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一样!
尤其还是国产的,你说这骄傲它来得猝不猝不及防?
看着看着,我就开始犯思乡病了,脑子里那是一个乱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的家乡,我妈做的酸菜炖粉条……这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认真写影评,真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它太有“想法”了!
首先,它是国产的首部“一镜到底”长片,这得记上一笔历史账啊!
我进影院的时候,心里其实已经有预感:我十有八九得包场。
果不其然,除了我,全场就剩下椅子了,不过好在我随便坐。
但你说咱也没想到,这电影院对这种小成本电影是真不友好。
电影刚开始其实想拍个片头,我手机都准备好了想录个片名留个纪念,结果你猜怎么着?
没开放放映机!
整得跟我偷偷摸摸在做地下交易似的……那一刻我差点怀疑,是不是这片就没片头?
也没有那熟悉的龙标logo呢!?
让我最生气的是排片,全沈阳市,能排这部电影的影院,掰着指头数,三四家。
而且清一色都在晚上十点以后。
服了!
想看个电影还得熬夜?
这不是劝退吗?
你要说是钱没砸到位,我信了。
但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电影,不是靠钱砸出来的。
你说《满城尽带黄金甲》也好,《英雄》也罢,花了那么多钱,看完我就想起一个动物:草泥马。
说到这我就想骂句粗口,但我忍住了,毕竟我是个文明影迷。
中国电影不是没机会,不是没题材,是有太多话不能说,太多情绪得藏着掖着。
唉,一言难尽。
下面我说说剧情啊,我不剧透,就挑点感受和你们唠唠。
这电影讲的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拼了命地往前冲。
重点是,这些人呢,还不是啥高大全的人物,全是有“原罪”的角色,这设定我挺喜欢的。
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人之初,性本善”的那种反转魅力。
节奏感有点小毛病。
穿插略显急躁,有点像早上上班快迟到,裤子还没穿好,鞋找不着那种急促;但偏偏又没体现出那种生死时速的紧张感。
主角里,只有一个书生急得跟热锅蚂蚁似的,其他人那是一个个稳如老狗。
你说他们是去体验生活的,我都信。
我猜可能是编剧被审查折腾怕了,就不展开评价了。
但大家要是有机会,真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
说实话,我进影院那一刻,心里想的是“挑挑刺儿”,毕竟咱东北人看啥都讲究个“这玩意行不行啊你说?
”结果电影一开始,我这挑剔的毛病立马被拍平了。
从头到尾一个镜头到底,没有穿帮、没有跳切,所有的调度丝滑得像是我家楼下小丽的皮肤,那个丝滑,那么…… 跑题了嘿嘿嘿。
你说咱平时看电影,很多国产片儿是:镜头切得像剁葱,剪辑像翻饼,演技像开车打游戏——撞得那叫一个尴尬。
但这部不一样,它真的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让我从内心佩服——这不是电影,这是一次“艺术和理想的碰撞”!
我甚至想到了当年看的美剧《24小时》,那种“分秒必争”的节奏感,是我梦中情剧。
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借鉴一些那种紧迫感,让观众喘不过气来,那才是“一镜到底”的精髓。
最后,我想说:这片,整得真不错。
它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也告诉所有人我们可以拍出一部一镜到底的好电影。
虽然它还有不足,情节还可以再扎实点,但导演和整个摄制组的这份执念和野心,我服了!
他真的是在用一部电影,讲他的信仰,拍他的情怀。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国产电影!
希望有更多人能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别让真正用心拍戏的人被埋没了。
咱也别总盯着那些流量大片,看点真诚的,感受点不一样的华人电影!
