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去世已经六年多了,前几天有人来敲门找他,勾起了我的回忆....... 八岁的我和外公外婆第一次去北京玩。
早起在天安门看升旗,爷爷将我扛在肩上,在长城顶我中暑昏倒,爷爷背着我坐缆车下山,因为太急,小腿被划了一道口子,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
外公年轻时是抗美援越的军人,战争结束后转业做过医院的食堂厨师、财务,后来上培训班加上勤奋的自学成为一名牙医。
从医多年,外公的医术远近闻名,县医院和镇里牙医诊所里的牙医也有了些他的学生徒弟。
后来他退休了,又返聘了,又退休了。
退休后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爷爷看牙,从医院问到家里,老人们总是愿意找更有经验的老医生看病,外公推辞不得,只得在家重操旧业。
家里搬进了一些略老旧的机器和工具,但是新的材料。
每天这栋老医院宿舍的人家里来来往往是从周边各地来做牙的老人们,外公偶尔象征性的收100,有时候分文不要,于是老人们提来一件件牛奶,而那些牛奶大多都进了年幼的我的肚子。
我关于外公的记忆已不多了,外公常年穿着中山装,一身笔挺;外公的背部有一整条蜈蚣的印子;外公爱在散步途中捡一些破烂小玩意儿;外公给我做了一个四个面分别是喜怒哀乐的铜弥勒佛;外公做的一个很好看的假山依然摆在家里的客厅...... 回忆直到2017年秋天,外公去世。
电影讲述了小小八岁那年 被爸爸卖给了算命先生吴先生当领路的 在饥荒的年代 素不相识的一老一小 从陌生和抗拒 到最后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
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
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
节奏明快,毫不拖沓。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很多时候,我们把豆瓣评分作为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
仅凭一家之言就对电影打上标签,结果肯定不全面。
就比如《水形物语》吧,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豆瓣评分7.4。
再比如《战狼2》,上映后掀起一股爱国热,内地总票房冠军,豆瓣评分也只有7.2。
这两部可都是良心制作!
一个美到极致,似梦似幻,一个点燃了我这颗闪闪爱国心。
像这样评分不高、却是良心制作的影片多吗?
多!
先奉上下面这部——《那年八岁》
豆瓣只有7.3分,却是难得的良心制作。
导演把故事藏在生活细碎里,搞笑又温情。
小小八岁,亲妈死了,亲爸娶了后妈,亲爸也就变成了后爸。
八岁的小小就要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担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过一个山丘,又一个山丘。
才四五岁的妹妹就要独自洗一大盆衣服。
后妈带来的两个孩子,却能养兔子。
按理说,小小亲爸在村里做木匠,有门手艺吃饭,家里不愁吃穿。
亲爸却把小小从学堂揪出来,卖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领道,换取每个月五块钱。
还美名其曰,小小跟着吴先生能吃饱。
这亲爸真不是人,给人打木头箱子就能收20块,随礼能随出去三块,还非得牺牲小小换那五块钱。
自家孩子没学上,他还有心思跟女人上床。
小小年轻气盛,一心只想上学,自然不情愿。
吴先生问什么,他都不答。
给吴先生领道,背着书包,书包里装着文具盒。
也不好好领道,故意把吴先生往沟里带,让吴先生踩上牛屎。
常言道,瞎狠瞎狠。
这吴先生眼睛虽看不见,那张嘴却无比厉害,说出来的话就像一把利刃,能直击人心。
一见着小小,就说他方死了亲妈。
头不光嘴狠,心也狠。
去村里给人算命,都要留顿饭。
那年代没什么好的,韭菜炒鸡蛋就算硬菜。
老头一夹一个准,小小半口鸡蛋都吃不着。
趁着老头给人算命,小小偷了颗糖,也被逼着交出来。
老头算命、说书样样都行,看着厉害,本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也有认怂尿裤子的时候。
诈尸传说,农村历来就有。
说是只要活人被追上碰到一丁点,那活人就没命了。
是以,一听说灵堂诈尸,人人都拼了命奔跑。
还别说,这一幕吓死我了。
小小也不例外,拔腿就跑。
吴先生想跑看不见啊,没人给他领道,门都找不着。
跑到半道上的小小,听了大人们唬人的话,还是决定回去找吴先生。
小小也聪明,还带上条狗,这要是真诈尸了,狗还能拖住尸体。
吴先生嘴里说着不怕,却叫小小快带他走,还吓得尿湿了裤子。
从这件事后,一老一少的关系来了个180º大转变。
小小在河里玩水扎破了脚,吴先生立马从衣服上撕下布条帮小小包扎。
小小伤了脚走不了路,吴先生就背着小小走。
小小本来只是个领道的,这下子成了“背上的指挥官”。
再去人家家里算命,吴先生把夹起的鸡蛋放进了小小的碗里。
碰见下雨了,吴先生就把小小搂在怀里,用背包替小小挡雨。
小鱼一直以为小小很懂事,像个小大人。
给家里挑水。
听亲爸的话,留下来给吴先生领道。
会照顾妹妹,给妹妹抢吃的。
看到这一幕才想起,小小还是个八岁的小男孩。
八岁才多大?
