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爽的是第22集竟然完完整整地抄了张爱玲关于30年前的月亮30年后怎么怎么地了的那段话。
>.< 真不知道是谁故意要把这段话塞进旁白里,还非逼着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
哎呀呀。
再有别的不舒服之处就全部都集中在最后几集。
60岁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夸张吧。。
演得跟80岁一样都走不动路了,想他们年轻时,婆婆和丈母娘也都有60多了啊,还能敏捷地带孙子孙女,买菜做家务。
同一个剧到了后面,第三辈还没出生呢就弓起个背扮老,好不真实。
最最最让人看不下去的是长大后的儿子…… 那个演员吧,穿着休闲装的时候很嘻哈,跟个中学生一样,穿着正装的时候又显得人太嫩,总不搭调,还尖嘴猴腮的。。
终于有一截对话里说到年龄了,原来要表现的是27岁的儿子,这也太不靠谱了。
但是我主要还是要赞扬的。
至少前面三分之二的剧情非常让人欢喜,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父辈们经历的真实爱情与人生。
看的版本被截掉了片头片尾,从剧集中的配乐里听到总穿插着朴树的白桦林,我心里一直说哇塞用这个配乐真是深深地配到情景去了,还有后来被反复唱起的灯光,前苏联的调调果然是我的最爱。
直到最后一集才正式在字幕里看到这两曲分别被做了片头和片尾歌。
鼓掌大赞
其实是因为海青才看这个片儿的,从苏文月那个彪悍的女人开始,在到双面胶额中倒霉的丽娟,直到安娜的出现,很神的一女演员儿,记得当时看金婚时,隐隐觉得有些不适,今日终发现,是蒋雯丽表演上的欠缺,好在我们还有王贵与安娜。
前期多少有些困惑,安娜一直没有爱过王贵,迫于压力与王贵结婚,新婚夜生活除了因用水有些摩擦,看起来很是和谐,原来爱竟是如此简单,婚礼+性就可以了,也是,哪里用的了那多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肌肤上的亲近才是王道的,当然这个我不是很确信,电视剧是这么演的。
婚后生活除了因婆婆的到来产生些矛盾外,相对也是平静,肖老师与刘波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改变,其实肖老师的威胁要大于刘波,安娜从心里往外是没有走的意思的,他俩的感情依然缓缓前行。
而王贵也更加从容的与安娜相处,游刃有余,当然,与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大学教授地位确实高于工人。
安娜是个识大体的人,而王贵对安娜则一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农村人对上海人的,因为尽管俩人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依然继续着他们的婚姻,而孩子的出现把安娜身上许多不切实际的东西的剔除让他俩的生活更加和谐,活该刘波等到三十几岁依然没有机会。
心的归属终归是虚的,煤球大白菜是生活,孩子父母是正路的。
爱从来都抵不过生活的,或许换个说法,爱就是生活,只是年轻时候错把青春的萌动当做了爱。
《金婚》太现实,《父母爱情》太梦幻,王贵与安娜正好在两个中间,又现实又梦幻。
王贵和安娜的婚姻是时代造成的,不是那个时代,他们两不可能结婚。
王贵应该和李香香,安娜应该和沃伦斯基,但就像薛姨妈说的,隔着山隔着海,两个人要是被月老牵线了啊,世仇也要在一起的。
一辈子那么长,没有爱情又如何,像他们两这样也算搭伙过日子过得不错的那批人了吧,王贵每日炒菜干家务,接老婆下班,犯得最大错不过是心猿意马了那么一会,小拉了那么一会小手;安娜安排王贵一波一波的亲戚,用了一辈子人情债卖那么几个贡梨,钱多就多花,钱少就少花。
不过我是不赞同安娜妈和安安的想法的,沃伦斯基未必不是个好老公,只不过安娜和他,有缘无分罢了。
一辈子那么长,别非要找个人吧,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
所知的,不过本心而已。
2009年8月15日前言: 刚看完《蜗居》,然后知道编剧六六还有一部电视剧《王贵与安娜》,闲着没事就找来看了。
《王贵与安娜》有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续集的味道,如果当年的教书先生洛昌羽与漂亮的乡下姑娘昭帝儿结合在一起也许就成了今天看到的王贵与安娜。
就如同网友戏称《革命之路》是《泰坦尼克号》的续集一样。
谈到这些,就不得不牵扯进一个概念——婚姻,以及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
傻人有傻福,长相寒碜的农村穷小子兼大学教授找到了一个城市大户人家的小姐,所谓才子配佳人。
