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无疑是一个好人,他在南京设立的安全区,保护了南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在看这部电影时,不时的会想起《辛德勒的名单》。
伟大的人总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普通人,会因为自身安全和幸福而犹豫,但是最终他们会伸出援助之手。
张静初的短发造型让人怜悯,南京沦陷的险境下,拉贝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因为我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本,对里面的配音很不满意,人物说话生硬没有任何的情绪色彩,片中那个《落水狗》里的棕先生越看越亲切,尤其是那一对大眼袋。
end
柏林电影节的时候,《拉贝日记》男主角乌里希·图库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拉贝日记》为中国的二战遭遇说了句公道话,也许这部电影会触动一些日本观众。
相较于说很多的希望、抱歉,这部电影更有致歉的诚意。
”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
而在战争片这个类型中,这一论点更是精辟。
由于战争电影及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一般都耗资巨大,因此它会比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更加鲜明地表达出各种流行社会意识形态。
而对于所有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来说,以何种态度和历史观去面对这个民族集体回忆上的巨大伤口,都是直接关系到影片成败的最关键所在。
此种类型的影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根本没有平庸的机会——要么被赞誉,要么被唾骂。
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
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
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
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
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
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
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没有得到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
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
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
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
对于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
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
它虽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但它并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
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南京!
南京!
》也会在这个4月和《拉贝日记》同时上映,作为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它将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将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比。
日记到底写了些什么?
你会在日记里写下自己自私自卑阴暗的一面么?
还是把自己写成个英雄,等待后人来发掘观瞻呢?
我不知道,因为每个写日记的人,每个时期都会抱着不同的心态的去写,而且多数人也明白,日记可以帮助自己保留重要的回忆,也明白日记迟早会被其他人看到的。
片子里拉贝说要等到自己四后,才让老婆看。
而我们在片子里看到了一个完美的英雄,建立了保护区拯救了将近一半的南京人。
一切都太完美了。
利用某个空隙,打车去了电影院,看了回和谐版《拉贝日记》。
据小道消息称,原版长达五小时,大陆版能够和谐三小时,电影局真是无限的牛逼。
放映厅人少得可怜,与《南京!
南京!
》的火爆场面相比,《拉贝日记》真是属于那些寒片。
说句实话,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拉贝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拉贝是谁,我也不了解当时南京还有个一帮外国人搞的“国际安全区”,我甚至以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真的没有抵抗,将南京变成无兵之城,任凭日军蹂躏摧残。
但是,很明显,我错了。
拉贝如此伟大,国际安全区如此可歌可泣,南京巷战也值得大书特书。
但是,很明显,教科书没有将这些写上。
黄皮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介绍如下: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日军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三十多万人被害。
”(P.29) 然后是一段小字资料,引述一个日本记者的文字,介绍尸体之惨状。
黄皮人教课标版《历史(必修1)》里这样介绍: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
他们有的被枪杀,有的被刀刺,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活活烧死……屠杀手段极其残忍。
”(P.75) 岳麓课标版《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进程》里这样说道: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
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
日军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界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P.88) 这就是全国范围内最常用的三套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内容。
教科书没有告诉你,南京沦陷是在1937年12月13日,也没有告诉你逃跑的南京守军将领名叫唐生智,更没有任何关于约翰·拉贝与南京安全区的文字。
一个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被当做证据与耻辱时常挂在嘴边的史实,就合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德智体美音全面发展的动人旋律,去除大量事例,直接以一句话了结,真是和谐。
在高声痛骂那个邻国的一切时,我们所知的历史又有多少。
反思比宽容、比训斥都要重要。
从这一点而言,需要感谢这部电影,至少它告诉了我们一个被忽略的历史事实而且是一个别样的历史事实。
虽然这部电影拍得煽情,但就凭那一点,还是给它个推荐。
没了。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不是历史记录片。
约翰·拉贝,纳粹党员,西门子工程师。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那刺眼的纳粹党员身份可能会让人觉得他非是善类,在1937,在那个血腥的日子里,和他的同伴们,一起拯救了200000中国人的生命。
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这么做?
古道热肠?
悲天悯人?
侠肝义胆?
人文关怀?