最初影片最令我好奇的就是“九十分钟一镜到底”这一点。
在观看过后,其呈现的效果称得上令人惊喜。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的打斗场面与氛围的塑造。
从死囚离开岐城城门镜头一转原本空旷的战场就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敌军,这一幕属实震撼也不难看出主创团队的艰辛。
被放出来的死囚在越过芦苇荡时对敌军的突袭,配合影片前半部分的黑白色调,手持拍摄的方式,使紧张感压抑感扑面而来。
林中木屋李牧在看到妻儿的遗物后,回忆场面的接续也十分丝滑。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棱角:在国仇家恨面前,他们或自私或大义或冷眼旁观。
可以说,影片以细腻的刀工雕琢出了令人过目难忘的众生相。
总而言之,午时三刻或许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是一部诚意之作。
名字寓意独特,正午巅峰含阴阳希望,又藏转变玄机。
一镜到底超震撼,长镜头无缝衔接,把人狠狠拽进乱世,全程沉浸式体验,演员们的演绎也超绝,将人物的挣扎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必须五星!
《午时三刻》名字寓意独特,正午巅峰含阴阳希望,又藏转变玄机。
一镜到底超震撼,长镜头无缝衔接,把人狠狠拽进乱世,全程沉浸式体验,演员们的演绎也超绝,将人物的挣扎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硝烟中,《午时三刻》以“一镜到底”的技法,将一群死囚推向了命运的悬崖。
他们本应被斩首示众,却在城破家亡之际被赋予了一个生存机会——点燃烽火求援。
影片通过镜头跟着这群死囚,以群像叙事剖开乱世肌理,勾勒出一幅血色烽火下的众生图谱,其中既有蝼蚁般挣扎的卑微,亦有飞蛾扑火般的壮烈。
这是一部仅用12天就完成的作品。
虽然在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有不足之处,但导演还是尽可能地用细节去铺陈与刻画,通过简洁的镜头语言掌控角色之间的张力和人性撕扯,让人物组合变换来丰富叙事维度,最终抵达让人共鸣的情感所在。
看完整部影片,我们很难不为里面的小人物们心有戚戚。
他们虽出身处境各不相同,但显然都是乱世权力倾轧下的牺牲品。
这些人里有守城的都尉,有被体制戕害的英雄,有含冤入狱的平民,也有背负血债的暴徒等等。
本质上,他们都是被历史碾碎的小人物。
这场突围之旅,即是在绝境中寻找自由,又是灵魂的再度审判。
李牧作为核心人物,兼具领袖的果决与战将的勇武。
他最初接受任务仅因“自由”的诱惑,却在目睹同伴牺牲后,逐渐蜕变为使命的殉道者。
书生蒋官文滑稽荒诞,其中蕴涵着对死亡的戏虐,也大胆地对儒家礼教进行了消解。
土匪头子说自己不与官兵为伍,但最后为了大义毅然决然选择牺牲自我。
猎户之女祝灵儿机敏聪慧,为父报仇卷入了为国为民的时代洪流中,让观众看见了一种精神的传承。
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多面人生,用收敛客观的影像语言谱出了一首现实主义的悲歌。
而正是得益于“一镜到底”的沉浸感,观众成为这场死亡行军的旁观者。
长镜头跟随着他们奔跑、躲藏、厮杀、喘息、争吵......生存本能与道德良知时刻交锋,人物的挣扎与选择被无限放大。
官兵、土匪、书生、将士、屠夫等等并肩作战,血污模糊了他们的差异,共同目标弥合了阶层鸿沟。
家国存亡之际,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只有生命的复杂性。
影片的群体刻画并非完美无瑕,部分角色因篇幅所限也显扁平,但整体上这群死囚的“无名性”恰恰成为乱世缩影——他们不是英雄,而是被时代裹挟的尘埃。
正如结尾烽火燃起时的俯拍镜头:个体的牺牲湮没于历史烟尘,唯有一缕青烟证明他们存在过。
虽然他们的尊严、执着、选择,在时代的长河中也许微不足道,却最终在命运的裂缝中绽放出了令人震颤的人性之光。
关于写这篇文章的冲动,是看了风趣幽默的摄影指导火哥的两篇关于《午时三刻》的文章:一篇前传,一篇后传。
自恃也是读过一些书的我,心里、手里都有些痒痒。
但火哥毕竟是出过好几本书的大作家,写的形式高级,辞藻华丽,所以我想写一篇流水账,拉低一下我们组的文学造诣水平。
话说,7月初的一天,本片的导演童导回京,约着一起吃了个饭。
导演兴致勃勃地和我说:接下来我准备弄一部一镜到底的片子!
