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洋次导演的《小小的家》中婆婆(多喜)的悲伤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迷宫,需要从多个维度拆解其内核。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剖析:一、被压抑的"自我叙事"崩塌多喜的回忆录表面是记录主人家历史,实则是构建了一部自我救赎的伪史。
她将时子与板仓的婚外情改写为纯洁的精神恋爱,本质上是对自己双重罪责的心理补偿机制:1. 作为帮凶的负罪感:她主动传递情书的行为(电影中多次出现她攥着信笺颤抖的手部特写),实际上助推了这段禁忌关系的发展。
老年时通过篡改记忆,将自身从加害者转变为见证者。
2. 替代性欲望投射:她对板仓的隐秘情愫(留意她擦拭板仓皮鞋时的镜头语言),在回忆录中被置换为对女主人的忠诚,这种叙事扭曲暴露了底层女性身份认同的撕裂。
二、战时伦理与人性的终极博弈空袭中时子坚持寻找发簪的细节,是多喜灵魂震颤的暴风眼。
这个镶着珍珠的金属物件在火光中闪烁的意象,揭示了:1.物质文明对人性异化:发簪作为阶级符号,在末日时刻仍能驱使女主人冒险,印证了多喜终生对抗的阶级枷锁从未真正解除2.幸存者创伤的具象化:她抱着时子焦尸时旗袍与和服的层叠燃烧(服装设计具有重要隐喻),象征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在战火中的共同毁灭三、记忆宫殿的结构性塌陷老年多喜在平成时代复现昭和空间时的认知失调,暴露了更深层的悲哀:1. 空间记忆的篡位:她坚持"小小的家"的原始格局,实则是抗拒泡沫经济时代物欲横流的最后堡垒(对比背景中不断出现的东京塔建设画面)2. 语言系统的溃败:当现代青年无法理解"女中"、"奥様"等旧时代称谓时,她的沉默不是语言障碍,而是整个价值体系被连根拔起的失语四、导演设置的终极诘问山田洋次通过男主之问完成的,是对历史叙述权威性的消解。
多喜的悲伤本质是:1.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错位创伤2.战后日本社会价值重建失败的缩影3.所有历史叙述皆主观重构的哲学困境这种悲伤超越了个人遭遇,成为整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紊乱的病理切片。
她最后焚烧回忆录的火焰,既是忏悔的净化,也是历史真相永远无法抵达的绝望隐喻。
平井登纪子(松隆子饰)那一尺见方的小桌子上,躺着一本日语版的《乱世佳人》,那时,美国还没对日宣战,在东京郊外这所有着红屋顶的小房子里,她和老公、儿子、家佣和朋友一道,过着最后的快乐日子。
之所以将《乱世佳人》作为道具搁在屋子里,或许源于山田洋次对恩师小津安二郎的了解。
在一次访谈里,82岁的山田君说到小津在新加坡的服役故事,“战友们一道看了电影《乱世佳人》,心照不宣的各自感叹,难以战胜制作这样电影的国家。
”小津和山田也都认为,如若自己去拍这样的大片,也必输无疑。
那么,不如学着老师那样,“回归日本传统家庭,拍榻榻米上一家人围绕一张小桌子的故事,我们就不会输了。
”离开了寅次郎故事的山田洋次,这一次将视线拉回到战争年代的平凡人家,改编并拍摄了基于中岛京子原著的《小小的家》。
来自茨城乡下的少女多喜,1930年来到向往的东京做女佣,旁观并感受着风云变幻大时代里的申奥、兵变、战争、食物紧缺、征召令、空袭……许多许多年后,在去世前,终身未嫁的她在表孙荒井健(妻夫木聪饰)的督促下,写就了回忆东京记忆的个人故事。
在郊外平井一家的小红屋,有着老公和孩子的女主人平井登纪子,与作为丈夫下属的年轻人板仓(吉冈秀隆饰)产生了一段“廊桥遗梦”式的、秘密而激烈的婚外情。
年轻人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出于某种暗恋的情愫,多喜没有将女主人的书信送到情人之手。
平井夫妇葬身美军空袭之下,多喜为这个自作主张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这本山田洋次随意买到的小说,同样勾起了导演的儿时记忆。
侵华伊始,他就随作为伪满国铁路工程师的爸爸来到大连生活,并在成长中有着对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伪满国”城市的记忆。
因为与故事里平井家的儿子同岁,山田洋次对童年时代接受的战争宣传教育记忆犹新,“日本报纸总在报着我军获胜的喜讯,后来才意识到都在谎言,战败投降当天,我还在中国东北上学,经过中国居民区时,看到家家户户都突然挂出青天白日旗,这对我们孩子来说,是极度震惊和难以置信的。
”《小小的家》虽不直接表现战争场面,却又时刻体现着普通人在其中的命运,并体现着山田洋次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正确态度。
