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身边有两个人暴毙,都不熟,一个一面之缘,一个只是听说。
都是心脏病发作,跟朋友在一起时突发死亡,没有一点过渡。
这个事按说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是这个事跟谁没关系呢?
我扪心自问,那人如果是我,我能安心离去吗?
当然暴毙这事容不得你安心不安心,可是,如果有一个我的灵魂,在体外看着我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我能心安理得吗?
这个事这几天缠上了我,那个叫虚无的东西,挥之不去。
要去旅行了,是传说中的巴黎唉~我不无起劲地查攻略、看资料,越查越抓狂:路易十四、巴士底狱、大革命、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哲学咖啡馆、毕加索。。。
这铺天盖地地到底跟我有什么毛关系?
那个厚得跟厚底批萨一样的人类历史跟我到底有什么毛关系?
这个无限广大的世界到底跟我能有多少关系?
我想起自己去过的那些美好的地方,我渡过的美好时光,是,我承认,我有过美好时光。
SO WHAT?
它们现在在哪?
我翻照片,我看到一些美好的光线,一些美好的光影,过去仿佛总是笼罩在一些美好的光线和光影里。
还有微笑,闪烁的微笑像光线一样在黝黯的记忆里噼里啪啦作响,那又怎样?
眼睁睁看着它们灰飞烟灭。
人生就像不断被天狗吞吃的月亮。
真的是很out的虚无感。
可我能有什么办法?
然后我看了《巴黎》这个电影,我觉得这个电影比我看的所有攻略和所有牛逼烘烘的文化历史背景书籍都靠谱,电影里的巴黎那么NORMAL,用那个历史学家讽刺自己弟弟的说法:你太NORMAL,这个字眼居然让他弟弟做起了噩梦。。。
我们多怕NORMAL啊,我们死都不愿意NORMAL。
这个巴黎一点也不深厚一点也不辉煌一点也不盛宴,这个巴黎甚至不时尚,可这样的巴黎让我安下心来。
片中那个历史学家甚至很合拍地也被巴黎的厚底历史匹萨砸晕了,到了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
我想我可以冷静地去巴黎了。
而且我一定要去拉雪兹公墓,去看看那些躺在一起的牛逼烘烘的人们,和NORMAL的人们。
电影里命悬一线的弟弟让我流泪,这么脆弱都是因为那该死的虚无感。
朋友劝我少想点,快乐些。
然后我想,如果快乐让我麻木,无法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那我宁愿不要快乐。
如果那些牛逼烘烘的什么心灵超脱术、佛教或冥想,让人对人世的悲欢隔靴搔痒,那就是扯淡。
去医院做手术的路上,弟弟看见了所有的人,因为堵车,他看见了巴黎的一切,他躺在出租车上笑了。
如果一个人在赴死(还堵车!
)的路途上可以微笑,那么他就有力量继续活下去了吧。
我有一个情结,巴黎。
而这一切,只因为法国电影。
优雅,浪漫,与世故无关,洋溢着性灵的美好和愿望,可以无限地期待,生活中那纷繁的美好。
很多导演也有着相似的巴黎情结,近几年,他们的镜头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巴黎,这个活色生香的欲望都市,这个浪漫的不可一世的香水之都,这个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爱情气息的大街小巷,我甚至深深迷恋当年萨特,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咖啡馆,那个靠窗的,看的到风景的座位。
我相信这个城市一定有什么神奇的地心引力,就连毕加索的抽象,梵高的疯癫也无处逃逸。
巴黎,一个有着故事的城市,那些平凡的,不平凡的事正在从容上演。
