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聊刑侦、犯罪类作品,我们经常会聊到“悬疑感”。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具有“悬疑感”呢?
常见的有两种:其一,案件以破案者视角展开。
靠情节排布巧妙、作案手法犀利、破案段落曲折来构筑线性的烧脑过程。
例如,咱们讲过的《无证之罪》、《白夜追凶》。
其二,则是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通过丰富的故事结构,让观众很难通过线性观影,一眼看穿其中奥义。
直到最终水落石出,大家才意识到真相原来如此。
例如也是咱们讲过的《不速来客》和《蒙太奇》。
当然,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将二者结合。
实操起来,就是咱们要聊的这部西班牙电影:《上帝的笔误》
故事发生在1980年前后的西班牙。
咱们的主角爱丽丝,是个十足的已婚富婆。
按理说,有钱有颜有车有房有学历有对象,妥妥是个人生赢家。
但是,爱丽丝突然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按照爱丽丝的入院申请看,是她试图毒杀丈夫,被发现后丈夫将其送进精神病院。
而且,申请信上指明,爱丽丝是个高智商精神病。
她特别擅长撒谎,且特别会看人眼色。
但爱丽丝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则说,她是化学高材生,也是私家侦探。
她有一个小白脸丈夫,丈夫沉迷声色犬马,并觊觎她的财产。
丈夫将其送院治疗,就是“合法绑架”,并占有其财产。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悬疑点:爱丽丝究竟疯没疯?
当我以为,接下来的内容会滑向自证清白环节。
或者是要整个大活儿,证明爱丽丝就是疯子的时候,第一波反转出现。
爱丽丝入院之后,从随身携带的书里抽出一堆剪报。
剪报内容指向精神病院曾经出过人命,而一组疑似闪回的镜头,也给到了一场纵火案和一具尸体。
跟上文爱丽丝自称侦探的信息一对,她似乎是进院卧底,试图查明真相。
同时跟介绍信里的信息对比,又验证了她确实很会撒谎。
所以目前为止,爱丽丝的身份底牌,依旧握在手里。
爱丽丝入院之后,故事继续往前推进。
在这里,她结识了一位病友伊格纳西奥,此人虽然也是精神病,却能携带打火机还能喝酒。
此外,还有智力残障、把爱丽丝当成妈妈的双胞胎。
以及老色批侏儒,和侏儒的大块头好基友。
主角团悉数登场,不出意外的话就该出意外了。
某天,侏儒试图强暴爱丽丝,爱丽丝陷入昏迷。
等她醒来时,医院主管却告诉她,侏儒已经死了。
爱丽丝误以为是自己反抗中,失手杀了侏儒。
随后在跟精神病院长对谈时,爱丽丝提到了前文书的那次命案。
这里,爱丽丝给自己的侦探故事,做了更多的补充。
简单来说,报纸上那起命案之后,死者的父亲一直不相信儿子死于意外,便雇佣了爱丽丝混进精神病院卧底。
院长则是死者父亲的朋友,三人私下商量之后,便以爱丽丝是精神病为名,将其关进精神病院,方便她展开调查。
为了让戏更加真实,爱丽丝甚至把入院申请的文件,混进丈夫要签署的银行账单里,让他稀里糊涂签了字,以坐实爱丽丝就是精神病的事实。
以当前的信息看,爱丽丝的一切,都是三方合谋。
但可能是因为此事并不光彩,当爱丽丝向院长摊牌时,院长连连否认。
不仅否认,还强调爱丽丝是精神病,精神病的话没什么可信度,况且这个精神病还有失手杀人,或者叫正当防卫杀人的可能。
最关键的,爱丽丝一直在强调,她的所作所为,都是死者父亲的委托。
然而院长请来死者父亲时,爱丽丝却表示并不认识这人。
前半段一直在下大棋的爱丽丝,行为逻辑突然断裂。
这似乎验证了,她确实有严重的臆想,并且善于撒谎。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疑点:谁杀了侏儒;爱丽丝入院之前,医院是否真的出过命案。
第一个疑点简短来说,杀死侏儒的人,的确不是爱丽丝。
而是爱丽丝的“好大儿”,那对双胞胎中的弟弟。
