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上周看过的电影了,今天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愿意看两遍的电影不多,但都和成长与青春有关,《海角七号》是一个,《九降风》算一个,最近的《艋舺》也算一个。
唉,怎么数来数去都是台湾制造。
我常常想,有哪个导演能把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故事拍一拍就好了,真诚一点,亲切一点,不要跟《奋斗》似的,弄一堆假惺惺的故事。
还是回来说《小裁缝》。
故事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不过是两个知青与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关于求知和启蒙1. 马剑铃拉“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时候,响彻大山, 村民们那屏气凝神的样子,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2. 马剑铃读完《于絮儿 弥洛埃》说,我觉得整个世界完全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也都变了!
2. 罗明和马剑铃给村民讲巴尔扎克的《于絮儿 弥洛埃》,一帮子乡里乡亲围坐一团,用四川话大声喊: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3. 老裁缝到生产队来做衣服,连续三天晚上听马剑铃讲《基督山伯爵》。
在大仲马的影响下,他白天竟然在衣服上添了许多法国式的新花样。
这一年,凤凰山刮起了一股来自地中海的暖风,流行前尖后方的水手领,和裤脚肥大的海员裤。
大仲马要是看见这些山里姑娘的打扮,一定会大吃一惊。
4. 小裁缝给自己做了全凤凰山的第一只胸罩,一边给姐妹们展示,一边说:野蛮人只有情感,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
5. 马剑铃把喜欢的句子抄在羊皮袄上,和医生一起轻声读着:“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乐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值得用危险,痛苦甚至是生命去交换,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的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彷佛你的灵魂在无限的太空游泳,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我虽然没有读过巴尔扎克,也没有读过克里斯多夫,但这种被人类思想所深深吸引的感受是有过的,那种感到自己跟世界的接触更深了一层,感到一种对世界和生活近乎divine的热爱,是一种多么美好和愉悦的体验!
关于小裁缝的出走这是我对影片最大的疑惑。
小裁缝离开大山并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从一开始她就看着飞机飞过大山,有着想要出去的念头。
在听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后,她明白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美,所以她要走。
但能放得下罗明吗?
独立女性就不需要爱情了么?
独立女性就不用为自己的感情负责了么?
但为什么要在她堕掉罗明的孩子,并且罗明还回来了之后才走呢?
罗明知道这回事儿吗? 电影也没讲清楚。
反正小裁缝的出走很突兀了,我是没有怎么看懂,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吧。
关于马剑铃的爱情之前对刘烨的印象不咋地,觉得他痞气十足又有点神经质。
呵呵,偏见偏见,他的影迷表生气喔。
不过这部早期的电影倒是彻底改变了对刘烨的看法。
他拉小提琴的样子,看到罗明亲吻小裁缝时的样子,为小裁缝挨打的样子,帮她请大夫打胎的样子,为她卖掉小提琴的样子,都那么的动人。
最令我动容的是小裁缝被蛇咬的那一幕,马剑铃替小裁缝吸毒血,小裁缝说,蛇又没咬你,你发什么抖?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嗯,两男一女,反目成仇吧。
看来是我太俗了。
马剑铃最后说,是啊,我爱她,不过是另一种方式。
都说电影的魅力在于体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倒是愿意去那个为了读书可以彻夜不眠,可以把书抄在羊皮袄上的世界。
刚刚看完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记得初次于电影杂志上看到这个片名,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生命历程中的惊鸿一瞥。
然而,主演栏里“周迅”,“陈坤”,“刘烨”三个熟悉的名字却为这部产自中国大陆的电影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诸多的神秘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搜索这部电影的资源,我倒要看看,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巴尔扎克是如何和中国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联系在一起的。
影片以文化大革命为时代背景,以罗明和马剑灵两个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所见所闻所经所历为故事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里知识青年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影片中的罗明和马剑灵无疑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代言。
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边远的山区听无知的生产队长吆五喝六,在繁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中摸爬滚打,身处蒙昧愚钝的山区,终日与憨厚淳朴的乡民为伴,他们得不到一点点精神的慰藉。
正当他们的精神面临枯萎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天真美丽的小裁缝。
两个青年在孤苦和无奈中不约而同地把小裁缝当成了心灵上的安慰。
只不过他们感情付出的方式不同。
罗明是炙热的。
马剑灵则选择默默地守护。
当一个时代在剥夺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聆听的权利,那么支配这个时代的思想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而被这种思想所普照的人们将是何等的不幸与悲哀啊!