从巴黎野玫瑰的浓墨重彩,油画般精致张扬的画面,女主角Betty热情四溢的表演为这个看似温婉的城市做了个最性感的注脚;最后一支探戈至今还没散场,它虽没有卡洛斯绍拉《探戈》的狂野迷情,相反却透着一股凉彻心底的寂寥,黑色的房间,斑驳的壁纸,血色的回忆,一段诡异迷乱的情感在潮湿空气里蒸腾,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阴森的巴黎;还是最喜欢贝鲁奇眼中的巴黎,像是一出梦想对现实的挑衅,用最极端也最保守的方式,性爱,向巴黎人最热衷的自由和平等致敬—Maybe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在亦真亦幻的戏梦巴黎中,一度将光影下的伊娃错当成了维纳斯;而《巴黎我爱你》里导演们以多个故事的形式拼凑出多元化的巴黎,广场的清晨有母子间浓浓的温情,埃菲尔铁塔下有小丑人的奇妙旅程,塞纳河畔有着擦肩而过的爱情,这部电影像是一首向巴黎致敬的小诗,充满生活的简单和不平凡。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的巴黎。
如果你真的热爱巴黎,请爱剩下的。
记得曾经有人采访李敖:问他为什么和他的漂亮老婆胡茵梦离婚,他很风趣地回答“因为受不了美女便秘的样子。
”言下之意,何谓美女,就是连如厕也优雅非凡的女人。
想来实在可笑,不知道这只是大师的戏谑之语还是真真实实暴露了爱情的虚弱。
不得不承认,对于爱情,对于我们珍爱的东西,我们总是要求太多,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只有当你习惯平淡,琐碎,贫瘠,这才是真正可触碰的,生活的本原。
同样的,如果你热爱巴黎,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巴黎的脉搏,而不仅仅流连于华美的卢浮,垂涎那秀色的美女,请你走进巴黎,穿过这条偏僻的小道,我将带你看看那个在阳台上凝望对窗少女的年轻男子,他将要死去,这才是一个真切的巴黎。
这是法国电影《巴黎》的一幕,也许你会质疑,阳台上的他此刻正在想什么,而对窗的她正在经历些什么,也许你会期待这对陌生男女之间美丽的邂逅,然而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上演的一个平凡的故事,爱情没有发生,而生命即将逝去,男子希望死前能和对窗的陌生女子做爱,给生活留下最美的回忆,而女子正在一个中年男人和年轻男子的爱情间徘徊,根本无暇顾及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
你可能看惯了好莱坞的Happy Ending,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部描述巴黎的电影,是一部众多演员组成的故事群戏,每个人都是主角也都是卑微的配角。
皮埃尔,一个得知身患绝症的舞者,爱上了对窗曼妙的少女,他的姐姐,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是一位不轻易涉及感情的单身母亲,菜市场的帅哥小贩,为前女友的死亡感到前所未有的感伤;中年独身的历史学教授,疯狂地迷恋班上一个气质迷人的女学生,市侩尖酸的面包店女老板,对顾客却是殷勤万分,不顾生命安全偷渡的北非移民,气质优雅的摩登少女,乖巧勤奋的外地打工者,事业完美却依然郁郁寡欢的建筑设计师,导演以流畅的蒙太奇手法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不为人知的巴黎,这些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群,却在时空变换中擦肩,相遇,等待,凝望,没有了往日光鲜的外衣,只有腐败时的血肉模糊,那些最世俗的美好一目了然。
也许你会感慨电影人物的姿态如此繁复,如此沉重,但是如果生活的本质就是不快乐,那么还有什么你无法理解呢?
是罗兰教授以波德莱尔的身份疯狂追求女学生的不伦之恋吗?
