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了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律师林凉水,在经历了职业和人生的低谷后,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为一个被冤枉的单亲妈妈打赢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官司的故事。
影片开头,法庭里几个案件的当事人都到了,等了一个小时法官林凉水还没来,书记员已经催了几次,可法官直到睡到了满足才起来开庭,嘴上还振振有词,案子多,怪我吗?
林凉水作为法官审的一个案件:老板拖欠工资跑路了,年轻人为了年老的父母不挨饿,就偷了两盒商店快过期打折处理的盒饭,被告上了法庭。
他“求情”法官,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遭到了法官,穷就了不起,就可以盗窃的指责。
本来打折后12元的盒饭,商店老板一看年轻人被抓、法官怒斥盗窃行为就索赔28元,同样遭到了法官的怒斥。
林凉水法官八年没晋升,在速裁庭判着小案子,敷衍了事,颓废丧志,被司法警告后辞职做律师。
他接手的第一件案子,就是著名模特曾洁儿涉嫌虐待儿童案。
家族势力庞大的钟念华第一次出场时,是因为自己的狗死了,找人要搞个基金,用来帮助其他的小狗:狗狗的生命,真的很宝贵。
曾洁儿她是一位出身草根的名模,但越是美貌越是容易被人觊觎。
于是她当了豪门赘婿钟京颐的情妇。
两人养育了一个七岁的女儿,但一天夜里女儿被暴力导致重伤昏迷。
所有证据指向这是曾洁儿午夜买醉疏于照看女儿导致的意外,曾洁儿也默认罪名。
昏迷多日的女孩醒来,用口语告诉林律师:妈妈从来不打她。
林律师非常高兴,以为百分百能打赢官司。
谁知道女孩竟是回光返照,死了。
模特虐待儿童变成过失杀人。
女孩死后,案件陷入僵局。
林凉水律师从悲伤的母亲模特口中得知:第一个发现女儿重伤倒地的不是模特,而是她男朋友:医生钟京颐。
钟京颐是香港权贵钟家的入赘女婿,名媛的丈夫。
死了的女孩是钟京颐和他婚外情妇模特的女儿。
林凉水以为攀上高枝,找到钟京颐,对方也同意出庭作证证明情妇的清白。
谁知道出庭后,钟京颐推翻之前的说辞,作了相反的对模特非常不利的伪证。
加上另一名证人保安的伪证,模特一审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林凉水一蹶不振。
2年后,作伪证的保安癌症死前,留下遗书,说自己做伪证,污蔑了模特。
林凉水律师百般艰难申请重审案件,为无辜的模特辩护,为自己赎罪。
但模特因为林凉水的第一次出庭的儿戏表现,拒绝他为自己辩护。
模特因为林凉水的真诚道歉,同意对方为自己上诉。
权贵钟家指使控方指控模特从误杀变成了故意杀人。
所以,案件如果赢了,模特就无罪释放;输了,会被判终身监禁。
模特再三考虑,决定为了女儿惨死的真相继续上诉。
第2次开庭,林凉水将遗嘱作为证据,被控方金大律师反驳得哑口无言,案件处于下风。
需要继续找新证据。
林凉水到案发现场,发现模特家里的相册被拿走了,判断名媛(钟京颐的妻子)来过模特家里。
他让同事太子扮成做伪证的保安的儿子,打电话给名媛勒索,试探她。
名媛很慌张,向权贵母亲和律师求助,原来是她推倒女孩后,收买保安,污蔑模特虐待女儿致伤。
三人的对话被私家侦探录下来了。
证据确凿。
观众以为案件一定会赢了。
开庭后,林凉水律师播放偷拍的录音。
全场哗然,但因为是偷拍,不能作为有效证据。
需要继续寻找新证据。
林凉水律师再次询问模特案发当天详情。
得知钟京颐在女儿受伤后,把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的异常行为。
林凉水律师继续到模特家找寻证据,发现门灯上有一个天使娃娃。
这个细节呼应了开头,女孩问模特,一回家就能看到天使吗?
权贵钟家为了阻止案件的顺利调查,请了律师团为名媛夫妇进行庭上演示。
甚至指使警察用不正当使用电脑的名义拘捕林凉水48小时,阻止他出庭为模特辩护。
林凉水所在的监狱来了一个小胖子,自残,大量出血后吸引了监狱的领导。
该领导是林律师的旧相识,用偷梁换柱的方式,把偷拍的私家侦探换了林凉水出来。
小胖子出血过多,想喝水,被狱警骂找死,林凉水灵光乍现,模特家里的矿泉水瓶的用处。
林凉水赶到法庭,申请撤销之前的录音指控,让钟家律师措不及防。
休庭时,林凉水用两个矿泉水瓶策反了金大律师,同意配合林凉水演戏,寻找案件的真相。
钟念华误伤模特的女儿,钟京颐为了掩盖妻子的罪行,他给失血过多的女儿灌下大量的水,想致女儿于死地。
陪审团最终裁决女模特无罪、当庭释放。
廉政公署派员旁听庭审后,与警方联手,调查钟某男、钟某女的罪行。
完毕。
前阵子看完,粤语版确实更容易让观众有点慷慨激昂的代入感,据说国语配音版感觉极差,所幸没选择国语版。
从小跟着港片和无线律政剧成长起来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在香港法律制度下总有一些警察、法官、律师们,为了实现法律框架下尽可能的伦理公义,在不懈的付出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可以感染到旁人甚至对手。
比如本片的控方律师,在听完那段不合规的录音以后,也认同了既要程序正义也要结果正义。
香港的法律体系里,稍微重要一点的案件的罪名裁定都要由陪审团来决定,法官的作用是维护审判过程,并在陪审团裁定后做出量刑判断。
相比于发条法系里法官的绝对权威,陪审团分散了法官的权利,可以通过多人合议来更加公平公正的对待被控方。
陪审团制度好不好,拿韩国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很多韩剧韩片里,受到“指示”的法官,几乎可以毫无顾忌的对被控方做出有罪或者无罪的裁定,无权无势的一方想要对抗权贵难于登天,而有权有势的被控一方则可以轻易的逃脱法律的惩处。
在没有陪审团制度的韩国法庭,律师的作用也就是帮助控辩双方走完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当事方争取一下有利条件。
即便是法官没有受到“指示”,但面对审了无数案件快要审吐了的法官,任律师舌灿莲花正义感爆棚,也很难被打动,更没有闲工夫去理会所谓的common sense。
如果本案放到韩国,都不用钟家主动活动关系,了解案件背景的法官会主动帮钟家摆平一切,除非弱势一方采取非法手段,否则结局基本上是没任何悬念的。
正是香港法律的陪审团制度,才能让那些大状们有机会引爆正义感带动陪审团的同理心同情心,从而为弱者和受害者一方最大限度的讨回一些公道。
其实本片讲述的就是在一个虚拟极端压抑情形下(钟家手眼通天),让香港法律制度有机会保障基本的公义良心,能让有正义感的大状有机会为弱者和受害者讨回公道,让人们在迷茫的时候也不要对法制失去信心和对正义失去信仰。
陪审团制度不一定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至少让一些问题有了合理合情的解决之道。
你看,就连曾洁儿那样的弱者都可以讨回公道,你还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呢?
