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m…被片名和简介骗了,说好的是关于一个好莱坞顶流童星如何陨落的片子呢?
我还是太天真了。
大卫.柯南伯格不愧是恐怖艺术家,能把一个满眼光鲜亮丽背景下的故事讲得那么毛骨悚然。
终于明白为什么一向爱好恐怖片的我,却一直对他那部成名作《变蝇人》退避三舍了。
有够童年阴影!
还好这部《星图》视觉上对观众非常友好,所以看下去精神压力还比较好接受。
哦结尾那个血股淋当沾到屏幕上的仰视镜头,还是让人手脚尖都抓紧了。
不明白为什么这片口碑不太好,在我看来不管是故事性、画面、演员、演技、惊悚指数来说都是满分。
各个角色包裹在高贵华丽的表象下,毫不介意的互相展示着肮脏和堕落,神神叨叨故作优雅按捺不住的惊悚摄人。
我看电影不爱带个人喜好,安静沉浸下去体会片子,总能看清导演的本意,我认为这才是看电影的乐趣。
有时候导演拍一部电影要表达的就只是一种意境,不用那么注重故事情节,只要他把想表达的表达清楚了,在我来说就是好片。
虽然不能类比,我觉得张艺谋的《英雄》就很不错,还有陈凯歌的《无极》,一个意思。
其实这片的故事也很好理解,主旨就是一对兄妹在不知情情况下结了婚,然后近亲繁殖的后果就是生了两个有点精神病的儿女。
然后儿女被一些神神叨叨的遭遇影响又要重蹈覆辙的故事,里面每个角色都惨得一比。
哦,除了帅司机,帅司机挺好的,盘靓条顺、艳遇不断,跟其他神经病角色简直有壁,大概是善良的人有好报?
哈哈开玩笑。
帕丁森选片眼光真的一绝,时间证明了这一点。
这段时间随他看了一堆片,真的部部有惊喜(各方面意义上),没有失手过。
据他谦虚的说他拍不好《蝙蝠侠》就下海拍A片。
但是讲道理,就他拍这堆文艺片,跟A片有很大区别?
大概就只有他露点露的不是很彻底而已【摊手】
关于批判好莱坞的电影,目前为止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依然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不过这部去年入围戛纳竞赛单元的《星图》也有点让我喜出望外。
起初看了前面20分钟觉得挺无聊的,好莱坞的什么内幕八卦跟我何关?
轮番出场的好几组人物又看不出有什么关系,反而被那些电影圈行话搞得晕头转向。
不过,越看下去越觉得有意思,导演Cronenberg很会挑选剧本。
这个表面上讽刺好莱坞的故事内核却暗含着异化的人际关系,这倒是跟他之前那些惊悚恐怖的经典作品不谋而合。
前作《大都会》还在用抽象实验风格探讨金融危机,没想到这一部却相当贴近生活,甚至是沦落世俗的狗血剧: 精神病患、兄妹乱伦、潜规则横行的影圈、放浪形骸的童星、难以摆脱母亲名气的中年女星等等,在南加州这个阳光明媚、椰林树影、纸醉金迷的造梦王国里,所有角色都变得既可笑又可悲。
导演不仅善于挑选剧本,而且处理手法也相当巧妙。
幻想场景的反复出现令平庸的生活化情节凭空产生出一种怪异不安的气氛,冷漠的环境设计和摄影角度也能嗅到一点乖戾。
这种氛围暗中契合着主要角色的心理状态。
“火”这个多次被提及的神秘符号被用来连接和构筑两组人物的扭结,可谓费尽心思,却也能看出导演的高超叙事功力,尽管接近结尾的一个特技场面有点画蛇添足了。
茱莉安·摩尔的演技再次被肯定,她刻画的那个过气女星可谓入木三分,尖酸刻薄而滑稽可笑的嘴脸让人既同情又憎恶,戛纳影后的桂冠可谓实至名归。
碰巧今年还有一部冲击奥斯卡的作品Still Alice,奥斯卡影后宝座相信也是她的囊中物了。
从头到尾都鲜亮却诡异,连Cusack都有种拉皮还是Botox过多的不自然,人人自危的心理困境。
Julianne Moore 总能撑起任何片子,越来越有点Isabelle Huppert的感觉了。
不疯魔,不成活,隐约仿佛重回93年的
