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莫明其妙的韩国电影,名字是《我的老婆要嫁人》,不光名字莫明其妙,剧情更是莫明其妙的可以,一个女人竟然异想天开的想要嫁两个丈夫,而且还希望两个丈夫能和平共处,在她看来,爱情是很自然的,她两个都爱,所以她就要跟他们都在一起,一切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她的理念和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人有时候是很博爱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异性甚至同性都有可能让你产生欣赏乃至爱恋的感觉,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只会爱一个人,除非她(他)与世隔绝终生只有一个伴侣陪伴。
如果你喜欢的那一个刚好也对你有同样的感觉,那么一段新的爱情就开始了,同时喜欢两个人以上的事情,是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所以,跟爱的人在一起,自然也就是遵循了人的自然意志。
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不被允许呢,这是因为,人除了自然状态下的人性以外,更多的,还具有社会性。
人不能脱离集体存在,一个人生下来就拥有家庭,有学校,单位,有街坊邻居,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受道德的约束,你跟两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光你们三个达成共识是不够的,还要三个人的家庭,单位同事,甚至你们出现的任何场合的人们,都要认同才行。
但是,这可能吗?
不能。
所以,人的自然性必然是要跟社会性妥协的。
除非你要做一个另类,你不在乎丢掉工作,不在乎名誉,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剧中的女主人公的确是任性了,固执的想要坚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天方夜谭。
至少,在现今的社会体系下还无法达成。
有时候觉得自己似乎过于理性了,总觉得自己能包容人性的所有缺点,男人出轨,婚外恋,甚至嫖妓,听起来多么十恶不赦,可是现实中这些行为的比例却高的吓人,我们不应该谈虎色变,而是要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
男人出轨,要么是不爱你了,要么是爱多了一个人,甚至只是为出轨而出轨,嫌生活太闷找点刺激。
至于嫖妓嘛,有些是应酬,有些是欲求不满,有些则是愚昧地认为这是正常消遣。
但是,要看到男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同样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到处都是熟人,到处都是眼线,为什么还要甘于冒险呢。
男人势必已经在心里把得到与失去的风险做了一个权衡,而衡量之下还是要做,说明他不怕失去,或是认为他有控制你的能力。
所以,女性首先要独立,能养活自己,不要把自己变成寄生虫,黄脸婆,这样他就不会认为你凡事都会逆来顺受,他就控制不了你,所以他只能冒着失去的风险。
如果他真的不怕失去,证明你们之间的感情他已经不珍惜,不重视,你只有在他出轨之前维护更新好这段感情,让他没有理由放弃你,这才是治本之道。
这部电影的导演大概是个女权主义者,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一样也能,为什么只许男人出轨,女人照样可以,还要出轨的理所当然,趾高气扬。
其实,一个性自由的时代未必就是对人性的解放,滥情的结果最终只会导致无情,就好像皇帝的胃口肯定是最小的,因为他什么都能吃到,所以最终他什么都不想吃。
所以,有了道德和社会的约束也未必是坏事,这样的人生,欲望可大可小,人可以时而放纵时而拘谨,不是有了更多想象和实现的空间么?
人性,不管怎么研究,终究太复杂太多变,人有时候甚至会做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不是证明,自己都无法完全了解自己呢?
人到底是自己控制欲望,还是被欲望控制着?
此题无解。
男女恋爱、结婚,总有诸多的矛盾,宽容男人苛刻女人,那么地不公平。
没有信心和一个人可以过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厌烦,男人总有诸多的发泄方式,而对于女人来说与之结婚的人就该是她的全部?