弟弟为了保护“妈妈”,在侏儒侵犯爱丽丝时,失手杀死了侏儒。
但弟弟随后也被另一个人杀死。
当然,以上内容均为上帝视角的信息。
至于第二个疑点呢,咱们得回到爱丽丝的视角。
爱丽丝曾经说过,他的小白脸老公觊觎财产。
假如爱丽丝说的都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局中局中局。
首先,丈夫找个骗子,谎称是死者家属,雇佣爱丽丝卧底调查。
随后丈夫又伙同院长,配合自己演一出戏,骗爱丽丝心甘情愿住进精神病院。
等一切水到渠成,院长就可以以爱丽丝犯有癔病,且热爱撒谎,坐实她的疯子身份。
介时,作为爱丽丝的监护人,丈夫就可以套走爱丽丝的全部家产。
很快,爱丽丝在同情她的院工帮助下,查到自己的治疗费远高于市场价,并报了警。
这一点几乎坐实,丈夫贿赂了院长。
爱丽丝计上心头,既然丈夫要霸占她的家产,这会儿大概已经开始动手了。
只要能查一下自己的银行账户,说不定就能找到关键证据。
说干就干,爱丽丝伙同那位能自由抽烟的病友,在医院纵火制造混乱。
随后,趁乱逃出医院。
期间爱丽丝劫持双胞胎弟弟的验尸官,再度回来找弟弟的尸体。
在众目睽睽之下,爱丽丝开始了自己的推理。
前文说过,侏儒有个大块头好友,其被弟弟杀死时,大块头正好目睹了一切。
为了给侏儒报仇,大块头果断杀死了弟弟。
这一段戏,除了解答侏儒之死,也回收了两个镜头欺骗伏笔。
前面我们说过,电影给到过一组火灾和死尸的疑似闪回镜头。
讲的其实正是爱丽丝放火,以及弟弟惨遭杀害。
大块头被绳之以法,院工报警之后,警察也调取了爱丽丝的银行记录。
如她所想,丈夫已经卷钱跑路了。
至此,基本坐实了丈夫陷害爱丽丝的举动。
但是,就在即将摆脱牢笼之时,反转再度出现。
因为,时至今日让爱丽丝选择进入精神病院的那桩“命案”,依旧没有下文。
且在接受调查时,院长始终表示自己没有陷害爱丽丝,而认定爱丽丝精神正常是个错误。
最终,院长请来了关键证人。
此人正是雇佣爱丽丝进入医院,那个时真时假的死者父亲。
影片就在爱丽丝的恐惧目光之下,黑屏落幕。
故事告一段落。
单看文字稍微有点乱,实在是这部片子足足150分钟,又夹杂了大量欺骗镜头。
我只能挑一些关键信息,捋出一条好理解的主线。
当然,大家不必担心剧透。
电影本身的悬疑感,很大程度上源自气氛的烘托,以及时间线交错带来的误判。
除了案情主线外,大量剪辑引出的悬疑感,也足够烧脑。
哦,除了最后一段。
就我个人的观影判断,其实结合几条时间线综合来看,案情本身类似“杀妻骗保”的路数。
所有内容凑一块,足够组成一个相对精彩的故事。
这一点,原著和1973年墨西哥版的电影里,都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而西班牙版结局突然出现的死者父亲,多少有一点故弄玄虚。
这个操作,很可能是想引导观众重新提取信息。
然后塑造成爱丽丝确实有精神病,也确实很会说谎。
进而把这个开放式结局,引向这是一起冤假错案。
或者,部分案情来自爱丽丝的臆想,再推出爱丽丝确实是疯子的结论。
但是,前文真正的苦主已经露面了,如今这个假货二度登场,还能引起爱丽丝的恐惧,逻辑上很难自洽。
推翻了正片里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优秀的“悬疑感”,也成了“玄疑感”。
硬解释的话,就是爱丽丝因为毒杀丈夫失败,患上精神分裂。
或者说,爱丽丝早就毒杀了丈夫,再把自己的存款打到丈夫户头,最后试图以精神病脱罪。
理论上可行,也能再叠一层悬疑效果。
但这些内容在正片并没有明确交代,多少有点过度解读成分在里面。
所以,我个人的判断,结尾的强行反转有点画蛇添足。
也是影片主体部分质量尚佳,却只拿到7.3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各位小伙伴,如果有其他看法,也可以评论区各抒己见。
当然,到时候记得点赞、关注走一波,让更多小伙伴加入讨论。
咱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翟
标题这句话,是悬疑剧永远的铁律。
然而,到了最后的结局是真正的结局吗?
