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是今年tiff目前最奇特的观影体验。
就电影本身叙事来说撑死了3分,但就观影体验来说妥妥的5分。
因为一场子黑压压的人被撩拨得口干舌燥的。
好些年前我认识一个好像是纽约来的小富豪,他的生意里似乎也有电影发行和投资之类的。
在多伦多的电影节上又见面时,聊到杨凡的≪游园惊梦≫刚在国内做过。
他说认识杨凡,据他说杨凡家里满满当当摆的都是古董,时常一高兴了就大把的钞票贴出去拍电影。
虽然他的电影很多都有点一言难尽,我俩都同意杨凡拍的戏每帧画面截住了都是最能体现高级老queen精致艺术品味的美轮美奂,但故事时常讲着讲着就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了。
≪继园台7号≫和我看过的许多杨凡作品类似:似乎是散文诗白日梦风格的想到哪里拍到哪里,这张电影并不大在意我是谁/我要干嘛/我要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所以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到达想去的方向。
我总觉得杨凡要是去拍广告或者MV的话,可能更能吸引观众们掏钱,因为他好些电影似乎并没明确的主题和方向,全在于个人的喜好。
但这么些年了,这位堂吉诃德式的勇者还是在一张接一张兢兢业业的拍电影,我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都基本每张去老老实实捧场了。
再莫名其妙的故事我也有滋有味的从头看到尾,终其原因,除了他每个画面都是我向往的美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好色:杨凡喜欢的所有那些骚浪贱我全都喜欢[害羞]所以你看作为一名文青有钱多重要。
有钱了才有资格天马行空的胡说八道,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捧场:陈果出演了香烟盒上一只黑猫。
田壮壮出演指甲六吋长的老二尾子佣人。
冯德伦当敬业的花瓶、干脆一上来就露点洗澡,还得意洋洋对着窗外挑衅似的一寸寸自己摸。
张艾嘉干脆叉在躺椅上湿淋淋汗津津的做她的师奶春梦。
两岸三地的明星大导演们庄重体面全不要了。
结束时我边看字幕边发出一阵阵咯咯咯打鸣似的狂笑,旁边几个华人小年轻很可能觉得这个中年胖子疯了。
他们说这张电影讲的是什么来着?
政治?
怀旧?
凭吊逝去的时代?
写意风格的纯爱?
母女抢男人的三角恋?
也许吧。
在我看来这片子两个钟点做下来只有一个词——欲望。
谁会想到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的香港导演,拍了一张67年香港左派暴动背景的片子,居然是水淋淋各种呻吟的欲望?
而且还是五彩卡通片。
而且妙玉(没错,就是那个妙玉)一丝不挂的躺在森林里的地上,给一群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大蛇缠绕着,当众来了高潮。
≪7号≫的动画似乎是大陆做的,风格造型有些像≪大鱼海棠≫,倒也符合杨凡向来的唯美。
这戏要换了真人来演那就真成不折不扣的色情戏了。
当然不会是欧美那路叉着腿数毛的色情。
是杨氏纯东方古典韵味的色情:写意的散文诗配大段旁白,若有若无的音乐配斑斓的五彩卡通,露点不过二三次,但却让你看得脸红心跳,觉得淫荡得不得了。
做男主角的这个叫什么林德信的国语口语差也罢了,台词功力实在让人费神捉急。
不过想想也不怪,杨凡的戏很多女性角色都有性格人格,男性的尤其长得好看的很多都是兴高采烈的当花瓶。
这种物化男性不能不说是华人文化圈里近些年极大的女权和同志平权的进步——早二三十年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尤其是在香港。
我去网上看这林先生的照相,一看是个美艳肉弹,还想是什么无线小生之类的给杨凡瞄上了,再一看简介,艾玛亲娘耶这林氏原来也是大歌星大明星家里的公子,他自己也是写歌唱歌的艺术创作者。
在电影里虽然他没有和母女俩的床戏,露着阴毛和两只猫的床戏有一场。
Sensational。
虽然也只是春梦。
下次杨凡再出了电影,我还是一样会去看,边看边嘀嘀咕咕着。
要不是他为我们这号金鱼佬咸湿佬麻甩佬出头,简直不知等到哪年哪月能正大光明的看戏,毕竟大家都是向往美而已。
Tiff '19 Fri Sept 13th TIFF Lightbox
陈果是只烟盒商标猫
田壮壮最近扮相
冯德伦在这张戏里很雄伟诶
可惜杨凡没来。
我觉得他去威尼斯去错了,应该直接来多伦多。
那个什么最佳剧本奖不要也罢,他又不是拍给那些人看的
【威尼斯电影节观影】早在7月底这部电影就放出了预告片,香港六十年代的风貌在动画影像里给人惊艳的感觉,鳞次栉比的建筑与特色招牌、屋顶上掠过的飞机,以及希尔顿酒店等等焕发出这个城市昔日的容貌。
直到九月初我在威尼斯看过首映之后,才明白导演杨凡为何要用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这个故事。
