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398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是的兰斯莫斯这次扑街了,而且扑得特别惨烈。
卢米埃尔大厅的媒体早场,睡眼惺忪的各国记者带着前一晚排哈内克的一肚子怨气和每天疲于奔命睡眠不足的起床气,对兰斯莫斯的这部《圣鹿之死》发出了阵阵嘲笑并毫不吝啬地送上了全场嘘声。
作为坐拥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威尼斯最佳编剧奖和两个奥斯卡提名的国际名导和“希腊诡异浪潮”(wired wave)的旗手,兰斯莫斯在开赛前被寄予厚望,认为妮可·基德曼的加盟会让兰斯莫斯在《龙虾》的巨大成功上更进一步。
但结果拍出来的是一部……有着一些可供辨识的作者风格和两个大明星的美国B级惊悚片……丢掉了招牌式的社会关照,兰斯莫斯那点可怜的才华在种种束缚下大概只剩下了装神弄鬼。
影片讲述科林·法瑞尔扮演心脏外科医生因为在手术前喝酒而导致病人死亡,他心怀歉疚地试图跟病人的儿子马丁搞好关系,但因为马丁的行为愈发诡异而使医生决定疏远他。
心怀恨意的马丁对医生纠缠不止,并在他面前做了个希腊神话式的预言:因为你杀死了我的父亲,所以一二三四,你的家人会逐渐瘫痪,无法进食,眼睛开始流血,逐渐死亡,直到你杀死一名家庭成员为止。
这个预言先后在医生的儿子鲍勃和女儿基姆身上应验,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但就是无法解释地瘫痪在床只能依靠鼻饲为生,医生请来最好的专家会诊但仍然徒劳无功。
医生绑架囚禁了马丁并命令他解除诅咒,但仍然无济于事。
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医生妻子放走了马丁;最终医生决定接受自己的命运,他讲妻子儿女分别套上头套,绑在起居室三个方向的沙发上,他本人手持猎枪,蒙住双眼,转圈之后随机开枪……最终他在两枪落空之后(几乎是有意地,因为显然他更喜欢自己的女儿而他的妻子更喜欢儿子)杀死了已经开始双眼流血的儿子。
在尾声段落,医生夫妇和恢复正常的女儿在快餐店里遇到了马丁,医生一家惊恐地避开,影片在马丁的一个情绪复杂的特写镜头中结束。
《圣鹿之死》在视听语言上以广角镜头和诡异的机位选择为主,同时通过音乐来渲染诡异的气氛;兰斯莫斯或“希腊诡异浪潮”的最大特点——所谓“毫无感情的表演”得到了延续,片中演员基本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冰冷语气语调说着任何场景之中的台词,这种带有一定间离效果的表演方式除了创造导演醉心的诡异气氛之外,还有效地形成了作者风格,尤其是在亲密和表达情感场面上更为明显。
妮可·基德曼也因此贡献了一次有着突破性的表演。
应该说就技术指标和气氛的完成度而言,这部影片甚至好于导演的前作《狗牙》和《阿尔卑斯》。
但是……光有这些是不行的。
我甚至能想象兰斯莫斯在向制片人和演员解释这个故事时候的说辞,比如说这是个希腊神话或者希腊悲剧的结构,男主角如何在抗争预言或诅咒或自己的命运或者神的旨意失败之后接受,这种“不解释”的神秘主义式的惊悚片如何能够揭示现代社会中理性所不能触及的层面,并上升到宗教高度;也能想象他不断面对各种诸如“为什么”和“这是什么鬼”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他把这个故事与现实的链接全部斩断,搞得格局如此之小的原因。
虽然《狗牙》格局也不大至少有着跟帕索里尼式的对中产阶级家庭的精神分析式的批判,而《阿尔卑斯》中有着通过某种秘密组织而进行的乌托邦尝试,到了《龙虾》则上升到了对社会理念的批判和反思,更为难得的是片中对乌托邦、反乌托邦和异托邦之间关系和转化的思考与探讨——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是对它相当的肯定。
但是《圣鹿之死》简直就是扬短避长地只留下了一个徒有其表的剧作结构,一堆行走的符号和诡异的外观。
这不禁令人再次感叹美国电影工业体系对欧洲艺术导演的规训与限制,主流商业片就不说了,现在连独立制片也搞成这个样子……但悖论就在于,你是要留在欧洲看各种国家辅导金和艺术电影基金的脸色并跟从老前辈到小朋友的所有导演PK,还是(不同程度地)牺牲你的艺术理想去换来更好的机会和更多的资金,就像片中“献祭”了自己儿子的医生那样——总之能做到平衡的导演真是屈指可数,兰斯莫斯往后会如何发展?
