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论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都愿意爱着她/他,珍惜她/他,不离不弃,直到永远吗?
” “我愿意。
”简单的话语响起在每一天、每一个城市,可是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誓词的分量,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将誓词做到?
夫妻之间的感情,并不体现在有多么恩爱上,而是能否一同度过艰辛的时光。
2 我们不是爬虫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
而且,生活的巨大压力,往往压得人们喘不过气。
什么工作都是令人疲惫的,在工厂里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体力不支,和养家糊口的艰难、公司里处境的困苦等等,同时存在着,同时存在于这个时代,也同时存在于人们的身上。
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就会患上抑郁症了。
他并没有自杀,因为他缺乏勇气,他也知道自己应该活着。
矛盾的点就在这里,他不敢死,也不敢活着。
3 回想起了有点抑郁的那段时间,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都充满了失望,充满了失望。
4 我也想成为爬虫类。
之前看<最高的离婚>的时候想着,「能多晚结婚就多晚结婚好了。
婚姻生活看起来真的很可怕呢,要包容对方真的很不容易呢。
」这样的想法持续了很久,直到今天看<丈夫得了抑郁症>,大概是长这么大头一次(终于)有了「原来可以做到这样啊」「啊啊结婚真不错啊~有点想结婚了呢~」这样的想法。
萌得让人又相信爱,真是让人有点惊讶。
这里不说电影展现的抑郁症的各种症状,只说说最打动我的一个点。
因为一直在创作进入苦手阶段的小晴身边磨叽,干男被凶了一顿,于是默默地去浴室蹲在浴缸里画圈圈边画边哭,还小心翼翼地不发出声来。
后来自杀未遂,他说,“刚才(你创作的时候)我感觉离你好远好远,可是,我却不停地烦你打扰你,真的好讨厌那样的自己。
”“讨厌那样的自己。
”而不是“讨厌那样的你”。
即使吵架也想着对方,即使吵架也想在一起,即使吵架也不想离开对方。
夫妻俩,要组建新家庭,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吧?
另外还有一幕。
“纳豆的话,还有点食欲。
”“你喜欢吃纳豆?
”“嗯,至今为止一直没说,因为你不喜欢。
”喜欢吃的东西呢,一直没说,也不做,因为你不喜欢。
小晴这样可爱的妻子,也有很多让人动容的地方。
“不用努力也可以哦。
”“完整地生存下来才有价值哦。
”“不用去想为什么会得病,去找得病的意义所在就可以了。
”虽然不用努力也可以,但我还是想努力做一个这样的人哦。
若是很多年后,能再次读到结婚誓词,但愿彼时也欣慰地想我能爱他、安慰他、帮助他,一起成为真正的夫妻。
然后呢……夏天跟旦那一起懒懒地躺在地板上,吹着风扇,igu趴在旦那的肚子上。
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抬头往外望,发现旦那坐在檐廊上睡着了,igu趴在旦那的肚子上。
得了忧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人陪。
看完电影的男人,谁不想拥有宫崎葵那样的老婆,当你坏掉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支持你,帮助你,虽然她不一定能修好你,但就是这样的陪伴,也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呢。
就是冲着宫崎葵和堺雅人这个组合看这部电影的,看完后,果然没让我失望,两个人非常有爱,既真挚又美好。
我发现抑郁的人大多数都是完美主义的偏执狂,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强迫症。
电影中的髙野干夫也是,他把一星期要穿的领带和做便当的饭盒都作了对应的归类,出门前的裤子要用尺弄直,连辞职信都要对的整整齐齐的才写能最终写完。
不是每个人都有忧郁症,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强迫症,比如出门前反复检查带没带钥匙,睡觉前反复去关煤气的总开关,走路一定要走在自己预设规定的格子里等等等,这种焦虑感严重起来还是非常苦恼的,而且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这是忧郁症的一大诱因,再加上诸如工作的压力,或是长时间失眠,感情受挫等,长时间焦虑的不断累积,到了一个极限,崩掉了,就很可能诱发忧郁症。
髙野干夫大致也是这样形成忧郁症的。
“你不辞职的话,我就和你离婚”这句话挺让我感动的,这是一种无论如何我都要陪着你治愈的执着啊。
有这样的妻子,夫复何求呢?
