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原著的讽刺结局强行改成伟光正结局,也因此把后半部分故事的基调由意蕴丰富的正剧改成狗血轻喜剧,主角李雪莲的行为显得荒唐可笑,大家都对你这么好你还闹啥子?
2,相对于村头老大爷闲唠嗑般毫不讲究的《一句顶一万句》,画面配乐和叙事节奏还是蛮讲究的,两个多小时下来犯尴尬癌的次数不算太多。
3,故事缺乏可信度,因此代入不进去。
某档的政策宣传痕迹太重了,IQ没欠费的人谁相信一个小小屁民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惊动D中央呢?
感觉常常被从剧情里狠狠踢出来,仿佛制作方隔着荧幕对你大喊大叫,快看我多聪明多正确快给我点赞!
4,电影英文名竟然叫 I Am Not Madame Bovary,are u kidding me?
再说无论潘金莲还是Bovary,都是超一流作家才能刻画出来的光耀千古的人物,我爱她们,为她们喊冤(⊙﹏⊙)5,据说这部电影突破了审查禁区,are u kidding me?
所有的官都是好人,如果说犯了错误那也是好心办坏事,有问题的、不开化的、无理取闹的都是人民。
所以,你告诉我这突破了哪条禁区?
人家宣传口号而已,殊不知这时代爱立牌坊的都是婊子么——
这两天,连续看了《我不是潘金莲》(简称《潘》)的小说和电影,有些吃不消。
好作品容易挑出坏处,坏作品的坏处却不知从何说起。
因此本不想再谈它。
但或许利用得当,我们也可以从糟糕的作品中有所收获,所以还是试着谈一谈。
一 、主题《潘》的主题——上访——是很有价值的。
首先,在中国的权力丛林中,上访者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的诉求不一定完全合理,但他们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而且都渴望被听见。
在北京南站幸福路的上访村,几乎每位访民都有成捆的手写材料。
那里面堆积的,就是中国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悲惨世界》和《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个题材能“出货”。
第二,在中国今天的氛围中,作品能正面描写上访、“喝茶”,也具有社会价值。
为了它的出版和上映,作者和相关人员想必也做了可贵的努力。
这些都值得肯定。
(《卡拉马佐夫兄弟》书影)二、失败可惜的是,主题虽好,《潘》却没有把握住。
主角李雪莲并不比木偶更加有血有肉。
她被当做一个扁平的符号,抛入各种牵强的情节,一会儿是傻子,一会儿是圣女。
相应的,官员们一会儿是小丑,一会儿是海瑞。
全剧只有一个人物差强人意,就是好色又胆小的屠夫,因为他很真实,的确是个好色又胆小的屠夫。
电影的改编无所作为,照搬原著,更加凸显节奏的拖沓。
表演平庸,演员为把“事”说成“四”就是在说方言了。
配乐敷衍,生怕观众不知道击鼓鸣冤的暗示,不管情节搭配合不合适,把鼓敲得震天响。
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史无前例地运用了圆画幅。
这个变化不仅是审美的,也是哲学的。
冯小刚对此的解释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而笔者认为,在更深层面上,这体现了导演对“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确认与回归。
圆与方两种画幅交替出现,象征了东方的伦理精神与西方的法治精神的内在紧张关系……对不起,以上完全是胡说八道。
如果你不小心相信了,请遵照如下医嘱:连续看一个月《新闻联播》,以提高对精致谎言的分辨能力。
《潘》的圆画幅的确新奇,但并没有显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感觉是普通电影“穿了马甲”。
如果尽量怀着善意去理解,这大概可以算作不痛不痒的小打小闹、“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创新。
但或许是我不够善良,总感觉其中有种哗众取宠的味道。
一言以蔽之,《潘》在艺术上彻底失败。
在上访这个丰富的主题旁边,《潘》滑溜溜地蹭过去了。
