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二代们草原驰骋的频繁呢,前有一个和四个,后来拯救嫌疑人,现在是普通男女😎这片的吐槽点太多了,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但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本,编剧的锅,没想到一查,好家伙,原来是导演。
本片一共展示了三对情侣的生活,其他几位还算正常。
女主整天忙到昏天暗地,但没见他给儿子作一顿早饭或者晚饭,可是她有时间去约会看电影呢。
老师告知了两次儿子有暴力倾向但她一直到剧终都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还在得知意外(假)怀孕后血气上涌一顿胖揍儿子,顺带一起哭生活不易。
工作中,面对提携后辈的老大哥兼好领导除了吐槽就是抱怨,甚至最后裁员面对留新人时冒一句我是80后这种幼稚台词(80后没惹任何人,导演!!
),哦,对了,她还进门就是一顿吼“为什么要裁我!
”,门甩得哐哐响。
可是作为一位播音出身还拿到了普通话甲等的人播报时能不能专业一点,你这可不是一个甲等播音员啊喂。
顺带一提女主的演技是全剧最拉胯的,我一度怀疑是位新人,结果一查发现作品还不少。
综上所述,大家都以为她很穷,但是并没有呢,编剧反手就掏出女主借了五十万给老公(两人在街上边走边商量借钱的问题,你背景音乐是鼓声干嘛?
大哥,咱能不能借鉴借鉴其他片子啊,实在不行拿过来直接用吧!
),是的,你没看错,整整五十万,我最初还以为只有10-20万左右的存款,结果吓我一脸。
除此外,还有久未联系的弟弟突然找上门到底是怎么知道具体房间号的也没交代,是打电话问老父亲了?
还是有其他渠道呢?
前妻后妻第一次相谈,那是谈话吗?
两人牛头不对马嘴,这几句台词确定不是看言情小说想当然的?
老父亲在成都生了病还要人家坐火车到深圳治,我就想问是什么病成都的医疗条件治不了非要跑深圳去?
还有,深圳145家医院(2021年)硬是凑不出来一个床位!!
律师的老婆问小孩有没有去大使馆办过签证,拜托,这么小的孩子能知道是什么是大使馆什么是签证吗?
想都没想秒答没有,竟然没有办过难道第一句话不该是“阿姨,什么是大使馆和签证?
”更何况,驻美大使馆在广州呀,大哥,不在深圳呀,每天那个瞎忙的女主没时间去的呀!
还有那热情把自家表哥拉郎配的老师、有了钱不存银行非要放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塑料抽屉里等等片段。
我就想问淘票票里到底是哪位神仙拍板投这部电影的?
又是哪路神仙通过审核的?
最后,我只想对导演说,能不能不要再打着女性主义旗帜了!
影片精准表达了身处中国的中年人群体面临的窘境。
中年人是最常害怕的也是害怕最多的。
害怕失去亲人、害怕突然的改变、害怕一切突如而来甚至早有预料却终究无能为力的局面。
而悲哀的是,即使面对这些却不得不继续装下去,哪怕每一个人都知道彼此在装。
其实都想得开,不是装给别人看的,却是装给自己的至亲、甚至装给自己看的。
中年人没有资格去做选择的,影片里,每一个人都在被命运推着走,被迫地防守,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抵御一次又一次来自命运的挑战和进攻,疲于奔命地活着。
他们每一个人到最后,其实都不是自己最初的模样,每一个选择,都是顺应当下不得已而为之的。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男女。
还好,到最后,还是给了大家鼓舞甚至希望:因为害怕,所以勇敢!
说得好,有希望,就是好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看了这部电影,发现坚持在大城市生活的外地人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倔强,这种倔强可能是要创出一番天地,也可能是在家无法施展拳脚被迫外出谋生,但不管如何,普通人在大城市立足的确不容易,特别是这几年,减薪、裁员、失业、公司不景气发不出工资,各种糟心的事情都让中年人遇上了,特别是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中年人无不是咬牙在坚持,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默默付出,默默忍受这个世界的各种变化和不公,有时候孤独得连一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就像电影里的铁蛋的问题一样,你们大人怕什么?