当所有牵扯资本主义的资料被全面查禁之后,向往浪漫自由的知识青年的思想断了炊。
他们迫切地想要汲取营养,然而这种在如今看来触手可及的渴望在当时又是多么奢侈啊!
当得知同是知青的四眼藏有一箱外国名著时,罗明和马剑灵毅然抛弃了道德,选择了以偷盗作为满足渴望的方式。
得到书后的罗明迫切地把改变天真无知的小裁缝这一愿望提上了日程。
他给她朗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教她认字,带她认识世界,一步一步地改变她。
有书的日子里,他们用书中的故事感动了质朴憨厚的村民,他们用书中的故事软化了倔强的老裁缝,他们也用书中的故事开阔着小裁缝的眼界。
一本书,换来了在制度重于生命的时代里的一次冒险式的人流手术!
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层层包裹下,心中仍然渴望着真理,渴望着自由,渴望着正义和理想。
片末,小裁缝的出走,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当伤心至极的罗明问是谁改变了她的时候,小裁缝淡然地吐出一句“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天真无邪的小裁缝抛弃了爱,只为了走出去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美丽是女人的资本”,短短的一句话,伤透了罗明的心,不知道他在立志改变小裁缝的时候,是否想过了如今的这一幕。
望着小裁缝离去的背影,我才清楚地意识到,长久以来,真正改变小裁缝的是巴尔扎克,是小裁缝狭隘的领悟力,是那个蒙昧得落后了的时代,而不是罗明。
一部涉及政治的关于信仰的看似好像爱情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我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
但我愿意相信,爱情和信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题,透过电影,我们更应该努力发掘出故事的根源,敞开那个时代的洞口,让阳光照亮黑暗!
背景,应不仅仅甘于只做背景!
张爱玲说,年轻时三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年轻时,能够用画笔画下一片蓝天,一片绿地,画上你,画上我,画上嘴角甜甜的笑和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开心,画下,用一百种语言写下的你,我,你爱我。
年轻时,真好。
第三次看刘烨,第一次,那人那山那狗,第二次,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第三次,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基本上是倒着看的。
演员里,女看佘诗曼,男看刘烨。
佘诗曼是因为帝女花洗冤录里楚楚可怜的形象,刘烨则是血色浪漫里钟跃民的混不吝。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巴尔扎克的理性,与小裁缝的洒脱融为一体。
很有趣的名字,很有趣的故事,配上周迅,刘烨不算地道的四川方言,融为一体。
向所有的伤痕文学一样, 故事的设点,选在了70年代的雅安,凤凰山下,清贫,阶级斗争,空虚,当然与传统的伤痕文学一样又不一样的是,这里还有青春,而这个青春走到了一起。
一个音乐家的后代,一个牙医的后代来到这里,城里的娃,还有山里的姑娘,一首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让三颗心走到了一起。
当然还有一堆书,一堆偷窃别人的巴尔扎克的小说,让这个蒙昧的山庄,三个蒙昧的心理被来自法国的天外知音所感染,他们的天,他们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世界,变得与众不同。
一本书,就是打开时代,打开生命的莫扎特永远想念莫扎特奏鸣曲。
打开了那个皇帝不爱江山爱太监的历史记忆。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书就是一切。
秦晖在一个农民的自序里说,也许是因为寂寞吧。
缺少娱乐方式,缺少与世界的认识,让这代人,只能从书中找到子的世界。
用刘烨的话:感觉怎么样?
我感觉这个世界所有都变了样子,天空,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都不一样了。
生命的味道是什么?