它有点严肃,有点幽默,有点真实,有点幻想,似乎触到了很多,其实什么也没抓到,松松垮垮,不成样子。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那么《潘》则是半吊子现实主义——如果它真有什么主义可言。
刘震云说:写这本书,“主要(是看重)背后的东西。
”不过我想,作品在艺术上立住之前,“背后的东西”实在无从谈起。
这就是艺术,严苛却也公平。
三、好书不再谈《潘》的失败。
面对一摊呕吐物,没必要凑过去细看,更不必借以推测该人晚饭的内容。
下面借《潘》这个话头,谈谈其他作品。
或许对《潘》失望的人,可以从它们中得到慰藉。
1.《秋菊打官司》(《万家诉讼》)提及农村女性不屈不挠地打官司,恐怕每个人都会想到秋菊,紧接着还会想起她那句“讨个说法”。
二十五年后,秋菊的形象依然鲜活。
这说明,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立得住。
然而看过“秋菊”电影的人多,读过小说的不多。
原著《万家诉讼》,一个不长的中篇,似乎未曾有过单行本,只刊登在杂志。
(如今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九九一年,张艺谋在重庆拍戏。
开机前上街,拐到邮局买杂志。
翻到这篇小说,看了第一句“太阳好起来了”,被吸引住。
站在邮局读完,他买回二十本发给剧组,又传真一份给身在香港的巩俐。
最终,剧组临时决定改拍这部戏。
而那部被放弃的电影,叫做《一地鸡毛》,编剧刘震云。
(见:关于《万家诉讼》,陈源斌)《秋菊打官司》成了经典,原著也别有风味。
两相对比,可以看到编剧对原著的继承和提升。
2.《城堡》(卡夫卡)3.《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4.《动物农场》(奥威尔)5.《似水流年》(王小波)《潘》试图展示权力的傲慢与荒诞。
类似主题的好书很多。
冷峻繁复者,有卡夫卡的《城堡》;轻快简明者,有《警察与赞美诗》;如果腻歪了人类,可以去读《动物农场》。
“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多么真实,又多么荒诞!
这里必须要说说荒诞与真实的关系。
最大的荒诞,需要最大的真实做支撑。
《城堡》何其荒诞——一个人试图进入城堡,但被官僚机构阻止,终生未能成功。
然而具体到每一步,卡夫卡又写得极为细致准确。
唯其真实,方能荒诞。
(《城堡》插图)这方面,王小波的《似水流年》是个做个有趣的例子。
书中一个角色叫做“龟头血肿”。
文革期间,这位先生被人踢伤下身,无处说理,于是贴出大字报:“龟头血肿很不好,龟头血肿很疼,龟头血肿应该否定,绝不要再有人龟头血肿。
”反对者也贴出大字报:《龟头血肿可以休矣》。
“其论点是:龟头血肿本是小事一件,犯不上这么喋喋不休。
在伟大的「文化革命」里,大道理管小道理,大问题管小问题。
小小一个龟头,它血肿也好,不血肿也罢,能有什么重要性?
不要被它干扰了运动的大方向。
”在这里,文革式的语言足够“真实”,龟头血肿才足够“荒谬”。
没有真实,尚不足以谈荒谬。
6.《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和李雪莲一样,都偏执,也都有点傻。
堂吉诃德是真偏执、真傻,而李雪莲的偏执和傻是作者强加的。
真实的东西,终究更加可爱一些。
7.《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潘》的英文名是: 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
这个翻译生拉硬拽,像是在攀一门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真是逊毙了。
潘金莲和艾玛·包法利差别极大——潘金莲害人,艾玛害自己。
这样乱翻译,实在不合适。
(如果非要把潘金莲对应成欧美文学人物的话,也应该选择杀死了阿伽门农的克吕泰涅斯特拉,不是么?
)更奇怪的是,《潘》的英文字幕,一开始把潘金莲译为“包法利夫人”,后来又改为“Pan Jinlian”。
这粗制滥造的程度,也真够呛。
不过既然《潘》生拉硬拽地扯上了《包法利夫人》,我们不妨找来读读。
不过事先需要警告:《包法利夫人》的精致和细腻可能会让你震惊——尤其是在看了《潘》之后——并导致你对糟糕的书籍产生厌倦、恶心乃至仇恨。
阅读需谨慎!
