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剧透,慎入。
他是月光他是警察他是方木这是我从高中开始喜欢的小说,拍成了电影,看完了总想说些什么。
这部电影如果要打分,我会给他打两个分,一是作为普通观众,这是一部可以到八分的电影。
二是作为一个原著粉,我给他只能到六点五分。
首先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这部电影很良心,主旨明确,故事清晰,情节紧凑不拖拉,人物个性鲜明,结尾曲也不错,每一项都可以拿到七分以上的高分。
但,作为原著粉总是矫情的,这套答卷,我不满意。
不能说它毁原著,反而,它很好的抓住了原著的主线,每个案件的还原都是不错的,对原作的主题也把握的很好。
它对我来说最致命的缺点,是人设和对高潮的改编。
当然,人设不关演员的事,演员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都是在线的,问题在导演和编剧的改编。
一本小说的灵魂就是书中的人物,如果这个灵魂变了,那这个小说也就变了。
城市之光作为心理罪系列的最后一本小说,整本书的主线是以暴制暴的对错,而伴随的是主角方木的升华,整本书有三个高潮,一是任川案,二是亚凡案(这也是曾让我一度不愿意再去碰这本书的原因),三是方木之死。
而这三个高潮,全都把最让人入迷的地方改了,这不能说是导演和编剧能力不行,而是导演想把城市之光拍成一部没有上没有下的独立电影的副作用。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雷米大大发的微博说,这个导演一看完这部小说当时就两眼放光,激动的说想要把这本书拍成小说,但我觉得他是以一个导演的视角来看这本小说的,他看的是书的主旨和理念,而以书迷视角,对我来说里面的人物都是迷人的,他们一系列的变化成长,都是他们性格所形成的原因,我不会将他们独立出来,单独拍片,因为这样就变了,不一样了。
好像有些跑题,下面言归正传。
首先是本书第一个高潮,任川案。
这里是一个观念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接连的三个案件的舆论导向都是偏向城市之光的,甚至,警察中也是如此。
而对任川(在书中是法官),一开始警察对他也是嫌弃的,但随着了解的加深,人们发现,任川并不是想象中的恶,他也是身不由己,他也只是一个怕死,到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当做坏人的普通人。
是任川的死,激发了大家对城市之光的思考。
而这段剧情最精彩的在于,方木在爆炸发生后,满身灰尘的冲进街边网吧的爆发。
一句你们都是凶手,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但电影里,这段却没有了,真的很遗憾。
第二个高潮,亚凡案。
对于亚凡之死,简单的亚凡案三个字根本无法形容这种悲伤。
亚凡这个角色贯穿了心理罪这个系列的小说,本来就是单亲家庭,母亲还死于大火之中,后来去了孤儿院,孤儿院还面临强拆,她把方木当稻草,方木当时却不会处理这些。
最后她一个人坐上了火车,孤身一人流浪。
被轮奸,破罐破摔的厮混街头,却在最狼狈的时候再遇方木。
一句我们结婚吧,从一开始的别扭性格,吃米楠的醋,到后来被光一点点照亮,然后戛然而止。
当时看到亚凡死后,方木收拾房子,看到亚凡留下的纸条上面的字时,心是揪着的疼。
再抽烟,就剁手。
六个字,好不容易快等到的幸福,命运真的是不善待这个姑娘。
而影版...对不起亚凡。
这里也是我对影版最失望的改编,没有之一。
三,方木之死。
全书最后的高潮,原作中的这段,悲壮,却不激烈。
从第七个读者到城市之光,方木经历了太多。
从大学的第七个读者案,看着女友在自己面前被砍头,舍友,凶手和救下自己的舍管被活活烧死,最后患上了ptsd。
到画像案,挑战自己的凶手杀死了自己舍友的女朋友,烧死了自己最敬爱的老师,最后亲手用子弹打穿了凶手的头。
到教化场案,自己认识的善人孤儿院院长以前做过一个可怕的实验,最后在自己面前跳了楼,自己却拿最后的获利者没有办法。
孤儿院被拆,恩人的女儿也失踪了。
再到暗河案,认识多年的老警察的女儿被奸杀,砍了四肢下体塞了东西被送回来,只因为惹到了一个贩卖女童的组织。
老警察也因为想报仇而被陷害后来死在监狱中,三个一腔热血的警察为了救自己而被永远的熔铸在了钢锭里,哪怕之前他们争执,闹过各种不愉快。
自己以为是兄弟的警察,是组织派来的内鬼,被派去组织的卧底为了保护一个小姑娘无声的死了,死前还紧紧的握着自己的枪,而那个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被糟蹋的医生都感到愤怒。
