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苏菲的世界,又在看霍顿与无名氏……发现它有很深的哲学意义。
(1)什么是大?
什么是小?
谁会想到飘落在花上的微小尘埃,住着一个国家的人……谁会相信尘埃之下还有无数的生命。
无名氏们最后大汗出“我们存在”让我想到了哲学中的存在主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朵苜蓿花上有一颗灰尘, 灰尘上可能存在着生命,他选择了相信 可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不相信 尤其是那只兴风作浪、自以为是的袋鼠 而住在小小灰尘上的那群无名氏们也不会知道 原来在自己的天空外面有比他们大太多太多的生物存在 也许地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也许它如同尘埃一般,也许宇宙很小……宇宙之外还有宇宙……也许我们只是居住在尘埃之中的无名氏,太小了,还没有被霍顿发现……什么是大?
什么是小?
也许你觉得宇宙无限大……但是某天,你突然发现也许宇宙只是一个小盒子,盒子外还有更大的世界……也许,我们现在所看到什么所有的星体,只是无限世界的一粒粒微小的尘埃,而我们只是尘埃中的无名氏……从霍顿与无名氏中,体味世界的渺小,与人心的伟大……(2)我们看不见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可知论霍顿以他明锐洞察力和相信世界无所不有的哲学搬得好奇心发现了尘埃中无名氏的存在……而其他的森林居民都没有发现,可是大家没发现,无名氏就不存在吗?终有一天,大家都见证了无名氏的存在……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没见过行星,没见过河外星系,没见过大海里的稀奇古怪的生物,可是他们一样还是存在,也许无名氏只是作者动画里的存在,也许我们可以觉得他们是虚无的存在……可是谁又能证明他们不存在,不能证明某样事物存在,就说他不存在,这是需要批判的……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
(3)苏格拉底——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大家对霍顿与无名氏里那个骄傲又自大的袋鼠不会陌生……她把自己看做真理,凡是违背她的都要消失。
她不知道无名氏的存在,于是就否认它的存在,而最后证明自己才是愚蠢的存在。
苏格拉底说“最聪明是认识明白自己一无所知得人”。
这又让我们想起苏格拉底之死,他只是在质疑,他只是用他苏格拉底使得反讽教人们如何思考,人们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赐他毒酒,于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他死在了别人的无知中……成就了自己智慧的永恒……
一开始看简介,想起那句佛家偈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不过老外应该不懂佛教,我想,剧本的作者是不是从那首很有名的《Auguries of Innocence》里得到的灵感呢?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原著是一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讽刺当时大行其道的麦卡锡主义。
而在现今我们身处的国度里,即便是这么轻松有趣的动画片,人们也很容易再次联想到所谓的政治隐喻。
所以有人说这是关于独裁与民主的故事,关于人权,关于集体无意识,关于弱势群体的声音……我相信其中可以挖掘出很多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这首先是关于imagination的故事。
最初,我们乐意去想象,去相信一切。
然后我们学会了怀疑和否定。
我们的大脑被条条框框限制住,越来越泾渭分明。
我们被教会不要越界,踩线。
大家似乎都很安全,很安全的被束缚住了。
可是,这些你被教会的解读世界的rules,真的无时无刻都是正确的么?
有时候,你能否跳脱这一切,回到最初,再试着去想象,无所顾忌的想象一下?
最重要的是,不要惧怕,而是去相信你的想象?Hug your imagination.不要忘记,这是那么美丽的东西。
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单纯可爱轻松幽默的关于最初的想象的故事。
因为,它从头到尾都那么好玩哎。
连反角都是虚张声势而又笨拙搞笑,一点都不邪恶,充其量只是恶作剧。
还有那头可爱又搞怪的大象。
大部分时间它都很自在很快乐。
只是它在那片美丽的一望无垠的苜蓿地里执着也又有些绝望地寻找那朵花,不,那颗尘土时,还真是很有些悲伤呢。
还好最后它找到了。
它一直坚持,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it is.我爱这部片子。
近两个月没有写过影评。
并不是没有看电影,相反,最近看了不少优秀的片子。
以致我觉得有必要再看一遍在发言。
并且,这些片子都有些沉重。
只有一部是例外。
就是霍顿与无名氏。
那么请让我现在,给你们讲一个轻松的故事: 一粒果实从树上掉下来,会对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这样的问题想一想都是十分有趣的吧。
可是它竟然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建立在一粒灰尘上的无名镇的居民过着安逸的生活,没有人能发现他们,也没有人会打扰他们。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百年,这一天,他们突然被这颗冒失的跌落地果实击中,他们的世界被抛像天空,飘啊飘啊就被在森林里玩耍的小象霍顿听到了灰尘上传出的尖叫。
善良的霍顿费尽周折才把“灰尘”接在一朵苜蓿花上。
自此原本好端端的小伙子霍顿就花不离手了,并且他居然还和无名镇的窝囊镇长通过下水道聊上天了!
