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有兩兒無女,有我不肖孫女。
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疾病加重,其他人不讓我回國,我爸做「全職兒子」。
這個病不消瘦,相反,是腫脹,以至於最後面部已經不是我熟悉的臉龐。
不去醫院,拖到最後不行了,在她住所去世,去世時按我爸說法,「很安詳沒有痛苦」。
我期間所做的努力不過是催他們就診,一張未被兌現的機票,口罩,血氧儀,浴室防滑墊。
記得奶奶說過讓兒子給她洗澡終究尷尬不能所有洗得很乾淨。
奶奶去世後,她的手機被保管的我爸清除了微信,重登後我看到在她走的前幾天微信轉帳紀錄,轉給我爸了幾筆錢,操作人不明,那時候他應該在炒股,和電影中的二兒子一樣。
奶奶生前我問她想要單人墓還是合葬墓,她說單人。
但死後還是下葬在爺爺的墓裡,傳統思想還是經濟原因,或者兼而有之。
兩個兒子一生都沒能理解他們的母親,我覺得悲哀。
奶奶生前拾破爛攢錢補貼家用,也為我開過存摺,老一輩人的習慣。
死後遺產不知怎麼分配的,我也沒資格問。
奶奶生前的住所被租還是賣給了別人,這次回去在樓下張望,從排煙管裡排出的是別人家生活的氣息。
奶奶生前也喜歡種綠植,現在肯定不復存在了。
從小我就能感覺到愛的不對等,覺得奶奶「愛錯人了」,也覺得自己無論怎樣都只是因為她愛爸爸才愛我。
奶奶也信佛,是有所求的信,也算虔誠。
繼承很妙,因為基因的繼承,所以有財產的繼承。
可我深知,很多東西無法繼承,也傳承不到。
当外孙在背后摇晃着他姥姥的轮椅,质问在她心里自己排第几时,老人无助的哀伤,慌不择路地眼神,让我的泪水像线珠一样一串串涌出,止不住的心酸,想到如何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那是多么难过。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涉及了一个无比现实的海外华人家庭的故事,与祖国在文化上达到了真切的共鸣,其实换做国内的某一家庭,也是丝毫不违和。
对算计亲人的愤慨看电影的开头,主人公M看到自己堂妹因为照顾爷爷,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产,于是便对自己患了癌症的姥姥开始现“殷勤”,以图能获得财产。
观影伊始,自己内心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与厌恶,达到了极致,以至于难以入戏,看下去。
自己知道这类电影往往会反转,可是如何自洽的反转,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于是硬着头皮看了下去。
但接下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算计与衡量筹码。
无论是堂妹告诉他要“排第一位”,还是姥姥去见自己亲哥哥,请求帮助购买墓地,由最初的亲昵合唱,到结尾的被扫地出门,还冷血地对自己身患绝症的亲妹妹说“永远不要再回来。
”或者自己亲舅舅同样对姥姥突然的“热情”。
那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嘴脸,让人十分难受。
深埋心底的爱然而,老人家的感情是隐秘而深远的。
为了大儿子的健康,许诺几十年不吃牛肉;为了二儿子的赌债,临走给了房产;为了大女儿帮她从小带外孙,每年定期帮“没用”的外孙存钱。
作为长辈,她已经尽全力做到平衡了,然而每个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去片面看待问题。
姥姥回到女儿家,跟自己女儿说“M问我,我心里的排第一的是谁,我真的不知道。
”这一回答,让这部电影更落到人间烟火中去,因为无比真实。
都是自己养育的儿女子孙,如何去排序,她在风烛残年的日子里,显得无比无助。
冷血面具后的真情古人云“论迹不论心”,堂妹照顾爷爷尽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但她达到目的后的言语和面孔,我相信又不免让许多观众不舒服,我也一样。
然而,在她被亲戚当作照顾工具,接到豪宅中去,她与M那段对话让这部电影的层次更加丰富。
她说,“那个早上,爷爷被东西噎住,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我没有”。
那是我在心里像是盖章一样,心想对嘛!