这段畸形的恋情,超越了理性的控制,没有规矩可循,却是整部戏里我最热爱的故事。
在咖啡馆被发现身份的时候你也许会为罗兰教授捏把冷汗,当下一个镜头出现在罗兰和女学生缠绵的床上时,你可能会有种偷情似的欢愉,一支老年式张扬的舞蹈在恣意的笑声中结局,本以为导演会好心成就了一段忘年恋,但直到餐馆里出现的少女和一群年轻的朋友,欢笑尽兴之余在身边男友脸上停留的唇印,才发现对面角落里教授的无奈,教授,年轻的她们的游戏你真的玩不起。
难道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当皮埃尔以一种慷慨赴死的姿态告别了姐姐,坐在出租车上,他说:“这就是巴黎,人们永远对她抱怨,却又永远那么爱她。
” 这大概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
如果不是比诺什,我也许会错过这部电影;如果这不是部人物众多叙事闲散的白描式电影,我也许会错过这部电影,如果不是关于巴黎,我一定和这部电影无缘相见。
有些遗憾,当自己看《巴黎,我爱你》的时候,没有记下只言片语,唯有的只是那种萦绕心头,永远散不去的感动熟悉爱恋着的氤氲。
其实,对电影的感情,就类似对异性的感觉,过去了就是过去,再试着去找回,必然是惘然;但是,有过的记忆和感动,存于心,那是……那是……那算是我们珍藏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远眺来往的人群,想象他们来自哪里,要去哪里,他们都成了自己小说的主人公。
这样很有趣。
——或许无趣,但是,这是我生命的源动力。
老教授Roland跟踪女学生,只是因为她的青春和美丽叫醒了他最原始的感情,那种少年般青涩和无措。
悄悄记下了女孩儿的手机,不敢打电话,却做出了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短信,内容也是更加有趣“sui a la fac avec toi, t es belle, j te kiff tro grav (我们是同班的,你真美,我为你抓狂)。
Juliet扮演的Alice说的一句台词好喜欢,男人不喜欢我这样的女人,不喜欢爱顶嘴的女人,喜欢小萝莉。
……之后,Alice说了一堆自己人老珠黄,岁月难熬,遇人不淑之类的话。
却被弟弟Pierre一下子骂回来“你还能有大把的岁月,你还美丽,把握这些……给自己一个机会。
你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呢”。
为什么总是面临死亡的时候,人才会很透彻的看到看懂一些东西,人生观价值观会一下子不太一样?
沙发,音响,地毯,和满世界的书。
坐在地上,收拾着书,播放着歌,大大的窗户漏下暖暖的阳光。
这样的生活是我一直憧憬的,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幸福的感觉。
巴黎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部小说,一个新纪元,时装与红酒。
让我们慢慢品味她的浪漫情怀。
其实很喜欢,法国人把名词什么的弄出个性别,连国家分出男女来,法国和中国都是她,paris也是她——elle。
“在这里,我们拥有所有的秩序美丽奢华庄严和严谨”,教授这番话配之以宫廷小提琴的背景乐。
之后就是很滑稽的转场——黑人移民坐在卡车里颠簸,背景宫廷乐仍旧延续,只是多了卡车突突声。
导演回归正题,告诉你我ta……巴黎不是你所幻想憧憬的那样,别意淫别指望所有都是高贵优雅。
记住,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候,巴黎满大街的人还随意拉屎撒尿呢。
教授在录完节目之后,又回到了暗恋的生活里。
不间断地发短信,都是暧昧且诗意,又文绉绉的内容,譬如你冷若冰霜让我望而却步之类的话。
女孩儿显然是处在明处,被这过分的热情吓到了,问你是谁?
教授只是自顾自地抒发着悸动。
女孩儿仓皇奔走在大街上,不时张望,骂变态……有趣的是导演让女孩儿穿过一群练太极的人群,用意显而易见——又是民族融合与冲突。
巴黎,不再是路易十六的时代,不再是断头台和沙龙并起的年代。
巴黎也越来越入世。
当Roland弟弟梦到自己中规中矩的人生蓝图:标准化的公寓小区,便利的商业街道,其乐融融晒太阳的生活……太循规蹈矩,太方方正正……一瞬间,三个孩子一下子迅猛长高,类似小人国过渡到巨人国,抽象变形的画面,凌乱无序的场景……看的我也是紧张纠结。
人生要真的只是这样,我们何必要有“人生”这个概念呢?
不是说生下来活下去,而是要用心去感知周围,也有一颗浪漫的心去热爱生命,即使不好,要努力地变好。
人生的过程,不一定要平顺,但是要有自己的标记和风格,至今,我有。
以后,仍旧要有,而且要很绚烂。
好吧,回归电影。
在教授Roland不间断地短信轰炸下,女孩儿忽然出现在他面前,怒气,质问,讽刺。
教授一副尴尬的样子,手足无措。
两人对话,镜头切,两人穿坐在床边衣服的场景。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OMG!!!