第一次写影评,并不是想说什么,而是因为评价写不下……给这部电影打分真的挺让人纠结的,刚看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那生硬的仿佛机器人一般的对白有什么吸引人的(即便现在看完也是如此),糟糕的叙事让我感觉极其无聊看不进去,而且将进一个小时的铺垫让人昏昏欲睡,一部电影前前后后看了一个礼拜,无数次打开关上打开关上……但是电影最后对于人性的揭露却又如此深刻:犯错的父亲却是这个家庭中唯一能免责的人;为了活命甘愿放弃孩子的母亲、故意表态让父亲杀掉自己的姐姐,就连最小的儿子都会自己把头发剃掉来取悦父亲,为了活命所有人都竭尽所能,所有人都放弃了所谓的亲情与尊严。
我以为,作为父亲会自杀而保住妻小的性命,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以为,作为母亲会甘愿为了孩子而牺牲自我,但是事实证明我又错了……我以为,作为姐姐会为了保护年幼的弟弟而自我奉献,但是实事证明我还是错了……我以为,年龄最小的孩子应该还不懂得如何像其他人一样去取悦身为“当权者”的父亲,但是事实证明我终究一错到底……而且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在父亲发现自己杀的是儿子后,在长达数秒的镜头里,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而是发出了一声近似送了一口气的叹气声……原来“当权者”在内心中,真的是有自己的偏好的但是我们能说什么?
他们有罪吗?
他们只是想活下来,所有人,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来,而当他们全都默认“当权者”拥有无条件的生存与选择权利时,他们就开始取悦这所谓的“当权者”。
就这么简单,活下来,就这么简单的三个字。
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说,圣鹿未死。
因为它在这部电影中根本就不存在。
看完片子,觉得很棒,一般呢就来看看影评了。
看完觉得有一些表达的空间,先来补充一下。
关于结局影片最后,慢镜头特写女儿挤番茄酱,然后吃薯条,然后离开。
这里有一个对应,片中前面男孩提到吃薯条,说喜欢留在最后吃,把喜欢的留在最后。
女儿却是喜欢先吃的。
这种二个人的差异,一种形式对比的交待之后,三人便立刻离开。
是不是觉得很像龙虾里“我近视眼,你也近视眼吗”,一种追求匹配的形式比喻。
这是第一点。
“把喜欢的留在最后”这个梗。。。
这和全片接下来的。。。
好了这是第二点。
所以呢,形式感强的电影,自始自终仍然是一种形式对位,对于内容上索要某种结果的观众来说,一定特别不满足。
听一个美丽的,没有结局的故事,不行。
要听一个故事,结局美丽的。
无论中间有多苦,结局美丽,就很开心。
我觉得这还是文化意识上的历史弥留问题。
渡过今世的疾苦,向往美好的来生。
一个先知的美丽的预言,作为活下去的助力。
等等等等好了人家导演就是不想这样,悲剧是希腊的主菜。
大家有代沟。
就要说哎呀片子好烂,这里不会交待,那里又没讲清楚。
“今天你给我说个明白!
”即视感。
然后人家就白开水全部说给你听,你肯定要抱怨,没意思,我就知道,早猜到了。
盒子里的猫,打开了,要么活着要么死,你总能猜到。
打开之前,猫咪才有迷人的地方。
而如果打开了,死猫,又要说你要给我灌输什么价值观啊意识形态啊怎么这么消极。。
活猫呢开心开心然后回头跟人家说,哎呀这个片子没营养,没新意。
所以说白了,大家喜欢的不是美感,不是形式,不是问题意识,不是悖论。
是魔术我下次拍个盒子打开来是条狗的电影,麻烦大家五星好评谢谢。
一个古典的且戏剧感很强的复仇故事,前半段性冷淡,后半段略血腥、怪异。
它的一切都似是而非。
故事的男主角是个心脏科医生,他的身上有一些父权的影子,比如他会强令儿子剪短头发,他有一些特殊性癖好,连床事也是妻子配合来满足他的心意。
所以这个家庭没有任何温情,大家相敬如宾客客气气的。
专制的同时,他又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人,出现治疗事故的伤害,他并不愿意面对。
直到医疗事故的逝者儿子出现在他面前,他也以一种敷衍的态度面对,故事便在上述语境里展开了。
电影顾名思义,sacred本就与基督教相关,所以整体也被塞满了宗教隐喻,包括特殊的音乐,音乐是最大亮点,以及带着宗教符号的情节。
家中另外三口人的遭遇,包括小男孩最终流下血泪,像极了天使一般的救赎,都没能融化男主角冷而硬的心,显然,这样一个人来当心脏医师,是他家人的不幸,更是患者的不幸。
鹿在基督教有美好纯洁的意思,“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所以圣鹿之死也预示着这家人里最纯洁的那个人将会死去,所以最终的结局在我意料之中。
故事的一切都模棱两可,像是预言一般,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剧情推进,所以观赏过程充满了无力感,我们既不能断定患者儿子就是凶手,或许这个男主家人的遭遇本就是老天的安排,同时,我们也不能理清楚人物的动机和前后因果,戏剧的间离效果满分。
就这样,导演用声、画来制造惊恐,把我们引进这样一个怪异的设定里,而圣鹿最终成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殉难者。
那么我们该怎么解读和理解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呢?