一个单纯的农村青年被斧子爆头,而她的姐姐,一个心思单纯,又挺爱美的农村姑娘,亲手杀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变成了一个失去生存意义的人。
自己几次摸到真相,却发现这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暗河,所有的一切,只能自己解决。
这是多么惨痛的一路,这一路走来,他有过消沉,有过迷茫,有想过放弃,也有过沉默的爆发。
他怒吼,他哭泣,他经历,他成长。
他没有因为这些事就放弃什么,他依然会为一个半路抢劫他的怀孕女人开好房间,让她睡个安稳觉,吃个饱饭,并给她借钱打胎,帮她从人渣男友那里拿回身份证和父亲的遗物,还帮她疏导,让她可以再回到学校,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这,说的就是米楠)。
这就是方木,这一切汇集成了城市之光中的他。
他不是太阳,他是月亮,在城市之光之前,他是一轮新月,明亮且锋利,在黑暗中升起,却也会在你指他的时候割掉你的耳朵。
而方木之死则是他的升华,他变成了满月,变成了黑暗中最明亮的光,他照亮了所有人。
书中没有电影中激烈的打斗,江亚是个沉稳的猎手,他的所有出手,都是一发既中,他会做好所有的调查,然后不留失误的一击完成。
而方木,抱着必死的决心,只给了十年的兄弟一条两个字的短信:七天。
然后便录下录像,从容的走上了一条尽头是死亡的路。
一切都决定了,他断的,会是自己的手指,而也只有真正的被江亚以为的死亡,才会让最后的录像带成为破敌的箭,击穿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江亚。
而录像最后,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最后,”方木盯着镜头,表情突然变的局促嘴边绽放的微笑中是深深的不舍“米楠…”室内一下变的安静,警察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杀人者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所有人都把视线投向了死者最后的牵挂。
方木的脸色渐渐变的潮红,嘴唇颤抖着,似乎有千言万语汇集在胸腔里,却不知从何说起。
米楠屏住呼吸,怔怔地看着那个从视死如归中骤然变得羞涩不安的人。
然而,没有嘱托,没有情话,甚至没有祝福,方木只是无声的看着镜头,眼中渐渐泛起泪光,最后,笑了。
“就这样吧。
”米楠…就这样吧。
这也是从暗河到城市之光这条感情线最好的情话。
而电影对这些的处理,还是挺失望的。
加了段打戏,简单的:米楠,就这样吧。
还有最后强行圆满的结局。
一下让这些都变的太单薄了。
最后说一下人设的塑造,最满意的是江亚,虽然仍有瑕疵。
方木的形象一出场我就失望了,方木一点都不是这样拽拽的,他也不会刻意装成一个混蛋,他的故事,常人不会理解。
米楠,刘诗诗是把少女的可爱劲演出来了的,但没有了之前的故事支撑,这段感情线太单薄了。
魏巍,小说中真正的boss,一切的源头,也是最后救了方木的人,一个复杂又坚强的女人。
在电影中却只是个普通女人,让人失望。
杨学武,在电影中是把书中的杨学武和邰伟合成一个角色了,但也太单薄,太边缘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总之这部片子有优有劣,视角不同得出的东西也就不同,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了的,有喜有泪,节奏也不错,最后主旋律的爆发做的也比较优秀,但我的看法还是,心理罪并不适合但拎出来做电影,要做,就做一整套,这样,才算给书中的所有人一个交代。
不管如何,还是要谢谢徐纪周导演,他用心的将我喜欢的小说拍成了电影,没有胡乱改编,哪怕再重口的案子也都还原到了荧幕之上。
希望一切可以更好吧,最后以原文中录像里方木的那段话结尾吧。
“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个城市已经因为‘城市之光’改变了很多。
对于我们来讲,也曾经动摇过,‘城市之光’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在法律之外,杀人是不是唯一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办法?