剧中穿插着其他人的婚姻,抱怨妻子不忠的,抱怨丈夫的,离婚的,突然想到男主角妈妈讲的一个女人带着两个拖油瓶嫁给那么好的一个男人,就算一两次花天酒地那又怎么样,想想真是可悲,自己已把自己放在那么低的位置,谁又会来可怜你?再说,女人也不需要别人的可怜与同情,一直充当一个弱者,虽然片中的婚姻方式在现今这个讲求一夫一妻制的社会有点荒谬,但这却是另一种看待平等,看待婚姻的方式,有猜忌便不能真正的相爱相处。
将爱扩大了两倍,真心付出,爱一个人总是希望与对方在一起,一间房子,两个故事,在外人看来如此荒谬以为男人懦弱无力,但共通的爱却使彼此有了共生的空间,想想这确实是一部“自省”的好电影。
你能容忍得了谁这么做,为何又会放纵自己?
没想到这是个讨论开放式婚姻的电影,在韩国男权比较强势的地方从男方角度讲述一女侍两夫的故事估计会被绝大多数人劈头盖脸唾弃,看评价在天朝人眼里也同样是在胡说八道,可惜了,其实细品电影是很认真的讨论两性关系的。
爱是不是一定要占有,婚姻对于爱情来说到底是什么意义,家庭应该如何定义。
电影从一个原来循规蹈矩的男性角度出发,他迷恋一个所谓渣女,似乎是在一段不平等的爱情关系里,不停得妥协于女方各种在婚姻爱情关系里离经叛道的观点,事实上每次被迫妥协后,这个男人在痛苦后往往会从习惯变成默默接受,某一刻还会小小确幸,我不是说这样的方式一定是可行的,而是有时候超过我们认知的离经叛道也许有其存在的可能和意义,也许外人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可取之处,比如女方所谓渣的行为中流露出对感情的真诚,即使她的感情是*n的,还有她对生活的热情,对自己身体和情感最真实的体会而不是逃避。
可惜这样一个很不错的话题被拍的有点啰嗦了,情节的发展和“受害人”单向视角也很容易让人反感, 孙艺珍演技感人,和白夜行完全相反的渣女形象,配金柱赫的确高配,能营造出“受害人”感。
最后一八,当中穿插的韩日世界杯也多少引起别国某些人心里的阴影,起码我翻个白眼,嘿嘿。
传说中的2008年韩国电影“话题之作”。
老实说,挺长时间没看韩国电影了,提不起兴致。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韩国电影飞速崛起俨然貌似不争的事实:或画面精美动人,或题材立意崭新,面容姣好的女明星更是层出不穷,声势之大几令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黯然失色。
但看多了之后就发现,真正值得回味的韩国电影实际上并不太多,灵光闪现之作固然不是没有,可大多其实都“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
《我的老婆要嫁人》多少算是部让人有那么点惊喜的作品。
令人惊喜之处倒不在于这部电影的画面精致、配乐流畅、节奏明快,甚至也不在于演员表现细腻圆熟、细节处理不露痕迹。
因为说到底,这些东西岂非应该只是一部电影“合格”的基本要素而已?
只不过,我们的很多电影,这些都做不到,却还要苛求观众“多看几遍”以看出“意义”来,委实本末倒置得够可以的。
《我的老婆要嫁人》的“话题”之处在于故事的“内核”,其讲述的是一个“一妻多夫”、最后竟然还“三人行”得挺圆满的故事。
据说,很多男人看了电影之后,不免有种被响亮地扇了一个耳光的感觉。
是啊是啊,这年头,“男女平等”之说固然貌似早已深入人心,“男权至上”这种体系也貌似早已土崩瓦解,但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男人想要一朵白玫瑰一朵红玫瑰这种事情,法律上虽不认可,心理上却仍然视若平常,而女人想要这边有鱼那边有熊掌,则依然不啻于天方夜谭。
电影最大的“颠覆”之处在于,竟然可以把生活中概率几乎为零的事情演绎得坦然自若,竟然可以把一个理论上说应该“不可饶恕”的女人讲述得可爱动人。
最经典的场景是,“妻子”抱着孩子负气离开后,俩个“丈夫”竟然因为都无比痛苦、无处可去而聚在一起喝酒看球了,这个“丈夫”问那个“丈夫”,你明知她已经有丈夫,为什么还要跟她结婚?