为了把随时会有危险的无名镇转移到最安全的地方去,霍顿宁愿爬千山、过万水、穿过悬崖上一踩就塌的长长的吊桥,被嘲笑、被误解,甚至顶撞森林里自以为权威的袋鼠。
也要把灰尘上的无名镇送到森林里最安全的山顶的山洞里。
自负傲慢的袋鼠不肯相信灰尘上有国家,坚持要霍顿丢掉苜蓿花,为了不让她认为“不正常”的霍顿危险的思想“毒害下一代”,袋鼠不惜找来愚蠢又凶恶的秃鹰帮忙。
最后秃鹰把苜蓿花扔到了苜蓿花从中,霍顿找啊找啊(个人认为这里也满好的,不用再找了)快要放弃的时候,终于如遇神助般找到了还是被一阵风吹来的无名镇。
可是故事没结束呢,袋鼠又煽动召集了森林里的动物一起把霍顿绑了起来然后抢过了那个苜蓿花,准备煮了。
一如所有美国片的桥段,在“最后关头”,无名市市民集中力量大喊 “we are here”,让其他所有动物都听到了,于是证明了无名市的存在,最后大团圆结局。
也许每一粒灰尘上都有生命,也许每颗尘埃都有感情,是不是用心倾听,就可以发现新的世界?
或者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浩瀚的宇宙,连一颗尘埃都不如,可我们却都是真实生动的,也许我们的声音微不足道,连生命,也不足挂齿,或许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只是“苜蓿花”上的微粒,请不要沮丧,请相信总有人能听见,来自灰尘的声音。
重点介绍一下片子中出现的不明动物“萨莉”,最后她轻轻呼出一口气,也像灰尘一样,飘到太空中去了。
但我要强调的是,她的样子,真的是好可爱好可爱哦!
以下是在网上看到的一片评论,是我没想到的,但不得不说他真的深入分析了的。
也许说的也对吧。
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本来都没有觉得,但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开始发现了问题,主要是开始于那只说俄语口音英文的秃鹰。
再把剧情从头到尾的理一遍,轮廓就清楚了。
大象霍顿就是美国,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象征的是目前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共和党的党徽就是象)。
它是森林里最强大最“温和”最有“爱心”的动物,不仅教会所有其他小动物知识(美国文化对全球的渗透),还保护他所能保护的所有东西。
袋鼠是中国,反对所有他认为不对的东西,而且颇有一些号召力(这一点上有点说反了吧,除非它单指的上合组织)。
秃鹰是俄国(所有的猜测都从秃鹰这里得到的最终证实,因为秃鹰干脆就是说的俄国口音),武力强大,与袋鼠(中国)的交情从表面上是还可以但实际上是相互利用,袋鼠就直接和他做了交易让他去从霍顿(大象)手里把那小东西抢过来。
而最后的那个无名市小世界,不是指的西藏就是指的台湾。
我认为它指的不是科索沃,因为里面秃鹰这个角色明显是俄国,而且多了一个袋鼠;除非如果是秃鹰直接要毁了无名市,那么就可能是科索沃了。
如果从它的推出时间来看,应该这里是指的更可能西藏。
霍顿在最后被全世界包围(天,美国人不是真这么猜测自己吧 )让他交出无名氏小世界的时候,他告诉无名氏“快点发出你们的声音,越大越好!!