江亚做过的事情,我也曾经做过。
但是我想告诉这个城市里的所有人,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信仰暴力,只会带来更惨烈的暴行。
”方木重新面对镜头,面色平和,目光纯净,宛若初生的孩童“如果这架天平从来就是倾斜的,那么,就让我当一颗砝码吧。
”
个人觉得影片当中除了探案以外更喜欢的是它表达以暴制暴不可取,网络暴力,语言暴力…等都是值得看过之后思考的会有剧透,不喜欢剧透的豆友们慎入看了五点二十的那场,果然没有失望,影片开头米楠旋转木马到到摩天轮上抓凶手,恐高的我很佩服,而后紧接着“城市之光”连环杀人,查案的时候米楠这个角色认真负责,中间穿插着一些感情线给这部影片带来了一些温暖的气氛,刘诗诗这次的角色演绎非常完美,我非常喜欢这个米楠江亚真的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不过自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以暴制暴,现在道德的最高点做着违法的事。
是一个很克制的人,在审训的时候,方木的话和魏巍说的让他的情绪一度奔溃不过最后很快的转变过来反击方木,聪明至极,他的加入让整个案件进展很快,从廖亚凡被杀害之后一度低沉,米楠的劝说,这里我感觉案件陷入了瓶颈,直到咖啡店向学武开枪案件又一次达到了高潮看了以后我觉得江亚如果儿时父亲没有虐待他,后面以他那么能力完全能做一个为社会贡献很大的人,他会有一个很不错的事业和家庭,说不定他会成为警察,和方木做好朋友,好搭档,用合法的手段做最正义的事惩罚最恶的人希望老师们多一些耐心教学生,差生优等生都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希望儿女们知父母恩,她们养大大家很不容易,知恩图报,当你做了父母的时候你才懂得她们多么不容易,大家都在长大父母渐渐老去,希望当父母老了的时候也能向她们对待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多一些耐心和体谅希望大家不要隔着屏幕对着别人进行言语攻击,伤害了别人,不要做影片当中所谓的“城市之光”,充满爱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够追寻真像而不是盲目跟风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希望大家生活愉快💓
看完我给打三星 案情交代清楚了 没有出现删减或胡编 但邓超的方木太老 文琪的廖亚凡太小 总有种怪蜀黍诱拐未成年少女的感觉 两人25岁的年龄差可以作为父女了 因为是电影 方木 廖亚凡 米楠的前生今世讲不明白 只能瞎编 编的不好 还有装植物人教唆江亚杀人的魏巍 活活让林嘉欣演成了陈海 江亚作为孙普的替代者 魏巍才是江亚杀人的教唆犯 如果她只是个躺在床上的植物人 试问她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体现江亚重感情?
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千呼万唤始出来,几经波折,光,终于在1222这一天到来。
每一次发布新剧照或者预告自己的期待值就upupup狂增。
果然,它没有令人失望。
整部电影一点都不拖沓,信息量丰富,案件形式多样:为师不尊,为法不德,为子不孝,为老不善,几乎没有可以眨眼睛的时间。
这些贴近生活的剧情让人很快就能放下浮躁的心,静静观赏。
几位演员表现的非常到位,要赞美所有主创!
影子的感情戏真的点燃了我的少女心,感觉温馨极了。
铺垫都是恰到好处,虽然到最后有被剧情而牵引的不甘,但这恰恰也是不辜负我所期待的表现。
这不仅一场视觉盛宴,还是一场对于人性的思辨。
"作为律师让我告诉你,这世间的一切皆可交易,权利、欲望,还有你们念念不忘的正义。
只要压在天平一端的污垢够多,就能让另一端所谓的公平失去重量。
可这一次,被放在天平上的是我,面另一边是手指轻轻触屏的力量,你的选择代替了法官,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城市之光。
"这是原著中律师的话。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里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律师的案件。
每一个投票的人都是杀害任川的凶手。
每次案件发生,都有群众拿着手机摄影的细节,争先恐后拿下最清楚的镜头,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看见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消逝。
虽说有些夸张,在爆炸之前还"坚贞不渝"的摄影,看起来有些可笑却也反映了现代人的一些病态。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的生活变得智能化,物质化,娱乐化,负面新闻还层出不穷,人性的善良一次次被挑衅。
任川的死,是所有人造成的,可见网络暴力带来的极大危害。
语言,可以治愈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
当你躲在一个ID后偷偷笑着,发出那些不用负责任的评论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你正在伤害一个人呢?
