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忽至
...Y de Pronto el Amanecer,And suddenly the dawn
导演:西尔维奥·盖约齐
主演:胡利奥·晶,塞尔吉奥·埃尔南德斯,马格达莱娜·穆勒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7
简介:年迈的作家潘乔·维罗索回到家乡追忆往昔、寻找写作灵感,在儿时好友重聚和回忆的双线叙事中,一群人的命运、一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影片采用第一人称,过去和现在双线交织的叙事手法,用如诗如画的影像和语言展现了智利的乡村,以及一代人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冲击中成长的。详细 >
欣赏不来这样的文艺片。
【2019年6月14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尔维奥·盖约齐导演映后交流-197分钟版本】真没必要这么长,废镜头过多,节奏过于缓慢(怪不得要出导演剪辑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怎么会把最佳影片给这部?因为评委们还是逃不过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直击评委的软肋。论本体而言,剧作结构模糊,整体风格不统一,严重的节奏失衡,唯一可取的也就是夜戏的拍摄;其余,当代的电影思维、理论丝毫没有体现,只是情怀的情怀之作,毫无新意。(字幕机延迟、丢字幕。现场翻译只顾着自嗨,完全没顾忌观众)
🌅“现在我只需为你而写。蒙面女士,我知道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也许,某一天,有如今日一般的日出重现。你手里会拿着我的小说,读到我现在所写下的一切。因此,我会重新与你谈话,因为那个曾远远地观察过你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想要了解你。”
在人生的夜幕降临时,放过往事比记住真相重要。剧作美术摄影剪辑调度娴熟中带着南美西语电影特有的奇幻奔放,非常优美。但仍然深感其老态。人生如不是老杜的《诗无尽头》也许等于不堪回首,经过了无数个离别死亡、黄昏黎明,增长的竟然只有情谊而不是智慧。历史与诗意渗透其中,智利电影风骨在。三星半
小说气质的片,能激发一些记忆
确实太冗长了,却看得让人难过....多么现实的故事。。。
朋友说同性恋是本片隐藏的秘密。看前半段时隐约有所察觉,后半段主线转到爱情保卫战之后完全没注意到。就算有所表达,也过于隐晦了(翻遍短评没见一个人提到这个点),而且不能把这部电影看作单纯的gay片。
2018北影节最美好的回忆。抽中导演签名海报,导演签了票根,还在vip室作为观众代表跟导演和制片人合照。导演说这部电影还是聚焦个人内心,所以最难的点是个人的回忆,超现实镜头,和当下时间点的剪辑。个人是觉得是一部聚焦内心的散文电影了,很棒。
7.8分。2022.03.31
“你在干嘛”“我把自己拍干净来拥抱你”长满杂草的庭院斑驳似回忆,丛林里的追逐游戏和去往世界尽头的航海传说随着人们好奇的打量飘散在风里,孩童视角的梦幻滤镜与调色探寻着快被遗忘的过去,这是南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诗意。
长篇小说式回忆录。有提到智利的白色恐怖时代时代,应该好好查一下。乡村风景很美。
摄影让人惊叹!
看过,没看完
6.5/10 比看《野梨树》更加艰难而漫长...
195分鐘的影像詩唱著歌與過往輕輕合
美是美的,但是太平了,故事也太长了。其实谁都有故事但不是谁都会讲。
长达三小时20分,像一首忧伤的散文诗,贯穿影片的是凄美的音乐,静谧的智利乡村风光,颇具文采的独白。除了部分镜头稍有刻意和部分节奏驾驭有点不足外,整部的观感很不错,甚至可做风景宣传片和风俗考片。另外其实更喜欢前半部分,后面Rosita的部分风格和前面有出入。7.5分另外跪求原声。
一部漂亮的插叙智利诗歌,当诗与影像融合,重回故里忆往昔。所爱,所见,所得。“我在窥视镜中人,镜中人却融入迷雾中。”“如果你歌唱,塞壬便会来。”唯一觉得不足的是时长完全可以缩短,可以再剪一剪,但是三个多小时看完过去又不觉得很长,想来又细腻,墓志铭是点睛之笔。
现代诗般的影像,呈现了一幅智利乡村如画的回忆录。篇幅比较冗长,大段的旁白,细致的内外刻画,偏文学电影,观感也更像是在阅读小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伽里欧先生的葬礼上,潘秋和罗西塔眼神相对,放下帽子和伞抬头沐浴雨水;潘秋在卢西安诺的身边,望向天边的雪,仿佛看见当年的父亲抓住了太阳;潘秋在罗西塔的窗边说:我没办法不爱你,然后举起一把新鲜美丽的野花
流水账的回忆录,回忆录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