”然后无名氏小世界的人全部都开始大喊 “we are here, we are here”,最后声音终于冲破了重重阻碍让全世界都听到了,然后全世界包括袋鼠在内才“知道”原来那里真的有个世界,然后这个世界最终得以被全部人“承认”。
恩,是的,3月14日的时候“无名市”的确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全世界也都听见了。
最后霍顿看到失落的袋鼠在旁边郁闷的时候,还跑过去给了他一片COOKIE,就是这一片COOKIE哦,两人冰释前嫌,袋鼠还温情的为小世界打了一把伞遮阴,也就承认了它的“存在”。
2008-05-09 09:10 不不不,与政治无关,2018年5月12日,我们也是那个苜蓿花上的世界。
这是一部超出了预期值的动画。
过后了解才知道,它有一部富含政治寓意的小说改编,难怪比其他儿童动画多了几多深刻的桥段。
主角是一头样子很贱的大象,名叫霍顿。
他的配音是金·凯瑞,实在是太合适了。
看着这头大象宛若金凯瑞转世。
所谓的无名氏,是霍顿偶然发现的一粒灰尘(speck)上居住的一群神奇的生物。
知道一粒灰尘上有如此之多的生灵之后,霍顿决心保护它们,却遭到了以反派Boss为首的动物们的嘲笑。
反派Boss既不是大灰狼也不是老妖怪,而是一只袋鼠,有孩子的母袋鼠。
该Boss的必杀技是煽动群众,这一点显然和其他卡通片不同。
原著小说作者是想借此讽喻当年使美国陷入白色恐怖,人人狂热而人人自危的麦卡锡主义,简单说就是反共狂躁症,在此就不展开叙述了。
煽动群众的威力不是凶神恶煞的大灰狼能比拟的,当人民群众成为暴民,世上的一切美德和真理就会被轻易践踏,本片如实的反映了这一点。
本片暴民的代表就是大猩猩,香蕉炸弹威力十足。
当暴民的疯狂达到临界点,霍顿和灰尘都危在旦夕。
这一场景似曾相识,寓意十分明显。
本片还有不少深刻之处,诸如袋鼠的哲学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看不见听不见的东西便是不存在的”,甚至连大象霍顿走木桥时候也有“我想着轻身体就会真的轻”的唯心主义观点。
而本片的世界观—大象看灰尘上的世界的视角和灰尘上的人们面对上帝一般的“空中隐形大象”的视角和思维亦颇为意味深长。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本片仍是一部相当生动的动画片。
除了威猛的暴民大猩猩外,在配角里我找到了两个亮点。
一是这个黄色毛球状疑似萌物,不过,不要被它的外表所欺骗,它其实是个狠角色。
另外便是灰尘上的呼呼市长的儿子,名叫jojo。
坚决执行“沉默是金”的他有着90后的外形与淡定,他在本片中面对聒噪的爹无奈而淡定的一言不发,直到影片结尾说了2句台词唱了一句歌词。
当然,沉默的他一定是深藏不露的,他是最后的救世主,用极具创意的办法从袋鼠受众拯救了灰尘世界。
相信他的魅力能感染不少观众。
本片的亮点不只是这些。
例如它的画风和多彩多姿的人物配音。
听到秃鹫的意大利口音和呼呼国里的女博士的卷舌音了吗?