抛除鼓励分想给三星半吧,一部嘴炮爽片。
对于黄子华我没有特别的赞许或者批评,他是一位杰出的曲艺工作者但不算一个好演员,因为曲艺家终身只得演好一个形象。
但更糟糕的是,在《梅艳芳》中颇有灵气且动人的两姐妹,一个像被子华神传染了一般硬挤挤不出眼泪,另一个呆滞苍白连同她老公一起。
然而,对住如此单薄的反派,法庭戏最重要的控辩博弈竟然变成双方联手打坏人?
很显然无论子华多么慷慨激昂的输出,这样来的爽点始终是缺乏剧情逻辑支持的。
我们都知道反派权势滔天,可究竟厉害在哪,又不够清楚明白——也就是说,从掩盖罪行到司法程序,你看不到他们在技术层面有多少复杂高超的操作,只有两公婆被推到台前支支吾吾说不上几句整话,一切就尽在掌握。
模糊降智又压倒一切的威权,恰如旁听席黑压压一片的大状,他们代表法律但已然失衡,他们操纵一切但面目不清。
这种设定可以认为有所讽喻,却未免失之简单,相比《寒战》在制度框架内博弈、从而再度确认法治作为HK核心价值,《毒舌大状》已经退回到类似《警察故事》和英雄片在80年代指涉60年代的老套设定,即权威和程序都可能是腐败的,要靠“公道自在人心”(common sense)来挽回实质正义(主控官就是得知了事实真相后,几乎完全放弃了他心心念念的“程序”而倒戈)。
这么朴素的倒退,无论是对于剧情本身还是把电影放在时代中来看,都令人唏嘘。
有趣的是,反派中的反派,即那个主导一切的人是王敏德,虽然是混血演员,但他在殖民时代都更多扮演“香港人”,现在却要代表殖民宗主的遗老。
这是一个资深法律工作者后又严重败坏了法治,但历史恰恰相反,是宗主经过一段浑浑噩噩的摆烂之后,回过味来为殖民地输入了至今尚可骄傲的法治精神。
与许多港片策略性地把锅甩给97前鬼佬不同,这部电影反倒症候性(即创作者没有意识到,大概率不是他们本意)地顺应了某种粉红观点:即使好的东西也可能是殖民者的伪善,而这些洋人和洋玩意,至今仍在制度内作祟,有待清除。
电影中是外国人和资本家败坏了法治,嗯。
我不是很确定故事设定的时间具体有什么意义,也许是想与当下保持多点距离,避免过于明显的指向,却也没有干脆扔到回归之前。
尽管没有直接指涉,但有记忆的话,五周年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争取,2019年则有身穿黑袍黑西服的法律界人士——这次不是在观众席——走上街头。
经过了2003非典的至暗时刻,这个故事在2004年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许也是给刚走出疫情的我们一些虚幻的慰藉吧。
最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翻译一个押韵的下句很难吗?
翻成“穷人死定”,好刺眼/耳喔?
《毒舌大状》:也许天使一直在守护文:火神纪黄子华印象不记得喜欢黄子华多少年了,他给我的印象里,最大的一个IP应该是《栋笃笑》,并由此而衍生的类似《栋笃神探》、《男亲女爱》这一类的剧集。
所以,除了他新出的《栋笃笑》可能会让我期待,其它别的消息,其实我可能不会太关注。
而对于黄子华的了解,可能大部分也是从他的《栋笃笑》来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黄子华成了子华神,内地的《脱口秀》突然也开始大行其道,不过他们多会说到单口相声,或者海派清口,却甚少有人会提到黄子华。
然而在我看来,中文脱口秀,真正最先引进这种艺术形式并且为大众所接受的,就是黄子华的《栋笃笑》和林海峰的《是但噏》系列,当然,《栋笃笑》的历史更久远,说黄子华是中文脱口秀鼻祖,可能不会有太多人去反驳。
因为先入为主,我最初看到的是《栋笃笑》,在看到海派清口之前许多年,所以我一直觉得,海派清口,尤其是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也就是为大众传媒所广大流传的,其实不过是一个复制了《栋笃笑》却因为内地与香港环境迥同而生产出来的一个畸态产物。
并且在我看来,黄子华的《栋笃笑》在97年那场《秋前算账》为分水岭,也可以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创作阶段——前期相对自由,亦更加尖锐,后期相对和谐,对于我这种老粉丝而言多少有点像隔靴搔痒一般不痛不痒。
对于黄子华的在大部分印象,不管是分水岭前后,人设方面其实还是颇为统一的,一个努力且勤奋的香港人,并且是一个在娱乐圈最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艺人,可能因为这些年香港演艺圈的没落,加上内地影视的快速崛起,这些年对于香港娱乐圈的关注愈少,我对黄子华的印象还停留在他早年做某些晚会司仪的青涩回忆里,前阵子听某些影视自媒体电台对黄子华的评价,高到我完全无法理解的那种高度,我突然才明白,是不是我也已经离开这个圈子太久,久到需要做许多功课才能跟上现在的主流思潮呢。
自媒体眼中的黄子华当时正当《毒舌大状》院线上映,加上当时的整个院线环境以及上映档期,让这部片子如同一匹黑马一样,口碑票房双丰收,加上他在之前的一部《还是觉得你最好》同样是票房口碑皆优异,让当时的自媒体几乎把他捧上了可以与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等等一线巨星一样的高度,这让我一时之间很是吃惊——什么时候开始,当年那个《呆佬贺寿》里那个被骂得狗血淋头的招积居然成了巨星,这突然是自媒体太夸张,还是我已经落下了太多的功课。
所以其实我挺好奇的,这些年,除了子华神自己说不再做的《栋笃笑》之外,他究竟又做了些什么呢。
我查了一下他的作品年表,其实好像也还都是在我的预想之中,并没有超出过太多,他依旧还在做《栋笃笑》,可能做得相对少些,出产的一些影视作品,其实也多在他的人设之内,所以为何,当时的自媒体能把他抬高到那么高的一个位置。
我听当时自媒体的那些意思,并不是那种捧杀,而是真心喜欢黄子华,所以才更奇怪。
影片印象这部片子其实一早就收了,只是一直没有来得及看,最近这两天因为端午节小长假,而我又因为端午又重阳,于是一个人呆在家中自我隔离,小孩都送到爷爷奶奶家去,才得了空看完这部电影。
总体的感觉其实没有逃过那许多年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香港律政影视的那种熟悉的味道,而黄子华的表演,其实也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喜——自媒体在吹嘘说黄子华这部电影里演技炸裂地演绎了一个正义的律师如何勇猛地手撕香港陈旧的司法系统打败豪门最终正义得以昭彰,无辜得以平反,犯罪得以惩诫……我不是说黄子华演得不好,只是这样的吹嘘对于黄子华来说,可能不见得是好事。
我只能说,他们可能真的没有看过他的《栋笃笑》,所以他们不知道黄子华是一个可以一个人说上两三个小时让全场几千观众坐在四面台下不停喝彩的男人,所以他们不知道黄子华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才会对这样一部电影里的黄子华如此这般的吹捧。
在我看来,电影里的林凉水,像是杀鸡牛刀里的小试身手,并不需要如此大肆地吹捧。
如果真的把黄子华吹上了主流的影视里,说不定到时候会更让人失望,然后给他带了许多不必要的谩骂与屠戮。
