价!
但就在影片的最后,男主搬家了,最后一个夜里,他在当晚遇害的女孩地点,看向万家灯火大喊求救,但是依然一片宁静,影片在他诧异绝望的眼神和孤立在小区中间的身影中结束🔚 最后也没有交代凶手为何要杀人,片中解释则是像普通人要吃饭一样、他就是想杀人!
我觉得总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不重要了。
最后我也大概理解男主为什么没有报警!
第一,恐惧,害怕被盯上灭口。
第二,不相信警察。
第三,因为人性使然。
确实最后一刻保命还是需要靠自己,警察只是等着来收割现场!
世人冷漠,让人寒心!
不像很多电影无脑又皆大欢喜的感觉。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这个电影虽然显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冷漠,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
开头男主看到了凶杀现场,被惊吓后,马上关灯,是为了自保,保护自己的家庭,一个和你看对眼的,手持凶器,浑身血腥的凶手,你能怎么样,说个不中听的话,现在普通派出所,如果接到这种,你以为警察都会配枪出警么。
真的来了,也不一定帮的了你,凶手说不定已经杀你全家了,警察都不定敢上前。
其实我相信看到凶案的不止这三人,但是想报警,死了和差点死了的就这三人,你能拿你全家的性命来赌么。
我要是男主,我也会这样做,我不会报警,就当没有看到。
这是现在社会的一个现像,电影里,在门口,有那么多人看到手持凶器的男人,大家不是依然冷漠的让开了路,让他走了,有人去拦么,没有,如果被伤害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伤害了凶手,说不定也要坐牢,这种例子还少么。
最后男主冲上去要结果凶手,是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结果他,他还会来他家伤害他的老婆孩子,这时候已经是鱼死网破了,肾上腺素飙升,必须结果了凶手,男主的老婆真的勇敢。
还有楼下那个死了老婆的男人,不去抓凶手而想杀男主,还不是因为男主不像凶手一样穷凶极恶,他知道自己说不定能在男主身上泄恨,而不敢去找凶手泄恨,比男主更懦弱。
这里没有唯一人性没有烂到根的一点是,警局最后还愿意去抓真凶而不是埋葬掉真像,已经是不错的了。
至于那些冷漠的只想着利益的邻居,跟我现在身边的邻居真的是一样一样的。
也没啥好吐槽,总之之前,我觉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是贬义的,现在是保命的一句话啊。
虽然看过好久,但对导演为了表现人性的弱点让主角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性,而且为了突出警方的无能和嫌犯的凶残都用力过猛,反而过不了智商这关。
特别是好几次让嫌犯从警察的眼皮底下轻易脱逃,太不可思议,难道警察抓人连一点预案都没有?
但想想《那家伙的声音》那部电影,也许韩国警察就是这么无能。
而对于片中男主来说,他的懦弱怕事,结果招来更多的麻烦事,想自保最后连家人都保护不了。
目击者 (2018)6.42018 / 韩国 / 悬疑 惊悚 / 曹圭章 / 李星民 金相镐
片子剧情和逻辑有问题。
给个一星算了。
看完气得慌!
1、半夜看到杀人不报警,整个小区都听到了,没人报警还不协助警察。
业主还签反调查倡议书,说是怕影响小区声誉,造成房产减值,蠢啊!
不逮住真凶小区不安全,房子才会贬值。
2、男主目睹四楼女被害,被凶手发现追到楼下打算报警,看到妻女回来不敢打电话了,怕加害家人,这个合理。
可他妈后来警察来了,凶手就在后面楼道里,你不让警察去逮他,等啥啊啊四楼行凶现场还没收拾好呢。
不是蠢是什么?
看到女目击者被害就该知道自己是危险的一定要报警,还幻想只要不说就能保护家人,这里逻辑硬伤。
3、警察抓坏蛋去了六个车,还有人在那里盯梢,就让凶手跳窗户跑了,警察蠢的啊!
就没有个计划吗?
都杀了俩人了,去了一队人就不能分头行动,堵窗户堵后门的都要安排好吗?
