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工艺,只需榫卯无需铁钉,结合的建筑,经得起岁月洗打,比起那钉入的铁定,还要坚实耐用。
从我第一次,有幸了解到榫卯,就对这一种结合方法,产生了小兴趣,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竖起大拇指点赞。
也不知道为什么,现代家具不用了,我周遭会榫卯的人,应该是没有的,家里的家具,也就是钉子解决,大概是榫卯的耗时,跟不上现代生活节奏,哪有分分钟解决的钉子,更招工匠喜欢。
《榫卯》也许是要讲述传统工艺的衰弱,如今都市人的浮躁,我们生活过于追求的快节奏,只是看完之后,告诉我了一堆,成芝麻烂谷子的破事。
以一个家族家祠迁移,现代建筑方法和古法的冲突,讲述出如今古建筑,徒有其形丧失灵魂的悲痛,以及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家祠的象征意义。
打着古建筑的游乐景区,看着古意盎然,砖瓦木头也是历史悠久,其实不能深究,那表之下的质,打上的标签,基本都是现代工艺,可以说我们收到了欺骗。
然,他们何至于敢如此行事,简单的说,就是欺负我们不懂。
也正是这个不懂,让传统工艺注定了,被现代工艺取代,落寞是发展的必然。
一如现在火热的汉服,他能推广起来,可不就是一群,帅哥美女的功劳,让我们看到了美,心生向往之情,也就自然的去砸钱支持。
可那些衣服,说到底很多也是,只具有其形,纺织工艺早就不是原来的,说是挂羊头卖狗肉,也为尝不可。
说来也是没办法,今天的我们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若是穿越了也可以鄙视别人,说出高大上的相对论,但是我们证不出来,只是装逼的说出来,这就是大多数的现状,懂得只是肤浅的,一深究就现形。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需要我们懂那些,只需要知道就够了,这也是坏境决定的,你要是生活在古代,不想懂也不行,身边就是那些人,谈话聊天自然会说到,不过现如今可不会,谁会喝个酒,还风雅的玩投壶。
时代已经变了,我们又怎么会活在过去的氛围里,现代的就已经够我们玩了,古代的最多是看个人兴趣,选择性的去了解知道。
懂得古代的,追求古代的,不能就认为是不浮躁,就是澄净,那是欺骗了自己。
现代的澄净,不该是复古,而是内心追求的简洁,在这乱欲得时代,做到简洁生活,才是现代版得澄净,那追求得复古,有时候有些睡棺材了。
言论有些偏激,只是说出,浮躁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若想心静,复古是俗套,追求内心得简洁,才是真的任那,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
图片来源豆瓣
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 很多人说《榫卯》跟《百鸟朝凤》很像,我觉得这两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传统的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现代的人也没有挽留的打算,剩得夹在传统与现代中间的人束手无措。
下面对比这两部电影聊一聊想法。
《百鸟朝凤》 “ 咱们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
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这个活传承下去。
”焦三爷在焦家班传声仪式中郑重地说。
传声即是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的仪式,接班人将继承“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对于接班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是对其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
唢呐班老班主焦三爷闻名四方,出活吹起唢呐来神气十足,方圆几里的乡亲带着娃提着礼前来拜师,每每门庭若市。
在过去的人眼里,白事上能享用“百鸟朝凤”是莫大的殊荣,因此十多年才能听上一回。
金庄查村长过世办丧礼,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跪求师傅吹奏一曲百鸟朝凤。
焦师傅笑着摇摇头,德行不端,不可,当下满堂寂静,无人再敢赘言。
天鸣长大,从焦师傅手中接过这个担子。
游父得知儿子接班,欣喜告知村邻好友。
乡邻奔走相告,百鸟朝凤传授给天鸣的那一天,焦家班成了游家班。
《榫卯》 家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宗族的精神家园。
当初陈守拙为了保住家祠不被房地产商推平,售卖家祠并将其搬迁到远在他乡的旅游景区,而儿子文远,正在景区当职。