首先,大尺度的场面太过直白,男女裸体以及性爱描写,这种用真人演员来拍摄的话,恐怕很难通过审查;另一方面要准确而全面还原出六十年代的香港风貌,难度实在不小,可参考周星驰的《功夫》里面那个龙蛇混杂的九龙城寨。
而动画片形式令观众对时代感有更多遐想,人物个性可以展现得更加天真有趣。
令人诟病的是,杨凡导演的个人风格太过强烈,自恋沉溺的旁白在前半段太过密集,没能把握好动画片与真人剧情片两者的差异性,节奏感太慢以致有大量媒体和观众退场,似乎有跟蔡明亮较劲的感觉。
影片在情欲主题上的探讨一如既往:女性对欲望的迷恋,男性刻意展示裸露的身体。
导演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充满了香艳的情色意味,也似乎在刻画出人物对待性爱的开放自由观念:同性恋、S&M、不伦之恋,以及人兽(猫)恋……透过动画这种天马行空的手法,导演将压抑的情欲展现得淋漓尽致,却又几分风趣幽默地搬上大银幕,其中虞太太梦中的情节最为突出,幻想出的妙玉在森林中被大蛇环绕的情形充满了邪典的恶趣味。
当然,影片更为突出的是对香港情怀的刻画,除了上述提到的城市风貌,剧本还注重刻画那个年代香港人自由而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展现出对外来人士极为友好的氛围,并没有排他的本土化意识,反而是包容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展现(台湾人、上海人)。
这部分描写跟导演自身经历息息相关,杨凡也是1950年从湖北武汉迁徙到香港的内地人。
而其中大胆嵌入政治意味强烈的抗英游行示威情节,不仅仅是六十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更巧妙连结起虞太太性格中的变与不变,又似乎也是在暗中影射着香港的前途命运。
至于杨凡导演对文学、电影、音乐的高雅癖好在令人难以消化的同时,却又让人不得不俯首钦佩。
从济慈的诗,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再到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简爱》与《呼啸山庄》,浓郁的文学味道四溢。
而戏中戏的电影片段,则提取自法国女演员西蒙·西涅莱(Simone Signoret)两部作品《金屋泪》和《愚人船》中的经典画面,化作片中虞太太的另一层精神化身,如能用上真人演员片段,效果必定更为出色。
最后不得不提,全片的配音演员都有相当出色传神的演绎,尤其是张艾嘉的配音令人惊艳,假如影片在国内有机会上映的话,一定要留意这把声音!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迷恋光影美色的人,不可能不对杨凡这一类导演有期待。
他的目标观众群,某种意义上就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感性追求的老色痞。
与此同时,回顾杨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部代表作,都可以被视为向这群老色痞提供的高级AV。
我们总在期待着他能用另一个合理的故事,引领我们沉浸在两小时性爱式的观影体验中。
解释得更粗暴一点儿,如果说王家卫和关锦鹏更着重于探讨“你为什么爱或不爱我”,那么杨凡除了两部改编自亦舒小说的作品,则一直在探讨“你为什么跟或不跟我做爱”。
当然,他上一部执导的《泪王子》,连这个最具有个人风格的母题都模糊成一盘散沙。
因此,他的主体受众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心生怨念。
所幸的是,继《桃色》和《泪王子》连续两部矫揉造作的烂片后,《继园台七号》总算回归了母题比较清晰的叙事和富有魅力的角色设定。
这可能是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他的主要原因。
开场1967年的大飞机压过九龙城寨,嘤嘤嘤,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然后港大男澡堂冲凉,猥琐男偷窥,杨凡也太……明显了,这不就是《游园惊梦》吴彦祖冲凉后导片,他肯定很遗憾没有借口叫吴彦祖比那个挑衅动作,后面讲红楼不讲宝黛,反而讲妙玉被劫,又前后两大段幻想,杨凡拍什么都是铺垫X幻想……说实话每次都令我尴尬,总觉得他又不感兴趣男女/女女,干嘛老怼着拍,就拍男男算了嘛。
其他都喜欢,审美好拍片子就是无敌,不管讲什么反正美感有了,红色木棉围绕港大,好浅水湾,好《倾城之恋》,街景没有景深,像《椒麻堂会》,又呈现出折纸贺年卡的浅浅堆叠效果,纸片美女还会比《杀死比尔》手势,香港好多地名是先英文后中文,按音译,不伦不类,女主家挂鲁迅的珂罗版印刷字轴,珂罗印刷术之前看苏枕书讲天理教,拉拉杂杂写了几千字,看的我昏掉了,还有《追忆似水年华》怎么比《红楼梦》?