电影剧情通过三个时空的两段闪回进行,1937年12月,街坊传来南京沦陷的“喜讯”,邮递员高呼着“万岁”,号召平井一家上街庆祝;多喜老奶奶写到这段回忆录时,孙辈愤怒道:“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东京却居然在庆祝。
”而对平井登纪子那位本不符合身体条件的隐秘恋人征召令下来时,平井先生还鼓励他,“你这是在为大日本帝国做伟大贡献”。
山田洋次在访谈中也回忆到:“最不可理喻的是,1945年美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官方还号召我们削尖竹矛战斗到最后一人。
我意识到这里面的无比荒谬,就算我可以去死,但如果每个人都玉碎了,世界上就没日本人了。
”遗憾的是,电影中这样有着清晰历史观的孙辈,在当下的日本现实社会里并非多数。
山田洋次在关于《小小的家》之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对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表达坚决反对态度,“这严重伤害着包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在内的受害国家感情,就我所知,日本民间并没有自发的抵制示威,我自己也不知道在日本国内支持和反对安倍参拜的人各占多少比例,让我担心的是,或许我们这代人走了以后,就没人能留下来告诉后辈发生过什么了。
遗憾的是,包括安倍晋三在内的日本政客,偏偏就是战后出生的。
”即便《小小的假》非常温情而且催泪,但也真诚表现着发生过的战争悲剧。
电影结尾,荒井健找到了平井家幸存的儿子平井恭一,听闻多喜老太太的愧疚歉意后,轮椅上失明的平井爷爷安抚并年轻人:“所有这些都确实发生过,希望不要再发生。
”
作为本片的叙述者兼第一女主多喜,却始终处在一个旁观的视角,作为传记电影简直太不合格,好在看片之前就被剧透了松隆子和黑木华的百合暗线,看的过程中全程带入暗恋视角,这才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否则真的要理解错了本片的主线。
黑木华不愧为影后,每一个眼神和小动作,都将一种日本人独有的谦卑和敏感演绎到了极致。
让我想到张爱玲那句 “见了他,她变地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是满心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只不过这里的“他”要换成女字旁。
只是,导演将这条线处理的太过于隐晦,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被那段凄美的不伦恋吸引过去了,其实好好处理的话,百合情也可以如秋叶般静美。
最触动我的是老年多喜哭着说的那句“我一个人活的太久了。
”当时忍不住泪目了,想到我的姥姥,她去世那年是九十岁高龄,记忆中的她一直都是慈祥的,每次孩子们来了,她总是格外高兴,拿很多吃的在你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可是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寂寞的,总是一个人窝在床边,自己跟自己下跳棋,时间不停流逝,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她的时代了,她经历了九十年的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文革,她的身上一定也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人呐,在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特意将片尾老爷爷的话做了摘抄:“真是令人生厌的时代,当时的日本人都被强迫着做出不情愿的选择。
不,有人是被迫的,也有人是自愿的,连是被强迫的都不知道。
”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尝战争之苦的日本人所做的反思呢?
全片处处洋溢着对时代的注解,只不过,这种通过台词说出的历史有种教科书般的生涩感,再加上略显生硬的结尾部分,生生破坏了回忆录的气氛和情感积淀,像是突然漏了气的气球一般令人出戏。
不过,这也诚是山田洋次的风格,从不会有跌宕的情感波澜,在平缓的叙述中慢慢推进故事,如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感觉。
《小小的家》前面的“邦妮和克莱德”是美国30年代故事,本剧就是日本30年代故事了!