这个,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纯粹的法兰西,一个爱情至上,一个浪漫至上,一个奔放至上,一个毫不掩饰,一个傲慢又放肆的国度。
在这儿,篡改一下狄更斯老爷子的一句话It was the best of cities, it was the worst of cities。
又回到了Alice的生活,她带着三个孩子到集市买水果。
老板对她的女儿西蒙说“西蒙,尼古拉是你的男朋友,对吧?
”尼古拉也仅仅是小男孩儿,所以老板是很和颜悦色又很调皮的问只有八九岁的西蒙。
西蒙一低头,用很好听的法语羞涩地说non。
老板一个诧异,是真的差异,说“为什么?
被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是吗?
”然后眼光递向Alice,她笑意盎然地说“oui”。
这样的法国,谁可以拒绝?
我对于法国,尤其巴黎是没有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完全拜倒。
因为Alice的弟弟Pierre心脏已经渐渐几乎失去该有的生理功能,所以要换心脏,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十分不一样。
当Alice的儿子说想要熬夜等圣诞老人的时候,Pierre大半夜地把小儿子抱到阳台上,指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由灯火装饰着,闪着亮光,夜幕做底,很美很美,好吧,我承认自己又一次沦陷了),他说,圣诞老人会在那里坐着雪橇飞下来,然后会过每户人家。
我觉得孩子们心里有这样简单的期盼和信念,真好!
我以后有孩子,也要给他或她,或是他们最美丽的童话。
……Paris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老无所依,不像Titanic,不像很多电影一样,它用很多线讲的很多人的经历,零碎的甚至都不可以说是故事。
故事是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这里,很难说哪里是高潮哪里又算是结局。
当非洲的本诺阿打电话给华丽清瘦又谈论dior的j’adore香水的model小姐时,这位曾经表现很热情的小姐,却是完全敷衍本诺阿匆匆挂了电话。
真的想替本诺阿大唱神曲“当初是你要我联系,联系就联系,现在我来打电话,你又不理睬……”毕竟,model小姐习惯了说话只用嘴巴不过脑也不过心,可怜本诺阿把每个字都当真。
一边是热闹非凡急匆匆的秀场,一边是海浪拍打落日余晖的非洲,这样的对比,这样的心理落差,恐怕看了的人都会不胜唏嘘。
尤其本诺阿还举着电话在支支吾吾,完全是很朴实善良的无措,那边早已经挂掉了电话,走到香艳的美妞儿堆里了。
……四个model,四个worker,本来有机会ons,然后分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两对没有发展。
有时候,人啊,心里,也会知道激情退去,留下的除了体液之外,没有什么。
感情,被人说烂了的词,也被现代人否定N多遍的词,在paris照样可以被相信,你,还有怀疑的理由吗?
……法国电影会有很多不经意的小心思,在孩子们摇头晃脑跟着音乐high的时候,不用竖起仔细听cd里的音乐,就可以辨别出Pierre这厮给孩子放的是English song,是毫不怀疑的hard rock,歌词里洋溢着的都是fu*k,fu*k your money ……说法语的孩子们浑然不觉,乐在其中,随着音乐肆意扭动肢体。
导演,我可以说爱你吗?
Alice在玩儿make love的前戏时,同样放着音乐,不过是那种听起来很开心很轻快的music。
随着音乐,她脱掉一层层厚重的外套毛衫……很可爱地扭动着四肢,哈哈,我乐不可支。
大爱朱丽叶比诺什!
尤其当她鞋子脱不掉,自己笑场的时候,我更加爱这个女人了。
其实,法国女人独有的浪漫与风情,是男人最应该爱护和感受的。
Alice的对韵律很有领悟,扭动的恰到好处,每个动作都略带slutty和dirty的味道,但是又不过火,不会让人厌恶。
毛线衫等这样的衣服一件件扔到男人的脑袋上,还是那么有味道,男人笑意盈盈地拍手…………电影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消遣或解闷,有导演的价值观和一些人生理念在里面。
最后,Pierre去医院做换心脏手术的路上和司机说了一番话“人不知道自己有幸运。
散步呼吸跑步争吵迟到……生活在福中却不知福。
其实巴黎的生活就应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计程车走在巴黎街头,路过形形色色的人,而这些人就是paris的主角,也是电影paris里出现过的角色,像女学生,教授……好相似的结局,类似《巴黎,我爱你》。
有时候,生活就是在不经意间和谁谁谁有了交集,只不过,有些,你是知道的;有些,擦肩而过,你都来不及回头,人已经消失。
能遇到就是不可思议了,对吧?