果然,在接下来丈夫得病的日子,每天看护着他,安慰着他,开导着他,甚至连丈夫要尽的养家的责任都揽了下来。
他莫名其妙开心的时候,你陪他一起开心。
他莫名其妙难过的时候,你也陪他一同难过。
浴室那段戏,算是剧情的小高潮吧,终于两个人的情绪都到了临界点,需要一次大爆发,好在,他们一同携手走过去了,之后,两个人的感情就更加坚不可摧了。
很同意他最后在演讲中所说的,“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
都是能够以最真实的生存着的自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无论是因病疼而苦闷的人,还是在周围支持他们的人,他们的生活姿态本身,就应当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
”不管是忧郁症还是结婚,一定要找一个能死心塌地陪着你的人,不然人生漫漫长路,怎么熬过去呢?
你说,是吧?
每年到了开春,伴随着花儿们的绽放,地方报纸新闻里出现频率最多的便是某某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
身在大学众多的武汉,这样的事情也就似乎翻倍地多。
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都可以归结为生活学习感情上的不顺遂。
后来看日剧里,知道了“五月病”的概念,放在我们这也是通用的。
毕业季作为学生的自杀高峰期并不难以理解。
人到告别当下需要出发去别处的时候总是会格外惆怅,以前不曾想得事情不曾考虑过的现实这会全都一股脑地出现在眼前。
就像是寒暑假的家庭作业,刚放假时觉着用个一两天就可以做完,到了快开学,才发现前所未有的多。
现实这东西,一想起来就不免让人长吁短叹,没有旁人的对比还好,在毕业季里,当大家都摆在一起,比较时,对比就出来了:谁谁要出国,谁谁上了名校的研究生,谁谁签了年薪多少万的公司,谁谁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在看自己这边,完全一三无人员,再没心没肺也会在晚上沾上枕头时感叹下。
当着感叹长时间的持续,当这对比之下愈发觉着自己卑微的心情蔓延着,以前新闻上看到的,“某某因为找不到工作跳楼自杀”之类那时觉得不可思议不能理解的事情,在此刻突然觉着可以体会他们的心境了,黑漆漆的内心控制不住地浮现出“啊,好想死”,“死了就没这么烦恼痛苦了”等的字样。
于是在看到《丈夫得了忧郁症》里,堺雅人拿着水果刀指着自己,迷茫地说着“啊,好想死”时,我不厚道地“扑哧”了下,继而觉着这片亲切动人起来。
雅人叔在里面得了忧郁症,具体是什么原因得了,没有详细说出。
但是人物的性格,工作的环境都为这个忧郁症埋下伏笔。
干男是个依星期几决定今天的领带和食物的一丝不苟的人,在细节上格外较真,日本上班族天然的高压环境和每天上班俨然沙丁鱼般的挤压,日复一日,难免会心生出“活着究竟是什么”般的感叹和疑问。
若是粗神经的人,这疑问如同打出的喷嚏,霎那即逝。
但对于心思细腻的人,特别是容易钻牛角尖的人,这本是喷嚏的事则加重衍化成了“心灵上的感冒”。
于是,平日里脸上的云淡风轻变成了现在的愁云惨淡,平日里擅长的料理突然不会做了,日复一日做着的“沙丁鱼”不干了,切乳酪的刀控制不住地想要对着自己,不知怎么得想得尽是“啊,好想死”的事。
被医生诊断出“忧郁症”。
从第一次认识到这个病。
说到忧郁症,我之前总觉着是离我很遥远的事情,大概很多人也是这样想的: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心思太多造成的吗。
但正如电影里所言,这其实是人人都可能得的病。
在名为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如同超级玛丽闯关,会幸运的得到金币,吃大蘑菇,踩飞乌龟等障碍,一路畅通前行;也会不小心被乌龟袭击,掉到阴沟里。
于是,挫折,失败,晴天霹雳牵扯出的迷茫,无助,世事无常,对自己的不认同等赶也赶不掉的情绪笼罩着自己。
像是电影里蒙在被子里哭泣的干男,说着自己的没用,说着自己的渺小,说着自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
这样的场景不陌生,在某些时刻它来临,掐住你的脖子,击打你的心脏,“我什么也不是,死了也不会有人在意”“不想前行了,太累了”某些时刻真想就此停住,未来太远,死亡却很近。