那个时候,就中日关系而言,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法西斯攻占南京,持续暴行达到高潮,再至珍珠港事件,日本国内每况愈下。
都以大学生荒井健史(妻夫木聪 饰)的姨婆多喜(倍赏千恵子 饰)终老前,将自己数十年回忆铺满在笔记本上逐一展开!
在那段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年轻乡下女佣的她,在东京某玩具公司常务家辛苦劳作着。
以一个普通下层日本人的眼光,客观看待着风云际会的那些时光。
本片未躲避日军暴行之一切,更对当时南京暴行六周,而东京还全民欢庆表示了应有的愤慨。
但同时也表明,大时代背景下的日本人自己,也是牺牲者与工具而已!
虽然,我一般认为,这个军国主义的主角,其实就是日本全民!
一个国家,是由亿万家庭构成;一个家庭,是由众多家人构成;每个家人,心中都可以有,也真的有另一个小小的家;那是自我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家!
这就是小小的家,构成了国家!
本片特点:a、影片改编自作家中岛京子2010年第143回直木赏获奖作品《小小的家》,讲述了昭和初期在东京某户红屋顶家中服务的女佣人多喜,所亲眼见证的“恋爱事件”以及她在心中封存了长达60年的秘密,全部通过她生前留下的笔记本娓娓道来。
b、山田洋次。
现年82岁的日本影坛名宿山田洋次,已为电影界贡献了82部饱含着温暖世情的作品。
从“寅次郎系列”到新世纪的“武士三部曲”,山田导演一以贯之,从未放弃对“家族纽带”这一主题的诠释与追索。
此次导演首度向“家族的秘密”发起挑战,为世人呈现旧时代下平凡男女那隐忍平凡却又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
c、久石让。
继《东京家族》之后,著名音乐人久石让再度加盟山田组,极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小屋》(内地译为《小小的家》)会让人联想到《母亲》,就像健史翻看多喜婆婆的自传,好不容易盼到男主角的出场,他大肆评论说,后面入伍通知单很快到了,然后悲伤告别。
观众不免也要以为,该又是个沉尸太平洋的凄美故事。
婆婆立即回应道,你想象力实在是匮乏。
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
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
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剧情故事上,《东京小屋》有几处比较跳的地方。
一是打扮摩登、颇为入时的中性女睦子突然出现,一是结尾那封没拆开的信。
对前者,结合原著党认定的百合情,包括导演自己也不加以否认,它显然是在暗示观众多喜的情感对象——而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是板仓。
对后者,多喜当然是出于自私,无论她是想维护时子的清白,还是出于自己也无法察觉的占有。
正因如此,那句“我活得太久了”更见力量。
如果跳出《东京小屋》,回到华语电影的《金兰姊妹》、《自梳》、《桃姐》乃至是《爸妈不在家》,女佣的情感世界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更无法用现代定义的女同所界定。
与沾染了肉体渴求的情感关系相比,女佣们其实更接近于传统保守的独身主义,而非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女校学生,知道如何疏导自我的情感。
出演多喜的黑木华用“非常木”的表演方式来克制情感,不动声色。
与之相比,女主人时子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不但压抑不住,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称得上大胆热烈。
回看下板仓第一次出现,时子就不加掩饰地说他很帅、与众不同,并让多喜也去看看。
在睦子出现前,多喜提到时子又去了板仓家两次,而且是穿着洋装。
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更令我想到了原田真人的《自由恋爱》。
早个十年,在日本大正时代,新女性思潮已经在日本涌动。
一些女性努力摆脱家庭束缚,寻求情感独立,而百合之说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化的洋装便是她们的外在表现。
作为从大制片厂公司的山田洋次,他活用了摄影棚拍摄的技巧,制造了台风夜等关键场景,更有樱花飞舞,酷暑烈日,四时不同。
而片中戏份,基本被压缩在了那座红色小屋里头。
电影人物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好像也被封住了出口。
亦正如板仓被红色小屋的美所吸引,如果把多喜的情感理解为对美的渴慕,对和平生活的留恋,《东京小屋》其实会更好理解一些。
不过,在画外音恸哭一幕其实也揭穿了真相,她的爱与板仓无关。