那个“丈夫”就反问这个“丈夫”说,那你明知她又跟了别人,为什么不跟她离婚?
然后两人就相顾无言了。
其实,关于“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早就有过一个“世界级”的辩论。
大约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个英籍贵妇在某宴会上问堪称“史上最古怪教授”的辜鸿铭说,“辜先生,您曾为中国的纳妾制辩护。
可是从普遍的人性来说,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娶许多女人,而女人则不可以反过来有很多男人呢?
”辜鸿铭回答说:“道理很简单。
男人好比是茶壶,女人恰如是茶杯,夫人见过一把茶壶配四只茶杯,可曾见过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的?
”辜鸿铭的这一“茶壶茶杯”辩词后来流传甚广,被很多人认为“妙不可言”、“难以辩驳”。
但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后,却有力地回击了这一说辞,她说,“志摩,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数人公用,牙刷只允许个人私使。
我今后只用你这只牙刷来刷牙,你也不能再拿别的茶杯来解渴呢!
”
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NMB看完跟吃了只活苍蝇似的,恶心得睡不着,我TM真是欠,早看影评再看电影啊看完这SB片,感觉我的智商一下回到南田人时代。。。
看来我还得折腾会
我在上一篇《聚光灯下的女主角》里提到同在2008年,电视剧上映半年之后,年末,孙艺珍凭电影《妻子结婚了》里的周仁雅一角拿了08年的韩国电影青龙奖和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最佳女演员奖,双奖封后,登顶摘星,这一年,她才26岁。
今天就来写一写这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妻子结婚了》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平凡又普通的上班族男人卢德勋,他公司里有个美丽过人可爱俏皮的女同事周仁雅,所有的男同事都被周仁雅吸引,但私底下也都觉得她作风前卫,衬衫里没有穿胸罩,光是这一点就让一大半的普男望而却步。
卢德勋才要表达爱慕之心,周仁雅就去了别的公司,他只好把那份仰慕藏在心里。
周仁雅作风前卫,衬衫里没有胸罩 一天熬夜看西甲联赛,上班迟到,眼看地铁门在脸前关上,一只穿皮鞋的脚插进感应门间,门重新打开,卢德勋挤进地铁,发现为他挡住门的正是前同事周仁雅。
顺理成章地,卢德勋白天请周仁雅喝咖啡,下班后请周仁雅喝夜酒,聊起西甲来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滔滔不绝喝到酒吧打烊,夜深了送仁雅回家,仁雅请他进去喝杯咖啡,这一留就留成了情侣。
卢德勋白天请周仁雅喝咖啡
下班后请周仁雅喝夜酒 一男一女成为情侣,前面只有两条路,要么分手,要么结婚。
周仁雅有颗游荡的心,卢德勋只好选择分手。
分手之后太痛苦,又只好回头请求结婚。
周仁雅在韩日世界杯现场数万观众锣鼓喧天的热情渲染下,脑子一热就同意了。
婚后不久,周仁雅说遇到了另外一个与她相似的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因此征求卢德勋的同意,她要和那个男人结婚。
卢德勋也愤怒过、也困惑过、也反对过、也坚持过,但所有的挣扎都敌不过周仁雅的娇媚,卢德勋只能投降,任由周仁雅和在京在庆州组建另一个家庭。
又不是要你给我摘星星摘月亮,就是想再要一个丈夫,你都不答应
这种状态直到周仁雅生了女儿,女儿智媛满了周岁,在首尔和德勋家人举行了抓周仪式,又赶回庆州和在京举行另一个抓周仪式,德勋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尾随仁雅和在京到了智媛抓周的现场,当着在京家人的面宣布仁雅是他的妻子、智媛是他的女儿。
仁雅气怒交加,抱了女儿决绝而去,彻底消失在两个男人的生活中。