4、最后凶手大白天去杀男主家人,行凶明目张胆,碰见一群人,没人管不说,连个打电话报警的都没有。
5、凶手全程一把锤头,大白天在小区里面大摇大摆。
杀完人仰脸向上都看看我的脸,第二天回来溜溜达达,观察完情况给目击者打电话骚扰,偷人家的狗,然后继续杀一个再杀一个。
堪称史上最牛逼杀手。
6、最后男主转换的也莫名其妙,那么小心一个人,目击了杀人不敢打个电话报警,突然一个人对凶手穷追不舍的,又打不过,靠泥石流帮助侥幸不死。
要说是看见女目击者被害和第三个目击者被袭击然后醒悟了也可以,但剧情又缺乏渲染。
唉!
就说这些吧,看个剧不冷静了,这可能也是剧作成功的地方吧,艺术就是存在夸张和放大。
导演和编剧把人和人直健的冷漠、自私自利渲染到如此程度,而且到剧终都不给你一点希望,我也是服了。
结尾剧情:男主一家人搬家了,搬到新小区,下雪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看起来很纯洁的样子,男主站在新小区楼下喊救命,救命啊!
救命!
镜头转到楼上,没有人回应,没有一家亮开灯看看怎么回事,开着灯的人家没有一家关灯,就像没有听到一样……
我一直很喜欢韩国拍摄这类素材的电影,看的人毛骨悚然,有的剧情还能催人泪下。
影视题材好的同时,演员的演技也是爆棚。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最近上映的由严歌苓所著“妈阁是座城”的电影。
机缘巧合的在图书推荐中看到了这本署名同名电影原著的书,阅完全文后,内容通过文笔将赌徒的心理和心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怀揣着对这本书的喜爱,来到豆瓣搜索到同名电影。
呵呵呵了,一万余人点评,五点几的高分,我还是等免费了在看吧。
虽然国外的片子也屡见低分高能和高分低能的片子,但是我觉得好歹还有个悬念,面对国产片,我真是比较相信大众的眼光,几乎很少能看到低分高能作品。
当然,我近年也很少看国产片,更不会选择花钱到电影院去看国产片(除了八九十年代某些演员和导演除外)。
早期拍的活着,天浴,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由原著引申到影视,我个人认为看过的人没人会觉得不好吧?
说回原题“目击者”描绘了男主在看到犯罪过程时的种种心理博弈,同时反应了社会中冷酷的一面,让各住户选择签字保证不泄露事发的信息从而避免房价受到影响。
关于这段保密协议签字的镜头,我觉得其实楼内住户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幕,不签这个不能将大家绑在一起。
同时看到这里,我觉得真挺现实的,就像那句“有突发情况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没什么毛病,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却能给这么低分。
虽然故事内容有很多漏洞,但是毕竟电影在开场就已经很直白的告诉了观众凶手就是在空荡荡的地方杀人,生怕你看的不够真切,没什么悬疑,就是想证明社会在这个时候的态度。
最后,男主在事情到了自己身上的时候选择了抵抗,也没什么毛病。
韩国电影《目击者》整体看下来还是很紧张刺激的,首先说剧情设计的就挺不错的…也是探讨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你是杀人案件的目击者…到底是伸张正义?
还是为了保护家人而尽量选择沉默?
影片就很好的讲述了这么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还有那些为了小区的整体利益而三缄其口,就怕小区传出不好的消息,而导致小区房价贬值…唉!
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自私心理吧!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也没有办法,人之常情啊!
男主表演的很棒,演出了那种两难的境界,内心的紧张和忐忑不安表现的都很不错!
为了保护家人…唉!
此片中的韩国警方依旧是…好吧!
最后因暴雨而引发的泥石流…没想到居然冲出了那么多具尸体,这也对应了男主一直以来的担心啊!
最后也不得不再次搬家了啊!
影片结尾男主大喊“救命”…结果!
依旧还是那样的!
冷漠…真的够讽刺的啊!
唉…这就是现实啊!
(小女孩很可爱,没想到狗狗最后还是死了,那个大妈到最后还是只关心本小区的房价…唉!