我每次听人发愿说要开始看了,就觉得这位朋友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夙愿得偿,实在没得事情做了,我不到九十岁是绝对不会再拿起来。
不过跟陌生人能这么就聊几个钟头真是好幸福。
最后暴动部分,稀少程度堪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入侵波兰,算番茄蛋汤上飘那点油花儿,字幕出来惊讶小燕子那台词水平怎么调的一点儿没听出来。
1、如果非要概述这部电影的剧情,一句话就够了,“年轻的家庭教师与母女二人的爱恋”,如果仅仅停在这里,那就连这个故事的第一层都没摸到了。
这是导演杨凡献给香港的情书,故事只是载体,虞太太和虞美琳代表的是旧的雅致温婉和新的时尚活力,家庭教师范同学最终选择了“旧”的虞太太,那么新就不好吗?
不是的。
从范同学的视角换到虞太太,虞太太不止一次提到《红楼梦》和妙玉,旧的礼制对妙玉和虞太太的束缚是一样的,而虞太太自我挣扎后可选择的空间就是“新”的好处。
新与旧一定非此即彼吗?
一定要“革”掉一切的旧吗?
六十年代是香港的特殊时期,港人一定有自己的思考,我没经历过如今就更没办法展开讨论这方面了。
2、这部电影的美术我也很喜欢,动画可以完全还原六十年代的香港,这大概也是导演选择做动画电影的原因之一,毕竟实景还原可不是卖一幅张大千的画就够花销的哈。
布景方面最明显的对比是范同学第一次去虞家,先误入了楼上花旦的住宅,从男旦幽暗古怪的房间到楼下虞太太明亮清新的家(P3),无异于从森冷的地下来到人间,影评常说空间设计是人物性格的外化,确实如此了。
3、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电影里的文学意象(P4)。
范同学和虞太太第一次见面聊的是各自最喜欢的书《追忆似水年华》和《红楼梦》,范同学为虞美琳补习英文阅读的是《简爱》和《呼啸山庄》,虞家的客厅墙上挂的鲁迅的《答客诮》。
流光容易把人抛,但时光隽永,过去逝去了,但我们有关于精致恢弘、悲情遗憾的记忆;对于人世间的困苦责难,要有思辨的态度和诘问的权利;有人为爱执着、有人为自由斗争……这是导演为电影铺成的底色,也是导演对香港和港人的情感与认知。
4、电影中的一些小惊喜。
范同学第一次去继园台误入的花旦家在播虞姬的唱段,路遇的问路女子的配音是蒋雯丽老师(P6),这两个场景叠在一起,蒋雯丽老师领着小豆子,扭着身子歪跪在戏班班主身边,斜着头捏着嗓子说“别介,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啊!
”的画面如何也挥之不去啦!
杨凡导演想必也是欣赏陈导巅峰之作的。
虞美琳与范同学告别的戏配乐是《阿飞正传》中最经典的那段(P7 P8),我不知听过几遍了,但每次那几声鼓一响还是有瞬间泪目的冲动,纷乱的人世间谁又不是无脚鸟呢?