其实在大城市打拼的外地人特别怕晚上老家亲人打来的电话,怕失去,怕再也不见。
中年人怕是不行的,必须勇敢的迎上去,接纳,改变,与自己和解。
看这部电影之前,通过预告片以及宣传词,让我误以为影片要传达的是那种纵使人间悲苦但依然要坚忍顽强的活着。
所以我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去看看芸芸众生的苦难,去学习普通男女的乐观。
看完电影我才发现,影片里没有一个人是普通的,拍的是现实故事,却处处透着矛盾的荒诞。
李一甜,名中带甜,却全程苦着一张脸,直到结局我都没见她笑过,大概编剧设计这个名字就是奔着荒诞去的。
单亲妈妈,在带娃、工作之间疲于奔波,然后又遇上前任借钱不还、孩子上学没有学区房,老人住院需要人照顾等一列生活难题,镜头给到她的也经常是上班迟到、开会接电话、无故缺勤。
按照正常逻辑顺下来,我以为她会因为经常缺勤而被裁员,这样也会带给观众一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无奈感,更容易让人共情让人怜惜。
但是这部电影另辟蹊径,她确实被裁员了,裁员原因却是因为时代的眼泪,传统媒体的式微。
电台因为受众流失拉不到商业广告,所以即便她播的实时路况和天气预报这样还算有人听的栏目也会选择比她更便宜的新人来替代她。
她穿着全片最干练的服装,却毫无职业规划与危机前瞻,和上司的对话也通常是一脸懵加一头雾。
在专业上没有野心,也做不到无可替代,倒是拍出了不裁你裁谁的合理感。
与前篇的无可奈何连起来,制造出了一种荒诞的对比,她的上司跟她一起被裁,更添一层荒诞。
李一甜与现任男友袁方的相处模式也处处透着荒诞,他们的约会地点通常是电影院,看睡着的是她,看入迷的是他。
他俩的组合就是:一个看不进去文艺电影的文艺毕业生,一个解决不了自身法律问题的法学毕业生。
袁方,名字出自一句古代法律格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但他的名字却是倒过来的,不叫方圆,却叫袁方。
就像他的人设,明明是位法律专业人士,却行着违背法理之事。
一个律师还不知道怎么解除婚姻关系吗?
没有孩子的抚养问题,没有财产的分割问题,对方不同意他不会走诉讼程序吗?
上一段婚姻关系还没解除就开始下一段感情,是想承担婚姻过错方的赔偿责任吗?
他跟妻子刘雪解释说他们分居之后才跟李一甜在一起,可分居不是婚姻关系的结束啊,这就还是婚内出轨啊。
以律师的身份帮李一甜处理借款纠纷,最后变成了八卦聊天。
以律师的身份帮胜强处理交通事故纠纷,最后用的是网舆手段。
最后的最后,还能被刘雪以不合法的行为威胁到出国逃避。
种种行为建立在律师的职业背景之上,不可谓不荒诞。
职业上荒诞,情感上同样荒诞。
刘雪一说病了,袁方就回家了,这是还有感情对吧?
刘雪和袁方的这个家在镜头里给人的感觉是既干净整洁又有人间烟火,刘雪做得一手好菜,摆盘色泽都非常讲究,家里的装修陈设也可以看得出来文艺气息,结合袁方平日的衣着打扮以及爱看电影的爱好,他俩曾经应该是非常搭的。
这让观众产生了和刘雪同样的疑问,她到底哪里不如李一甜了?
刘雪得不到的答案,李一甜同样没有答案,袁方给她们的回答是“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
”“要是一两句能说清楚,这了断起来还这么难吗?
”所以他们的婚姻到底怎么了?
马怀德是喜欢上了更年轻的女大学生,那袁方呢?
除了莫名其妙的分居引发了刘雪一系列应激反应,我们观众窥不得前因也看不到后果。
角色说不清楚的事,角色之外的导演编剧能说清楚吗?
讲不清楚故事又让观众看什么呢?
最后的三十分钟,影片更是让荒诞发挥到极致。
在故事都讲不清楚的情况下,用大篇幅的蒙太奇和声画对位的剪辑手法凑够了时长。
这部影片,说它是文艺片,但通篇没有半点艺术性,说它是剧情片,却处处都是情节的裂隙。
或许着这部影片换个名字会更好,荒诞男女或者孤单男女。
全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一甜对弟弟胜强说的:“世界那么大,我觉得好孤单”。
最爱自己的妈妈已经不在人世,这是李一甜的孤单。
明知女儿又要带娃又要工作忙不过来,不留下来给女儿搭把手,明明帮忙送个娃接个娃就能缓解影片开头的很多问题,却以不愿添麻烦的理由离开,这是老父亲李发祥的孤单。
明明被人爱,有爱人,却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不得不离开,在离开的过程中泪如雨下,却没有人知道他为何流泪,这是袁方的孤单。
明明活得很通透很理性,却莫名其妙被假大空的诗人骗走所有存款,甚至想跳楼轻生,这是任爽的孤单。
马怀德夫妇倒是不孤单了,他们因为怀上了孩子,抑郁症也没了,债务危机也没了,破产都能开饭店了,生活的所有问题都奇迹般地迎刃而解了。
影片通篇让人恐婚恐育,最后五分钟又对恐惧的观众说,你们别恐惧了,生个孩子就能解决疾病、破产等所有问题!
怎么能说不是一部荒诞的现实主义大片!