)总之…此片就我本人而言还是觉得很不错的,绝对值得一看!
依旧是韩国电影敢想敢拍的作风!
牛!
看到他一惊一乍的顶着两眼袋说没看到不知道,我就很无语,样子长得像郭台铭,四楼那女的又像童谣。
凶手在周边转悠,是个正常人都会马上搬家转移,或者报警指证吧,怎么可能跟鸵鸟一样装作不知道,你以为你装作不知道就安全了吗,这他妈跟定时炸弹有什么区别?
与其天天被折磨不如来个痛快呢。
我在想换了我会怎么样,首先第一次看见我就会报警,凶手敢威胁我我就把他照下来跟各大杂志媒体曝光,天天接受访问,你一个杀人犯都不在乎脸面我一个没罪的就更不怕了,四楼那女的也扯淡,报警你拉着六楼报什么,直接去警察局不行,多么愚蠢啊,这一群人以为沉默,凶手就不会找上门来,再怎么,也得准备点武器吧,真是难以理解,被吓得魂飞魄散,还每天能回去呆着。
有人说这是部烂片侮辱智商,那我觉得他真没看懂影片深层次的东西,本人一直觉得韩国电影总体素质都不错,特别是这种带悬疑惊悚成分的电影,演员的演技,影片的渲染,剧本的创作都比国内那些逗比烂片好上数倍。
本片的中心旨在呼吁人们关注越发冷漠的社会现状,人与人为了个人利益毫无感情道义可言,不仅如此也映射了警察的无能,更愿相信自己也不愿相信警察。
故事本身没什么推理逻辑可言,杀人犯就像吃错了药的疯子如入无人之境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夸张的力度有点太大了,也许导演是想映衬人情的冷漠吧。
无论怎么说,还是可以一看的电影,其实韩国还有很多这样好看的电影,剧本和逻辑都比这部强,希望大家都多去挖掘。
对于阅片量不算小的我来说,很久没有遇到一部可以让我感到害怕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打七分以上吧。
社会性冷漠的主题,强调了矛盾,剧情紧凑紧张,最后的山洪以及深夜里喊救命,我觉得还挺有深意的。
看到评论里有人喷逻辑,我想说一方面电影就是制造矛盾,如果事事讲究大家认为的合情合理,就不会有案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出现了。
电影是艺术化、夸张化的现实。
要在两小时内讲一件引人入胜的事情不容易。
另一方面,我们观影者很容易站在上帝角度看问题,类似事后诸葛亮。
总觉得男主得在第一时报警,这没有错,但人有七情六欲,每个人的世界观角度都不同,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是一个跟人吵完架,但会担心对方报复的人。
所以觉得男主的行为不是不合逻辑,处理方法上有失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失误,才有了精彩的电影矛盾,才能对看电影的人起到教化作用。
목격자...者系列又添新员。
意外发现这部倒挺好看的,喜欢悬疑暴力片的宝宝们可以一刷。
别谈多大的腕儿了,其实李圣旻、金尚浩、金成钧,加上百想最佳女配陈庆…阵容倒也不算太寒碜。
导演曹圭章?
拍完《那天的氛围》还能反手拍悬疑暴力片,竟也不俗。
[玫瑰]赞就赞在剧情走向,以往劣性犯罪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当然《犯罪都市》这类不搞到人尽皆知不足以立威的黑帮片除外[捂脸]),可凶犯企图填埋之时被害人突然跑了,还闯进了一个几百户居民的社区,边逃边呼喊救命。
按一贯套路,要么就是获救后连累施救者一起被凶手杀害,要么就是进入全城追缉犯罪嫌疑人的冗长流程!
可曾设想过,凶犯会在该社区的中心位置毫无顾忌地继续实施犯罪?
😱更可怕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声称目击到整个事件!
一个几百户居民的社区啊,居然没有一个人!
我相信人都有自私胆怯的一面,若非事关自身利益,又有多少人会站出来为正义为良知和恶魔做斗争?
又有多少人敢?