可是总少了些花前月下和浪漫情怀,原来理想中飘满梨花花瓣的梨园还充斥着粪便的味道,不仅脏而且臭。
——《王贵与安娜》 某个暑假的中午,在东莞那间几十平米的房间里,妈妈给我讲了她和爸爸怎么对上眼的故事,她说那个时候的爸爸长得很英俊,脸上白里透红。
经常穿着一双干净的解放鞋、白色的丝袜、黑色的灯芯绒裤子和好看的中山服,并且还有拿着一把“钩把伞”,话不多。
但是,沉默是金,妈妈迷上了这个帅小子。
我发现妈妈讲这些的时候脸上简直光芒万丈,眼神也变得纯情了许多。
原来像妈妈这样的农村妇女也有一段如此浪漫的纯情少女时代,只可惜呀,少女迟早有变成老妇女的一天。
两年后,爸妈结婚了,然后生孩子,我和弟弟;爸妈刚结婚的时候家里穷得要命,爷爷奶奶偏心,对家里照顾甚少;后来在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家里盖了房子,上世纪90年代起在农村流行盖平顶房,我家是村里第一批盖起房子的人家,结果欠了一万多块钱债;1998年,妈妈交待好家里的事情就跟着爸爸到东莞去了,这一去就是10年,今年遇上金融危机,外面形势不妙,于是爸爸妈妈乖乖回家;再到现在,以前建的房子过时了,家里准备重新建,眼看要好起来的日子又变得虚无了。
我的父亲母亲爸爸爱打牌打麻将,走火入魔,脾气比较暴躁,爱面子。
妈妈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优点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缺点是执拗、一根筋、目光短浅,急性子。
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来形容也不算很过分。
在处理金钱的问题上两人存在巨大的分歧,并且矛盾一般是不可以调和的,因此,两人吵架不仅动嘴还动手,充满家庭暴力。
妈妈舍不得乱花一分钱,舍不得买贵衣服,去年春节从东莞回来买了一件90多块钱的衣服心疼得不得了;也舍不得给自己买好吃的,要是我和弟弟在她会去买点水果,而且买的水果大部分是处理后的,单价超过3块的水果她绝对不会买。
而爸爸呢,则刚好相反,花钱大手大脚,出手也大方。
爸妈吵架我和弟弟跟着没少受苦,甚至很多时候超过了我和弟弟的忍耐极限;我曾经很多次无助地跟他们说过,你们干脆离了算了,离了就不用这么看对方不顺眼;几乎每次回家都会哭一次,我不知道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还是他们太能吵,吵了几十年都不厌烦也不累。
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妈妈认为她的做法是为家里好——爸爸做了让她不满意的事情就唠叨个没完,我以前也觉得爸爸做事过分、无药可救,后来了解了真相才发现妈妈评价爸爸的事情带着很强的主观偏见,根本不会设身处地客观地陈述事实。
我试图跟妈妈解释,并且为了帮助她如何有理有利地处理爸爸打牌的事情,我和弟弟给她出了不少主意,我们曾经有过三个人坐在家里讨论对策再论证其可行性长达几个小时的记录,后来发现这是在做无用功,因为爸爸的做法往往会更加过分,计划赶不上变化,于是就放弃了理论先行行动在后的做法。
于是妈妈自己想办法,就是忍,或者“眼不见为净”,但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妈妈一般忍不了多久,“火山”还是会迸发,于是吵架又成了免不了的家常便饭了。
只是一直对妈妈不公平的是,我和弟弟经常压住她不让她多说,我有时候还会不耐烦发点小脾气,但马上又会觉得自己这样做对妈妈太过分,她跟我抱怨仅仅是想找个人倾诉而已,我要忍受并且认真倾听,事实上根本无法做到。
在上学期的某一次我终于忍受不了妈妈把一切事情说得很悲观很绝望就把电话挂了,虽然事后心里很愧疚,马上又道了歉。
而爸爸呢,在对待妈妈爱唠叨这件事情上根本就没有显出男人应该有的包容和大度,对此,我和弟弟都非常失望,所以干脆不和他交流,尤其是弟弟。
爸爸是个会把生活过得很懒散很随性的人,他凭兴趣做事,并且做事的时候不喜欢被人说三道四,也不擅于做解释,尽管某些时候妈妈说的话是冤枉他的,但是他就是因为“我不想跟你说”、“我懒得跟你解释”、“我警告你,你最好别再说了,否则有你好看的”保持沉默,于是误会越来越深,矛盾老是化解不了。
我就非常不明白,为什么两口子过日子有什么事情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互相谅解,消除矛盾,非得搞得家里人都跟着受罪。
所以他们一吵架就觉得自己很委屈,恨他们不会为孩子考虑,况且都这个年纪了吵架还有什么意思。
也许是我不懂他们吧,在我逐渐懂事期间都很少跟他们接触,尤其是内心的对话,应该是隔阂越来越深,我和爸爸妈妈很客气地相处,现在也是这样;我听不下爸爸妈妈对我说的重话和批评,不管是善意的还是误解的,我听了之后都会像心被刺扎了一样难受,所以说只要他们一吵架我就坚持不住,眼泪只会哗啦啦地流。