不,都不是,只是那句“你们俩都是固执的要死的人”。
拉贝在中国生活了27年,工作了27年,而一切的肇始,只是拉贝想要保住他的工厂和他的工人——和我们的辛德勒如出一辙。
但又是什么,让拉贝终于毅然留下,领导那个“国际委员会”,设立安全区,保护中国平民?
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是他感到义不容辞的使命,甚至,还有一丝与威尔逊医生的赌气——男人的尊严。
但他对战事的预估,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拿着日本军队洒下的“日本军人是你们的朋友”的传单,试图告诉人们,日本人会避免无谓的杀戮,甚至见到了那位皇室亲王,他依旧抱着一丝期望,希望日军有所收敛,骨子里,拉贝对战争的理想是天真的——就好像他发电报给希特勒,要求希特勒干预日本的行为。
但正是这个对战争抱有幻想的人,却在战争中拯救了无数的中国人。
——谁人生而伟大?
厌倦了高大全的英雄,厌倦了标语式的口号,我更希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
我们的教育,那种英雄主义的情节,那种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已经完全挥之不去——一如那绵延几千年的圣人崇拜。
黄继光、董存瑞的故事,我们传扬了数代,但却再也不见黄继光,再也不闻董存瑞——我们的宣传机器,一直高举着理想主义的大旗教育我们的后代,告诉他们,要向先烈学习,要舍生入地狱,忘死救万民;但我们的生活,却又抡起现实主义的大棒,把我们狠狠敲醒,“别做出头鸟”,“见义勇为是傻子”,——我自身,便是这样的体制的产物。
我厌倦了。
我不想看到一个人的大爱无疆来得毫无缘由,一个人的巨大牺牲只是为了中国不亡的口号,一个人的甘愿赴死变得理所当然——这样的英雄,毫无意义,或者说,永远只有书本上的意义——但我们不能抱着书生存。
于是我需要拉贝和他的那些朋友们,会互相赌气,会盲目天真,会从自身利益权衡,会产生爱情,会破口争吵。
——因为无人生而伟大,也只有坚信无人生而伟大,我们才能达到伟大。
因为我们都是凡人,都有私心,都有胆怯,都会逃避——但正是在那些历史镜头下我们表现出的无私、勇敢、担当,才能印证我们生命的伟大。
两部表现同一事件的影片:《南京!
南京!
》和《拉贝日记》先后上演,就算心中有点不情愿,但还是免不了要对比一番。
看过之后,我不得不说后者比前者更加有深度、更加还原历史的现实。
虽然前者也很努力,但是我竟然发现《南京!
南京!
》是一部中国人拍的站在国际角度上看待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电影,而《拉贝日记》则是外国人拍的希望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的电影。
慰安妇《拉贝日记》和《南京!
南京!
》都涉及到了日军强奸妇女,后者对日军暴行的控诉,最着墨处是日军对中国妇女和日本妇女的迫害,即强奸或性暴力,但陆川的本意并非直接控诉日本军队,而是控诉“战争”本身。
片中被角川爱上的日本慰安妇百合子最后也死在慰安营了,女受害者国籍的“国际化”一下子淡化了电影对日本军队的直接批判;电影中姜老师和小妹的死却完全出于日本人角川和伊田对中国妇女的“同情”,角川在姜老师行将被日军拖去强奸时打死了她,而伊田枪杀精神分裂的小妹的原因是“她很漂亮,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好”。
杀人就是杀人,但在《南京!
南京!
》里,“杀人”却反证两个日本军人的人性。
难怪有网友看完电影后说道:南京大屠杀已经杀死了30万中国人,《南京!
南京!
》将再气死30万中国人。
当然我必须说这种说法有失偏颇,陆川们还是有他们的思想的,只是他们脑袋里的东西似乎不是中国人的,抑或是想借此取悦外国人!
屠杀南京大屠杀,其“屠杀”之极状是“百人斩事件”。
中国导演有义务揭露日本人当时做的这项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罪行,但《南京!
南京!
》里只有一晃而过的头颅镜头,而《拉贝日记》里有百人斩(并且还提到,“百人斩”在当时被登上日本报纸加以炫耀,而日本人民也欣喜万分)。
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一个隐蔽处砍了头,拉贝循踪而去,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
导演以这种方式确证了这段残暴史实的存在,这本该是陆川们做的 。
我要说这是《南京!
南京!
》非常大的不足,影片着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却没有还原历史,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残害!