真正疼爱黄子华,可能会因为珍爱黄子华,不忍心去对他做这样的事。
总概要说这部电影有多好,其实没有,真没有。
电影里的许多反转与戏剧冲突,我们其实在许多的港片或者港剧中看过了太多太多,与其说它拍得有多好,不如说它其实就是我们心底对于那个已经渐渐没落的港式影视无比的怀旧与缅怀。
甚至它对于权威与财富的反讽与嘲弄,同样是如出一辙的,我们喜欢这样的港片,那个活在我们回忆里最鲜活记忆中的那些港片。
说这部电影不好,不至于,远远不至于。
我们都喜欢这样的电影,不管再看多少次类似的电影,我们都还是会喜欢,因为最终正义打败了邪恶,最终良善回归给了良善,而丑陋与黑暗被暴晒到阳光下——惩恶并扬善,纵然中间有一些时间有蒙尘,但是拨开迷雾,我们还是最终见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所有一切。
这是我们内心里的善良决定了,我们喜欢这样的电影。
我们熟悉这所有的一切,没有惊喜,可能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大的一个肯定性的东西,因为我们其实可能并不需要惊喜,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验证过太多太多次了,就如1+1=2一样不需要怀疑与思考,而当这一切再一次堆积在一起,它又会产生1+1>2的效果一样永远正确。
《毒舌大状》是懂得大众心理的熟悉《栋笃笑》的朋友一定熟悉《栋笃笑》的总体基调,而黄子华的《栋笃笑》为什么一直备受喜爱,因为他永远没有脱离最底层的民众。
他立论的基本的底层逻辑永远是那种港味十足的底层思考,他会时时从精英视角来解读这种思考,这就发出了一种底层的声音,又带着港人特有的不屈不挠精神在里面。
什么能代表香港市民的精神——优越感,勤奋,努力,不屈不挠……这些都缠绕在一起,缺一而不可;而黄子华之所以为子华神,可能他总能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的口子,然后不卑不亢地发声。
一个强大的大众心理的析出,当它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会裹胁其它相左的意见,最终让那些与之相左的意见渐渐趋同。
这是这部电影最终在口碑方面如此高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的,子华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他的哲学专业,以及这许多年以来对于大众心理的揣摩与研究。
当然,这部片子从主创的名单上来看,导演是吴炜伦,编剧是吴炜伦、张青云和林伟文,看着似乎与黄子华没什么关系,黄子华仅仅只是一个主演,然后他却给他的这个角色带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
我不说黄子华,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它对于这种大众心理的揣摩与把握,确实是非常到位的。
这部电影,无疑大部分的普世大众,看着会有无比舒适的感觉。
黄子华是懂得大众心理的,所以他的《栋笃笑》给普罗大众带来适度的心理按摩,而这部片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服用之,有同样相似的功效。
这也许也就解释了,它为什么能在口碑上占据高位的原因了,因为给它树碑的,大多亦都是普罗大众,而就算可能不是普罗大众的其它阶层,为了显得 亲民与亲和,同样必须放低身段来做同样赞赏的动作,这个动作意味着政治正确,意味着自己也同是普罗大众,至少是赞同普罗大众那种普世的价值观的。
这一点很重要,大众舒适了,小众也被裹胁着舒适了,那么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舒适了。
口碑,自然就有了。
剧情这部片子的剧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甚至有点熟悉,是的,很多地方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因为它本来讲述的,就不是一个很新的故事。
当然,它可能套着一个更新奇的套子,但是它的底层逻辑,我们其实在无数的港片以及港剧里看过了无数次。
黄子华饰演的落寞法官林凉水转行去做律师,他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王丹妮饰演的退役模特曾洁儿,与栢天男饰演的钟京颐有一段婚外情并且有一个非婚女儿曾韵悦,王丹妮被控对女儿照顾不周,林凉水作为曾洁儿的辩护律师出庭替曾洁儿做无罪辩护。
随后曾韵悦在医院死去,控罪由疏忽照顾上升到误杀,而林凉水,因为自己工作上的想当然,让这个本来板上钉钉可以打脱罪的案件,一个无辜并且丧女的母亲被判入狱十七年……林凉水自责,每天去喝酒买醉,四处撩拨人打他,并且疯狂地工作,以此赎罪。
剧情的走向是,林凉水替曾洁儿上诉,救赎曾洁儿,同时也救赎自己。
阶层痛点曾洁儿无罪,这是我们这些自带上帝视角滤镜的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的一个设定。
钟京颐撒谎,这也是我们这些自带上帝视角滤镜观众知道的另一个设定。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可能是这部片子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最终答案。
洪林小湛饰演的钟林以逸,是钟太太,但是她至少带着一个林姓,她是嫁入钟家。
而钟京颐不一样,他是放弃了自己的原姓氏直接入赘到钟家的。
关于钟家,片中有对白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钟家是香港的大世家,商界至少有一半的人会给他们面子,钟老夫人的大哥,有官方背景,姐夫又是银行家领军人物,钟家在政商界属于神级人物,一出生就属于持证横行的……我们看过多少类似这样的设定,一个底级阶层打倒上流阶层的故事,不管是不是爱情,白富美最终爱上了穷小子的故事谁都爱看,如果白富美都嫁给了高富帅,让我们这边买票入场看电影的人们还有什么奔头呢。
我们其实看过了太多太多类似的故事,不管其表层套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外壳,其内里的底层逻辑,都是同样的阶层痛点。
这部片子来看,钟家以及钟家带出来的整个政商体系,包括司法、警队、银行、医疗,甚至是泰国的皇室,这一整个体系代表了整一个上流社会在香港社会的映射,而曾洁儿以及她身边那少许薄弱的力量,则代表着底层阶层的映射。
从这个观点来看,这部片子其本质依旧是底层的逆袭最终战胜了上层的层层封锁与压榨,而这种所谓的正义,看起来是如此悲凉与屈辱,这终究还是拍给底层人民看的,所以它将阶层间的痛点按住,轻轻地用力,我们似乎就感觉挺舒适了。
从逻辑上来推演,许多事情发生得太符合大众审美的愉悦,在我看来反而显得不那么真实。
