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

十七岁的单车,17岁的单车,自行车,北京自行车,Beijing Bicycle

主演:崔林,李滨,周迅,高圆圆,李梦男,赵毅维,李爽,汪妍,张蕾,常佳茵,庞燕,周芳菲,谢荐,马玉红,李坚,张扬,王育忠,惠维,纪华,张宇,任厚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十七岁的单车》剧照

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2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3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4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5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6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3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4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5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6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7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8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19十七岁的单车 剧照 NO.20

《十七岁的单车》剧情介绍

十七岁的单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七岁的农村少年阿贵(崔林)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因为得到许诺,当他赚到六百块时可以拥有公司暂借他用的银色变速越野车,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恳,可是就在梦想即将成真时,单车丢了,阿贵陷入绝望。 小坚(李滨)是和阿贵同岁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贫困,他在维系骄傲时又常自卑。 父亲屡次三番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同伴面前挣面子和泡马子(高园园),从家里偷来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不想此车正是阿贵所丢。阿贵发现他赖以生存的单车被小坚“盗”去后,开始不计代价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守护自己的简单梦想发生争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奇美拉炮制女朋友被流浪猫捡到的男人妻子的怀疑突如其来的假期你口袋里有把枪吗?能不能原谅你,我想想看曼谷风云凉宫春日的忧郁2009甜梦猫美梦成真!万万没想到第一季消消气第十季变异九头蛇真爱下一位哪里出错了/有点不对劲天国大魔境格莫拉第三季胭脂错骑蛇北极光下的圣诞节那个时候~男子喧闹物语蒙古王傲骨贤妻第六季巨蛛嫌疑之下第二季见习排爆手Miss欧巴桑快闪猎人暗黑正义巨物冰球坏小子

《十七岁的单车》长篇影评

 1 ) 曾经的花季雨季 ——《十七岁的单车》

曾经的花季雨季  ——《十七岁的单车》    没想到自己第一次的影评竟是献给了王小帅,呵呵,似乎也算不上影评,只是一点观后感而已。

  十七岁的单车,英文名叫《Beijing Bicycle》,正好错过了最关键的“十七岁”。

  撇开网友对两条线索的交织的故事情节的争论。

让我感动的是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青春的自由青春的躁动,多少有点暴力,还有点残酷。

来自农村的连贵在十七岁的年纪开始了青春的打拚,年轻的奋斗。

城市底层的孩子在十七岁有他的爱情,他的愤怒,他的抗争。

不知道怎么,大家常把争论的焦点放在连贵身上,放到农村与城市的冲突上来。

诚然这也是本片的讨论重点之一,但绝非全部。

个人觉得,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着青春的主题而展开。

很喜欢的一点是:两个孩子是不经意间由本来的对手成为可能的朋友,但最终只是可能。

这样的结果虽然表面上看是因为那场鲁莽的为爱情发起的打斗而导致了他们交流的中断,实际上,这样的交流的困难度实在太高,远远不是一辆单车和两个孩子所能承载的。

这是社会的阻隔,他们不可能冲破。

青春似乎在冲破什么东西。

    单车在剧中一次次的被突出。

老是有人来看看连贵抑或坚子,车不错。

车是不错,青春更不错。

单车在本片中已经成了一种符号,年轻时的寄托。

就像高中时最珍爱的随身听,都舍不得轻易借给别人。

老爸答应买的时候,真的是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

某一天耳机一不小心拽坏了,真的是懊恼,后悔  再看现在那随身听早在高三最后一次罢工后退休了。

自己似乎也走出了那个年纪。

真的是很奇怪,自己还只是个二十二的青年,却已在怀念青春了。

  前些天大家在讨论女孩子装可爱的事情,一位室友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装可爱的也得分年龄啊。

”暴笑之后,忽然发现我们似乎已经远离那个十六七岁的年纪了。

至少在心底里。

    有人问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已逝的东西含情脉脉,对现实的东西却保持距离?

  昨晚在写那篇《写给刚要上大学的老妹的一封信》的时候,觉得自己居然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了,带着说教的口气,在大谈理想,大谈人生。

殊不知,自己还是处于进行时。

  十几岁的时候看《将爱情进行到底》,憧憬二十几岁的年纪,长大后的爱情,长大后的人生。

到了二十二岁反而去怀念十几岁的花季雨季。

怀念不知是真实的还是记忆中想象发生的青春故事,也许这也是一种情节吧,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的情节很严重,呵呵。

  片中的高园园确实很漂亮,漂亮的不由让自己原谅了她的水性杨花。

少年时懵懂的爱情,本来就不应该戴上什么枷锁。

但,高园园在其中看来确实有点年纪偏大,大概这就是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区别吧。

(园园不要打我哦)  很巧的是,看片的时候,那时候最爱的娉婷发来短信问我怎么还没回去。

其实我俩在十几岁的年纪真的没有多少故事。

但是总是觉得有种割舍不了的东西让我时常追忆我的似水年华。

就像有人问剧中的连贵为了辆破车值么,问坚子为了这样一个女人,至于么。

其实这不是值不值得问题,这是一种寄托,一种梦想。

人为了梦想,可是什么都舍得,什么都做得出来的。

  《十七岁的单车》很像《眼光灿烂的日子》,但又不完全像,讲的也不是同样的东西。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看到是青春的狂躁,青春的美好。

《十七岁的单车》我好像看到了很多,也许是看片的心境不同造成的吧。

  片中还有另外一条线,就是周迅,一个穿主人衣服的农村小保姆。

开杂货铺的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是早知道,她也是农村来的,就”。

就怎样?