就是这样,为了财产,故意害死自己的至亲。
可片刻间,她泪眼婆娑地继续回答,“爷爷之前跟我说,他不想这样下去了,我相信他一定去了一个很好的地方,所以他从未来看过我。
”每个亲人来探望老人只会每周付出十五分钟,而她是二十四小时。
孰冷血,孰真感情,显而易见。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死亡、亲情、利益的讨论如此之丰富,一部反映现实的佳作,值得一看。
一贯泰影的温馨和清新,因为是华裔所以夹杂着的潮州方言和对牛肉的细节还让人觉得亲切。
对亲情、死亡、陪伴等现实问题的探讨来的同样深刻且热烈,是那种在影坛上不会过时又常怀怀旧感的题材,因为老去的味道,因为死亡的主题。
本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姥孙卖粥的烟火气、姥姥面对上一辈遗产不公的委屈和对下一代无能为力的焦虑、孙子从敷衍的照顾到真挚的不舍、解开最后一颗扣子的习惯和不吃牛肉的兰因等等,大量生活化的画面和前后铺垫的镜头语言将外孙和姥姥的感情进阶烘托到高潮来临。
当风吹动坟上绽开的花瓣,那是隔辈亲的眷恋和惜别。
对于中国家庭,这种隔辈亲的感受应该同样浓烈。
父母上班或者远走打工,年幼的孩子总要由上一代长辈暂为照顾。
沧桑而干枯的心灵被新鲜而亲昵的血脉浇灌,很难说得清老人和稚子谁获得的爱和陪伴更令自己满足。
只是孩子成长的太快,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奔跑之快恨不得将父母抛诸脑后,对于承载他们更记不清的童年回忆的迟缓老人更是置之不理。
于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结局来临,学会珍惜的时候已经太迟。
但是对于片中姥姥曾遭遇的不公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这个细节出现时,我才感受到了整部影片的不对劲。
其实也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它将人性的刻画直白又幽默(从一开始就知道外孙的不怀好意却依然接受陪伴的老人尽己所能去阐释心中的公平,通过外孙的眼睛来观察三个儿女对老人的态度也是一种经典手法)、父母深沉而无助的爱也有细节支撑(姥姥为大儿子健康忌口最爱的牛肉、心疼女儿又要上班又是唯一伺候自己的人所以常和女儿吵架、将房产留给嗜赌成性的小儿子、为外孙种石榴树且留下百万存款)、诸多人物特色也描绘了一出生动的争夺遗产浮世绘(舅舅看着执意不肯让姥姥在大儿子家住时看向他的鄙夷、坦诚没有房产给外孙面对外孙离去时孤苦又心痛的姥姥、贡献了全片所有眼泪的姥姥的女儿、照顾临终老人的年轻女孩的坦然和嘲弄),这都让它成为了一部精彩的老少皆宜的亲情电影,除了那一点不对劲。
姥姥去跟自己哥哥要父母的遗产失败,只能让女儿把房子过户给好赌的小儿子帮她还债。
娘俩在女儿家里时,姥姥告诉女儿她无法说最喜欢谁,但是她最想要和女儿呆在一起,并且劝说女儿不要再吃剩菜,免得和自己一样得癌症。
这时女儿说的话绝对是全片最经典的台词:女儿继承癌症,儿子继承遗产。
如果男性不能感同身受,就想想自己的母亲,是否是上一辈家族里勤勤恳恳对父母奉献最多却默默无闻的那一个;想想自己的姐妹,是否因为自己是男人就享受了太多性别上的红利以至于当做是理所应当;想想自己的女儿,是否现在万千宠爱的她将来只能当一头吃草挤奶的老牛?
女儿在片中是个出场不多的角色,她无疑是三个孩子里最孝顺的,大儿子只出钱不出力、小儿子不出钱不出力。
为了照顾自己的母亲,她为了不被辞退只能把日班换成夜班,上完夜班再去照顾姥姥。
面对自己儿子恶意的揣度,疲惫的躺在沙发上的她不气不急,缓缓解释不是因为她想要谋取家产,而是因为这是她的妈妈,她想尽可能的陪伴和照顾她,而这也是千百年来社会对女性思想的规划。
可是为什么她不能获得遗产?
就像姥姥面对哥哥时质问的那样,为什么擦屎擦尿的是她,被父母强行塞了恶丈夫的也是她,而她却得不到遗产?
自己遭遇了不公,为何又同样施加在自己女儿身上?