逻辑悖论比如谢君豪饰演的金大状在最后的庭审阶段突然反水,这一段看起来其实很爽,很舒服,那是钟家以及钟家所代表的整一个派系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所以连本来应该帮助他们的律师最终也选择了良知——但是这种良知,仅仅只是符合大众审美的良知,整个过程,也仅仅只是为了让普罗大众愉悦而推进罢了。
真实的世界里,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低,低于百分之零点零零一,按林凉水的话说,不是百分之百。
又比如王敏德饰演的董卫国,他作为钟氏集团的大法律顾问,并且资深的退休大律师,在法庭作证阶段所呈堂的种种居高临下的说辞,最终把钟家与陪审团放到了一个对立面,甚至他说的许多话,不应该是一句资深的大律师应该说出来的话,但是,他依旧说了。
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这个人物最基本的人设。
但是他又似乎必须这么说,因为只有这么说,只有事态如此发展,普罗大众才会喜欢看,这部片子才会好看,看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爽,然后心甘情愿地为其买单。
类似的,其实挺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就是说,这部片子其实没有办法用很严谨的逻辑去看它,很多地方,它就是为了让大众感觉到舒服,并且这方面它其实做得很成功。
如果残酷点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在想,如果残酷点,这个故事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钟家如果真如林凉水所说是那么恐怖的一个神级的存在,如果董卫国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的,一切都在规则之内做安全的操作,只要确保在什么时候有个什么样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想一想,整个故事的发展会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去走呢。
不敢想象,对吧,或者我们用逻辑推理能完全想象得出来。
曾洁儿如果不上诉,一开始可能只是疏忽照顾儿童,但是一上诉,成了误杀,然后再上诉又成了谋杀……如果一切真如钟家以及董卫国的谋划那般,他们其实找不到任何出路,最终的事态发展,只能朝着钟家所期望的那个方向去走。
曾洁儿会从十七年的刑罚改成终身监禁,可能最后她自己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在喝醉了酒之后失手做了什么事……林凉水不会得到救赎,也救赎不了任何人……这的确很残酷,但是现实生活中,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会不会都是这样发生呢,剩下那百分之一,便被拍成了电影,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过了太多的残酷,所以反而在电影里,我们需要一些相对温情的希望,来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
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拍成那样一个故事,可能没有人会喜欢看,包括钟家他们自己复盘可能都不会喜欢看到这样的故事,对他们来说,这仅仅只是一段需要被永远埋藏永远不被提起的可耻回忆罢了。
试想一下,连唯一得利的钟家都不喜欢看的一个故事,普罗大众又如何会喜欢看呢。
末林凉水的大段诡辩,在我看来只能称之为诡辩,看起来像极了黄子华在做栋笃笑,基于对子华的偏爱以及这么许多年《栋笃笑》的死忠粉,其实我看得相当过瘾,并且因为是子华独家,所以不管怎样请一定要看粤语原声的版本,我看了一小段国语版本,实在很辣耳朵。
或许,可能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就随大众去喜欢它,又有何不可呢。
在最近看的港片中,这一部算是一部港味十足且相对讨喜的电影了,至少底层打倒权贵,你会看得十分愉悦。
近期看的港片,有一部可能一定会被拿来与这部电影作比较的《正义回廊》,在我看来,这一部的可看性更高一些。
这一部怎么都占了个大众喜好,那一部可能案子看起来更大一些,更匪夷所思些,更骇人听闻些,但是如果单就电影语言来说,这一部显然更符合大众审美些。
也许天使一直在守护我们愿意去相信这样的一个大众童话,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这世间可能还有些许的美好值得我们去守护。
就如同林凉水那些看起来让人十足过瘾的诡辩,其实说到底,最终也不过只能证明钟京颐在说谎,而说谎的证明与整个事件的最终推导,完全是两个概念。
电影其实是故意把这二者给混淆了,但是它不能不这样做。
当我们看到钟京颐医生,身为医生却给大出血的女儿喝下大量的水,这一段让我们无法原谅这个做父亲的凉薄,甚至残酷。
是的,他连女儿最后一丝生还的希望都给彻底地抹杀了,而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注定了不会给情人做证,他与钟氏家庭的利益是完全捆绑在一起的。
电影给了很多镜头给门口那个天使公仔,这个是女儿给父亲做的,她希望父亲一回到家就能够第一眼看到,所以把它装到了门灯上方,而因为如果不把灯泡拆除,这个公仔是无法安置在门灯之上的,所以那时候,母亲把那个灯泡给拆除了。
最终正是因为这个灯泡的拆除戳破了父亲的谎言,整一个故事,这个天使的公仔,带着一种浓烈的象征符号,在它每一次在镜头里闪现的时候。
正如我们愿意去相信,那就请一直这样相信,也许——天使一直在守护,冥冥中,一切皆有其意旨。
2023年06月24日;农历五月初七。
珠玉在前,《legal high》让我明白个人视角的局限,要相信程序正义。
《非常律师禹英禑》让我见识律师的专业与人性的温度。
《逆转裁判》让我知道检察官与辩护律师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在辩论过程中让事件接近真相。
《十二公民》让我深刻理解疑罪从无的重要。
说回《毒舌律师》,符合预期,60分。
惊喜的是林保怡出场,与黄子华同框有点梦幻联动的感觉。
最让我喜欢的是谢君豪。
法庭戏首战,方家军律师一发言,说话内容和语气直白到就像班主任咄咄逼人问你为什么没交作业一样,顿时出戏,跟《非常律师禹英禑》用词谨慎的法律腔天壤之别。
律师不做事前充分搜证,这是一个当过20年律师、10年法官的人对待案件该有的样子?
(去看看古美门、禹英禑、成步堂在开庭前都是怎么做的),法庭上不讲逻辑不讲证据,叫陪审团讲 common sense……庭审过程就是市井之徒在街市畅所欲言的程度,法官在很多时候都应该警告辩方律师不要藐视法庭的时候依然无动于衷……我也没看到所谓“毒舌”在哪里?
能称为“毒舌律师”的目前有且只有古美门。
截止现在,黄子华主演最好的电影是《饭戏攻心》,其次《男歌女唱》。
PS:作为法律工作者,在法庭的桌底刻字是不是知法犯法?