如果法瑞尔饰演的角色代表的是被批判的父权男权的话,那么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便是,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从宗教和古希腊神话建立的文明语境里去解构和重构“男权、父权”,这足以写一大篇论文了。
毕竟所谓“间离效果”就是让观众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剧情不合逻辑地推进,因而以批判的眼光一览全局,对角色当前的困境做出思考。
而角色的困境,即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依旧是在微博发布框里写完的,思考尚未完成,所以只是简单写写。
不妥之处不要指责,多多探讨。
2017.12.31日更新: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一位大咖通过希腊神话里阿伽门农的故事来理解这部电影。
我认为这个更符合这部电影,而基督语境反而有些勉强,电影里的间离效果的确更符合古希腊戏剧的特征。
看完后的贤者时间,陷入想高呼神作的激动。
龙虾让我把这个导演列入黑名单,没想到反差竟如此之大。
披着旧约里提倡的同态复仇,用着作为macguffin又仿佛埃及十灾般的杀人警告,甚至用灵机一动的隐喻来调侃自己,塑造出了非常邪恶却又仿佛古希腊悲剧里的英雄的反派人物。
如此激动人心的元素堆彻成的故事在现代里开花,引向猎奇,在彻底毁灭人伦道德的蒙眼转圈枪杀家人的最终幕达到崩坏的高潮。
音乐一般但情绪渲染到位,镜头大师水准(是是是库布里克遗风),非常非常成功地构筑出了这个故事的美感。
有享受库神电影相似的感觉,但无疑还是就很兰斯莫斯。
演员演技全部在线,妮可基德曼还是尤其妩媚性感,融于演技里的那种。
不会随年龄消散的气质也等于了保质的美。
期待兰斯莫斯下一作的奇想构筑。
1.好多人觉得不如龙虾,我倒是觉得比龙虾更上一个台阶。
在一种不可能的境遇之下,人性暴露的更加充分。
只有极端情况才能看出来人性,这个也是在现实里面验证过的。
和平年代,大部分可能都是母慈子孝,会有犯罪变态,但是不会跑出既定轨道太多。
像某些特殊历史时期,那丑恶的人性,儿子出卖父母的事情;光辉的人性,舍身保护文化遗产之类,才能真的显现出来。
这电影就是这样。
背景是虚假的,故事是虚假的,但是人们的反应,人们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并且在故事里面显得更加突出。
正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少能遇到至亲之中三选二的情况,至于需要动手杀人那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醉酒,复仇,在子女之间的偏爱,却处处能见端倪。
大部分的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一些细节,心中可能偏爱儿子多了,看见女儿就烦,但是平常会控制会压着,像医生的老婆一样。
衣冠整齐,温文尔雅。
在电影的境地之中我们才能看见这东西爆发出来,把它揭露出来。
不然的话,也许就是压着一辈子,那么压抑着。
女儿能感觉出来,儿子也能感觉出来,但是都积攒着,也许就这么一辈子,在这阴影之下活着,其实影响一点也不亚于这电影里面的极端情况。
说它比龙虾好,就是因为它比龙虾更加抽象,更加以小见大。
整个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现实社会,剧情的放大镜只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诅咒一样的东西出现在那。
这像是巫术的东西巧妙就在非常好理解,短短几句话快速的话就说出来了,没有喧宾夺主,观众们还是会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故事真正讨论的人性上面。
但是龙虾的设定有些广大了,有互相杀人,有未来,有改造科幻的成分,弄得跟饥饿游戏一样。
故事背景的理解就要花很久时间。
虽然讨论的还是人性,但是这个人性的放大镜太花哨了,让人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上面。
2. 被放大的细节复仇心理。
主要在Martin身上看得透彻,医疗事故这种生活中多了去了,很难裁定。
生活之中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连是不是医疗事故都不知道,但是这故事里面却看得真真切切。
家庭中的张力。
家庭看起来和睦,一开始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时候。
孩子聪明,父母恩爱,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家一样。
出了事情之后血亲之间的裂缝就被无限放大了。
姐弟争宠,弟弟快死的时候姐姐想的只是MP3。
故事到后面,姐姐知道只能孩子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姐姐爬着挣扎着在父亲面前表现想要获得求生的机会,装可怜装懂事。
大了之后可能会姐弟情深,但是小时候这种受组织间的争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丑恶,争抢玩具,父母之前互相撒谎,在这荒诞故事里面这点人性被看了个清清楚楚。
医生自己对孩子的那点丑陋也明显很多。
他摔儿子,用互相坦白真相的方式企图逼他说出来他自己想听到的真相。
这一方面看出来父亲对子女的极端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有大人把自己身上的错误强行移驾到孩子的影射。
医生知道是自己的醉酒导致了Martin恶毒的诅咒,但是他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他不想承认现实,就把这种暴怒这种感情强行转嫁到小儿子身上,欺骗自己其实小儿子在装病,把面包圈塞到他的嘴里。
多少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错误强行放到孩子身上的。
意淫。
这个比较明显,就是医生的老婆帮他同事打飞机,还有Martin的妈妈勾引医生种种。
这些东西现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人们的想法却非常真切。
哪个人敢说没有在脑子里面意淫过其他人。
这些人性的丑恶之处全都被放大,在故事中让人仔细的审视观察。