”我心想:导演现在玩的这么艺术了吗?
在我漫长的观影史中也只看过《鸟人》和《1917》两部一镜到底的片子!
我顺口说了一句:现代戏?
导演笑了笑:古装!
接着又说道:而且还有大量的打戏!
我放下了筷子,看了看饭店的屋顶:这是要打破天花板了?!
7月底的一天,接到了导演的邀约,想叫我饰演秦小乙这个角色,而且也把客观的艰苦条件描述了下:横店40多度的高温天气,半个月的体能训练与彩排,制作经费极其有限……我打断了导演:没事,咱都是为了艺术,只要片酬不低于200万,我都能接!
随着导演大笑了一声,说了三个字:先欠着!
我的这次奇幻漂流之旅就开始了…… 在大兴机场,遇到了同行的敬爱的演员罗老师,也是几年未见,甚是想念。
于是两人掏出了手机:来,打局王者吧!
也许只有我们这种有信念感的演员才有的强大意念力,在我们打游戏消耗候机时间时,收到了机场广播:我们这趟飞机延误了3个小时。
上天给了我们充足的游戏时间让我们来续个旧。
到了横店训练的第一天,虽然训练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心理建设,但是横店的温度还是会让所有的心理建设破防,训练场准备了大量的盐水,各种品牌的藿香正气水,绿豆汤……高强度的训练使我不断的补充水分,却没有用过一次训练场的厕所,第一天训练结束:头疼。
由于本片是采用一镜到底的形式,所以准备工作要在彩排的时候做的极其充分,到了现场就没有犯错的时间,只要哪个环节出了错,一切就要重来,但我们的拍摄周期又是极其短暂。
好在这次的团队绝大多数都是合作多次的老朋友,整个准备过程还是充满默契的,时间有条不紊的来到了开机那一天。
第一天的拍摄是在一个实景棚的山洞里,两年前在这个棚里拍过,深知里面的温度,而这次我的服装造型又是极其的保暖:全身黑色水衣,外面还有一层厚重的铠甲,然后在我的领口,袖口全部做了封闭的处理,就是我体内散出的热量只能在皮肤表皮与衣服之间做内部循环处理。
好看是真的好看,定装时在开着空调的化妆间里看着也很是高兴。
到了现场,才会感叹:时尚的宗旨不就是要风度不顾温度嘛!
现场副导演说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有辆空调的房车,大家可以在里面休息,坏消息是只有今天有这辆车!
拍摄场地山洞内也是个封闭环境,组里为了降温找来了大功率空调往里吹,这温度是降下来了,可棚里的千年老土开始群舞飞扬了,不一会全组人就成了挖煤工的样子,于是纷纷带起了好几层的口罩,这时作为演员就尴尬了,戴口罩吧怕花了妆,不带吧,也会担心着千年老土吸到肺里会不会致癌,想了想,为了艺术还是用我这不吸烟的干净肺对抗下这千年老土!
第一天全组吸土12个小时结束拍摄。
转眼来到了拍摄本片的重场戏,当天是找了400多个群演,要一起完成一条纯打戏一镜到底的400人大战,可以想象将近500个人同时完成一个镜头的难度!
