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看什么。
影片的前十分钟我竟然还觉得不错。
看到第四十分钟时我开始打开豆瓣看影评。
看到结尾前的烤鱼和篝火之梦时我忍不住打了个一星。
我先占个坑,等我回去用电脑写第一篇我的豆瓣影评。
哦,对了,这还不是结尾。
——————————我在想季野有给她房租 钢琴钱 以及其他吗 27的人的感情 怎么这么荒唐 。
感觉电影也就前十分钟还抓人眼球。
后面我不得不开始打开豆瓣一个一个刷影评。
现在好不容易撑到他俩分手,也可莫名其妙。
最后真的想用法律视角开始分析这个影片,总感觉这是季野骗得第九个姑娘。
其实大可不必。
(这是我刚刚刷影评的评论)——————————其实我挺想听papi酱“吐槽”自己的电影的。
啊 未完待续。。。
大年初三晚上打开这部电影,本想看个开头就睡觉,没想到一百分钟缓缓过去,可以说是津津有味看完了整部。
没有乏味,没有尴尬,没有一次想关掉视频,观影体验竟然如此沉浸顺畅。
先说说剧情。
推介语是“非著名十八线编剧的爱情”,不够确切,应该是“非著名十八线编剧的北漂日子”。
爱情,只是这段日子中的插曲。
到来和逝去,都顺其自然毫无强求。
男主渣不渣的也不是太捉紧。
一个男人和一段感情,无论从表面还是内里,都没有动摇过女主的选择和生活。
这一点挺真实也挺圈好感。
故事的基调很像《后来的我们》。
查了一下,导演也确实参与了这部刘若英电影。
但《明天会好的》没有很强的叙事脉络,更像是一部散文诗,围绕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北漂生活,铺陈她的事业、理想、爱情、亲情,用一种有分寸的方式,描绘淡淡的落魄。
导演的节制,让原本容易用力过猛而招人厌弃的“文艺青年式”生活以一种尽量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甚至很多细节颇为共情。
比如,女主跟男主恋爱之后,两个囊中羞涩的文艺青年开始为挣钱而接活。
男主的艺术家气质没有丝毫折损,拿到定金就买下钢琴开始创作,资方不满意他就不干了,继续跟乐队到异地演出。
这种典型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质,在别的电影里很大程度会成为男女主吵架的导火索,或者导致女主为爱牺牲被骂恋爱脑。
但这部电影的女主很豁达,没有纠结就做出“(才华这件事)你负责创造,我负责挥霍”的决定。
这与她始终珍视靠天赋做心中所愿之事的人的理念相一致,也是她在现实与理想针锋相对时的一种自洽。
所以,电影中女主对理想的坚持,并没有以一种对抗全世界的抗争面貌出现。
她温和地对待现实的嘲讽,甚至以自嘲(脱口秀)的方式对尴尬与失败做自我消解,这都让她的形象鲜明却不尖锐,更像一个普通人,有坚持亦有退让,有怨愤但更愿意笑着面对。
电影写实的风格平和展现了文艺女青年的多面生活。
其中,有抱持理想的纯真热烈,有现实碰壁的窘迫无力,有随心而行的自由洒脱,也有不得不面对社会评价的自我怀疑。
这些情绪都以平和的叙事展现出来,导演没有浪漫化理想,也没有过度渲染困难,这就为引发观众思索“放弃走大多数人走的安全人生路线、转而在某种不确定性中探索追寻理想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预留了空间。
生活的路看似云云总总,但概括来说不过是安全还是冒险的选择。
后者一定是少数人走的路,但勇敢的人选择热烈地冲刺和燃烧,哪怕失败也不后悔,永远都是值得尊重的。
感谢这部电影用一种非常平等、尊重的态度展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些片段,让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安全领域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海报的文案还是相当扎心的,这不就是说的苟着的我们么。