3.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并不只是什么宗教上面的说辞。
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我自己看的时候确实感同身受,虽然自己的经历没这么夸张,但是这些,包括争宠的部分我都觉得如芒刺在背。
这电影对人性丑恶方面的剖析入木三分,从情节开始就是如此,只是单单的故事就让我感受到了点鲁迅的风骨,讽刺之辛辣。
作为电影它的用光,剪辑更是配合了剧本。
慢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节奏的把控一方面给人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又逼着观众去看着分解下来的丑恶人性。
特写也是,在生活当中,碰见一些不愿意看的你可以把头扭过去欺骗自己,但是这巨大的特写让你不得不面对暴露在阳光下的给老头打飞机的贤妻良母,摇尾乞怜,企图抢夺弟弟生命的姐姐,还有喊着我月经初潮的年轻小女孩。
剪辑之中经常插入的一些物品的恶心的镜头,比如意大利面,洒满番茄酱的薯条,还有最开始的心脏,都让观众时时刻刻觉得恶心,觉得难受。
音乐的强烈震动,突然的巨大声响,都让人没办法平静下来,甚至有些抓狂。
电影是形式的艺术,这兰斯莫斯从剧本把控到导演,让形式和内容完全合在一起写出了这辛辣的讽刺,对人性的剖析。
这电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或者若有所思之类,它就是把人性一点一点解剖开来,放在显微镜下逼着你去看。
我觉得确实做到了。
4.电影只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剖析出来看了,人当然也有光辉的一面。
但是他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比如说这导演把人性拍的过于丑恶之类的,并没有这种说辞。
这电影只是在讨论人的恶而已。
善恶一念间,总是在人心里的,只不过看哪个表现出来而已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堺雅人主演的日剧 《半泽直树》。
其中有一句台词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面对现实的不公,可能很多人都会发出愤怒的咒骂,虽然看似无用,但在某种程度上纾解了自己的情绪。
不过在电影中,这种宿命一样的诅咒,或许可能成真。
《圣鹿之死》
这是希腊导演 欧格斯·兰斯莫斯 的作品,当年一部《狗牙》令他名声大噪。
一个与世隔绝的家庭,隐喻一个恐怖集权的国家,令人不寒而栗。
后来的《龙虾》,更是脑洞大开。
这个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以其新奇而极端的世界观设定和诡异的风格,收获了一票铁粉。
今天这部《圣鹿之死》的剧情,比起他的前两部作品来说,简单了不少。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个医闹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女主角由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 饰演。
年过半百的妮可在片中仍然美得不可方物。
实不相瞒,本是冲着妮可的颜值和肉体去看的,没想到越看越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冷汗直冒。
男主史蒂文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半年前,他在喝了酒的情况下做手术,导致病人不幸身亡。
他内心愧疚,常常私下照顾病人的儿子马丁,马丁也因此走进了他的生活。
然而渐渐地,马丁变得有些诡异,马丁的母亲甚至开始勾引史蒂文。
史蒂文试图着疏远,但马丁却始终阴魂不撒。
突然一天清晨,史蒂文的儿子双腿失去知觉,完全无法站立。
送到医院检查,显示一切正常,但儿子的身体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甚至一天不如一天。
没过多久,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女儿身上。
马丁告诉史蒂文,他其实已经知道了父亲的真正死因。
而现在发生在男主孩子身上的悲剧,就是对当初错误的补偿,他的妻儿,都将不能幸免。
他们会接连倒下,先是双腿失去知觉,接着无法进食,最后双眼泣血而死。
不过,他也可以结束这一切,只要他杀死其中的一个人,一切就能恢复正常。
因为这是个悬疑片,快搜君就不过多剧透了。
明明是自己犯下的错,却要选择一个无辜亲人抵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平静。
这个披着现代外衣的故事中,其实有一个古老的内核:这是一场古希腊神话中的活人献祭——伊菲革涅亚的献祭。
伊菲革涅亚因为父亲在狩猎时无意中射杀了一只圣鹿,而受到了女神的惩罚。
为了平息女神的愤怒,伊菲革涅亚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而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了古希腊创作者们青睐的主题。
电影《圣鹿之死》就是对“伊菲革涅亚悲剧”的现代化再现。
首先是“圣鹿之死”这个显眼的大标题,其次剧中细节也在不断暗示着宗教意味:大量对称的中远景画面和冷光,整个画面拍得就像是个祭坛。
而主角史蒂文一家受到诅咒后,表现出来的冷漠人性也是影片中的一大震撼之处。
史蒂文作为医生,术前饮酒导致病人死亡,事后还妄图逃避责任。
小儿子离奇瘫痪不吃东西,各种检查无果后,他的第一反应是认为儿子在演戏,给他强行喂食。
之后甚至还直接把儿子拽起来,任其反复摔倒。
史蒂文的妻子也“半斤八两”,儿女瘫痪后,对身心俱疲的丈夫不是安慰,不是携手共渡难关。
而是一脸失望,抱怨他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甚至史蒂文的大女儿,也偷偷爬到马丁面前,和他做交易——只要马丁能让她重新站起来,她可以立刻抛下家人,和马丁私奔。
当情况越来越恶化,史蒂芬必须选出三人之中那个最不重要的人,作为牺牲。
这三个人当中,无论是孩子还是妻子,都努力讨好表现,想作为活下来的那个。
到了最后做决定的时刻,史蒂文将他们三人带到客厅,绑起来,嘴上缠着胶带,头上套着布。
他自己拿起一把猎枪,头顶套着一个袋子…
配合着令人怪异的背景音效,令人心碎的同时又迎来了胆寒的高潮。
有豆瓣网友如此评价道——
都说“血浓于水”,史蒂文一家面对亲情和死亡时的冷漠人性,远比马丁的诅咒,更惊悚恐怖。
这部电影的导演在说什么呢?