就如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
“阳了”不适合看这部电影。
我这几天来一直在头晕,今天略有好转,甚至看得见明显的记忆力衰退。
这样烧脑的剧,会让你更加头晕。
它到底是几根时间线?
一根?
两根?
三根?
让我混淆的因素,是女主角还会以第三方的视角进入过去的生活。
2。
大家都见过这样的逻辑题吧,题干列出几个选项,但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对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提示。
最终,需要答题者从中选出正确的选项。
这部剧就是一道这样的题目,选项不断罗列:侦探、工作人员、院长、医生、患者……他们的证词——片面的证词。
而观众才是真正的侦探,才是最需要辨别其中真伪的人。
3。
精神病是一种亦真亦幻的病,来精福病院的人,可以是真病人,也可以是假病人。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资本家一样压榨了产业工人的最后一滴血似的,把“精神病”的各种“好处”都压榨了出来,让这部电影充满悬念。
哪怕到了结尾,观众们正在收拾情绪,准备长舒一口气时,用最后一幕将观众的疑虑又调动起来。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答案是——未必。
看了諸多評論不太認可女主由於職業關係被騙進精神病院這是不爭的事實院長收了20倍的治療費也是鐵證如果在入院之前都是女主精心設下的局丈夫已經在女主入院前被害20倍的治療費也可以是女主安排支付的這就很不合理難道付20倍治療費讓院長好好折磨自己電擊之類的嗎?
我覺得不是女主片頭對醫生編造的謊話恰恰就是事情的真相女主在事業上有着非凡的成就這也導致丈夫在家庭地位和社交上顯得暗淡無光看似和睦的家庭實際上已經發生變化女主渾然不知而已最後被丈夫設下陷阱想在精神病院徹底照顧她一下變成真的精神病按照以往的電影壞人露出破綻必定會驚慌失色之所以院長的人物被設定的這麼沉著冷靜·是為了不讓觀眾看到真相這樣就會誤導觀眾自然站隊·相信女主還是相信院長女醫生和眼鏡醫生就代表了勇敢不屈服遵循正義和真相另外兩個就是牆頭草了哪邊有優勢就躺向哪邊另外看到有人說出現分身分鏡頭之類說明人格分裂的表現我表示不解很明顯她有著異於常人的頭腦不然怎麼會成為私人偵探很明顯就是體現她在快速整理案件的過程分析她之前發生過忽略掉的細節即使再精明·冷靜的人也會有不淡定的時候在院長按下警鈴·把女主抓走的時候呈現出歇斯底里狀態這也和結尾的表情遙相呼應她也會慌張私人醫生的出現不在她預料之中慌張情緒就會失控頭腦不冷靜·影片恰恰就結束了局勢控制不好·又會被關回精神病院如果支持她的醫生不再勇敢的幫助她·就意味着永遠都不可能離開精神病院了甚至會被折磨至死這都是結尾她所擔心的事情如果是你·你也會慌院長撤退了下一個挑戰才剛剛開始一旦女主出院肯定會調查事件真相抓獲真凶私人醫生和丈夫會輕易放過她嗎肯定不會這是一個法律無法觸碰的盲區在現實社會中案列非常多有多少無辜的人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長期照顧而無法出院有多少正義和真理就埋在精神病院裏
先说结论吧:进了精神病院,就乖点呆着,别折腾!
道理很简单: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自证不是精神病人被证是精神病人又自证不是精神病人最后被证是精神病人。
换个方向想想:正常人在精神病院自证是正常人被证不是正常人又自证是正常人最后被证不是正常人。
所以:进了精神病院,证来证去,总之就是精神病人不是正常人,结果都一样,你还折腾啥!?