对于家祠的重建,守拙多次提醒儿子要遵循古法,为陈家尽孝出力。
陈守拙生活在农村,是一位与城市隔绝的鳏居老人,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从未见过。
他坚持用祖传的方法盖家祠,排斥钢筋水泥,宁愿让推土机把房子推平也不要对不起先人。
陈文远领略到父亲的执着,背负着延误工期的风险回归传统的修建方法,并在父亲中途返乡之后,全面主导复建工作,严格追求修旧如旧。
置身时代洪流 好景不长,唢呐班子传到天鸣这里时代已经变了。
农村的婚礼、寿宴都逐渐西化,仪式感不复存在。
天鸣出活,东家敷衍着,随便吹吹就得了。
后师徒见面,多喝了几杯,焦师傅说道:“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儿啊。
”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一场寿宴上爆发,当洋乐队与唢呐班竞相争艳,有人愿意出两倍的钱请走唢呐班。
双方不服气,动手打了起来,两败俱伤,焦师傅颤颤巍巍地捡起被糟蹋的唢呐,一声不响地离开。
陈文远在异地修建家祠希冀恢复如初:传承百年的陈家木雕、立体明艳的灰塑工艺、象征家族脸面的匾额……然而除了陈家人,没有人在乎这些,开发商看重商业效益,不在乎文化价值,工人只知工期将至,也不理解文远的执念。
再怎么顶住压力,复建工程仍旧困难重重。
克服种种牺牲种种,一期工程终于结束。
本该庆祝的时刻,陈文远却独自买醉,淋着冬雨,跌跌撞撞地在从前修建的古建筑之间游荡。
我们何去何从 焦师傅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陈守拙能守住这一座祠堂,崇尚旧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社会变化得很快,陈守拙与焦三爷这批人跟不上节奏,认定了传统的东西难以改变,犹如被遗忘的旧人,被抛弃的一代。
这两部电影表面是仪式感的缺失、敬畏之心的缺失,但实际上它们体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像游天鸣和陈文远这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人,站在时代的鸿沟不知何去何从。
传承,传递、继承之意。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现在突然用不上了,此时他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榫卯》结尾,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里,父亲如是说,“你早早去到外面学习新的事物,难得你还记着这些。
”
榫卯是一种衔接的方式, 一方凸 一方凹两者一阴一阳 完美结合 才能将它们所承载的动作完美结合 牢固地合为一体榫卯原为部件之间的衔接方法 是老祖宗的手艺 多用于建筑 座椅 本片实的地方在于真实运用榫卯的地方 老爷子也就是二爷会制作的榫卯 家里祠堂重建所用到的榫卯之术 都是实的榫卯 也是电影中出现的真的榫卯镜头抽象的榫卯则是一段关系的处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讨论与发展 最后和好的过程 以榫卯之意去暗示关系的发展过程 也是整部电影中一个极其需要关注的点 有意思的地方主角与父亲的关系 主角与承包商的关系 主角与妻子的关系 由不和一步步走向和谐 特别是主角与父亲的发展线还挺有意思还有一个搞现代的妻子 一个搞传统丈夫的家庭走向也挺有意思的(找不到形容词 呵呵)只是一些地方显得太刻意了 不自然 像是特地安排的情节 太突兀上网查了一下 是跟踪拍摄 本来是陈氏祠堂的重修 还有师范学生共同完成 打call打call 最后 整部电影感觉真的不错 很现实 很生活化的语言部分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今天甘小二导演在学校与我们分享了这部影片。
在电影放映前我就被它的英译名所吸引“country far away”我原以为它是说在现代社会,乡村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完之后发现不对,说是乡愁我感觉也不是贴切,还有很多是父子情,亲情以及职业的坚守。
影片开始,妻子开车扬长而去,丢下一句“回你的老家吧”就留下心心念念想带儿子回老家生活的男主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男主携妻儿回老家吊唁,小朋友伸出稚嫩的小手“爸爸我们回家吧”男主握住儿子的手,像是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祠堂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男主与父亲对话,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