我觉得自己真没用,读了十多年书,也没学会如何和爸爸妈妈很好地相处,忍受他们的吵架和都不完美的性格。
我只学会了逃避,因为在我的初中和高中六年时间里是他们闹的最凶的时候,而我没在身边,我觉得自己是躲过了不知多少劫难,所以后来只要他们一吵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
很多时候看着同学朋友亲戚的爸爸妈妈和谐相处、相敬如宾,我就非常羡慕,非常向往能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但是马上又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出现:那是别人的爸爸妈妈,跟自己不亲;只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才跟你最亲,会讲一些很贴心的话,会原谅你犯的错误,会接受你对他们大声说话甚至发脾气;你出远门了,他们会电话打个不停关心你是否安全到达、生活过得好么、缺不缺钱花。
别人的爸爸妈妈家庭关系再好,你都从他们那里得不到这些。
所以,还是认命,谁叫我是他们的女儿,他们是我的父母亲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按照我的想法,家里的日子是可以很平稳很幸福地过下去的,大人们身体健康,孩子也不用家长操太多的心,而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途;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的话,家里的最大开支就是目前供我上学了和弟弟的一些花费,其次就是吃;房子可以晚点建,又不像在城市,担心房价上涨,担心房贷,担心养老保险,担心哪天上马路不小心被撞了……所以如此看来,家里应该算已经脱贫了,那既然脱贫了为啥还要把日子过得这么非人哉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爸爸妈妈更年期都到了,一下子接受不了自己即将踏入老年人行列这一残酷的现实,还是他们遗传有问题,骨子里充满了暴力因子?
不得而知,我是找不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了。
我不明白的事情还有,爸爸妈妈吵这么吵吧,但就是从没听谁说过要离婚;吵了架也不见谁会想到道歉什么的,怄几天气,互不搭理,几天时间一过,又恩爱如初。
但是呢,这疙瘩还是留着在,时间一长,看待问题和评价对方时就会依靠陈见和以往的经验,这样呢,往往矛盾没有解决,彼此误解更深,谁都没法解开!
电视剧里经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话一点不假,虽然还有下文,“没有婚姻,那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反正我是很害怕结婚的,我爸爸妈妈的典型案例让我对婚后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美好想法大打折扣。
所以呢,现在想想妈妈跟我说的她那浪漫的恋爱进行曲我就觉得他们的结合真是个错误,这进行曲唱到后来就愈显得与前面不搭调不协调。
但是,没办法,逃离了初一,逃不了十五,谁叫他们是我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呢。
这次赌气从家里跑出来,虽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胜利感——我觉得我如果走了他们要是觉得心里难受想让我回去的话,那我就胜利了。
而事实也正是我胜利了,在县城的第二天妈妈打了20多个电话,后来实在不忍心继续挂掉,就接了,我冷言冷语,妈妈在电话那头哭了,她说:“好妹子,你明天回来吧,过几天再走。
”我决心已定,谁都动摇不了,于是狠下心撒了谎,说我已经买好了晚上的票,然后不争气的是,我流眼泪了。
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我的心情已经平静了许多,昨天中午妈妈打了电话过来,问学校食堂开餐了没有。
我以为我可以忍住不接她的电话,不叫她妈妈,但是不行,心理太脆弱,如果这要这样绝情对妈妈来说太残忍了,于是恢复和谐友好建交。
这是两代人的矛盾,爸爸妈妈他们自己的矛盾以及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引发后者的主导因素,当矛盾一旦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引发了一场以我、爸爸和妈妈为主角的家庭内部战争,我们三方互为敌人,所以我们既是战争的发动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那和平谈判呢?