电影所展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样是在表现女儿的不争不抢、不辩不夺,仿佛只要争了就是心怀不轨、抢了就是别有用心、辩驳了就是心中有鬼、夺了就是假孝真奸。
于是她不能争,也没有人为她争。
所以在表现伺候爷爷临终的孙女形象时,她总是一副为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冷淡、算计和心机模样,却容易忽略她在伺候老人过程中的伦理坎坷、身体劳累以及真切想要孝顺爷爷的孝心、和对临终老人的孤独和病痛产生的同情与帮助。
所以孙女值得获得遗产,明明姥姥的女儿也值得,可是她没有。
孙子的爷爷给孙子留了银锭也没有给她,生活所迫她想要儿子的银锭,儿子却为了姥姥给了好赌的舅舅还债。
姥姥也没有任何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她可以不吃牛肉、可以送房子、可以种石榴树、可以每月给外孙子攒钱,可是面对熬夜工作还要伺候自己康复的女儿,她只能心疼的和她吵架。
说来可笑,受过同样的苦的女人,却不能怜悯同自己血脉相连的另一个女人。
还有一个细节,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甚至在片中是作为一个搞笑细节出厂的,即老年人的性欲。
影片开场是孙子来给爷爷修电视,发现爷爷特别喜欢看性感超模,于是和爷爷开起老当益壮的玩笑。
其实在新闻上也时不时会看到老年男性嫖娼、猥亵的视频,很多科普文章包括有些噱头的中老年相亲综艺也同样表明老年人的性欲并不因行动的迟缓、思想的落后而有所减弱。
食色性也在他们并未咽气的身体上同样有理有据,但是性欲并不仅仅是存在于男性身上,女性也同样有。
只是年轻女性的性欲尚且为大众所难容甚至是要拉出来审判一番,更何况是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沉默的中老年女性呢。
所以姥姥是没有性欲的,她年迈的身体可以坦然的曝光,她松弛的皮肤散发着老人味,她漂亮的衣服只能穿给每周只来陪她吃一次饭的儿女看,她因化疗而光头的头就只能光着,她没有自己的审美,她也没有性,她是母亲、是姥姥,没人记得她是女人。
即便如此,这部关于亲情的电影依然让人热泪盈眶,能有遗产让子孙后辈围着她转,即便讽刺心酸而后顿悟善终实属不易,我也不想揣测,如果外孙最终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他能否做到和自己母亲一样宠辱不惊真心送别姥姥呢。
这是人性的复杂,想不到办法自渡。
《姥姥的外孙》无疑是这个暑期档最好的电影,它好哭,也好痛。
泪点都来自于“人老了就开始盼人了”的酸楚。
外婆在他人坟前许愿自己死后也住进独栋别墅,穿得漂漂亮亮的坐在门口等待孩子们回家一起吃饭,她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的,是对凉薄的亲情的拼命挽留。
东亚家庭中的老人,永远是不需要台词修饰的泪点。
而『痛』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受最多、最不寒而栗的部分。
因为它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东亚家庭“吃人”的本质,尤其是在“吃女人”上,更是毫不留情的敲骨吸髓。
人老了就是累赘,哪怕来看望也只愿停留15分钟,哪怕一起吃了饭也不愿再打一局牌。
如果说老人还有一丝的价值,那就是临终前让儿女把“尽孝”的戏做足,是身死后留下一笔遗产。
而这并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电影呈现了这个社会是如何彻彻底底的、理所当然的『吃女人』。
爷爷可以略过子女把房子留给临终尽职尽责看护自己的外孙女,外婆却只能留给一屁股债的小儿子;明明很爱吃牛肉却因为大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去信观音菩萨而一辈子不再吃牛肉;哪怕是想用一个漂亮的独栋墓地换子女们在自己死后能多来看看自己,也不愿动那笔存了一辈子的、给不成器的外孙的基金;自己的父母走之前都是外婆照顾的,而遗产是给了哥哥的;还有外婆糟糕不堪的婚姻,也是父母给她选的。
到了子女这一代,对女性的剥削是依旧延续的。
外婆摔倒后,大儿子留下了钱,小儿子什么都没做,真正在外婆身边照顾的,是女儿阿秀。
而外婆什么财产都没给女儿留下。
阿秀也遵守了传统孝道的规训,认为“付出总比得到让人心安”。
孝顺是做给外人看的,却真把自己骗了。
而且,你会发现,亲情的破碎是注定的,到了阿安这一代,亲情是明晃晃的利益。
为了一台游戏机对辛苦工作回家的母亲笑脸盈盈,发现阿梅把临终照护变成谋利的生意而打起外婆的主意,无论是阿安还是阿梅,他们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亲情纽带,而更讽刺的是,这样的阿安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拿到外婆生前为他存好的巨额基金,而东亚女性,却极少如阿梅一般,拿回自己应得的报酬。
这就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东亚社会,对男性的偏爱总是没有保留的。
“姥姥的外孙”是大陆上映的名字,“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才是这部电影的原名,也是不假修饰的现实。
东亚亲情,是一本假惺惺的道德经,是一场自私算计的生意。
自私的儿女,被遗弃的老人,这是东亚家庭更是中国家庭应得的报应。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现实就是如此彻骨的寒冷。
其实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讨论的情节,但因为我看的是点映所以不想把所有细节都提前暴露。
写下这些是因为,希望看过的人,别再骗自己了,这不是温情的家庭叙事,这也不是感人的祖孙情深,这就是对东亚家庭,尤其是中国家庭的一纸血淋淋的控诉。
乍一看,本片似乎是要讨论东亚家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问题:姥姥的父母就把遗产给了她哥哥,而她又把遗产给了小儿子,由此构成一个可悲的轮回。
但实际上,本片并没有把这个现象肤浅化,也没有把人物脸谱化。
它精准把握了东亚家庭的一种复杂特质:物质可以撕裂亲情,但亲情又以其他形式存在。
譬如,大家为了遗产算计、争执,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亲情都不存在了。
最后,姥姥把遗产给了小儿子,因为他最不成器——阿安最后也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没有要小舅出于愧疚塞过来的钱。
那么,姥姥是不爱大儿子、女儿和外孙吗?