影片是在车窗里Pierre苍白无力躺在后座,仰望天空的笑脸里结束的。
阳光明媚,巴黎仍旧那么美。
ps:又过了午夜,最近几天什么都没做,哦,不对,一直在看电影,也在和朋友断断续续联系着。
现在,不小心又过了午夜,午夜轮回,回光返照,赵钱孙李依不依随你……哈哈,我真的是不缺自high的精神,他们说的不错!
最近越来越不舍得在晚上睡觉,总觉得时间越来越少,睡觉很奢侈。
可是,一睡着,我又很难醒过来。
哈哈……一套睡衣在身上穿了两天……要不,膜拜自己?
这部电影我看了半个钟头以后才开始进入状态。
本以为用这个浪漫的地方命名的电影,会有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看完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巴黎》,而不是巴黎爱情故事或者其他的什么。
皮埃尔的姐姐爱丽丝是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
为了照顾生病的弟弟,搬来和他同住。
其实爱丽丝的心中并非不渴望爱,她不断压抑自己。
只有40%存活希望的皮埃尔每天站在阳台上,看这个他生活的城市。
渐渐地他发现他爱上了对面房间的那个美丽的女孩。
女孩不知道有人每天这样偷偷地看着她。
女孩是虚荣的,她喜欢年轻的男孩,也和痴恋她的老师不断周旋。
老师对女孩简直着了魔,他觉得自己又回到15岁。
可惜热情过后,他终究黯然神伤。
老师的弟弟是一名建筑师,家庭美满。
可是却感觉生活失去意义而抑郁。
街角面包店的女老板,对新来的打工折极为苛刻,她总是不断抱怨。
好像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开心,每天都有一些不如意和深深浅浅的小忧愁。
可是你还是离不开这里,你依赖这里,你爱这里。
影片最后皮埃尔独自一人去医院做换心手术。
他斜躺在计程车的后座里,计程车带着他走过左岸,圣母院,铁塔。。。。。。。
我们在拍一个城市的时候总是习惯性俯视她,好像漂浮与城市的上空,遥远地望着她。
但是电影最后,从皮埃尔的眼睛里看出去的却是仰视的巴黎。
他让你知道,你生活在这个城市,带着温热的鼻息和生的眷恋。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只有这一部让我时常想起。
因为这不仅仅是巴黎,也是上海,北京,广州,是你所生活的任何一个城市。
这部电影拍出的就是每座城市里的每条街道,带着生活的味道。
照得到太阳的阳台,家门口的小菜场,街角的咖啡店,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厚实朴素的语气,温柔轻软的口音,他们就在你身边。
你时常的小忧郁,觉得望不到头,又上不了岸,在这一座座的城里。
直到某一刻,你发现你的人生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象是某种意志和信念,坚定不移。
是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
几个故事同时发生,各位主人公最后由巴黎的穿行产生的联系。
某些层面上和重庆森林所想表达的东西是相通的。
在巴黎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失意,相聚,爱情,梦想,时时刻刻在上演。
街道永远熙熙攘攘,夜里霓虹灯的色彩与白昼车喇叭声的嘈杂编织出这个城市里形形色色人的梦想与回忆。
这些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某人的臆想呢?
不禁这样想到。
大城市并没有稀释掉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感情和生活,反而使一切变成了独特:生活精彩得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片几乎一笔带过,像是随口一说般地提及了主要人物。
得了绝症的青年,带着小孩的单身母亲,师生恋的主角。
他们好像不重要,好像只是随随便便的出现在荧幕上,好像在街头擦肩而过的男人女人。
是的,此片给人一种距离感。
好像是隔着一层磨砂玻璃在观察这些人的生活。
看不真切,心却已经悬了起来,想沾水去擦这玻璃,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故意拆解开来了吧。
我们略略看上去总是那么相似,甚至是平凡。
我们好像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
也对。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善恶美丑,自私和伟大本可以同时蕴藏在一个人体内。
观者感受的只能是一个碎片,某一时刻感情的外化。
所谓一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片尾,puel独自坐在出租车中。
他告别了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去迎接生命给他的审判。
孤独吗?