在卷入战争的年代,小屋成了平民百姓的安宁象征,并且,它以蔡国强焰火的方式,宣告了美的最终毁灭——时子、小屋还有过去一切都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影迷观众难免关注山田洋次的战争史观。
可是,如果让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就表现出忏悔谢罪之情,那也是罔顾真相。
于是,山田改用健史的后人眼光去评价,并且,让战争摧毁了那两段感情。
炉火纯青的山田已经不需要制造大全景,几张报纸、万岁口号、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细节已经宣告了战争的存在,并且有一种错位的幽默。
不难看出,在多喜、时子以及板仓身上,他们都对战争话题不感兴趣。
恰恰是不合时宜的谈天说笑、不被允许的谈情说爱,它们也正是人性乐观善良的正面反映。
面对难以释怀的战争历史,山田洋次用他的电影做到了豁达,而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上道。
【中国新闻周刊】
红色屋顶的漂亮房子🏠典型一家之主的老爷,美丽的女主人,可爱年幼的少爷,多喜本以为可以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吧。
前半段大多是日常的生活片段,但看着也不琐碎无聊,细腻的展现了主人一家的人际关系。
大多故事发生在家里,当镜头回到现在年老多喜的房间时,也挂着画着红色屋顶小家远景的画,它变成一个很有视觉象征意义的画面。
所以当战争的炮火将它毁灭时,我的情绪在此刻爆发,意识到影片想表达的更多。
为什么影片以多喜的视角来展现这个故事?
以前看历史书大多记述的是关键人物,也理由应当把自己带入那些大人物的视角,不过活久了就知道原来自己是一个渺小的普通人,那些大事件于我们是新闻,在我们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常生活中暗波汹涌,若是卷起巨浪可能就改变了命运。
每个人都看似自己做出了选择,但通常都是被动的。
另外霓虹应该是最擅长拍暗恋的民族吧。
故事是从一位老妇人的回忆讲起,她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女佣。
她工作的这个家里,男主人是玩具公司的常务,女主人雍容华贵,还有一个孩子。
她全心全意为这个家庭服务。
但是后来在男主人的玩具公司工作的板仓来到了这个家庭,女主人对板仓一见倾心,就这样两人产生了情愫。
而且当时战争爆发了,这个两人的秘密也渐渐被人发现,她也发现了这件事情。
后来板仓要去当兵了,在走的那一天女主人还想要去看他。
女佣为了这个家庭阻止了她,而且答应会替她送一封信,就这样回忆结束了。
两人的恋情也结束了,女佣后来也回到了乡下。
回到现实,老妇人后来去世了,留下了一封信,就是当时女主人要求她送去的信。
女佣当时并没有去送。
扮演年轻时候的女佣也凭借这部电影的表现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
扮演女主人的是松隆子,电影中真的是雍容华贵。
电影中女主人和板仓的恋情可能会有些争议,当然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在许多人也无法接受。
不过过去了许多年,这种事情也不重要了,电影要讲的也并非是这件事情,电影的主题还是和战争有关。
女佣当时的做法,有些人认为是女佣暗恋着板仓,自己对此并不认同。
关于那段恋情,大抵是不赞同也不反对。
那炎热黏腻的夏日,太太一次次来到板仓的住所,好事之人抬头偷窥,看着女人步上楼梯时,浑圆的臀部与若隐若现的腿,昭和情怀满溢。
每年香港电影节可以看一部山田洋次的电影是非常幸福的事,因为你相当放心其水准,备着纸巾随时准备为其流泪。
《小小的家》是一部避免了宏大叙事且又“政治正确”的电影,因此整体意图非常讨巧也讨喜:多纪奶奶终身未婚,晚年开始写回忆录,妻夫木聪饰演的孙辈(和《东京家族》里角色性格基本类似的看似无所事事实则责任心重大的好青年)常来探望,欣赏多纪奶奶的回忆录。
来自山形带着乡音面色红润手脚温暖的少女多纪在1930年来到平井家——这座有着红色屋顶的美丽小屋做女佣,与做玩具生意的平井夫妇以及儿子一起生活。
太太爱看《乱世佳人》、喜欢听Stokowski的交响乐,无奈丈夫只是个忙于生意、会随手关掉音响的无趣之人。
于是在遇见稍显弱气的文艺男青年下属板仓之后暗生情愫,开始了一段隐秘的婚外恋。
多纪带着痛楚旁观着这一切,而大背景则经历着申奥失败、南京沦陷、珍珠港事件、食物短缺、大范围征召、空袭等等等等......终于板仓收到了征召令,出征前太太渴望见到情人最后一面,让多纪带信去,少女的私心和暗恋情愫令她唯一一次背叛了太太,却也使她从此愧疚一生。
逐渐萧条的东京不再容得下多纪,离开前她问太太,战争是否永远不会停,太太答道:“一切有始就有终”。
果不其然,原子弹结束了一切,平井夫妇也在空袭中与小屋一起走到了生命终点。
多纪带着没有寄出的信,在无尽自责中等待自己的终点。
“我这一生活得太长了。
“她这样感叹道。
当时的背景正是二战最激烈之时,“我们吃豆腐和海藻,美国人吃那么厚的牛排上面还有一层牛油,我们却要和他们打仗!