总之,如果你还没看《潘》,请千万别看。
如果非常不幸地,您已经失足,请尽快用以上书籍清洗眼睛。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自知读书,欢迎关注。
圆形镜头转方形镜头再转圆形镜头再转方形镜头。
我记得之前有评价说看圆镜头不舒服,我觉得还行,没啥怪异感,而且两种镜头切换完全没感觉无意中就切换了,切换应该也是有理由的,是在特定的场景切换的,我没观察那么细致,也就不写了。
看完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说是解决问题,然而问题的根源,这些当官的一个都没找到,说到底就是想保住官帽,并没有想过要彻底解决问题,你推给我,我推给他,推来推去,最终自己下马。
开门见山,这片子在我这里是三星半,因为豆瓣没有半星,所以四舍五入给个四星。
这其实就是一起因为官员处理不当,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故事。
先说李雪莲,本质上是一个法盲愚昧的农村妇女。
她起诉丈夫和自己离婚这件事实,表明了她对法律条文的漠视和无知。
在法院判决之后,还起了杀相关涉案人员的心思,也说明此女并不善良宽宏。
所以从头到尾,我也没有一丝为李雪莲感到委屈,甚至还有些厌恶。
范冰冰的表现不能说很差,但是总觉得差点意思,虽然化妆已经极力把她变成了一个村妇,但是偶然间一颦一笑总让人觉得还是个洋气的大美女。
在对农村妇女的演绎上,个人觉得《亲爱的》里面的赵薇演得更像那回事。
扯远了再说各位官员。
这个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描绘出了各级官员,在处理人民事件上的心态,手法,官场百态一览无遗。
王法官:小公务员。
怕麻烦,想快刀斩乱麻处理完李雪莲事件,心态比较急躁,遇事喜欢推诿。
郑县长:求稳,不希望事态继续扩大,被前任的下台搞得心有余悸,有被迫害妄想症。
马市长:很重视李雪莲事件,自认为有一套周全的处事方法,可是李雪莲并不领情配合。
在碰壁之后,又再一次把锅甩给了自己的下级。
人大代表首长:此处必须给高明老师点个赞。
那场戏是我认为的本片最佳桥段。
一举一动,说话的语气都像极了大领导。
先假意推脱一下自己本次是听众,然后再顺势而为发表言论。
开头说一大段看似战略指到实则毫无营养的废话,然后特别提了李雪莲事件,以李雪莲单方面的言论就对此次事件定了性。
官腔打得很溜,把领导那种“不是我想说都是你们逼我的”“我是一个公正爱民的好领导”那股自以为是的劲儿演得特好。
关于电影使用三分之一屏幕的圆镜和方镜我就不作过多探讨了,我看很多网友讨论得也比较多。
其实这个故事总体来说还是讲圆了,时不时抖的包袱也会引起全场哄笑。
黑色幽默有几处做得不错。
但讽刺制度和社会现状的电影我们看得不少,总觉得套路没有什么新意。
冯小刚说自己逗别人笑了20年,现在想把观众弄哭一次,我看了电影并没有明确的泪点。
一部不功不过的电影,和同期几部比起来还是算能看的,也能看出些花样来。
希望冯小刚继续拍贺岁片吧,喜剧还是更适合他一些。
顺便说句这电影戏外的戏比电影里的戏更好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正如冯裤子试图扯万达裤子的那封告状信,冯小刚总会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公众形象出现:一个是拍电影的冯小刚,一个是放炮的老炮儿。
一个是拍了深刻大电影的冯小刚,一个是贺岁片(档)之王的冯小刚。
冯小刚对此也困惑不已,他经常炮轰起观众,为什么不买单他的好电影。
然后使尽躺尸的力气,拍出《私人定制》这样奇烂无比的渣片,却大赚票房。
具体于《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依然没有平衡好这种精神分裂,甚至可以说,他有点近乎精神错乱,譬如用潘金莲的口吻去写一个信,譬如你真搞不清,他是用黑色的揶揄嘲讽站在了刁民这一边,还是发出善解人心老干部感慨站在了官僚体制那边。
