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
Meel Patthar,मील पत्थर,Milestone
导演:伊凡·埃尔
主演:苏文德·维奇,Pavitra Mattoo,Lakshvir Saran,Mohinder Gujral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旁遮普语年份:2020
简介:经验丰富的卡车司机加利布即将到达50万公里的行驶里程,这也是他所在公司的最高纪录,然而就在这个当下,他的背部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疼痛。加利布于是决定回家,并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封信。他去了自己所在的村庄,为已故妻子的家人向他提出的赔偿索求进行辩护。村委会最后做出了一个不利于加利的裁决,给了他 30天的时间来决定一个合理的..详细 >
有浓厚的现实关怀,但故事讲得略沉闷。第一部的风格在这里没有进一步更彻底地贯彻下去,还挺可惜的。2.5
灰暗沉闷如工作狂的生活,而生活或许也有那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可你也没时间去感受。
#24th siff# 故事零散 立意不明 影厅有虫 隔壁说话 观感无奈
为啥在平遥那么不专心的刷手机啊!几次想收好后好好入戏,又总是失败的拿出手机,也可见这个印巴卡车公路片没有一下子抓到我的人物。哪怕乡村宗法审判,本可以作为触发焦虑剧情的事件,但重点又落回司机日常状态的绘画般细节描述,也就从此进入不了了。
#SIFF第五场,中年男子的苦闷人生,太平淡了中途打了个盹。最后的那场大雨已经是全剧最激烈的场面了。“我的痛苦源自于我只会做这个”,满屏都是打工人被资本家支配的无奈~
始终认为相比“悲悯”,“乐观”才是新现实主义最宝贵的品质,这一点上导演一直做得不错。不过相比前作,电影的语法形式已经变得有些混乱了。
前面给我看困了,最后背脊发凉。
2021siff:没劲,不是我的菜
前浪被拍在沙滩上时,没人要关注你的处境和意见。无论什么经济体制。
还好吧
一个老好人的黯淡生活,资本家和劳动者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老一代人无法言说的生活与精神重担,终有一天也会转移到新一代人身上…
资本主义下塑造的劳动者(男主),工作的理由是因为只有工作才能证明存在,而痛苦恰好也因为工作是“我”的全部,甚至婚姻也只能作为牺牲品。劳动者的结局也只可能是社会达尔文规则下的淘汰悲剧,毫无希望可言。而资本主义所塑造的资本家,片中由服用了吐真剂(酒)的失业老人说出本质,没有聆听,无法沟通,却不妨碍他们发号施令。在如此窒息的环境下,一步步将男主向黑暗的深渊推近。而正当即将崩溃之时,忽然一切出现了转机,罢工的坚持获得了胜利,被淘汰的老人也因年轻人的良心发现而重拾希望,年轻人主动揽下老人的“腰痛”,分担痛苦,让希望还保有,甘露终将落下。
【平遥电影节展映】亚洲首映。关注个体的现实主义力作。构建起资本主义体制的劳动者是生产者,依存于这个制度的工资生存,同时也在被剥削、被索贿、被更年轻新人替代。生活、婚姻也承受着由此而来的压力。巨大的失业危机困惑萦绕始终。同样的故事在世界各个角落反复上演。
导演的上一部《索妮》是第二届的卧虎单元最佳影片,第二部长片又来了,依旧是手持跟拍和形式主义题材,风格更加娴熟。这部的情感的力量并不像上一部那么直接,那么容易让中国的观众迅速带入进去,它变含蓄了,主题的抨击力度也成了向内收敛的。电影从头到尾跟随着一个大叔,因为萨达姆·侯赛因,他从科威特来到印度,做了货车司机。编剧就这样去留白社会大环境,把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做成故事的背景,不去直接交代,只是把这一切变成男主角遇到的重重问题,问题越积越多,但一直不给情绪的出口,最后那场大雨成了点睛之笔。
印度提前取款还要付高额违约金 还是社会主义好 片子的沉闷与压抑其实与讲的故事挺符合的 在资本之下 人已经异化到不足以称之为人 婚姻 亲情 友情 在工作面前什么都不是 愿共产主义早日实现
用好莱坞式的拍法拍的
1星给底层视角,流水账,节奏差,2倍速都嫌慢。2021.10.9 7.0/310 短评108/差评11%(差评%显示何时关闭的?)
内敛含蓄,是真正学会思考的外部表现,反而使思想性和艺术性更成熟了。但观感很闷。
导演的表达还是比较容易GET到的,作为印度的现实题材剧情片也足够友好,在国内当下中年事业危机和鼓吹努力的大环境下也显得挺应景,男主演的也够稳,到位地烘托了这种明知是绝望也没法回头的中年孤独,唏嘘啊
仅仅从印度一名普通货车司机身上采撷的生活碎片,让人得以窥伺人生河流冰山下庞大阴影。在某个冰山溶点,你会发现晦涩的未来,就写在立足之处,被时光里对工作及家庭的耕作侵蚀裹挟,继续漂流。导演是悲悯又踏实的,他的社会性根植于对生命的观察及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