日光之下,没什么新鲜事了,猎奇博眼球,也是用力过度吧。
看完《星图》要来点赞了。
首先看完后,被略带离奇的剧情和诡异的影像给看懵了。
想拿来主义,去网上补脑、发现只有那首自由的诗歌给了点提示,所以只好自己动脑了。
静下心来先理清了剧本:线索人物烧疤女来到好莱坞串起了另外三个主要人物群:色衰女星,当红童星,和出租车司机。
烧疤女来这的动机也差不多清晰:社交网络认识人,可能谋到风光工作,还有补偿家人。
从电影细节中看出,烧疤女来到这里是想通过自己的成功以达到补偿家人的目的。
而在这场成功之旅,却成为了毁灭之旅。
再看人物群设定:当红童星人物群和色衰女星人物群,显然是主人物群,出租司机为次人物群。
导演为主人物群加以了诸多符号暗示,童星人物群以正在当红的童星为主,其不能操纵自己,在各种包围和安排下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无法呼吸,慢慢沉溺,视觉幻想为水,为免疫系统疾病,是控制和抗争的表象,而人物空间设定也是如此,狭小,封闭的空间,从会议室,到野营房,到厕所,和party封闭房间,都显得无比压抑,包括烧疤女放的录像,也是成名女星被人掠走的图像。
但是人物性格却天然,不加修饰,他脏话连篇,骂他周围看不惯的一切,对其讽刺,充满一种抗争感,但由于被夹杂着被环境的扭曲,初看让人惊讶,最后却人理解。
色衰明星人物群以一个年老,却想依靠翻拍自己母亲成名电影而咸鱼翻身的女星为主,她的生活就是想把自己展示出去,以获得认可,关注,和机会。
影片中方方面面都在给人暗示,裸露的内衣,隐匿在黑丝套裙下任清晰可见的丁字裤,宽敞的人物空间,大玻璃,阳光,就连上厕所放屁也要让自己的助理观看。
所以她的视觉影像为火,她妈妈,不停的想要展示自己到疯狂,而却无法像她妈妈那样成功。
她做心理理疗其实是想消除她妈妈的幻像,但是却又以获得扮演她妈妈的角色为初衷,这本身就极为矛盾。
而她妈妈的幻象也指出,你不可能成为我,你就知道用你那虚假的童年,和你那松动的空。
可见她在演艺事业的发展,就是靠花边新闻和潜规则。
然而这个爱展现的人物,性格却不赤裸裸,而是虚伪,谄媚,希望通过这一切,得到机会。
莫尔大妈以其大迥以以往的表演,诠释的很到位。
这两组人物群的设定可谓经典,几乎完全对立。
再看这两组人物群和线索人物的互动,色衰女星因为辞掉了第N个助理,却因为给人情,就雇佣了烧疤女。
但烧疤女其实在这里毫无尊严可言,无理由的一堆事物要买,得知失去角色时,无厘头的让助理搬花盆折磨人,知道有可能得到角色后抱着助理让她跳舞大笑。
烧疤女完全被女星左右着,但是却还真心的告诉了自己交往对象,最后被女星妒忌。
这个在外人面前各种高雅高尚的女星对内真实表露就是如此跋扈。
而线索人物烧疤女和和童星人物群的互动就更是主线了,乱伦家庭。
母亲的不知所措,父亲的坚决消灭。
童星本人在和烧疤女独处的戏中,却判若两人,他没有一句脏话,而且好心的高密,爸爸有什么书,会把你赶出洛杉矶。
并且心中一直有着和姐姐的有关自由的约定。
第三人物群,出租司机,他的角色其实和烧疤女一样,都是来到好莱坞,希望成名。
第一次接车,两人都顾抬身价,吹嘘了认识的名人,第二次出租司机发现对方其实和自己一样的梦想者,其实无利可图后,以已有女友并给钱加以严词拒绝,但是得知对方在给女星做助理后,又再次交往,并暧昧。
最后女星因妒忌而勾引后,便直接和女星发生关系。
由于烧疤女最后场景的月经,我们可以推测,其实烧疤女并未和司机发生关系,也没有给司机展示自己带有烧疤的身体,她给女星炫耀的做了一切其实是虚假的,但也展示了她是真心坠入爱河。
出租司机可谓是代表了一大群和烧疤女一样想成名的人,也是剧情高潮烧疤女被父亲殴打,被女星羞辱后杀死女星的导火索人物之一。