当天群演武行兄弟早上5点就快开始来套招。
当伟大的事情发生时,天气也总会显得不一样,当天的温度据不完全统计是43 度,而且我们所有人是在室外,直接感受到太阳的恩惠。
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有忧虑的,谁都没这么玩过,国内也没几个人玩过,大家都不知道能拍成什么样子,能不能行,而且我们只有这一天时间,还是日戏,必须赶在太阳收工前收工,时间非常有限。
所有演员到场后又和群演兄弟们走了几遍,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彩排一条。
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准确的词汇来形容拍这一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感受,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在夏天进入一辆暴晒很久的车内,在里面不能开空调,还要进行一场拳击比赛。
在彩排一条结束后,我发现我的喘息有了不一样的声音,大家看回放,找问题,然后开始正式来一条,当第一条拍摄结束,大伙继续到监视器那看回放,这时我开始了我的拉跨之旅:我默默的走到了演员休息区,我发现我从头皮到脚趾开始发麻,而且全身无力,吸不上气来,要很努力地高频率的用鼻子去吸空气,感觉空气离我有了些距离。
组里的工作人员非常照顾我,觉得我是中暑,帮我把铠甲和外套脱掉,又拿来了藿香正气水,让我缓一缓。
这时大伙也看完了回放,想抓紧时间再来一条,但我真的站不起来,也正好中午12点了,我就和导演商量,要不就先放饭,给我一段休息的时间。
这样连吃饭再加休息,这时已经快1点了,可用光时间大概还有三个半小时,此时我的呼吸已经顺畅些了,但还是全身无力。
导演过来问我:还行吗?
我站起来让服装老师帮忙把衣服穿上,说:来吧。
其实在当时那种状态下,根本没有什么演员的敬业精神或者个人的优秀品质,在我吸到下一口空气前,这些都是虚无的东西。
我只是觉得让500个人等着我,我很不好意思!
还有,导演给我画了一个文艺片男一号的大饼!
来吧,第二条开始!
祸不单行,在第二条的前半程,可能是我身体无力,反应慢了,群演兄弟的一个抬脚正中我面门,我当时什么都没看见,只听见“当”一声,我又倒下了,大家以为我虚脱了,纷纷围了上来,火哥赶紧拦住说:别围着,给点空气。
我躺在地上捂着脸说:这次不是,这次是疼,不知道谁给了我一脚。
就这样,连冰敷加休息我又缓了一会,准备再来一条,但我又发现我的剑鞘不见了,这下又在500个人中找剑鞘,时间不等人,空气中已经弥漫些消沉的气氛了。
只见道具老师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说:实在找不到了,拿个备用的吧。
没办法,来吧!
有时事情就是这样,当你什么都不想就去做的时候,这件事就成了。
当拍完第四条,我坐在椅子上大喘气的时候,听到了监视器那传来了欢呼声,我知道这条过了,导演高兴的跑过来握着我的手说:特别好,这条过了!
我面露苦色的对导演说:能换只手吗?
这只手刚才受伤了!
本以为最累的一场戏已经过去了,但老天爷总会提醒你,你的以为只是你以为!
这一场是我的杀青戏,剧情大概是我和罗老师被敌兵追杀,要穿过芦苇荡,跑过一片平地,再全速穿过大概70米长,胸口深的水,然后跑到岸上再来一段紧张对峙的文戏,当时我在现场看完环境就开玩笑:这不就是奥运会的铁人三项嘛!
但区别是我们要在铁人三项后再演场戏。
照例,先彩排一遍,先在陆地上做百米冲刺,然后再到水里做加速跑,这时就发现这种情况在水里想加速变得举步维艰。
就像你在游戏里被程咬金追了半天,又掉进了甄姬的大招里。
这一条全程大概十几分钟,彩排一条后,连罗老师这曾经的散打冠军都躺在地上喘着粗气,可见这一条下来对心肺功能是多大的挑战。
大概拍了五六条吧,拍到后面在水里是真的走不动了,水的阻力带来的难受度比水温带来的舒适度要大的多,只记得火哥在摄影机后面不断的给我们喊加油。
我才注意到火哥貌似年长的外表下,体力居然这么好,我们跑的每一条他也在跑,我休息的时候他还在拍别人跑!
难道最佳摄影的奖项这么诱人吗?
《午时三刻》讲的是一个全程奔跑报信儿的故事,和之前雅典那哥们做的事挺像的,马拉松这项运动就是为了纪念他!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2022年夏天全程奔跑的我们!
致敬《午时三刻》全组的工作人员!
这部片子是在我还没认识童老师、还没接触过这个团队之前就已经拍摄完成的,很遗憾啊没能参与制作。
但又很荣幸可以参加首映、见证这样一部敢为人先、拥有无限可能的片子上映。
在了解童老师团队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童老师是一名导演,仅仅是上了一小节公益课,就被其及团队无时无刻的魅力吸引至今。
是什么魅力呢?