曾几何时,他炮轰总局。
如今,他感谢总局。
他痛骂过影评人,这次呢,影评人前期口碑极佳。
他说,感谢业内认可。
你不会看错。
这种看时势造话题的人,随时随地都会在电影里暴露他的内心。
在电影里,范冰冰不满丈夫说他是潘金莲,这只是一个插曲,最后她觉得呢,自己真成了潘金莲。
但其实,整部电影跟李雪莲和潘金莲没半毛钱关系,电影讲的是 28 个男人的故事。
好几个人跟我说,他们不喜欢范冰冰这个角色。
原因并不奇怪,冯小刚并没有打算让人喜欢,更没有想打动谁。
这个人物,不同于独立纪录片里的苦难上言方户(从赵亮的同名纪录片到马莉的《京生》),也不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秋菊。
她一直说着奇怪的,自创的大舌头方言,说一件连她自己也说不灵清的破事——就像电影里故意打趣的七弯八拐。
表面上,她一个无知乡下妇女惊动了精神高度紧张的党中央。
但明白人都知道,搞得鸡飞狗跳的,不过是首长的一句话。
《我不是潘金莲》因为把电影摄影机架在了首长脑袋后面,拍了陶瓷水杯,拍了老干部开会,大受好评。
首长大手一挥,下面的就不要拍了。
然后呢,摄影师跑得很快。
大家也看得很嗨。
有人甚至说,之前六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尺度。
当时我就震惊了。
说实话,我随便看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模仿秀,或者百看不厌的香港记者跑得快,乐趣都要超过这个电影。
然而,包括众多影评人在内,把这部电影的上映,有龙标加持,出现“喝茶”之类的字眼,当做了整个审查体系,似乎在打自己的屁股——不知道疼。
你们看,中国已经进步到了允许《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上映了。
几代人的电影梦想,松绑有望啊。
这种说法,就好像龙标主题曲是为《我不是潘金莲》所打磨镶造的。
《我不是潘金莲》绝对不是什么太岁头上动土,它就是一个面目温和慈祥的普法电影。
刁民可怜可笑,官大人不好当。
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认得出车牌还截得下人的访民,也没有这样苦口婆心近乎演婆媳剧的公务员。
影评人所期望的现实意义,恰是这部电影最缺乏的。
这部电影最不正常的地方,就是它涉及的每个官民打交道环节显得太正常了。
有人说,正是这种最后两难的僵局,才是这部电影最高明的地方。
这是一本活泼的小人书连环画,没有必要那么认真,搞对号入座。
那问题来了,拍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呢?
冯小刚的勇气,就是告诉大家一个 CCTV 的结语?
被热议的圆形与方形构图,被一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盖了过去。
但除了出隧道比较自然的圆方切换,给冯小刚作品的电影感带来一次惊人跨越,我并没有看出来,它们的真实必要性是什么。
婺源的风光,画面的漂亮,它们到底给这部电影的主题带来了什么增益。
青山绿水出刁民,还是一个由古自今无法解决的官民纠纷,还是说,冯小刚又制造了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围绕这部电影的许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这部电影最根源的致命问题。
李雪莲同志,你本来就没有问题啊。
我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三星。
在猫眼上打 5 分。
看起来,我确实没有那么讨厌这部电影。
冯小刚确实在努力思考,虽然也没思考出什么。