这种想死的心情不是小学“热死了累死了烦死了”,不是赶作业大叫“要死了”不是“让我搭一班会爆炸的飞机,飞到台湾之前就炸死”,这种心情是站在阳台,想到那些跳楼自杀的人,想到翻下去会是怎样,是电影里踱步到栏杆外的干男。
“啊,好想死”似乎是越大越有的体会,似乎不是电影里干男才会有的体会,虽不是说我们都有忧郁症,但这种忧郁的心情却是或多或少都曾共有的感触。
但正如电影里小葵所言“不去想忧郁症的原因,而是想它的意义。
”干男在妻子的打气中,渐渐走出了阴霾,虽不是说就此痊愈,但似乎已过了最黑的深夜,天空已泛白。
“啊,好想死”后;站在阳台,想着翻下去也不错之后;在别人的衬托下,觉着自己渺小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之后,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除了少数人真得会就此执行外,大抵我们会洗个热水澡,睡个觉,然后第二天继续该干啥就干啥。
并不是伤痛就此没了,并不是就此就觉着自己伟大了,只是或许人是有自愈能力的,睡觉是能治病的,或许“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句话是对的。
“能一直完好无所便是价值所在”电影里,小葵对着丈夫说。
不起眼的粗糙玻璃瓶隔着数十年上百年依然完好无所地被现实人所看到,它的粗糙它的不精致也沾染着时间的磨砺自成一种风格。
那么,人也是这样,能够完好无所,能够在“啊,好想死”后,依然拨开心中的阴霾继续前行,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价值呢。
性格悲观容易放弃的妻子因为得了忧郁症的丈夫担起了家庭的担子,而借此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回到了画漫画的原点;得了忧郁症的丈夫,也因此认识到妻子,岳父岳母,周围的人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存在着。
存在即合理,包括那个“啊,好想死”的自己,那个在被子里抽泣的自己,那个觉着自己渺小感到自卑的自己。
但谁说人生就不是由这样那样的自己构成的呢。
“啊,好像死”的是自己,努力前进的也是自己,在“啊,好想死”后能够完好无损地继续前行的的自己,则是值得为之骄傲的自己。
把抑郁症这个让人有迷惑性的名字改掉可以不,譬如血清素匮乏症。
不能服帖的头发,按照星期固定配色的领带,和按照星期固定搭配的奶酪。
不想上电车,想让电车停下来,想让一切都停电。
其实我对雅人叔的表演是感同身受的,那种被巨石吸脑的感觉,在拥挤的电车上因为晴的一句话失控痛哭,想跳楼又还是怕死,盯着垃圾觉得自己也是无用的,失眠,整夜整夜。
然后,夫妻两人,丈夫写着不让妻子看到的日记,妻子算着不让丈夫看到的存折。
其实中段干男开始嗜睡,就是病症已经由像摆钟时好时坏慢慢转好,因为治疗抑郁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睡觉,睡很多的觉,不停的睡觉,睡不停的觉。
在浴室自杀被晴子救下,自杀可以终结抑郁症,既然没自杀成,也就像到了抑郁症的顶点而后开始慢慢向下走坡,不会再想着自杀,也不会再达到刺激自己付诸自杀时的感触了。
前半段在拥挤的电车里失控痛哭地向小晴表达自己对她的谢意的时候,正是抑郁症狂躁地让人想用头撞墙的时候。
而到了后半段夫妻同窗会,干男已经可以没有不适的自然表达出对妻子的感谢,也可以没有那么磕绊地在人前讲自己的病情。
小晴,家人,医生,还有那个离婚得了抑郁症的病人,当然也少不了吃药,以及igo和chichi,这一样样的悉心照拂,一个都不能少。
而后是可以打电话,在众人面前演讲,讲抑郁症,对待抑郁症的态度,其实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接受它,与之共处。
这里出现了我一直有在意的一个情节,我看到中段就觉得干男病症的诱因会不会跟整天接一个投诉电脑不好用的电话有关,导致他后面都不能正常的接电话(电影有细节描写),在演讲开始时进去了一人,我就在想这会不会就是那个不会用先生,果然,他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对干男说,谢谢你们,出版了这本书。