分析完人物群设定后,再看这样的剧本和人物塑造对主题的表现,至于表面的批判好莱坞,就不做过多分析,大家都可以看出,其中最难理解的是自由的诗句,这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我对此理解为下。
烧疤女在母亲问起为什么当初想要和弟弟做结婚仪式时回答:我看到小孩,当我给弟弟带上戒指,小孩就消失了。
而她离开弟弟是七年,现在弟弟13岁,那么说明那时的她也是十三岁,她看到的小孩性质,应该也和现在童星看到的一样,那时也许她也是父母的赚钱机器,(这可能也是所谓的再次来到为补偿)被处处包围,当她发现乱伦真相,可能却只有揭露真相,让不该存在的事物消失:她和弟弟,才是解开这种压抑,禁锢的唯一方式,让幻视小孩消失。
而这种解脱,就是所谓的自由。
弟弟最后主动来找姐姐完成这一仪式,可以见的,在弟弟的幻视中,有着一样的暗示。
而本来不再想走这条道路,来补偿家人的烧疤女,在女星和父亲的打击下,最后决定毁灭一切,来获得所谓的自由。
片中童星母亲自燃,让人联想到就是女星母亲死于大火。
这其中奥秘,我不得而解。
是指母亲本身就是矛盾体,她一方面护着女儿,却又希望继续过火一般的生活,所以最后水火的交融象征,如果不将自己像女星的生活方式禁锢,就等于自焚?
毕竟水就在旁边也不自己跳。
而父亲将其推入水中,是对这种禁锢的默认?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容许儿子拿走戒指?
总之片子还是给我很所疑问…PS:洗洗睡了,又失眠了…
好莱坞,“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好莱坞是毒药,好莱坞是魔鬼,它可以让你欲仙,也可以让你欲死。
它是现代社会棱镜中最扎眼的色彩,也是埋葬过气潮流最沉寂的坟墓。
在贝弗利山脚下,有人狂喜,有人大哭。
有人撅一下红唇就笼上了巨星的声名,有人跑了十多年的腿还是默默无闻的龙套。
声色犬马的赛璐璐迷梦撞上严酷残忍的明星养成制度,真实与虚妄相遇在好莱坞上空相遇,成就了这里既浪漫又怵人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也成就了大卫•柯南伯格《星图》里难以捉摸又引人入胜的古怪风格。
当好莱坞编剧布鲁斯•瓦格纳把自己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剧本呈现在加拿大人面前的时候,他承认,只有柯南伯格才能拍出好莱坞“一切以成名为最高”的癫狂感。
从本质上来说,《星图》是一个讽刺性的文本,不论是为取得角色不断向自己施压从而产生幻觉的哈瓦纳(朱利安•摩尔饰演)、自童星起家过早沾染不良习气的本杰(伊万•柏德饰演),还是因兼任经纪人和母亲双重身份情绪崩溃的韦斯太太(奥利维亚•威廉姆斯饰演),在电视上大谈精神减压却无法处理父女问题的韦斯先生(约翰•库萨克饰演),都在名利的荆棘路上磕绊得满身是血。
他们过上了优渥甚至奢侈的生活,也多少都被抑郁和妄想缠绕。
他们在公众场合口若悬河地开着只有圈内人才懂的玩笑话,恣意地分享着私密龌龊的八卦,却也会在下一秒成为他人口中的段子和谈资,被不知从哪里放出的冷箭射中要害。
《星图》由好莱坞明星故事出发,探寻剖析明星制度下被异化的心理世界,为这个疯狂的时代做了一次轻松的精神分析。
虽然讲的是好莱坞故事,《星图》剧组只在洛杉矶呆了五天(这是柯南伯格生平第一次在美国取景),其余的拍摄均在多伦多完成。
不过为了增强真实感,洛杉矶的戏份把好莱坞所有的标志性景点统统装进了镜头:罗迪欧大道、马尔蒙庄园酒店、星光大道……多伦多戏份中,则尽量强调对阳光加州的无差别模仿,几乎每一个外景里都能见到棕榈树的身影。