可能只有自己知道,因为生命属于自己,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出来。
书给予思想,给予人理性,给予人思考的空间。
读书能够以为很多,让理性因为爱情变得放纵,又让,文明人除了情感外还拥有了思想。
有时候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一辈子。
不要给他读小说,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
小小的山村,再也容不下三个躁动不安的灵魂。
因为人们总是要渴望着自由。
在肖申克监狱里的安迪,就是这样给思想插上了翅膀。
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兴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是用危险,痛苦,甚至生命去交换。
自由,感到自己身边所有人的心灵都是自由的,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仿佛你的灵魂在无垠的太空中遨游,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长。
巴尔扎克的小说,让世界变得与众不同, 你与我不同,我也不再属于这里。
巴尔扎克教会了一样事情,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所以周迅选择了离开,罗明选择了离开,刘烨最终也选择了离开。
普罗米修斯偷盗了火种,夏娃偷吃了禁果,拥有智慧的人类,不愿在束缚在这个贫穷,却拥有青春的小山村,一个一个都选择了离开。
书籍,智慧,真的可以给人插上翅膀,给人自由的天梯。
只不过,只不过,这样的自由是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
在深圳的周迅,在上海的罗明,在法国的刘烨,好像都没有找到答案,也许丰衣足食,也许物质富足,而精神上, 却好像还没有那个山村给予他们的最多。
浪漫的法语,吴侬软语的上海话,似乎都没有那一句,格老子的,给予的记忆深刻。
滚滚长江水,淹没了一切,淹没了跟青春有关的回忆,让我好想, 好想在梦境中在为你演奏一曲,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交响曲。
最后的片尾,让我总想起三峡好人,寻找,找不着与否都不在重要,留下的只是忏悔,忏悔,青春好快,青春好坏,因为太美,美的让人还未记忆,就已飘然而逝。
毛主席,莫扎特,好近,又好远,远的,只能生活在记忆里,去记忆,去忏悔。
断断续续看完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两个知识男青年刘烨和陈坤下乡时候用文艺毒草毒害山村大美女周迅的故事。
我得承认这个故事蛮让我失望的,前提是我曾经报过希望,失望因此而生,诸如此类,看了电影,发了牢骚,直至生活,直至一切八杆子内的wish。
很明显,我们知道那是个(文革时期)艺术极度匮乏的年代,所以然我们的主人公清高却冒着无耻的危险去窃书,所谓窃,难指得偷,乙己先生已有所言,大体确是如此。
至于影片开始的那曲莫扎特想念毛主席,队长深沉的改成了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我想象得出,那一刻队长在两位文艺小青年心理虚弱成了什么样子美,是人皆向往的,自由亦然。
这个电影却堆砌了太多的符号和青春萌动。
至于什么是美?
以及自由,也许正是美女小裁缝一直想知道的。
巴尔扎克委托知识青年带来的遗嘱,小裁缝已然收的了,至于遗嘱的内容是否虚幻,答案一如消失于深圳或者香港的她,再无从考证了。
最后,我想到了背着盛满粪水的背囊的青年的脸,充满了厌恶和排斥。
也许美决不会是符号,而丑就直接可以用那筐粪水定义了。
功成名就的青年们中年重聚后回想往事痛哭流涕,我深感愕然,这是个萧瑟的历史,萧瑟至何地我却并未读出。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
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大约一年前就知道有这样一个电影,那时候叫《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法国片,讲的据说却是中国农村的事情。
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怎么扯得上边儿?
当时是蛮有些好奇的。
后来片子出来了,还代表法国参加了今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然后就看到了现在手头这张名字改做《中国小裁缝》的盗版DVD。
也难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四川省,人性压抑,生计困难,山大沟深,识字的人翻几座山才找得到一个,而三个年轻人的思想和命运,竟因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彻底改变,这样一部向法兰西致敬的作品,怎会不受法国人礼遇?