——这样说的话,进了精神病院就没啥好证明,认命,乖点,该吃吃该睡睡,养白养胖,或许你太费钱,也就被放了!
这类片子就这样,情节转折、转折、又转折、再转折,看得人晕头转向以为要分裂,不明所以的观众还以为精神病院就是干证明、证明、又证明、再证明的,然后到最后睁大眼睛貌似恍然大悟状“哦,原来有病!
”至于究竟看明白了不?
全靠精神正常的网友们给脑补。
当然,在看了网友的各种补之后,还知道了两点:1、进去了要出来不容易;2、在外面要进去也不易。
1. 主要角色有钱女主:Alice,同时也是私家侦探女主老公:Heliodoro,吃软饭女主老公的医生:Donadio精神病院死亡男孩的父亲:Del Olmo医生精神病院院长:Alvar精神病院女医生:Castell,同情信任女主精神病院喜欢女主的男医生:Arellano精神病院双胞胎:Romulus和Remo2. 我所理解的剧情故事发生在80年代。
女主Alice很有钱,同时还是个私家侦探,她的老公Heliodoro企图私吞财产,想要设局陷害女主。
正好有家精神病院的患者在院中死亡,这件事情上了新闻,Alice也有关注到了此事,她的丈夫考虑到女主喜欢破解谜案的性格,便萌生一计。
他雇用了自己的医生Donadio假扮死者的父亲Del Olmo医生接近女主,编造了一个故事引诱Alice相信死者并不是如新闻中所说为自杀,而是另有原因,真相就藏在精神病院中,并希望Alice以私家侦探的身份卧底进入院中调查死亡真相,同时还会安排医院的院长Alvar指导女主如何假装精神病好进入医院。
和Alvar多次书信联系的女主信以为真,殊不知Alvar其实也和她老公串通好了。
院长Alvar指导女主假装成偏执狂,这样就能更容易的进入医院。
除此之外,Alice还需要丈夫的签字以及医生的证明信。
于是Alice电话联系了自己丈夫的医生Donadio帮自己伪造了证明信,同时还把文件混在银行信件中骗丈夫签字,却浑然不知这一切都在丈夫的计划之内,更不知道是Donadio假扮成了死者的父亲。
顺利进入医院的Alice开始着手调查真相,却差点被医院的侏儒强奸,幸好把Alice当成妈妈的双胞胎Romulus赶来一棒子打死了侏儒,Alice才获救。
然而赶到现场的其他人发现昏迷的Alice和旁边被打死的侏儒,都以为是Alice杀了侏儒,因此把Alice绑在了床上。
醒来后Alice见到了院长Alvar,私下里Alice袒露自己找到了一些线索,但还需要更多的调查,Alvar却表示完全不理解Alice在说什么,甚至表示Alice偏执幻想症更加严重了。
愤怒的Alice情绪有些失控,被工作人员打了镇定剂。
冷静下来的她在Alvar和另外几个医生面前说明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真相,但Alvar却表示这都是胡扯。
私下里,Alvar和另外三名医生讨论Alice的情况。
对Alice有好感的男医生Arellano以及同情Alice的女医生Castell认为可以向Donadio,Alice老公,以及Del Olmo求证,院长Alvar却表示去求证精神病人的说法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同时,他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Alice想要毒杀她的老公,一直在给他下毒,好让他慢性中毒而亡,但老公却发现了真相,找到了家里的毒药瓶,并向自己的医生Donadio求助,得知计谋败露的女主不能接受这一事实,逐渐精神失常,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并代入其中,好逃避真相。
面对Alvar的故事,几位医生意见不一,于是众人打算联系上述三人以调查真相。
先是联系了Alice老公,却毫无回音,后又写信寄给正在日内瓦开会的Donadio医生,也未收到回信。
最后众人请来了Del Olmo本人,而Alice见到他后竟然表示不认识这个人(Alice当然不认识,因为她所知道的Del Olmo是Donadio假扮的),由此院长Alvar证明了Alice的说法是编造的,也证明她的精神疾病多么严重,并将她送入了深层病房中,甚至施加电击疗法。