小学二年级,才只有桌子高,小手小脚,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
人人都说他们像爷孙俩。
我看也像,感情靠培养,两人也算是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
比起小小那个亲爸,我倒宁愿小小跟着吴先生生活。
要是把吴先生算命说书的本领都学着了,以后也不愁没饭吃。
这个本领就是放到现在也很吃香,逢年过节算命先生的门前都会排起一条长龙,去晚了还算不成。
不过相比算命,小小更想上学。
妈妈曾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妈妈说小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息。
小小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一次路过妈妈长满青草的坟前,小小哭的鼻涕眼泪一把。
吴先生看得那叫一个心酸,就送小小去了学校,还帮小小交了学费。
这样一对比,小小那个亲爸就更不是人了。
小小爸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不如只相处了几天的老头对小小好。
这部电影除了故事感人外,还拍出了一个柔美的黄土高原。
黄色的土丘,混着稀疏的绿。
明明演员摔一跤起来就是满身土,却不觉得浑浊。
小小和吴先生的爷孙情更是难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两个需要被爱的人走到一起,是件幸事。
据说这是编剧林和平自己的童年经历。
他曾经跟过三个算命先生,都是嘴巴狠毒、心地很好的人。
下次再见到瞎子,千万不要叫他们瞎子,他们是盲人。
记住了吗?
对了,这老头还是《士兵突击》里头许三多他爹。
演员叫罗京民,妥妥地老艺术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导演杨瑾
书本放映《那年八岁》无锡站首映礼Q导演您好,这个结尾是原小说有的还是您自己编排的?
是梦境还是现实呢?
拍摄镜头感觉有点梦境化。
A结尾是原剧本有的,编剧林和平老师。
结局还可以,戛然而止。
本来还有别的开始和结尾。
从回忆开始,到老了的小小带着女儿去墓前祭拜,有点老套。
结尾上学是现实。
现实里林和平老师的最后一个老师是很远的一个村子,他的老舅也在那个村子。
第二年去走亲戚听说老师去世了。
Q所以这是尊重剧本的改编?
有没有加入您理解后改动的部分?
A开始的時候比较重原著剧。
家里一些戏是表现小小比较坏,比如把那个小妹妹推倒。
体现他比较顽皮的一面,自己做了一些改变。
还有一段是对梦境的改变,有一个是他梦到妈妈的时候梦到了天上的月亮,走到一个森林里面看到了一头牛生下了一只小牛,母牛在舔小牛,我们拍摄过程中,就想这到哪儿去找一个刚生下来的小牛呢,所以我们就改了一场戏,是他妈妈在教书。
地震了,一些小孩儿进去找不到他妈妈,后来找到拉出來以后,那个房子倒塌了。
我的大学老师2006年在那儿拍过一部片子。
这个房子,是他盖的,当时建了一个学校。
学校的房顶是木头的椽子梁子。
后来被村民拆掉了就剩了一个土坯围墙,比较像梦里面的很怪的一个学校。
他们上课的时候都是土堆做的那个课桌也已经风化了。
Q爷爷的后半生也是算命为生吗?
这种类似“骗术”的职业行为在现在的农村还存在吗?