"城市给他新的生命,新的生活,给了他心爱的女人和稳定的感觉。
所以,他希望这一切好。
"这句话出自江亚之口。
方木与江亚都爱着这座城市,只不过一个选择用法律维护正义的方式,一个选择用暴力取代公正的方式。
方木说:"但是我想告诉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以暴制暴,信仰暴力,会带来更大的暴行。
"城市之光的江亚像是江户川乱步笔下的怪盗二十面相,在所有人看来是除暴安良的大侠,只不过他们用了自己的方式判决那些该死的罪人。
尽管江亚被抓住了,怪盗二十面相也被绳之以法。
但城市之光永远不会熄灭,怪盗二十面相也是不会死的,他们最初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公正,为了让所有人各得其所。
而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它时刻告诉你,你想做的任何一切都得有个度。
你可以善良的无边界,但绝对不容忍邪恶的无底线。
"警察就是照进这座城市的光,不管他照到多么黑暗的角落都改变不了本质。
"最后的彩蛋让压抑着的泪水迸发了出来,配上李健纯净的歌声,想要为那些在黑暗中守着光明的战士打电话。
我们的城市这样安定,这样充满柔情,有春花,秋河,细雨,暗香,就是因为背后有着这样一批默默无闻坚守光明的人——人民警察。
向他们致敬!
雷米说:如果你曾奋力点亮这个城市,那么,你就是那缕光。
警察是城市之光,很多人也是,方木是个代表。
之前路演有这样的活动:99位各行各业的人点亮东方明珠,同样感动。
而我呢,是一位普普通通学生,但是我也有微弱的力量,我会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城市更加温暖。
感谢这部电影的诞生,感谢导演的不懈坚持,感谢众位主创的倾心表演。
让我受益匪浅,也让很多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不仅是要感谢,这部电影还会让这个城市的人更加努力的为这座城市点亮那缕光!
"眼前又灯火辉煌,繁华里人来人往,悲欢离合又在上演,这才是应有的模样。
"
作为一个吃完饭后的消食电影,我觉得可以给一个佛系及格分。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就是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疯狂作案,警方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
由于我自己没有看过原著,再加上认可邓超之前在烈日灼心中的表演,还有阮经天在海报上的油腻小造型,我个人觉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这个电影看过之后,感觉缺点还是有一些的,我把它们归咎于导演个人的水平不够。
首先人物给我一种不丰满的感觉。
其次破案的过程交代不够。
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罪犯对全体警察智商上的降维打击,而且是因为警察笨而不是罪犯太聪明。
造成这种效果是因为导演早早地将江亚(阮经天饰)放在了明处,之后要做的就是寻找证据。
这个电影没有足够的时长制造悬念,选择这样一个小的切入点我认为可以,但是这个给杀人犯寻找杀人证据的过程我认为交代得不够,很不够。
(以下超强剧透,从开头到彩蛋)影片一开头中学老师和“不孝子”死掉,方木(邓超饰)发现凶手针对的是自己,然后逐一排查老同学,最后把怀疑的目标定在江亚身上,并在那时就已发现江亚的老婆手指动了一下。
之后,江亚略施小技,骗过了警察并炸掉一个街区,警察直升机都派来了,但真正能做的,不过就是刘诗诗在镜头前举牌子??
exuse me?后来方木让家里的小女孩不要再去热带鱼店,多告诉小姑娘一句理由“我认为江亚有杀人嫌疑”,或者其他什么方式把小姑娘说答应了,能怎么样?
这人物看来是暴躁性格……果然只过了一天,小姑娘就被江亚开车带走,直挺挺地死掉了,发现尸体时江亚又在几米远的地方,这下终于可以把阮拘留了……又可以搜查江亚的家了……但是,警方一无所获??
exuse me? 难道不该多交代一下江亚是如何开车带走小姑娘并且避开一路上摄像头,如何杀死小姑娘并没有发现任何凶器的,如何搜查家里却没有发现那么大的一个地下室?
只靠刘诗诗进来摇一摇头,就告诉了我们“警方束手无策”,我们怎么知道是警察智商太低,还是罪犯智商太高呢?
还有之前江亚调虎离山炸街区,真的一点点线索都没有么?
就算没有,多说说为什么没有,也不浪费多少时间吧?
看完之后,只觉得导演和编剧在逻辑上太跳脱,本来这种破获连环杀人案的电影,逻辑上是要环环相扣的。
破案的人,一定要冷静地分析,而方木貌似淹没在自己的情绪里了,刘诗诗忙着带恋爱线。
理性的分析,除了通过排查老同学发现江亚的嫌疑,之后就可以说是没有了。
最后方木发现无法对抗江亚那智商上的降维打击,于是决定……那就把敌人的智商拉到自己的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他。
然后我们迎来了本片最大的亮点和悬念,相信我这一生都无法忘记。
方木钓鱼执法,口含避孕套设计吞掉江亚手指,并让江亚把自己杀死,希望警察在找到自己尸体时可以将江亚捉拿归案。
为了避免猪队友这都找不到线索,邓还专门录了个小视频,提醒大家注意解剖自己的胃。
真不愧是艺高人胆大,方木做到了,并且在和江亚的打斗中凭借出色的口技将咬下来的手指弄进了避孕套中,吞到了胃里而且没把自己卡死。
最后警方又一次搜查了江亚的家,这次发现了鱼缸下的地下室,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方木。
下面如果我如果又想问,为什么这次就发现了江亚家的地下室,上次来就没发现呢?