无论是北漂还是上漂还是广漂,还是其他漂,大多数的我们,都是被当地的房价拿捏得死死的。
哪怕你是想着“悠然见南山”,那也没可能,因为你一没有户口,而没有土地,三没有这证那证。
一代一代人的明星,一代一代人的朋友圈,一代一代人喜欢的电影,一代一代人的购物车,这是个可以“借鉴”的识人方式。
这四张图,可以看出来,故事的主角是个苦逼又有点文艺的青年。
是的,确实如此。
不过,主角还是属于幸运的,至少还可以在勉强生活的时候文艺,还可以用自己的文艺勉强生活。
至于她的闺蜜,虽然也是满腹的牢骚,但老早就屈从于现实。
嘴上说说是一回事儿,身体力行又是另一回事儿。
闺蜜可不想被生活折磨成这样。
“前面一个洞”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作为一个“十八线的小编剧”,想要在工作中找到存在感实在太不容易了。
职场,也是战场。
这里头,其实容不下许多文艺,所以,主角在职场遭遇碾压,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作为故事,主角还得再惨点。
于是白客客串了一下“负心的”男朋友,给主角又踹了一脚。
小鹿的出现是个惊喜。
但是,初识小鹿还不是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当时在《奇葩说》里头,小鹿的表现更抢眼。
主角在故事里头,被生活狠狠的上了一课。
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一年又一年的坚持,虽然说咬着牙也挺过来了,但是,也仅仅是挺过来,而身边的人,没有咬牙的坚持,用一点点的妥协换取了“社会标准”下的前进,于是,只剩下主角越过越惨。
坚持,有时候就是花时间走难走的路。
那边有条好路你不走,怨得了谁呢。
事情的爆发,大概是在一次“工伤事故”中。
主角熬呀熬,熬出了重伤。
话说,孤单指数里头“一个人上医院”属于几级可以了解一下,但是,单位表示,这点小伤算什么。
主角决定,不玩了。
自己多少也算是编剧,那边好走的路为什么不走呢,“二胎和暴发户”,自己可以选一个。
只是,回家之后就上床,完全忘记自己把房子短租出去的桥段,有点匪夷所思了。
大概,只是为了介绍男主吧。
两个文艺青年,实在有太多的共同点,特别是在“坚持”的理想下,相当的有共同语言。
只是,这玩音乐的比玩文字的更不靠谱,脾气更大。
女主已经选择了“二胎和暴发户”,男主却拿到定金就买了钢琴然后玩艺术家气质不交稿。
这样的玩法,早晚得出事儿。
被百无禁忌的闺蜜带坏的女主,也开始百无禁忌。
你是开车呢还是开车呢,反正车速已经在这儿了。
故事的最后,女主选择了回家。
这老爸老妈的相处方式,可以鉴定,是亲生的。
在这里,女主看着自己儿时的伙伴一个个成家立业,早早就跑到了自己的“前头”,貌似要选择放弃。
其实,这样的结局,大概更贴近现实,但是实在太丧。
女主决定,再坚持一年。
这一年,女主在北京的生活略有提高,但距离“结婚生子”还相当遥远,社会对她“坚持”的认可,有,但不是很多。
奇妙的是,那个不靠谱的男友,却一夜成名。
难怪那么多“励志”的题材,不约而同选择了“玩音乐”。
小看了papi酱电影的豆油,其实是自己的不自信。
近年难得的比较贴近生活的电影。
对,我说了“难得”和“比较”。
“难得”是近年电影越来越浮夸,已经很难找到贴近生活和时代的电影了,“比较”是真的没得相比的了。
除去“难得”和“比较”这种加分项,单纯说这部电影,首先papi酱演的还是很自然流畅的,故事也讲的很有意思,生活场景也“比较”真实,对,我又说了“比较”,和谁比较?