A现在这种骗术算命的人挺多啊,好多地铁站门口都有啊,农村也有。
走街串巷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可没原来的人身上的本事多。
原来的林和平老师,他的三个算命老师,都是白天走街串巷,给人算命,晚上他想在别人家住的时候要给人说书的。
有的背一个老的三弦有的是背一个梆子。
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这些经典名著,他们都可以说。
他们的本事特高。
中国很久以来的三十六行的里边有专门算命的人,它是一种职业。
林和平老师初中毕业,他现在是电视剧行业里年收入三千万的编剧,中国作家排行榜前几名的人物,他就是学习了章回体这种写法。
他写电视剧也是这种写法,跟这个说书的内容一样,他把这些东西学下来了。
这个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请赵本山老师演的,他的二舅还是啥就是算命的。
在赵本山老师小时候他也当过领道的。
我们看赵本山的成名作品就是讲算命的,赵本山演得特像。
Q里面有几段对妈妈超现实的梦境展示,和您前作《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面二郎神的动画展示有点相似,您是不是比较喜欢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A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就是加一些梦境,因为电影它是虚的嘛,但是剧本儿里它是实的。
加入剧作这边的人的想象呀,回忆呀,之前的经历,他的梦境呀,这样空间更丰富一点。
Q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大部分时候还是被当做一部儿童片,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成人化的表达,比如煤山那一段,包括这一部《那年八岁》也有。
请问您自己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什么?
您怎么样来确定它的审美旨趣,想让它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感?
还有更具体一点的,您是否有意识地想要在片子里表达一些原始的正义感这样的东西呢?
A之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给小一点儿童看的。
现在的影片是给大一点的儿童和成人看的。
之前的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现在的是林和平老师的儿时经历。
他有三个盲人算命说书老师。
表达正义感不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是被林和平老师的故事感动了。
Q关于《聪慧》的问题,片中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主演是两位小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演员的调教是否有心得或者趣事分享?
两位小演员对您的剧本和台词是一种怎样的表现?
A里面的那两个小男孩,是我们剧组在当地的学校选的。
学校推荐了三十个人,我们自己又找了二十多个,找了一个地方培训。
教他们唱歌,跳街舞玩儿,讲故事练习这个台词。
大概一共有二十五天吧,最后我们选了两个,其中年纪比较小的很天真两个。
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所有的人都生过一次病就他俩每天活灵活现的。
夏天拍摄的,完了,每天中午大家都累了,想休息一下,他俩从来不休息。
聪慧在拍摄的时候就没有改剧本儿了。
小孩儿就是要让他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我们最后确定这两个小演员之后就每天用一下午的时间,分段给他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他问这是真的吗?
我说是真的,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俩基本上已经能够把四十多页的剧本背下来了,从头到尾。
他俩比较理解这个剧本儿,演的时候也比较放松,因为他跟剧组工作人员已经生活过一个月了。
两个小演员,把我们写的普通话剧本说成当地的土话,抑扬顿挫,就像唱戏。
我特喜欢那个腔调。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剧照Q除了导演之外,您还是摄影师,李睿珺导演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老驴头》都是由您掌镜。
现场有影迷说,您的影像虽然不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特别打动她。
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真实边界?
A我自己也做过纪录片的摄影也做过剧情片摄影。
我是比较喜欢写实的这种,《那年八岁》摄影师是吕松野。
纪录片就是把真实的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剧情片就是演一下真实的东西,让大家看,然后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反正都是表达一种真实感嘛,给大家拉到一种情绪里面。
在真实感上我觉得没有什麽边界,在方法上有,看你是写剧本儿没有,在制作方法上很明显。
Q片中您还穿插很多戏谑的梗和恶趣味,比如片中的“放屁”,踩“粑粑”,特别逗,这些是原著里有的还是您自己的亲身经历?
A放屁,还有踩牛屎的这些全是原著里面有的。
小演员在演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
Q您对电影里的年代感是想要怎么处理它的?