他又能怎样,人生又有多少“要是”呢?

  思绪乱走,又想起了《寻枪》,姜文在片中不惜用生命去寻找的难道仅仅是把枪?

  那么,《十七岁的单车》又岂止是辆单车?

青春的梦想又岂止是个梦?

 2 ) 《偷自行车的人》与《十七岁的单车》- -

小时候写的,别跟我叫真 =v=在题材上面,《偷自行车的人》与《十七岁的单车》两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网上看到王小帅也同样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不可否认,如果探讨他们的社会内涵,都可以讨论到很深的层次。

可是很遗憾,我只看过一遍,许多情节都忘的差不多了,影评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已经不可能,所以,只好象最普通的观众那样,凭感觉。

两个片子是一起看的,可是,感觉很不一样。

我喜欢《偷自行车的人》。

看完整部电影的感觉,《偷自行车的人》象经历了漫长的一天,《十七岁的单车》象做了一个梦。

前者表现的很平实,一件事前因后果清清楚楚,好象一条粗线,明确,顺畅,看下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其中表现的生活,是简单的,目的明确的。

或者说,导演把他要表达的东西,生存的艰难也好,主人公的执著也好,处理得十分统一,整个叙事氛围浑然一体,观众接受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很自然地投入到情节之中,就算看的时候发点感慨都是水到渠成的,不觉得牵强,看完了,无论结局如何,感觉很痛快。

而《十七岁的单车》,对我而言,多了太多旁杂的东西。

我对其中的制服印象深刻,无论是速递公司的还是学校的,都太完美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接触的速递员和中学生。

然后是那辆车,很新很漂亮,一点都不脏。

然后是阳光、柳树、和风(那是什刹海吗?

)。

再然后是跳舞机,极限车技,北京小痞子通用话语……我无法专注于事件本身,我不断地为这些新鲜的东西吸引,它们对我而言是亲切的,熟悉的,导演用他的可爱镜头,让我重温了我和煦的过去。

我象看自己的回忆一样看那些东西,看他们在荧幕上一闪一闪地如此丰富和完美,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我自责地告戒自己,应该更注意体会"小人物"生存的艰难,可我从心理排斥这个主题,它的存在妨碍了我的美感。

我知道导演要表示的是这个主题,这个电影也许也就是因为这而深刻,我也看到了导演一有机会就非常努力地传达着信息,就象小学写作文一样时不时地点题,可我就是不能接受,太刻意了。

我理想化地想象着导演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一会儿自己沉浸在温暖的春日氛围里,一会儿又深沉地叹息着社会的沉重,这些体会都很真诚,可是,也许就是错在,以为只有真诚就好了,不管它们的互相冲突。

而调和的技巧又太生涩,无法让它们融合起来。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想象着来京打工的外地朋友在录象厅里看到快递小子为一份工作契而不舍的时候,也许会流下心酸的眼泪;而我,真的无法感动,纵然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也不成,我被别的东西吸引了。

而当某些人文主义精神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反复内疚地谴责自己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良心、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看这种电影真累。

当然,这一切也许都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一个出生于80年代的中国人,我要是一个意大利人,也许就觉得《偷自行车的人》委实没什么吸引力。

但是无论如何,一部电影里可以表达的东西是无限的,可是表达的方式确实是有限的,如果充斥了太多的可贵的想法,导演必须要懂得舍弃。

我情愿相信导演是那种热心而博学多才(而不是谄媚顾客)的设计师,可是一套房间,一种风格就够了,也只有一种风格,才可以作到纯粹、完美、彻底。

梦想不是在一个作品中实现的,以后的路还长着呢,着什么急啊。

 3 ) 失落的单车——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

《十七岁的单车》、应该是段唯美的青春爱情吧、那些雏日里同行过的恬静小道,那些暮阳下并肩过的繁华长街。

踩过一串串法国梧桐疏淡的倒影,经过一连连市井街头喧嚣的回响。

略染青色的胶片缓慢流淌,一如故事中少年的青涩。

少男微微上翘的嘴角,少女脉脉下垂的眉眼。

云朵在天际下,翻卷出青春隐秘的心事。

蓝天白云,蓝衣白裙。

白色纯洁,蓝色清澈。

十七岁,灼灼光华的年岁。

生命理应如此般美好。

但,故事不是这样的。

这不是一部矫情的文艺片。

那么,我想这会是一个少年们为理想奋斗的故事?