今年去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毒舌律师》,因为看的超前点映,不知道评分如何,主要是奔着黄子华去的,心想有老戏骨黄子华撑场,电影应该不至于差。
没想到观影过程出乎意料的精彩和抓人,影片长达132分钟,全程无尿点,连带去影院的奶茶都没有想起来喝几口。
看完走出影院仍意犹未尽,在回家的路上,忍不住和朋友一直讨论何为正义,何为初心。
这正是一部优质律政片能为观影者掀起的涟漪。
总体来看,《毒舌律师》虽有一些瑕疵,但称得上开年最佳律政片。
两个关键词:爽和燃,足以在开年院线片中脱颖而出。
1.爽,是伸张正义的跌宕起伏虽然律政题材一直是香港影视的擅长,但不得不承认,律政剧相对好拍,要拍一部抓人的律政片却很难。
因为律政题材,既要展现法庭外抽丝破解的探寻真相,还要还原法庭上跌宕起伏的唇枪舌剑,两者都是需要时间铺垫。
要在2个小时片长内,还原真相,伸张正义,很考验导演的功夫。
但此片完全做到了。
《毒舌律师》十分出色的讲述了一个吊人胃口,跌宕起伏的故事,全程抓住了观众注意力,让我没空走神,甚至几度在情节转折点为片中主角,捏一把汗。
此片故事仅聚焦于一个案件:王丹妮饰演的模特曾洁儿是个单身妈妈,有一个6岁的女儿。
一天夜里,女儿意外受伤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效去世,曾洁儿被控告过失杀人罪。
黄子华饰演的大律师林凉水接手此案,成为曾洁儿的辩护律师,影片由此展开。
故事听上去并不复杂,却因为主要人物身陷自己的困局,而变得迷雾重重。
困局1:被告曾洁儿,身世不清白。
她不只是单身妈妈,也是一个藏在暗处的情妇。
男朋友是香港权贵之家钟家的上门女婿。
钟家在香港是政界商界的大世家,没人敢得罪。
曾洁儿作为情妇,身份上不了台面,自己又没有背景。
钟家嫌她丢人,可以轻易操控法庭判决,想让她坐穿牢底。
她想翻身,是以卵击石。
困局2:辩护律师林凉水,动机不纯粹。
虽然执业多年,经验丰富,当过律师又晋升法官,算得是行业内的毒辣老姜,但这颗老姜却混得不如人意。
曾经当律师宣扬正义却两手空空,功与名一样也没捞到。
当了法官只能判些鸡毛蒜皮的案件,无权无势。
人到中年,混成这样,林凉水的坚守动摇了,对钱权的渴望在内心不可抑制地冒头。
于是他离开体制,去律所当私人律师,开始混圈子,巴权贵,希望由此逆转自己的失败。
一颗毒辣老姜,接到这个案件当然信手拈来,一眼看出真相,知道曾洁儿不是凶手。
但他一面觉得稳操胜券,一面又想要讨好钟家,动机不纯让他在庭上输了官司,酿成一桩冤案,曾洁儿不仅要承受失去爱女之痛苦,还有背负被判刑25年的冤屈。
林凉水在庭上傻了眼,一失足成千古恨,权贵没有巴结到,连自己糊口的专业也搞砸了,还把一个无辜的女人送进监狱。
怎么办?
这个情节,才是此片前20分钟的剧情。
究竟是谁杀了被告的女儿?
林凉水这颗毒辣老姜,还能翻身吗?
如何翻身?
面对无人敢动的权贵之家,正义如何得到伸张?
这些疑问成了此片吊人胃口的悬念,林凉水从最初在法庭上见证正义沦落,自己也成了万人嫌,到中间不断想办法翻案,寻找真相,再到最后正义得到伸张,好人沉冤昭雪,成为真正受人敬佩的大律师,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同时又一气呵成,再加上结果的大快人心,这就是一个好故事能带来的爽感。
这些情节,让我忍不住想到90年代周星驰经典电影《九品芝麻官》,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也因为自己在金钱诱惑下没稳住立场,酿成一桩旷世冤案,后凭借一己之力翻案。
不过和《毒舌律师》不同,《九品芝麻官》是无厘头喜剧,为了达成爽感,剧情可以天马行空。
包龙星最终破案的过程是上访不成,在妓院练就一口能激起万丈波浪的吵架超能力,靠着毒舌辣嘴,破了那层官官相护的密不透风的网,赢得官司。
但《毒舌律师》是现实剧情,林凉水没有超能力,他只是一个凡人。
作为一个凡人,他如何能沉冤昭雪呢?
这就不得不提,此片的另一关键词:燃。
2.燃,是迷途老马的重拾初心。
其实我很不想轻易提到一部电影“燃”,因为一想到“燃”,很多人想的是中二的纵情燃烧。
但是此片的“燃”不是这样,而是在残酷现实中,坚守过也动摇过,英雄过也混账过后,一匹迷途老马的奋力一搏,能不能改变世界不知道,但至少是重拾初心的一种自我救赎。
初心,这个词,在影视题材中,也早已是一个拍烂了的主题。
重拾初心更多的成了一句失去力量的空洞口号,人人都可为之摇旗呐喊,内心却不为所动。
《毒舌律师》赋予了「重拾初心」新的力量和深度,观影者很难不为之触动,很难不回望自己的过去,质问自己的初心是否还一如即往。
这是因为导演花了大量篇幅来塑造林凉水这个角色,让其饱满有厚度。
有点阅历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年轻人所说的初心和中年人所说的初心,其实不是一回事。
年轻人的初心更多是天真热血,中年人的初心,却是一种代价沉重却不得不选的抉择。
林凉水并不是一个严肃意义上的好人或者英雄。
他曾经试图当一个好人,一个坚守正义的好律师,这是他的初心。
但这份初心,并不是成为为了改变世界而牺牲自己的英雄。
林凉水是活在现实中的男人,他希望自己伸张正义的同时,也混成一番人样,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的理想。
他也这样去做了,但现实大部分时候是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偿所愿。
十几年来,林凉水不仅没有获得可以引以为傲的成就,反而连来自同行的基本尊重都没有得到,被政局上还被人穿小鞋。
眼看同行甚至晚辈因为所谓的能屈能伸,站上了高位,还谋得了钱财,人到中年的林凉水,不可避免地怀疑,初心,有任何意义吗?
既改变不了世界,也救赎不了自己,坚守还有意义吗?
如果这就是一个“天无眼”“法律面前人分三六九等”的世界,一个中年老男人的初心还值得拿出来说吗?
说出来不丢人吗?
所以林凉水在人到中年决定改变,不再做那个较真的人和坚守的人,他要混到人群中去当个老油条,他跟着有钱人泡吧喝酒抽雪茄,面对资本家的调侃“炒股赢得是道理,律师赢得是歪理,赚钱怎么可能靠歪理”,他不再反驳,他苟且着认同了。
没办法,谁想一直当那个和现实作对的人?
谁不想混得好一点?