光有现实主义可不是柯南伯格的风格,他的拿手好戏,是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加入诡谲和荒诞。
《星图》中不乏幻觉、撞鬼等超现实段落,就连明星家庭内部装潢和建筑风格本身,都强调一种不真实的迷幻感:韦斯一家极度现代的豪宅中,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几处简约的家具,被无限拓展的空间展现出其空虚的一面,从视觉上给人造成了难以摆脱的无力感。
韦斯先生和他的明星主顾哈瓦纳,都是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的笃信者,世俗追求与心灵净化间难以弥合的矛盾,也让人物的情绪时刻呈现出一种窒息的撕裂感。
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身着运动背心的哈瓦纳一边摆出盘腿冥想的姿势,一边在和经纪人的免提通话中得知自己选角不成的坏消息,再深刻的禅意也无法阻止她的爆发,清风吹拂铃铛发出的叮咚声,最终被淹没在她毫无节制的狂嚎中。
好莱坞的金子招牌永远吸引着少男少女们奋不顾身的追随,《星图》中的初到洛杉矶的少女阿加莎(米亚•华西科沃斯卡饰演)和专业开车业余写作的杰罗姆(罗伯特•帕丁森饰演)便是其中的代表。
比起那些已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的明星,这些游走在外围的个体似乎更懂得生命中爱与被爱的意义:阿加莎希望抛弃她的父母能原谅她多年前疯狂举动,杰罗姆则希望用写作证明自己的才华。
也许在这里,柯南伯格试图打造两具具有人情味的肉身,在狂热后留下节制,在荒唐中留下希望。
不过,也许导演的乐观情绪太过浓重,电影前半段通过人物、场景、音效建构起来的讽刺批判体系却在结尾处滑向了平庸,连珠炮似的令人亢奋的对白,也不是时候地变成了柔情蜜意的以身相许:阿加莎和本杰分别偷来了父母的婚戒,办家家一般套在了彼此的无名指上。
最终,一路都十足带劲的《星图》在一个软绵绵的烂尾处戛然而止。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温馨提醒:因为两个衙门打架,射手不射了,人人散伙了,偏偏这个片子的字幕很稀缺,马贼给想看的客官指条明路:优酷、土豆、爱奇艺,总而言之别麻烦下载了。
不谢。
没错,平底锅男又来了。
他还演了导演的上一部片子——大都会,坐在加长林肯里瓮声瓮气说了一个多小时,还在车上里X了朱丽叶波诺什。
而在这部片子里他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只是个代驾司机,车子还是林肯车,不过不是加长的而是商务型的轿车(抱歉不认识车型),但没关系,他照样在上面X了一个女明星——朱利安摩尔。
不知道导演什么意思,老是叫平底锅男在林肯车上X年老色衰的女明星。
平底锅男是我给他取的绰号,他的原名叫罗伯特帕金森——不好意思,帕丁森。
顺便解释一下,叫他平底锅是因为他在《暮色》里的扮相,那张脸就像被平底锅迎面砸过一样。
当然,他在大都会和星图这两个片子里还是蛮帅的。
他的帅气指数从高到低分别为:星图,大都会,漂亮朋友,暮色。
其中暮色在我看来可以归为丑的级别了,但不知为什么他就是凭这部片大红。
可能是因为身材太好?
比小狼人还好?
在观赏这部片子的过程中,马贼数次想起经典的穆赫兰道,都说的好莱坞那些家伙很奇怪的性格和心理。
但是穆赫兰道的台词是没法和这个片子比的——不是比好坏,是比脏。
这片子里有个小明星说有个女孩2个月给他写了6000多条留言,还说鉴于他这么红,他的经纪人准备去网上拍卖他的屎,售价3000美刀。
随后我还看到好歹年轻时候是鼎鼎一线的朱利安摩尔坐在马桶上一边和爱丽丝聊天一边放屁!
还放了不止一个!