除了我们在上面看到的3D风格,看看霍顿处于yy状态中时候的画风:推荐哦。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霍顿听见呼呼声》是一个和《大鱼》一样温暖的片子,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没有办法,好莱坞的动画片总是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无法拒绝,那么从来不让人失望。
一只大象霍顿,在森林里过得悠哉,平静,某天他听到一颗尘埃里有人在说话,然后他相信了,没有任何地怀疑地坚信了---这颗小小的尘埃里是有人的存在的。
还好,他的相信没有白费,这个尘埃里真的住着一个小镇,名为无名镇,镇长是一个不被委员会相信的有点懦弱,有点息事宁人风格的并不强硬的一个领导人,他最大的梦想是希望和那个跟自己从来不沟通的儿子都能延续家族的荣耀,成为这个小镇的世世代代的镇长。
小镇的人民过着和霍顿一样的生活,无忧无虑,按部就班。
但谁也没有想到霍顿和镇长“意外”联络竟为这两个平静的人带来了很不平静的一段经历。
因为被一颗种子碰撞,又因为被霍顿找到,无名镇里经常会出现“异相”,比如天空出现卷云,比如莫明奇妙的震动。
镇长自知无法说服那些老朽而又官僚的委员会委员们,所以请求霍顿把他们的小镇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霍顿虽然被森林里那个自以为是的袋鼠以“残害少年儿童天真的心灵”为罪名几次三番地警告,不允许他跟别人讲尘埃里有人,更不可以跟一朵苜蓿对话,但他还是坚持要带这个“座落”在一朵漂亮的苜蓿花上的小镇带到森林尽头的山上一朵安静的向日葵上去。
这个原本有点胆小的霍顿一时间被无穷的力量附体,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最后在已经愤怒了的森林动物的围堵之下,无名小镇的全体居民终于相信了霍顿的存在,霍顿与小镇的全体居民并肩做战,让森林居民知道了他们的存在,小镇保住了,霍顿也重新获得了原本属于他的尊敬!
其实呢,霍顿和他的森林朋友们也是浩瀚宇宙里的一颗尘埃。
无论是无名小镇,美丽的森林包括我们自己谁又能说我们不是小小的一颗尘埃呢。
The person is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这个故事里最为感人的就是相信!
我们往往会相信我们看得到的东西,总难以相信那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但无论是什么,只要相信就会轻松很多。
因为相信,所以承诺,因为承诺所以全力以赴。
霍顿生动地给我们演绎了什么叫一诺千金,霍顿并没有求助任何一个朋友跟他一起完成这个壮举,也没有试图去跟别人解释他的发现,更另人感动的是他一直当那个不可理喻的袋鼠是他有朋友,所以没有相信她会去让秃鹫去阻挠他。
这只胖胖的大象战战兢兢地走上那个根本不可能禁得住他的吊桥,他安慰自己说“他们造这座桥的时候一定知道大象要从这里经过”;秃鹫抢走了他的苜蓿,愤怒的大象竟然爬到了山顶,在厚厚的雪里狂奔;霍顿在一望无际的苜蓿地里,去找那个带着一颗尘土的苜蓿花,我想一定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最后小镇被他在三万多颗一模一样的苜蓿里找到了。
相信是一件好幸福的事情!
相信之于我其实很难。
我不相信爱情,所爱情与我相隔万里;我们不相信友情,友情对我来讲是雾里看花;我不相信付出,因为付出总是没有结果;我不相信坦诚,因为坦诚带来的是的误解与伤害;我不相信未来,未来总在遥远的地方,让我无法触及;我不相信一切一切。。。
所以,我很羡慕霍顿,我也很羡慕只身一人,抛开进入外界就会恐惧,勇敢寻找尼姆岛的亚力山德拉,我还羡慕史今,他为了许三多搭上了自己的前途,只因为他相信许三多能成为一个好兵,我还羡慕那些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人们。
我很羡慕小孩子们,他们相信有仙女,他们相信动物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他们相信花草会说话,他们相信看到的一切都是有颜色和美好的,而我,也曾经是他们。
我好希望,有一天,我也听到一阵呼呼声。。。
每一刻都在发生奇迹,当我们是弱者时,我们总是清楚地知道,嘲笑别人的人无比愚蠢。
总会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的信仰被人攻击,行动被别人置疑,那个时候,我们是可怜的霍顿,正直的镇长;也总有这样的时候,我们嘲笑别人的无聊,不齿别人的所作所为,那个时候,我们是心术不正的袋鼠,是自以为是的主席。
然而,我们永远不知,在我们的世界的天空中,有一头不为我们所知的巨象,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有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本身,也许可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
但是,我在我的世界不能犯规,你在你的世界,笑我无所谓。
《霍顿与无名氏》是一个不错的动画片,讲的是一头名叫霍顿的大象偶然发现一粒尘埃上有一个小世界,于是它千辛万苦把这粒尘埃运送到安全地点,拯救了这个小世界。
看完以后觉得挺不错的,也没深想,后来在豆瓣上闲逛,看到一些影评,才发现敢情这部片子很有来头,它改编自苏斯博士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隐喻五十年代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
回过头来一琢磨,好像确实有很多政治隐喻,比如,政府掩盖真相,排斥打击异己分子,集体无意识,愚民教育等等。
然而奇怪的是,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完全忽略掉了这些,甚至看到有人说,“强烈的政治隐喻却让我感动得流泪”,我却在想,这不是大惊小怪吗,这种隐喻明喻不是在很多作品里都有吗,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隐喻的算不上强烈,也算不上深刻有创意。
这个念头突然令我警醒,是什么让我越来越麻木呢,莫非它的隐喻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以至于习以为常,最终完全没反应了。
又或者,类似的隐喻明喻看得太多,最终现实并没有因此改变,让我们集体性冷?