拉贝的秘书拉贝先生有个中国秘书,叫韩湘琳,《南京!南京!
》中的唐天祥是以韩湘琳为人物原型的,其身份和事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要特别澄清的是:1:历史上韩湘琳不仅没有为了保护家人做汉奸,相反还协助拉贝救了不少人。
他被拉贝任命为粮食委员,是安全区内最重要的中国工作人员之一。
1937年末日军策划了南京惨案,韩湘琳当时负责跟日方交涉粮食问题等,他对整个安全区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韩湘琳的确弄到了一张通行证,但不是给自己用,而是给一个国民党的飞行员汪汉万使用,《南京南京》中“唐天祥”出卖了中国军人得到了一张通行证,但在最后时刻选择留了下来,让一个国民党军官(即历史上的汪汉万)跟着拉贝离开,历史上韩湘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离开南京。
3:韩湘琳并没有被日本人杀害,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后,继续解救南京难民,并且一直活到了抗战胜利,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逝世。
韩湘琳是拉贝先生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之一,他在二战结束后还出庭作证指控日军的暴行,生平著有《韩湘琳口述:日军仇恨国际救援组织》。
《南京南京》对韩湘琳(唐天祥)的描述,未免有歪曲事实、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嫌疑。
关于控诉《拉贝日记》的另一个贡献是重现了曾经因皇族身份逃脱战后审判的朝香宫鸠彦的战犯罪行,这位在南京大屠杀中签署最多屠杀令的日军中将不但没有受到战后审判,还做上了日本高尔夫球会会长,悠闲终老于1981年。
《拉贝日记》是历史上第一部揭露了朝香宫鸠彦所犯罪行的电影,这样的视角大大突破了那些被外交关系、政治利益所紧紧困扰的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也说明中国电影从前对南京大屠杀的“控诉”远远不够。
确实有一些日本军人因为在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犯下太大罪行而自责甚至可能为了赎罪自杀的事,但有史可据的全都发生在战后,在南京大屠杀中如角川这样的因杀中国人而自责自杀的日本兵,汤馆长说“绝对没有发现”。
所以,角川的自杀,让《南京!
南京!
》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角川自杀于鲜花沃土的那个画面,史实上的依据在哪里?
相信《南京!
南京!
》的主创们研究过这些历史,但为何没有这样的责任感将包括“朝香宫鸠彦之罪”在内的一个又一个被尘封的日军暴行还原于世?
陆川们是想以某种“原谅”或者“和谐”的理由大而化之吗?
但愿只是因为他们无知而已。
虽然我必须承认《南京!
南京!
》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描写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影片中质量上乘之作,但是某些戏说的成分和以上几点的不同使我相信《南京!
南京!
》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不足的。
当然对于《拉贝日记》也是有不同的声音的。
有人认为本片过于商业化,花费了2000万美元,请了众多中国、德国、日本的明星助阵吸引眼球,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杀人场面描写不足等等。
不过我要说这是外国人在试图用中国人的视角看待、体会南京大屠杀事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另外本片以拉贝为中心,自然描写拉贝本人也是主要看点,他的活动、言行自然也是影片的中心。
实际上就是以拉贝的视角在看待整个南京大屠杀事件。
