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和音乐都太美了, 导演Q&A的时候讲到每个镜头都是在油画上逐渐叠加笔触而来的,而最后的雨中镜头是在透明的媒介上描绘雨水再与油画蒙版而成的,所以格外灵动。
制作技巧比起《挚爱梵高》时更加精深,同时难度也有所提升。
拍摄所绘制的两千余幅原画正在导演的个人网站上出售。
绘画的风格融入了许多波兰艺术的元素,参考了共六幅波兰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其中四幅创作于波兰,两幅创作于巴黎。
音乐的创作也十分惊喜,具有强烈斯拉夫民乐风格,飘散于东欧僻乡中诗意冰冷的风景中。
故事节选于同名波兰长篇小说。
小说中大篇幅的风景描述,每每长达两三页的四季交叠,都被细腻地转化为美丽的长镜头。
导演表示,在记录了一个世纪间的人情世故(+很多白男故事)的九百页篇幅中,能够选中Jogna,一部分是因为情节曲折动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细腻的女性视角。
很喜欢最后Jogna在雨中站起来,大步走向林中的部分。
导演表示这一部分也是他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小说情节所增添的重要细节,赋予了这个角色更多的能动性。
作者:Enlightening首发:《环球银幕》2024年2月刊
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口碑和票房双收后,导演多洛塔·科别拉和休·韦尔什曼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他们下一个项目,这对充满野心的伴侣档导演将目光转向波兰作家瓦迪斯瓦夫·雷蒙特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农民》,这部长篇小说共计1000页,在1904年至1909年间分为“秋”“冬”“春”“夏”四卷陆续出版。
影片在2023年多伦多电影节举行了世界首映。
《农民》采取了与《至爱梵高》类似的油画动画形式,以再创作的形式致敬了数位享有盛名的波兰画家。
而与前作不同的是,《农民》的剧本和调度在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中注入了更多批判现实主义的关切,故事以时间为序、围绕女主角雅格娜渴望爱情、被迫出嫁最后被赶出村庄的悲剧命运展开。
在40000余幅精美的油画和波兰配乐家和说唱歌手L.U.C对传统波兰民谣的史诗改编下,《农民》展现了20世纪初的波兰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父权制的残酷面目及其对个体和家族命运的影响。
沉痛的悲剧往往有着美好的开始。
雅格娜是她所在的小村庄中最美丽的年轻女孩,善良、勤劳且有艺术天赋的她与母亲共同居住,雅格娜的剪纸作品与村庄的飞鸟和草木以蒙太奇的方式融合,让《农民》的开场如梦似幻有如田园牧歌。
而对于父权制根深蒂固且贫富差距悬殊的波兰农村来说,美丽为贫寒的雅格娜带去的更多是诅咒而非运气。
正如大部分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那样,《农民》并不执着于将雅格娜刻画为道德意义上“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与情人安泰克的初次邂逅发生在收割完庄稼的暴雨夜中,尽管雅格娜知道安泰克已经成家,但激情仍战胜了两人的理智。
作为影片第一个小高潮,雅格娜和安泰克的邂逅便与气候息息相关,而暴风雨和东欧转瞬即逝的秋天似乎暗示着这段关系令人不安的未来。
季节流转对《农民》作为情节剧的重要意义,同样体现在比《至爱梵高》更复杂的镜头运动方式,运动的镜头不仅捕捉到两人舞蹈、拥抱和亲吻的画面,而且将这些动作与雨夜和庄稼地的场景相融合,这使得摄影机作为更亲密的参与者而非窥视工具存在。
深秋临近,雅格娜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安泰克的父亲博里纳是村里最富有的农民,不久前丧妻的他开始物色下一任妻子,雅格娜变成了他志在必得的猎物。
在威逼利诱下,雅格娜的母亲要求雅格娜嫁给博里纳,而安泰克得知自己的情人要嫁给自己暴虐的父亲之后,他与父亲原本紧张的关系变得雪上加霜。
《农民》的大部分段落均先由实景拍摄后进行绘制和剪辑,而雅格娜与博里纳的婚礼舞蹈是整部影片制作最为繁复精彩的段落之一:L.U.C事先为婚礼舞蹈完成了谱曲,剧组在拍摄现场播放音乐并编舞,摄影机模仿新娘雅格娜的主观视点快速旋转,为了场景的连贯性和沉浸感,其中一些画面绘制的耗时达到了每帧八小时——这也决定了《农民》相较于《至爱梵高》帧率的变化:由于农民的画面更加复杂,绘制每一帧的平均耗时达到了五小时,而《至爱梵高》仅为两个半小时;因此,《农民》的帧率从前作的每秒十二帧降低至每秒三帧。
尽管如此,就观感而言,帧数的降低反而降低了眩晕感,这不仅让动画与电影语法更为接近,而且与剧本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向相契合。
然而,相较于实景拍摄和数字绘画,《农民》对油画形式的选择最重要的在于光影设计,多洛塔·科别拉在采访中说道:“无论是实景拍摄还是数字绘画,你都无法获得相同的光线。