这里真的要赞雅人叔的演技,他的那种意外却又水到渠成释怀的表情,眼神明澈,笑容真切,给我了一个底儿,就是他的那个结已经打开了,他会慢慢痊愈的,哪怕是五年,十年,慢慢地就会不再感觉到这个病对自己的影响。
片尾干男已经能和晴子坐在屋檐下谈笑自己在浴室自杀的经历了,镜头向后匀速拉动,满院花开,白底淡粉的樱花,春天到了,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晴子这个角色也塑造的很好,从喜欢画漫画却没那么上心,到陪丈夫一起熬过对抗抑郁症艰难的一年,再到画丈夫得了抑郁症的漫画来和丈夫一起接受抑郁症,按照干男的说法,在日后更加得心应手的应对它。
看了豆瓣第一篇影评,完了,眼眶又湿了。
其实现在写东西已经在避免不写自己的事情。
但看到那篇我也想说,其实我也得抑郁症(或者我更想称它血清素匮乏)很久,已经太久了,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我也曾昏迷,不过我妈是跑来救我而不是哭喊着不让送进自己就职的医院,原因仅仅是,觉得丢脸。
在得了抑郁症一两年以后,我已经慢慢摸索与之共处,到现在也可以说是完全熟悉,熟悉到不提醒就记不来原来自己还是个抑郁症患者啊。
吃药,照拂,这一样样,真是一个都不能少。
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吃药了,也要努力变强去学着照拂爱我的人。
希望得了抑郁症(血清素匮乏)的你,他,或者她,都能一样样不少。
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2011Melancholia-2011Helen-2009三部抑郁症电影。
其中“Helen”我觉得是最真实的。
影片开始是快乐的生日聚会,突然女主角有抑郁症,原来她的前夫也是因此而离开。
女主的学生,也是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的世界,只有她们两互相扶持、互相了解。
起初,是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她努力帮助Helen,她们聊天玩列举,Helen说“十个要死的理由”、学生说“十个活下来的理由”。
然而,当Helen逐渐好转,她才开始去了解这个女学生,而学生也正在此时情绪转坏。
一方面,女孩子在努力帮助Helen,然而她自己却也无法自救,而Helen也救不了她。
最后,以寻找小狗为由从屋顶纵身一跃。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的相互扶持,抑郁症患者,他的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但他就是觉得自己浑身都是毛病,这些感觉都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互相取暖。
而获得更多帮助的那一方,却始终没有去了解另一方的真正感觉,只是等待救援。
这个故事就是一首悲伤的大提琴。
冯提尔的“Melancholia”开头的八分钟,不错。
抑郁症什么感觉呢?
难以言表的孤独、一步都无法前行。
孤独的花园、夜晚、新娘要往前,森林里的花草树木荆棘都霎时跑出来阻止、捆绑、寸步难行。
这个婚姻还没开始已经行将结束。
老板同事步步紧逼。
可惜的是后半段科幻行星部分,把影片从单纯的抑郁感转变成毫无意义的科幻恐慌之中。
弄得不伦不类。
“ツレがうつになりまして。
”是一部充满温情和爱的抑郁症影片。
妻子是漫画作者,丈夫是公司职员。
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
抑郁症,就是莫名其妙的背痛、头痛、心神不灵、无法集中注意力、茶饭不思,这些通通说不出理由来。
两夫妻共同面对抑郁症,他们都没有高昂的意志,他们不是信誓旦旦要战胜什么抑郁症,而是两个人战战兢兢、努力地去做自己、努力去爱对方。
他们重温自己的婚礼誓言,无论对方贫富、健康还是疾病,都要继续爱他支持他。
看似简单的誓言,又有多少对夫妇能够真正做到?
我们爱上某个人的时候,爱的是健康的他,而不是生病的他。
当他真的生病了,我们真的能够有足够的耐性、爱心去陪伴他照顾他吗?
有点小胡闹、小快乐的抑郁症,说的却是大大的幸福。
同一个题材,抑郁症,可以很悲伤、可以很装逼、也可以很快乐。
假如真的要得抑郁症了,你想要一个悲伤的、还是装逼的,还是快乐的呢?