地理位置上的远近,我们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缩短,可被时间带走的亲人,却去了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最开始娓娓道来难免有些平淡,直到黄精一老师在上大梁前的喊话,“榫,卯,都准备好,今天咱可是上大梁啊”,不只是单纯地歇斯底里,这种情绪让我也陷在兴建古祠的亢奋中,或许有时候生活的节奏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情感,毕竟科技更新换代得眼花缭乱,但假若当我们面对这些无感时,我们是不是,少了点东西呢?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看到家人的某个动作后,会突然心一沉。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有自己的答案了,黄老师在剧中弓背捶腰的动作和表情神态一直很戳我的心,现在仍能清晰地想起那个画面,就是心疼他,很心疼他,可能这就是老戏骨的力量吧。
作为中国先锋的独立电影导演首次触及古建题材的剧情片,前期的铺垫可以看出导演的克制和对节奏的把握,最后始料未及并且被深深地打动。
电影的内在意义,需要思考和品味的还有很多。
这种真诚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是少见的,很多电影把明星作为噱头,用乡愁卖情怀。
但是《榫卯》这部电影的细腻与平实让人欣慰,导演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把握值得肯定。
影片呈现了当代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引人反思。
黄精一老师饰演的父亲非常亲切,结尾一封家书处理巧妙。
电影场景波澜壮阔,画面及音乐唯美朴实!
现如今高楼林立,形形色色的商业文化街区、水泥城墙、文物用油漆染色后面目全非。
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美颠倒众生,海底的亚特兰蒂斯是永远令人着迷的传说。
而我们却让真正文物的韵味就此消亡,属于我们的历史文明和信仰遭到破坏。
《榫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增进认识与了解,作为中国建筑智慧结晶的一榫一卯亦非常有趣。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唤醒人们正在消逝的记忆,唤醒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初心。
片名就已经在拒绝观众,注定了是小众的东西,更多是自娱自乐。
可能很多人连“榫”这个字都不会念。
男主有点像高仓健。
从农村到广州塔,就是想对比下传统与现在的建筑技法。
想当初,我也曾在广州塔上坐了一阵子。
这剧情真的比CCTV6那些小成本主旋律还主旋律,无聊到极点。
演员也是很尴尬,徐筠都没什么存在感。
台词?
不说人话很多时候。
所谓的乡土情怀,也没看出是哪里,放在全中国任一农村都可以。
这个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了“榫卯”这种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但这个其实是可以用纪录片搞定的事情。
对了,说说导演甘小二,这位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其成名是在DV年代,看过他的《山清水秀》,都是拍“乡土”的东西。
但当电影进入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时,甘小二却销声匿迹了。
四五年前,一家高额回报的集资公司名下宣布要拍摄一部关于足球的大制作,资方曾经四处找广州的导演人选,其一就是甘导演,结果不了了之,因为那间公司的老板涉嫌非法集资被抓了。
去年的时候,从一个搞区块链的山西女人那里得知他准备拍摄另一部片子,山西女人负责推广,但那女人随后也没了声息。
开篇风景在大屏幕上的赶脚还是很美的,向往自然。
故事从祠堂拆迁开始,家园被拆的无奈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鲜明自然,开始故事线还是比较明朗的,但是后面的有几处就不知所云了。
后面老父亲的去世和对牌匾的交代有些草草了事。
影片对于父辈感情以及对宗族荣耀感的描写还是非常打动人的。
最后想说,男主角的台词功底还是在线的!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三星给个及格分吧。。说实话像学生作品。台词很出戏啊…摄像也没啥信念感,推拉摇移乱用。。戏剧冲突不管是有意淡化还是无意为之,都。。不够吸引人啊人设有些老套啊。。主题。。并没有超出以前那些老电影的表达啊…构图。。你看别的电影,定镜用得多的那些的构图多么好看,比如《百鸟朝凤》,有质感有留白。。而这,看起来没啥感觉啊。。。哎。华师没有电影专业。。悲乎哀哉