十七岁,高中的年纪,面对着太多光怪陆离的诱惑,如何在动摇之后,重新坚定信念走下去。

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主题。

但,故事也不是这样的。

这也不是一部奋进的励志片。

反之,这不是一部美好的片子。

它打碎了年少的爱情,它颠覆了年少的梦想。

它灰暗,它丑恶,它肮脏。

它让十七岁的少年什么都不再相信,连自己都不信。

它扇了爱情一耳光,告诉十七岁你太嫩。

它踹了梦想一飞脚,告诉十七岁别扯淡。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开始憎恨社会和人类。

但,它是部好片子。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做梦的年纪,看到了现实的残忍。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纯情的年纪,看到了生活的绝望。

故事由一辆单车穿针引线,展现给我们天朝根下两个少年的十七岁。

这辆单车是贵子的命,是小坚的魂。

没了这车,贵子就没了工作,也讨不到生计。

没了这车,小坚仅有的一点颜面,也扫地无光。

来自农村的贵子,来自底层的小坚。

就如此被一辆单车改变了命运。

或者说,被时代改变了命运。

农村的贵子,木讷执拗。

城市的小坚,桀骜倔强。

但他们却都是悲惨的。

一个由外,一个由内。

贵子让我们看到生计是如此下贱。

小坚让我们看到尊严是如此脆弱。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小坚对贵子的轻蔑,再到黄毛对小坚的挑衅。

极度的失调导演着故事走向失控。

而贵子,整个故事里都是被动的角色。

他唯一的主动,只是重复着“这是我的车。

”而这样的坚持抑或固执,不可避免地拖着贵子走向更悲惨。

影片无意于刻画人物,所有对人物的临摹,对故事的叙述,都只是为了主题——生活。

影片想展现的,是北京城里,小人物的生活。

故事的副线,是周迅饰演的女子。

甫一出现的时候,我误认为饰演的小三。

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换衣自怜。

而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红裙红鞋,顾盼生辉。

骄傲满足的神情,又暴露了骨子里的卑微。

短短四个场景,无一句台词,但却是画龙点睛,使得观众于主题有了更多的体会。

电影总是这样的无情,刻画出须臾的美好,再将之击得粉碎。

影片渐至发展,情节渐至推进,故事开始失控,列车呼啸着脱轨,大火咆哮着燎原。

然后停在,最惨烈的当口。

结束。

我们无从揣测十七岁之后的命运,但那注定,是灰色的,甚或是,没有的。

观影后的第一感受,是压抑,憋屈,有苦说不出。

影片跟我们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在2001年,在申奥成功的2001年,在中国入世的2001年,在双喜千年的2001年,在天朝首都,北京城下,会有两个十七岁的少年,为了一辆普通的山地车,赌上了各自的命运,赌上了各自的一切。

影片中多有少年抽烟、斗殴的情节,基调灰暗。

许也是个未能在内地上映的原因。

但根本的,还是本片触动了这个时代的硬伤。

影片最后的斗殴,发生在胡同弄堂。

老婆子依然安详可亲地带着婴儿, 老头儿依然兴致盎然地下着象棋。

身边这群你少年,你追我撵,鸡飞狗跳。

未曾斜过一眼,未曾言过一句。

就像一切发生着的,都未有发生。

可以说他们冷漠,可以说他们无情。

只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生在解放前的他们,走过大跃进的他们,从文革里活下来的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他们,却仍在窄巷破屋里苟延残喘的他们。

已经倦了,已经厌了,已经无心了。

影片摄于2001年,十年前。

十年前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难。

如今更甚。

趟过股市的低迷,翻过物价的攀高。

跑过城管车的围追,反过拆迁队的堵截。

躲得了猫猫,躲不了跨省。

现在,反而怀念十年前,那个略显老旧的时代,万般美好。

只是,时代的更迭,义无反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听着最好的新闻,我们看着最坏的现实。

这是巨龙腾飞的十年。

腾飞的远方,远到我们都不知是何方。

前路幻影幢幢,未来扑朔迷离。

无星无月,夜漆如墨。

你这是绝望了么!?

你这是颓废了么!?

不,不是的。

重温《十月围城》,李重光的台词绕梁在耳:“我闭上眼,看见的是中国的明天。

”彼时,李重光年仅十七岁。

百年前,十七岁的少年,已投身国是。

孙文先生说,“欲经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在今天,2011年,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2011年。

欲经改革之幸福,必经改革之痛苦。

而这痛苦的经历者,是我们。

为了后辈的未来,这痛苦,我们得承担。

为了中国的明天,这痛苦。

我们得承担。

我们见着太多的黑暗,我们见着太多的丑恶。

我们丧失了道德,我们唾弃了公信。

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嘲讽社会,因此而游戏人生。

我们还有信仰,我们还有希望。

我们还要去相信光明,我们还要去相信共和。

时隔月余,我再次作文。

且将之为启示录,警醒自己,耽迷于眼前幸福的同时,莫忘时代之痛苦。

失落的单车,可以找回。

可失落的时代,一去不再来。

 4 ) 一部超烂的批判片

为了得奖的片子。。

剧情太假。

快递员角色太二了,把中国农民从忍让、懦弱、愚昧扭曲放大到了极致,看了闷的荒。

最后的揭竿而起又显突然。

我认为是批判片多过青春片。

不知怎么说,也可能是我老了吧。

同样是批判,同样是反应一些国民性的问题,却远没有秋菊打官司和鬼子来了的真实感。

 5 ) 你没有权利矫情地说青春

我承认,我看不见所谓惨绿的青春,影评人的用词都显得相当圆滑而生套。

所以我无法被那个北京男孩的脆弱或是青涩触动,我只为那个农村男孩的真实挣扎而揪心。

北京的四合院竟也如上海的石库门一般的逼仄,九曲十弯,遭遇无数邻居,外带面目冷然地走出来,这就是让人麻木的城市生活,即使是皇城根下,也只有在屋顶上才有稍大的天空,青春因此无处藏身。