戏剧是经过千百遍的策划、演练来出来的成品,光滑,圆满,没有一丝漏洞,就如同这一部——《丈夫得了抑郁症》,假如人生,也可以这样演练一次,该有多好。
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样。
不知道为什么要下载这样一部电影看,大概是看了评价上有一位豆友说的“我被治愈了”这样的话吧,可是为什么现在,我的心里,被挖出了一个洞,多年前的一个洞,我本以为已经填满了的。
12年了,我用遗忘这个橡皮擦使劲地擦,碰到有可能会触到痛处的事物就绕着走,只要有一个词有利于填满这个洞的,就如获至宝地拿来填进去。
比如:不要为难自己;再比如:有些事已经无法改变,只能接受;再比如:有些事越是想要忘记就记得越清,那就把它放到心里一个角落好了。
等等等等……。
这些句子早已不知道是从哪里看来的,可是他对我是有用的,因为渐渐地我觉得我已经填满这个洞了,因为当我想要下载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个电影跟我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是一个治愈系的日本小清新剧,而已。
直到,直到丈夫自杀的情节出现,我浑身颤抖哭泣的时候,我开始后悔看这样一部电影,为什么有些洞费劲力气才要填满,可是扒开它,却这么容易。
12年来,当遇到每一个问起我 “你的母亲是如何走的”这样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说:“心脑血管病”。
以后的12年24年36里大概还是会这么说。
可这和我曾经的做人信条是大相径廷的,曾经,真诚,是我的第一信条,曾经我会在班级自我介绍时为了自己说过“我们家是农村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农民”这样的话而洋洋得意,因为我“真诚”,曾经我会为了把暗恋一个男生的事情告诉闺蜜好友而欣慰不已,因为我“真诚”。
可是自从12年前这个问题出现后,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真诚”的拿来展览的。
12年前,她自杀,因为抑郁症。
我只能这样推论,是因为抑郁症,因为当时并没有一个医生为她开出处方。
在现在的中国,抑郁症这个词是如此的陌生,就像是电影电视里划过的明星,完全没有真实感。
起因是她的轻微的脑血栓,可是她一定是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姥姥,因为脑血栓的不断的加重,在床上躺了20年而痛苦离世。
她一定是心里有阴影的。
如果那时候我多在家待一下,多在她身边陪一下,还会有后来吗?
那一年,我21岁,学业工作各种不如意,自己的天空都是一片灰暗,每天想的都是离开,离开家,到远方去,去过海阔天空的日子。
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的脸,想不到任何的话安慰,她沉默,我更沉默。
12年来,我对自己说,我就算是再忏悔,21岁的自己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成熟的,即使那时候再安慰她,最后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抉择的,还是她自己。
有了这样想法的时候,甚至对她是有怨恨的,因为她对自己人生的草率决定,父亲的人生,我的人生,全部支离破碎。
那一天,只因为父亲要出去走走,她戚戚哀哀地问了一句“你要去哪儿”,父亲大概心情不是太好,生硬的回答“我出去走走都不行啦”。
就像电影里女主角无心的发火,一模一样。
12年来,我从来没有问过父亲,你后不后悔。
如果人生如戏,在她做出决定实施的时候,就应该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及时发现。
可是,没有人在家。
那时候我为了逃离家里的沉闷气氛,躲到几十里外去工作。
人生无法如戏,不能排练,一个稍微的差池,就全盘皆输。
可是电影是如此之圆满,是在嘲笑我们这些失败的人吗?
如此之圆满的结局,让我如何治愈?
12年来无法说出口的事情,还是要继续沉默,这里,也只能做个树洞而已,因为不会有人知道我是谁。
可是说出来却丝毫用处都没有,除了怨恨,甚至连怨恨都不知道是对谁。
只想说一句话,为什么人生不能如戏,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如果人生如戏,我只想回到那一天,只想告诉她,你对我有多么的重要 ,你难道不记得我小的时候,因为你单独把我撇在家里出门办事,我害怕的趴着门缝哭了半夜。
后来我跟你生分了,那只是青春期的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不代表你的不重要啊。
你用这样的离去来惩罚我那时候的自私自利幼稚无知残酷冷漠。
甚至连一个弥补的机会都不给我。
如果世上真的有时间机器,我只想回到那一天,告诉她,没有她的日子,我过的是怎样的踉踉跄跄,我结了婚,又离婚,到现在,像一个游魂一样生活,那都是没有你的祝福造成的吧。
没有你的日子,父亲接二连三的生病,到现在,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
如果你还在的话,他为了每天陪你去散步,也会坚持自己不倒下的吧,一定会。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只想告诉生病的她,不是生病了,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是离开了,就解去了别人的负担。
我知道你想解脱自己也解脱我们,可是,我们失重了。
失重比沉重更可怕呀。
如果可以,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哪怕只是沉默地陪在她的身边,就像是电影里说的,我们不需要努力,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好。
可是,人生无法如戏,不能排练,不能后退,不能修改。
所以。
这个圆满的电影,到底是想告诉我什么?