我们似乎更崇尚语言暴力、冷战和偶尔的肢体冲突(这招适用于爸爸妈妈身上)。
于是我想到了王贵给安娜写那份保证书的情景: 王贵:“保证书,1976年10月5日,王贵同志与安娜同志的家庭纠纷中,失手打了安娜一记,对这个错误,王贵感到很痛心,保证以后永不再犯,就这样吧。
” 安娜妈:“‘就这样吧’是我说的,不用写上去。
” 王贵:“划掉,划掉。
” 安娜在一边笑。
把这个场景的主角还原成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我可能会提议我爸爸来写这么一份保证书,但我爸很有可能是绝对不会写的;即使我爸写了,我也像安娜妈那样插科打诨了一句,我妈也会装矜持吝啬那个赞许带原谅的笑容,于是矛盾还是没有化解,这样,到了我家里,写保证书也没用。
这就是电视剧和现实生活的差别。
再回到《王贵与安娜》,这是一部有关生活细水长流的电视剧,真实温馨。
现在我看电视剧已经不像以前,以前是一口气连着看N多集总想快点看完,现在是一次就看一两集,慢慢悠悠不着急,快到结尾的时候还有点留恋。
在这样的状态下,上周的时候我终于把《王贵与安娜》给看完了。
因为有《金婚》在前,开始对《王贵与安娜》没有太多的期望,我非常喜欢《金婚》,但是再让我看重复的讲老一辈的故事,还是觉得失去了新鲜感。
不过,开始看了两集,觉得题材有些重复,但是故事还是不错的。
看〈金婚〉的时候就觉得林永健演得太好了,到了〈王贵与安娜〉,更喜欢王贵了。
剧中王贵是我的老乡,一口正宗的家乡话,听着特别亲切,尤其是王贵与安娜第一次见面王贵唱豫剧的时候,把我乐坏了。
〈双面胶〉我没看过,所以安娜对我来说是新面孔,演得也不错,就是老的时候有点扮老过头儿了。
没看之前,只凭这电视剧名中的两个名字,就能猜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个农村出身的土包子遇上了城市里的文艺女青年,时代造成的没有爱情的结合,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大概谁都能想得到。
都说那个时候的很多爱情,都是在婚后的平淡生活中培养出来的。
可是安娜在婚姻二十年之后,发现自己对王贵还是没有爱情(刘波回国的时候),也许二十年的生活培养出来的感情直接升华到了亲情。
结婚十年左右的时候,安娜曾经对王贵说:我想象中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完全不是一个样。
王贵回答说:我想象中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 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有句名言不是说:生活的理想,就是追寻理想的生活。
之所以称之为理想,就是因为理想永远在前方。
可能达到的理想是梦想,不可能达到的理想是幻想。
安娜常把自己比作安娜卡列尼娜,但她比那个卧轨的安娜要幸福的多。
每个人都会想要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一样一样的生活,但是这样能够实现理想的人太少了吧,对于大多数的俗人来说,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完美的生活不是存在童话中就是存在我们的脑袋里,极少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结婚二十年后,安娜与她的初恋情人刘波重逢的那段,我看得特别伤感,安娜哭得撕心裂肺,我的眼泪也稀里哗啦。
二十年的时间,两个有情人是怎么度过的呢。
安娜说:我给你看看这些照片,她一张张的翻过,翻过她的婚姻的二十年,在没有和刘波的爱情的日子里,她有自己的生活,那是和王贵的生活,虽然有磕磕绊绊,也有相互扶持,是丰富的可以慢慢回忆的二十年。
刘波说:我给你看我的二十年,这就是我的二十年,只有一张照片,那就是上面有安娜的毕业合影,可以回忆的感情是一片空白。
对于刘波来说,爱情就像他的老师认为的那样,值得为爱寂寞的度过二十年,甚至一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情就是相濡以沫的度过好多好多时间,一起做很多很多事情,留下很多很多回忆。
我不知道刘波看了安娜的二十年生活并且接受了安娜不会选择和他出国之后,对他之前的二十年会不会有重新的认识,或者说会不会有些遗憾。
没有谁对谁错,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最知道。
前面糊涂结婚可以理解,生孩子生二胎都能理解,因为她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不能保证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但是安娜有了自己的梦想之后,也付出努力了,结果就因为厂里故意不给转档案就妥协了,回去以后就安心生儿子,还说考个屁的大学,生儿子去了看到这我还想着后面生完了会不会继续坚持梦想,结果连着看了四五集,她还没考大学我就彻底明白了,她真放弃了一个放弃自己梦想的人,已经彻底老了,即使是年轻人的身体,但她的思想已经和她妈、王贵妈一模一样了。