空间的压缩,人心理的千疮百孔,于是我们在那群中学生的叫嚣中读着他们单薄的自尊,脆弱的虚荣,还有他们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集体优越感。

这,让我反感。

对那辆车的争夺,双方根本是失衡的。

他是车主,却要一次次被追打,被抢夺,而这却是他辛苦地送了一个月快递而赚回来的;他们气势汹汹,嗓门大,蛮横,那种膨胀的自我在这样的年纪已经漫溢的让人愤怒。

是的,他是木呐的,但某种意义上他根本就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他即使申辩又如何,同样是孩子,他必须负责自己的生存,而他面对的则是背负着演绎青春成长这一使命的一群学生。

原谅我看电影如此不专业、不客观,生活中真实的场面一次次提醒着城市对农村“外人”的剥夺,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彻底的剥夺,他们在都市机器的压榨中从来并永久地失声。

所以,当那些学生明知这是他被偷的车,依旧决心抢夺,再次一拥而上时,他凄厉的嘶喊是他最后的防卫了,那么的绝望,以至于我因此开始痛恨整个城市。

他们为了青春虚荣的额外装饰品而跋扈,他却是为了生存的工具而挣扎,两者目的的无限背离到了令人晕眩的程度。

他只能嘶喊,而我只能无语,这是一种清楚认知却无力为之立言的窘迫,我只能拒绝任何对影片成长主题的赞颂。

青春矫饰,生活残酷,仅此而已。

 6 ) 没有赢家的战争

昨天看得是《十七岁的单车》,在《青红》以前,我所知的王小帅唯一的一部作品。

很好看。

一部单车将两个十七岁的男孩子联系起来。

一个是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孩子,怀揣着关于城市的美好梦想,却因为单车的失窃打乱了原来设计好的人生轨迹。

另一个是在城市长大的城里孩子,虽然生活在城里,却是城里贫寒的家庭,在父亲屡次三番没有履行给他买单车的承诺后,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乡下孩子被偷的单车。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青春期的梦想。

乡下孩子希望尽快把车款还清给公司,有自己的单车,总是从墙缝里窥探对面高楼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单车,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学回家,可以和哥们儿一起炫耀车技。

最后的结局是,没有人能真正拥有那部漂亮的单车,被打得满身是血的乡下孩子扛着被小混混砸坏的单车走在城市拥挤的街头。

车流如梭,人们按自己既定的轨道向前,没有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孩子和这样一部单车。

故事讲完。

故事里没有人错。

乡下孩子执意要回自己的车没有错,城里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买偷来的车也没有错。

那为什么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呢?

这仿佛一场战争,但是所有人都是输家,没有人赢。

很喜欢王小帅的镜头语言。

低机位的透过单车车轮看街上的人流,高机位表达乡下孩子第一次进到豪华写字楼的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对那双红鞋子的特写、乡下孩子扑到车上不让别人抢走车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车送漂亮女同学回家后迎风的微笑、车被父亲还给别人后站在楼顶的一行泪水、还有表现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鸽哨。

词穷了,只能说一句真的很好看来结束了:)

 7 ) 王小帅的青春

我只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大学刚开始看的《青红》和大学要结束时看的《十七岁的单车》,女主角都是高圆圆。

内容看起来很不同,但电影的风格很容易让人猜到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母题都是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快要结尾时,电影的气氛骤变,男主角之一的高中生愤怒地拿起砖头,准备砸向翘自己墙脚的“小混混”。

我马上想起《青红》相应的时间,男主角忍不住情欲准备强奸自己的女朋友。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么?

也许,这里的“我们”只能特指男生,王小帅的电影似乎没有给青春的女性更多表现的余地。

可能刚读大学的我对电影还很陌生,总觉得后来拍的《青红》比不上《十七岁的单车》。

《青红》设置的知青背景过于遥远,要成功地再现并打动观众一点都不容易。

《单车》则很有生活的气息,北京高中生的习性虽然不为我这个南方人所喜,但镜头里的他们总让我亲切地想起我的北京室友——抽烟,言必称哥们儿,新潮,说脏话乃至思维的调调……然而,什么是青春?

《单车》开始有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女高中生把自己喜欢的男生带到树林里,闭上眼睛作等待状。

男生也心领神会:他应该去牵手、拥抱或者吻她。

可是,青春特有的慌乱和拘谨让主角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

我又想起初中时对校园恋爱的想象,它其实源自作文选里的一篇文章。

我们都读过不少作文选里的范文,但我当时记忆很深刻,居然有一篇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

范文的结局当然是女生“狡猾”地叫男生等,等到我们长大后也许能够在一起……青春自然是青涩的,是欲望开始萌发的状态。

譬如,《单车》的另一男主角,一个来自农村的快递男孩,透过墙洞凝视周迅。

这种凝视便是青春欲望的凝视,它瞬间让一个男生开始梦想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女性。