但是片中其他的人物则是一幅群像,都有相对完整的篇幅表现,只可惜影片只有2个小时,很多镜头都删掉了。
同时那些过于血淋淋的杀戮和残暴的强奸镜头也都删去了。
如果看到那些镜头之后,我们恐怕就会更加为之震撼了。
因此我也非常期待华谊的5小时电视剧版本的《拉贝日记》。
必须说的是,因为有拉贝和他的同事们的存在才得以在南京“安全区”内救助了20多万的中国同胞,正是他的存在、他的各种真实的记录才能使我们知道整个事件的真实面目。
无论出于什么因素,我都推荐这部片子。
让我们在其优点和不足之中去体会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本身吧。
门萨党徒Florian Gallenberger最近因为这部片子受到了不少媒体的指责,《南德日报》《法兰克福评论》及专业电影期刊《电影院》不约而同地批评本片为求获奖及迎合观众口味而对拉贝原著进行了过多的改编,其中一些言论甚至显得相当尖刻:“一些(请注意两处引号内的措辞)”人物形象出于艺术创造的目的被“再次拔高”过了。
言下之意有两点,其一是片中或真实或杜撰的人物不合史实,F.G.不带“严肃态度”地将本应有更多纪实要素的敏感题材拍成了商业片;其二则在对拉贝本人事迹本身的评价标尺上。
自96年底日记被公布以来,其形象和事迹在德国就备受争议:美国时报当时称拉贝为“好纳粹”,一个“中国辛德勒”的称号,略带强制地给这位已过世半个多世纪的汉堡商人定了性(一些观点亦认为辛德勒仅仅是“小拉贝”,他的形象才真是被电影给拔得过高:辛德勒那1200人规模的犹太人收容工厂,实际是为着战后他本人的“去纳粹化”铺好后路,与拉贝等人义务拯救20万南京平民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行动相比,根本是云泥之别——孰是孰非,与本文无关,此处按下不表)。
但德国民众私下里大概认为将一个救助者形象同纳粹简单联系起来是不合适的,尤其是作为一种带有“某种意味”的宣传手段,就更加不是滋味。
《拉贝日记》的原著琐碎、零乱又朴实,我早些年前曾读过,现在的印象也是零零散散:其实这位西门子工程师和纳粹党之间的联系实在是不紧密,他在南京待的时间过长,(似乎,这里我的印象不是很确定,待考)是在中国加入的纳粹党,于祖国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南京事件之后归国才有所了解(这就像是君特格拉斯承认他的党卫军身份,说是当时的一种“自觉”一样:当然也有些人说这位老人是为了那本《剥洋葱》的销量借题炒作)——他的事迹到底是否应该过多地和纳粹概念本身栓在一起,这里暂且不论。
不过有一点我印象颇深,就是日记中拉贝多次利用了他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将进入他宅邸滋扰他所庇护的中国平民的日军喝退。
一面纳粹党旗,举起的时候可以作为冲锋杀戮的信号,放下时倒成了醒目的黑色红十字标。
我猜当时拉贝所救助的那些南京市民中,大概也有些会将卐错认成卍,将这位说着大家听不懂的方言的外国大叔当成乱世里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吧。
南京1937年末1938年初发散出来的各色人性,打零拆散来审视,比单单盯着30万这个数字看应该要理性得多:陆川和F.G.都清楚这一点,这算是作为电影人的自觉。
不过两人的手段不同,在各自国家收获的评价也不同。
陆川更倾向于描述事件,角色是他的画笔而已。
在已有的不少评论中可以发现,上万人“不争唯等死”的那个镜头刺痛了很多同胞的内心,观毕不觉要去批评或感慨这种将人性打得过散的消极运镜心态。
这样处理究竟好是不好,各人眼里当然不会有定论,不过我猜,收集资料时的陆导多半看过一张名为“南京入城式当日、菓子・煙草の配給を受け、喜んで日本軍の万歳を叫ぶ南京の避難民(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eers_for_Japanese_forces.jpg,转自维基,看不到请翻墙)”的历史照片(这对于一位拍摄过以保护藏羚羊为主题的纪实类影片的导演而言,是个还算合理的推测):一点小恩惠就能够让中国平民拥着鬼子军官高喊万岁,这让人不觉忆起鲁迅在仙台看国民围观同胞被砍头影片时的沉痛心情——还原时景心态的要素,《南京!
南京!