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之前的冯小刚电影太糟了。
很难超过 3 分。
尽管冯小刚在公众平台总是表现得面目可憎,但我想说,他这种纠结矛盾,也普遍存在于不少电影人和影评人身上。
一方面,厌恶审查,一方面又渴望审查这条粗绳子能松一点,吐上几口气。
一方面,不喜欢冯小刚的电影,一方面又特别希望话语权导演能挑动杠杆那边的有关部门。
这都是白日梦。
虽然,做白日梦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正如,你指望看到范冰冰在这部电影里,真会有国际影后级的脱胎换骨表现。
她确实有变化,力气大了一些。
以前可以砸酒瓶,现在能丢暖壶。
那场被好评的,没有情色诱惑也不见床的床戏,在我看来却有两个败笔。
一个是把强奸美化成了“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直接把这个人物带沟里去了(虽然这是个局)。
一个是范冰冰露个背,都居然用人家小姑娘的裸替。
确实脱胎换骨了。
反正上次我在一部电影里看到有好几个裸替,直接给了那部电影一颗星。
对比下姜文老湿真材实料的“还没好透”,别说六十年大尺度,我觉得跟六年前比,都还不如。
在很多观众,这是一个无关键要的细节,范冰冰毕竟是穿龙袍的巨星。
但我想说,她在这部电影里可以是李雪莲可以是潘金莲唯独不能是范冰冰。
搞成这样,又是磨刀又是嘴上不认的,像个农村妇女嘛。
一个细节,就能暴露整个电影的意图。
冯小刚并不是真想拍一部大快人心的电影(是啊,那样肯定被禁),他想拍的,还是那套收揽民心的电影。
以往嬉皮笑脸,如今苦口婆心。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冯小刚以一种调侃和嬉戏的姿态揭露了一个难堪的现实,而各个群体在事件中的表现也是一部人间喜剧,振振有词的各人其实扮演着可鄙又可笑的社会角色。
这电影能公映绝对是冯小刚和广电总局多年博弈的结果,虽有荒诞和夸张,但中国的官场就是这样。
首先说圆形画幅还是很特别的,而且各种山水画面在圆形画幅里意外的非常美,果然很中国。
而到后边画幅的两次拓宽,我感觉是表现了市面的扩大。
整部电影各种讽刺、暗讽官僚作风,但又要想法过审,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男演员表现都还不错,范冰冰比一众男演员差点但也算是有演技的了。
如题,所谓的“新中国”体制下,一切电影只能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一颗红旗全是爱!
广电宁可让人洗黑钱,拍烂片,也不允许揭露社会现实,甚至是一点点的诬陷!
《无人区》就是最好的示范!
而冯小刚当年的《集结号》就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了,居然能有一部抨击老一辈的作品绝对是振聋发聩的!
没想到等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冯导再度创作了《我不是潘金莲》,如果说上一部是反思,那么这一部就是正在进行时!
估计也只有冯导这样的导演才能让自己的片子平安上映吧!
看完这部片子让我不禁想起2016年的另一部“佳片”《驴得水》,看了《驴得水》让我觉得有些沉闷,只因为他是借古讽今,所以剖析的并不深入,让观众没见到最血腥的画面,也没有那种令人作呕的气息!
这是我对那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不过如果不去“延安”估计那样的片子也上不去!
而《我不是潘金莲》让我看到的不仅是社会的现实与可笑,也让我感觉到了社会的进步,如果从今开始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的电影,那么也就不会再有“雨伞革命”的出现了吧!