仁雅抱了女儿决绝而去 两个男人找不到妻子女儿,烦闷之余倒成了朋友。
两三年后,德勋收到仁雅从西班牙寄来的信,里面有两张巴萨(巴塞罗那俱乐部)的球票,德勋和在京飞到巴塞罗那,走进诺坎普球场,和仁雅、智媛现场观看小罗的进球。
两个男人找不到妻子女儿
烦闷之余倒成了朋友
德勋和在京乘飞机前往巴塞罗那 失踪了两三年的仁雅,这个时候的神情、装束、肤色、气质,已经和一个西班牙女郎没有什么两样了。
片尾的仁雅,是一个热情的西班牙女郎
长卷发长项链
红黑相间的大摆裙
这是属于嘉尔曼的欢笑 我看这个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笑得不行,当看到最后孙艺珍的造型、片尾的西班牙女郎身穿的红黑舞裙、踢踏舞鞋,就知道作者朴贤旭是个调皮的人。
西班牙女郎
红黑舞裙、踢踏舞鞋
欢快的音乐,这是嘉尔曼的灵魂在舞蹈 什么这部小说“把足球和人物的心理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妻子宣布要重婚,丈夫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向眼下的婚姻观念提出挑战”,全都是见鬼的胡扯,写出这种片儿汤话评语的人根本就没看懂这本小说,朴贤旭这是翻写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名篇《嘉尔曼》。
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梅里美到西班牙旅行,1834年5月,梅里美被任命为历史文物总督察官。
他担任此职后,成了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发掘、整理和保存法国古代文物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此时起直到1860年,梅里美走遍了整个法国,对历史文物进行考察,编制散失于各地的古物的目录。
梅里美因其在文艺领域的成就,1843年11月当选为法国碑文和美术学院院士,次年3月14日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45年10月,中篇小说《嘉尔曼》发表。
我在初中就读过《梅里美中篇小说选》,对《嘉尔曼》的故事熟悉得要死,因此看到一半就知道《妻子结婚了》这个故事是脱胎于《嘉尔曼》,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伦理社会产生不了周仁雅这样的风流女郎,仁和雅是她欺骗世人的伪装,在那美丽温仁文雅可爱的皮相下,是波西米亚人不羁的灵魂在歌唱。
周仁雅的性幻想,是在雨中做,听雨声在身边落下
在那温仁文雅的皮相下,是波西米亚人不羁的灵魂在歌唱 与孙艺珍扮演的周仁雅美丽跳脱得出奇、离经叛道得让人大跌眼镜的形象相对,导演特地挑选了金柱赫这个平庸得可以淹没在人群里的男人演她的丈夫、以及一个更平常的男人演她的情人,用平庸、平凡、平常、普通的大众化的男人形象,来烘托周仁雅的美丽、热烈、独立、自我、不羁,和奇绝。
庸常普通的在京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形象,即使放在150年前的欧洲,放在出产斗牛士的西班牙,嘉尔曼也是特立独行的不屈灵魂,西班牙战士为她生为她死,法国文学家为她树碑立传,文学史上有她不朽的精神,音乐史上有她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她的名字誓将彪炳千秋,傅雷先生将她的名字译作嘉尔曼,挑选了两个汉字中最美的字眼为她赋咏,嘉是美好,“其孔新嘉”,出自《诗经》;曼是曼妙,“娥眉曼睩”,出自《楚辞》。
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这个人物其嘉其曼之处,遂称她为“卡门”,她的自白人人皆知:“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一点也不稀奇;男人不过是一件消谴的东西,有什么了不起。
” 当明白《妻子结婚了》其实是一出歌剧《卡门》,就能明白为什么周仁雅面对生活和爱情是这样的理所当然,为什么她是巴萨的球迷,为什么她要把女儿的名字取为智媛。
仁雅说给女儿取名叫智媛
德勋说女孩要取个更好的名字