电影里的回忆者,当年暗恋小裁缝的少年,现在旅居巴黎的音乐家,颇有些像前年获了诺贝尔的高行健。
法兰西与一个四川山村的联系,是藏在鲁迅下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山里有史以来第一件自治的纹胸,声音曼妙的vilion,小媳妇下摆宽宽的水手服,和一个毅然走出山去的漂亮小裁缝。
不同的人在电影里看见不同的人生,在我眼里,那不是讲文学和人性,压抑和自由,而是一段感伤甜蜜的回忆,一个流淌着些怀旧情绪的爱情故事,是爱与不忍,是选择与放弃,当初少年的痛,在三十年后的夜风里,都化成了一丝惆怅,一杯乡愁。
于是,它和个人记忆有关,和青春有关,和去国怀乡有关,可以被任何从那个年代出走的人换成多情少女与红楼梦,青衫少年和维特。
电影算不上多出色,但把灰色的中国故事拍出了一种中国银幕上少见的个性和文学气质,明显感觉得到一个中年人文艺的眼光和怀旧情绪化为氤氲的光线,笼着电视机前这小小的方寸之地。
这就够了。
导演戴思杰,又是一个在法国学艺的东方人,在他之前得到许多人偏爱的是把东方的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陈英雄和比特吕弗还特吕弗的蔡明亮。
与其学美国人用金钱来堆砌电影的奢华,倒不如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影里浸淫日久,汲得一点偶现的灵光。
主演是周迅、刘烨和因《金粉世家》最近人气正旺的陈坤,按理在国内应该是有票房的。
但因为其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又如此可堪回味,要公映,怕是难。
我们自小就被电影、小说灌输的行为观念以及成人后按部就班的生活经验,与剧中不入经史的乡野气息颇有些距离,看这个中国故事,竟也有些猎奇的新鲜感。
这名字让我记起年轻时的母亲,那时身体还好,也是县城里的一个小裁缝,算来和父亲从中原迁到西北已整整50年了。
在北京长大的侄女从小就颇有些叛逆的性格,跟我说起她父母的包办婚姻,忽然说,二爷爷和奶奶比她父母还要幸福,自由恋爱,又一起离家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一愣,蓦然觉得,对上一代人的事情,以前忽略了太多。
悠远的小提琴声,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质朴,却很诗意的气息。
满目的翠绿,湿漉漉的泥水,通向大山的羊肠小道,似乎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情感是互通的: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希望。
书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最后,那属于三个人的青涩回忆被层层的水帘所淹没,门轻轻地关上了,唯有那瓶装满了思念的法国香水和那台给队长补牙、救了铃一命的缝纫机,还驻留在那里,静静地述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不管是那时的哭,那时的笑,那时的爱,那时的恨,现在看来都象一壶清茶,久久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那个时代,那时故事,那些人物,都变得如此可爱:虚伪的四眼,瘦骨嶙峋的老裁缝,一本正经的队长,唱山歌的老人,一切的一切,是记忆,也是符号,惟独那个倔强、可爱、善良,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裁缝,象谜一般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却永远留在罗明和铃的心里,当然,也活在我们的心里。
爱,有两种方式,占有和付出。
他俩都做了,他俩都得到了,肉体与精神,他们也都失去。
之所以是谜,就是永远都解不开,解不开,才会去怀念,去怀念那些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很遥远的青翠时光。
其实,具有文革情节的电影还有很多,如明亮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抑郁《蓝风筝》、《美人草》、《天浴》等等,有写实,也有写意。
也许,我们是被那段钳制的岁月吓怕了,所以,大多电影都炮制了一个在文革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我并不想只把它们看成是一场矫情的廉价走秀,却宁愿去相信那些可能被虚构或夸张了的故事,因为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头去承载一次无知的旅程、再经历一次人性的扭曲。