我已经不知道了。
包括我现在的这些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也已经不知道了。
大概是为了给那些还有机会挽救的人一个提醒吧。
可是有人能看到吗,能意识到吗。
在现在的中国,多少底层社会的人们挣扎着,连心理医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现在。
这个可怕的心灵感冒,有几分希望能治愈?
电影就像卡夫卡《变形记》和莫泊桑《项链》的结合体。
高崎是一个IT售后职员,因为超强的压力而患上了抑郁症。
导演用一簇翘起的头发作为是否发病的标志。
在影片后半部,小晴为养家糊口而赶稿子的时候,头发又是一个敏感点。
此时,想想自己的生活,确实,在我们不想清理自己个人卫生的时候,也就是心情最糟糕的时候。
高崎支持小晴的漫画家梦想,愿意为小晴撑起一片天空。
这是他们恋爱的结束,婚姻的开始。
柴米油盐的生活总不如童话中浪漫。
高崎的失眠、腰疼、呆滞证实了他患上了抑郁症。
小晴鼓励他辞职。
在一同乘地铁的路上,小晴的理解让高崎感动,也感动了我。
不论怎样,生活的艰辛都不要一个人承受着,日子是两个人一起过的,共同的承担才是家。
就像小晴说的:“老公觉得世界都放弃了他,但我知道我们不是孤独的。
”古人的一句话被用的很烂俗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到了才是真谛。
《变形记》的格里高尔没有得到,而《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得到了,高崎也得到了。
最后要记住小晴说的:“如果觉得很艰难,那就不要努力了。
”
前面有朋友以抑郁症的患者身份来评论了这部电影,我知道,我无法关于抑郁症和这部电影写出一篇让自己和读者感动的文章,但是我想说其实我也曾经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我想说说自己的心理历程和看这部电影的一些感受。
所以,在我看到晴子对干夫的喋喋不休感到烦躁而发了脾气,干夫感到心如死灰自杀的时候,我的心理防线彻底垮了下来,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和看到干夫辞职后觉得自己毫无用处而自怨自艾时,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把电影当真,这不过是电影,和生活不同。
但是此时,我还是被这样真实而细腻的细节彻底打败,在这里,我想大声告诫那些身边有抑郁症朋友或家人的朋友——千万不要对抑郁症患者产生任何不友好的举动或者行为,你要知道,他(她)对这个世界心如死灰、觉得自己都没有任何用处时,你这么做无异是给他(她)致命一击!
他(她)有什么颜面或者尊严活在这个世界上,连最爱他(她)的亲人都开始对他(她)不耐烦,他(她)还有什么理由在这个世界上苟延残喘!!!!
因为抑郁症,我自己高二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当在省人民医院看到心理医生关于重度抑郁症的诊断书时,我表面上虽然还是和来陪同的妈妈有说有笑,可心中早已心灰意冷,以前什么目标、理想、梦想的,我早已觉得不再重要,我只是在心中默默问老天:我的抑郁症什么时候才能好,我什么时候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关于抑郁症,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有些抑郁症的朋友看起来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
那是因为他们(她们)在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正常:他们(她们)不想因为抑郁症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他们(她们)嘴上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肯定可以战胜抑郁,但其实在心中他们(她们)没有太多勇气和把握,他们(她们)心中比谁都在乎和看重。
更多的抑郁症朋友则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就如影片中的干夫。
因为他们(她们)觉得自己对生活没什么好再留恋和值得留恋的,所以这时的他们(她们)比平时看事情看得更清楚、透彻,对于生活中事和人的所在,他们(她们)很容易就看出根源所在。
对许多人和事持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心理,怜悯那些犯错和悲哀的人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人和朋友不能对抑郁症病人有任何不当的言语和行为。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更容易想到和付诸实施自杀。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清楚,那是因为我曾经一直在这样两种状态跳来跳去。
我不敢说我自己的抑郁症已经完全痊愈了,但至少在这两年里,我并没有无缘故地抑郁过,也没有再想去死(尽管因为交友不当的原因去年下半年我还是纠结忧郁了半年),我想说说那些抑郁症患者包括曾经的我关于已于这个的一些错误认识。
1.世界上有抑郁症的人不多,可怜的我就是其中一个!