或许就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个集体对某件事儿的一种坚定的坚持吧。
就像影片的情节一样,所有死囚都有相同的任务,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只有少数人敢于勇敢的去面对艰难的挑战,一路披巾斩棘勇往直前,在重重困难中挣扎、求生、结缘,最后在最艰难的关头选择共同面对,不计后果、只为完成。
这样的一份质朴的态度就足以令人动容,更何况影片的呈现还那么的精彩、生动、独具匠心!
说说我对这整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先声明一下哈,本人是个门外汉非专业人士,我的点评可能相对片面、主观,不过能够来到这个集体,目睹影视背后的故事,也是源于对我某件事儿的一种坚持吧。
因为是一群熟人的作品,观影这件事儿本身就会令我兴奋、期待,从而更加专注、用心的看完。
首先这是国内首部一镜到底古装战争片,这份敢为人先的创意和勇气就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特定的拍摄环境和现实条件,给整部片子都贴上“就算成片很烂也情有可原”的标签。
但实际上整部片子看下来我是有被带进去的,甚至说全程都在跟着摄影师的镜头一帧一帧的往前推进,生怕跟断了“一镜到底”的视觉效果。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督促了我看片看一半走神的行为哈哈哈。
其次是影片中故事线和人物的表达,因为有共同的任务而聚在一起,运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既要完成不同空间的人物链接还得给到观众一个清晰的视觉效果,这其中的难度恐怕只有专业人士亲身经历过后才有话语权,而我只配说一句:真的太牛了!
每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人物特点,不同的身份、背景、行事风格、行为动机,都在有限的台词和镜头中被完整呈现,这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编剧的功底足够扎实才得以实现的,但当然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湛演技。
在视觉作品中观众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直观的表达来接收信息从而产生共鸣,而我作为“熟人观众”,在看这部片子时确实是一点儿都没有出戏,都说看熟人演习容易笑场,但我更多的感受是钦佩、是情感共鸣!
最后我想说,这不仅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创意电影,更是一群热忱向上青年的诚意之作,它的意义不止于在影视界的影响或者票房的高低,更多的是在这个喧嚣时代还能秉持创作者心态的赤诚之心。
我相信任何一件事儿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过程和结果是不需要被定义的,因为我们都会为选择买单,每个人也都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它的商业价值和历史意义或许不是及时性能够呈现出来的,但它已经发生了,就代表它会持续的存在从而产生更多的意义,最后的最后,希望这部片子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让这群永远热忱的少年们有更多的创作可能和行为动力!
来自“圈外人”羊羔的真实感受。
观影后,2025.04.09记
很幸运参与了4.2日北京的首映。
影片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新颖且大胆。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其塑造的人物却都令人印象深刻。
一群被判死刑的囚犯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同时还被赋予了拯救家国的光荣使命,只要他们能点燃烽火就能重获自由。
但这无论对他们或是城中百姓而言都像是一场绝境中的赌局——没上过战场的囚徒,很可能刚刚逃离刑场,却又死在突围的路上;获得了机会的死刑犯,或许会为了一己私欲放下使命临阵脱逃。
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让每个角色在死亡面前都展现出了最真实的人性。
最终点燃烽火的三人,曾经的将军李牧,心怀大义但也曾经为心中的私欲而犹豫。
文弱书生蒋官文,胆小怕事却始终坚守信念,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猎户祝灵儿痛恨敌人,最初的目标就是为父亲报仇,心中小家胜过大家。
但当大仇得报,她看到故土的惨状毅然加入李牧等人。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鲜活且复杂,都在成长与转变。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成长。
非常推荐大家前往影院观看。
一镜到底是创意还是噱头?
