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软的泥土
Es esmu šeit,不再等待纯真(台),醇泥,Mellow Mud
导演:Renars Vimba
主演:Elina Vaska,Andzejs Lilientals,Edgars Samitis,Zane Jancevska
类型:电影地区:拉脱维亚语言:拉脱维亚语年份:2016
简介:17岁的Raya和奶奶与小弟弟Robis住在拉脱维亚的农村。一件惊人的事动摇了他们的生活,Raya必须做出一个成年女性都难以抉择的重要决定……孤独、失望和初恋的经验揭示着Raya的性格。详细 >
评分7分,从电影去了解人家的生活,波罗的海的东岸,一个从苏脱离出来的人口没到200W的农业小国,三分之一人口农村人口,但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W欧元,所以看到他们的农村,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甚至比我们中原大地上的大部分农村好很多。教育程度不低,10%人会德语和英语!
又是学达内,结果最后还来个走向新生活,而且是那种正向的走向新生活,还不是无奈式的妥协,所以前100分钟是为了啥呢……不介意对白少的,介意这种故意不让角色说话的。
2016柏林水晶熊。有点[无人知晓]的意思,同样也是不够黑,家庭崩坏的过程和姐弟的撕逼来得有点晚。但师生恋和寻找母亲两个情节团块做得都不错。叙事节制而俭省。
剧情和叙事一样平淡,多少有些无病呻吟,属于过后即忘的电影。
W10
看到了《无依之地》《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姐姐》《感化院》… 没有依靠的生活需要解释么?或许无法解释。
假装自己是达内,其实鸡毛蒜皮无聊到要死也就罢了,更让我介意的是将高中女生和男老师之间不适当的感情与性关系,当作一段普通的男女恋情来处理。师生恋(即便学生是大学生成年人)是一种涉及利益与权力的极其不对等的关系,绝非能用“爱情”两个字简单辩白和粉饰。本片无心探讨其中的复杂牵连,外部反馈仅仅就是弟弟不满女主沉迷恋爱忽略了他,可见编导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书写着十八岁秋天的那一页被翻开之前,灵魂已陷入泥土与枯枝败叶一同被烈火埋葬。
拉脱维亚少女残酷青春,剧作了不起,把一个通俗故事讲得十分高级。
3.5星吧。节奏很慢,但这很符合预期。很典型的欧洲小众电影气质。女主角姑娘的倔强、无助、执着、忧伤、脆弱,都透出银幕真真切切摆在观众眼前。比起资料馆2号厅不开空调又几乎满场的空气,影片真的并不闷了。补上了上轮放映就想看的愿望,但《横风之中》再无大厅了似乎。资料馆2号厅with鲜肉
母亲节这部电影挺合适的,母亲抛弃两个孩子从拉脱维亚,奔向更发达的伦敦,生了小弟弟,找寻新生活。跟女儿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管不了你们了,别来找我。以后看来还得是长姐如母,弟弟再怎么抗拒被管伏,也得相依为命了。波罗的海三国的电影看的不多,以前看过两部爱沙尼亚。总有种悲伤的、冷峻的感觉,像是北欧和东欧电影的结合。
小语种电影,可能在欧洲也是小众吧。不错的观影体验,没人看手机,没人交头接耳,没人摄屏,除了热(2018.08.08,电影资料馆)
你以为母亲看到无助的你会流下眼泪,但是她没有。你以为心中的白马王子会把你拉出泥潭,但是他没有。你以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坚强可以独自面对生活,但你也没有。
拉脱维亚的特殊魅力
我并不认为剧情老套会非常影响什么,观影者愿意去了解,接受这部电影讲述的经历,将自己代入影片中去体验这番,能否成功代入对于内部人员主要需要制作者的摄影技术,和演员的戏剧张力等等
一部电影不能窥探国外家庭状态全貌,但也感受到了文化差异
3.5星。拉脱维亚《无人知晓》的味道,还有一点点《我的姐姐》、《感化院》。少女18岁之前几个月的成长故事,家人、老师/恋人无法依靠,靠自己却发现自己还不够强大。有些意象很有意思,比如泥土比如鞋子,脚踩泥土如同活在世界,弟弟渴望新鞋是需要一种依靠,更重要的是成长、独立和互相扶持。
很松软…
生活“重拳出击”,面对“迷途羁绊”。世道“变幻莫测”,深陷“觉醒时刻”。20180808
很好看,但又是那种绵长的痛苦。资料馆里看这个片的人很少,在巨幕影厅长长地拉成一幅画,爽到想摇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