第一个跳出来说国王光屁股的小孩是勇敢的,第一百个跳出来说同样话的小孩就太贫了,大人们肯定说,好了,我们都知道国王光屁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前面已经有99个人嚷嚷了,你就不能说点有创意的?
谎言重复100遍不会变成真理,但重复100遍的谎言会让大家习以为常。
年少无知的时候听崔健的《一块红布》,并不知道他是搞隐喻,后来看乐评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那个,太牛逼了,虽然他的歌很难听,老子也一定要崇拜他。
好几张唱片之后,我却发现老崔基本没什么进步,还在隐喻那个,翻来覆去隐喻那个,于是,我就不爽了,老扯这些事儿贫不贫啊,看来老崔不行了,老了。
再后来,年纪大了一点,我突然理解了老崔,因为他隐喻的那个一直还在那儿,根本不曾改变,只是我们开始人模狗样步入既得利益者的行列,以至于忘记了那个,而对于那个确实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直讲到那个不再那个为止。
最重要的是,人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这么牛逼的隐喻了,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在干啥呢,对不起,咱们还有儿童文学作品吗?
这部电影前后看了三次。
第一次是1年多以前。
看了以后感觉有话要说。
却完全敲不出任何像样的文字。
第二次是几个月前,总想敲点文字发泄下。
依然无果,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作文了。
well。
直到今天,有人提起了“存在感”这词的时候。
阿泳突然发现,对!
就是这词!
于是立马再看第三遍。
终于。
能敲下这篇文章。
关于这部电影。
豆瓣上的似乎有一部分人给出低分是因为其原作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电影版却完全没有这意味了。
well,阿泳没有拜读过原作,只是觉得,单单作为一部电影,它依然是好看的,而且,看完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其实,这讲的就是一部纳米生物如何刷存在感的电影罢了。
而,霍顿作为一只特立独行的大象(虽然片子里所有动物都非常“特立独行”),似乎在机缘巧合之下,与纳米生物获得了联系。
也就是说,他俩互相刷了存在感了。
(笑)然而,这部片子在开头和结尾,都透露出一种理念。
既然,有这么一个“尘埃上的呼呼镇”,那么,我们的世界,或许也就是别人眼中的尘埃上的世界罢了。
呼呼镇有幸,而霍顿单纯,于是乎,呼呼镇在霍顿的世界刷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well。
问题是,那么,我们呢?
这么一想,似乎许多事情,都是在刷所谓的存在感的问题?
什么离家出走,什么分手吵架,什么跳楼,什么暴动,什么露营,什么发微薄,什么发人人。。
等等等等。
似乎,都只是在“刷自己的存在感”,透露出一种我在这,我干啥,我想啥的信息罢了。
不不不,再这么想下去,似乎要开始鄙夷自己写这篇文章似乎也是在刷存在感罢了。
呵呵。
不过,电影里的呼呼镇,是为了整个呼呼镇的存亡,才卖力的大喊“we are here!
we are here!
we are here!
”,恨不得把每一个喉咙都喊破了来给“外头”的世界怒刷自己生老病死都在的渺小世界的存在感。
看到这里甚是感动。
其实,阿泳理解麦多多(镇长),得知霍顿的存在,得知自己是有多渺小的时候,内心是有多恐惧。
试想,倘若你发现,你的生活你的世界,只是“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尘埃”,就像你自己从来不会注意到空气中虽然看不见,但是到处都是的尘埃一般。
所以,才不愿意当一个渺小无知的人。
大约是小学1年级的时候,依然记得,是下午,翡翠台动画黄金档,但是看的是什么动画倒是忘了。
依稀记得里头是有人死了(大概是主角的重要的人什么的吧),然后阿泳问了旁边的大哥哥(老爸的徒弟),死了是什么意思?