当然是现代青春剧了,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住着样板房别墅的“打工青年”。
这部电影是讲理想主义的,当然是理想主义与现实是有矛盾的,理想主义者是不被世俗束缚的,自然价值观也是不被世俗认可的,比如季野,其实女主反而是认可她的,可是观众是不认可的,豆瓣观众只给了4.8分,呵呵,豆瓣评分越来越奇葩了,感觉他们更认可政治正确的庸俗的价值观和故事完整性套路化的结局,而又是他们又非常认可大师的非常规。
我觉得抛开这些单纯讲电影,papi酱第一部作品就已经很成熟了,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人物相对真实,故事不一定要有完整的结局,这样就挺好,这样才更要有勇气,非常好,反而这种轻描淡写、这种从容我认为很厉害了,豆友不要小看了。
p.s.季野的清唱实在是太好听了,人也太帅了,简直就是完美的艺术家,令人艳慕。
p.s.本片监制是贾樟柯,如果导演挂上贾樟柯,是不是4.8得倒过来8.4,贾樟柯估计这些豆油更看不懂,但是他是贾樟柯,怎么都不敢说自己看不懂只给1星吧。
所以名导就算拍了个狗屎也有人给高分,比如张艺谋之《影》、冯小刚之《芳华》、诺兰之《信条》,这些都属于晚节不保,屎就是屎,不管是谁拉的。
好的就是好的,不管是不是名厨。
所以就事论事,就电影论电影,papi酱之《明天会好的》这部电影成熟、好看,特别是在“难得”和“比较”上来说,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p.s.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已经谢幕,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姜文 贾樟柯..都已经谢幕的,感觉国内电影界已经后继无人了,再也无人能拍出那种时代感的电影了,papi酱这部电影自然是无法和这些名导早期的电影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种回光返照。
我真的很希望你们这些沙壁豆油能不能好好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自己的脑子想这部电影怎么样,好不容易的一股清流不能就这样磨灭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papi酱这样的电影,而不是让好不容易的清流消失。
刻意呈现的唯美镜头,矫揉造作的台词,堆砌出一个理想化的北漂生活,整个故事既不漂亮也不精彩,宛如一个空中楼阁,上次看到这种垃圾电影,还是郭敬明的小时代。
整个剧本稀碎无比,剧情推动全靠刻意编排,演员成了导演的提线木偶,角色本身没有半点主观能动性。
试问,哪位北漂女性敢把房子冒然租给陌生男性,租就算了,还敢中间打隔断一块儿睡觉,晚上男主角还打飞机,这种人谁敢和他同居一室,我就问导演你自己敢吗?
😅我真是尬的用脚趾扣出一座CBD。
闺蜜的角色也是尬的够可以的,一边和女主角贬低自己老公,一边又因为房子和人家结婚生子,😅导演物化女性的水平比拍电影还高。
总拿年龄说事,仿佛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拥有某种特定的姿态,真有意思,内容和电影名背道而驰,明天会好吗?
会吗?
我看根本就不会,我只看出了导演呈现给观众的年龄焦虑。
大段的PPT,尬的人发麻的脱口秀,中间摔倒的镜头还抽帧了,太多槽点,不想说了,脏话已经快要脱口而出了😅这种烂电影,真的,别买票,快逃。
讲真,这个脏脏男在我屋里点燃第一支香烟时,就会连人带箱扔出去。
更别提她腾出自己家给脏脏文艺男带女人回家乱搞,自个儿在路边长椅上挨冻消磨时间(用女主的话说“自己像只流浪狗”)。
哦不,压根儿不会把家租给外人。
还有拄拐杖在厨房给文艺男做饭,自己垫两千块给他买钢琴等无语桥段。
最后还和这男的交往了… 嗯,锁死祝福,瑞思拜。
真心看不下去,弃了。
贾导监制?
中央戏剧学院硕士?
就这?
哎!
上来名字就不吸引人,没意思。
开头儿的旁白,更让我有不好的预感。
自恋+流水账,可惜了这盗版苏菲玛索的外表。
全是标签,全是老嗑儿。
你管这叫电影?
失望。
Papi酱的处女座,就这?
还不够140?
真是没得说了。
看到评分,略感欣慰,大家还是不瞎。
没有北漂的经历,理解不了这种循环租房搬家租房、在稀碎的工作、生活中求生的经历。
西晒青年,优雅的像一只金色的猫,每天从床上慵懒的醒来,回想昨天晚上梦里面那条燃烧的大船,照亮自己,继续自我感动,全身心投入当编剧的向往。
每天拿着孤独分级指数剖析自己,一个人入睡,一个人醒来,一个人手术,随性的爱情过后依然是一个人。
回到故乡,带着雾霾的气息,感觉自己都不像本地人,甚至找不到原来的老房子,儿时的玩伴带着假面相遇,充满了陌生感。
走丢的梦境是三岁时的真实事件,上一代人的关心,就是给你吃的,给你满是热气和自责的青团,跟至亲的人,习惯用贬斥诉说亲情,用比较表达希望。
脱口秀的段子,都是编写者挖掘自己的痛苦来博你一笑,所以有的人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原来小丑竟是我自己。
当一个上班族在地铁座位上边啃面包边扭曲面孔流下眼泪,众人只能目光关切,但不好说什么,你只能默默的坐在他的身旁,给予无言的安慰,只希望他也有一面镜子,将西晒的阳光印到他的脸上。
27岁,该有一个什么姿态呢?