最后连揩屁股导演都不放过!
当时我就在想,这些明星私底下的生活和他们在这个片子里的样子比肯定好不到哪儿去,因为他们演起来都好生动自然。
马贼生活在天朝和谐圣洁的社会,没有经历过五花十色、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生活,但通过这个片子,马贼完全能想象那帮被欲孽所折磨和扭曲的人是多么可怜,为了接个片子赚点小钱各种使坏,还闹出好几条人命,杀人的还是小屁孩!
还有小屁孩杀小屁孩!
导演你够了,在你眼里这就是真实的好莱坞?
那些金光闪闪的星光大道呢?
那些热闹非凡的红毯呢?
这片子提到了安妮海瑟薇,难道她也过得这种生活?
还有马贼亲爱的斯嘉丽约翰逊呢?
OMG。
还有其他名字,想确认自己的家属是否安全的建议去看看这个片子然后去烂番茄、IMDB骂导演。
各方面都很放得开,这个片子,屎尿屁,OOXX,乱伦,还充斥严重侮辱人字眼的脏话,这些脏话还是从一个13岁的小男孩口中说出来的!
这注定是一部不想回本的片子。
所以,这个片子对马贼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1、怀疑好莱坞明星都过得不好,表面看起来光鲜实际上焦头烂额;2、进一步认识到了大卫科南伯格是一个很牛逼的导演。
这怎么说呢,是观看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意识到的,因为马贼没法想象谁能把这么几个气质完全不搭的明星叫来演了这么一场虚实无常、配乐很古怪的片子,而且拍的还一点都不突兀,更主要的一点,同样的主题,他在穆赫兰道的基础上简明化了。
这里没有高下之分,只能说《星图》可看性更高。
当然,说“进一步认识”,是有原因的。
想当年马贼在大学食堂里和女朋友看《裸体午餐》,差点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但坚持着看完了,现在想起来当年的马贼应该是这么想的——这么一部恶心的电影人家导演拍出来也不容易,好歹看完。
后来看了《暴利史》和《东方的承诺》,觉得简直是冷暴力的杰作啊!
没有谁能把冷暴力拍得这么简洁干净,同时爽到骨子里!
《星图》因为讲述的不是同一主题,所以在马贼心里肯定无法和前两部相提并论,但对于上网易不看新闻直接看评论或者顶多只看一眼标题就去看评论,但身上又流淌着些许文艺血液的同学,我相信你会喜欢看这个片子的。
关注订阅号goodtobewild,认准“野评人”商标。
欢迎来好文,不限话题,只要是评论。
邮箱:[email protected]回到资料页可查看往期文章。
好莱坞虽然还不足百岁,却已足够在星光大道的上千巴掌印之外,积蓄着太多让追梦者迷乱的灵魂。
譬如在杜比剧院对面那座作为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现场的罗斯福酒店里,就有很多住客声称“曾见过玛丽莲.梦露的灵魂”,而她成名前的第一套商业广告,确实就在这里的泳池拍摄。
幸好,这些“撞鬼”经历大多还算香艳浪漫,不至像山下洛杉矶Down town那个倒霉的蓝可儿。
与大卫.林奇也曾惊艳戛纳电影节的《穆赫兰道》相似,当《星图 》中来自佛罗里达的少女阿加莎(米娅·华希科沃斯卡饰)踏上礼车司机(罗伯特·帕丁森饰)的后座时,也如同《穆赫兰道》里追梦者贝蒂(娜奥米·沃茨饰)看见Hollywood几个大字时一样,她们开始进入并触碰着这个奇异甚至阴暗的灵魂世界。
71岁的大卫.柯南伯格非常对得起马丁.斯科塞斯赐予他的嘉奖,“介于超现实主义者路易斯·布努埃尔和理性主义者弗兰西斯·培根之间的艺术家”。
他继续着所有作品里弥漫的那种神秘主义气息,在地理上确凿的贝弗利山、星光大道之中,渗透出似乎不属于这个星球的捉摸不透情绪,这些情绪,连带超现代的建筑、氛围空灵的配乐和精致冷峻的镜头,将裹挟故事里的角色加冕上一层诡异的光晕。