大哥哥的解析已经模糊的完全还原不出来了。
不过,那种理解了死亡就是虚空,自己不再能感受和存在于死后的世界而感觉到浑身冰冷天旋地转的感觉倒是记忆犹新。
并非惧怕死亡,而是惧怕死亡以后和这个世界再无联系,仿佛自己不曾存在过一般。
所以,有一段时间,阿泳甚是厌恶星球,宇宙类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里都不把人类当一回事,把一个星球的泯灭一个宇宙的消失说的那么轻松简单,甚至压根就不提任何智慧生物,因为,正如片子里面所说,宇宙太大,大到人类根本无能为力。
或许,也就是阿泳为什么只喜欢看野生动物,以及人类的纪录片的原因罢了。
这么一想,霍顿真是个好到极点的好人。
为了那么一个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的尘埃世界,甚至与全世界为敌。
倘若放在人类社会。
霍顿就是个精神病人,要强制进院了。
当然也不会有这么浪漫的送尘上山的剧情了。
想起《超时空接触》的女主也是,耗费了自己大半生终于与外星人取得联系,却因为时空差距,在全世界人看来,她是失败了。
多么悲哀,自己拥有一段证明着某些重要东西存在的回忆,却没有任何人认同。
其实,说不定霍顿就是个傻子,不然为什么那朵只不过多了一颗尘埃的苜蓿花落到一望无际的苜蓿花丛的时候,他会绝望。
然而,他居然还下去一朵朵的找那朵只不过多了一颗尘埃的苜蓿花。
渺小的“呼呼镇”的存在,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霍顿的答案是肯定的。
私以为,存在感这种东西,是别人给予的,而不是自己获得的。
不过,霍顿竟然是那么珍惜“能给予别人存在感”这种权利,似乎,有点过于浪漫主义了呢。
想想, 大概自己做不成霍顿那样的人。
而是个普通的渴求存在感的人罢了。
大概学的知道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只不过是为了有这么一种“知道这东西的有我”“能做这事情的有我”这种的存在感罢了。
越想越觉得不对路。
“万物生而平等,无论他们多渺小。
”大概就是说,没有谁更重要的意思吧?
不过,似乎世人总在寻求证明自己很重要,当然,包括阿泳。
然而,看看霍顿,就觉得不可理喻,他压根就不在乎他自己在自己世界中的存在感,只有挚友支持,完成自己对麦多多的承诺,就满足了。
直到被众人关进笼子里面,驱逐出森林,也不在乎。
看到这里阿泳不禁摇头,霍顿真的太蠢,太傻了。
虽然,电影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就连一开始反对霍顿的袋鼠也給渺小的呼呼镇献上一把小伞。
然则,现实中,并非所有事情都会有完美结局。
其实,越长大就越会理解其中的道理。
现实中的霍顿会被关进精神病院,现实中的霍顿不可能找回那颗苜蓿花,现实中的霍顿不可能和袋鼠和好。
到底,这只是个童话故事,罢了。
现实中的阿泳总有无能为力的事情。
当然,霍顿,这样有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也能给予别人存在感的人。
一直,是阿泳的学习目标。
说起好莱坞的3D动画,几乎所有人在夸赞皮克斯那个小台灯的同时,都要不冷不热的开刷下梦工厂的那轮弯月,说其是“千年老二”,并为其悲哀。
然而梦工厂尚且会让人记起,而“蓝天工作室”,对于对3D动画不甚熟悉的观众来说,几乎是陌生的。
然而与其相反的是该工作室的作品却是如雷贯耳——《冰河世纪1&2》以及《机器人总动员》都一度成为业界的标杆作品,而《冰河世纪》的余热直到今天也未有消减,《冰河世纪3》那一段短短的预告片已经让全世界的“松鼠迷”疯狂。
蓝天工作室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境界,虽然其作品可以和皮克斯以及梦工厂的产品平起平坐,但名声却大不如前两者。
而更为尴尬的是,由于对《冰河世纪3》的过分期待,《霍顿与无名氏》所受的关注却少得多。
2008年的暑期档,全球动画迷的目光几乎都被两部电影所吸引——皮克斯的《机器人瓦力》和梦工厂的《功夫熊猫》。
而作为蓝天工作室的重头产品之一《霍顿与无名氏》却在5月份就在北美早早上映,这无疑有避开前两部影片风头的嫌疑。
因为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霍顿与无名氏》的两个敌人实力着实过于强大。
《霍顿与无名氏》中全身光滑的大象的技术是早几年的技术。
不用说和《机器人瓦力》和《功夫熊猫》,就连和同是一个工作室的作品《冰河世纪》相比,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除了影片出出现的少许水的镜头,从技术上来说,《霍顿与无名氏》并不能让3D动画迷完全满意。
然而《霍顿与无名氏》至今也已经有了超亿的票房,并且连续两周票房冠军。
这足见影片本身还是有着过硬的素质,而影片最大的亮点而是剧本。