看这部片子的前一天,我刚刚看完备受赞誉的人生励志催泪片《阿甘正传》,很遗憾地没有受到多少触动。
无意间翻出这部片子来看,末了当提琴声伴着漫涌袭来的江水一齐舞动,我的泪水终于无法控制地在眼眶里打转。
小裁缝最后走出大山时向罗明解释她的改变是因为“巴尔扎克”,而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小裁缝无疑是美的,她从前的美是一种质朴天然不修饰的可爱。
像在山间随处绽放的野花,不需要多少刻意浇灌,借着天地山河的灵气便可以自在生长。
但这种美经不住多少推敲,空有一副动人的外表却缺少深深扎根于土壤的养分。
罗明、马剑琴以及那一箱外国小说真正给小裁缝带来了启蒙。
从单纯地听故事消遣到真正琢磨出书里的道理,小裁缝其实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潜移默化地对自己完成了一次灵魂重塑。
意外怀孕导致偷偷摸摸的堕胎事件更加触发了她渴望成为真正的新我。
正如她和马剑琴在去往城里的山路上喃喃自语的独白:“我觉得自己像是成为另一个人了。
”尽管这种改变对于罗明来说有些突然,在小裁缝身上其实却经历过一番不难想象的斗争,最终获得自我的破茧重生。
这样一个聪明伶俐、有悟性的姑娘,一旦完成了这种自我转变,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便无法再对她产生束缚。
走出去,做一只振翅扑腾的蝶。
她明白她的美需要靠自己去寻找,而这种美绝不仅仅是一副靓丽的外表而已。
它是无价之宝,甚至是一个女人可以憧憬并实现的全部。
通俗地说便是实践人生价值的过程。
尽管影片最终依然没有向我们交代小裁缝如今的命运,带着一番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走出去到底获得了怎样的回报或挫折?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也不需要给出答案。
她最美的那一刻就是迈出大山的那一步,最艰难的事情都止于那勇敢走出的第一步了。
小裁缝堕胎那一段曾经让我揪心了一把,害怕她最终的命运会和任何俗套情节一样:乡村姑娘和城市知情相恋,怀上对方的孩子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惨遭抛弃,一人孤苦度日。
而这部片子的亮点就在于此,给出了一个不同以往却又引人联想的命运安排。
我的被感动源于对小裁缝勇气的钦佩,更源于对这段他人青春故事的眷恋与怀想。
罗明如今身居高位,马剑琴旅居欧洲实现着自己音乐家的梦想。
可时隔27年也好30年也罢,美好的青春记忆始终深埋于各自心底。
这种情怀的美好可以让人奋不顾身地跳进水池在一只只纸船中寻找着熟悉的名字,可以让人几十年后再相逢杯酒相碰倾吐尽年少愁肠。
在三峡库区大移民的时代背景下去追溯个人点点滴滴的青春记忆,都是终究要被毁掉的东西,却幸运地多多少少将一些东西留下。
悠扬婉转的提琴声,缓缓漫卷而来的江河水,静坐着一对恋人读巴尔扎克……美得怎能不落泪。
最后的最后,原来记忆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开头让人心酸。。。
那是个毛主席的话全是对的,毛主席就是神的年代。。。
两个“有错误”的青年被下放到一个叫凤凰山的小地方。
到达那里要走两天的山路。
管理他们的队长是农民阶级兄弟,不懂书籍的美妙,更不懂什么是乐器。
搞笑的是,刘烨被迫给一堆农民演奏Mozart的时候,队长问他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陈昆机灵,说:“叫莫扎特想念毛主席。
”队长满意地:“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剧中说,汉朝,有个不爱江山爱少年的皇帝,把凤凰山送给了他身边的一个小太监。
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BL的记载。
偷看女人洗澡。
什么男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是一个样。
小裁缝的出场让人眼前一亮。
好个水灵的姑娘,但马上就会为她惋惜,居然憋在山里面。
她说的话,和摆在加里的土飞机,多少说明了一点:她和别人不同,她要学习。
“眼镜”的发言令人心痛:父亲是作家,母亲是诗人,居然被说成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
难道只有农民阶级才叫出身好?