我看到了一个电影工作者的顽强,说实话也看到过一些一镜到底的电影,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这部有点不一样,首先是战争片,不靠快速剪辑和画面的渲染大场面已经难能可贵了,居然还是黑白片。
已经超出了认知。
想我看过的七武士一样。
有种粗粝的质感。
一个中国版加里森敢死队的故事,加上一个不是太熟悉的朝代。
值得大家踏实下来好好欣赏。
#午时三刻 #电影#首映礼#春节档影评大赛 #周末 #过节礼物 #一镜到底拍摄 #蓝色港湾码头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超前点映、与主创团队导演及摄影交流的机会。
电影是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作品,拍摄难度极大,在如此紧迫的时间与不利的环境之下,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新颖且精彩的片子实属不易,剧中演员打戏很精彩,据主创团队透露,拍摄时期正是横店最热的时间,演员们可谓相当敬业。
电影节奏比较紧凑,而且是一镜到底,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扣人心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三位主要人物展现出各自的人格特点,各自的爱与恨、情与仇、信仰与怀疑,失望与坚定。
虽然各人都有各自的心思,但面对家国大义与百姓民生,他们都选择了放下个人的私心,携手奋战到了生命的最后。
午时三刻敲响的钟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许未必只意味着“行刑”,更传递着精神的不朽与信仰的光辉。
当狼烟升起的时候,英雄的故事总在时代的烟尘中,亘古弥新。
虽然团队很小,但真的很用心,也能感受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团队的每个人都做到了最好。
欢迎大家前往影院观看,也期待童导新作!
今天很荣幸能与导演童辉,摄像老师,编剧,主演们面对面,影片背后的故事更感人,40度的高温天穿着铠甲,演员中暑了,依然坚持拍摄,相当敬业。
整个影片很真实,打斗场景,涉水走路,主打一个真实。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我第一次观看,是种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在电影界并不常见,而《午时三刻》作为中国首部采用此手法的古装院线电影,无疑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在古装电影复杂的场景布置、众多的演员调度以及丰富的动作戏码下,实现一镜到底,对整个拍摄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协作默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镜到底,有点形式大于内容,能看出来借鉴1917,但是摄影镜头太晃了。城里的布景太差了,一看就是影视城出来的。服装道具还可以,可能是因为整体色调比较显质感。演员演技太差了,应该不是专业的,主要的问题是台词太差,语言很白令人发笑。角色不是很讨喜,书生太聒噪,女猎户太端着很脸谱,男校尉一脸苦大仇深太同质。叙述的技巧过于单一且直白,角色报幕一样把故事倒豆子全倒出来。以上是缺点,除此之外优点还是挺多的。点子和剧本意料之外的还不错,历史剧小时间段的展开很有趣,虽然大框上有点欠考虑不合理,但整体剧情起承转合一波三折,目标明确,队伍随之扩大缩小扩大。主角虽然不讨喜,但是人物性格鲜明动机明确,也都随着剧情展开而展开。配乐和音效惊喜,鼓点和笛子烘托紧张。那几个回忆和战斗的调度有点东西。
成本肉眼可见的低。四星鼓励。
只能说还行吧,一镜到底对电影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必要性。。围城后,将军让死囚突围去点烽火,称三次钟响没看见火后就杀家属。主角是妻女被害全城 没人帮忙,最后自己杀人的前军人,一个书生,和城外被杀老爸的女猎户。。中间很多人想逃跑。土匪还打算去点火。。最后前军人都打算放弃了,被书生感动,三人一起死在里烽火台。。。最后彩蛋是时间到了烽火没点,将军还是下令放人,,火着了但是城门破了,最后的抵抗好像也没用,那么点着烽火而死的人也就是为了希望而死,虽然这希望最后没用
#11th重庆青年电影展佳作!尤其是摄影和配乐,太有心意也有新意了,安排得很精巧节奏也很快,不会感到无聊。在青年电影展看到的最好的电影,主创团队很用心也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能看出团队的勇气和热忱,只是经费所限,难以创造出视觉奇观,剧情推动全靠周兵来了,感觉如果在故事上再有点反转和寓言性,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故市上而非手持摄影上。 ——4.12临海路演
打不起这一声声“恩公”听的我想死,好晕好晕,但是这一镜到底怎么拍的啊,总共也就转场了两三次?
作品平均不到4分的烂导演,一镜恶心到底!