以后不管什么剧情我都不感兴趣了,因为她的生活已经没什么意思了
好像是另一个《金婚》,但编剧六六给了这部电视剧另一个视角。
我们透过安安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年轻时候,然后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虽然我妈不是安娜,我爸也不是王贵。
但他们却有一样的生活,一样的结婚照片,我们家也有一样的全家福,一样的筒子楼,一样的第一次使用煤气灶,一样的小孩儿与父母的拉锯战,一样在父母出差的时候像8岁的安安那样喂4岁的弟弟一气儿吃了两斤面(当然我是喂表妹吃很奇怪的饮料,好朋友说她是喂隔壁邻居家的弟弟吃了咸得要死的蒸鸡蛋)。
王贵与安娜的婚姻和生活,就好象小时候隔壁邻居的哪一家叔叔阿姨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一样。
现在的我也已经走进婚姻,也更加了解爱情和婚姻是怎么一回事。
爱情可以很美丽,可以是红玫瑰与白月光,而婚姻,就是王贵与安娜,或者查理与田妞。
而生活,就是这样,吵吵闹闹、鸡毛蒜皮,却宽厚包容、无所不能。
王贵很土,明明是教西方文学的大学英语老师,吃起饭来却毫不斯文的“淅沥呼噜”,还爱唱土得掉渣的河南梆子;王贵长得也不好看,作为一个大龄未婚男青年,二十七岁的时候已经看起来像安娜的叔叔。
可王贵对人实成,他对安娜对孩子对丈母娘对家人好了一辈子;他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业务上积极进取,让我着实感叹他的好。
这戏我看下来是越来越喜欢王贵,觉得嫁个王贵那样的就满足了!
本来并不是很喜欢海清的,觉得她在《玉观音》里演的钟宁太凶,在《蜗居》里演的姐姐导致了海藻的不幸。
可是安娜确实是个可爱的角色。
她和我还有很多同龄的女生一样,有着小资情调,爱穷讲究,有洁癖,还有说话不饶人的一张“刀子嘴”。
她经常爱说王贵这不对那不对,可不知不觉中她也认同了王贵所说的“粪香”;宁愿自己不吃肉,也要让孩子和王贵吃上。
为了家庭,她迁就照顾王贵农村的一大家人,她牺牲了上大学的理想,放弃了与初恋情人刘波的爱情。
她一直说,自己不爱王贵,可是她不知道,她对王贵的“爱”,已经渗透到了他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戏的另一大特点是让人体会到平凡朴实的婚姻家庭生活的通俗哲理。
许多台词与独白都字字珠玑,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在心底细细品味。
最欣赏的是安娜的妈妈,虽然是个只念到小学六年级的家庭妇女,却将婚姻家庭的幸福哲学融入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每次王贵与安娜闹矛盾时,安娜的妈妈总会充当调解员的角色,她的话被安娜听进去了,引导着安娜和王贵的婚姻驶向幸福的彼岸。
一次次把我们感动的眼泪哗啦啦有人说,看了这片真想回到八十年代的小城市去生活。
是啊,二十多年前,虽然物资生活匮乏些,可人与人之间的朴素的真情真是叫人温暖平和。
王贵一家最初居住的“筒子楼”,邻里之间相处时那么融洽;王贵每天骑着单车上下班的情景,好像爸爸从前一样;片子里还出现了和我小时候家里拥有的一模一样的台灯和钟表,好亲切……原著小说的作者六六是安徽合肥人,父亲是安徽大学理学院教授,母亲是上海人,她本人作为安大子弟毕业于安大国际贸易系。
于是,这部片子里又出现了很多熟悉的名词儿和场景:安娜的梦想是考我的母校“科大”,而“科技大”被本地方言戏称为“裤子大”,还有我们熟悉的“三孝口”,“三里庵”,“逍遥津公园”…… 这也成为我喜欢这片的又一原因。
昨天闲来没事,于是从网上下了几集,连同之前看过的一些,也算囫囵看完了。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这部剧哪里哪里好,这其中应该包括去年火得发紫的海青所聚集的粉丝人气原因。
其实就像徐霞客那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一样,看过《金婚》,尤其是仔细看过《金婚》的人,再看这部剧,会觉得也就那么样了。
我看这部剧也是因为是海青主演的原因。
来看看这部剧的的几个硬伤:首先是选角,林晓凡演十七八岁二十岁左右的二多子那是没得说,但是快三十已经成家立业的二多子还让他演,感觉有一种老小孩的变扭,毕竟他演的时候本人应该还不满二十岁,而且之前基本一直演青春戏的。
剧中王贵有个表叔,王、安谈对象的时候就在安娜厂里当科长,而科长职位是以后安娜奋斗了十几年最后还通过一次近千人参加的考试拔得头筹才获得的,可见也是不容易的。
安娜最后答应与王贵的婚事相当一部分也是迫于他的压力,而从剧中王贵三番五次找表叔以及他对王、安两人婚事的上心可见王贵和这个表叔的关系还不错。
可是自从两人结婚后,这个表叔居然消失了,至剧终再未出现过。
试想如果有这个表叔的帮忙(表叔职位也在不断上升中,王、安结婚前后刚刚升了职),安娜提干名额还会一再被人挤掉吗?