会不会有人想打我?
我也不是揪着这些细节不放,我知道拍电影和拍《重案六组》不一样,不会交代到所有细节,但是如果像这样省略掉很关键的部分,可能导致的就是这样荒诞的效果。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人,但是我觉得好的作品,从头到尾看下来你觉得很顺滑,情绪很自然地被带动到。
但是这个作品制造出了一种卡嗓子的效果。
导演想在破案之余还想讲一个更深的主题,就是信息时代下的道德绑架和舆论压力的影响之类的。
但是导演采用航拍城市发出一束束红光,还有地铁上广场上的人群低头看手机,在一个很low的网站界面上投票票死谁,又感觉很不贴近时代。
也许看过原著的可以接受这种设定,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和我接触的城市相差甚远。
这部电影真正感动到我的地方,是影片最后的彩蛋。
看到人民警察牺牲“送英雄回家”那一段,眼泪直接就下来了。
但是就这个电影和这个彩蛋来说,感觉说得不像是一拨人呢。
正如其他影评所说,导演努力讲一个故事,但是讲完故事和讲好故事是两回事。
光要有光。
这是我最近常说的一句话。
《创世纪》第一章第3-4节写道: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光真的是好的。
明亮。
温暖。
普照大地。
生机勃勃。
它滋养万物,也制造阴影。
而影子,是我们最初对于世界延展出的想象。
我一直都迷恋影子。
小时候,常常在黑暗的房间里,把玩具人偶放在一支打开的手电筒前,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对面的墙壁上。
让他们相互打斗,或是默然肃立。
在光圈中,这些高大又沉默的影子让我兴奋,同时浮想联翩。
光为我制造了这样的梦境,让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单调又枯燥的生活中,有了些许放肆的可能。
这种冲动延续到我长大成人。
开始写作之后,我就决定要写一部关于光的小说。
于是,就有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动笔之前,曾经和我的编辑刘玉浦先生聊起过这个创意,他很严肃的告诉我,你写的已经不仅是小说了,而是寓言。
动笔之后,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是光?
谁才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光?
最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
因为,作者提出问题,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直到徐纪周导演从北京跑来沈阳,直截了当地提出,老雷,我很喜欢,给我吧。
我当时莫名其妙地想起一句台词:悟空,你不要这么猴急嘛。
你喜欢它什么?
光这个概念。
他补充了一句,以及光所代表的价值观。
这是个容易兴奋的家伙,手舞足蹈地开始表演书中的某个人物。
据说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刚刚出版的时候,恰逢他在重庆拍戏,直接杀到重庆出版集团,抢先搞到一本样书。
阅毕喜不自胜,当即调来几个演员现场表演书中的某个片断。
我看着面前这个神经病,不由自主地被他感染,心里说,好吧好吧。
徐纪周是喜欢直来直去的人,我同样不愿意磨磨唧唧。
所以,合作事宜很快就敲定。
之后就进入了漫长而艰难的筹备期。
题材敏感,改编难度大。
导演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直到几年后的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老雷,知道安乐么?
我:不知道,我知道安利。
他报出一连串如雷贯耳的电影片名。
我说我靠,成了?
成了。
兴奋劲儿过了,我才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好在有安乐和江志强先生保驾护航,项目的进展还算顺利。
江先生运筹帷幄,码盘子,谈演员。
徐纪周继续完善剧本。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颇令人崩溃的时间。
26万字的小说要压缩到合理片长的体量,要展现案件的同时保留塑造人物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审查等因素。
在导演的工作室抽烟抽到头昏眼花,聊故事聊到大脑短路。
我:导演要不咱拿掉几个案件吧?
导演:不。
我:靠,你看哪个作者主动要求删减原著小说的?
导演:我不!