这种想法和说法是绝对错误的,患抑郁症的人很多!
据世卫统计,抑郁症已经成为全世界第4大疾患,而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就像影片中所说的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
当然可能我这样的事后人说说服力不大,但是我还是想告诫那些抑郁症的朋友——抑郁症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生活中相当多的人都有抑郁,只是他们没有发现而已,还有不少朋友因为抑郁症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人世,你没有因为抑郁症像他们一样,这不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么。
2.得了抑郁症是我人生最大的苦痛,我肯定征服不了它了。
说这样话的朋友,请你先去查查抑郁症的一些资料,你就可以大概知道抑郁症其实就和感冒那么稀松平常。
有不少人是因为家族遗传,更有研究表明人有时到某个年龄阶段就会抑郁。
关于抑郁症,我个人的亲身经验就是——不要过于重视它,就把它当平时的感冒看待好了。
可能有的朋友做不到这些,那么你就大声地告诉自己和朋友,我得了抑郁症,不要以为他们会大惊小怪,你有勇气说出来,他们就觉得你不过是在开玩笑而已或者你只是轻度抑郁。
而且,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自己对于抑郁症越来越不感冒,你的心态也会越来越好。
不要隐藏这样的事实,这东西越隐藏越不利于痊愈,把自己当平常人,别人做的你都能做到!
(电影中晴子也就说过对于丈夫的抑郁症她决定不努力,这种说法真的很对,越是重视,越会给病人负罪感)当然,我知道肯定会有朋友会被抑郁症搞得火冒三丈、痛苦万分,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再忍了,这样于你与亲人朋友都不利(你很可能会把这种苦痛转移在他们身上),你应该找个适当的地方适合的方式发泄自己。
我曾经就把亲戚家楼下仓储室的破家具摔了个粉碎,当然你可以选择更为理智点的方法。
影片中说了三种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
其实我想说只有心里彻底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中对于不会先生,其实干夫可以换个想法,从有趣、有意思这方面来看待不会先生。
我现在就是如此,有时我被自己一些琐碎的小事弄得很烦,我就傻傻的想——是不是有个爱恶作剧的精灵老是和我做对呢?
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换一种态度也许就是两个不同的面。
说说我自己的后遗症吧。
抑郁症给我带来的大概就是我的注意力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而且特别容易敏感,据说一个人的平均安全距离是23米,跨过这个距离人就会紧张起来。
显然我更加敏感,在5米之外我就能敏锐地察觉(不由自主)他人的行动,并且偶尔还会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
关于抑郁症,我觉得除了那些先天的,很多抑郁症患者应该都是得不到社会和周围人的尊重和重视,然后感觉不到(或者比较少)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和爱。
不得不说,这和中国人的内敛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得了抑郁症并不是全都不好。
我自己得了抑郁症,开始学会思考自己,关于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看得更加透彻;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尽管很多时候还是消极的)。
而且抑郁症现在得了至少自己还能掌控,不至于以后可能会犯下更大的过错。
这就是我的感想,其实我本来打算随便写点的,没想到就写了这么多,现在的我觉得,其实抑郁症病人就是跨不过心里的坎,这个坎说难也不难,但也不能说容易,跨过这个坎,什么都好了,没跨过这个坎,就会和前IBM员工袁毅鹏一样(我觉得他很悲哀,但是显然这个坎他一直没有跨过去)。
也许,这部电影永远承载不了抑郁症这么沉重的主题,故事情节也并非特别生动,但影片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却是值得钦佩的。
也许,我的病症一直都不算重度,但是仅以这篇文章献给曾经的我和所有的抑郁症朋友——祝他们能换种心态看待抑郁症,而且能早日康复。
村上春树在评论东京地铁毒气事件时说,日本是和自然灾难共存的民族。
日本人是一直继续忍受崩溃,知道万事皆空,耐力坚强,会超设定目标努力前进的民族。
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条件再艰苦,依然可以凭借忍耐力坚持下去。
但是抑郁症,这种完全不同的心灵风暴,却是可以打击忍耐力和战斗力的,它消磨掉患病者的生命力,消极的让他们丧失生活的勇气。