前两年的《战地飞鸽》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双落败并不是因为影片中那不讨人的形象设计以及平庸的3D水平,而是整体故事着实老套。
连皮克斯和梦工厂也已远超出了技术层面的竞争,而是努力将故事变得更为好看。
爱情已成为迪斯尼的标志,残酷和阴冷几乎是那些非主流动画的偏爱,于是友情几乎已经成了现代好莱坞主流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好莱坞的大部分动画工作室依旧乐于将现实中可能是天敌的动物在荧幕上变得团结无比。
然而不管他们怎么折腾,这些动物终究可以在屏幕上偎依在一块,用肢体预言来表达彼此的好感。
然而到了《霍顿与无名氏》中,我们看不到几位主角任何“温存”。
因为这其中是一只大象,而另外一个,是生活在浮尘上的小人——这是一个在我们肉眼完全看不到的一个角色。
至少在主角的设定上,《霍顿与无名氏》确实颇具新意。
也正是这种出奇的设计,让整部影片诙谐无比。
《霍顿与无名氏》中的两个主角无法作出如《马达加斯加》中那样肢体上的互动,对于动画片来说,主角间肢体的互动是增加影片笑料的一个关键。
然而蓝天工作室却让我们看到了迄今为止荧幕上最有意思的互动——这只笨拙的大象屡屡在影片中作出身轻如燕的行为,于是他在荧幕里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其结果就是躲在他鼻子上的小花上的浮尘中的无名市随着他的折腾都要引发一次大地震,而无名市市长也是在这一次次的震动中成了影片的笑点,他那根失去知觉而甩来甩去的胳膊比大象“霍顿”的鼻子更能让你啼笑皆非。
如果你对技术方面不是特别挑剔的话,《霍顿与无名氏》是一部能在剧情的发展上不断给你惊喜的影片,纵然影片的最后有点矫情过度,但这总比《战地飞鸽》这样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影片来得有意思的多。
更何况,影片中还有那群让你难忘的猴子以及那只空有其表的老秃鹰。
我们不奢望《霍顿与无名氏》能和皮克斯以及梦工厂今年的重头戏正面交锋,但却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出色的动画片。
《霍顿与无名氏》的尴尬是它的身边有着太多如《冰河世纪》这样的明星,在《机器人瓦力》以及《功夫熊猫》面前,《霍顿与无名氏》注定只能当2008的老三,这如同蓝天工作室当了多年的“老三”一样,只是一种无奈的尴尬。
开始我还真没想到这部动画片会这么有意思。
剧情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绝对没有拿技术和明星凑数。
虽然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讽刺的是美国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但是今天咱们这些生活在中国的人看这部电影别有一番滋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总觉得有一小撮坏分子在捣乱,破坏美国的经济发展。
于是在麦卡锡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共和排外的热潮。
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要证明自己爱国,如果有不同意见就要遭殃。
在帕萨迪纳,有个3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报酬。
学校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上不骂苏联和社会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选美小姐都要在获奖感言中都要声明马克思的错误主张。
大量的书籍被焚毁,记录黑名单的册子却在加厚。
不断的有人被传讯和拘禁,社会上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声音的出现,甚至说“我终日都在编写交响乐、演奏会、歌谣,我不是个政治思想家”这样的话都是反动的。
那是一个白色恐怖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的污点。
《霍顿与无名氏》正是写于那个时期。
霍顿是一个在森林里深受小孩子们喜欢的小象,他每天疯疯癫癫,特立独行,做些有意思的事。
但是这让森林的统治者袋鼠夫人非常不喜欢有人这样嚣张。
有一天,霍顿遇到了一粒居住着小人的灰尘,但是别人都不相信那里真的有小人。
本来人们都认为霍顿有些古怪,现在更认为是这样了。
尤其是袋鼠夫人,更是对这只特立独行的小象反感。