”男人们讨论着时局,女人们却过着自己的生活。
女性书写的历史让孙辈感到讶异,那小小的屋子仿佛与动荡时代隔绝。
“南京在发生大屠杀,你们却在百货公司购物狂欢!
”“食物都短缺了,哪里还会有炸猪排卖!
奶奶你应该如实记录历史!
“——“反正这就是我经历的,我说的都是实话,我都写了我不是美女了。
”这是脱离战争的平凡人、旁观人眼中的时代,可能也是现代戏这一条线中山田洋次想表达的意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历史,究竟什么才是客观,女性以自身生命经验所写的历史应该摆在怎样的地位?
影片最后,老年平井少爷的话可能算是一种结论和救赎:“你那小小的罪过,在这段历史中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战争时期很大一部分人在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但是最戳我泪点的还是在看到板仓的画中,那幢根据回忆绘制的小屋,太太和多纪站在门前凝望,似乎是在等他回来——不是家却胜似家的温柔乡。
整片完全没有拖沓感,摄影音乐美术服装都五星赞。
结尾没有刻意煽情,甚至穿插一些自嘲或者幽默的话语,笑中有泪,哀而不伤。
难以忘却红色屋顶的阁楼窗子。
暴雨定情之夜,板仓艰难地为它钉上木板;命运折转的那个下午,太太在窗前痴痴等待;片尾闪回多纪初来小屋的那一天,太太领着她来到窗前,带着一丝丝欢欣与羞涩谈笑且望着风景。
夕阳装饰了那扇窗子,它也装饰着多纪漫漫余生之梦。
P.s.私心一句松隆子真的太美了,咬着红色腰带回眸看镜子整理和服的一幕简直让人跪下,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美,女神请你受我一拜。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就是可以多角度地理解,在二战日本本土的大背景下,人物本身的,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山田洋次很委婉同时也很用心地描写着。
多喜、板仓、时子之间的三角恋,在多喜的自传里,三人感情关系显得模糊不清,虽然导演用了不少伏笔,但想象空间依然很大,但全篇多处各个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是很显导演及演员功力的。
其实原本不想对这部电影写什么东西的,不代表它不好看,只是不知道可以评价点什么。
日本的电影总是两极分化相对严重一点,要嘛是把人性的黑暗面诠释的让人发指看到变态的表象已经深入骨髓的病态,要嘛是把人性的温暖发扬的可以融化冰川。
好吧,这部片子还稍微“正常”一点,趋于之中吧。
《小小的家》讲述的是一位女佣的半生吧,来自茨城乡下的少女多喜,1930年来到向往的东京做女佣,旁观并感受着风云变幻大时代里的申奥、兵变、战争、食物紧缺、征召令、空袭……许多许多年后,在去世前,终身未嫁的她在表孙荒井健(妻夫木聪 饰)的督促下,写就了回忆东京记忆的个人故事。
在郊外平井一家的小红屋,有着老公和孩子的女主人平井登纪子,与作为丈夫下属的年轻人板仓(吉冈秀隆饰)产生了一段“廊桥遗梦”式的、秘密而激烈的婚外情。
年轻人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出于某种暗恋的情愫,多喜没有将女主人的书信送到情人之手。
平井夫妇葬身美军空袭之下,多喜为这个自作主张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故事平淡无奇,包含小小家庭的温暖和惬意。
或许活在当下的年代,谁都不想重复二战的那个年代。
小小的家,就如同在战争这场暴风雨之下的一片树叶,在暴风中摇曳,最终也无法保全自己,最终成为一片记忆。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好,是这部电影对二战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国家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以及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正视。