因此男主目击死者活活被砸死后选择沉默,因为他有妻有女,又刚置办了属于自己的房产,他一个都丢不起呀。
若说他真有忿恨,那也并不是忿恨凶手残忍杀害一个女子,而是忿恨为何凶手选择在自家社区犯罪?!
我能理解这种心思,但我不赞同这种做法。
反正我肯定会第一时间报警的,因为我怕啊,谁知道这变态会不会来杀我,给它足够时间筹划如何把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抹掉?
哪怕它真的放过我,难道我就要一辈子生活在焦虑和恐惧里?
性格决定命运吧!
全片有个镜头挺特别,截图留念[机智]
剧情没编好,搞的男主很蠢,真的超级蠢,还有警察的无能,所有人的能力还不如男主老婆强,但后来的行为还是蠢。杀人凶手的凶残体现了,但人物塑造的很单薄,唯一的优点可能是恐怖氛围的营造吧,当然,阻止不了这部电影的烂。还有最后,其实主旨已经体现出来了,但是最后升华刻意得很尴尬……
韩国狠片太多了
越到后面越难看,悬念和紧张感只持续了大概20分钟。后面的故事基本上就乱讲了。
谷阿莫帮我看烂片系列。
罪犯固然可怕,但社区居民的冷漠才是最可怕的,结尾男主在雪地里无人回应的呼喊让人浑身冰冷
拍得挺不错的。气氛紧张,演技在线。不过,一开始,男主如果拿妻子的手机打个电话报警,不就没事了?非要拿个棒球棍等半天。
看的气死。
片名完全点出了本片的主旨,讽刺了冷眼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的、生怕惹火上身的目击者或是旁观者。国内前两年也有个“扶不扶”的热门话题引起强烈社会舆论和反响。结尾的点睛之笔更是再次给了观众重磅一击。然而,为了渲染电影的恐怖氛围,为了充分表明主旨,大大牺牲了剧情的合理性。人物在导演的镜头里都是一个个为主旨服务的纸片儿人。
626
看个开头就算了,往后就不用脑了
4亿差不多200万出头不是很贵么,18年的也不算多,在首尔的话有那么便宜的嘛,不过这个房子有些小几十平米的样子。小孩子三次不顾妈妈的嘱咐站了出来,应该是用来讽刺成人的,但这孩子看起来还是挺讨厌的。
无理由的恶
雖然劇情稍嫌誇張,但對於懸疑氣氛的營造與探討人性的描寫,很是加分。
槽点过多
技巧太多 成熟,但太圆润 没感情。无差别杀人的情感处理不充分
为了最后在小区的那一声呐喊打四星,人性还是这么冷漠
有趣的观影经历,一部韩国片全场没有一个韩国人来看(纽约,AMC Empire 25) 可能我挑的时辰不对....当下社会热点话题“昆山宝马男反杀案”,欺负到头上该不该反抗呢?对于所有的“旁观者”可以套用一句话作为评论:“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城市永远冷漠
典型的主题先行,为达目的不顾逻辑,连强行续一场动作戏这种韩影类型片一贯的老毛病也没少,最后半小时基本就是胡来,尽管在表意上有所设计。1.5
或许是男人过了四十岁,随着雄性荷尔蒙的退却、性格也会变得懦弱和畏怯。目睹凶犯行凶怕惹麻烦选择闭嘴尚可理解,当恶人一而再行凶、甚至威胁到自己妻女的时候,仍然选择当一个缩头乌龟,实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男主角看似在逃避案件、逃避真凶,实则逃避自己那所剩不多的良心。可悲的是,直到全家被拖入漩涡之后,他才肯终于答应做出指控。武器丢了有砖头,砖头扔完有拳头,拳头软了拿牙啃,面对恶人的殊死一搏,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有这样不死不休的觉悟,才会有恶向胆边生的勇气,来支撑起暴制暴的抗击。中产阶级手里那点破铜烂铁的家产真的那么重要吗?比起人命和良知孰轻孰重?得到财富,如果意味着失去“人味”,这笔买卖我看还是划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