其实,总投资不到1300万美元却云集诸多明星的此片,也在摄制外景地上做了些漂亮诡计。
全片绝大部分在摄制成本低很多的多伦多完成,只有5天时间在洛杉矶取景。
为此,柯南伯格选择在夏季拍摄,因为那时多伦多的棕榈树看上去很像洛杉矶,而那些唯有多伦多才有的超现代风格医院和私宅,更适应《星图》中的灵魂栖息。
非常意外的是,尽管在洛杉矶拍摄的5天极为关键,这竟然是柯南伯格拍摄生涯中第一次在美国取景。
编剧Bruce Wagner虽然是一位职业小说家,却照着柯南伯格的风格,贡献了一个彻底原创的剧本。
由于这样一个家庭故事置身好莱坞并围绕浮华的名流文化,时不时飘出的明星名字和行为八卦,也就能惹得观众哄堂大笑,并将影片表层意涵导向一种讽刺的指向坐标上。
故事里相对戏份较大些的主角阿加莎,并不是到好莱坞追梦的少女,相反她是回归一个拒绝她的家庭。
因为儿时,绝非正常儿童的她,一把火少了近亲结婚的父母豪宅,也因此才被送至佛罗里达独自长大。
如今,她的父亲桑福德(约翰·库萨克饰)已经是一位依靠心灵鸡汤式的成功学畅销书大红特红的作家,并兼任一些好莱坞名流的精神治疗师,但那些心灵脆弱的女星一味相信那个遥远的喇嘛时,他却清晰那个地方从不免费(Not free, but expensive),至少在亚马逊的产品上很贵;母亲维斯(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饰)则会经常情绪崩溃,躲在浴缸里嚎哭,并把一门心思都砸在那个因主演《坏蛋小保姆》而早早成名的13岁儿子本杰(伊万·伯德饰)身上。
本杰已经被好莱坞养尊处优的生活惯坏了,按部就班的去重症病房看望他的小粉丝,却根本分不清也不关心他们究竟患何种绝症,直至被死去孩子的幽灵困扰。
柯南伯格建立了一个有着巨大漂亮院落和高科技家具的问题家庭,相信没有观众真想过上这样奢华却可怕的日子。
另一边受困扰的,是一个阴阳两隔的明星家庭。
桑福德的理疗客人哈瓦娜(朱丽安·摩尔饰)是个好久没接戏的演员,桌上搁着一尊某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而她那曾经真正大牌的明星母亲克莱莉斯(莎拉·加顿饰),则是困扰这所房子的又一个幽灵。
女星哈瓦娜邂逅并雇佣了问题少女阿加莎,起初的愉悦和顺利,渐次被纠缠于两个家庭的幽灵力量干涉,并引至毁灭深渊。
神秘主义的意象,在毁灭到来前愈发加强,提供着可供观众多维度解读的多条出路。
这么一来,从表层的讽刺好莱坞生活,到深层一些的心里问题机制,《星图》也就建立起一套奇妙而又语焉不详的能指和所指符号系统。
当然,柯南伯格以好莱坞为样本,塑形精神分析维度的方法以及背后相应的叙事策略,注定还是远不及大卫.林奇的心理惊悚杰作《穆赫兰道》,但又为迷离错乱的好莱坞星空添上漂亮的一笔幻彩。
这个家族算是被诅咒了吧?
恶之花开了一代,又一代。
那个小男孩儿不同寻常的早熟,看透世事,对成人世界的了解及谈判,获取的能力,开始觉得不过是一个早慧的,且很早出去工作的孩子的应对世界的能力。
看到后来,他的整个家庭,尤其是那个爸爸,虽是个治疗师,还能出书,不过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商人,家里的一切外在光鲜,都有一个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内里。
像他们家的装饰,一看都是好东西,可就是很冰冷,没有温度,缺少温暖。
难怪《纽约时报》今年又推荐了写好莱坞黑暗面的这部影片,去年是那不好坏评价两端的BLING, BLING, 其实这部要深刻于那一个。
片子里,有几个正常人呢?
努力打入好莱坞的豪车司机呢?