我认为他不相信世界上存在无私的爱。
就算存在,也不是自己能够得到的。
而导演在影片中的化身,是马丁。
这的确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马丁的复仇不是针对杀父仇人的复仇,而是对于他得不到的,无私的爱的复仇。
应该没人会否认,这是部古怪的电影。
马丁和史蒂芬医生在开场的相处模式令我迷惑不已,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说是地下约会?
但他们的举动又没有多亲密。
说是朋友见面?
医生送手表给他的行为和马丁的回应又太奇怪。
而且里面的人物都有种奇怪的僵硬感,就好像是一帮塑料模特活了过来,过着虚假的美好生活。
这让我更难评估他们行为背后的含义,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说实话,这让我作为解谜爱好者更享受其中了。
片中前半部分唯一比较像人的角色,是马丁的母亲,可她的表现也透着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古怪饥渴,就好像是她其实并不渴望史蒂芬医生,却表现得渴望他,简单来说,就是表演痕迹过于明显。
就好像医生一家在表演广告里的“真实”,她在表演美剧里的“真实”,只有马丁一个人真实地按照欲望活着,这又让他显得更为畸形和格格不入。
而我怀疑这种真实正是他祈愿成真的力量。
一开始我猜测,这是个只能说实话的世界。
但后来发现人们是可以撒谎的。
我又猜测这是个不能表达感情的社会。
后来发现片中的感情表现简直不要过于赤裸。
医生一家中,史蒂芬最爱的是妻子安娜,所以她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其次是女儿,最后是儿子。
他对他们的感情表现也很明显,虽然僵硬…比如在餐桌上回护女儿,替她浇花等等。
说实话,如果只是凭借影像语言的话,我甚至怀疑他并不真爱他们,只是社会规定他必须爱他们,而这种爱法是更符合刻板印象的,父母爱情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规整得很假。
但如果他其实谁都不爱,那么巫术或者诅咒应验应该分不出优先级,所以只能说设定里他是爱的,但是他只会这种虚假的表现方式,这也是他让马丁最为又爱又恨的一面。
而片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僵硬,他们不会表达感情,表达的方式不是套路地示好就是刻板地惩罚。
安娜最爱的是自己,其次是儿子,最后是史蒂芬。
她根本不爱女儿,最后甚至抱着儿子,让女儿爬着去地下室。
虽然她跪下来,像犹大祈求耶稣原谅一样对待马丁,然而她的眼中毫无悔意和对马丁伤口的怜悯,只是出于求生做出的姿态。
而女儿为了存活也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上演了一出假到不行但又无必壮烈的卖惨以博取父亲的同情。
还有很多影评里说,死的是小儿子鲍勃,因为他是最圣洁的人。
看得我嗤笑一声,他才不圣洁,他通过剪短头发和说想当医生来讨好父亲,试图挽回他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因为他知道父亲更爱姐姐,更可能选择让他死去。
此时我明白了,这是个极端自私刻板的世界,里面每个人物的动机都是如此势利且令人作呕,根本不会表达感情和柔软的部分,只会表演,甚至马丁也是如此,只是他更诚实地面对了自己的渴望。
他也不想改变他们或者自己,只想让他们把自己的自私暴露出来,并以此作为情感的要挟。
他想成为其中坐拥权力的一员。
自始至终,马丁从没在别人身上得到过真实的回应和爱,即使是在他死去的父亲身上也是如此,他并没有多爱他,他只是遗憾一个能通过吃意大利面相似点证明他存在的人死去而已。
他更不恨史蒂芬,史蒂芬因为失误把不爱马丁的原生父亲除掉了,正好可以把他取而代之。
一开始马丁想让史蒂芬融入自己的真实家庭,然而史蒂芬做不到。
于是他就想加入马丁的虚假家庭,这样他不但拥有了一个可以一直要挟爱与付出的对象,也许还能借此融入这虚假的世界,与他们一同伪装。
为此他需要除掉拥有同样“儿子”位置的鲍勃,而且这个仪式需要由史蒂芬完成,作为他除掉了马丁父亲的代价,还能报复史蒂芬对他真实家庭的拒绝。
然而在马丁和家人们充满了杀机的算计下,史蒂芬还在逃避自己的真实感情,他先否认问题的存在,然后试图让校长替他做选择。
当他哭泣时,我仿佛能看到导演对着这个镜头冷笑的样子,因为他的哭并不是出于感情,而是出于自己曾经做出的决定还有现在的动摇,哭他的选择变得更艰难了,而不是哭他即将进行的杀戮。
最后史蒂芬愤怒爆发的时候才是他最真实的时刻,当他对窗户吼叫:“你不就是想让我上你和你妈吗?!