这就是人们喜欢油画的原因,因为它能主观地利用光线。
”
《农民》剧照雅格娜和博里纳的婚礼如此关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安泰克在雅格娜与其父亲成婚前后的对比确立了影片基于女性主义的批判立场:作为男性的安泰克对父亲的反抗并不等同于对父权制的反抗,他非但从未下定决心帮助雅格娜逃离这个非自愿的婚姻,反而在雅格娜与其父亲成婚后对她的态度变得阴晴不定。
在博里纳因病去世后,故事来到最后一章“夏”,村庄经历荒年,德国开始侵占波兰农村的土地,失去依靠的雅格娜成了替罪羊——村民们指责她伤风败俗并给村庄带来厄运,在经历公开羞辱后,她被扒光衣服并逐出村庄。
在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写满是全身泥泞的雅格娜,暴雨再次落下,似乎印证着她与安泰克相识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的命运。
虽然剧本的文学流派和具体的制作流程都与《至爱梵高》有所不同,但《农民》在对油画的执着和对美术史的借鉴上仍有前作的影子,影片的许多画面再现了包括Ferdynand Ruszczyc、Michał Gorstkin-Wywiórski和 Józef Chełmoński等著名波兰画家的作品,包括《冬景》《雪中鹧鸪》等等。
Michał Gorstkin-Wywiórski《冬景》
Józef Chełmoński《雪中鹧鸪》导演韦尔什曼夫妇的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在欧洲有多个总部,他们的画师分布在四个国家——波兰、立陶宛、塞尔维亚和乌克兰。
正如《农民》故事本身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世纪初波兰政治与社会的剧变,《农民》的制作过程本身也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由于新冠疫情,剧组不得不两次停工,第一次持续了几周,而第二次持续了一整年;他们先是拍摄了影片的四分之三,在第二年拍完剩余的四分之一后,他们先完成了实景素材和CG 动画、二维动画和特效的组合,最后开始绘制;而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韦尔什曼夫妇帮助许多乌克兰画师撤离到邻国波兰并帮助他们重建生活。
在谈及他们的下一个项目时,韦尔什曼夫妇表示工作室的第三部作品将同《至爱梵高》和《农民》组成“三部曲”,《The Blade》将发生在14万年前的非洲,当时地球上只有不到一万个人类,讲述了人类是如何几乎消失又如何幸存下来并占领地球的故事。
“油画可以做很多事情,因为它是一种经过了500年锤炼的技术,”韦尔什曼夫妇说道,“这将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
”
非常精彩的配乐,无论是悲伤还是振奋向上的情绪都传达得非常到位,让人很有代入感。
前面三分之二,我一直觉得很一般,也非常不满意这个所谓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堆让人很无语的男女。
但看着看着我才意识到女主真的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美艳如她,身在这个吃人的小环境里,被女人记恨,被男人惦记,被所有人造谣施暴。
以至于最后被驱逐出村庄都甚至让我觉得是她的happy ending。
(我只是觉得她远离了这个糟糕的环境,但恐怕现实是并没有另一个更好的环境给她。。
)所有人都说她是婊子,连跟她好的男人也是哈哈哈哈哈真是气笑了,所以男人和男人的区别就跟草莓味的屎和西瓜味的屎一样,没有区别她是一朵过分美丽又过分柔弱的花,只有一个让她听话的柔弱母亲。
男人像苍蝇一样围在她身边,所有人却在说她勾引男人。
我不同意简介里说的她爱着地主家的狗儿子。
在失权的环境下,她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自由,只不过这个男人在吸引力方面的确比他爸爸强一点罢了。
当有选择的权利时,我想她自然会排除掉所有这些渣滓,就像如今越来越多的女人们一样,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期许。。
最后说一下这个手绘油画的形式,我一开始以为是抽帧,然后一张一张上颜色滤镜,没想到是手绘了几千张油画,和之前的至爱梵高一样。
当然这部电影的绘画细节好像更丰富,以至于我以为它只是在原片的基础上加滤镜(实在是外行人异想天开)。
观影的感受会不太一样,也明显感受到更多的诚意
总体来说有点失望,可能个人习惯于看人物鲜明的片子吧。
这个看完以后,没看出来贾姑娘到底想要什么,看起来就是既喜欢地主儿子又喜欢手风琴师儿子,或者又喜欢木匠。
也看不出来她是坚强还是柔弱,总之一切表述都不突出。
不知道为什么要先拍摄再做成油画,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啊。
不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倒是挺真实,在哪里的农村都是这样。
《农民》是今年2023多伦多最期待的一部电影,看之前预期很高,看完后感觉比预期还要好!