这种对现实规则的认同,其实不只是一种理想受挫后的屈服,也是一种生而为人在残酷现实中的在所难免。
所以看到他这样,你不会怪他,你会理解他。
也许你也曾像他这样,或者你正在像他这样。
但是,林凉水的惨,就在于他一向现实规则低头,就酿成了冤案,其他人向现实低头可以大富大贵,他却受众人唾弃。
他注定不是这种能安享富贵的命运啊,因此一桩冤案,反而激起了他曾经那份可贵的对于正义的初心。
所以他可以第一次放下了内在骄傲的小我(ego)以及追名逐利的欲望,向晚辈道歉,向权贵反击,不惜得罪黑道,只为得到一次翻案的机会。
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高尚的英雄,他只是不想做一个被天收的人,想做一个晚上睡得着觉的人。
这也是此片触动我的地方,它并非宣扬英雄主义,而只是想要唤起人的那点良知。
那点良知,或者说就是林凉水在辩护时所说的“common sense”。
黄子华的精彩演技为林凉水这个角色增光添彩,尤其是最后结案陈词的部分,虽有些舞台剧版的夸张处理,但黄子华的每一句话,都落到观影者的心里,成为一声声叩问。
另外值得一提的,导演在老戏骨谢君豪扮演的控方律师金远山身上也花了不少笔墨,塑造出一个和林凉水截然不同的大律师形象。
金远山作为一个专业素养极高的学院派大律师,对法律和规则的重视高于一切。
他作为律师的使命就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宣扬正义。
所以他看不惯林凉水这种打破法律规则为人辩护的三流技巧。
但是在一个正义被泯灭,良知被唤起的法庭上,金远山也突破了自己对法律原则的坚守,站在了良知这一边。
法律再大,大不过人。
法律由人制定,再严密的法律都可能被人找到钻空子的地方。
但是良知却无空子可钻,良知存在于每个人心间,只要我们扪心叩问,它就在那。
影片最后,林凉水也没有获得曾经自己想要的功名利禄,只是赢了一个案件,救了一个被冤的人。
一个案件,当然改变不了自古以来就有的阶级矛盾,不公平的事情还会发生,正义还是可能会遗忘,被摒弃。
但是林凉水至少唤醒了一些人,至少唤醒了他自己。
最后一个细节,让人动容。
林凉水在路上看到一个老者被年轻大汗欺负的时候,他看了一眼,走了,不想多管闲事。
但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向老人走去,原来他还是想管,他也可以管。
《毒舌律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需要那么多英雄,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有着良知,有着common sense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还有良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不会那么糟糕。
記憶中小時候的香港電影blockbuster幾乎每齣都好看,功夫片、警匪片、愛情小品、喜劇還是反映社會現象的影片層出不窮。
台前幕後通力合作呈現出一個又一個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的故事,對塑造八零後一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無影響。
隨著年齡漸長,香港電影也進入合拍片時期。
那時的香港電影雖然還是以香港幕後班底為主,但內容卻漸漸失去香港味,原因有目共睹。
到一個極點,可謂大部分電影連用鏡頭講一個合情合理甚至自圓其說的故事都成問題,實在難以入眼。
所幸的是,進入21世紀20年代,有香港味道的香港電影漸漸增多。
2022和2023年,早已宣稱金盆哴口(即金盆洗手)的第一代廣東話standup comedian黃子華主演了兩部電影《飯戲攻心》和《毒舌大狀》均敘事完整(是的,只要完整就已經夠了),而且富有久違的香港味道,並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備受香港觀眾肯定。
也許是因為黃子華是這種香港味道的最佳詮釋者,也許是因為香港的價值充分反映了人性的明暗兩面。
在《飯戲攻心》中,黃子華飾演的大哥借父親的叉燒工場說明了一個大多數內地觀眾都不了解的事實——如果沒有父親製作的難吃但廉價的叉燒,不足以養活其一家,也不足以讓星斗市民得嚐價錢合理的叉燒飯。
許多香港的製作其實不為名利,不為追求,只為謀生而已。
正如黃子華的名言”搵食姐,犯法啊?
“只要不犯法,糊口作為動物本能,天經地義。
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其實為的就是有個風平浪靜的家,得溫飽可矣而度日。
有人說這是草根,事實上沒有這些民眾出力,香港豈會有眾多摩天大樓,建立起一條層層疊疊的食物鏈。
在《毒舌大狀》中,黃子華飾演的大律師依靠陪審團制度(群眾或者黃敏德口中的”layman“)贏得了官司,靠廉政公署讓權貴惡人罪有應得,再次彰顯了普通人的價值和制度的平衡。
這正是香港電影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天有眼“的情況並非比比皆是,但在文化藝術的層面可以表達專業人士通過制度來彰顯正面的社會價值來為疲憊的心靈帶來一絲希望,也在年輕一輩的心中種下一種情懷,與大眾的情感相連。
而這些希望和情感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性基本。
小時候看《壹號皇庭》,對律師這個職業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迷戀。
劇中人物口才了得,男的英俊,女的漂亮,工作時專業,生活時瀟灑。
到長大才發現自己身處的地方並不存在這樣的律師,而且司法制度也不相同。
感覺上當受騙之餘也放下了攻讀法律的兒時夢想。
只到成人以後親見香港,才明白到香港島光鮮亮麗的對岸,是新舊九龍的魚龍混雜的營生。
最近四五年香港電影似乎漸漸重現生機,疫症之後更連番出現賣座影片。
希望這不是虛火,哪怕只是星星之火,也能為五湖四海帶來一點光亮。
首先,这部电影在观感上是爽的,是好看的。
但要说多优秀,实在也算不上。
电影手法技巧肯定都没有,就平铺直述,深度上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东西。
剧情上就是小孩过家家,大富豪想脱罪,做的仅仅是买通了一个保安作伪证,请了一个看上去很厉害的律师,买通媒体不参庭不报道。
看上去很厉害的大律师明明可以不回答却非要显摆自己,当庭大放厥词蔑视公平还蔑视陪审团不懂法。
渣男开庭前明明由一群精英律师进行了指导,当庭却只会靠观庭人员偷偷打手势提示。
被告律师会打人性牌这个明明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提前培训都培训了些什么?
哪怕没有更高明的回答,一句“我不知道此事”、“时间太久远细节记不清楚”也是每个普通人都会想到的回答吧,怎么就那么容易的就顺着男主的套往里进呢。
女律师出场还算惊艳,但看下去发现她没有作用没有成长没有高光,纯纯凑人头的。
总之呢,就是个十分简单的商业爽片,跟朋友逛街无事可做看看倒也可以 ,但夸呢也没什么好夸的。
初一要回内地看春节档,本来以为这部香港贺岁片要年后回来才会看了,前几天发现上映前一天还有点映,导演也说是最后一场谢票场,赶紧捡漏。
入场前戏票盖章,观众每人发了一封小利是,蛮精美的,拆开没想到里面居然真有十文!
(梦回幼时春节去一些酒店,大堂金桔树上挂的红包装有一元钱)现场还有人抽中500块,好快乐的宣发hhh确实,从宣发上就能感到出品方对这部片的票房期望很高,slogan是“不看毒舌大状怎算过年?
”记得十(一?
)月太古城影院入口就立了个祝大卖的超大花牌,我还寻思这也太八百倍速。
还有这几个月看其他电影的贴片公益广告(关于戏院礼仪),由主创们夸张出演,导致我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喜剧……6-7分的样子吧,故事线简单,拍摄有点陈腔滥调和装模作样,当然也不难看,我这场观众还几次因台词自发鼓掌……很多补充人物形象的细节似乎也不能说给得多妙,比如师爷陈情自己为什么对林凉水忠心,因为他多年前曾尽力帮过自己的父亲,他相信他是个好律师(救命啊写到这我想起来《滿城衣冠》对不起)。
林凉水“害”曾洁儿入狱后与陆定衡谈心,观众才知原来他已在法海中沉浮三十年,浑浑噩噩不得志,终于打算堕落跪舔,但让无辜之人蒙冤也并非他所愿,悔改顺理成章。
也有设计得不错的情节,比如开头一出“打折商品只要12元,做乜给他开28的罚单”的庭审很快将林凉水不正经却正直的矛盾形象立住了(虽然毒舌归毒舌,开庭迟到一小时就是你玩忽职守了哈?!
)又譬如钟京颐庭上突然翻供,林凉水震惊不知所措,喃喃道敌对证人将他列为敌对证人,求助般望向队友却无能为力……这一幕我很喜欢。
其他的话,我到中期才意识到原来曾洁儿和钟京颐是外遇,所以她之前隐瞒男友在家……更之后才意识到原来Elsa是他俩的亲生女,一开始钟京颐说“我女”的时候我还以为他将女友的女儿视为己出,好装大度……另一方面,片中是暗示了钟念华和曾洁儿有过一腿?!
me be like:可以但没必要,还是说这个梅艳芳梅爱芳的姊妹情导演硬要cue一下……总体来说,富人刻画得太蠢,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的privilege会体现在更隐蔽的地方,让正义无法伸张(愤世嫉俗一点来说,曾洁儿住那么大house都不算底层,所以要加上她自述出身普通的一段话)。
不过for the sake of 理想主义(为了情节发展),忍了。
然而,钟念华有什么必要屈尊格格不入来听庭审?