”马丁却恰恰在这时选择了回避,这也是他品味到复仇快感最强烈的时刻。
史蒂芬撕裂伪装的那一瞬间,其实也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回避了,他想要史蒂芬保持虚假的自我,他就可以加入一起虚假了。
但史蒂芬在撕裂的那瞬间体验到了马丁每天都在体验的痛苦——真实的自我不被接纳的痛苦,需要讨好别人才能被认可的痛苦,这让马丁感到畅快无比,哪怕因此被殴打也再所不惜。
何况不管讨好还是殴打都不能改变他的意志,这又进一步地加强了他的权力感,施加给了他人自己的不被接纳感。
而这一个整个献祭过程,马丁就是想让史蒂芬反复品味这种痛苦。
当献祭结束时,他渴望史蒂芬能主动提出收养他,接纳他成为虚假天堂中的一员。
这就是为什么开头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像地下约会的情侣,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最糟糕的情侣关系——权力博弈。
关系双方都想通过争夺注意力来比个输赢,然而双方其实都是输家。
而在这部电影世界里,所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是如此,所以它才显得如此空洞。
然而马丁内心深处总知道,希望会落空。
所以结尾他只是痴痴地看着那扇透出圣光的门,等着他被合上。
虽然如此,能让史蒂芬品尝过这种痛苦也好。
有一件事儿令看过本片的我的朋友们耿耿于怀:孩子们是怎么病的?
而且,用现代医学根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真的是那个男孩下的蛊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可能编导也解答不了。
也许这个问题在这部惊悚片中显得太过突出,分散了我们理解本片的兴趣和注意力。
好吧,你已经看过电影了,那我问你几个关于电影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有些问题你有些答不上来,那有可能你真的错过了一些解读它的重要信息。
1.父亲第一次见到男孩是在什么地方?
后来他们去了哪儿?
在父亲送男孩儿表这个段落里,摄影机用了一个超远的大全景镜头,然后一点点拉进到正在交谈中的两个人,这样做会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
2.在第一次家庭晚餐的段落,一家四口都谈了些什么?
父亲不喜欢弟弟的长头发,但妈妈喜欢。
说到让弟弟和姐姐做家务时,弟弟提出自己溜狗而让姐姐浇花,被父亲拒绝了。
这个细节在此后的电影中有什么伏笔?
他们交谈的语气是不是很奇怪。
好像是要飞速地把话说完,而不带任何感情。
事实上全片大多数的对话都是这样的语气。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回到卧室父母和母亲做爱。
他们是如何进行的?
母亲说:“全身麻醉?
”是什么意思?
他们做爱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古怪,想说明什么?
4.父亲和母亲去参加晚会。
母亲说弟弟钢琴越弹越好,要给他买钢琴。
而父亲说姐姐来初潮了。
这些台词想说明什么?
难道初潮也是可以炫耀的吗?
5.男孩来父亲家拜访。
弟弟提出看男孩的腋毛。
男孩做了。
姐姐告诉男孩儿她来初潮了(电影第二次提到这点)。
男孩要抽烟,弟弟不允许,但女孩允许。
男孩想出去走走。
弟弟拒绝。
姐姐提出带狗去,男孩拒绝。
后来姐姐在大树下给男孩唱哥,并第一次抽烟。
这段戏在表达什么意思?
6.父亲去回访男孩家。
男孩提出看《土拨鼠之日》,电视中传来电影里的台词:“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上帝...”男孩的母亲勾引父亲,夸他的手漂亮,并吻它。
她难道不记得正是这双手要了她老公的命?
这双手后来又被谁提起过?
7男孩到医院说自己的心疼,他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父亲他非常难受。
男孩要求看父亲的体毛,说自己的母亲身材很好,“你会看到的”。
男孩显然想让父亲成为自己的继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为了报复吗?
如果父亲真的变成了男孩的继父,这个故事会不会消解?
8.在片中,溜狗和浇花这两件事,总是由父母代劳。
你注意到这里面的暗示了吗?