能够超过预期的片子,一年到头也没几部,所以这部《农民》,目前能列入我本人的年度十佳了。
手绘油画的风格是当年《至爱梵高》的首创,如今到了《农民》,这种手绘油画的风格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色彩的表现力也进一步进化,尤其是从印象派向写实派的转变,致敬米勒《拾穗者》那个场景简直太爱了!
故事方面也相比上一部更加写实和具体,电影讲的是上世纪初的一个波兰村庄,一个天生丽质的花季少女,在那种封闭的乡下社会中,她的命运逐渐演变为一个被欲望、权力、流言和暴力操控的悲剧,不得不说里面的某些场景让我看的很恐惧,不是那种直接的吓人,而是对人性冷漠、邪恶的恐惧,很难想象一部动画片会透露出这一类的情感,这一点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但好在编剧没有彻底让人绝望,在结尾还是留给她一丝如星星之火的期待。
如果说上一部《至爱梵高》留给观众的是爱、美好、遗憾的话,那这部电影则更为深刻和庄重,也很好的传达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严肃文学的特质。
片中华丽的音乐和画面,中和了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但看完全片带给观众更多的,绝不是流于表面的光鲜,而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女主命运的怜悯。
虽然我也明白黑暗永远会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存在,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将来经历和面对的,是自己和他人的善良。
强烈推荐这部片,同时也希望这部电影有机会在国内上映,不出意外到时候还想二刷一遍的。
油画用心了,可部分采用全片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反而失去了初心更不提动画过渡部分的失真与瑕疵讽刺的是所有人都没能拥有自己想要的贾格娜的自由与爱情博瑞纳的爱情与安定安特克的财富与爱情村民渴望的富裕最后女主被逐出村子那段放大了所有人的恶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夺走属于你的土地和财富属于你摆脱贫穷的希望对于农民土地早已超越了一切也是唯一的希望和财富爱情来来来去去,土地永远都在
首先还是要承认,本片相对于《至爱梵高》还是有一些进步。
剧本不错,一些调度有明显进步,配乐十分出彩。
但我还是要坚持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先拍摄真人表演再画成动画,不仅多此一举,更是对演员和画师的双重侮辱。
对演员来说,不论演技多么精湛,成片也无法视为他们表演的忠实体现。
画师则被完全剥夺了自由创作的权利,只能照着胶片履行工具人的职责。
同时,电影镜头和油画其实并不通用。
片中的很多画面构图,放在电影中是完全行得通的,但放在油画中,就会显得非常奇怪。
任何一个成熟的画师都不会画出这样的构图。
如果非要说电影转置成动画有什么优势,也就是一些镜头的切换上占据了便利。
原本电影镜头很难一镜下来的调度,凭借动画可以把不同镜头更平滑地拼成一个镜头。
无论如何,先拍片后画画这种路数,绝对不应该提倡。
老头的演员居然演过《十诫》里的《杀人短片》。
剧情而言,男主属实是个傻X。
啥本事没有,就只会无能狂怒。
刚把女主吃干抹净,回头又跟他爸骂女主是X子。
老婆孩子都养不起了,还坚持着那点可笑的自尊心,不肯去找工作。
何况最终还造成了女主的悲惨结局。