如果他成功打入好莱坞,可能就有答案了。
当外地游客摊开标识着明星住宅的游览地图时,好莱坞成为一个他者构建出的“想像的共同体”,一个闪闪发光的幻想王国,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新玩家从好莱坞山的巨型灯牌开始,经过无数的任务对话,企图成为NPC中的一位。
这个王国因电影而诞生,孕育出无数伟大的电影作品,又逐渐演生成一个只关乎声名与财富的怪形,重新被投映在银幕上。
因此当星图成为影片的核心概念,柯南伯格的这部电影被顺理成章地作为对好莱坞的讽刺成立,当导演与编剧对此表示否定时,它又成为一个指涉西方当代文化,名利浮华这样一些笼统概念的寓言,摆在了相应的影片序列之中,从《甜蜜的生活》到《名人百态》、《在某处》,不同的风格、状态因相似的人物群体被聚集在一起。
这两个定义都太过容易了,因容易而显得粗暴,衬得影片只剩奇情和扭曲。
柯南伯格的前作《大都会》几乎整个片子都发生在一部加长的豪华轿车上,窗外是光怪陆离被指认为纽约的多伦多,无数的概念、隐喻镶嵌在唐德里罗精确审慎的台词里,往理发店途中的心不在焉的富豪是这现代性“风景”的一个观察者,围绕他的人事都是从人类心灵指向现代性风景的一个窗格,世界与豪华轿车籍此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显而易见的是,《星图》并非如此,它与柯南伯格过去的大部分作品在影像风格甚至故事结构上都有所区别,展示出一种看似都市神话的现实主义,古怪角色的生活化表演、散漫的好莱坞日常、略显电视化的视听语言,即使剧本中存在鬼魂,其戏份也被大幅压低,并未试图营造出特别的诡异感,而融合为人物心理症候的一部分。
角色浮躁失衡的心灵状态、乱伦变异的人际关系与视觉上整齐、简洁、禁欲的环境装饰风格的冲突构成了一种现代特征——人们主动选择了被物化,重视外观的秩序多过内在的秩序,将心灵问题的解决也寄托于一些浅薄的外在手段。
年老色衰的女演员哈瓦那受制于事业下坡与童年阴影双重压力,心灵治疗大师夫妇隐藏着兄妹乱伦的秘密又将知悉真相、放火毁容的女儿阿加莎视为生活的最大威胁,儿子——当红的童星本杰受父母役使深陷名利场的规则。
本杰主演电影名为《坏保姆》,在影片中的好莱坞,孩子们也从未得到合理的对待,因此成人们也是未能真正成人的儿童,他们像是巨型的鸡蛋,随时随地会被轻易打破。
人的成长过程是的这样被彻底打散的,过早地进入畸形的价值体系与成人的不洁方式,如未成年童星们聚在一起将二十五视为几近绝经的衰老年龄,藉一时的地位与名气对他人颐指气使、欺压竞争对手。
成人们都是“坏保姆”,“坏保姆”教育出畸零的下一代。
本杰的爱慕者因疾病死去,与女演员的爱子一样成为好莱坞幽灵中的一员,这些幽灵汲取了《哈姆雷特》的表演方法,成为游离在好莱坞外的人,向对应的角色发出嘲讽、戳穿真相,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引路者。
保罗艾吕雅的那首诗以自由为核心,呼声看似光明正大,但究竟是如何与影片匹配着的,还是难以理清的一个问题。
阿加莎与本杰“继承”了父母的婚戒,相偕死去,其余的人物遭受一种“刻意制造废墟”的摧毁,也有些来路不明,不过这究竟不是一条导演指出的自由之路,所以不深挖细掘,也并不能判定为疲软结局,它更像一片迷雾,即使是死,也不过指向看似自由其实被内化的幽灵罢了。
其实是越写越不明白...