张国荣穿着白色背心短裤在阳台自娱舞蹈的画面,梁朝伟在狭窄的房间弓着身子对镜梳发即将登场的画面,都永久的留在了满是尘埃的岁月里了,但香港电影人不会忘记。
5、一些与委婉含蓄的基调相悖的细节。
电影一开始展现范同学的部分,他和同学在打网球,但只有挥拍没有球,结合后面提到《红楼梦》以及虞太太的梦境,应该是“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暗示,既然真假虚实难辨,后面范同学的意识分身捡了一颗球给他时,范同学又特意声明他们刚刚没有用球,挥空拍和捡到球可以理解,递球和问答是不是过于直白了?
关于虞太太的梦境,她梦到妙玉被劫,这部分最妙的设计是月亮、倒转的屋顶构成了一幅颠倒的鸾凤的画面,随着劫匪的奔走画面上下浮动……这还不到位吗哈!
(P9)紧接着蛇的出现其实也是类似的作用,不过如果是顺便致敬《青蛇》的话那也可以有,然后上方匪徒的脸在不断变幻,这不就是众生相的意思了,最后再互撕面皮露出虞太太和范同学的脸我感觉就有点没必要,难道是致敬《画皮》吗哈哈。
电影的结构也是古典小说章回的格式,总之是一部极具东方意蕴的作品,从前看各种影评,提到展现东方美学的电影,都在提《春夏秋冬又一春》《入殓师》《青木瓜之味》,拜托华语电影争点气,别净整些唱高调、撒糖精、假悬疑的戏码了。
(不拉踩一句高低不舒服)
可以说这部的资源是史上最难找的,没有之一,全网封,绝了。
整个的观感就是,和那种定式的电影完全不一样,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导演完全不care大众口味,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东西。
主题有点晦涩难懂,画面真的很美,比宫崎骏得那些动画有过之而不及,推荐。
其实很不喜欢看动画了,每次看到里面人物流露情感的时候,特别是眼部特写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真人演肯定更好看,但是后来在全部重头回味一遍后发现,动画是最好的呈现方式,真人可能真的演不出来吧。
题材特殊,涉及到一些politics的东西,还有一些sex的东西,可能以动画方式展现才使得电影有种余味吧。
节奏太慢,以1.5倍速看的,然后没有字幕,最开始的粤语只能通过英文字幕来猜,后面就还好了,但是文化的杂糅和碰撞非常明显,香港、台湾、上海、大陆、英国,就不同人群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或者说口音是十分明显的。
旁白语言非常美,古色古香的那种,就真的有民国时期文学的那种感觉,配上导演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仿佛是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那种一本正经,发生了挺有趣的化学反应。
中国传统元素很多,猫,月亮,蛇,都是常使用的一些意象,就让人感觉其实也并不是完全西化或者格格不入,再就是像妙玉,京剧等这些的使用,还是根植中国文化之中的。
妙玉那段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真的挺大胆的,特别是妙玉被掳走的那段,她在贼人肩膀上忽上忽下的那段,拍的太sexual了。
戏曲真的太好听了,特别是几种风格的突然切换,西方的那种爆炸式摇滚乐突然转换到京剧,再就是抒情慢歌,整个的就震撼的,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tiff19 第三场勉强三星。
两星给出色的配乐,一星给欲望这个主题。
OST我会想打包下载。
我没有看过杨凡导演的前作。
但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不避讳性器官的影视作品。
动画的风格习惯就好,但是最忍受不了的是明明可以二倍速的,偏偏要放慢来播ppt。
你跟我说50年前的香港人动作是这么慢的?
放屁!
我看是纯属为了慢而慢。
坐在电影院不能快进又不能玩手机的,看得我内心抓狂。
剧情上,通过男女主一起看三部西蒙女士的相似主题影片来叙事实在是臃肿累赘。
相比于女性角色,男主的戏份除了性爱场面之外好像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似乎男主纯靠脸就获得了大家的喜爱。
我还以为那段漂亮的横向过场只是一个梦,结果男主真的跟女主女儿在一起了???
最后,人家女生都说知道你不爱她了,还突然来一个吻,wtf我不能理解这个逻辑。
还是说想表达你哩港大高才生观念先进kiss goodbye??