她为了大儿子的健康,戒了最爱吃的牛肉几十年;她说,所有的孩子中她最想要女儿的陪伴,并且不想让女儿为自己过度操劳;她从外孙很小的时候开始,给他一笔一笔存钱。
有人可能会说,戒了牛肉、想要陪伴,这算什么爱?
没有钱的爱一文不值。
这当然是一种观点,但我想这不是《姥姥的外孙》想表达的。
它当然反对物质上彻底的重男轻女,片中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
但它也反对完全以物质衡量亲情,不然它不会大费周章刻画姥姥对不同孩子的“偏爱”,并让孩子们最终领悟到姥姥的爱。
电影的摄影我也非常喜欢,有些日系风格,晴朗的天空下,弥漫的水汽如同淡淡的哀愁,久久挥之不去。
四月公映以来,豆瓣评分最高的泰国电影始终是《姥姥的外孙》,哪怕目前这8.8分,比开分的9.1略低。
对最高分的认定自然需要刨除演唱会电影和短片,有意思的是,那些作品大多拥有同一个主演,即身兼演员、歌手多职的人气明星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票房上的表现同样惊人,头四周全都位列泰国票房第一,轻松超过同制作公司GDH的大热作品《天生一对2》。
在印尼,《姥姥的外孙》只用九天时间就赶超《灵媒》,成为当地票房最高的泰国电影。
目前,这部环内地上映的电影佳绩频出,相信但凡这边能够如约引进,击败泰国电影票房榜冠军《天才枪手》曾经爆过的2.71亿,不是没有可能,再不济,赢亚军《友情以上》的5222.5万,总该不难。
《天才枪手》之所以有这个判断,在于品质,包括简明有力的剧情排布、不过分聒噪的喜剧色彩、突破地域限制的普世反思,也在于这个故事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要知道,电影的原名就是《中国家庭》。
摆在明面上的,是姥姥潮州人的身份。
她会讲潮州话,会保留清明举家扫墓的习俗,会在电视收看当地大戏,而电影还安排了潮州童谣的出现,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尽管未必能够听懂「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却不妨碍亲切感的营造。
相应地,外孙M有表示自己是华裔泰国人。
饰演他的阿萨拉塔纳功,担纲主演过高人气剧集《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里面更是充斥中国文化元素,而跟剧中角色一样,故事从普吉岛转到曼谷,仿佛是《姥姥的外孙》的某个平行时空。
《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整体而言,这个家庭非常中式,或者说东亚式,也不无不可。
毕竟这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中国家庭,老人生养的几个子女,成家的要照顾自己家庭,没成家的游离在家庭核心之外,经济条件差的没有退休概念,经济条件好的会与其他成员谨慎保持距离,所有人会因为习俗与节庆(不得不)相聚,但也仅此而已。
亲情是有的,特别是明面上「孝」字当头,做也要做给外人看,所以形式感成为掺杂自欺欺人成分的表现乃至表演,一旦出现相对极端的事件,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家庭模式要经受堪称严峻的考验。
比如姥姥突然被检查出癌症晚期,子子孙孙的表现自然与往时不同,这当然是这部电影观察乃至批判的一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即便没有看到海报上亲近的祖孙二人,也不难推测电影会有令人动容的段落,或者走向,这是它传播得更远的重要基石。
也就是说,无论是想看现实丑陋一面,或是亲情感人一面,这部电影都会悉数奉送。
而在这种拿捏中,它最有意思的是切入点。
内地译名完全没有表现出驱动力的源起,但在港,它是《全职乖孙》,在台,则是更直白的《金孙爆富攻略》,毕竟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如何在姥姥死前,搞到一百万」。
生死与亲情被调侃得凉薄异常,很好笑,也很可悲。
对于我们这些中国家庭成员来说,那实在是大逆不道,但是啊,很多人会在道德审视上充满口头挑剔,内里则是另外一套,还美曰其名生活所迫、老有所用,那么为何不真实地把一切摆在台面呢?