德勋是皇马和齐达内的球迷,智媛和“Zidane number one”的打头和最后字节的发音与韩语相似
这就是个巧妙的文字游戏 散布在全欧洲的这个流浪民族,或是称波西米、或是称奚太诺、或是称吉普赛,或是称齐格耐,或是叫做别的名字,至今还是在西班牙为数最多。
他们大半都住在,更准确的说是流浪于南部东部各省,例如安达鲁齐,哀斯德拉玛杜,缪西。
——法·梅里美《嘉尔曼》
这个种族就是流浪民族
他们的名字叫做波西米、奚太诺、吉普赛,齐格耐 波西米亚人那片流浪的情怀,不知为什么打动了作者朴贤旭那一颗不安分的心,让嘉尔曼远渡重洋来到了韩国,把她的风华绝代转借给了孙艺珍,孙艺珍读懂了作者的小心思,理解了嘉尔曼面对社会束缚的挣扎,演起周仁雅来显得游刃有余,毫不吃力。
她是嘉尔曼呀,所以当她说再要一个丈夫时才那么理直气壮,又不是要星星要月亮,不过是再要一个丈夫而已。
所以当德勋气得要掐断她脖子的时候她毫不不畏惧。
因为嘉尔曼面对何塞的刀时就说过:“你是我的罗姆,可以杀死你的罗蜜,但嘉尔曼永远是自由的。
她生来是加里,死了也是加里。
”他们加里人,为了少坐一天牢,可以烧掉一座城,可以一言不合,就划花一个人的脸,可以为了爱情不要性命,当不爱了时,就是不爱了,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不皱一下眉头,任何塞在她身上捅几刀,也决不肯跟他合好。
死就死,死了也是自由的波西米亚人。
说彼此的性幻想这一段,明显拷贝的《天外倾情》
1992年梅格·瑞恩和亚历克·鲍德温的《Prelude to a Kiss》,录相带时代译作《天外倾情》,豆瓣译作《 神魂颠倒第六感 》 孙艺珍看懂了《妻子结婚了》是在讲什么,导演也看懂了,因此远赴西班牙巴塞罗那,走进诺坎普取景,也要把那份现场的热烈传导出来。
青龙奖的评委们也看懂了,他们看懂了原著的原形,看明白了孙艺珍演出了嘉尔曼在爱情和自由间的选择,他们把奖颁给了孙艺珍。
从事艺术的人,都有一颗崇尚自由的心,那份默契,是巴别之塔,可以跨越文化、语言,和时间的蕃篱。
《妻子结婚了》制作发布会,男女主角以新郎新娘的扮相出场 嘉尔曼站在安达卢西亚平原上回头而笑,海风吹起她的黑色长发。
150年前,她为自由而死,后来的人们,哪一个有她这样的勇敢和无畏。
能够把周仁雅这个有争议的角色演成这么可爱,还能不被保守的韩国观众抵制的,全韩国的女人里也就孙艺珍一个了。
哪怕是对剧情的设定完全不明白的观众也会说,因为是孙艺珍,所以她的要求什么都是合理的,宝贝你要什么不给呢,星星月亮什么都行,两个丈夫也没问题。
是我们不懂导演在想什么,和珍宝啊你没关系。
“其孔新嘉,娥眉曼睩”,平凡如卢德勋,哪里是拥有嘉尔曼灵魂的周仁雅的对手 《妻子结婚了》是孙艺珍早期最重要的电影,这部电影让她真正封后,“爱情片女王”的桂冠牢牢戴在她头上。
《爱降》中当然有致敬的片段,仁雅和德勋争执巴萨和皇马谁赢的场数多,仁雅是巴萨球迷,德勋是皇马球迷:
仁雅和德勋争执巴萨和皇马谁赢的场数多,仁雅说还要加上什么什么什么,总赛事一共是200多场,不是192场
仁雅胜了,存下一个愿望以后兑现。
两人起誓拉勾盖章复印塑封,做足一整套手势
世丽要正赫不出去喝酒,要喝酒也只在家里,正赫答应。
两人起誓拉勾盖章复印塑封,做足一整套手势 五中队队员们在炸鸡店看球赛,和《妻结》中观众们喊的是一样,都是“大韩民国”。
赛后联词,世丽赢了,和正赫击掌庆祝。
这个时候,两人都戴着情侣对戒。
炸鸡店的电视上正在转播韩日对抗赛
韩国队赢了,朝鲜军人也欢呼
世丽联词赢了,和正赫击掌相庆
来炸鸡店之前,两人才在桥上证明前缘
前一天世丽生日,正赫送上情侣对戒 这里对应的是韩日世界杯上,德勋用戒指向仁雅求婚:
德勋拿出戒指
向仁雅求婚
现场氛围太热烈,仁雅被感动了
仁雅说好
无论男权还是女权,对于这种多方关系者,主动地位的人心中第一位的是自己,被动的人第一位是对方。
男人和多个女人保持关系,因为他想要更多,却不考虑伤害的更多。
女人,比如此片,同样的,她也是想要得到的更多,而不考虑伤害的更多。
爱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但我想,至少不是损人(在乎的人)利己。
如果是像此片中的女人或者相同思想的男人,都是在打着爱情的旗子满足自己伤害别人而已…… 记得在《开往春天的地下铁》中那个咖啡吧的小胖子追男主的老婆时,说:“我做人有一条,就是对自己的情感诚实……” 诚实!?