真的很难看,避雷,快跑
最基本的技术指标还是要达到的啊
一镜到底的形式在和内容打架,为了形式所有人物都显得扁平,前史只通过台词交代,情绪烘托不上去,人物不入心,难以入戏
听起来就很难,宣传说是一镜到底的古典动作片,也是小类型,有些实验性质的小众艺术片。适合专业人士/资深影迷观赏。建议选座位置尽量靠后坐一点(部分镜头有些晃晕)。全片大概有7.8个剪辑点,不是真的一镜,但是这个成本条件做出来也是令人相当惊艳了。尤其表扬摄影师,电影最开始色彩为黑白,暗示着片中“岐城”众人物的的命运——没有希望,随着任务的完成,色彩逐步变彩,主角们用生命换来城池重生希望。也可能因为预算和拍摄时间原因,特效简陋,瑕疵不少,但有成为佳作的潜质。男女主角动作戏很棒,女主造型飒而帅,男配秀才演技需要打磨,还有台词略生,有点出戏。但总得来说是一部值得关注和推荐的青年团队作品!请大家去看爆米花电影的同时也给这样的小众片以支持,这是另一种类型风格的“哪吒”……
首部一镜到底的古装武打片,还是疫情期间完成的,不容易啊,值得鼓励。主创团队都很年轻,希望之后还有更好的作品。映后和摄影指导老师稍微聊了一下。我推荐给了他《大空港2013》,希望老师能看到啊,啊啊,啊啊啊
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剧情没有多少新意,特效过于五毛,这书生太吵吵了,不过导演以后可以说自己已经超越张艺谋了,就是这个故事,一镜到底,大家都觉得太厉害了。
林中大刀弓弩男女配合双打最高,开城门攻城器残骸荒地乱战第二,烽火台血肉斩和芦苇荡刺杀第三,回忆小屋Hodor密室斗黑漆麻乎看不太清……《1917》古装版伪长镜头致敬作,至少两战友杀出重围啊河边横尸遍野啊之类的感觉类似。动作戏调度确实很不错,文戏却直白过头有点尬,特别跟着主角负责大量解释情节的秀才角色真是神烦。虽然主色调黑白能掩饰不少穿帮,但开头就出现个装设备器材的铁箱当作古代医药箱还是有点过分。即便如此,作为小成本动作网大能玩出这种花样,还是得五星力荐
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古代的战争场面吧
这部片子昨日在北电展映交流,看后的感觉是,有粗糙的地方,但是节奏人物和画面都是渐入佳境的,沉下心来看完整部片子会为其中角色的抉择,悲剧命运感到伤感。也有在快节奏的逃杀当中,血与肉的暴力美学,甚至让我联想到曾经胡金铨导演的电影,很有风格,大逃杀和娓娓道来的悲凉底色,很值得看的片子。
中国首部“一镜到底”的武侠电影,很有意思,很震撼的,画面很独特,很真实。同时电影的色彩设计也很有特点,从黑白到半彩色最后全彩色。
5/10临海路演剧本太单薄刻意,演员也很生硬,书生这个角色本来可以塑造的很好,甚至都不需要改变什么,只需要让烽火没有被点燃至于一镜到底,我瞎几把看都看出七八处剪辑(采访环节导演说有20多处),这种一眼剪辑的观感真的很差,会让人反复审视一镜到底在这部电影里到底是作为噱头还是连噱头都算不上至于画面抖动,其实反而还好,感觉还没谍影重重抖总而言之,框架还可以,剧本往理想现实角度或者官场黑暗(类似投名状)角度深挖,演员情感更细腻,应该会是上限还不错的电影
比老谋子都大胆的一镜到底,用简单的故事来讲述一个古代抗争的故事。难得的古装动作片。
噱头挺大,张艺谋都觉得很大胆,但是不是看完1917就以为自己学会了战场长镜头,还差得远,宛如学生作业,再一看,果然网大班底,刚开场就让人无法信服这个故事,什么死囚跟一群傻逼一样?敌军也够二的,毫无逻辑可言,只能说拍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