A这部是一个成本特别低的影片,做年代感的时候不能做得太具体,本来想模糊化处理。
但是我还是加了一点点,比如,有一场戏在村口杀兔子。
他把爷爷丢到山沟里边跑出来之后,看见村口有人杀兔子。
说马上要开始大锅饭就把村里这些兔子全枪毙了,咱们吃吧。
还有别的戏一些年代感的戏没拍,比如一些在集市里的。
还有小小有一次在一个大路上走的时候一辆老的卡车走过去了,拉了好多人要去枪毙了。
虽然编剧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是八几年出生的人,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在小县城经常上课上着就被拉到广场上说今天要开宣判大会了,大家要去学习。
看那个宣判大会说谁谁谁是杀人犯。
枪决立即执行。
宣判大会完了之后就会有武警带着那些死刑犯去枪毙,在大卡车上。
这个对我俩冲击都挺大的,还有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高中生和一些成年人他们会骑着自行车去追着看。
但是我后来怕有问题吧,就没有拍。
Q算命先生这个人物最后承认自己不是真的会算,这一点是导演您本身就对这种文化有这样的看法呢?
还是迫于某种影片的过审制度呢?
A这不是我对这个文化的看法,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算的。
但是大部分的走街串巷的人不会算。
反正我个人觉得阴阳仙什么的,算的特准。
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李老师就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他把三个老师揉到一个剧本儿里头,讲算命先生和他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感情一段经历。
他没有想把焦点集中在到底会不会算的这个问题上。
我看了一些算命这个行业的书,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有一些是经验,他一到你的家里,凭气味就知道你们家出了什么事儿,闻一闻你们家就知道你们家有钱还是没钱。
Q拍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本子,拍摄上有什么不同?
假如有超出个人经验的剧情,您会怎么处理?
A只要自己认可的一个剧本开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超出个人经验,就得看看书,跟原作者聊,多和美术师些工作人员去复原场景。
实际上差别很大的,影片故事发生在辽宁的丹东凤城县,后来我们都把这个故事移植到宁夏去拍摄。
很多场景包括《清水里的刀子》当时老马的那个家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爷爷的家。
Q您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那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狂潮,作为创作者可否谈一谈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以及出路在什么地方?
A现实主义的作品就是保持一个低成本去完成吧,保持一个低成本慢慢拍着,因为你注重自我表达的东西很难找到投资。
张艺谋现在自己也想拍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在筹备呢。
他也是跟大家说要拿自己的钱来拍。
说,钱很少,大家都少一点吧,他也会说这样的话。
Q您看李睿珺现在《路过未来》从乡村跨越到城市,你有没有想拍城市题材的?
如何看待现在独立艺术导演热衷农村题材呢?
A我自己是有几个爱情片的剧本都是城市的。
独立艺术导演大部分他是农村出生生活的,或者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农村他们拍农村应该比较有感觉吧。
Q现在爱情片在市场上的票房不太理想,导演这部片子想要通过什么渠道发行呢?
现在是大象点映,有没有想过艺联或者公映?
为何坚持艺术院线发行?
A投资还没搞定,想上院线呢成本低只能在文艺院线发行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抛开书本”(ID:paokaisb)加微信"darlingtudai"加入各地书本放映交流群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
整个片子就围绕两个人走,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其实大家身边都有所同感,即便故事是发生在乡村。
简单的故事情节,透露出人性的复杂。
孩子被父亲抛弃,父亲的偏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小的女孩却已经在洗衣服,而其他孩子在一旁玩耍。
故事里的人物性格很突出,也很值得让人反思。
每个人生来的背景就已经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但不管怎么样,再简陋的地方都会长出绿草。
啊写不了那么多了
说起国产片,很多影迷估计都有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在里面,我们每一年都在说国产片崛起,然而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国产片依旧是不温不火。
崛起的势头一直在,不过没有延续,但同时也不至于让所有人都彻底地葬送希望。
在这样不温不火的大环境中,时间就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国产片真的没希望了吗?