女主角是春晚小品的表演方法。
剧本里说是修炼成精、三头六臂,实际上成精的是每个与之交手过场的男演员。
李雪莲完成度是很难很难的,不仅是体貌和年龄上的转变。
她被压缩在一个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其实每交手一个男的她就要呈现出一种层次上更加丰富的精神面貌,女演员根本撑不起来。
想了一下,其实余男挺适合这个角色的。
另外整个叙事方式和镜头运用(包括圆形镜头)都不是给电影加分,而让节奏变得更加凌乱的。
圆形镜头侧重了画面的美感,人与景的比例,其实是把所有演员好的表演吃进去了,一个众生相的电影里你几乎看不到人物表演上的细节,比如一些细微的肢体变化、表情上的收展。
导演运用旁白的方式已圆形镜头切入电影意在将观众代入第三视角,作为一个旁观者。
但在剧情的设置上,整个故事的不合理的逻辑混乱的发展都是从李雪莲单一的角度出发的。
因此最后揭示她孜孜不倦告状的真实原因时会觉得画蛇添足。
最后导演仍旧鸡贼的打着民生民僚的旗帜变相的歌颂了当代中国官僚主义的进步。
在谈潘金莲之前,我想先提三部电影:《教父》《发条橙》《本杰明·巴顿奇事》,因为这三部电影也是由小说原著改编而来,读过原著,你再看电影,发现电影比原著小说的故事更具有艺术水准,在电影语言的表达上,很好地诠释了文本的影像化。
现在来看《我不是潘金莲》,今天晚上在暨大礼堂观看的超前点映,对比小说文本,你会发现电影改编掏空了故事的丰富性。
第一:细节。
小说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李雪莲的两个孩子、中学往事、假离婚起源等,是推动李雪莲在故事中行动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塑造她性格的关键张力。
然而,这些在影像文本中没有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情节来填补。
第二,故事背景设置。
先前提到的三部电影,年代、时间这些故事背景都交代得很清晰。
原著作者刘震云,河南延津人,原著构筑的故事,透过人物日常生活方式和语言,我们很清晰地知道故事发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
然而,冯小刚在分享会上说,他选择了江西的婺源作为李雪莲的生活的小县城。
把河南文化嫁接到南方小镇,移花接木把原本的文化体系瓦解得支离破碎,正如冯小刚所说:“这故事不可能发生在朝鲜,还没出门就被崩了。
也不可能发生在美国,拦住美国总统,美国总统说这事不归我管,去找法律吧。
这事只能发生在中国……”,同样,这事也只能发生在河南,里面的乡土文化、官场文化、生活文化,都是河南的。
第三,人物形象。
读完小说文本,李雪莲、郑重、马市长、王公道等一伙人,形象丰满、性格突出。
电影里面,只有李雪莲相对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其余人物,过于脸谱化,我这里就提一个郑县长,小说里面,这个人是很强势很有魄力很有政治能力和心机的人,电影里面却把这样一个人弱化成了一个病怏怏的人。
归根结底,文本故事和影像有一条鸿沟。
简单这么说吧。
看了《我是潘金莲》的热评和影评,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秋夜》,这篇抒情散文诗有着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之所以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多年前当我还在上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曾笑话过这段开头。
他们都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呢,不过是鲁迅说了句废话罢了。
但我当时觉得不对,我涨红了脸希望能证明,他们事实上搞错了。
但很遗憾,并没有人听我的。
多年以来,我偶尔会重想起这段话。
如今我早已认为,这段话其实并没有解读的标准答案,你既可以认为它极有深意,又可以认为它是随笔一挥,还可以认为它就是一句废话。
然而无论如何,你不要觉得只有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因为你猜不到除你以外的其他人长了多少岁,经了多少事,渡了多少劫,翻了多少书,识了多少人,看了多少风景。
正如我高中往后交过一个笔友,几年以后有天她告诉我,她在寒蝉凄切的深秋独自来到一座下雨后的树园,天地深沉晦暗,内心寂寥无比,在树园的一角她突然瞥见两棵长的很疏离的树,然后那一瞬间,她突然懂了鲁迅的那句话。
你没法指望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机会在天气与心情相映衬的时节独自出游,而且还恰好看到两棵寂寞的树。
但你至少可以去想象这种可能,并理解和接受它们。
而不是觉得,世上绝没有值得你为它多说一句的树。
《我不是潘金莲》也是这样,对崇敬着鲁迅长大,读过几页讽刺文章,甚至受过一点揶揄的我而言,这只不过是一部用基础手法表现了对电影中几乎所有角色无一例外嘲弄的片子罢了。
但很多人似乎未能去看懂,或者说看懂了也装作看不懂,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手法。
他们结队而来,占起山头,拉起大旗,党同伐异,招摇过市,互相热烈的用投票赞同彼此的言论,宣扬电影讲的是“法盲的胜利”,“封建时代的平反”,并斥不同意见者为“故弄玄虚”。
不过二日,短评和长评区已经被占的满满当当的了。
可《我不是潘金莲》究竟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我看来,它只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阴差阳错罢了,而且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才会遇到的那些阴差阳错。
《我不是潘金莲》的镜头像画,配乐像打仗又像唱戏,工整优美映在屏幕上的书法“首长”“喝茶”“菩萨”“京”好似一次又一次的嘲弄,正如你看完电影时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长叹,对主角又多少有点想说对祥林嫂才说的那声“嘁”。
在那之前的两小时零十分钟,电影有“哈哈”,但更多的是“啧啧”,还有“呵呵”。
我曾问朋友对《鸟人》怎么看,朋友说《鸟人》嘲弄了电影里外的所有人,连观众都不例外。
我说没错,而且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也一样。
电影根本就没有搞强与弱,正与邪,黑与白,清与浊的二元对立,电影反叛二元对立,把所有人都给笑话了一通,抽空也没忘了揪起观众的耳朵问两句:你怎么看?