并不是。
他仍旧渴望着和别人联系,仍旧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
只是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方式,从容地出征。
他好像成了一位英雄,他跨越人群,穿越巴黎最繁华的街道,汽车的鸣笛也为他饯行。
要不是朱丽叶·比诺什的话,简直就是味如嚼蜡。
影片用碎片的段落拼凑出几个生活在巴黎屋檐下的平常人故事,可惜没一个能真正打动我,让我产生共鸣的。
回春老教授和美少女Melanie Laurent的搭配口味太重,恕我难以接受;尖酸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分明是更年期女性的样板,一看到她的场景就想跳过去;那个从北非偷渡来法国的黑人简直无厘头到极点,跟什么T台的模特果真擦出了满天星斗的头晕眼花;剩下可看的似乎只有身患绝症男舞者和姐姐的cliche,以及那四个街市大老粗的部分。
导演Kaplisch众多作品中最难看最矫情的一部,完全丧失掉《西班牙旅店》、《情寻猫脚印》、《俄罗斯娃娃》里面的青春气息和生动活泼感。
幸好还有多处巴黎著名观光景点煞是养眼,开头结尾的巴黎全景俯瞰镜头不容错过,还有配乐部分依然很抢耳,Wax Tailor那首Seize the Day多年下来仍然是我最爱。
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每天为WSJ上不停更新的报道和自己那现在才发觉有多么寒酸的词汇量损耗大量脑细胞……关于这场危机,我听了太多自以为是不知所谓的想当然解释,无意去嘲笑那些盲目地乐观和悲观甚至盲目地漠不关心的人们。
我只能说,庆幸我们这一辈人能穿越这样一个比以往任何大事件更具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世界秩序会被改写么?
中国应当救市么?
大萧条又要到来了么?
……其实没人知道后事如何,因为社会科学的主体是人,永远没有像在自然科学中那般精确的因果关系——说这话的人不是我,他的名字叫做乔治索罗斯。
你看冰岛一个国家都被人拿到EBAY上拍卖了,也有人在说咱们干脆把在华美企都国有化,顺势把台湾收复了吧……恐怖的信息流啊,先不扯“乱世出英雄”这些虚无缥缈的,咱先把周围的环境弄清楚先——死也不能做那锅烧开了水里的青蛙。
前天我熬夜看我能找到的所有宏观经济学教材,昨天我开始失眠……这个时候,需要一点“巴黎”。
就像当那个会在课堂上跟我们解释法语习语的英文老师满腔真诚地问我对于金融危机是否感到“angry”,我只能告诉她“Facing the crisis caused radically by the greed of man, we should try to live independ of the material. Things will surely get better, and now we shouldn't care so much about the money. Just be spiritually happy.“更有趣的是有个兄弟下课了一脸兴奋地拍着我的肩膀用带着浓浓法国腔的英语问:“Isn't it exciting?”你只能哭笑不得地回一句“Yeah, baby."这就是可爱的法国人,好在他们在金融上的“无知”导致整个法国的金融大环境相对保守稳定,否则不知他们此刻会是什么心情。
好了,我真的是打算来写影评的。
巴黎,这一次没有那句露骨的“我爱你”。
用一部电影来立体地描绘不可思议的巴黎永远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甚至一群导演。
但是这一次,这个叫Cédric Klapisch的导演带着Juliette Binoche, Romain Duris, Albert Dupontel这一群优秀的演员,用流畅的蒙太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当然,谁叫这是在巴黎,你理所应当能够拍出好电影。
离婚带孩子独自生活的单亲妈妈,社会工作者;中年独身的历史教授,为电视台拍纪录片,化名波德莱尔写短信追求自己班上美丽的女学生;菜市场的小贩,处处照顾着分手一年的前女友,而当后者已经准备彻底离开他的生活,她的突然死亡让他陷入前所未有的悲伤;刻薄的面包店老板、疯狂的摩登女郎、边缘化的北非偷渡客、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看上完美却仍然不缺烦恼的建筑设计师……导演丝毫不害怕自己的电影里出现太多的人物,因为这些市井人物哪怕再不起眼,少了一个,巴黎却也不再是巴黎。
作为一座鲜活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也矫情、也市侩、也虚荣、也卑微……在这样一座几百年来一直被当作艺术品欣赏膜拜的城市,也历经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梦想与现实的博弈……然而之所以这里是巴黎,不光因为美轮美奂的建筑,流光溢彩的时装……是因为,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害怕变得“中规中矩”,都时刻渴望着爱与被爱。