至于那个厚唇猥琐男的存在意义我也同样看不懂,丑得要不是看隔壁说是表达同性恋,我以为就是一个单纯的智障。
旁白巨多,我个人觉得要通过如此多旁白来替代镜头语言的电影就已经不能算及格。
特别是前面的部分,明明你都画出来了,观众又不是瞎的,干嘛非要用还算不错的港普以念课文的形式把大段大段的QQ心情念出来。
到了影片后面反而突然没有旁白了,请问会留白的话早干嘛去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本来还不错的讲述欲望的故事非要抻长注水到两个多小时,但是本质也不是一个很新鲜的很出彩的剧本。
配音演员们倒是比较出色。
所以我是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本片能拿金狮最佳剧本奖。
继园台七号,看完了。
我当初没看就是受不了这画风,现在看确实不行,这诡异的画风,这狗几 把不是的垃圾3d,这人物机器般还掉帧的动作…这镜头特么晃什么呢…这特么掉帧成什么样了…我以前看日本动画时我也不喜欢3d动画,抛开恐怖谷效应和本身的丑,就虽然2d动画没有构建出一套特别独属于它的美学,但人家好歹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基本的东西都有,各种画风,各种画法,而3d是压根没有美学的,它无法通过3d达到什么美学效果,往往呈现的非常糟糕,用3d也基本是为了省钱。
包括庵野秀明在eva终为了模仿特摄用的3d我也不喜欢,也是没有美感且非常突兀。
整个质感就是“学了三年动画”的水平。
帧数不够,还没有动态模糊,最后就是一张画面追着下一张画面的“掉帧感”,且为什么人物动作都这么慢,就像现实的0.5倍速,掉帧感更严重了。
但你要真把速度再开到0.5倍速,效果反而还好一点,因为这片的速度就是最傻逼最掉帧的,速度既没有快到无需看清动作,又没有慢到可以看清每一帧的动作,它刚好卡在最烂的速度。
这圆溜溜的3d手臂你和我谈什么“肌肉的颤动”?
很小说电影。
2d部分真是顺眼多了。
拍的倒是挺有意思挺好看的,那段互相推门乐死了。
那段说唱也太他妈傻逼了,整段垮疯掉。
六七暴动基本背景板。
我 操…之前听反派说3p,我看时觉得哦,竟然是母女,没想到居然是俩男的…这配角什么鬼,一共有5分钟戏份吗?
为什么他会出现在太太的幻想里啊?
这抽的哪是烟啊,迷魂药吧…咩?
3p指的不会是那俩猫吧?
4.5分。
我觉得动画用的还不错,有一些媒介特有的东西,比如线稿呈现幻觉,比如第二段影片配角的奇怪画风,比如腿不动的平移,我只是不爽3d,因为影片里这些媒介特点全都是靠2d实现的,恰恰证明了3d的无用无能无必要,包括影片里很多需要表演角色表情的戏(例如变长头发)就切成2d,就是因为3d做不到。
时隔一年多,《继园台七号》香港院线定档了。
说说我看完脚本后的感受。
迷恋光影美色的人,不可能不对杨凡这一类导演有期待。
他的目标观众群,某种意义上就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感性追求的老色痞。
与此同时,回顾杨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部代表作,都可以被视为向这群老色痞提供的高级AV。
我们总在期待着他能用另一个合理的故事,引领我们沉浸在两小时性爱式的观影体验中。
解释得更粗暴一点儿,如果说王家卫和关锦鹏更着重于探讨“你为什么爱或不爱我”,那么杨凡除了两部改编自亦舒小说的作品,则一直在探讨“你为什么跟或不跟我做爱”。
当然,他上一部执导的《泪王子》,连这个最具有个人风格的母题都模糊成一盘散沙。
因此,他的主体受众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心生怨念。
所幸的是,继《桃色》和《泪王子》连续两部矫揉造作的烂片后,《继园台七号》总算回归了母题比较清晰的叙事和富有魅力的角色设定。
这可能是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他的主要原因。
人物、画面和氛围都足够性感,可见杨凡深谙熟女和男同志的审美G点。
可是杨凡描述情欲心理和行为的镜头语言,始终不可避免地流连于香水广告般的挑逗边缘。
