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女儿
女兒的女兒,女儿们的女儿,Daughter's Daughter,My Daughters’ Daughter
导演:黄熙
主演:张艾嘉,林嘉欣,刘奕儿,洪林小湛,赵文瑄,周采诗,艾琳·阿黛尔·克拉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4
简介:耳顺之年活得悠然自得的金艾霞(张艾嘉 饰),突被通知在纽约做人工生殖的小女儿(刘奕儿 饰)车祸身亡。在处理后事、对成功胚胎的去留做出抉择的同时,她将面对当年出生即被送养的大女儿Emma(林嘉欣 饰)。做决定的时刻;她,抑或她们,会如何选择?详细 >
议题好多啊。同性、代孕、未成年怀孕生子后将女儿送走,内容其实很满、很累,如同多数东亚女性一样累。一个在年少时送走自己女儿的女人,却要在自己花甲之年决定要不要抚养自己女儿意外离世后留下的胚胎,是啊,如果是胚胎的话,负罪感会没那么强。可是,她最后还是决定要养大那个小小的生命。一边要自己的孩子不要生了,会很惨。一边又找人代孕生下女儿的骨肉,自己选择再次走上那条很惨的道路。东亚女人复杂矛盾又苦累的一生,始终无法洒脱地活自己。
唉,还是不太建议拉子“生”小孩,尤其牵扯到代孕什么的伦理问题就很难评🚬对话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的感觉也很怪……
结构性的矛盾都被和成了稀泥,让电影的立场飘忽不定,比如:女性到底应不应该被生育所捆绑、应不应该遭受母职惩罚?孩子的生命质量更重要还是父母与孩子共度时艰更重要?即使小孩可预期的一生是潦倒的一生也要任其被命运所裁决吗?如若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我们依旧要不负责任地生养孩子吗?会认为张艾嘉的观念转变更像一种倒退,年轻时曾因未婚先孕而将孩子托付给具备抚养能力的人,垂老之际却动了心思去为女儿留下的胚胎寻找孕母,进而剧情中直接省略代孕这一环,表示她抚养孙女的完全自主的个人意愿。我认为,她的选择几乎是母职惩罚的升级版,也即,她将曾经发生的所有悲剧一古脑儿揽到自己头上,通过抚养一个全新的孩子来自我惩罚并赎罪,哪怕她根本没有罪。电影像是对“无后为大”的迎合,拍的亦是少子化时代特有的马屁。
角色之间完全是僵硬的,很不协调的呈现。片尾的你怎么想与录音室版有些许区别,这版更好听点
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
看似讲了很多,实则都是浮于表面,导致看完以后也搞不明白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只有空洞的“爱能解决一切”。整体把控也很差,本身就很克制的情绪在温吞的剧本下已经稀释,各种莫名其妙的转场和镜头更是让人无言以对。
今年东影最后一部,所有人的表演都很尴尬。映后惊觉黄熙是女的。
全是演技派,故事也流于表面,可惜内核了!
不够生活,不像电影,不太喜欢。并不是张艾嘉的表演有问题,而是整部戏的剧本不落地,使得全片看起来更像是戏剧表演,而非电影表演;试图借助性少数群体与代孕问题揭示当代女性困境,无奈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未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喜欢导演的取景与空间处理,被框住的女儿,走不出的唐人街,但是这尴尬到抠脚的台词几乎毁了所有。
三代母女之间的情节剧,大概可以算某种意义上的LGBT Pro-Life片。张艾嘉应该又能拿金马影后了
李雪琴和杨帆真的不是一对吗?
四个女人,三位母亲,没有男人,但也能做到管生也管养。张艾嘉演技一如既往的好,很多地方明显可以继续展开,鉴于是导演首作,四星鼓励
如果没有张艾嘉影片就无法存在,林嘉欣势均力敌地与之联袂贡献数场出色的对手戏,这是一部过度依赖演员的电影,全因它在议题设置和人物关系设定费尽心机之后,就不懂要如何抽丝剥茧地深入。如何处理遗世胚胎的浅白探讨之后,紧接着的代孕选择甚至会触怒一部分女性观众,这种不满可能在前期对于该家庭阶级状态的展现就已经在累积了。而即使我们知道早年的遗弃和如今的延续是一种命运对照,但影片从议题讨论直接转入家庭伦理的纠缠则更是加剧了这种不耐烦。廖庆松的剪辑或许挽救回一些平铺直叙的乏味,但是反复使用滑轨的镜头和煽情铺满的音乐又让影片回到八点档的情绪气氛中,讲英文不会让影片显得高端,煽掉几滴眼泪也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林嘉欣没有提女配不是遗珠是冤案,而安溥的歌没有得最佳歌曲是最大遗憾!
很难相信这是人写出来的蹩脚文本 对话台词极尽别扭 几段悲伤的表演也显得滑稽廉价
张艾嘉和林嘉欣都非常好! 祖儿那位演员也好,又可爱又美,天啦华语世界真的有很多好女演员。 这个故事的设定蛮好的,和林嘉欣吃饭那段,再回想起前面和林嘉欣关于胚胎处理的对话,向内求果然是一代代女性永恒的主题。
短短两小时,探讨了太多尖锐的话题,好像是用火热的中式菜刀,对准New York这冷硬的coldbutter切了一刀,这刀痕不正是唐人街吗。
有点过时的故事,爱林嘉欣。以及赵文瑄好突兀,全片最差。
东亚女性困境要素齐全,但是结尾还是强行要孩子就死钻牛角尖。另外真的要全程强行中英切换台词吗,又不是哪一种说的不流利,既然都流利为啥随时切换,本来台词写得也一般,没必要。
很简单的故事,但也说得很啰嗦,糟糕的叙事。张艾嘉的表演很表演,金马不给是正确的,但不给林嘉欣提名,应该谢罪
以一場死亡,完成三場和解,與過時的女兒、與在世的女兒、與曾經的自己。看得出來黃熙在努力調度視聽以增加電影感,但是有些弄巧成拙,反而更加加劇了舞台劇感,尤其是幾場家中的戲,舞台走位感撲面而來。故事、人物、環境之間的互動感太弱了,過分聚焦於人物,但是人物邏輯又並未完全成立,導致始終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彆扭感,甚至產生些許道德綁架的凝視感。張艾嘉始終是張艾嘉,表演水準在線,只是低於她的正常水準,死了兒子的《地久天長》、死了母親的《相愛相親》、死了老公的《燈火闌珊》,都比這一次精彩太多了。林嘉欣從表演難度到完成度堪稱全片最佳,並且沒有刻意地表演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以淡漠和疏離將痛苦藏起來,劉奕兒獲得提名而林嘉欣被獎項忽視,有些讓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