最终,这个倔强的神经病完成了剧本。
同时,江先生也请到了国内犯罪题材电影中最强大、也是最适合的演员阵容。
2016年8月,电影正式开机,彼时恰逢我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
导演专门跑来沈阳看我,还带来了电影的美术资料。
这份礼物并不贵重,但足以安慰低谷中的我。
光,就在前面。
他和江先生的团队给了作者应有的尊重。
对影片拍摄的整个过程我都了如指掌。
接到导演源源不断发来的剧照和片断,整个电影在我心中渐渐清晰。
11月底去探班,并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当演员的经历。
卸妆的时候,我想,出过书,拍过网剧,拍过电影,当过演员——老雷你可以可以。
2月开发布会,见到聪明又诚恳的邓超、温婉又大气的刘诗诗、帅气又谦和的阮经天、优雅又豁达的林嘉欣、多才又低调的余皑磊、幽默又体贴的郭京飞。
他们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方木、米楠、江亚、魏巍、杨学武和任川。
那道光已经触手可及。
虽然经历调档风波,但是徐纪周导演和江志强先生的坚持还在,打造国产犯罪题材电影新标杆的热血还在。
光,迟早会来。
12月9日,媒体点映会。
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第一次呈现。
我坐在放映厅的最后一排,看着银幕一点点亮起。
124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我看到了五年来无数人的心血和坚持。
我是小说的原著作者,但是当一幕幕高度还原的场面出现在眼前,我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的起伏澎湃。
点映结束。
徐纪周导演问我,你觉得怎么样?
我点点头,我很喜欢。
其实今天是我生日。
哦?
我看看他,那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也是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因为那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警察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正义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爱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如果你曾奋力点亮这个城市,那么,你就是那缕光。
徐纪周曾经对我说过,我要拍一部对得起你,对得起这部小说的电影。
他做到了。
正如片尾那段字幕。
仅以本片献给那些在黑暗中守卫光明的战士。
这,就是我要的光。
片子和预期不符,说好的悬疑呀,推理啊,啥的统统都没有,只有警匪了。
怀着看福尔摩斯的心去,只看到国产警匪片。
而且,剧情设定前半部还行,快到收尾时就有点乱来了,特别受不了。
好好的破案片的影没见,全看肉搏了,真还没连续剧好看呢。
而且超哥啊,真的,还想当个好演员就不要上跑男了,演员的灵气都快耗没了。
现在无论超哥演啥,我都觉得是在演他自己,他的小动作和微表情,都能让人联想到跑男里的邓超。
同样有这个困扰的还有机器之血的罗志祥。
不吹不黑,说真的阮经天真的演得很好,比超哥的演得更有层次感。
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我对阮的印象还停留在偶像剧里,看到他这次的表演真的是要比大拇指了,很意外,很多微表情,还有眼角里的泪啥的,真的,演得很好。
所以,虽然结局让人吃了屎一样,但我这3⭐都是为了阮经天给的。
不是……你们谁能告诉我,马苏呢,盯帧看也没找到啊?
片子有蝙蝠侠与小丑的野心,可是这拍了个啥啊,架构不行,剧情不行,给反派设计几个弱智的环节来让主角赚回点面子……大家伙都是尽力了,这剧本实在是很难拍好。
PS:回收开头,晚上本来拿瓶酒想找个大脸盘子看一下放松放松,结果还是这种国产刑侦片的垃圾样板戏,到后面直打哈欠想睡觉。
看前几十分钟的时候还是感觉挺好的,觉得网络上的网文还吹对了。
但是越往后看越不对劲,揭露江亚的时候就彻底不行了,看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江亚的过往人物塑造(当然还有一个李一真相),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对不起原作了。