》应该是做到了的。
F.G.则更倾向于表现人物,他的重心是切题,是“艺术化还原(顺着德国媒体的思路走)”一个真实的拉贝。
虽然这个片子获了奖,但这点却还是有点难做到,因为五十年来敏感惯了的德国人很难弄明白——其实这部片子,纳粹也可忽略,南京也可忽略,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商人在做着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而这正是所谓人道主义精神在实例方面写下的最恰如其分的注脚。
拉贝的妻子多拉倒不认为丈夫在南京的行为有多值得夸耀,尤其在拉贝先生被作为某些别有用心的象征之后,她借媒体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托尔斯泰有一段日记大概是这样写的:孩子们有时把面包、砂糖和钱送给别人,以为这是在行善,因而自鸣得意。
孩子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可是大人们应当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送人,这并不是在”行善“。
”,这段话的韵味有好几层,因而我认为引得高明,但在这篇文里详细剖析这段却似乎不合主题(这或许是借口,毕竟由此发散过多也不太好。
p.s.这段话貌似索尔仁尼琴在自传里也引过,但立意不同)——认为“孩子们”指“拉贝”、“政府”或者“媒体”,都可引出一番不短的议论及考证,关于拉贝问题在德国的不见定论,由这个例子自可窥其一斑。
有趣的是,年轻的才子导演F.G.在中国待了两年,媒体便有些对他认生,刻意将他曾经获奖的《Schatten der Zeit》和《Ich will sein》搬出来为他本人进行注解,并且故意强调和《John Rabe》之间的“大不相同”。
似乎F.G.在红色中国待了两年,拉贝没有拍好,反而自己倒变成了第二个“拉贝”似的。
罢了,如前所述,F.G.是门萨党徒,拉贝则是“好纳粹“;卐是第三帝国党徽,卍万字轮又被玄奘念成”德“……纳粹与佛陀,恶与善,德国与中国,鬼子与南京,这一切的反说正说、慷慨陈词、正义凛然、历史原貌、艺术改造之类,当下都不过是流于2d画面、扬声器声音及手敲文字的争论。
哪一天鬼子再来,围城之际给读这些文字的读者们一把枪,你敢挺身向前么?
那时候你在想些什么呢?
请别拿这问题来反问我,我没经历过那场面,拿浪漫的假设来堆砌道德高度,某文可办不到^^
拉贝仿佛就是东方的辛德勒,有着太多的共性,原本那颗被利益驱使的心在看见一具具倒在自己身前血肉模糊的躯体时,软了下来。
他没有怯懦畏缩,他给了二十万人一个足够安心祥和的家。
但其实,他也很想家。
他用钢琴去平抚内心的波动,用鸟儿去慰藉内心的痛苦,但他没有一蹶不振,他还有二十万等着去拯救。
拉贝最终去世在自己的国土,默默无闻。
没有人记得他有过这样的功勋,只有南京现在还矗立着他的纪念碑,温暖着整个南京城。
南京大屠杀,死了三十万人,拉贝救下了二十万,每每听到他的故事,眼睛多少都会氤氲一丝雾气,当年,他该鼓起多么大的勇气,才能站出来为这些中国人撑起一片保护伞,这本就与他无关,也不该是他的责任。
我想,拉贝回国后,发现自己在中国的事迹并不能被自己的故土接纳且理解,日记随之被没收,自己也被噬笑如今的时候,他是否后悔过当初,应该留在中国,不再回来。
25号,南京!
南京!
29号,拉贝日记。
短短的5天内,我的神经接受了两次强烈的冲击。
很意外的是,这两次观影竟然都是免费的,前者是友人请的,后者则是《新京报.星期五》举办的活动。
我有点愧疚,觉得多少应该为这两部有意义的电影贡献点什么。
银子已经有人掏了,那我也就只能献上拙作一篇。
南京大屠杀作为我们民族记忆篇章中不可磨灭的一页,已经被多次搬上银幕,那些血腥、残忍的影像强势地占据着我们沉重的记忆,永远不可能忘却。
可是对于这场浩劫,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30万这个数字,因为那么多年来我们和日本人争的不就是这场屠杀的性质和这个数字的大小吗!
看之前我一直期待能看到震撼的、写实的屠杀场面,幻想通过这些画面触动我日益麻木的神经,幻想由此唤起我对小日本更入骨的仇恨。
然而等到真正放映到那些刺激感官的画面时,我还是忍不住战栗,恍如惊弓之鸟,真的是很矛盾的心态。
南京!
南京!
中的成片机枪扫射,拉贝中的“喝热汤”和百人斩都让我紧闭双眼,即使这样也无法控制夺眶的泪水。
观影多年,战争、暴力、恐怖题材也看了很多,从来不会有过于不适的反应,只是一到抗战题材,我就无法自拔,因为那里面杀的都是中国人!
我的民族性决定了在这段历史上无法保持绝对的客观。
对这段历史的细节我并不是特别的熟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只教会了我一辈子记住了30万这个数字,记住了中日民族间的血海深仇。
至于其他的真相,是靠自己一点一点了解的。
我深信两部电影的主创都做了大量的资料检索,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当然,角度不同,表述手法的差异,都可能与我们的价值判断发生冲突。
仔细想想,其实不管是南京还是拉贝,它们都是商业片。
南京!
南京!