你怎么做?
你怎么办?
电影是悲剧的,戏谑的,讽刺的,根本没有大结局,更没有谁终于如何了的句号。
电影的末尾,镜头里的世界又回到十几年前去了,何尝不像今日中国和我们每个人陷入的那种无限循环。
《我不是潘金莲》从没讲过女主不是偏执无知甚至病态的,更没说她的诉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更更没谈谁应该战胜谁或谁终于、终将战胜谁。
电影讲的是一个怀着她自己那套思维的村妇在一个她所想象不到的复杂与混乱世界里的各种奇遇,这些奇遇的每一个部分都没有联系,没有逻辑,没有必然性,是故所有如对待样板戏般批判它不够这样不够那样的评论都是荒谬的。
归根结底,刘震云也好,冯小刚也好,不过凭空架设出来一个大舞台,把角儿们往上面那么一摞,便促使他们如无数个不倒翁般彼此触摸,碰撞,缠斗,谁也不倒,谁也不坏,谁也不死,你以为谁已经下台谢幕了,其实他只不过暂时隐藏起来等下一次登场;你以为这位与那位的结果是某种必然性,其实他们自己也料不到事情竟会像这样发展。
然后,正当所有观众都以为这场闹剧会永远进行下去的时候,舞台灯坏了,一片漆黑,谁也看不着谁。
等有人再捧起一把烛火,才发现台上的幕帘子已经合上了,电影结束了——这么基础的东西,怎么就看不到,猜不透,理解不能,还要聚众站出来大喊“我们就是不理解”呢?
当这种声音嘈杂到一定程度,就盖过了某些更应该被人在意的声音,久而久之,被盖过声音的人得不到回响,不再发声,慢慢的豆瓣也好,其他论坛平台也好,只剩下一片嘈杂,这大概即所谓,一种币,驱逐了另一种币。
其实到最后,我仍然不想去强调怎样是看懂了,怎样是没看透,怎样是应当的,怎样还是不做更好。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人能一出生就逛遍所有的树园,也许还真有后来做出大文章的人,学生时代也嘲笑过鲁迅。
但我相信,也请你自己相信,人生是流动的,思想是变化的,未来是无尽可能的,也许你今日笃定的事物,明日最后一缕秋风刮起来,你望着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将繁霜洒在你园里的花草上,你突然就找到了你的秋夜。
怕就怕,高中时的同学们长大成人,组成了世界的大多数,他们却仍像以往一样嘲讽着,嬉笑着认为那句开头断然是一句废话,永远都是一句废话。
他们不接受,不认可,不理解,聚众喧哗,肆意妄为,如泥石流般横扫所有反对的声音,如此便留下一地狼藉。
再没有树园,也没有秋夜,更没有枣树。
是故,喧嚣升腾之时,别忘了去推开你后院的门。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难受,想哭,尴尬,圆幕能考虑大部分观众和强迫症的感受吗,我想要回另一半黑幕的票钱。
3.5 被多兰开光之后的冯小刚开窍了不少,但归根结底他只是个有小聪明没大才华的导演,能拍成这样已经是局限。话讲得还是直白了点,画幅变化是噱头和形式,还有最后一场戏纯属画蛇添足。
执念是引子,引出一个个可悲的生命,折腾来,折腾去,打了不少点,信息的传递,比预想中直白了些,直白而更加有力。画幅的变化比较有趣,近则圆,远则方,未来(也即眼下)则宽。国产片需要留下这样的影像记忆,它跟时代有关,又无关,无关在于历史的永恒无情,个体的永恒无力,利益的永恒诱惑。
冯小刚拍了一部被阉割后的“当代官场现形记”。
真尼玛伟光正,真尼玛难看