身而为人不能这么低级吧。。。
毛主席。。。
果然周迅是精灵:“去把它偷回来。
"狡黠一笑。
她只是想得到。
拿到箱子,罗明第一句话:让她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姑娘。
居然是为了爱情。
但小裁缝,她却是真心为了知识。
结果,一个打摆子,结束了少女的清纯。
强势的男人。
补牙那段太妙了。
知青就是知青。
不禁想到了莫言笔下的右派。
一个比一个牛。
书就是知识就是世界,可以换取一切东西。
它无所不能。
巴尔扎克说: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谁也留不住一个有心的女人。
三弦的清脆,小提琴的悠扬,凤凰山的险峻,仙凤瀑布的壮阔,还有那仿佛延入天际的石阶,一幅美妙的画卷在银幕上展开。
就是这跌宕起伏的石阶,这条唯一联系着大山和外界的小路,他们从这进来,她却从这里出去,它到底是切断与外界联系的阻碍还是通往自由的通道。
当小裁缝毅然绝决的踏着石阶离去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有人追问。
故事这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或许又无关于爱情。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叛逆野性的小裁缝。
然而电影并没有流于三角恋的庸俗,而是用两个人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干柴烈火的激情,鱼水交融的柔情。
罗明大胆帅性对小裁缝的爱热烈直接,而马建玲则如小提琴悠长的乐音一样对小裁缝的爱内敛温婉。
而爱情却全然不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这两种爱就像是三弦和小提琴不同的声音一样,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了整个红色年代人们对外界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三个年青人为了得到一箱子外国名著,不惜冒险潜入另一个知青家中偷盗。
而这些盗来的外国小说在当时是被定为反革命的禁书,他们只能偷偷藏在瀑布底下的山洞里,每次拿一本出来,用晚上的时间挑灯夜看。
这些小说不仅改变着他们自己,小裁缝也在这些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每每罗明和马剑铃为小裁缝读起这些小说的情节时,小裁缝都会流入出异样的神采。
同时乡村里的生活也在悄然的发生转变,在他们给老裁缝朗读了一些法国的小说后,老裁缝做出来的衣服都带上了法国宫廷的样式,加了荷叶边和水手的图案。
山里的姑娘可能穿着当时全中国最时髦的裙子。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价格。
小裁缝怀孕了,为了能给不合规定的她做人流,马剑铃找到镇上的妇产科医生,贿赂他的是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
而医生看到他抄在衣服里头的小说片断便立刻同意了冒险为小裁缝做手术。
村子里的人们虽然不识字,但是对外面世界也十分的渴求。
他们派罗明和 马剑铃去镇上看样板戏,然后回来农闲的时候给他们讲。
有时候他们在谷堆旁听,马剑铃用米糠做雪,让村民们在7月天里听的瑟瑟发抖,有时候他们在河塘边讲,马剑铃用小提琴伴奏着,罗明一停下来村民们就迫不及待的催促,连平时严肃凶悍的队长也在这个时候专注的顷听着,当然有时候他们也给山里人说起遥远的法国,人们脸上便闪射出神奇的光彩。
那个被红色包围的年代,人们的心被朴实包裹着,而这层外衣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蠢蠢欲动,显得有点按耐不住。
小裁缝就是这个典型,刚开始的她从未出过山门,好奇于罗明的闹钟,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
罗明遇见她后便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个女孩,最后小裁缝终于改变了,换了语调,剪了短发,背了包裹离去,舍弃了她爱的人和深爱她的人。
罗明在石阶路上追上小裁缝,喊到:“不要走,你不知道我很爱你的么?
是什么改变了你?