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啊!
因为诚实,所以有些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不是吗?
诚实啊,对自己内心感情的诚实啊……真是奇怪了,怎么不说是移情别恋,怎么不说想脚踏……唉,中国的语言玩起文字游戏来真是厉害啊,黑的可以变白,白的也可以变黑,总之,最终解释权归某些人,而最终相信这种思想的人也大有人在,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出轨后说是为了爱情呢?
那爱情是什么呢?
也许爱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意味着得到享受,而不是付出…… 片中的女主不也一样吗?
对自己“诚实”。
只是最后,她是离去,是为什么呢?
不会是她感觉受到伤害了吧?!
唉……也许有人会说,人性真是很复杂。
不过我想,如果这就是一个人做错事的理由或者借口,那么世界上真的,真的没有任何事是不能用人性来解释的……
孙艺珍演技依然保持水准,而且为影片付出很大。
但是这部戏绝对是黑孙艺珍的,把她演成了自私自利的人。
婚姻中光有爱情没有责任,这是哪个脑残能想出来的。
而且丈夫对妻子的重婚选择了默认。
这完全在现实中不可能的。
而且我不相信韩国是允许重婚的,去民政局登记结婚时难道查不出来申请人是否还有婚姻关系吗?!
这完全是编剧YY出来的脱离现实的。
如果编剧是个男的,你老婆还和别人搞你也愿意呗?!
如果编剧是个女的,一定是不甘于现实中只被一个男人操的淫女。
总之,这部戏的剧情绝对是够得上喂屎级别的。
除了孙艺珍毫无看点,而且绝对是毁三观的,不建议大家观看。
看孙艺珍大尺度就看前面就好了,后面绝对让你看的来气
她在他撕毀離婚協議書之後 跟著他一起跑出去。
他的每一句話都尖銳刺耳 近乎詛咒。
走下樓梯、穿過馬路、坐上巴士。
始終隔着一段難以解除隔閡的距離。
但昰他知道她就在他身后。
他們從來就隻有一個轉身的距離。
對于這個單純衝動的男人。
她唯一能囬想起的 或者就隻有他滿房間的追着要她嫁給他的笨樣子罷了。
她一直覺得婚姻能把愛情冷卻掉。
其實昰她在接受他之前就先拒絕了他。
她的思緒混濁不清 她試圖去記起來但卻不能。
其他的記憶浮現出來 但卻不昰她想要的囬憶。
所有的鍾錶指針都停了。
他赱了。
囬想起他們一起打賭毬賽的事件。
他賭輸了就要實現她的一個願望。
但他當時沒有告訴她。
後來他說 如果要許願的話 他的願望隻有一個。
就昰 她要昰能隻愛他一個人就好了。
就好了。
就如同他童年時候那樣的 他總是拿着一個球玩。
其實他要的不昰進毬 或者昰一塊場地。
他隻是想要一個球。
前几天无聊,在网上乱转,就看了这部片子。
之所以决定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这个名字《妻子结婚了》,原本以为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痛苦分开后女主角结婚了,男主角伤心欲绝,或者含泪祝福。
可是没想到却是现代生活中一个一女侍二夫的故事。。。
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同时爱两个人?