中的角川是个半虚构人物,他的作用就是替陆川说出他想说的话,拉贝日记中琅书和罗森博士之间暧昧的情愫,这些都是商业片的元素,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的不真实而诟病整部电影。
南京!
南京!
的出现唤起了国人重新对这段历史展开热议,拉贝的上映更有可能引起全世界对真相的探索和思考,就凭这些社会效应,我就要向各位主创致敬。
南京!
南京!
的结尾打出了小豆子还活着的字幕,全场一阵欣慰的拍掌,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那场灾难的其他受害者呢?
那些慰安妇们,那些奴隶劳工们,那些毒气战受害者们,等等。
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在为自己讨回公道,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看到施暴者受到正义的惩罚。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百般阻挠,身后则是广大漠然无视的同胞!
在拉贝日记的最后也打出了字幕,拉贝在南京捐出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帮助了20万的中国人,战后他想退出纳粹党籍,遭到同盟国的拒绝,在贫困中于1950年病逝,被称为“中国辛德勒”的他与辛德勒本人竟然也是相同的结局。
我注意到放这段字幕的时候,底下并无多少唏嘘,我们果真是与同盟国一样,有选择性地施舍同情和宽恕。
人类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讽刺的是,我们都习惯性选择了更容易学会的偏执的仇恨。
面对大是大非我们都是一元的价值判断,要么全盘否定,要么过于理性地思考,人们总是忽略了真正需要去关注的人和事。
一时的愤怒或思考只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释然,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得到我们的援手。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各位回想一下,你对此历史事件关注过多久?
给那些灾区的同胞提供过多少帮助?
是不是琐碎的生活让你逐渐淡忘了当时的眼泪?
是不是麻木的神经重新占据了你的心灵?
让我们停止无谓的争吵,停止一味的仇恨,放眼当下,认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关注、帮助身边真正遇到困难的人们,而不是轻轻松松动动上下嘴唇。
只有大家都团结起来,国家才能更加强大,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一时的热血或许还值得敬佩,长期的淡忘和漠视则是彻头彻尾的可怕。
首先想发点牢骚。
《拉贝日记》只有一个厅放映,其它影厅全是《南京南京》这种照顾本土电影票房的手段实在很小家子气。
看了《南京南京》,豆瓣的影评给了3星。
《拉贝日记》则不得不给4星。
南京人对拉贝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恩人。
可是对于拉贝先生的了解,我们也只是知道个轮廓。
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拉贝。
原来他在票选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也有顾虑,他也曾站在德国的角度,认为日本接管中国有利于德日之间的战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战俘的决定。
这些充分显现出拉贝只是个凡人,绝不是被完美光环笼罩的神人。
在此当选安全区主席之前拉贝有所顾虑,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种顾虑很真实。
一个即将携妻离开中国的人,却因为一场会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换了谁,我想都会犯愁。
好在威尔逊大夫从中激将,留住了拉贝。
当然,简单的激将只是促成拉贝做出决定的最终导火线最主要的是拉贝本人也对这片土地眷恋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资料影像揭露当年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同时也有令人悲愤的百人斩比赛画面。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与《南京南京》一样,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有点人性的日本少佐。
关于这个人物,《拉贝日记》里对他的描写几乎是点到为止,其余日军继续扮演恶魔的角色。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导演FG和陆川一样想告诉观众,日本部队里还是存在好人的。
但两位导演最大的区别是,FG懂得营造历史的整体,而陆川却一个劲的描写稀有的个体。
当然,《拉贝日记》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张静初不满。
张静初在这部戏里根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头发,你还穿旗袍?
明摆着怕日军不知道她是个女人。
在这点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实。
第二,弟弟为救姐姐,开枪射杀两个日本人。
这段戏没什么不妥,问题是张静初是不是脑袋缺根筋?
居然穿了身日本军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军服是为了躲避日本人,这点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你在偏要挑军官的衣服,而且你明明不懂日语,你还出此下策。
如果没衣服,可以从日本兵的尸体上扒件内衣和衬衫,偏要选外面穿的军服,深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长官”?
(我所在的影厅内,所有观众对此段情节的出现一致表示不满)此外,如果一定还要挑刺的话,拉贝在救赎战俘的那场戏也有问题。
当时拉贝表示他的司机会说德语,日本人问在场的俘虏谁会讲德语。
有一个人畏畏缩缩地举手,那意思很明显,他“懂”德语。
随后拉贝与此人简单的对话,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从举手的角度来看,说明当时那位战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赌一把。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赌到底。
拉贝与你对话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个白痴的话,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找到一线生机。
在这种情况下,你随便说两句自编的德语,拉贝也会救你一命。
可结果怎样?