是一部反映中国古建题材的影片,反映了传统的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现代人对家庭,亲情的态度……
其实有时候喜不喜欢就还挺主观的,虽然没什么故事性,和想象的也不一样,但是看了还是挺舒服的。
还行
去了放映及交流会。记得之前见过一个 斗拱 主题的摄影比赛。特别喜欢这种源于建筑的创意,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老建筑和匠艺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是,了不起的匠人亦如是)。所谓结构,凹凸咬合,锱铢必较,不失豪厘,却又能两相并包。而于影片外其实我想问:另辟新址一砖一瓦不落还原的建筑还是原来的建筑吗?对原址遗迹翻新重饰的又是原本吗?从问题的答案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安土重迁。
在父亲节上映,不管是对父亲的一种缅怀还是对天下父亲的祝福,里面有感人的镜头,电影里的故事情节高潮最后释怀和释放,里面的很多古建筑摄影很多镜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开场和男主特色时,都分别有种布景、速写新品LOOKBOOK的感受(特写一:以山为背景的男主;特写二:斑驳月光下的男主;特写三:行走在黄土坡上时。另它即点出了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不同,却又并没有点明白两者之间的不同。陈守拙在星级酒店的不适应,画面表达即显得无知又显得苍白。但是最后的家书是神来之笔!字字珠玑!父亲殷实的文笔功底侧面体现了陈家家祠的人文味道,也放大了父亲从头到尾的谦逊。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文化似乎也消失的越来越快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连一处老房子都见不到了
看完过后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刚刚也看过了别的评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细细想来,其中的演员演技却没有网友说得生动,这可能是我的问题吧,但其中有个点非常不解,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非要一味的遵循古法,但是面对如今社会快速变化却又死旧硬搬,一定要那样那样做才行,那行吧,那你就做吧,结果后面老板突然开心了不追究你工期了,靠这看下去感觉什么人设都崩了吧,这不就是在开挂吗,现在社会都能那样整啦?然而我又想了一下其实按照导演的思路其实也不是不行,但就是感觉扯上榫卯这样有吸引力的命题,结果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张力太大就收不回来了,前面都很好,本想看现代建筑如何融合古法建筑没想到结果竟然如此,抱歉打扰了
制作方有心而无力,剧本、人物都太弱了,张力不够,不足以支撑这个题材。台词、表演也差强人意
中国古代匠人发明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也能做出一把牢固美观的椅子!手工的过程好迷人,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现代与古代,大家与小家,快餐式建筑与精工匠心制作等等,各种冲突矛盾贯穿影片,但现实骨感,也亦有希望。亲情串起整个故事。传统技艺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比较沉重,比较闷,适合思考^^
没有逻辑,一个人仅仅靠一点点儿时的模糊印象与现实社会对抗,好在最后终回头是岸。
不错挺好看的
还可以吧
今天在我们学校试映,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感人,有亲情味,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工匠精神的描述。值得观看。
是也乎,( ̄▽ ̄)导演真的是有很多想讲述...可惜, 除了画质, 任何一样都没说顺溜了...可惜...
归去来兮,家若何如。
榫卯作为一种传统的连接方式,主角就像榫卯一样连接传统建筑与现代修复,连接妻子与儿子,也连接父亲与对母亲的回忆。“运动没毁了的家庙,搞经济的时候,没有躲过一劫……”
片子很有质感,情感刻画的非常到位。男主角家庭的矛盾以及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矛盾可以说是新旧观念,新旧社会矛盾的缩影,见微知著。作为一个小众片来看还行,上映的话由于片子叙事平缓,矛盾冲突不太激烈,加上题材艺术性太强,可能不会受到大众的青睐,但观众的审美在提高,希望叫好也叫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