能清楚的认清和正确的对待历史,起码这点来讲,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都是值得说道说道的。
或许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的一种思想,战争是多么的无情和残忍,无论是侵略者或者是被侵略的一方,神仙打仗凡人遭殃。
美好温暖又惬意的生活是所有人们的憧憬。
--《小小的家》
不能忽视的是为时代的扭曲感,不过也不全是山田的贡献吧。
虽然想让人去试着理解、接受和原谅,但不值得花如此功夫去渲染,错了就是错了,何必去掩饰和强词夺理,那样的女人和男人,引以为戒吧。
日本不是篡改历史教材么,怎么还有人知道中日战争的事= =、太话唠了,两个多小时其实整整垮了三个时代。最后结局加一星
找黑木华就对了。不能说剧情不佳,而是自己接受能力不足。
主题有问题。。。
可以说差到极致了。山田洋次离小津安二郎的距离大概比北野武还远。山田迫不及待的想在迎合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体现出日本独特的家庭伦理来,然而事实确实,把风马牛搀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全片既没有西方的现代道德,也没有日式的暧昧。从而显得松隆子全程都是个感情摇摆不定的荡妇。
除了细节,几乎毫无称道之处的一部山田洋次。
最后老人在轮椅上的那句话,点出庶民与民族的时代悲哀。当看到倍赏千惠子和吉冈秀隆的模样,不由得想起记忆中永远是40岁少妇和十多岁叛逆青少年的樱花与满男,感慨时光荏苒,想象自己也会和少爷一样,眨眼之间变成古稀老人吧。
三田洋次的反战电影。灵魂现身式表演。日本兵在屠杀南京城,东京商场却在打折,还想把商品输入到中国。把出轨拍成爱情了。还是儿子识趣,这么大年级还看到老妈出轨的证据。各大厂商咋不拍下这个题材-战时不伦。哇嘎嘎
百……百合?
《桃姐》版《不被嫌弃松子一生》。用煽情通俗剧的外壳,实则包裹了一个逝去时代和其历史变迁,以及平凡人在简单生命中看待生活的平静。山田洋次这两年表现都很水准,前作是年度最佳日影,估计这部亦然。虽然和《东京家族》比差了点,但还算惊喜。时代变换衔接有点突兀。柏林影后真给的不明不白。/8.0/
《母亲》里山田洋次只是轻微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这部着墨更多。难得近几年的日片里还有“有的人是被迫,也有的人是自愿”的历史观,也明白战败后的痛苦终究是日本人自己带去的,比那些打着反战旗号却宣扬“日本是被迫的,也是受害者”的洗白片可贵。当然,因为主线不是反战,力度有点弱。
生活的一切都刚刚好,大师的把控如此精准。
观影前没有看介绍,也不了解原著内容,本心希望找一部温馨文艺电影舒缓,没想到《东京小屋》是这么一部别致且带沧桑、遗憾、反思交融的回忆录。
3.5. 个人记忆和故事在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感动。吉岡秀隆太老扮相也不好,这段无果的爱情远不及“布宮-時子(-睦子)”这段无形的爱情来得精彩。黒木華的表演远胜于松たか子,或许说这个沉默的旁观者角色太适合她的脸面表情吧。
很燃不知道在燃什么
多喜是不是太奴性了,可以为女主人出轨操那么多心。片子里传达的情感很牵强。
拍出了浓浓的山河故人情!在女主人不伦的明线以外,安排了另一条更加隐蔽的情感线,但我并不认为是今时今日的拉同——女佣的情感世界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小细节很赞,黑木华和吉冈秀隆都有浓厚的昭和风味。片子当然比《母亲》好了,不看《母亲》还成了被调侃的对象
故事是不错,可是不要扯上政治,七十年前战败,不管该谁负责人,我不太愿意看到庆贺的场面。
“我实在活得太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