”然而小裁缝却没有一点动摇的心,她淡淡的说:“巴尔扎克让我知道女人的美时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罗明松了手,小裁缝绝决的走掉,他明白这个大山已经再也锁不住她向往自由的心。
画面这部影片改编自导演戴思杰同名畅销书。
该书在19个国家销售并荣获5个奖项。
影片是戛纳电影节“一种注视”开幕影片。
同时获得了200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但是法方作为制片人,所以很少中国人知道这部影片。
整部影片都沉浸在青春的叛逆和红色年代的躁动中,却依然有青山绿水间的宁静,和三弦与小提琴交织的浪漫。
唯美,清新,别致的画面是电影的最大亮点。
电影画面用了许多大远景,将凤凰山的逶迤险峻尽收眼底,人在画面中是如此的渺小,对石阶进行的仰拍更让人深刻的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同时影片也运用了许多微妙的特写,尤其是表现人物眼神的流露上。
当罗明给村民讲电影时,镜头一个个从村民专注的脸切过,每张脸上都流露出对知识赤裸裸的渴望。
而在表现马剑铃内敛深沉的爱时更是到位。
一个长镜头透过窗户看到小裁缝和罗明正在激吻,拉近来看到窗户里的马剑铃眼神立刻黯淡下来,但是依然是纯洁得哀伤,或者更多得是些许遗憾,没有任何一点怨恨或者恼怒,镜头落幅停留在马剑铃毫无表情的侧脸上,而这张脸却把挣扎的内心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
整部电影里唯一一段激情戏,导演也用了近景加特写的表现方式,画面一半是水一半是人,同时穿插房间里老者弹三弦的镜头。
近来的电影激情戏来得太多太裸露,这场戏在相比之下显得保守得多,画面中两人在水中如鱼般缠绵,水波荡漾,山影横斜,水中漂浮的水草变成维障,远处传来清脆得三弦声,和老者悠长得吟唱,让这场激情戏显得微妙自然,又带着些许法式的浪漫。
给队长补牙的那一场也运用了许多特写的切换,缝纫机转的飞快的滑轮,小裁缝用力踩踏板的脚,队长痛苦扭曲的脸,其他人忍俊不禁的表情,配上莫扎特轻快的《小夜曲》,冲突出来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电影结尾时那个画面虽然用了特技,也有点抄袭《泰坦尼克号》的嫌疑,但依然很唯美。
大水慢慢漫过房间,漫过马剑铃要送给小裁缝的香水,昏黄的画面,若隐若现他们在房间拉琴给小裁缝读书的情景,电影在这里停滞,青春在这里停滞。
情节电影中还有值得称赞的是许多小情节。
影片没有直白的说明两个男青年都热忱的爱着小裁缝,而是通过许多个小小的情节表现出来。
一日他们三个躺在树荫下休息,镜头先是拍马剑铃牵起了小裁缝的手,然后镜头慢慢拉开,小裁缝另一只手却牵着罗明。
在后面小裁缝被蛇咬了的那一场,马剑铃颤抖的给小裁缝吸毒血,小裁缝说:被蛇咬的又不是你,你抖什么。
马剑铃抬起头,一点点失望的眼神。。。。。
马剑铃对小裁缝的爱全都运用侧面手法,用小提琴的声音烘托出来,但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小裁缝,没有对她说出来。
而此时爱情已不重要,他们拥有的是美丽的青春回忆,是对自由无尽的追求。
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许无关于爱情。
青春就这样在大山里逝去,最后大家都离开了大山,罗明成了口腔科教授,马剑铃在法国当了一名小提琴乐手,却没人知道小裁缝去了哪里。
小裁缝留给人们最后的印象就是那个倔强的走出大山的背影,一个追求自由的标致。
电影用爱情的名义表达了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作者或许是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对青春的追忆,而作为观众的我们这一代却得到了对学习的一种激励,对青春的一种号召。
0分(远不如王小波,虽然他的问题也很大)莫扎特永远怀念毛主席。知识分子自我殖民的精英味儿太冲了,为什么许多自由派“反思”前三十年的作品都要安排一个老朽的“文盲”的充满大家长式权力欲望的前现代乡土和现代国家治理弊病结合一体的农村基层男性干部?