她的鼓动让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也都觉得小象霍顿破坏了和谐。
于此同时,灰尘里的那个世界里的小人国也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市长。
他的特立独行表现在他总是及时的对事情做出判断,而且相信自己的直觉。
而那里的议员们则永远死心眼,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最有意思的是当市长主张抵制百周年庆典的时候,议长马上按动了开关,一个玻璃罩遮住了会议现场,所有消息和争论被屏蔽和封锁了,人们处在和谐社会中。
后来市长的意见被否定,有机器强制市长做出笑脸,象征着谈判的公平和成功。
霍顿和市长无名氏都像极了西部片中的牛仔或者骑士片中的骑士,他们逍遥自在的活着,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不人云亦云。
他们同情弱者,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却又不失幽默感和童真。
袋鼠夫人和议长们好像是集权统治者,容不下异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武断的利用权力和煽动群众。
小老鼠和无名氏的儿子周周是清醒者,但是他们一般无力抵抗压制和谎言,只是失望的活着,但是他们理解霍顿和无名氏,他们是朋友。
而森林里其他的动物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很片面,而且往往被利用。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往往做的是最邪恶的。
例如那些小猴甚至要把破坏安定和团结的坏分子霍顿给放油锅里炸了。
虽然这则寓言故事没有《动物庄园》那么有名,但是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还是能让更多人看到并读懂,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
影片最后,袋鼠夫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们应该都喜欢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却往往与之相反,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失望,但是这并不妨碍有些人仍然生气勃勃的活着。
《霍顿与无名氏》应该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吧,平等、自由、博爱、民主、童心……这都是些多么美好的主题。
这些不应该是美国精神的代言词,而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的。
影片中的那些丑陋的一面,似乎都能在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好地方找到呼应,这不能不让人心寒。
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大袋鼠也承认错误,我们的小猴子们、小牛们也都理性的思考问题,允许霍顿这种人的存在,那我们居住的地方该是多么和谐的一片儿森林呀。
当然,也仅仅是些希望而已。
魏晓波2008-5-7于长沙
故事挺无聊的。。。适合7岁左右孩子看吧
很无聊~
很好的题材~
微尘上的世界很惊艳。但是太多直白的说教,整一个理工科宅男的抱怨,正直守旧的父亲,掌控一切狠心破坏的母亲,决定规则的老头子们,不要告诉我要做什么,不要叫我笨蛋。P.S那么久以后(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多久)在已看里面看到,「这是什么东西,我真的看过么?」还好写了短评,不然真想不起来
其实挺不错的片儿,就是没进去三分钟我就睡着了。4月8号来着,走累了。。。
有些平淡
略显幼齿。
每个动物都神经质般的肢体动作
弱
光听片名就被雷到了,剧情也很雷,总之是被雷到的片子.
霍顿听见了呼呼的声音,呼呼呼~~
可爱的童话故事
我不太适应里面的美好。不过算是很有内涵的动画片。因为剧情还是太容易猜出来了,所以只给了3星 而且这个内涵 我已经想了很久了
故事很无聊的说~
我们地球也犹如那颗灰尘,只不过我们在宇宙而已
一般一般
霍顿是一只善良温柔可爱的大象,他有看讨人喜欢的美德,比如谦逊诚实直率。两个角色尽管差异很大,但是他们互相信任,最终一起渡过了难关。
无论多么渺小, 生命永远值得我们尊重。
超级俗
大象和袋鼠不是都生活在草原之类的地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