你成了哑巴,你的魄力在面对拉贝的时候用完了?
所以说,既然敢举手,就应当不是个白痴,结果却用无声告诉拉贝,自己是个白痴。
这一点不符合逻辑。
(但逻辑只趋向于理论,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也许此人当时情绪很乱)拉贝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难民高声欢呼拉贝的名字。
这一点与《南京南京》里难民下跪挽留拉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说法,对当时的难民来说,一个救星的离开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拉贝日记》还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来说,在我心中要多一颗星。
好像是纪念二战60周年的时候看的。比之国产众献礼片还较可接受。
南京浩劫这个题材不好拍啊。期待看到5小时版本。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呢?亟待阅读《拉贝日记》、《魏特林日记》、《东史郎日记》以及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浩劫》。
导演力不行啊,剧本的比例也有问题……
情色片总比色情片看着要过瘾,这是《拉贝日记》比《南京南京》好看的原因,不过结尾煽的太过了,比“小豆子还活着”更让人鸡皮疙瘩。我不怀好意地猜测华谊在这方面起了作用,唉,我自卑的心理又作祟了。
拍得不好,张静初那段太多余,不过冲着拉贝的个人魅力还是打五星,在你无法选择处境,出身和遭遇的事情的时候,你至少可以选择态度。一群纳粹党对着英国国王的画像吃面包和纳粹旗掩护难民的细节很棒,总有人以魔鬼的名义来行天使之事。
我记得当时有两个电影都讲拉贝来着,那个是什么?@!
拉贝精神可嘉,不过影片被剪的支离破碎,期待4小时电视版
无甚特别之处。站在拉贝等留南京国际人士的角度记述。拉贝的身份和行为比较复杂。作为一部手法很商业的电影,也就止于难以抑制的同情心,或说“人道主义”这一庸俗的标签。老实说,要是我是拉贝,我绝不会为中国平民牺牲那么多的。另外,那位学校女士被塑造得真白左,好像真不知道军人和战争是什么样子似的。
拉贝值得尊敬,但是对于战争的残酷刻画太过温情。。
就电影本身而言,很一般。那段历史是区区几部电影所不能描述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次大地震过后,中国很多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日本人素质是多么地高,对日本的损失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从而衬托出自己以德报怨的那种高尚。但是你们要记住,日本大部分人仍然否认自己以前犯下的罪行,记住你是中国人。
大学时看过的,同是反映二战令人动容和深思的电影
极其平庸。外国人想塑造一个拯救中国人的西方英雄形象,没有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思考,对我们的痛无法感同身受。因此整个电影非常流水账平淡,没有太多能触动情感的东西,不如我们自己拍的南京大屠杀影视作品
从南京回来后重温,才发现牙叔居然还在里面演了个很精彩的角色,“Hitler has only got one ball”的旋律一下午都回荡在我脑子里…张静初的女学生和那个心软的日本军官的角色如果不是存在人物蓝本的话就显得十分匪夷所思了,当然也不排除剧情删节严重的可能。时隔十多年才发现如今这部电影已经没有英/德原声版本可看了,同样匪夷所思。
要张静初干什么吃的。。。
不得不说主人公的确伟大但很怀疑导演的意图,似乎想表达法西斯保护了南京难民
现在才想起来,一定要看的。→补上一节历史课,关于南京大屠杀,我知道万人坑,知道百人斩,却从不知道拉贝这个利用自己西门子总经理和纳粹党身份救过20万中国人的德国人。
故事很流畅,虽然不大喜欢战争题材,但这部片子愿意看下去。
为什么我觉得拉贝的痛苦,是信仰坍塌后腐蚀的切肤之痛呢?
从外国人角度来看南京大屠杀,血腥程度有所降低,但内心怅然感也很强烈。
一出现中国人就感觉怪怪的,叙事过于平淡,张力不足。即使是夫妻分离的桥段也只是一笔带过,张静初的戏码也不够分量。原著一定不仅仅如此,倒是最后一幕拉贝先生之后的生平阐述感动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