所以哪怕你不喜欢老巴黎的高傲刻薄,看不惯新巴黎的轻浮与放荡,这样一座城市,仍然是让人心驰神往的。
因为至少当我们亲吻、拥抱,向彼此敞开怀抱的那一刻,我们是真诚而充满感恩的;那些彼此温暖过的年华哪怕逝去,经历过的人仍然会郑重其事地珍惜。
其实并不是这座城市真的多么浪漫。
经历过真正生活的人都知道,那些动人的温情画面背后,衬着怎么样的苦辛。
每个人都要辛勤地工作、营生……满世界的人,乍一看去,尽都是冷漠的。
我有时候会想,也许只有在大城市里,过过艰苦的日子,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灵能量。
——这些我都挺过来了,我还会担心害怕什么?
所以才能厚着脸皮向路边见到的美丽的人搭讪,不遗余力地去取悦心仪的对象……这是一种经历了世俗洗礼的强大的天真。
Romain Duris的角色在影片里无疑是特殊的,作为一个心脏丧失机能的舞蹈演员,死亡给他的视角增添了别样的分量。
当他以一种慷慨赴死的姿态告别了姐姐,坐在出租车上,他说:“这就是巴黎,人们永远对她抱怨,却又永远那么爱她。
其实在巴黎,就应当是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啊。
”其实又何止在巴黎?
拥有鲜活的生命,驾驭现有的生活,又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生活增添那么多的桎梏?
去巴黎换一颗心吧。
忘记是在哪个网站看到一个类似婚介机构的广告,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意味深长:“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
爱人!
”爱人,其实可以是能在病中关怀你的朋友,能在远方让你牵挂的家人;如果谈到爱慕,其实大概谁都希望爱人不是人群中以美丽的忧伤姿态对自己默默凝眸的那一个,更希望那个人能为搏你一笑笨拙地起舞,在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将你的骨灰撒到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请好好珍惜这些微末或者比生命更深刻的温暖。
少些欲望,少些贪婪;多些真诚,多些友爱。
如果谁要问我如何度过这次经济危机,这会是我堂而皇之的答案。
《巴黎》,法国电影。
在往返北京的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根本不能算喜剧。
影片刻画了众多生活在巴黎的普通人,因为心脏病不能从事跳舞工作的男主角;为了照顾他搬来和他一起住的姐姐,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一个疯狂爱上自己女学生的教授,以及他的建筑师弟弟;上述单身姐姐和一个水果摊贩的正直男性的情愫;这个水果男和他悲情前妻,以及肉贩的纠葛;和教授纠葛的女学生,以及和她的同学男友;还有试图移民法国的北非青年们。
故事太过于多线程和凌乱,虽然前后有呼应,但看得也很累。
故事最后点出主题,生活在巴黎的人并不快乐,他们都在吐槽巴黎,但又心底里爱着这座城市。
影片镜头中的巴黎是如此优雅,只是生活的人们各有各的烦恼。
年轻的时候该去一次巴黎,它会改变的人生,倒不是说你会在那里有什么特别的艳遇,但你的审美、眼界和胸怀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些小变化未来也许会给人生带来大变化。
去巴黎之前,我看了讲述十几个区故事的巴黎我爱你,因为每个导演只有五分钟,显然很难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街区以及一个丰满的故事。
的确,巴黎停车是门手艺,车位难找而且地方狭小,都是用生命的精细去泊车;穆斯林不少,不过也没有黑人多,巴黎很包容,至少表面上如此;地铁里会有奇葩,那段故事里将看对面的人会招来拳头,周末的早上早班地铁,都是酒鬼,他们醉醺醺,有的直接在地铁里小便;铁塔下有很多爱情与恋人,不过相比铁塔下都是吵闹的美国人,巴黎人更爱蒙马特高地,躺在草坪上俯瞰整个巴黎。。。。。
巴黎,是法国人拍摄的,一些不同的人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他们偶尔有联系,偶尔擦肩而过。
片尾,皮埃尔说,这里的人都不快乐,他们恨这座城市同时也爱着这座城市,其实能在这里生活,看着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本身就很幸福,他们不快乐是因为太不知足。
巴黎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很多人都想去那,想在那生活。
非洲裔的清洁工将巴黎圣母院的名信片寄给侄子,上面写的什么没人知道。
可小伙子开始了义无反顾的偷渡之旅,在北非海岸遥望欧洲大陆时,他问蛇头,这值得吗?