所以我很难不对电影毫不遮掩的姿态感到佩服。
它很冒犯地用半现实、半戏剧的手法,摆出重重比对。
一是拜山仪式上,姥姥、母亲这些女性成员更为上心,忙着打游戏的M甚至不愿意帮姥姥把花瓣撒匀,导致对方因为亲力亲为而摔下山坡,被送医院,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什么愧疚,照料工作依然甩给日夜操劳的母亲。
二是M的堂妹悉心照顾瘫在床上的爷爷多时,最终得到遗产,一座大房子。
M受到启迪,所剩日子不多的姥姥迅速被擢升为摇钱树,因此有了罕见前去探望甚至长住照顾她的念头,而他会发现,两个舅父都有打这套房子的主意,一如同期在港上映的《从今以后》,争遗产成了各个家族热衷的日程。
《从今以后》电影开头这些简洁明了的对照,引动人物火速走位,也带着荒谬讽喻开启了对亲情的勘探。
我们总说人性不可深究,毕竟不止人无完人,说到底,内心阴暗面是太多人不敢捅破的一层纸。
《姥姥的外孙》在亲情这座「圣殿」里「亵渎」式地展演,就很有胆识,毕竟对准的是主角,是家庭里的年轻一代,是国人爱说的所谓「养老保险」。
也就是说,它在颠覆养儿防老的观念,并通过延续到再下一辈,用一则生意经来给亲情做出送葬的动作。
作为观看者,这种担惊受怕的受虐感其实很刺激,一边惊惶,一边振奋,还会不由自主地猜测,就是这么一个世情,到底要怎么圆到亲厚浓情上。
《姥姥的外孙》的叛逆期其实不长,很快它就会拐到日久见人心,并且日久生情的温暖阶段。
人与人的隔阂,无非是把陌生的彼此代入到称谓指涉的身份里。
姥姥意味着金库,外孙意味着陪护,我们当然要看到双方的算盘,然后明白,即便是一道算数公式,也不意味着不容掺杂一点真挚,这也是这部足够惊险的电影所能拐弯的关键。
尤其是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老人,看得出所有把戏。
她知道鲜少登门的两个儿子会在她出院后来看望,表示自己一定身有重疾。
她知道外孙居然也尾随而来,表示别有所图。
但既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外孙愿意留下,她可以借此知晓自己的病情,验证亲情的份量,也可以在重温旧时共处光景时,衡量人性变迁。
或者说,这是观众可以从她的松口与眷顾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毫无疑问地,M一定会在日常交互中感受姥姥的爱,甚至想要好好照顾她,而姥姥也会在长大的外孙身上,看到曾经天真的部分。
到最后,也一定有谅解甚或亲和的部分。
尤其是,我们会看到,被外孙误会并不在乎自己的姥姥,这么多年一直信守那些事主都早已遗忘的诺言,譬如给他养好石榴树,果子谁都不给,给他攒钱,让他长大后有一笔温饱的费用。
这些秘密被发现的场景,说不催泪是不可能的。
可以想象,这部电影之所以很可能在内地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对很多观众而言,它的好与歹,并不是依靠精密对应电影理论,而是依靠情感驱动。
很多人会想起家中时日无多甚或撒手人寰的老人家,想到曾经美好的童年时光,想到无忧无虑的人生过往。
如果成长意味着疲惫与市侩,这样的电影就是在用时间的皮鞭抽打现下的自我。
《姥姥的外孙》在重家庭观念、重人情下往往难以两全的东亚家庭图景里,先行探讨了抚养、赡养这些「生意经」本身难以忽视的凉薄,即这类家庭模式背后过紧的道德束缚,有在结构里维系国人看重的体面,也在物极必反地用高压离间人际。
它还在试图向前一步。
黄种人不擅长的沟通、尊重与放手,被勾到支离破碎的现状前头。
婆媳关系不好,原因有婆婆说媳妇「箩底橙」的讽刺,也有媳妇故意的疏离,当中自然有传统因袭的挑剔与失落,但也难免掺杂重男轻女的思维,毕竟儿子总该比媳妇值得疼惜。
对重男轻女的鞭笞,还在于残酷对比里。
姥姥其实就是这种思维的受害者,父母死后遗产全给了哥哥,而她作为定亲制度的牺牲品,无法用外嫁女身份获得更多庇护,而当她患癌后寻求哥哥金钱帮助,也只得到冷冰冰的拒绝,和睦场景瞬间瓦解。
因此很多人会去批判她明知故犯,明明女儿对自己照顾最为周全,却没有给她什么,反倒是给游手好闲的小儿子房子,不计较他偷自己钱去还赌债,或者在知晓外孙已经把房子挂出去卖了,也还是默默践行给他攒钱的「任务」。
哀其不争吗?