其实在审问室那段就可以看出来了,抄黑暗骑士,还城市之光,可惜这个抄好需要很高的水准,原作没看不知道,电影垃圾就不说了。
至于假装打杨学武,这个在开枪后立马就知道是个局,电影都没有一点想骗你的想法。
当然你说不管是不是局只要能激怒江亚就行了,也暴露本片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人物都是工具人,不管是塑造的好的还是都合的。
整片下来也就揭露了一下网络暴民,其他的都是空话套话。
顺带提两个,第一是第一个案件也太垃圾了,你说搞个教师猥亵或者校园欺凌都好。
第二是把廖亚凡改编的很好,萝莉老婆你懂的,最后失去的部分也很能释放出感情,但是发怒部分邓超的演技不太行。
两分也不是说垃圾,只是想说国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加油吧。
城市之光海报我没读过雷米的小说,对犯罪悬疑推理类的小说研究也不深。
以一个普通的观影者的心态,看完电影之后,迫切地想说说这片为啥平庸。
从刘诗诗追一个小偷到摩天轮上开场,这一招是跟很多美国电影学的,虽然我看的美国电影不多,不过希区柯克《迷魂记》的开场就是警察追逃犯开始的。
这没问题,学优秀的电影,是好的,我甚至觉得学得还不错,视觉冲击感很强。
接着字幕的开场的制作很惊艳。
看得出来,这是一部花了钱的电影,不然气势上不会那么壕。
对,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都是很喜欢的,先不说它逻辑有没有问题,至少制作上很精良,城市里大场面的群戏,网络与现实的交叉,追逐的戏等等,配乐都能带我进到电影里面。
这时我想,这绝对是一部好的商业电影啊。
坐到电影院之前在豆瓣看到评分是6.3分,我不知道为啥会那么低。
然而,从邓超饰演的方木休假开始,我就有点判断不出来这电影的走向是啥了,我那时猜想,一定是方木做的局,其实我想的那个局是更复杂,更考验人性的。
然而,故事却让方木去调查江亚的童年,故事的逼格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童年是很重要,不过把江亚作恶全部归结到童年上,即使是真的,也觉得假。
更假的是,江亚错认为方木杀了犯有强奸罪的李一,从而开始效仿他惩奸除恶。
电影把这一点讲的太明白了,表面上看是这么回事,细想想,又不是那么回事。
剧情的走向让人失望的还有廖亚凡的死和魏巍的醒来。
不知原小说是怎么铺垫的,电影中这样设计,会让人觉得功课没有做足,按说,廖亚凡这个角色会在后面更重要才是,电影中让她死掉促成了方木报复江亚的最大动机,这样设计是对的,但作为观众来说,看到邓超蹲在那里哭,后来转变思想做局,这个人物没立起来呀,他本来就是警察,一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激发出他的恶来。
魏巍的醒来,对江亚这个角色来说不重要,她只是提供了一点线索,并没有烘托出江亚真正的恶来。
或者说,我们从魏巍身上,可以看到江亚大善和大恶的对立,因为她是江亚最亲近的人。
然而,我感受不到这个人物的重要来。
至于后面方木和余恺磊饰演的杨学武做局,一直追踪江亚,找到证据。
这一段是有点讲不通的,高手之间的对决要对打那么久?
玩智商岂不是更好?
看到这里,就觉得电影有点泄气。
虽然电影全程都非常精彩,动作音乐场景都很抓人,但还是觉得剧情上少了一些让观众更为惊叹的东西。
方木到江亚的老家,知道了他的小名叫狗蛋,查到了他继父的尸体,方木有段自言自语的分析,这个地方太单了。
后面的主旋律的独白,那更是多余。
我想这片如果重新构思下,剪成100分钟,可能效果会更好。
城市之光海报昨天看的电影,今天早晨醒来,发现有好多不喜欢的地方。
有的电影看的时候不喜欢,后来一琢磨,挺不错的,有的电影看的时候觉得不错,出了电影院,就发现毛病了。
尽管这部电影存在种种问题,不过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对警察方木杨学武的塑造,有别于主旋律电影,城市街道、咖啡馆、夜景的戏,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电影场景。
希望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可以过三亿。
又一部蹭热度的三流之作,节奏特别赶,好像要赶紧拍完了事,而且片子中那些对原著的改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导演是觉得自己的改动更高明?我就不说二胖的手那五毛特效了...还有方木视频里最后一句话,说完“米楠”的名字后,是要有两秒钟的停顿的,然后再说“就这样吧”,这是很重要的!