成年人,也许也如电影名字一样,这世上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成年人,都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也时常会想,这糟心的日子,过的我好害怕。
我才八零后啊,怎么就成老人了。
世界那么大,我却好孤独。
风华正茂的我们,怎么过得一地鸡毛。
最后也希望我能“因为害怕,所以勇敢”。
现在小孩的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成年人,好好活下去吧。
挺切题的,写“普通男女”的生活。
怎么形容呢?
用刘震云的话讲:“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大人的世界,尤是。
长辈-生老病死/女主-失业裁员/男主-负债借钱还有金融诈骗、离婚失恋、底层生存.....糟心事没完没了,人生不如意十八九,这年头谁都不容易啊,当然也包括上补习班就没法玩游戏的小朋友,苦笑。
拍的不狗血,巧妙且流畅,笑点也不少,更多是与自己的无声对话,扪心自问。
害怕失败吗?
害怕告别吗?
足够勇敢吗?
足够坚强吗?
自己与生活,和解的了吗?
嗐,谁知道呢,凑活过吧。
亮点还有很多,夸完了说几个槽点。
电影里的男主创业上市,身家百亿,投资了娱乐业破产还装大款,我怀疑在内涵什么。
电影里的弟弟来大城市,跑腿外卖,钱存收纳盒里,攒下的钱不娶媳妇要养姐有点离谱。
电影里的父亲让人血压飙升,胃病还喝酒作死,虽然处理成吃了半辈子过期食物节俭惯了。
....主要是城市里“不好留”人群的画像,土著居民和安逸人士,这些普通人可不这样。
普通男女基础上,应该再加几个字:“(都市)普通男女(社畜)”社畜曾经曰过:“我太难了,心累想哭,可日子还得过,将就着将就着,不也过去了嘛。
”
釜山电影节也不算太水的电影节吧,怎么把这种片子给放进去的。
不是用了特殊的画幅用了慢节奏的镜头就可以让一部片子成为文艺片的。
用文艺片的镜头感觉拍商业片的节奏只能是稀碎。
一方面是镜头又希望有文艺感,一方面有和一个电视剧似的事儿接着事儿节奏巨快。
同时他这个想要往文艺感上凑的画面也一点都不好看,甚至充满了矫情。
说是说普通男女,可一上来这公司就上市了,还有一个是那么仪表堂堂的律师,大家还都在深圳住着那么好的房子,唯一的弟弟还在送外卖方面天赋异禀才来几个月就能跑单王,这哪儿普通了,各个是人才啊。
整个片子里还充斥着各种硬煽情,就用音乐和演员的情绪加大特写硬往上煽情,而且这种硬煽情的点一个接一个,这导演是不是还真挺适合拍电视剧的,拍出来老年人一定爱看。
结尾就更离谱了,本以为女主回到故乡,也算往现实靠一靠,可就因为孩子虚无缥缈的一句话赖也要赖在深圳何必呢?
整个片子电影感最缺失的片段,就是片尾那块女主回答儿子的问题,回答了洋洋洒洒快十分钟,把片子里每一场重要的情节全串起来了,在这儿自己解说自己电影呢。
还有对女主生活片段的快速剪辑,以及全片大量出现的同样手法,如果这种手法在片头交代人物的时候出来一次那确实很漂亮,但如果反复出现,我真的要怀疑这个导演水平是不是太次了。
同时离谱的还有结尾,提出了那么多麻烦,那么多问题,不解决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钱也不用还了,小学也不用上了。
整一个糟糕的作品。
唯一我觉得整个片子里还有点艺术感的就是女主闺蜜说她被骗了和黄磊演的骗子大放厥词的那段,剪出了一种讽刺感,尤其是黄磊演技背后那个大大的钱字。
2023-11-3看
电影以情感为主线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短短一个影片真实地描述了单亲、抑郁、失业、破产、北漂等新一代年轻人的人间百态,故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演出了人生酸甜苦辣咸,百般滋味,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会使人产生共鸣,让无数本想逃避现实的人,获得了直面生活的底气!
现实世界有着更真实、更真诚的,对幸福的渴望。
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过得一地鸡毛的时代只有勇敢投入生活,才能绽放精神的力量!
电影主题感非常鲜明,脑子里突然豁然开朗,感受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唯有努力向前才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与生活和解!
与自己和解!
>。
电影演员都是实力演员,主色调还是比较压抑,有些苦涩,里面有几幕如过生日,戴面具等真的有被吓到和震惊到!
印象很深,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还好结局是好的!