蛇头排着小伙子的肩膀说,很遗憾,值得。
结果,船在过海时打翻了,全部丧身。
一个市场上卖蔬果的女人与丈夫离婚多年,但还共同经营蔬果摊,交通意外后,前夫遵循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撒在蒙哥马利斯,因为那是他们来巴黎最先去的地方。
皮埃尔马上要死了,他没法在跳舞,每天只能在公寓里休养,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这座城市,他打开阳台的门,站在寒风中,手里握着一杯咖啡暖手,从远处的艾佛尔铁塔到近处楼下的行人、对面楼的房客。
巴黎市区独特的阳台,镂空铁艺齐腰高,双肘拄在上面很舒服,最好的是没有屋顶,你有一整片的视野。
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这用早餐。
不过冬天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季节,没完没了的雨和雪,路上湿漉漉的,寒气逼人,极少出太阳,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灰白色,只有夜晚的到来才能让她在霓虹中复活。
晚上巴黎人在几杯葡萄酒后会展现出最浪漫的一面,从夜店玩完的女孩们与出早市的农夫搞在一起,女学生会和老师上床,一场场沙龙在老房子里面上演。。。。
巴黎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它很古老,有很多引以为傲的古迹和建筑,这里的人不禁很好地保存下来,而且爱惜,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这里生活并延续着城市的传奇。
在巴黎的时候,我的朋友总会和我抱怨,巴黎人多么幸福,他们从小就可以天天泡在卢浮宫看画,在浮日广场玩沙子,开心的时候去圣心教堂下的草坪躺会,不开心时可以在塞纳河边喝闷酒,或者跑到铁塔上去注视整个世界,朋友聚会可以去左岸的文艺cafe,也可以去高地热闹的酒馆,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皮埃尔接近死亡时才发现,原来这座城市这么美,他有那么多舍不得。
过去忙碌而又盲目地生活,让他忘记了很容易就能找到快乐。
在去医院做心脏移植的路上,他看着这座城市,笑得很开心。
影片就像平常生活,记录生活点滴却又不那么平凡,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烦恼,这就是生活,对于像巴黎这样的城市来说,人的生命太过短暂,城市300年来也没啥变化,人人都只是过客,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当上十五分钟的名人”在历史的长河上我们只是十五分钟,总会有我们的十五分钟,珍惜她,生活是短暂的
舞蹈的力气 生命的气力
一鼻子法国的味道,但是法国电影实在是看不下去。
又是群戏,音乐有些感伤,影片仍然是那种片段式截取
这就是巴黎,没有一个开心的人(不知死,焉知生)
居然是2008年的。城市旅游宣传片啊。法国人的品味啊
法国人对巴黎这座城市的钟情永远可以用电影的语言啦描述
巴黎,北京,原来哪里都一样
真闷
没有多余调味品
应该叫情欲巴黎难道这就是巴黎?
一座城市,万千遭遇。c'est paris, c'est la vie.
法国电影惯有的怪怪风格
整个城市的寂寞
反正我感动了
升级版的<巴黎我爱你>
比巴黎,我爱你好看,音乐很不错
很喜欢这样的叙述
巴黎,你真是个千面女郎。
2011-2-5
全片几乎没有正常人,各种莫名其妙的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