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给自己一年时间,再给一点时间,搬到下一个西晒的房间,下一次把阳光从镜子映到脸上的,不会再是那个人。
#时不时的戏#明天会好的 #tomorrowwillbefine
我特别理解这个类型的电影了,也能理解背后创作者的初衷,因为这是一个特别不好表现的题材,没什么大导演想拍,因为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艺术感,也各种不适合去参展拿奖,甚至投资商都不见得有多心甘情愿,但我还是一定会看的,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打工的一员,虽然我不在北京,但光看海报就很多共鸣。
导演查了一下,就是个编剧,以前参演过几部大卖的影片,这个影片大概也就是自己的经历感悟吧,电影成绩不算太好,但我觉得每一个都觉得自己的作品能够出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光庆祝的事。
老实说,导演的手法非常稚嫩,我这么说不是说我去拍就不稚嫩,因为我也完全不会拍,但还是看过些电影的,这是我的感觉,节奏把握就很像流水帐,Papi的表演层次也不强,基本就是保留了原来自己的一些特质,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看的我已经心里起疙瘩了,每一个都真实的让我们不想去回忆。
这部片子不是拍着别人看的,就是给那群很普通的人一个记录片,那个在地铁里边啃面包边哭的场景,想来每个打工人看来,都心里头酸酸的,但我们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抱抱你,没有人会去真实的抱你,而在哭的那个人,也不希望别人去抱他,因为在那个陌生的环境下,他的情绪才敢得以真正的释放。
我们徘徊于老家和城市之间,几经流离,身边的朋友在我们看来,都一个个的向前了越来越好了,但我们却止步于前,女主那个“觉得自己很特别,但又好像没那么特别”,着实击到我了,好像被别人点中死穴般的难受,让人不愿回想第二遍。
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做错,但我们恍然之间,不知道为何我们就成了这样了,那些自负的,低头的,懦弱的,勇敢的,好强的,委屈的,都成就了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子,每一条细小的皱纹,每一个加深的眼袋,每一个老去又不服输的精神。
真的好想有个机会,能赚大钱,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啊。
但现实好像是,我们的梦想,在这个社会,几乎都难让我们赚大钱吧。
烂片一部 看了全程想睡觉,papi酱短视频真的很搞笑,但这个文艺片是什么鬼????
看了3分钟就像关掉删除,烂片一部 看了全程想睡觉,papi酱短视频真的很搞笑,但这个文艺片是什么鬼????
看了3分钟就像关掉删除,烂片一部 看了全程想睡觉,papi酱短视频真的很搞笑,但这个文艺片是什么鬼????
看了3分钟就像关掉删除,烂片一部 看了全程想睡觉,papi酱短视频真的很搞笑,但这个文艺片是什么鬼????
看了3分钟就像关掉删除,
吐了...被预告片张超低音炮骗进来...
还是谢谢贤哥、王律、Papi和一罐Rio陪我度过了一个很丧的晚上
没有人喜欢在电影里听别人朗读日记,张超真的是一个从内而外散发“我是人渣”气质的演员呀!