逐渐恢复意识的Alice百思不得其解,却在思索中逐渐回忆起了细节:Del Olmo医生一开始就是自己的丈夫介绍的,她自己并不认识;诱骗丈夫签字时,丈夫奇怪的表现,等等,这些让她醒悟过来自己所认识的Del Olmo是假的,是丈夫为了把自己送入精神病院的一枚棋子。
她告诉男医生自己的推测,并请求他帮助自己调查银行账户,如果账户已经被洗劫一空,则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同时女医生在听了Alice的推测后怀疑Alvar是这个阴谋的其中一环,着手调查院长办公室,竟然发现了Alvar收受贿赂的证据。
而男医生找到警察希望他们帮助调查银行账户遭到了拒绝,而后去Alice家中调查发现家中已经被洗劫一空,Alice丈夫也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Alice打算飞越疯人院。
她在医院纵火,怂恿病友们趁火打劫,她则在混乱中逃跑。
没想到的是,侏儒的好基友为了报仇,趁机杀死了Romulus。
Alice在逃跑路上遇到了验尸官,得知Romulus死亡的事情后,击昏验尸官并假扮其身份又重回疯人院。
检查了尸体的Alice根据重物击打的痕迹推测出杀人者为侏儒的基友,在赶来的警察面前道出自己的推理,并在凶手身上找到了关键性证据。
同时一直帮助Alice的男女医生也说出院长Alvar参与陷害女主的真相。
Alvar百口莫辩,女医生表示要举行听证会,为了投票表决Alice精神是否正常,以及Alvar作为院长的去留。
警察离开后,Alice找到看似是Romulus的兄弟Remo,这时候揭晓了原来死亡的是Remo,面前的其实是Romulus,那天晚上Romulus去找小女友时把Remo留在了自己的房间,惨剧发生,而自己却因此逃过一劫。
听证会上,四位医生全都投票赞成释放Alice,而院长Alvar却表示目前的证据只能证明她的钱财被盗,并不能定论Alice是否涉嫌谋杀自己的丈夫,但自己愿意听从投票结果,辞去院长一职。
就在离开会场前,Alvar在大家面前表示,那天Donadio医生未回信并不是什么阴谋,而是和自己的妻子度假去了,他今天已经将Donadio请来澄清事实。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Donadio医生走了进来,露出了真面目,而Alice并没有料到Donadio竟然就是假扮Del Olmo的人,此时此刻,证明她清白的最后一环已经断裂,Alice的眼中,满是恐惧,自证清白的信心彻底崩塌。
The end3. 两条时间线电影采用双线叙事,第一条线为女主进入医院调查,第二条则为医院中的纵火死亡事件。
两条时间线的线索起初比较模糊,后来逐渐清楚,最有力的暗示出现在Alice向怕水还身打火机的病友取证时,突然下大雨,病友倒在地上,而下一秒的画面中却跟没事人一样坐在椅子上回答Alvar问题。
导演起初有意误导观众,让观众以为第二条线时间更靠前,解释医院死者死亡的前因后果,到后面才揭晓真相,其实死者是Remo,而非Alice调查的那个死者。
第二条线在院长Alvar和警察的谈话处戛然而止,这里他们讨论到医院少了一个患者,就在刚刚终于找到了,并且用的代词是Her,此后这条线就一直没再出现,直到最后结尾才连上,聪明的观众在结束的这里应该就能猜到走丢的患者是Alice,这场大火也是她放的,这条时间线发生在第一条线之后,戛然而止的原因也是再进行下去就直接剧透了。
4. 丈夫计谋的关键点第一个是年代。
故事发生在80年代,那个时候新闻媒体很不发达,丈夫才有办法整出假报纸,而让Alice一直没能见到真正的Del Olmo。
第二个是精神病人难以自证。
除非有关键的证据证明清白,否则任何推测和怀疑都会被当成是脑子有病。
第三个是Alice并未见过丈夫的医生Donadio本人。
这算是计划最重要的一环。
这件事能证明Alice所述为真的关键四个人,她丈夫,院长Alvar,Del Olmo和Donadio,都是一伙的,而她丈夫早已卷钱跑路查无此人,院长被贿赂,真正的Del Olmo压根不认识Alice,而Donadio却是假扮Del Olmo的人。
Donadio的身份一直留到最后才出现,可以看作是丈夫留的最后一手,让Alice百口莫辩。
5. 一些事实和依据首先,要认可电影客观角度的叙述都是真实的。
事实1: 电影开头,确实是Donadio(或者说假Del Olmo)护送Alice进医院的。
以下对话也是真实的:Donadio:要我陪你进去吗?