青春的无力在这个农村男孩表现得特别深,因为他说话只会重复:“这部单车是我的”,“这部单车原本是我的”,“我不是来洗澡的”,“不关我事”,然后就是沉默,哭喊。

周迅每次出现在他面前,他更是没敢吭一声。

青春也是好胜要面子的,譬如说,是男生就得会抽烟。

高中生的哥们儿跟农村男孩谈判时给他塞了支烟,第一次吸烟让男孩出尽洋相,惹来一阵哄笑。

耐人寻味的是,高中生自己也没抽烟(他是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

当那个很刁的小混混走过来要火时,身上根本没有火的高中生胡乱找了一通,丢脸地承认自己没有火。

小混混就充满蔑视地把自己吸过的烟塞到高中生口里,明目张胆地带走高圆圆。

后来高中生砸了那个小混混,跟农村男孩说车他以后都不需要了——他随手拿出一包烟,示意要给男孩一支烟,男孩拒绝后他自己抽起来,动作看起来很生硬。

大概,他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一个比他更弱的农村男孩面前装B了……青春自然也是无力的,尽管它经常戴着残酷暴力的面具。

《青红》中的男生无力留住自己喜欢的女生,只能诉诸暴力来得到她的肉体,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单车》的高中生等父亲买车等了很久,最后还是要偷自己家的钱去二手市场买了一部偷来的车。

女生一句“车没了再买过一部呗”惹恼了男生敏感的自尊心,很不友善地拒绝女生的邀请。

等到女生转投其他人怀抱时,他又吃醋又愤怒,一句“操你妈的”就将砖头砸过去。

可怜的不仅是他后来遭到报复,还把那个彻底无辜的农村男孩卷进漩涡——从农村来到城市备受剥削的男孩至今彻底地无力和绝望了。

看到自己心爱的单车遭人肆意摧毁,无力的他也拿起砖头砸过去……单车是青春的隐喻。

单车是不同青春少男梦想、渴望、游戏、收藏、爱护的对象。

它不是难以得到,就是易碎的。

周迅扮演的角色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却也是个成功的形象。

它很好地表现青春女性对漂亮衣服的爱慕,爱美的心理在现实如何破碎。

就像农村男孩和老乡带着欲望凝视周迅,周迅也是带着欲望来凝视装着主人衣服的自己(她是个保姆)。

这里的微妙在于,农村男人以为周迅是个遥远的城市女性,不料她也只是个农村进城的女保姆,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她还有凝视的价值么?

她还能唤醒他们潜藏的欲望么?

凝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对象是他者,无法得到但又无法忘却。

单车、衣服、性的身体,跟城里人追逐的金钱一样,都是物神崇拜。

青春的无辜不在它不去欲望,而只在于它欲望的单纯和具体。

如果一位少男少女欲望金钱这样的抽象物,我们无法承认这是令人缅怀的青春。

但是,如果他/她欲望爱情、牵手初吻等亲密动作、竞技耍酷的单车、漂亮的衣服或者带来成就感的战利品,我们会怀念地说:我的青春也曾是如此……由此大概可以想到,青春背后其实是城乡的分裂,抽象与具体的挣扎,贫富之间的对立。

为什么我们要长大,要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

为什么我们要进城,要接受城市人恶毒的剥削蔑视?

为什么我们要赚钱,要接受商品经济残酷的就业竞争?

这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么?

《青红》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无力留住城市知青家庭背景的高圆圆,《单车》中的城市男孩因为贫穷不敢接受家境良好的高圆圆的爱,更不用说农村男孩那沉默的欲望和欲望的最终破碎(“原来她只是个保姆”、“她跑了”)。

无论电影发生的地点是收音机接受节目都艰难的边疆农村,还是先进的首都北京(更不用说奥运会之后的新北京了,单车不再是它的风景,如何解决汽车赌塞倒成了重大问题),背后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于是,最大的残酷不是青春遭到扼杀,梦想遭到破灭,单纯被邪恶强暴,而是青春、梦想、单纯本质上也是我们原罪的一部分。

它之所以无力,只是因为它被更大的恶所摧毁。

我们之所以怀念,只是因为自己身处更大的恶却无力挣脱,只好虚构一个纯洁无罪的青春权当慰藉。

我们之所以采用暴力对抗,只是因为自己濒临绝望的深渊,破罐子破摔。

 8 ) 单车就是一切

1个月前看了这部电影,昨天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你能理解那辆单车对小坚和小贵究竟有多重要么?

如果条件好,觉得不就是一辆单车而已的朋友可以设想一个情况自己二十年按揭才刚刚供好的房子,首期到最后还是欠着父母的,却因为做生意做了抵押,结果生意被骗,这个房子要被人强行拍卖。

或者另一个情况:公司车自己开着玩的时候却被偷掉了,其实都是一样的感觉小贵是乡下来城市奋斗的青年,别人告诉他城市人和乡下人很不一样,他不明白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能一样,他急切的需要城市的承认。

小贵的单车是他积极劳动所得,而且只用了一个月,这个时间他相信由城里人来做也做不到,这辆单车也代表着他的工作。

好好的工作也就是城市对他最大的承认,单车也代表着小贵的身份,当单车丢了,也就意味着要丢掉了工作,也就是剥夺了他在这个城市当中所做的所有努力,断送了他未来的希望。

而所有这些感情和力量全部寄托在这辆单车上面,于是,他抱着单车的力量,会是多巨大?

那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力量一起的总和,那是歇斯底里的坚持。

单车对于一个在中学的学生小坚,是一张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才能在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抬得起头,才能和哥们潇洒出入大街道,才能够出场面,一起玩花式。

哥们之间不是不用说条件么?