4.8也太低了…看到一边倒的评价差点不看了。脱口秀片段是好的。白鸟悠悠飞起的时候,是被触到的。并不是主人公人物的魅力,因为即便带点自传色彩,也没有打算把它素造成强魅力的主角。也因此感到了主角,和创作者,有她的真诚。上次坚持逆风打分是《临时同居》。3星半吧,我感觉6-7分之间还是值得的刚好是两位有才华的编剧起家的女导作品。有些评论里写的,甚至被不同人反复提到的,的确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为代餐加一星,分手那里真是代死我了哭死我了,可是里面所有人都随时随地打开心扉,一点也不好看
北京女子图鉴大电影既视感。
北漂女编剧都爱自比伍迪艾伦和坂元裕二吗?不够好但是已经不错了。想问导演用这么多内心独白而不用情节和画面,是设计如此还是力有不逮。但是每次女主说想做编剧我心里都跟着流眼泪呜呜。还有“我今生每次高潮都是靠自己”,很不错,国产电影进步了。导演说喜欢伦敦生活和弗兰西斯哈,我就又想到19年资料馆放弗兰西斯哈那次,小西天1号厅坐满了,我觉得那里坐了一屋子弗兰西斯哈。
奇怪的打光、尴尬的台词、生硬的表演、看似丧气满满实则避重就轻的剧情走向,让人生厌。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只能拍短视频,但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个时代拍短视频都可以如此火。娱乐至上,娱乐至死,这是愚民者和愚民的时代。
一张你拿手机在街头随手拍的照片,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什么美感,就是街头日常而已。
两万的钢琴二手只能卖八千,一百八的烤鱼拔个鱼刺要花三百。那一刹那想要跟他去任何地方,不过是自己没有了方向。穿秋裤的胖子陪闺蜜去了瓜纳华托,只有相同气味才能取暖。左右眼轮眨的技能并不能在这座城市里容身,心中那只被点燃的木船也无法在这俗世间立足。西晒房阳光充足却热量过剩,像极了生活。
不太了解北漂的真实状况,但影片总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气质;干瘪的人物独白空谈理想抱负,实际行动的展现少之又少;说是献给心中有火的自己,但影片内容像是给这团火浇了水;一些台词挺适合拿来装装的,没有归属感,哪都不是家。最后我觉得papi没有撑住这个角色,跟《妖铃铃》一样游离在影片之外,还不如看她的短视频有意思,作为粉丝加一星吧。
这种贩卖北漂焦虑的电影什么时候可以停止?理想和现实的失衡,用了近10年还没结束,还告诉自己要再撑1年,这种鸡汤文学着实有点齁。男女感情线甚至都可以说不是爱情,如果直接说是比较纯粹的炮友关系,倒是可以值得褒奖,但最终并不敢。
生活平淡到像白开水一样的人原本很容易被这样的题材蛊惑——因为没有经历所以会轻易相信被看似文艺又现实向的作品。但是把,越往后看越觉得别扭,包邮区女青年北漂九年落魄潦倒却不回家,好像没什么说服力。整个片子就是女主角絮絮叨叨的独白,把各种情绪各种观念强行灌注给观众,火烧木船的桥段故作高深实则空乏尽显。实在对不起片头贾樟柯的金字招牌。如果一定要找点共鸣的话,可能是这么一句:他就像深夜小众电影里的唯一一句弹幕。哦对了,爱奇艺,papi酱,笑果文化,果然一家人。
不是什么很了不起的电影,也没有什么很了不起的技巧,但是很真诚,很喜欢。难能可贵的是把高度贴近现实的情感处理的如此熨帖,笔下的东西骗不了人,然而因为这种情感的小众注定了在商业上不会大卖。曾经也不止一次和身边朋友讨论过“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反映我们自己生活的作品”,看完这部,我想大概是不用做了,都在里面了。
继《大红包》之后,又一部豆瓣评分不足5分、带着烂片的预期观影、结果个人观感反倒还可以的片子。→ …2010年最火的电影《阿凡达》、2019年最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闺蜜喜欢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女主角萧渝喜欢的电影《罗生门》、“人生有三条道,上坡道、下坡道、没想到。”→《四重奏》、萧渝父母喜欢的电影《庐山恋》《芙蓉镇》……—— 波点男生:“这些年,我爸妈也不催我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感觉到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肯定知道,我这辈子也不会结婚,更不会有孩子。”、萧渝:“……我这辈子到现在为止,每一次高潮都是靠自己。”
(我需要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它有多好看。)成年人,孤独是常态,失望也是。萧渝失声痛哭之时,想抱抱身边的同路人——因为“我们时代的爱无能”。(我也就瞎比比)
2.5,最近有贾樟柯滤镜,冲着监制名称➕0.5
一部很有诚意也很袁媛编剧风格的片子:一人一猫,来过又走的男人,虽生活不易但还要抱有希望继续上路……女主职业是编剧的设定源于导演本人,很真实。但当下“北漂”题材本身已经不算新鲜,和《新年好》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浮沉并不代表整个群体。北京这么大,葬下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最不缺的就是年轻人的故事。也许用群像,加入更多鲜活立体的人物会更好吧
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