9.电影中的镜头几乎不做横向的运动(很少),它只向两个方向运动,推,或者拉。
当一个段落开始时,镜头一般是一个远景的镜头,然后非常缓慢的、小心翼翼地推向被摄空间。
这会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这样的镜头观众的心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10.男孩一直打电话给父亲,纠缠他。
后来他开始追姐姐。
当父亲发现男孩儿在勾引自己的女儿时,给他打了个电话。
但男孩没有接。
男孩儿为什么不接?
11.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非现场的配音,但当弟弟说自己腿不能动的那一刻,响起了不是很强烈的鼓声。
后来,这样的非现场音响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压迫感地被使用,它的作用是什么?
12.当弟弟被检查证实没有任何问题而离开医院时,在电梯边突然摔倒。
这时,电影用了全片唯一一个俯拍视角,这样用的作用是什么?
13.接下来的一个镜头,是姐姐搂着男孩,在摩托车上。
画面的色调是诡异的蓝色。
姐姐的眼里含着泪水。
她是否知道了爸爸的秘密?男孩告诉她多少?
14.女孩儿回到家,妈妈在浇花。
她问了一下在医院的弟弟的情况,然后突然问妈妈:你怎么样?
妈妈觉得奇怪,但只是说,我没事就是有点累。
妈妈想让姐姐以后接替弟弟浇花,但姐姐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她为什么这么问?
15.得知男孩儿的诅咒后,爸爸将信将疑。
当弟弟开始不吃东西时,他强迫他吃下平时爱吃的甜甜圈。
但态度十分粗暴。
后来他还试图测试儿子有没有说谎。
给他讲自己小时戏弄父亲的经历。
为什么要讲那个非常无耻的故事?
16.姐姐想和男孩儿做爱但被男孩拒绝了。
他说:我以为我说清楚了......不要成为累赘......他为什么拒绝,这和父亲拒绝他母亲有关系吗?
17.姐姐也发病了。
爸爸这次是怎样劝她吃东西的?
和劝弟弟是有什么不同?
18.母亲逼问父亲事情的真相。
他们俩在什么地方进行这次谈话?
两人的身体姿态各是怎样的?
母亲的脸上为什么带着少有的微笑?
19.姐姐在男孩的指引下站起来并走到窗前,但母亲却生气地没收了她的手机。
难道母亲不希望女儿康复吗?
20.母亲找到男孩谈话。
她说:我不明白如果是我老公杀了你爸爸,为什么我们要受到惩罚?
她在暗示什么吗?
男孩讲的关于吃意大利面的方式的话是什么意思?
“当我知道我吃意大利面的方式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时,我特别失望,甚至比我知道父亲的死还失望。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1.父亲在万般无奈后,绑架了男孩并殴打他。
男孩先是咬伤了父亲,然后又用同样的方式咬伤自己。
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父亲什么?
22.姐姐和弟弟在床上有一段对话。
大意是姐姐知道父亲没有杀死男孩,她说他做的对,否则就会死四个人。
她告诉弟弟他一定会死的。
并说我们都是爱你的。
弟弟说,他们是爱我的,爸爸给我买了钢琴。
但怕你妒嫉没告诉你。
姐姐说你死后把你的MP3给我吧。
弟弟听了这话就爬去找了把剪子把自己的长发剪了。
然后爬到爸爸身边,说自己早就该剪掉长发,他还想去浇花(又是浇花)。
这段戏想要说明什么?
23.母亲再次和父亲做爱,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做爱后她对父亲说了些什么?
24.母亲带着姐姐和弟弟来到地下室,她跪下去吻了男孩的脚。
这表示什么?
25.姐姐想诱惑男孩和自己一起逃走。
不成。
她自己逃走。
被找到后她对父亲说:您给了我生命,只有您可以拿走它,您现在就杀了我吧,用来拯救我的母亲和必死无疑的弟弟.....说这番话时,她是怎样的表情?
她为什么紧盯着父亲的脸?
“belovde,brother from certain death.”在暗示什么?
26.姐姐说了什么,母亲打了她?
当弟弟眼睛出血时,她喊的是什么?
27.抽死签之前,母亲为什么要换上父亲喜欢的那件黑裙子?
而父亲为什么说:无论穿什么,请快点。
28.既然弟弟已经必死无疑,父亲为什么要用抽死签的办法做出最后的决定?
在蒙面开枪时,他有没有作弊?
29.电影结束于父亲最早和男孩碰面的快餐厅。
这次是女儿在吃薯条。
还记得男孩在电影开始是怎么谈到自己吃薯条的吗?
姐姐在最后走出餐厅时,回看男孩,有什么特殊意味吗?
她会不会离开家庭去找他?
30.片尾使用了巴赫的《圣约翰受难曲》(谢谢慕白,以后看电影还请教你哈。
),你听了有怎样一种感受?
紧后一个问题:有人觉得演姐姐的演员哪里有点像蒋欣吗?
全片的黑暗面,没有一处阳光般的东西,仅有的一点阳光就是那个最终偿命的小男孩。
这种电影意义何在?
除了小男孩没有一个脑子是正常思考的,这些角色能对比现实里的谁?