我只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普通人,健康快乐最重要‼️
说实话,电影立意是深刻的,对80后一代在都市打拼面临的困境给予了群像式的素描。
我们本以为那个心驰神往的现代化城市是自己赢得成功的梦想之地,却不曾料到它也可能成为走向失败的梦魇深渊。
电影通过人物关系的交织纠葛,展现出这种失败是多维度的,不仅是事业职场的淘汰,还有家庭、爱情和友情背弃。
对此,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挫败感,用流行语说,内卷无处不在,躺平迫不得已。
换个角度看,电影是对一部分都市80后躺平与内卷现状的追问与反思。
遗憾之处:这样的故事若作为文学作品是恰如其分,若拍成电影,就容易陷入不够商业的尴尬,通俗点说故事观赏性不足,戏剧冲突差口气。
特别是电影所聚焦的那群正在遭遇“失败”的都市人,我想,现实的艰难已经让他们千疮百孔、近乎麻木了,大概率是无心也不愿在观影休闲时再重温这些不堪的。
电影结尾给了一个“天无绝人之路”的答案——与自己和解,改变对城市的认知,但从观影体验看,镜头有些蜻蜓点水,使得这个答案显得虚妄而模糊,与都市给予的失败打击相比,力量是微弱的。
PS:客串的几位明星倒是挺意外,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对故事的作用是重要的,分别代表了城市的一类人,演出了光鲜亮丽的都市所被遮蔽的灰暗面。
最后还是想说,是个好故事,若观众能静下心来,是能从影片里照到自己的镜像的。
但按照观众的审美趣味来说,这个故事在电影化叙事上差口气。
让我想到最近很火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其实是类似的主题,但故事就是讲得精彩,还不乏深刻,引发探讨与热议,这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电影很写实,不褒不贬人生其实没什么意义,过就完了。
二婚男,分居男,二婚带娃女,分居女,拜金上位老夫少妻女这个故事应该不难猜二婚男事业成功找了拜金女和结发妻子离婚,后又破产,生活一败涂地二婚女找了这个已婚分局男,该男子是律师有钱有未来想带二婚女出国定居 二婚女不想去,分居女就可怜了 爱的死去活来本来说好的离婚,但改变主意不离了,天天闹。
拜金女上位但是二婚男破产所以结果也没落着好。
整个釜山电影节期间看过的最失望的电影。关键还是入选的唯二两部国产剧情长片其中之一……原本满心期待,结果看完只觉得丢脸想灰溜溜逃走。整个剧情苍白又无力完全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演员提到女性主义这个词,不知道导演对女性主义有什么误解,反正可怕的是我这个女性看完完全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共情的点..2202年了导演难道觉得用那些黑底白字,不合时宜的矫情台词以及狗血剧情的堆砌就可以打动观众了吗?
我们都是普通人,累了就休了,休息够了就继续前行,不内卷,不内耗,好好爱自己,做自己的铠甲,勇敢向前。
无法理解电影中这些角色的行为,他们的脑子完全不是正常人的脑子,就别提什么普通人了。创造者完全不了解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种靠想象力和新闻话题强行编出来的故事,实在是很难让人共情。
分数这么低,却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紧接地气,毫不掩饰。
Eating too much is not good.
看恶心了居然
为什么要把四十集家庭电视剧搬上大银幕?我为坐在第二排的十几个老外感到尴尬。只能说观众们素质太高了,竟然还给了掌声,难道这是对中国电影的怜悯吗?
一个周末看了两部张国立电影。刘雨霖好像有种“现实主义焦虑”,拼命往剧本塞各种矛盾,但解决得都过于轻易,缺乏回味。除了父女关系一条主线能看出人物成长之外,其他线索都可以无限敷衍下去,变成一出连续剧。
这只能成为一种局部现状陈述,并且没有太提炼出来,尤其是结尾,喊喊不怕的口号就结束了吗?
有房,有外遇,管这叫普通?
看了这部电影心情很复杂,我们总在生活里追寻意义与答案,但生活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且行且珍惜
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父母远嫁啊,你以为你给了他全部的爱,你以为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可是聘者妻,奔者为妾 得到的太容易就不会珍惜
3.5星,其实主题和故事是不错的,想展现中年人的辛酸与不容易,但是导演的功力有点欠缺,拍得像个二流的电视剧,有点糙又有点油。牛莉都开始演嬢嬢了,时光飞逝啊。黄璐说还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让人想到《重庆森林》。另外,演的最好的不是男女主角,是王佳佳和段博文。
不是普通人的生活
虎父惯犬女,真没想到这么空洞矫情,刘震云还好意思露一脸?黄璐这表演也是一言难尽。
这部电影讨论的话题太真实了,可能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或者是身边人的故事,一定会有共鸣。从小城市一路打拼奋斗,终于实现梦想中的美好生活,但一切又都幻灭的太快。在理想、爱情、亲人都纷纷坍塌的时候,是不是还能在坚持一下,在从新回到起点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勇气重新开始。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如果有什么不满意,就看看别人的生活,也许能找到一些安慰。
三观不正啊
片如其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许女性会有些共鸣吧
还没到深刻体验感同身受的年纪不过有句话说的挺好 报团取暖罢了
普通跟难看还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