不是不可以,但在这种场景,把传统问题单纯归咎于一个老人,多少有些不得要领。
我们很习惯道德批判。
人物道德必须是完美无瑕的,不然不能为之感动或伤心, 又或者,人物必须有成长,不然不配被认可或被欣赏。
但是这一点都不现实,一点都到不了所谓的唯物主义高度。
很多电影,它更大的使命,或者降低点,兴趣,只是在记录,在呈现,在推导,它天然就会有价值,而不需要上价值。
《姥姥的外孙》通过这个家庭展现种种人世观照时,还会带出空巢问题、临终关怀、医疗资源紧缺、退休年限难保等等重要议题,而在理还乱的局面里,母亲轻巧说出一句「施比受更有福」,越过祖孙构建的主舞台,凸显电影更想表达的观点。
当然不是号召一定要去遵守,去效仿,不然那就成了一种粉饰与训诫。
只是突然觉得这种清透,在燥热的当下,挺难得的。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拖了这么久终于去电影院看了。
剧情确实是非常常规的亲情片——外婆患癌症,妈妈和舅舅这些子女辈各有心思:欠赌债的舅舅偷钱还债,超市上班的妈妈想通过临终关怀拿到遗产,炒股票的舅舅一直疏于尽孝最后想彰显经济实力…电影中的“孙子”是个世俗眼中不务正业的游戏主播,开始自然也想通过接近外婆,对外婆好,已达到某种目的。
但最后真的产生了亲情,并意识到外婆在自己小的时候就开始存钱,当外婆去世时就存到了一百万。
这里也点了题。
那么我觉得这个电影好看的点在于1.泰国的景拍得好。
开头就有水门寺大佛,日系配乐,石榴的开花结果隐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包括东南亚唐人街湿湿脏脏破破又带点中国元素的味道。
2.绿皮火车情结。
婆孙俩每天早上沿着铁路去卖粥,最后billkin在铁路边和银行打电话,火车飞驰而过的画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和我婆去赶墟(市集)。
3.billkin确实很帅。
虽然我没看过bkpp的泰腐。
4.最后敲棺材告诉外婆到哪了那一段让我直接泪崩。
很湾湾。
剧透慎入看这个电影是冲着马群耀去的,加上“2024年泰国最高票房”的噱头,真的挺期待的,但是看完之后更多的是失望。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电影非常现实地刻画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空巢老人的孤独,人情的淡薄看得人很心酸。
儿子继承财富,女儿继承癌症。
这句话在整个电影里是非常犀利的存在。
有些男凝视角看起来很难受(阿梅照顾姥爷,从阿安视角给阿梅屁股一个特写??
阿安还看愣了神??
,别跟我说是为了暗示阿梅从事色情行业,明明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给阿梅安上一个色情行业的职业,明明对推动情节一点作用都没有,圣娼二象性又一次体现了)。
过于神话母亲的角色,母亲也可以有七情六欲,有自私的一面,而非牺牲一切为子女,她们需要更复杂的呈现,而非是单纯被客体化,“圣母化”。
当看到姥姥一点都不计较小儿子偷钱,把房产都给烂泥扶不上墙的小儿子,知道阿安提前卖她的房产,她甚至没有直接地表达愤怒,她连表达愤怒的权利都没有,只是嚼下了心酸。
到后面姥姥去找表哥,对这部分亲情彻底绝望,被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彻底浇透,她还是没有选择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什么,即使女儿最爱自己并一直照顾,这时候把房产给女儿是比给小儿子更保险的,因为谁知道他会不会又去赌,连姥姥这么大年纪卖早点的钱都偷,谁知道他的底线又在哪呢?
解决了暂时的危机,谁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呢?
不断地原谅不断地扶持而不管以后,只因为那是她的儿子,即使他根本没尽到儿子的义务。
其实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比如房产换的钱按自己的心意,成比例去分给各家,都比直接都给小儿子的方式要好很多(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被母亲历来的高道德感裹挟的,而非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
甚至最后自己辛苦一辈子的钱留给了生病前经常不来看她、不尊重自己的先祖和信仰的外孙,而且这笔钱还是她之前每月固定去存的(意味着持续了十多年),这真的有点过于魔幻了。
这种“神化”母亲的电影,无异于是对广大母亲的一种道德绑架。
她们有权力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权力去释放自己的七情六欲。
整个片子很现实,但人性更复杂。
姥姥全片被放置于客体,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阿安的改变,即使这种改变非常突兀。
母亲的爱值得歌颂,但过分描绘并神化,以至于夸张到脱离现实的境地,只会让现实中真正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被道德绑架。
————二编从三星改为四星在这几天和评论区的朋友交流后,了解了关于潮汕的一些文化背景,以及一些不平等现象曾经存在,现在仍旧非常普遍。
电影里关于母亲的表现,也许并非“神化”,而是在结构弊端的压迫下,让她们被迫变成“神”,在这一角度下,电影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加深刻了。
我们呼唤在大荧幕上能看到更为进步,有自己的欲望,主体性更强的女性形象,但也不能忽略那些仍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母亲和姥姥们,并且,她们或许更加需要我们的帮助。
PS:阿梅照顾姥爷的部分有可能因为导演的拍摄方式和不同理解有歧义,不过这也不是讨论的重点了,瑕不掩瑜。
关于阿梅疑似从事风俗业这一部分,评论区有不同视角的理解,个人认为都是可以的。
很久没在电影院看电影了,今天出来修相机需要等很久就就近找了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知道会是一部让人落泪的电影,也做好了心里准备。
看完发现确实如此。
淡淡的却很有劲儿的一部片子。
最催泪的两个点一个是外婆在化疗,安逗她说头发会掉完变成光头(画面里外婆在拿掉下的头发,安安抚她休息同时拿掉她身上衣服上掉下的头发);一个是送终指路,“我们出发了”“我们路过了你的粥店”“我们过桥了”“我们到我送你的新房子了”“你在我心里排第一”。
发生的种种,站在安的角度来看,安和其他人没有两样,但是安还是希望外婆好(庙里祈祷安有对外婆的祝愿,舅舅有困难安有帮外婆帮助他,外婆想要好的墓地安帮她买)。
站在外婆的角度来看,外婆心里没有谁排第一,为了大儿子身体健康会信观音菩萨而不吃牛肉,为了小儿子不被债务困扰会把房子留给她,怕女儿难过会告诉她最希望有她的陪伴,知道安为了房子而来但比安更早的为安着想会在安小时候就开始存钱。
她自己也孤独也害怕也想要早早解脱,但也渴望有陪伴有爱有好的结果。
在知道时日不多时,会请求哥哥把父母留下了的财产给自己一百万来买一块好的墓地,但是哥哥拒绝了,并且不让再来。
这种事情发生在外婆身上,外婆却也是这样对自己的孩子的。
从中能感受到作为亚洲家庭的相似,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而我们应该怎样来终结这一切呢!