Alice:不了。
他们会认出你的。
如果Alice是因为谋杀丈夫未成发展出精神病,这段对话就显得非常费解,而丈夫也更没必要让Donadio医生送她去。
事实2:院长收受了来自Alice老公的贿赂。
因为已经有了女医生查到证据的镜头展示。
所以丈夫一定买通了院长。
如果Alice是真的发了精神病,何须此招?
丈夫可以直接名正言顺的把Alice送进去,就完事了。
何况手里还有妻子企图毒杀自己的证据,完全可以走正规途径获得Alice到财产,卷钱跑路的行为就显得没有必要。
事实3:Alice进医院的Donadio署名信确实是她写的。
Alice熟知Donadio医生署名信中的内容,而信封是密封的,说明信中内容确实是她写的,如果她真的有精神病,Danadio医生为何要配合她演这么一出?
基于以上事实,我认为,Alice精神失常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6. 另一个争议的解释那就是Alice确实因为不能接受丈夫只是觊觎她的钱财而企图毒杀他,后因计划败露逐渐发展出精神分裂,Donadio医生一直负责照顾Alice,而Alice的侦探细胞渴望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她看到了电视里精神医院死者的新闻,逐渐将死者的父亲Del Olmo和Donadio重合为一个人,而Donadio深知Alice的精神疾病已经非常严重,所以配合Alice的演出,希望将其送入医院治疗,而丈夫则趁机买通了院长,付了很多钱,想让Alice永远呆在医院里,即并没有阴谋,而是临时想出了带钱跑路的计划。
而Alice自己讲解的故事版本都是企图用现有的线索来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内心深处拒绝承认自己的精神疾病。
这样的解释可以说得通上述的几个事实,但至于导演是否是这样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又或许导演本意就是设计一个充满争议的结局让观众自己讨论。
结尾戛然而止,确实让人费解。
跑来豆瓣看了大家的分析,清晰了一些。
综合来说,结尾表达的是女主有妄想症。
按照女主表述,医生假扮富豪以虚假案件雇佣了她。
以女主常态下的性格,应该是惊讶但冷静自信地面对结尾出现的医生,但不同寻常的惊恐说明她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
即便是她有不可告人的罪行,以女主的性格来看都不至于如此惊恐。
能这样惊恐,说明她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妄想症并以身边人物为原型虚构了角色。
而从医生最后一句话也能看出,他是知道女主有病的。
影片之所以产生争议,主要是塑造了女主的妄想症只出现在虚构事件背景时,日常生活中完全不会出现,且女主保持着超过一般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捷应变能力。
这使得她与人们通常认知的精神病患者有着极大不同。
影片也借此暗示,她对丈夫的怀疑很可能也是出于她的妄想,毕竟自始至终没有丈夫出轨或想谋害她的事实,只是说银行资金转移走了,而是否是丈夫转移则有待警察查证。
而送她进来的理由,很可能就是她出手尝试毒杀丈夫。
这与她敢想敢干的性格一致,但以她强大的逻辑思维来看,毒杀这种无论成功与否都费力不讨好的行为背后要不另有隐情要不就是作者设定有点草率了,毕竟她不需要委身于西门庆。
至于院长,我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专断但观点犀利的专家,在经济上可能会有污点,但不会蠢到直接中饱私囊替人合法绑架女主。
正是由于他的不近人情,处事缺乏弹性,在不能证明女主有妄想症的状态下用高压手段控制女主,又独断专行排除异己,才招到了同事们的反噬。
整部片子除了女主的出发点是虚构外,所有角色包括精神病人的行为都有着合理明确的动机。
所以影片通过塑造女主这样一个形象让我们思考,愚蠢的人可以自由生活,聪明但有缺陷的人是否有权像普通人一样自由生活。
本片根据西班牙作家Torcuato Luca de Tena(卢卡.德代纳)同名小说改编。
真正的疯狂也许恰恰就是智慧本身,因为它厌倦了终日揭穿人间的羞耻事,便聪明地决定变做狂人。
--海涅 以为是一个老公Heliodiro为了骗老婆钱,把老婆送进精神病院的,请君入瓮的故事,本来很期待最后一刻,有一个反转,结果结尾院长Samuel Alvar的一番话,家庭医生DonadÍo一出现证明Alicia有精神分裂症,作为观众,我前面认认真真的看电影,感觉像笑话一样,前面的所有情节就成了导演故布疑阵,医生DonadÍo在Alicia的叙事里是自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Danián的父亲,是Alicia的委托人,那么问题就会出现一大堆Danián难道是女主角的Alicia另外一个人格?