从《妖街皇后》到《游园惊梦》都能看到这种刻意为之,只是这些痕迹都还被他掌控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范畴中,以至于内涵完全悬浮在半空中的《桃色》和《泪王子》令人很难入戏。
相比王家卫和关锦鹏对于母题的坚持,杨凡的情欲母题,到了后期总给人只满足于用镜头意淫年轻美男子的嫌疑。
我并不介意让时代洪流只担任某种特定情调的布景,任何时代中都有大把消极避世的存在,比如王家卫镜头里的旭仔和周慕云,不管一夕之间外面的世界变了天,他们只执着于私人母题的求索。
但时代毕竟给予了这些孑然一身的人物有限的选项,让他们跳不出既定命运的轨道。
时代让他们身不由己,而时代也对他们不起作用。
杨凡却似乎试图让我们相信他所追忆和刻画的这段逝去的时光,对于主人公的一切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然而并没有。
杨凡镜头里的时光,曾像波光粼粼的潮水,裹挟着《流金岁月》中的张曼玉和钟楚红,也曾像园林里的一片花荫,裹挟着《游园惊梦》中的王祖贤和宫泽理惠,在角色和观众各自的潜意识里形成认知的统一,即便不认同也至少能理解,从而心生怜惜。
而《继园台七号》后半部分中人物的情欲和时间的关系,衔接得稀里糊涂,让人感觉至少其中有一方面是完全不重要的。
街上声浪鼎沸的政治运动,戏院里正在上映的爱情电影,书架上的《红楼梦》,只被用来影射和佐证虞太太内心如夏日盛开的凤凰花般的情欲,但这份情欲放在任何时代似乎都能够成立,那个时代和那时的香港,似乎都没有被刻骨铭心地怀念过。
配角的个体和群像,通常一面充当主人公欲念和行为的镜像,一面展开更多元的人性画卷,然而Steven们和梅太太们的设置,虽然多多少少有杨凡先前杰作回光返照的感觉,却只完成了单一的映照功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杨凡终究没能达到他着力追求的普鲁斯特式的惆怅,也没能达到风月宝鉴式的清醒。
他对那段时光那座城市的怀念显得天真迫切却又满不在乎。
但他确实用这部《继园台七号》给一直以来对他心存期待的老色痞们奉献了又一场旖旎而短暂的春梦。
至少,在对情欲母题的回味和畅想中,我们也说不上很失望。
2021/8/23 于玫瑰园
小标题一:怀旧的香港画卷1960年代末的香港,高楼尚未遮天蔽日,启德机场的飞机低飞,北角的吴侬软语,维港的渔船穿梭,两岸飘扬的米字旗。
《继园台七号》以手绘水彩和钢笔画,细腻勾勒出一幅怀旧画卷,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
小标题二:情感的细腻与曲折电影中,范子明与虞太太母女间的情感纠葛,本是一段简单的三角恋情,却在导演杨凡的笔下,变得曲折而绮丽。
情感的细腻与曲折,如同太宰治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情欲的想象和乡愁的感伤。
小标题三:妙玉的春梦与虞太太的欲望虞太太与范子明的相遇,从文学到电影,从济慈到红楼梦,两人的对话中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而虞太太心中的春梦,通过妙玉的形象,展现了她素雅外表下汹涌的欲望,这是对当时香港社会的一种隐喻。
小标题四:不伦之恋的美学探讨范子明与母女二人之间的情感,超越了常人眼中的道德界限,却在这三人之间悄然展开。
这种不伦之恋,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小标题五:满月下的团圆与和解电影的高潮发生在中秋满月之时,虞太太的等待,美玲的坦白,范子明的选择,都在这个特别的夜晚达到了顶点。
最终,团圆与和解成为了电影的主题,情感与理性在无声中达成了和解。
小标题六: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继园台七号》在艺术手法上,巧妙地运用了慢速、旁白、意识流等元素,使得电影在叙事上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尽管有些手法可能会让观众感到难耐,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小标题七:对香港的深情告白电影不仅是对一段情感的描绘,更是导演杨凡对旧日香港的深情告白。