恶魔都不会这么愚蠢。
一星都给多了全片的黑暗面,没有一处阳光般的东西,仅有的一点阳光就是那个最终偿命的小男孩。
这种电影意义何在?
除了小男孩没有一个脑子是正常思考的,这些角色能对比现实里的谁?
恶魔都不会这么愚蠢。
一星都给多了
冰冷压抑的摄影与刺耳瘆人的音效令这个原本已足够可怖荒诞的故事在风格上增添更多不安的体验,架空的现实构建使得各种异常的、反逻辑的东西都诡异地自洽了。更喜欢从瘫痪开始的后半段剧情,特别病态,以及俄罗斯转盘杀人那段的确恐怖。评价会两极化,但个人倾向于享受这种不适感。
记两个细节:Martin和他妈非拉着男主角看《土拨鼠日》,那片子也是没任何解释的硬设定故事,WTF程度与本片相当;主人公一家四口,只有儿子没抽烟还劝Martin别在屋里抽,结局告诉我们,珍爱生命,远离戒烟。
科林法瑞尔转圈简直2017十大恐怖镜头…………
『百度网盘』高清先睹为快,喜欢再下载关联电影就是:撒旦的情与欲了,可以参照观看
怪异机位和广角镜头营造的蜉蝣个体被逐步吞噬的诡异阴冷刺骨感 极端荒诞却莫名其妙有说服力的报仇、选择故事 古希腊式的悲剧性在于 人不再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而不可抗拒的神的旨意 抑或是命运 竟是那翕动着厚嘴唇男孩被看似随意的放上了神坛 却带出了一众被死亡威胁后剥落光线外壳的黑暗众生像
觉得也就还好,比较体现人性吧
我觉得我以后也不会喜欢这个导演的片子的……
我反对阴谋论,反对诛心说,剧中人物没大师们说得那么复杂阴险。父亲是个老实的良心医生,一次无心的失误致人死亡导致心生歉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抚平男孩的伤口,拒绝男孩母亲的诱惑,却惹祸上门,告诉我们滥好人做不得;母亲以家庭为重,照顾子女,严格要求,但发现悲剧不可控制时,当科学医术被不可知的命运打败时,她为了家庭,忍痛放弃病重的儿子也无可厚非,为麻醉师手交求真相、亲吻男孩脚求原谅也可以理解,而并非心机婊;女儿成长期渴求异性,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理解,最后想牺牲自己救全家更是感人;儿子不多言不多语,从叛逆到临死前剪发希望父亲喜欢让人心痛。这是个曾经幸福的家庭,却因为男孩的诅咒而幸福不再,悲剧啊。男孩为了复仇不择手段,即使女孩献身真爱来临也毅然拒绝,被囚禁暴打面对死亡威胁也固执己见,他的人生也是悲剧
的确出色,没有龙虾的居高临下,平视角观摩人间,神秘感诱发的恐惧,再一点点地变化成悲剧
目前我的年度最佳。感谢还有兰斯莫斯这样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导演。去他的深度和逻辑吧。 艺术之美本该如此。 配乐选曲依旧惊艳,听不懂的可以闭嘴。
thoroughly enjoyed it
三星我都嫌多,看完就是一句脏话
哪有子弹会虚发,从无诅咒不诛心。让我吞下谎言的苦果,让你因为原罪而爬行。医生的妻子又诞下一个男孩,讳莫如深的家里从此立了几项规矩。不可邀客人回家,不能从事医护行业,也不允许早餐吃土豆泥。姐姐留着一个音乐播放器,却再也不曾唱歌。某天早晨,长了腋毛的男孩起床时发觉,双腿终于再无知觉。
今年第一部,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就是电梯缓缓下,一个上面的俯拍,刻意拉远的镜头、声音巨大的配乐、阴暗的色调,正好看的时候在吃东西,第一个镜头就被恶心到了。反正宗教什么没太懂…只知道那个讨好父亲剪头发的儿子最后还不如想背叛父亲逃走的女儿…值得思考的还很多 去补课希腊神话了。
很无聊,很无病呻吟~只想问一句,渣渣辉你怎么变矮了?
配乐太棒了 如果不是配乐可能就会显得很平淡 天哪医患关系差到一定境界会很恐怖
结尾有种 两个小时精心堆起来的积木被一个小孩一手推倒的崩塌。我以为会有什么更加黑暗的走向。
镜头语言上比导演前两部成熟了一些,配乐也挺棒,不过对他的思维一直接受无能
不能理解本片的逻辑,太形而上了
将古希腊神话移植到现实社会,情节愈发离奇,人物动机与行为逻辑愈发荒谬,简直是一则充满病态与晦涩的寓言。出色运用惊悚类型的元素,毛骨悚然的配乐、超广角的摄影、变焦镜头,以及冷淡的表演风格,将不安、怪异的气氛得以强化。看似医患矛盾导致的悲剧故事,实则挖掘出人性里的自私本质、婚姻关系的脆弱,以及失衡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