形式上看没毛病,美术、声音和特殊画幅的设计,几乎都是成功的。但冯导的动机和范小姐的演技一样可疑。这电影造作的痕迹太重了,没有那种真诚的创造的气味,光这一点就比不上秋菊打官司。即便这么想,形式与内容上的处心积虑,也算是统一了。
以前看过小说,对女主的设置有些想法就一直没看电影。今天看了,觉得不错。在当下,编导能如此犀利地拍摄这部新“官场现形记”,着实不容易,值得夸赞!这是部像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式的社会讽刺剧,即揭露了官,也批评了民。本片的欠缺是对女主角过于同情,对其法盲、刁民的行为缺少刨析与批评。
这个故事入地三尺,深入中国人情社会,把人和人之间的信誉和承诺背后的牵扯通过一个女人连根拔起。精巧的设计,完美的结构,惊叹的角度。
电影垃圾,炒作垃圾,冯小刚垃圾
为小钢炮感到高兴,在清华学堂和安叔对谈的几番话句句说到心坎里;更为所有影迷们庆幸,能看到这样赤果果大实话的讽刺喜剧一刀不剪地完整公映,实在是今年观影的一大幸事。圆镜为观众滤走多余布景引导关注人物与有限空间,方镜象征规矩体制,最后完整的大宽幅,实在要抱拳作个揖,向小刚道一句用心良苦
有些电影因为电影的需要而采用特殊的表现方式,而有些电影为了耍技巧而电影!这样已经失去了电影本身的价值,我认为电影是为了让普通人看的明白,在这基础上使用某些技巧让观众产生共鸣,这才是电影的意义!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烂 什么剧本 什么画幅 这是怎么过的审 怎么什么片都能上线啊 这次支持国民老公 排那么多已经是够给面子的 剧情没逻辑拖沓主旨云山雾罩台词太次次次了
偶尔看看烂片也是一种经历
在承载了太多种尝试与突破之后,仍然可以让故事无障碍表达且完成度很高,确实可以证明导演已经把很多规则、技巧玩儿得太熟了
无法度不成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李雪莲理亏在先,各色人物或虚荣或怯懦或心怀鬼胎或自作聪明,但都不算大恶之人,究竟谁该为这起闹剧负责?探讨了一种人生的困局,辅以喜闻乐见的官场百态,令人五味杂陈。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典型的卡夫卡式现代悲剧,祥林嫂一样的故事评说。生活大观、喜剧忧伤。
当年《被告山杠爷》被认为展现了“人情社会”在“法制”下的瓦解,而今天你会发现“人情社会”并没有消失,它从民间转移到了官场。后极权主义的本质就是自我瓦解,它假装同情李雪莲,假装自己没有非法囚禁上访者,假装维护程序正义,假装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当代官场现形记,圆画幅在某种程度上十分契合中国文化讲究的八面圆通。冯小刚的清醒和吸收新事物的速度(向多兰学习)令人刮目相看。
观影感受四个字,惺惺作态。有多喜爱贾樟柯就有多厌恶这戏,圆形构图毫无必要,人物单薄脸谱,官员被描述成猪一样,范冰冰也谈不上演技,尤其群配抢眼。联想冯导发的酸文,实在矫揉造作。
电影院一对勇敢的情侣因为旁边男人用手机不停拍照、光线妨碍看电影(但并没有开闪光灯),然后和这个男的吵起来了。最后电影院的人连他们三个人一起责怪,让他们出去吵、打。和刘震云的寓意大体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