女主看上这男的,也是瞎了眼了。
首先我承认我不知道《至爱梵高》,我只是粗觉得油画风格的叙事让我耳目一新,这其中的难度我不明了,但让我一个外行人士从头到尾完整看完了,这已经是制作组的成功。
撇开风格谈剧情,跟《白鹿原》对比,同样是鞭笞封建礼教,同样苦命的两个人,同样导致了村庄的动荡,贾格娜要比田小娥的结局更耐人寻味,一个在暴雨中得到洗礼,可能走向重生,一个被暴雨浇灭生命,镇压于八角塔之下,永世不得超生。
同样是结构人性,白鹿原多了一层命运被时代裹挟的悲哀。
画面十分流畅,开始还以为是AI转手绘风格,直到结尾处看到绘制过程还有点惊讶,说实话作为美术生并不觉得这种写实画风有多少艺术含量,观影过程的很多时刻都感觉不如直接用真人呈现效果也不会太差。
脱离画面来说剧情也并不复杂,对于愚昧无知的大环境,有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思考本就会被当作异类,如果她还有着美丽的外表那就更加是个错误,至于她缺乏道德感的行为个人认为是她对抗整个村庄低下的女性地位的反叛行为,同时她抗拒以牺牲爱情换取土地财富的形式嫁人,但又无可奈何,所以出轨成了她发泄和逃离现实的出口。
她一直与旁人格格不入,有自由的灵魂,会剪漂亮的剪纸,哪怕在旁人眼中净是无用之物,哪怕全村的人都觉得女人早晚是要嫁人的,哪怕村边的长舌妇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她依然我行我素,可她力量薄弱,到底是不能抵挡世俗对她的绑架和摧残,在这场自由的博弈中她败下阵来。
男人们争夺的目标一直是财富和权力地位,而女人只能沦为附属品和炫耀的资本,所以后面男主甚至没有太多纠结的就选择抛弃女人站在她的对立面,只为保全自己。
过去的时代任何地点对女性的剥削屡见不鲜,甚至强化了作为同性间的敌对和雌竞。
比如现在社会依然有妇女对沾花惹草的丈夫视若无睹,而对小三们大打出手的案例,同为弱者的女人们并没有抱团取暖,而是把矛头指向另她们嫉妒和恐惧的源头:对自身地位有威胁的女人。
这一点在结尾处愤怒的女人们一拥而上羞辱女主的情节有了具象话的表达,甚至带头的女人还是神职相关的风琴师夫人,用那张颂读圣经的嘴说出最恶毒的话,讽刺意味可见一斑。
而被大雨冲刷过后的女主重生般立于天地间,仿佛瞬间清醒了,盲猜她要会进城发展,这一点前面有所铺垫。
本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太多东西等着她去探索,毕竟她从不属于这个村庄,离开反而对她更好。
整个作品民族特色鲜明,波兰人民高超的舞蹈技艺和各种民俗活动生动的展现在荧幕,画风独具一格,各种镜头转场的画面都很唯美梦幻,动感的镜头代入感和氛围感都很强,使人观影体验十分享受。
结尾让我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样的美女被荡妇羞辱,同样的男人集体阳痿不敢出声(此处刨除木匠,可惜被发了好人卡)。
总体是个佳作!
为创作者们的努力付出打call!
拍的挺好。
女性真是处在结构最底层,甚至从宗教里都能找到她们并非完整人,而是来自于另一性别的“证据”。
片中女性不仅被作为人形资产,交换土地,管理农场,生育后代,还被训导的自我贬低自我仇恨。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时代,猎巫是全员参与最愉快和喜闻乐见的乡村活动,因为猎巫可以任意毁掉美的或者和他们不一样的物种。
比之前的《至爱梵高》在各个方面都更加优秀:剧本更饱满、绘画更细腻、以油画形式才能展现出的画面表现力更鲜明,但还是能清晰看到改良空间。
真没那么好看如果是画面效果,为什么要演绎成梵高的风格呢?根本就没有关联性,画面是为故事服务的另外,女主自己确实到处喜欢人,给人暧昧的感觉。。而且最后要讨伐她,爆发点是什么呢?