在禁忌的年代与文学偷情。
个人最喜欢的迅哥儿的电影。在磨难时光里,周迅陈坤刘烨带来了纯真年代。书籍是充满力量的,从书中醒转过来的心灵,见山不再是山,见水洗脱水。小裁缝也不是刻板印象里荷尔蒙燃烧后被知识分子抛弃的废料乡女,她憧憬了自由,主动改写了命运,听说去了香港。电影完。
难得一部有青春文艺爱情气息的文革时期电影。
坤哥你又调皮了,莫扎特永远热爱毛主席什么的,诚心笑死。作为一个西南人对三峡移民有很诸般感慨啊,觉得最后被蓄水淹没的缝纫机和香水特别美。西洋配乐和山村生活莫名很搭,毫无违和。坤哥不愧是家乡人,方言好标准只是为了故事情节,少些重庆味道。西南话果然还是要整天锤子JB屁眼才算地道
对知青下乡乱搞小姑娘的情节无爱,只是特定时间地点情境下的美,真让你把她带回城里过一辈子你肯定又觉得她太粗俗没有共同语言了,罗明为什么要改造小裁缝,并不是因为他爱她,而是因为他不爱她,他爱的只是自己设定中的被他改造完成之后的小裁缝,他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一起过城市生活
周迅同学就是天生的演员啊,四川话都说得那么好。
挺可爱的小品式电影,带着点落寞和不甘心,不过似乎三人都有了最好的结局,周迅简直灵气的要死。刘烨那时候头真小,顺便再吐槽一下他真爱的是坤哥把
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而我只剩下一副空壳,与其三个人这样耗尽年华,不如舍弃掉离去,成全完整的自己。或许遇到这两个爱她的少年,只为苏醒女性意识的契机。不是一定要选择爱情,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女人要有守护这份美好的坚强力量,而不是依靠男性。
文革造成的心理创伤需要得不是巫术而是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卫生健康。可惜中国人并不在乎凸^-^凸 中医的药材里面却有“藏红花” ,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异装癖是病得治,莫须有得混到同志队伍中去?同志早已不是神经症。
『补標』VCD光盘
文化改变人。巴尔扎克才是改变小裁缝一生的人。
开篇的调性就定义了这是一部禁片。7.4
把刘烨和陈坤摆在一起的画面还真是好看啊~
结尾虽然很突兀,但是是整个片子最喜欢的部分,出走的小裁缝,他们把她当成把包法利夫人,她听到了巴尔扎克说女人就是无价之宝。这个转折非常生硬,前期的铺垫也不够,小裁缝前期的形象塑造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山里精灵,所以她安安静静地听着他们在读书,突然地怀了孕,在小提琴地掩盖声中流掉了孩子,突然说要出走,有点看不懂这个表达。书是伤痕记忆里能够明道的痛楚,但是用得太满反而不会被打动,也没有感受到书对小裁缝的启蒙,这段互动的落点都在情感上,反而是一些细节让人感觉心痛,妇科大夫在袄子上认出了傅雷的译作,有些东西就是这样的难以忘记…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刘烨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像《那人 那山 那狗》那么有灵气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谨慎反对一下,空有届时华语电影史上最宽松审查时期的惊人政治尺度刻画,世界电影节里的中国政治艺术片毛病一个没落下,一是导演没有视听语言,画面和镜头丑出天际,审美荒漠毫不为过,二是影后影帝领头的表演难说出挑,更别说素人演员辣眼演技,三是政治表达停留在标签直白呈现上,与故事与人物与时局割裂开来,红卫兵、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知识分子成分不好、知青下乡都沦为突兀背景,四是多处设计极尬,比如挑粪水、犁田、偷书、对着大山喊作者名字,五是四川深山文盲、土法子打摆子都只停留在机械得猎奇展示上,能震撼老外忽悠不了中国人,总体来说:一部欠缺深度思考和艺术审美的粗糙劣质文革独立华语片,大概落后电影发达国家半个世纪。
刘烨后来去法国和人拉弦乐四重奏的那个地方,是上交排练厅=_=
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我还想找到你,是该去到什么地方呢?
有趣的电影,浅显的表象,七十年代的中国,那一群人如何渴望知识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