我看到一个女性这样的一生:1.她甘之如饴:年轻时嫁给了一个由父母指定的不出色的男人,依然用心侍奉父母百年以后,可父母却把房子全给了哥哥,从此她和哥哥过上了天差地别的生活。
可是她依然在每个清明节用心去祭拜自己的父母。
2.她任劳任怨:三个子女都不太出色,包括外孙。
她年纪大了,照样天天五点起来卖粥,辛辛苦苦存钱。
平时经常接济小儿子,后来存在家里的一百万被小儿子偷去还赌债,另外一百万悄悄存在外孙的户头。
3.她乐观勇敢:知道自己得了肠癌,除了去医院治疗之外,依然维持着之前的辛劳生活。
她去为自己祈福也帮子女外孙祈福,她用外孙教的手机软件逗自己开心,她卖了房子给小儿子还债。
4.她孤独而忧伤:她会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和大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坐在家门口候着每隔一段时间的家庭聚会,期待着孩子们能陪她打牌,她说最难过的是不知道年夜饭之后的那一天如何一个人吃完剩菜剩饭。
5.然后她有她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她虔诚地拜着她的观音,坚持不吃牛肉;虔诚地数着祈福的步数,用这个数字来买彩票;虔诚地在门口种下石榴树,石榴子用袋子小心地包着,石榴多子,多子多福;虔诚地存钱,希望能给自己买一块最高档的墓地,因为她的墓好就代表她的子女孝顺,墓好,大家才会想去祭拜,这样,她就不孤独了。
姥姥的一生在泰国的风情画中一一展开,我们能看到泰国的墓地、市场、寺庙、医院、高档社区、豪宅、公寓、老房子、福利院、火车、地铁……画面的颜色清新而平静,从外孙和姥姥的相濡以沫中,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位姥姥,以及所有像她一样的女性。
电影里的这句台词特别经典:“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共感。
最近刚好看了两本有关女性的书《明亮的夜晚》和《82年生金智英》,这部电影更像前者,展现了女性的困境,更突出了女性的勇敢。
姥姥是可爱的,有苦她不说,她长久的祈祷……
这电影为啥叫姥姥的外孙还美化重男轻女营造温情氛围啊?能不能叫女性恐怖片啊?细节很好,演员很牛,但剧情很吃狗屎。别告诉我这是在讲女性困境,我看到的是你在重男轻女里挑着虚伪的爱来歌颂。真不愧男导演拍的。
中间睡着了好几次,对男权社会的恨意蒸发了我的眼泪
有很好的段落,也有很傻的昏招,但创作者给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众生悔悟的因果乌托邦,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使人学会敬畏和向善,从这点上说,不知道比抓娃娃这种表面上看意图讽刺,实则只想让人傻笑的鬼玩意儿强多少倍
姥姥目睹自己的肉身的枯竭、最爱之人的算计,最难过的是自己被亲人与世界一步步抛在身后。这样的孤独,只能在午夜梦回,让她像个孩子一般,呼唤父母把自己带走。隐忍、沉默的崩溃,比大哭大闹更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大概猜到怎麼樣,最意外的是拍得很平實,又不刻意煽情。你總會在裡面看到自己家的家人或親戚樣貌,但他們就是這樣存在著的。
这个姥姥小时候被父母这样对待,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就没有成长,她就没有感悟,她啥都明白居然还这样对待女儿? 另外墓地有这么重要么?