不是的,国产片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个路的核心就是故事。
国内科班毕业的导演们技术那没的说,然而真正投身于一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们却发现他们产出的作品却让人很别扭,原因很简单,就是讲不好一个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
为什么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跨界后能获得好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好好地讲一个故事。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就与故事有关。
《那年八岁》是一部国产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国产类型片,它不像普通的商业电影那样可以跟大部分影迷在电影院见面。
但即使是在电视台播出,本片同样用自己真诚的故事获得了影迷们的认同。
《那年八岁》说的是一个困难时期,西北某村落中发生的一件小事,由于母亲离世,父亲再婚,小小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的爸爸为了求生,让他从学校回来去给算命的瞎子吴先生领路挣钱。
年仅8岁的小小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小小与吴先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话,吴先生认为小小是自己花钱雇来的因此并不拿他当自己人看待,虽然嘴上说自己对小小怎么怎么好,然而每一回吃饭的时候,他总会将肉菜全部夹进自己的碗里。
不过后来随着两个人的相处,吴先生开始慢慢地接纳了小小,最终,两个人开始彼此认同,而此时,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吴先生决定自己资助小小去上学。
小小辍学后终于重新回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杨瑾导演一直以来的追求,之前我推荐过他的另一部影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却不》。
跟本片一样,他所选取的角度以及题材都是平实且普通的,这样的题材之下,可以梳理的核心脉络也就很多了。
杨瑾导演把握住一点,那就是真诚的将这个故事呈现给大家看。
这一点来说,即使技术上还显得有提高空间,但真诚的讲故事而不是单纯炫技,这一点就超越了绝大部分观众。
本片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如果用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故事框架来对比,《那年八岁》中的这个故事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本片中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祖孙两代人的矛盾与和解,首先是两个人互不理解,鸡同鸭讲,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经历,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深厚,最终二人和解,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主要的逻辑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显然电影的后半部分显得有点仓促了。
前面大篇幅在说祖孙二人的矛盾与不理解,这样的篇幅总体上是缓慢的,不慌不忙的,按照整体的故事逻辑发展,接下来理解的篇幅也应该相互对应一下,才能在前后做好平衡。
然而后面的节奏稍微快了点,这就显得突然了许多。
吴先生坚持算命是一种察言观色宽慰人心的职业,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这不是封建迷信,然而当真正的危险突然袭来,吴先生内心中仍旧是有着一种鬼神论在作怪,这体现了他的这种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表面上不承认,但内心中却被怀疑占据。
相反,小小的无神论观点就坚定了许多,当他反身回去拯救吴先生的时候,两个人的人设就完成了对调。
这种对调就是全片的转折点。
而此后,两个人才真正达成了和解,也开始试着相互了解了。
而吴先生的转变体现在了吃饭的时候给小小夹肉之中。
而本片由于时长的关系,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用一个大的冲突来彻底扭转整个故事的发展,于是我们所看到的片尾部分就显得节奏有点快了。
如果导演在此处可以稍加设计一个过渡情节然后在转向这个大矛盾冲突,那么故事整体上就显得更加自然顺畅而不唐突了。
这或许是本片可以改进的点。
以上,其实不能否定的一点在于本片的人设不完美性,正是这种不完美,我们才能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温情的故事中的角色并不一定都是完美无瑕且每一种性格都是单一且固定的。
人性是多方面的,一个大致的方向可以代表这个人的总体性格,但在总体性格之外,这个人想要更加鲜活,就必须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来给他添加别的性格色彩。
这样的人设才是丰满的。
好人得好体现在面临重大选择时候的坚定,而并非事无巨细的好,这样的人设才显得更加真实。
好好讲故事吧,只有讲好了故事,国产片才有更多的可能,只有讲好了故事,崛起就不是梦。
……你好,再见
1.风景很好看,可能是北方草原?
乡村风光和日常生活辽远,很多远景超美。
爷爷的说书带着一种沧桑的美感,算命算的准到底怎么算出来的呢?