制作真的还算精良,观感相当舒服,犯罪现场的文字描述变为电影具象画面的瞬间,看着还是相当感动的。作为系列小说收尾作改编的独立剧情电影,删掉了不少我个人非常讨厌的原小说设计,突出了方木和江亚之间的冲突,这点也足够值得好评。
方木,你别上他的当!方木,你开枪他就赢了!!还我的好好的开头!!越演越蹦怎么回事。刘诗诗你别演戏了求求你!心疼文淇。
邓超奉献生涯最高颜值,阮经天精神分裂般的表演估计能给他捞几个提名。邓超其实也没多少表演天赋,不过他凭借智商弥补了部分天赋的不足,刘诗诗这种的资质估计这辈子也演不好戏了,看人家演过嘉年华那个小姑凉,天生就会演戏
超低配七宗罪+黑镜+黑暗骑士,编剧改编的时候自己都改糊涂了吧,如果方木都明摆着没死你拿什么罪名起诉江亚的。。跟公安干警摔跤吗?剧情用猎奇犯罪手段咋咋呼呼了一下然后从江亚自首开始就开始雪崩,另外你们让文琪一年内连续演三个被性侵的未成年少女角色真的说的过去吗。。
没有程序正义,妄谈正义。尸体不错,邓超的油腻造型也不错,阮经天的配音不错。如果非要说不足的话,那就是:剧情有点拖沓,刘诗诗太美了,邓超皮肤太好了,阮经天太洋气了。
比起另外一部同IP改编来说,表演还是至少完成了任务,也没有把心理学黑成神棍起乩,比较拉好感度。可惜整部戏都没真把案件本身当回事,也不关心故事根基和其他人物,把双男主价值对决作为了唯一话题,偏偏两个角色都不完整。结尾价值胜利直接进入主旋律煽情真是白瞎了所有可能性。两星半。
阮经天一出场,故事的张力全塌了(倒不是演技的问题)。刘诗诗和邓超的组合,比李易峰更灾难。
「C」典型的剧情和逻辑撑不起演技,虽然对主演都是路人,不过这次邓超和阮经天发挥意外得不错。节奏太乱了,前段没有轻重次比,很散。三宗命案变态仪式感没有展现出来,摄影硬伤,尽管不同场景不同颜色滤镜努力营造氛围,还是跳戏。女主角色鸡肋,见面四五次就变成了生死相依的搭档,感情线最为致命
没看过原著,前半截的节奏比后半截好,打戏不好看,警察死活找不到证据略尬;刘诗诗短发好看,台词还是烂,一到说明案情就仿佛画外音;阮经天和郭京飞很赞,邓超略浮夸,局长仿佛中宣部拟人;讨论的社会问题很浅。完成度足够高,剧情基本在线,爱情太突然,音乐美术加分。
如果要拼命点题那就应该给题目予以尊重,电影没有打算描绘城市这个托起叙事的背景,也并不解释方木和江亚对于城市之光的解释(显然是不同的)。电影里的许多表现方式都很老派,现在电视剧都不一定这样拍了,最后三十分钟甚至大崩盘,场场戏皆叫人吃惊。方木这个角色从最初的建立到最后已经慢慢走远了。
离优秀只差一步…真的好可惜!虽然短发的刘诗诗真心好看,但是好希望删掉这个角色,属于废线。结局的反转差评,最后结束在方木的视频就完美了,后面应该删除,为了最后的仪式感,方木必须死。另外,我觉得打斗戏太长了,没有必要…虽然说了很多缺点,但是其实我很喜欢,主题有点像诺兰版的蝙蝠侠。
真的挺好看的,演员演技各个在线,邓超在生活中逗逼成那样,看到方木我一点都没有出戏,好演员演技真的过硬,阮经天吓到我了,他演的变态本人了,剧里反转很好,导演把握的真的厉害啊!故事很完整
完成度很高。邓超这次演的克制。摄影明显不如芳华,最后强行伟光正个人觉得有点尴尬,也许是特殊原因吧。鼓励一下
漏洞百出,却是审查制度下,国产电影最接近《电锯惊魂》《黑暗骑士》《死亡笔记》的一次,群体暴力之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最后强行正能量也无可奈何。阮经天就差一句“我要成为新世纪的神了”
看了之后觉得自己在键盘上打几个字去评判自己所认为的正义真傻逼
最大的惊喜是原来有文淇!为你打电话,可惜戏份太短了还是加一星。原著还原得不错了,但塞得好满节奏敲锣打鼓的到真正高潮时反而昏昏欲睡了,原著也不是什么神作,电影最好应该是取其精华超越原著才为之上乘,但是很遗憾没有做到,仅仅是比下有余。
我最爱的高智商犯罪片类型,看完感觉怪怪的,就是觉得哪里不对,仔细一琢磨,原来是只模仿到了虚张声势的外表,内里是很科幻的一团乱麻。特别是最后半小时,就是灾难现场,故事线一塌糊涂,编剧开始自己玩了,狗蛋的犯罪逻辑始终bug不断各种扯淡,更可怕的是毫无电影感,导演的水平怎么看怎么网剧。
演技排行:文淇>刘诗诗>阮经天>邓超...原著就不是推理小说,就不说调查推理这些弱项,但电影反倒把邓超向来干瘪式用力过火的演技集中暴露出来,和文淇最重要的两场对手戏,几乎都被碾压,连节奏、情感都没抓住的邓超,只在那儿干嚎...
推理的地方太少了,一直在死人,如果不是看过小说,很难消化这么多内容,几位演员已经很用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