BC生日赠票。煽呗,但没太煽到我。类似的事身边人尤其上一代人天天在上演。我觉得我已经跳出来了,感想其实是“一个也不同情”。他们为一点保守的价值观和金钱利益活着发烂发臭。我未来独居一个人死也发烂发臭。我们都没有光明的未来 :D
自从是枝裕和开始走红,人们就渐渐遗忘了今村昌平。选择性的遗忘,是因为人们更习惯因感动而落泪,而非因羞愧而落泪。
其实,当以前只顾玩游戏直播的儿子会主动坐下帮妈妈捶腿按摩时;当妈妈坦然地说出“付出比索取更让人心安”时;当外孙拿出姥姥留给他的存款买墓地并说“姥姥,你在我心里排第一”时;我们就应该明白,妈妈所得到的,其实远比两个兄弟多得多!
大半夜热度暴涨,你们都是晚上三四点看电影吗?
哈???8.8我真的不懂这个评分好俗的故事
为大儿子戒了最爱吃的牛肉,房子留给了烂赌的小儿子,小儿子转头就把房子卖了把癌症末期的她送进福利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女儿把她接回家照顾,女儿只是得到了一句“我希望你陪在我身边”就感动得稀里哗啦,连辛苦存下的一百万也是留给外孙的。“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这很中式家庭。外孙小时候对外婆说你给我存一百万,我要给你买新房,最后真的用外婆存给他的一百万为她买了新房(墓地),这真的很戳。
国内现在还能拍的出这么细水长流又有东方韵味的电影吗?
能写出那样的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说明年轻的导演在反思,但反思的不够深。老人走了,所以年轻的观众,尤其是男影评人,还能写出为重男轻女开脱的影评(某某映创公众号)来。真正的反思是带大家看到改变、从观念到行动,而不是原封不动的展示。这种浅层的反思只是老人肉体走了,并没有把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带走,糟粕被年轻的男人传承了下来,不知还要多少代才能被消灭。
如果我有块漂亮的墓地,你们可能会想来扫墓的
我是不认同说姥姥重男轻女的这个观点的。影片交代的非常清楚,房产归属无关男女,而是因为索伊舅舅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没法好好照顾自己的人,这是他唯一的不同之处,这种怜弱心理其实也非常合理。最重要的证据是,他并非这个家唯一的儿子,大儿子也同样什么都没得到啊。全片刻画了很多人物和关系,我最难受的一个点,其实是姥姥的父母是显而易见的重男轻女,且包办婚姻害了姥姥一生,但姥姥依然在晚年垂死之际依恋的在睡梦中呼唤父母带她走…人终究一生都很难治愈童年的情感缺失。亲情片看的人嗷嗷哭呀,靠真情就够了,不需要一点煽情。“我倒希望他不来看我,那说明他过得很好”“姥姥,我们到我给你买的新房子了”
眼泪止不住,纸没带够太失策了... 姥姥夜里脆弱地喊爸爸妈妈我想你,我想死;姥姥说春节后一天看着满冰箱的剩饭剩菜觉得自己一个人怎么吃得掉啊;姥姥不舍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就算无奈也会帮赌博的儿子还债;跟外孙说我没什么给你了你不用照顾我了;外孙去养老院说姥姥我们回家;病重时专门学了潮州话给姥姥唱家乡小调;下葬时的指路,说姥姥经过你的粥店了;还有那多少年攒下来的存折... 泪点不要太多。而人性世故的复杂,真心与算计,老人的孤独与说不出口的期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钱反目的世态炎凉,真的是众生相
好惨的女人们,好令人心酸、气愤的剧本。
过于超出预期,眼泪完全止不住。所有的一切都很常规,子女的不孝和老人的无私付出都已经成为了俗套叙事的一环,然而当观众再试着把视点往远处抽离,又能更沉浸于其中,并以此为镜鉴,反思自己的家庭。逻辑闭环,没有浪费任何一个伏笔,“姥姥的财产”是推动所有人,包括安自己采取孝顺行动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于,当一切活动都终将得不到利益时,这份心意是否会因此而变质。安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当中,所谓的“鬼”和“死亡”,都因为媒介的泛滥而让人感到习以为常,安去姥姥家照顾姥姥,本身也是一场给年轻人上的死亡教育课。重男轻女的问题没有悬停在遗产的落点,姥姥对女儿的一句“还是更高兴你来陪伴我”又算是一种对世代关系的和解,“女儿继承癌症”更是对现状的有力一击。“付出比得到让人心安”,总有些东西会比物质性的存在更为宝贵。
选了个老掉牙的题材并且用最俗最尬的方式拍出来,人物、情节、笑点和哭点都是极其刻板的、表面的。实在是很难理解字幕出来后前后左右的观众哭成一片,只有短视频刷多了的人才会觉得这种东西好笑又好哭吧(@Golden Scene C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