我最讨厌悬疑片片,最后用人格分裂症解题,我觉得这是于编剧导演联合作弊!
还有就是我看的这一版本的上帝的笔误翻译错误多!
当年火爆全球,直接封神的看不见的客人都能载入影史,(即使放到2024年都是整个豆瓣top级别,无数影评大咖,几百万的解析影评现象级神作),然而时过境迁确是如何证明神经病?
果然,看不见的客户用尽了脑细胞(也确实做到了),海市蜃楼里榨干了余辉,(肉眼可见的下滑),无罪之罪则彻底干碎(8集电视剧加长版玩的最大adcdefg很多条支线并进推进主线),3部曲简而言之就是:错综复杂里找唯一解(客人里只有真正唯一凶手),跌宕起伏里找最优解(女主既要又要,既找到了真爱(穿越线知道丈夫背叛,才知道男主才是最爱他的默默守护她),又找到了事业(不甘做助理要当医生)还落个好名声(无意破解n年前杀人案),爱情事业名声,我全要!
到无罪之罪里彻底玩了个大的(看不见的客人玩不过瘾也就2个多小时,所幸给你搞个电视剧8还是10集的电视剧ABCDEFG~多条支线推动主线)上帝的笔误里则直接干神经病了~哈哈,完美闭环~~
感觉前面的剧情有点拖沓,后面好像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最后的结局又转的很生硬。
大部分剧情都在讲女主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个私家侦探,为了破案才进入精神病院的,剧情后面反转了一下说女主其实就是精神病,这段反转我觉得还比较有意思,从另一个视角交代了一遍故事情节,有不一样的感觉,也展露了女主的另一面(虽然是从别人口中叙述的 )。
如果故事差不多卡到这里,我觉得也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接下来,女主继续证明自己没病,还逻辑清晰,证据确凿,我都要相信了,而且女主一直表现得善良勇敢共情能力强,思维缜密,也没啥攻击性的危险行为,除了院长,大家都相信她不是精神病了。
但最后一个镜头,主治医师出现,女主一脸异样,镜头戛然而止。
什么意思,又反转女主就是精神病呗。。
这转的也太生硬了[裂开]要么再演点,给观众交代清楚也行啊,这么个女主表情的特写就结束了,我一点也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只有莫名其妙被糊弄的感觉,我甚至觉得我好像那个精神病院里拼命想证明自己正常却总被压制的人,感觉无力回天,命运全靠别人一锤子定音。
Ps .西班牙语听起来自带悬疑感哈,就是这两个半小时着实有点冗长了
又是一部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电影,最近都在密集关注精神分裂症的电影和书籍,以至于都产生类似“妄想”的错觉,大数据也解释不了周围所有的视听信息都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吧(absolutely not?