2.主要展现了小小和爷爷从相互试探互不信任到相依为命的情感变化,暗藏了对妈妈和读书的态度。
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一开始没收文具盒最后又送小小去读书,比如在饭桌上的抢菜到后面互相谦让,比如在路上只有爷爷问“你想当我孙子吗”的哄骗到后面小小让爷爷踩粪便的调皮的互动。
3.切入口很小,讲的就是爷孙两人。
爷爷应该是很想找一个能继承自己说书和算命手艺的孩子,不停说小小妈妈教的东西没用,最后却送他去读书。
切入口小所以感人,但是也因为切入口小,其实这个话题有很多比如像算命这种传统手艺的发展和生存困境,是不是确有其事,和现代教育的冲突,其实有很多深化的东西可以挖掘。
但是片子说得都很浅,豆瓣的高分对深度要求挺多的,所以可能分不够好。
4.这个片子讲的我经常在书里看到,但是是第一次看这种电影。
我很喜欢看相依为命的剧情哈哈5.其实我很怀疑算命的科学性哈哈,我一开始甚至怀疑爷爷不是个瞎子是装的。
如果接受爷爷算命是真的会算的前提,我的理解是爷爷发现小小对文具盒的执着,对妈妈说的话的坚信不疑,偷偷跑回学校教室大声读书的热爱,因为相依相伴所以尊重小小的想法,放手让他做自己喜欢的。
如果是不爱小小,他完全可以像一开始束缚小小一样,让他爸爸打他,再送回来。
一辈子让他陪着自己。
正是因为对小小有了真感情,才会去理解小小,尊重小小自己的想法。
6.中间有段剧情我挺在意的,爷爷去算命,说那家媳妇奶子上有痣,是贵人。
后来小小听说有一家公公强奸了一个奶子上有痣的媳妇。
最后爷爷解释说这样说,是为了让他们家重视媳妇,因为不容易。
这段剧情有点讽刺。
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
小孩演的很生动,老头演的一般般。
里面的色彩还有镜头感也很日式,如果看过菊次郎夏天的话,觉得此片剧情就没那么大新意了。
我并没有从头看,年代感不是很强,起码没有很浓烈的文革风,有那么点的民国,但也不全面,说不出的调调。
导演的设计也算是可圈可点,小孩的梦境充斥着伤感的离别,那种无助感无不让人动容
很感动,想到了我小时候的点滴。
他前面准的我以為他是裝瞎的
戏剧性不强,冲突转得太突兀,最后的喊爷爷让人泪目。
好剧本
#六台#六台难得放了部好看的电影,少见的国内低成本好电影,带着一种朴实的感动。可惜有几处演的感觉太重了,让人出戏。
还好
可以看出,老吴和小小双方在相处的过程中的态度有所转变,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小小对逝去妈妈的爱一直没变。老吴的算命其实并不是真的算命,老爷子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算命,其实他本人也是怕鬼的。电影较好地展现了陕西乡村的风土人情,还原了当时的时代,不过电影总体来说有点草草收尾的感觉。
慢慢的怨了、恨了、远了······也许是因为我们没给双方互相了解的机会,没给双方能够了解彼此的距离。
感人至深
很简单的故事,山沟不错,就是演技太假。
可惜最后还是回到了万恶的学校,也许没那么糟糕,人性本恶小孩子看见残疾人都想着欺负一下。
所谓算命就是替人解心疑,我们大部分时候只求一个心安日子也会满满好起来。收起的竹竿越发思念娘亲教书的教室,藏起的文具盒想到实难让小伙子跟着巫医神棍一辈子。高颧骨招风耳本就是挨骂无福的命,抗拒谁依靠谁,谁陪你走过聒噪岁月,回头忆来心灵总能平静下来。我们都是胸前有红痣的贵人,都有着可以爬上上坡顶大声呼喊的人。
拍得比较粗糙,罗京民演的还可以,整个故事很简单,一切都太简单了,值得称道的地方也就是这乡土气息。同样的题材陈凯歌拍出了[孩子王][黄土地],而如今的人拍出来就成了这样,差距太大了,水平甚至于连九牛一毛都达不到。
为什么不选这种电影去参评奥斯卡,中国怎么就没有好电影?!是好电影都被那些烂片大导演埋没了
温馨又自然。看来大家都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了
所以逐梦演艺圈能上院线 这种片子就只能在电影频道放?
看过好几次了,很棒很棒,人性有时候真的复杂,却容易改变,被影响
质朴,但有着平铺直叙的乏味。
很喜欢这类电影 一笑有泪 很温情
电影的魅力之一在于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这部电影故事匮乏,手法上过于单一,好像对农村的纪录但让人看了毫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