画面美丽,情节窒息,到头来也没一个男人真正爱她,又是一个《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加《炙热》的故事。色彩浓郁厚重的现实主义油画风格,帧率上比《至爱梵高》提高不少。锋芒毕露的女性主义;侵略与性缘脑的男人特质;贪婪刻薄的地主阶级;厚积薄发又利己主义的农民阶级;商品化的婚姻与矛盾爆发的后代与长辈关系;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土地与赖以生存的四季,是这些构成了这部影片,串联所有章节脉络。她在收获的季节却有了春季的萌动,在生长的夏季却变成腐烂的苹果,如此“不合时宜”。女性自由、阶级平等、资源公平、人性向善,这四个话题在电影中同样更是“不合时宜”的奢求,错开的花儿零落成泥,香也不再。对于《农民》,并不是“所有男人都一样”,而应该是“所有人都一样”。
东欧的农村也是乱的很。做成油画效果也是形式大于内容。
对古早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非常迷惑的改编处理,背景印象派人脸写实派的风格反差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挚爱梵高》团队的第二部作品着实让人失望,只剩下将嘻哈节拍与波兰传统音乐完美结合的配乐以及再此之上的几场极具冲击力的歌舞戏还算值得一提了
真人表演和油画结合得不伦不类,故事立意更是烂得出奇,如果不是为了看它里面塞了几幅油画真是让人看不下去。导演到底有没有琢磨过一个连半点反抗的意图都没有的全都随波逐流的人怎么就能塑造成一个复活的受害者了,她复活之后又能去什么好地方?有部分情节的“画面表现”非常好,但为了这碟醋包这盘饺子的做法太抽风了。
导演夫妻仍在延续《至爱梵高》的油画风,那独树一帜的浓郁富丽,可以将人卷入大线条的同频流动,感官变得不真切,知觉却通达又一个异数的境遇。老登与小登在以钱、权、神、爱等等不同形式将女人吃干抹净,而那些长舌的、善妒的、暴戾的女性也在用毕生精力泌出歹毒,电影用四季培育人性丑得不能再丑的本相,跨越百年笑说猎巫依旧。三星半。
全油画电影,有一些地方是挺美的,但给人一种很刻意的感觉。为了展现油画少了很多必要的铺垫和过度,看着很别扭,人物就更加不成立了,整部电影观感就和最后一段一样,空喊得很厉害不过也就是丢到村子外了。
村民的排挤和中伤对贾格娜的伤害不及安特克的绝情的千分之一 配乐很棒
1帧数低,画面变换过快,色彩过于艳丽,眼花缭乱,视觉感受并不好。2故事太典,有点像小时候看的格林童话。3主角儿不好看。
既是对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侮辱,也是对动画这门艺术形式的侮辱,无数工作人员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最后呈现的效果就像是用手机上那种廉价的AI滤镜软件拍的,只能说是自我感动,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看過
制作高度风格化,比梵高复杂精细了,同时真人影像再制的感觉太过明显,油画的质感是很不错,尤其是环境和风景的描绘,很美,但同时太过匠气的重复后又觉得何必呢。其次这个剧本,据说原著拿过诺奖,那这个编剧就不太着调了,这里的农民和土地占的分量并不重,重点就在男权社会下如何欺负一个自己也蠢蠢的花瓶,这所谓的崛起也莫名其妙,就为了画面而画面,无聊至极,我相信原著肯定不止这点东西。
残缺不堪的叙事手法 不仅在故事编排上单调 表演更是舞台剧般乏味 唯独津津乐道的逐帧画作也可以被当今先进的AI技术所进一步替代
相较前作一鸣惊人的油画制式,这次的音乐元素显得更为突出及优秀。将女性命运嵌套进四季流转的叙事框架中,显然是为了将女性与土地合二为一:她们同样被耕植、被毁弃,也同样给予富饶与美丽,并年复一年重焕生机。显然,与人类历史上那些短暂的爱恨情仇不同,这种雨后新生的生命力,才是影片真正讴歌的永恒。
这种手法用在一个老套的现实主义故事上,未免有些浪费
两场狂舞戏和老农场主在生与死边缘徘徊的场面调度很出彩。关乎土地与生存,献祭与围猎。女主形象的塑造有在俗世中摸爬滚打的抹大拉的影子。被雨水冲走红色衣裾,赤裸着从泥淖中爬起立于天地间,转身走离驱逐她的村庄,多少还是有点反叛的希望。但怎么能有人看完这个电影只得出女主“知三当三”的弱智结论啊,站在制高点进行道德审判与故事里那些施暴的村民到底有何区别?看不见复杂人性背后对爱的欲望渴求,看不见暴力结构机制中的压迫剥削,不容许脱轨所爱非良人,否则就是咎由自取,分明是眼盲心瞎的强盗逻辑。追求完美受害者,这场100年前故事里的对女性的猎巫行动一直在反复发生。
4.5 原来是《至爱梵高》的团队,以油画拍摄,风格鲜明。有诺贝尔文学做基础,使得一部动画片在美术与剧情上双赢。女主因为自己的美丽,在村民的流言蜚语中最后被赶出了村子。这部小说写于一百年前,但从现今的视角来看,一点也不过时。这种毫无代沟的理解,一时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
勉勉强强
第一部在波兰电影院看的电影,虽然听不懂绝大部分波兰语,但能从周围波兰人的反应上感受到这部片极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