对,哥们之间不用讲条件,要能和别人成为哥们,你需要身份。

所以即使要偷家里的钱,也要把车给买下来。

他们两个就是要为了这一辆单车抢得你死我活因为那单车不单是单车,那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个乡下人,一个城里人,因为他们之间的身份差多远最后却握了手,因为他们是最接近的人乡下人和城市人之间的隔阂看来小于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隔阂说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想到了一个后续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社会就把物质和我们的身份要联系得这么紧呢!?

为什么70年代要有单车手表缝纫机才能结婚?

为什么80年代要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才能结婚?

为什么现在要有房子车子才能结婚?

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将物质看得这么的重要,所以青年一代才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扭曲的成长,就像最后扭曲了的单车一样,什么用都没有了。

 9 ) 坚守还是逃逸?——中国电影中的民工与城市平民

《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导演语:“要尽量摆脱技法本身的束缚,人的本体,最深处的东西拍出来,才是电影的真谛”。

主题:寻找“寻找”主题的阐释通过多个途径完成,中包括了通过“物”的存在与消失反复唤起的自我意识对于自身价值的寻找;也包括了通过“他者”的刺激而发生的矛盾冲突中对于生存状态以及意义的寻找;更包括了以点带面,用琐碎细节所串联而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撞击所带来的人性本质真善美的寻找。

“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与苦涩,甚至滑稽与讽刺,“寻找”的结果却是了然,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设置了一次询问,朴素的小贵以及好强的小坚,可以找到完好的或者破碎的自行车,找不到的,却是明确的答案解释荒谬的生活。

分论点:(一)情节与主题两种方式阐述:一:寻找“自行车”二:寻找自身价值(二)存在或消失自行车的存在或者消失在影片中作为最主要的线索贯穿始终。

它的存在引起了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关注。

以自行车为符号象征的“物”的存在价值,这部电影中被导演赋予了更加沉重的意味。

它与人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悲哀的是,“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的存在,“物”的消失,赤裸的验证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的消失。

贵(自行车是孤苦无依的他的求生工具,是他生存在这个城市的唯一依靠,穿红色裙子的小保姆则是始终作为小贵窥视的欲望客体出现的,那身红色的裙子,那双红色的高跟鞋甚至那红色的嘴唇,都成为小贵想入非非的诱因。

当小贵找回自行车后兴冲冲地赶回小商店时,撞倒了惊慌失措的小保姆时,他的欲望呼之欲出。

当然,导演并没有将人物心理的渴望设计成猥亵的占有,而是让昏倒在地的小保姆躺在了自行车旁边。

这幅画面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在小贵的心中,自行车代表着欲望的满足,自行车亦是实现欲望的工具,有自行车的他才能获得城市带来的喜悦与认可。

)坚(与女朋友潇潇的情感基础。

自我满足的手段以及抗争命运的方式,“寻找”直至“抢夺”的过程体现了小坚对于无奈的生活以及平庸人生的一种反击,自行车的“存在”是战胜困境片刻的成功与胜利,自行车的“消失”成为命运无情的戏弄与嘲讽。

)“物”的存在与消失,成为被异化了的“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的象征。

(三)坚守或逃逸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多元的阐释角度。

导演通过一辆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是当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两种人群,自农村的打工者以及城市的平民,们的共同点是同样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生活困境。

这两种人群在城市中交锋,绎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进行曲。

他们似乎属于永恒的夹缝状态,不能够甘心于现状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

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一台冰箱,三个路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的前行。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自行车终于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翻倒在地。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通过自行车暗示着承受并不能成为人生最终的结局。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暗示自行车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承载了太过沉重的负担。

于是,一对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坚守”还是“逃逸”,为不能够避免的又一艰难的抉择。

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正是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两种人群,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和城市居民。

换车的一个场景中,小坚问“你叫什么呀?”“郭连贵。

”“我是小坚。

”然后,小坚伸出了右手。

小坚的主动握手,象征着城市对农村的欢迎。

电影的高潮部分,小贵与小坚终于在共同拥有一辆单车的前提下结成了同盟,另一伙少年无情的追赶。

胡同里穿梭的戏份并不仅仅满足了戏剧冲突的需要,更是在隐喻的层面上表达了导演对于面对困境是选择“坚守”还是“逃逸”的探讨。

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小坚在爆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逸”,小坚放弃了自行车,喻示着城市底层百姓对过去无奈的决裂,放弃了对于自行车的占有,似乎更是放弃了作为生活的斗士获得胜利的最终权利,寻找”的过程于他而言,刺激而痛苦的,不堪的现实与无法摆脱的城市优越感之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无法确立面对困难的最终态度,一切在粗暴的混乱中宣告结束。

虽然最后他善良的挣扎着试图推开小贵,“那不关他的事”的疏离去表白作为坚强的自我最终的勇气。

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完成压抑在城市底层的平民对于农民工的告诫,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着浓厚的寓言意味。

然而一切徒劳,小贵选择“坚守”,小贵扛起自行车毅然走进人群中,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城市发展给农村和底层城市带来的不同选择,似乎具有某种启示意味。