电影里几乎所有角色都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罪孽的根源在于不被这个世界认可的兄妹乱伦。
兄妹乱伦的产物完美地继承了父亲与母亲身上乱伦的因子,第二代的姐弟乱伦开始了。
姐姐纵火,喂弟弟吃安眠药,结果是姐姐被送进精神病院,弟弟被送进医院,顺便烧死了个性虐女儿的女演员。
最喜欢Havana得知竞争对手死了儿子后,兴奋地拉着不明所以的Agatha摇摆那段,倦怠的脸上满是失而复得的欣喜,她说,This is little Micah, a little miracle. We are fire, and he is water, say goodbye. 感恩于一个溺死的小孩,使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表演机会,为此欢快舞蹈。
人们不会为你的死而悲痛欲绝,那些关注你死亡的人,只是将目光锁定在关于你的死,他们能够从中间接获得多少利益。
纵情欢歌,讽刺得可以。
只是问题是,我一直以为,电影里的两个金发小男孩是同一个人,溺死了一个,直到另一个被弟弟掐死,才幡然醒悟……一开始还有一段米娅的小秀,转来转去biubiubiu,看起来好可爱是怎么回事……喜欢米娅,虽然一开始看她的电影,总觉得她长得有点奇怪,但是越看越好看,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淡漠气质。
超喜欢她的《斯托克》。
胡渣父亲虽然功利自私,但是真的好帅……弟弟一群狐朋狗友信口开河那一段虽然让人反感,但是其实可能有些小爽吧,那个年纪的孩子,遇到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好像都是用这种方法发泄自己的不爽。
只是这群未成年,抱着愤世嫉俗的态度冷眼仇视那些比自己耀眼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瞎扯一通,最讨厌这种目中无人的小孩子,不谙世事,却又自以为是。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幻象,有时还挺令人惊悚的,尤其是背景音乐,与外界隔绝般的断了信号的沙沙声,浓雾中生怕抓到一只冰冷的手的关于未知的恐惧,还有背后突然蹿出的冷风。
喜欢游走在现实和吊诡之间的叙事,还是柯南伯格的那股清冷味道,但一切似乎过于直白了。
满屏的弹幕吐槽点
10分钟后就看不下去了。
Love is stronger than death
又是神经病的一家子,乱伦糜烂狗血疯癫。用这个奇葩的一家四口来影射好莱坞,每个人都努力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后在扮演中迷失自我,大人不再像大人,孩子也不再像孩子,就像男人娶了女人,而他们却是亲兄妹,一切都乱了,只是表面上依旧很光鲜正常。摩尔阿姨还真没什么包袱,各种角度的裸露。
这么多年过去了柯南伯格的电影还是B片感满满,能请来这么多大咖就不能在特效上多花几毛吗,结尾的火焰CG差点让我以为在看鲨卷风这种破罐破摔之流;导演大概是打算粉碎少男少女对好莱坞的痴心幻想,无奈从立意上就注定对不上大多数人的口味
神秘鬼片,异化得不露痕迹,所有人都像是CG假人,似乎永远不朽,又似乎即将灰飞烟灭。朱丽安·摩尔摔手机时镜头的轻微抖动,活生生把技术失误抖成了画龙点睛,戏外的奖杯为电影又平添了几分反讽意味。
阿加莎和哈瓦那,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疯狂,前者证明了疯狂也是可以兼有自制力的。
WTF版改编剧本
故事比所谓主题有趣多了
哪有日落大道一半好看。只看摩尔。库萨克怎么这么像尼古拉斯凯奇?
看着这个大卫 想着那个大卫
+2.5你是柯南伯格的信徒,或者你不是。
地上的星,说白了够自欺欺人。
总觉得导演的底气不够足,片中两个好莱坞明星的幻觉处理的太拙劣了
看好的人一定认为很好,不喜欢的人一定认为是垃圾
畸形的生活和更加畸形的爱情,贵圈果然更乱。
影像节奏完美,该动动,该定定。其实结尾也包含戏谑成分,或许俩小孩只是在模仿三十几年前的电影。
在圈内或则想入圈的会看这片,为了看内幕,拍摄挺糙的,所以我用1.5倍速看完,知道讲的啥就行了。6.3/0.72万【IMDb6.2/2.88万,预算1500万美元,美票房35.07万,全球票房451.09万美元】
真是成也摩尔,败也摩尔。这片子就成全了朱丽安摩尔一个人,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就是她这么多年各类角色的一个沉淀。亦真亦假的好莱坞被纰漏的一文不值,所有自私肤浅,无知物质,成全了一个“女魔头”,铸造了好莱坞这个”鬼府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