王贵提了副教授以后,曾收到肖桂芳的一封信说要回母校看看,后来也没了下文。
故事跟《金婚》差不多,那个特殊的年代,两人走到一起,相伴风雨几十年,其中男女双方都有那么一位异性知己或者初恋情人,于是婚姻微起波澜......剧中人物形象描写很差,看《金婚》,我记住了燕妮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南方的敏感,多多的叛逆还有大宝的自以为是和不负责任。
本剧前半段一直极力把安安描述成一个好学生,甚至能把简单吃蛋一件事说出一番大道理的聪明孩子,可是后来安安的发展确实与先前描述大相径庭,仿佛一夜间长大带个男朋友回家然后结婚,然后又突然要离婚。
当她怀疑老公与女客户有关系时,她身边也适时冒出一个对她有好感的男同事。
本剧里极力突出两主角的主要地位,以至于身边所有人都让人感到苍白无力,只是单纯的附属品。
安娜这个形象大度包容,善解人意,绝对是适合当妻子的,我很讨厌《金婚》里的文丽,自私多疑,使佟志多次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爱情吧。
本剧有两个高潮,前半部分安娜在听到恢复高考的的消息后决心高考上大学,后半部分安娜对刘波说再见时手按左胸的心痛状,都很让人震撼。
剧情方面,本剧较单调,似乎除了时代背景,两人之间的事以外没有再涉及的,人物刻画当然远逊于《金婚》了。
过了本命年后的一年,觉得自己有些老了,以前还自诩boy,boy的,现在都被小朋友喊大叔了,似乎也开始向往着有个伴儿,一起同欢笑,同快乐,一起走今后的路。
人怎么样还不是一辈子,不知不觉中,不情愿中,结婚,生子,老去。
生活是什么,生活或许就是找个人相依,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经历着那些鸡毛蒜皮,锅碗瓢盆。
一直很怕死后的那种空寂,或许,等我老去,像王贵那样看着自己的老伴有所依靠,看着自己的儿女成家生子,死又何妨,空寂又何妨。
值得一看!
怎么说呢这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台词剧情场景都很写实 但是王贵还有他的妈真的太恶心
幸福是一种日积月累,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堆积。
没金婚那么沉重!
这个编剧三观不正吧,什么玩意啊,女主倒了什么霉遇到王贵一家子。
好看,海清太适合演媳妇了。
23333突然发现我好喜欢这种类型的剧,而且都是在小学时候看的了,这是河南农村男和上海小资女的婚姻,相比金婚更多了很多争吵和不理解,少了些许温情
现在看安娜一点都不喜欢王贵,对他只有亲情吧,还是和奶奶看得
很多台词都是抄的吧,海清太做作了
挺逗的
看得我毛骨悚然
最后2集实在看不下去,去看了剧情简介就当看完了…太啰嗦了。短评里说的很对,王贵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到死安娜也没有把他的恶俗和自私看出来,不能不说安娜其实也很愚蠢。明明被人骗了一辈子,到死了还觉得这种生活是自己所向往的。海清还是适合演媳妇,演年纪大的太违和了。
柴米油盐挺好的~
什么叫曾经沧海难为水呢?就是看过《狂飙》再去看《人民的名义》,看过《金婚》再看《王贵与安娜》,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以及六六的三观和水平真的有限。
好气人的剧,真实在于拍出来怎么合理化吃女人
比金婚好
三观极其不正的胡拐电影 女人就不能拥有梦想 就得为家庭放弃一切?!
前一半和金婚有的比.后一半有点烂尾.林永健演技好好
安娜的一辈子不值得
难得有兴趣关注那个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