小贵扛着破烂的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虽然迷茫,仍满怀期待。

“寻找”将成为以小贵为代表的人群的生活状态,虽然,这样辛苦的“寻找”,或许是没有答案的漫长等待。

“寻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却往往使人感受是辛苦的状态;“寻找”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人生想象,却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伤害所导致人性深处的彷徨。

观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使人在不断自知与自省的过程中去深刻体味,人生是一条神秘莫测的艰辛之路。

叙事:线性叙事导演王小帅回到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几乎直线型的叙事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

并以一种冷静和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对生活予以真诚的关照。

符号:自行车(①17 岁少年的青春和梦想; ②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带给城市和乡村的困顿和迷茫。

小坚和小贵两位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追求和困顿的夹缝中生存,艰难前行。

丝巾烟两个女生(扁形人物)影片中意象化的符号设置与话语表达成为影片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和展示人物内心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巴赞语:“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然而,请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步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

”马基德•马基迪 《小鞋子》老舍 《骆驼祥子》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尔乔·莱翁内 《美国往事》风格:后现代 现实主义视听语言:客观记录 平视视角导演将艺术主旨聚焦于画面和声音话语元素系统,并通过声画造型形式外化其艺术追求和旨向,呈现某种风格化倾向。

长镜头多组长镜头仰拍:郭连贵对北京这座城市生存中的光影交错,纷繁复杂的迷惘;贵单车被偷后,长镜头的远景来表现其内心张皇失措又焦急的活动;当夜幕降临,郭连贵才恍然惊觉快递并没有送到李先生手中,镜头特写,他奋力奔向目的地,这种奔跑的急切和他呼吸声的沉重通过长镜头表达了他内心急欲冲破这种束缚,急欲走过这泥泞生活的述求;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长镜头拉远,小坚在胡同口练习单车的场景正交换突显了单车对他的意义;当小坚忍受不了别人抢走了潇潇时,他的小宇宙爆发了。

他用砖块去砸那个人时,音乐间断而紧张,画面组接了他和小贵的蒙太奇,这也暗示着他们的青春因为一辆十七岁的单车而交织;影片最后,小贵扛着单车,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导演用固定的长镜头来拍摄,郭连贵落寞而寂寥地走过纷繁的人群,背景音乐是清淡而萧索的,烘托出异乡人的悲凉。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用长镜头来叙述这个城市的车水马龙,表达了这个社会的隔膜与渺小。

叠化镜头片头、无数自行车轮出现字幕蒙太奇组接搜寻单车的蒙太奇组接表现了小贵性格中的执着与坚韧;当小贵找到其父亲说单车是他的时候,导演用蒙太奇的组接来表达小坚内心的愤怒;多次出现小坚和妹妹的蒙太奇组接,他们的眼神是寒冷的,更浸出他们内心的悲凉。

特写开头面试场景中,以主观视角对乡村人进城面试的脸部进行特写,灰头土脸的造型,面试者的方言与面试官正宗的北京话形成对比,表达出外乡人在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与求生艰难;周迅脚步特写然后镜头向上推表现出贵两人对这位“城里人”的羡慕与欲望;色调:红琴穿的那件艳丽的红裙和红鞋以及红嘴唇;小坚跟踪大欢时出现的几面鲜红的围墙暗示人物内心的激烈情绪。

如其中有一个镜头。

画面先是一黑一红两面墙,利用摄像机角度构成对称构图,黑红两个色彩各占画面的1/2,然后小坚骑车入画停在红色墙的一面。

黑色代表沉重压抑,带有理智色彩;红色代表激情欲望,带有冲动色彩。

小坚两次上房顶时呈现的青灰色的影调也是人物压抑心理及情绪的反映音响:在郭连贵丢车的一场戏中,运用了一个长达1分40秒的镜头,把机位设在马路的对面,与人物拉开距离,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同时马路上来往的汽车鸣笛声、震耳欲聋的秧歌锣鼓、画外的警报声掺杂在一起,营造一种真实而噪杂的环境,再结合人物四处的找寻动作,马上呈现人物的心理;导演在表现小坚和潇潇试图和解的两个段落里运用胡同的纵深,都是把人物放置在摄像机远端,拉开距离,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两人对话的声音,进行虚化处理,巧妙自然;影片中还有一个长镜头跟拍小坚从屋里出来去上学发现自行车不在的一个镜头,时长1分28秒。

肩扛摄像机,抖动的画面,夹杂各类路过的街坊——打太极的老人、倒痰盂的妇女、洗漱的人们、买早点回来的街坊等等,配合期间自然音响,如京韵大鼓、姜昆的相声、洗漱的声音等等同期录入,增加了影片的写实性。

同时通过摄像机的画面也展示了堆满杂物的巷道,人物的狭窄的生活环境。

导演的调度尽量显示出自然真实的一面。

构图:较多的静态构图,尤其在几个运动镜头之后,不表现动作过程,直接通过音响揭示然后以静态画面展示动作结果,比如阿贵被小坚追撞到拉面粉的车上,郭连贵撞倒红琴以及小坚拿板砖拍大欢等等。

通过静态画面与运动画面形成对比,加强了影片的节奏,同时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轻松的喜剧效果。

另一种解读方式:标志阅读(罗兰·巴尔特“标志”概念,西南大学虞吉)

 10 ) 我们当代的“物哀”