通过电影,他表达了对过去香港的怀念,对未来香港的期待。
小标题八:动画的魅力与自由选择动画这一形式,为《继园台七号》的叙事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动画中的每一帧,都是导演对旧香港的一次重塑,对情感的一次探索。
故事只有三星吧,画风别致,配乐大气,镜头调度犹为出色,一些侧写的隐喻画面也颇具巧思。张艾嘉的声音可以代表台湾,但对虞太太来说是不是太老了?赵薇台词功力时至今日仍然不行,男女老少通吃的美少年是隐喻香港吗?林子祥儿子不出镜可惜了…这电影在当下出现有点不怀好意…
没法讲故事了就靠大量的旁白,我觉得还挺失败的。
蚌埠住了😅
真真假假…
呵呵
诡谲的画风、动作和旁白,非常明显的白先勇+王家卫+各种掉书袋。尬的反面是个性。不是很喜欢但觉得世界上需要这样的作家存在。见到杨凡真人还是很可爱的,音容笑貌都让人想起白先勇。六十年代在TCL Chinese Theatre卖爆米花,还得到卢燕的帮助(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也出席了首映,看上去依然健朗)之后自己掏腰包做了这样一部personal的动画,不管audience反应如何,都看得出导演的真性情。btw杨凡背着个撒旦探戈的帆布包,仿佛在比谁更慢哈哈哈 #animationisfilm
挺好的,但是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画外音和配音,听得我好难受。
作为动画而言它是不及格的
画风清奇,充分利用了动画的优势,这慢了N拍的慢吞吞节奏恰如其分的描绘出哪种新旧交替时代下的汹涌,社会思潮和本能欲望的交杂互现,道不清呢~~~~最近难得又见到能产生通感的影音,痒兮兮,晕乎乎,飘着一丝风,还是暖的~~~继园台说是香港的小上海,这几个拌着粤语和英语的上海腔虽然很带感,但是~~~对于上海人来说出戏了啦。另,最后的配音清单堪称本片高潮~~~可不要被剧透哦·~~
还是那个五十年不改沉溺、腐朽、耽美、遗老、劣质呛鼻色情想象味的杨凡。2.5
希望导演知道,时光的慢和优雅不是把台词和画面都0. 5倍速就可以了的。另外这片子真就是纯奔着外国电影节去的,欺负老外听不出矫情的独白,这个男声独白真的能要了一半国内观众的老命。
骚就是要大大方方的骚,喜欢。
大量旁白+缓慢到令人发指的叙事和说话节奏,这两项糟糕的组合拳非常劝退,观看体验很差。但是,画面呈现非常特别,非常好看,非常有味道。三颗星都送给画风。
emmmm恕我直言,这个动画质量你真不如去拍实拍。。。弄这种三渲二干嘛呢,表情动作还调的这么不好。。。场景美术倒是不错。
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用精致的画面掩饰空洞的内容,片尾还厚颜无耻地贴上“献给香港”——一个对香港运动如此疏离的导演你凭什么?
在中秋打开这部,没想到碰上了67年的中秋。旧时代对任何时候的人来说都回不去,无敌的年纪转瞬即逝一回头就已经看不到尾,如果在无敌的年纪看应该会很喜欢。
看了陈小姐的解析,才看的这个片子。没看的话,很多地方估计是不解其深意。从普通电影观众来说,进行了很多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美感有的,可以看的。
可以慢,可以闷,但不要搞成意味不明的0.5倍速OK?
最后一段赛高,节奏是是戏曲式的步调和邪魅。哪次出差前着急看完的,当时没标,因为这个邪典旖旎的气氛太对了,我知道我会回头来再看一遍,可是那个长长的差出完一个多月都没有想起,等到想起来,就又沉沦了进来,把一些情节倒过去翻过来看了两遍。赵薇的声音太对了,缺爱,求爱,无度,双鱼座,对象是谁并不重要,反正她只爱自己,她要握住,要占有。张艾嘉也对,年轻后生才识得几个人,怎么躲得过她的滋味,让人不禁猜想这是她的第几炉香。在老旧的港式公寓里,漫不经心走错路,窗前等月,看一个人,夹一支香烟,吃它不如嗅它,亲它不如舔它。
在导演的眼里满清和民国港英 都没有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