开庭前一晚一身红探监曾洁儿,非得耀武扬威这一下才爽?
终审不让媒体来,ok,但换一堆西装革履的律师过来镇场是在做什么,专程过来听训?!
(因为评论里陆续有好几位友邻回复关于“来一群律师”的质疑,增加一下我为什么写律师就是“专程过来听训”。
我完全理解钟家不想让外人\媒体\闲杂人等来庭审,但他们可以让信得过的员工之类的人来,而不是几十个律师——观众的都是律师,被台上只要不是傻的的法官和辩护律师发现不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在我看来完全不符合逻辑,纯粹是为了让后续情节“林凉水慷慨陈词批驳【同行】丧失良心”能有戏剧张力的发挥而强行设定。
其他的关于剧情的讨论\异见大都是各人理解不同,就不回复了。
)(btw,好奇故事为何设定在2002年?
和时代的关系是?
)(增补:友邻指出故事有原型,这我就理解了。
当然和当下的现实制度保持距离这个也没错,我好奇的是放置在2002这个具体年份的意图(因为时间原本是可以模糊处理的)可能是我漏看,千钧一发之际林凉水是怎么得到保释的?
是,他是找了熟人,但那个人不是拒绝当英雄了嘛,不过让他给个名字——转场林凉水就出狱狂奔了,how?
同样刻意的是林凉水在得知方家军可能“前途尽毁”后对她发脾气,试图以羞辱(而且还是性别羞辱)逼她不参与庭审,大哥你几岁了还来这招?
(增补:我当然能看出林凉水在操作上是用私家侦探换出自己,我的问题是,这是怎么做到的。
他被关押后马上找熟人说了此事的重要性和正义性,但他的熟人被上面施压、怕担责,拒绝帮他,那么后续他“给个名字”的让步,我理解是要林凉水找一个更硬的关系、更上级的人可以让他去联系,让他不用担责,曲线救林凉水,而不是直接把所谓“真正”偷拍的人抓住就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事儿也太简单了,英不英雄的转变是否太快,why bother,所以我怀疑我自己漏看。
没想到没漏看诶,编剧和部分观众觉得这就是合理的。
何况那一段的蒙太奇刻画时间紧迫,原来连替补的“真犯”没有被抓到就可以把林凉水先放出来,让他刚好赶上庭审?
)个人心中最妙的还是结尾金远山说我今日跟你演这出闹剧feel ashamed,感觉最终把工具人法官多次不痛不痒的 “藐视法庭”“不专业”指控拉回来一点。
(虽然就连他身上涉及的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的探讨都很浅很cliche,林凉水都同样是个制度拥护者。
)豆瓣短评里有位观众说得很精辟,这是一次“tvb超现实法庭”。
最后,片名强调毒舌,但我不是很get的到。
虽然听得明粤语,但或许到底文化不一样,很多林凉水损人的台词我虽明白其中的尖酸贬义,但总是因为其过于造作的措辞激发我心中对“妈的最烦(连刻薄都要)装逼的人”的反感(。
如果你喜欢你觉得情节合理演得好看得爽,你继续,对剧情有不同的理解也欢迎你明确表达,但不要来说我没看懂,我谢谢您嘞!
曾经有一位律师名唤林凉水,他经历了糟糟切切错杂弹般的灌木人生,却没有天涯归鸿的亮彩和应属于自己的光荣,他具备着刺猬般优雅和犀利的谈吐将世间的滩涂撩弄,却人到中年,蓝白红的光华与俊美的图景正在慢慢消退和中庸,然而他心中还是燃起与存在争朝夕的意念和意志力,把放牛班的春天洒扫应对在灵魂深处的剑法从容。
林凉水的体趣与妙旨,在于他的强烈的为了真理殉身的、不顾一切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动。
他似蝴蝶般免不了一般自我炫耀的光泽,这种光泽驱使他以一个真正的真理追求者而即便人到中年乌骓不逝。
他接到一宗案件,作为母亲的曾洁儿被指控杀害没有说话能力的女儿曾韵悦,而真正的杀人凶手是作为入赘钟家的钟京颐的妻子钟念华。
钟京颐看重年青时分作为模特儿的曾洁儿的曼妙和气场,而曾韵悦则是钟京颐与曾洁儿的私生女。
为了掩盖事实,小心驶得万年船,钟京颐宁可协助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心肺被燃火光飒飒,彻底被社会化功利主义勾留的他甚至在女儿大出血的时候喂她矿泉水,悉心的导演以及随后法庭上的伪证,让曾洁儿被判十七年。
两年半后,林凉水得知他们要打的是持久战,不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的毒舌,是建立在看似洒脱其实阴郁,看似飘摇实则坎坷的心灵之上。
他的骨子里含有一种独特的事理观念,以及强大的人格尊重与骄傲的能量。
他再次钩沉爬梳这个案件,见到了已然玩世不恭但是依旧不甘女儿冤死的曾洁儿。
在一系列证据锁链的迂回的再现,而他又深深的记得小女孩儿曾韵悦死前手语比划过,妈妈不会打我,坚定了原本摩崖石刻般自我砥砺的心,需要挽回的不仅的法律的尊严,更是当事人的尊严与性情。
钟京颐在法庭上再度撒谎,观众席全是钟家集团的人,激流急湍,毒舌律师成了姑射仙子,以有礼有节的性灵发怵以展开事件发生的全部面相。
钟京颐为了拥有的一切犯下的人性的滔天大罪令人发指,然而钟念华的棱镜般的冷静更是让人欷吁与颤抖。
片刻缱绻,未敢奢望生则同襟死则同穴之虚空灵化,也许他也曾经对曾洁儿也发出过如是般臻臻誓言。
扫平灵魂的孤凄,其实他的灵魂只是一个亟待拯救的空壳。
即便位居翘楚,也无法将自我的生命谰言涤荡。
非线性的叙述模式,沉稳而清灵的画外音,建立起兰岚高阁。
将不得不舍的遗弃当做守真情的坚持本是荒谬,抢夺之战与富丽之败才显得社会底层世俗人生的可贵与真。
孤邈与自我人格的建构,孵化出的是一具具灵魂的尸体,长袖善舞的背后却是泥淖与放纵。
心如霜花,悲夫嘘嗟唯凌太虚幻灭无常之缥缈霜华。
电影作为灵感的文化命脉,昭示的便是人性原本的阴暗与不可弥补的泥潭。
可怜的女孩子,被父亲的妻子杀死了,而她在还没说出真相的时刻,就已经因为父亲灌的两瓶水而将自己的生命被格式化。
孤帆远影碧空尽,昳丽的茉莉胭脂就如同冰凌的画卷,展开的是一幅情致哀恸的芳华。
正是由于这个世界上的暴戾恣睢,无辜的孩子缺乏庇护的避雷针,才让壁虎有了可趁之机,触感冰凌如凉水,倩影伊人奔赴永恒的孟婆练达。
林凉水把林林总总的凛冽和翻覆的腹黑蛟龙全部汇总,从而在法庭上交上了一份无与伦比的美丽答卷,他的台词告诉了我们,人性应该活得纯粹而剔透,应该为了公平正义而出师,不应困死在飞尘滚滚的扬沙里,而应该把生命的许诺,父母子女之间的天然的超越功利的感情看的无比重要。
顾盼凝眸,古朴的人可以变得乖僻,钟京颐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异化了的极致,异冢的滩涂和命理的肆虐。
而最无辜的,则是无端做了两年半冤狱的曾洁儿,如果不是深爱又何必以命来搏。
鲜衣怒马,留给女之耽兮不可脱矣的,是断肠人在天涯。
法理与情综纤然相应,甚至相挪步。
星罗棋布,在黯然销魂的力臂之争上只有存一分林凉水般的皓然之气,方能与道德之唯美相唱许。
正义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然而最令人凄异的,便是亲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甚至愁煞木筏。
怨念太多的人如曾洁儿,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做一名模特儿,却偏偏与他珠胎暗结,灵魂的负荆请罪不应该痛悔救赎在韵悦身上吗?