这部电影, 对我个人而言,是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及其后果。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不可逃离这样的边界条件:从两个男孩,到小保姆,到其他默默努力,或渴望某种归属的角色, 无不如此。

尽管每个人的境遇各有不同,而其失落,怅惘,迷茫,绝望,却是共通的。

这种对不完美的普通人的深切怜悯,对我们人生存在的“悲”的认识,渗透于大多数王晓帅作品之中:“二弟”,“扁担姑娘”,“青红”,无不如此。

这是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中,最接近小津安二郎或成濑己喜男的“物哀”情感的了吧。

所谓“悲天悯人”的人文传统终于又见于中国影坛。

非但影坛,即使包括小说,歌曲,剧作,王晓帅和贾樟柯是目前中国硕果仅存的两位 humanists. 王小波庶几泉下有所安慰。

《十七岁的单车》短评

据说年轻和年老看这片的感觉不一样。我现在是年轻的,看完觉得很憋屈高圆圆真是漂亮啊。

4分钟前
  • 东呆
  • 推荐

许多地方太过刻意,于是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其实同情做得太过便成了矫情。

7分钟前
  • 六只小狗
  • 较差

刚意识到观看的电影,各种意义上的学生作品

11分钟前
  • 黑色的伯劳
  • 较差

讨厌死高圆圆了

14分钟前
  • AG
  • 很差

自然状态必然导致战争,随便站在哪一方都有其政治上的正义立场,野蛮生长的人类幼体于是只有诉诸更高的父权来解决问题,达成一种畸形的妥协之后继续回复到自然状态的斗争。最后只得依赖暴力实现新一轮的和解。这部电影第一次搬上中国银幕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话说北京的胡同真的是赃车藏匿点……

18分钟前
  • 奥疯子
  • 力荐

觉得一般,想问的是 男主角怎么勾搭上高圆圆那个美女的

21分钟前
  • 張春秋
  • 还行

越到后面观感越差,把单车的得与失反反复复讲到最后,好好的题材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冲突,两个敏感、自卑又内向的少年在北京的天空下你追我赶,像那十七岁的年华一样一去不返。

22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不合乎现实的地方很多,比如一个送快递的就住在那一片儿最后能“我不认识路”。。。北京中学生那么喜欢玩自行车?农村的就这么傻了吧唧进个澡堂子让干啥就干啥?想表现农村人在城市的弱势地位也不能胡来来啊。我感觉这片子更像是拍给国外人看的。

27分钟前
  • Y.T
  • 还行

胖头胖脑的真不行 最后那一板儿砖还挺给力的

28分钟前
  • 泓廷
  • 较差

两星半,被高度提纯了的环境和过于戏剧化的文本充满了算计和矫饰,强烈的表达欲望冲垮了现实主义基调中仅有的一点真实,王小帅丝毫不在乎他镜头里的人物以至于里边每一个人都成为了刻板的符号让人心生厌恶。高圆圆往那一戳……真的是让人想哭。

33分钟前
  • 🌵🌵
  • 较差

我喜欢这时候的高圆圆。很想舒娅。

38分钟前
  • 舒克格勃
  • 力荐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42分钟前
  • Anday
  • 推荐

中国文学课的老师要求看的片子。缺少配乐和对白、过多的长镜头、旷余的全景所营造出的全片的压抑和抑郁感正好衬出少年青春期各种被压抑的躁动。这大概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虽然刻意这么做有优点,但是缺点就是片子即使本来时间不长也因为苦闷显得比较冗长了。高圆圆的选角的确有初恋的感觉!然后我还是觉得人物行事逻辑有问题……

46分钟前
  • AnNaBE
  • 还行

人电影里都说了,周迅就是来打酱油的

49分钟前
  • 豆瓣。酱
  • 还行

还真是一部单车的故事!这片子从头到尾看下来会让人心里特别不舒服,仿佛有脏污赌心,如鲠在喉难以言说。要被男主的愚蠢和窝囊以及那份执着怂包哭了,是那种你恨铁不成钢又为那个时代那种身份下他拥有的善良和坚持而矛盾。没有一句台词的周公子让人惊喜,没想到她居然“不动声色深藏不露”。题材不喜欢

51分钟前
  • 不羡鲜
  • 较差

自行车轮下的北京城,自行车轮上的十七岁,轮毂交错之间,是撕裂的世纪之交。本片是关于两个少年与一辆车的故事,同为穷人家的孩子,何苦相互为难,拉扯与嘶吼,都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小贵面对小坚的沉默,好似一个世界面对另一个世界的失语,而一人骑一天的交易,又像是两个世界的妥协,一起构成这个国家的种种现实。电影有很多特写段落十分令人着迷,那些胡同,那些女孩,那些驰骋的日子,音乐响起,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56分钟前
  • 续燚淼
  • 力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1小时前
  • 巴乌
  • 力荐

本来看的蛋疼,就一辆破自行车,值得吗?但是那是个不一样的年代啊... 不过这种青春片看多了我真的再也没那份悸动了

1小时前
  • loneLY
  • 还行

怎么说呢,他妹那段“理解万岁”的朗诵叫我非常不舒服,周迅与高圆圆的存在也很费解。。。虽然不如小鞋子里的天使们纯洁,你们因为有青春,仍然是发光的。

1小时前
  • +Rae
  • 还行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1小时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