)。
只是看到电影简介中的“精神病院”的描述就能勾起强烈的好奇心,跟不用提导演是西班牙的悬疑大师保罗了,我们津津乐道的《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都出自他手。
即使如此,《上帝的笔误》还是出乎意料的平庸无奇。
既没在悬疑创意上体现巧思设计,更没在精神疾病探索上呈现深度反思,总的来说就是缺少核心立意。
有点形似《禁闭岛》,却不如《禁闭岛》深刻,精神病院的元素不过是导演为了探案故事而准备的佐料,其中,罗夏实验,药物治疗,电击治疗(现在称MECT)都太潦草太肤浅了。
即使是导演一贯擅长的悬疑,逻辑也似乎有点牵强—为了找出假想凶杀案的凶手,真的策划一出凶杀?
且不说这是不是有点“生硬”,整个悬念推理又缺少推敲,过于直给,总感觉“故事一定会这样发展”,“女侦探一定有病”,“巨人一定是凶手”,“双胞胎一定互换”,全都在意料之中的悬念还叫悬念吗?
某种程度上,导演没有“耍到”观众吖。
能看出保罗很想把此篇拍出一点关于精神疾病的专业性的,比如借助女侦探的嘴说出关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论调。
但也仅仅出现于和男医生的讨论中,缺少故事上的验证。
最后,电影中字只有错漏百出的机翻,挺多词不达意的误会可能也带来糟糕的体验。
由于先看了1983版电影《上帝的笔误》和另一部没买版权的美国片《穿越杜鹃窝》,所以并没有被保罗导演的改编和风格所吸引,其实这三部电影都谈不上喜欢。但能看出保罗团队做了很大改进,使小说成为一部悬疑电影。在大背景前提下尽可能营造紧张和神秘的气氛,用主角不可靠的身份和讲述方式去玩弄观众,包括虚假闪回的运用,通过剪辑技巧使悬疑的张力能一直到最后。这是保罗的强项,但剧本的漏洞还是经不住推敲,最后的秘密会议更加荒谬。我相信很多观众看完后会觉得它太像《禁闭岛》了,《禁》的小说可能就是受到本片原小说的影响,当初看《穿越杜鹃窝》时也有这感觉。
依然很扎实。双线的叙事诡计很经典,玩得挺好的。内容的话就类似于《禁闭岛》。比较不必要的是这个开放式结尾反转,感觉这个有点腻了。女主角的表演也很有分析空间,戈雅提名实至名归。而且她有时候看着特别像lady gaga(笑)。
真的有妄想症和假借妄想症之名来查案,孰真孰假,是全片最大的悬疑点,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像禁闭岛
这种刻意打乱叙事结构而强行营造的反转,其实很low
看了83版的海报后再看全片,我也觉得女主的气质可以再无辜点,观影体验或许会更好,不过目前这个也不错。
《看不见的客人》导演作品。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理的电影。没有固定结局的电影,虽然会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却留下了一种故事未完结的遗憾。
这个叙诡剪辑着实太刻意了
想起那个经典命题,“在精神病医院,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依然是反转再反转,但比起导演之前的作品以及同类型经典《禁闭岛》,这部作品还是有点冗余和不够精炼高级。
有点东西
期待好高有点失望,不是烂片但不太合口味。时长太长,最后差点要睡着了,故意迷惑观众的结尾没有解谜的爽感,反而看到女主被当场拆穿很难受,找了小说草草过了一遍,更喜欢原小说结尾的升华感。女主演技不错,以后再听summer wine的时候就会想到爱丽丝跳舞的画面了
是我的手误,下载了这个片子…
再闯禁闭岛
这个导演的所有电影都是一个味——经不起推敲的悬疑爽片。一开始就猜反转,也知道必然要开放性结局。其他全部中规中矩。
不太严谨
两条时间线逐渐重叠的时候才发现,从始至终这都只是一条线索中的片段。好多反转,看得好辛苦
太无聊了吧。
我对叙诡的厌恶和诅咒是发自内心和深入骨髓的。
女主可能真的是精神病
挺讨厌这种为了故意制造悬疑强行切乱时间线的手法,主要拍的也啰啰嗦嗦的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看的过程也累也痛苦反而变成了折磨观众。 6.5/10
给3星以上都让我觉得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