仲裁者的文本以及林凉水的美且有力的法庭陈词,都让人感到一股一抔净土掩风流的震慑真挚之美,撕碎的是假面具,而永不屈服的砝码便是证据链,钟京颐为了掩盖妻子的杀人事实给女儿喂水使其加速死亡,蜘蛛丝网便是鞭尸也要化作的劫,他的真理是将缘分和娇宝埋葬,以加固其下半生的生死繁华。
最终他的心灵有无忏悔尚未得知,然而他的野心家的野心勃勃是不会因为女儿的死而改变的。
林凉水的眼睛会说话。
顷刻之间被他的口才与成熟的理智感臣服,他化解了陈腐的法庭的走向,而是以自我的抒写阐发,携程一道性灵的赎罪奏鸣曲,为了真理和正义他可以豁出去,不管不顾的彰显作为法律人的规格和风华,也可以用一种生发衍化的毒舌感下的仁慈之心,赎救炙烤下的含冤诉苦之人的人间大爱,虽然他的价值观和道德公理有着超前性,但是却像呓语天然纯然意绪般构建他的价值体系,由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
他的灵魂和生命的句读,是状师无法谙熟的灵幻又踏实的冲动,影像之下对人世间的挚爱的都市英雄。
黃子華,你回頭看看自己的「棟篤笑」時期寫的稿子,2023年了HK律政電影最後的大結局竟然是「天有眼」這種陳腐老舊的封建迷信。不得不說HK會變成今時今日的樣子,HKness必須承認是你們的故步自封,頑固守舊,迷戀英統時期的輝煌而不願醒來,和前進⋯⋯
片头刻薄几句话就当是毒舌,庭审也没见钟家只手遮天
非常好看的律师爽片,黄子华和谢君豪简直演神了。最后案情回顾部分,作为一个有闺女的人真心看不了。五星推荐。很喜欢短评一句话:虽然你知道法庭上怒斥权贵,呼唤公正的戏码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可看到还有人用电影为正义招魂,依然让人心潮澎湃。PS:学会了一句脏话“含捻”。
【C】我不喜欢
注定又是部拿奖拿到手软的片子
不算难看但有点失望,有《正义回廊》的生猛珠玉在前,这部只能算是拳打渣男脚踩权贵、台词用力过度的八点档爽片……
俗套的律政案件,警察全程缺失。以前香港好歹还会律师带警察玩吧。
AI写的剧本吧
看到了权贵如何愚弄世界。本片能赢很大的原因是有一个黑社会背景的下属,一个有职业操守的主控方
3.5。笑过以后其实是另有意思的电影。前半程一直纠结“正义”迟到还是缺席,后半程演变成控辩双方在法庭上互相耍流氓,证据垮塌法律失踪逻辑不能自洽都不重要了,最后是谁更流氓更不讲理谁就能赢得“正义”的临幸。一个当代港片中有趣又心酸的悖论。P.S. 作为杨偲泳的粉丝,终于在她的健身打排球视频以外,看了部她主演的电影。
62miin,香港电影没落的程度真是超乎我想象。
影片的“天真”程度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律政童话了,而应该被称之为律政版的圣迹剧。结尾那段结案词已经不再和司法有关了,而更接近于卫道士在被绑上火刑架前的最后训词,“无能”但却有力。不过也确实,现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是需要更多类似的圣迹剧,更多殉道士的临终陈词来彰显正典的存在!
荧幕的正义千篇一律,现实的公平万里挑一
剧情一般 尤其最后发动技能“主角的演讲”太尴尬 不过至少没让渣男隐身在整个事件中
粤语版at MM2厅。终究还是太爽文了,慷慨有余,逻辑欠奉,能理解情绪共振点(钟家权势),但落脚到“天有眼”,仍然是包青天幻想,和九品芝麻官怒审常威没有进步,正义如此分明,抗争的快感就建立在降智的情节,system不可能靠好人维持,出口恶气,余下的是悲哀。
太子才是最牛的工程人员,场外所有事情做完,包括安保。
人设有legal high在前,legal high也出过剧场版,内涵更复杂深刻,这里案件过于简单,推进也一堆漏洞,无比敷衍,说像曾经TVB律政剧都辱律政剧了,那些起码专业,呈现了职业精神和法律精神。剥离开这些,围绕这个案件做出的表达也不太喜欢,扯了一堆system,维护这个否定那个,怎么就能证明这个就比那个好呢,而且内里还是很相信system的作用啊还要维护,然后在陪审团制度下利用程序正义的漏洞耍流氓争取到正义,又要通过各种指桑骂槐背叛法律和那个system,这种既要又要是啥意思。能理解最后十分钟传导的情绪,港陆电影市场某种程度一样靠情绪获得票房。但个人不是很满足,完全没做出来个体玉石俱焚对抗体制的那种决绝,这也是为什么《辩护人》站在所有律政题材之上,因为它是理想主义的小人物对抗了更庞大的东西。
大段演讲真的不想听。反转好硬,开始还以为是在搞笑,没想到是认真的。
看完懂了本片为何受欢迎,没有百转千回的剧情,冤案的事实真相早早摆在观众眼前,法庭辩护也全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很古早tvb律法剧的模式拍摄,它太理想主义,这样的理想主义是现如今影视剧都嫌老土不去拍的,也是老百姓明知现实难寻却内心依旧渴望的。影片借角色之口表达了不满、自嘲和依然愿意相信法律公平公正的心情,即使微弱也还想为之振臂一呼。黄子华林保怡球场谈心一段给我共鸣很大,不想捧臭脚失败,捧不到臭脚失败,不会捧臭脚失败,捧错了臭脚还是失败。法律面前到底人人平等还是三六九等,天到底冇眼或有眼,大家心里都有数。
人会撒谎,但天使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