从这个角度来说,抑郁症是比所有的灾难都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没有体会过,任谁都无法理解那种消极和绝望。
那种感觉被世界抛弃,孤立无援的寂寞,让人想要不惜一切的逃离,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
《丈夫得了抑郁症》中,没有让人兴奋的热血,有的只是夫妻俩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
即使治愈系很对我的胃口,在我看来,这样的过程仍然很平淡。
电影中的干男,万幸有一个坚韧阳光的妻子,在他即使患病期间,仍然不会感觉孤独到难以附加。
这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事——或者说,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
片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接受。
我发现很多事情都要接受以后才能有改变的机会。
曾经我看了一本关于恋爱心理的书,上面提到有的女孩会重复爱上错误的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首先承认自己的这种情感模式是错的,因为逃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电影中,晴子在请求工作的时候,大声说出了自己的丈夫有抑郁症这件事,说完之后反而觉得周身轻松,这与《入殓师》中的妻子大声告诉警察自己丈夫的工作一样,是人生中前进最重要的一步,我想这对于任何事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吧。
电影结局,借着妻子的漫画,干男也站在讲台上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
这对于抑郁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吧。
微笑的讲述自己的过去,也宣告了干男正式真实面对自己的过去。
他不再自暴自弃自己是没有用的人,或者是一味的沉浸在孤独之中。
结局“不会”先生的出现,说明他曾经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他这么拼命找茬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因为某个产品,而是因为当时患病的自己,太需要一个发泄的窗口,证明自己是活着的,不是孤独的。
这才是抑郁症患者最深切的需要。
在疫情期间看到这个电影真的太好了。抑郁症感觉更像是对这个社会的过敏 每天挤那么多人的列车 每天被客户小事烦扰 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我想要的是想吃臭臭的纳豆而已啊 想要买一只和自己对上眼的乌龟 想大声赞叹花儿好看 想每天都精神饱满……总归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这才会让自己更有冲劲面对明天啊!看啊 开心过每天之后 头发也没有翘起来了!PS宫崎葵太可爱了 她的哪吒头 她的地上滚来滚去 她的小圆脸 都好可爱!
雅人叔太呆了。
治愈系
叔大萌 治愈片看完想结婚+10086
很久没看电影哭成这样,想打十星怎么办?被永远的少女宫崎葵和她的小秋秋辫子萌死了,也被她的漫画治愈到了!虽然我是女的但是好想娶她,难道被掰弯了吗?
大部分场景都是夫妻两人相处的状态,有点像韩国电影《爱,不爱》,但远比不上后者,除了那个漂亮的小花瓶和一些摆设之外实在没什么喜欢的地方,两个小时下来有点累啊,还是跟妈妈一起看的。估计年轻的婚后夫妇会更喜欢一点吧。看到一个人评“他翘起了一撮头发,后来得了抑郁症”真是太精辟了!
还不错吧,治愈的不够好
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吧
堺雅人那张便秘脸,看着就抑郁,so无法感到治愈
典型的日本式温情小品,三星半。
她老公其挺适合居家
太清汤寡水了…我说的不是真实事件本身,而是作为一部电影完全不够啊!完全是硬把漫画给拉长,编剧和导演偷懒了啊!
适合小清新观看。
陪伴果然是最感人的TAT
有认识的人因为抑郁症突然自杀(万幸被救回来了)让我很吃惊,因为一点征兆都没有,下午还在转喜欢的游戏的消息突然就……所以看到微博有介绍抑郁症的电影就特地看了,一边整理东西一边看,看着看着投入起来,虽然处理得很温和甚至可爱,但也很让人难过,尤其是一想到如果是身边的人这样,就笑不出来…
健やかな時も 病める時も...ずっと、手の届くすぐそこにいます。
是女主拖了后腿吗?挺无感的说
比期望的要低很多,堺雅人真是一脸的苦逼啊,宫崎葵倒是一往如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好我也真烦躁的很,于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两天,没有惊喜,没有惊吓,没有印象,好乏味啊。
我也快得抑郁症了,而且还没有老婆,泪!!
一部抑郁症的科普片。葵总现在老是演这种坚强角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