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同时和两个人结婚、生活在一起?
这简直让我难以相信。
这不单纯的是小三的问题,关键是这三个人心里都知道,两个丈夫居然都可以如此的宽容,是不是这种宽容造成了对那老婆的纵容呢?
怎么可以如此呢?
所谓的忠贞和忠诚又在哪里?
那两个丈夫到底有多爱那个女人,才可以包容此事,且好好的戴着那顶“绿帽子”???!!!!
这个故事真的让我难以置信,或许生活中真有这样的故事上演着。
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荒诞的,太多的荒谬和无耻充斥着当今这个社会。
就如现在如果说哪个女人是处女,都会遭来旁人怪异的眼光,就如看稀有动物一般,真的不明白,究竟是这个社会进步了?
还是人心 人的素质退步了?
为何过去正常的事情,在现在看来都是非正常的行为,都会成为大环境中的异类???
我想,这个社会是疯了!
人们也随之疯了!!
正所谓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环境嘛 ! 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的道德底限是不能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现代生活中,一女还可以侍二夫??
答案或许是: 可以OK,这样或许也没有问题俗言道 人各有志!!!
但是,在道德的天平上或许是无法平衡的!
女主应该是我们双子座的吧
果然重口味。。最后的结果还不够扯,应该是俩男人基了!
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 孙艺珍还不能要两个老公了吗!
其实男主心里不平衡,只是因为他没有别的老婆,当影片后段他有外遇的时候,他就开心多了。孙艺珍这种又坯又美的表演的不错,片中也卖了很多肉,一改清纯形象。此片只是从女性角度来阐述一妻多夫制,完美的讽刺了以前的一夫多妻制,为什么男人可以女人就不可以。
一女二男,渣渣记!
怎么韩国最近流行一女侍二夫么 即使过程容许 结局也不该那样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
换个角度,男人戏女人演
浪费我时间......
大烂片儿!
这部电影,如果不是一妻二夫,而是一夫二妻,大家都不觉得有这么猎奇吧。其实还是因为在男权社会,本来男性司空见惯的事,放在女性身上就觉得不可接受。
绿帽侠公众号赞助?
难以理解其中的感情~~~男主角搞什么,这个也接受的了,还要周周送自己老婆到别的男人手中!!!!
重婚的另一种解释,双倍的爱,意义不错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俩人第一次约会,知道对方是死对头俱乐部的球迷就应该白白了,哪会有后面的剧情····
烂。孙艺珍主动凸点了,给两星。2019我已经忘了讲什么了
想到二爷爷和二奶奶~
拍出了许多新东西,许多人内心都想过的东西。孙艺珍是演得好,还是性格就很像这个角色?——但这个角色就是个自私鬼。
给9分,一部好电影,评分有些低!以打破婚姻的传统概念的新鲜前卫题材。影片没有牵扯进伦理道德的纠葛,不轻易给任何人任何事打上标签,也无意去讨论三人家庭模式的可行性,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环境、人物和故事本身。 很久很久以前看过 看了没半小时就弃了, 现在重新拾起来看,感受真是大不一样,当然跟年龄以及成熟阅历也有挺大的关系。 电影果然是打破了我的三观,一妻两夫,彼此不隐瞒,不过还是好看 ,重要的是还都互相深爱着彼此 。 古代一夫多妻制,现在还有国家一夫多妻制,电影题材一妻两夫。 现在男人出轨可原谅,女人出轨就不可以原谅的社会, 电影题材是很前卫 新颖,打破了那种自私占有欲 不轻易给任何人任何事打上标签 其深意也令人反思 。 一部特别值得多回顾几遍的电影
初觉荒诞 后食其髓 婚姻之契 舍得之间
庆祝皇马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