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党徒

BlacKkKlansman,卧底天王(港),Black Klansman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亚历克·鲍德温,小伊塞亚·维特洛克,罗伯特·约翰·伯克,布赖恩·塔伦蒂诺,阿瑟·J·纳斯加勒拉,根·加里托,弗雷德里克·韦勒,亚当·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黑色党徒》剧照

黑色党徒 剧照 NO.1黑色党徒 剧照 NO.2黑色党徒 剧照 NO.3黑色党徒 剧照 NO.4黑色党徒 剧照 NO.5黑色党徒 剧照 NO.6黑色党徒 剧照 NO.13黑色党徒 剧照 NO.14黑色党徒 剧照 NO.15黑色党徒 剧照 NO.16黑色党徒 剧照 NO.17黑色党徒 剧照 NO.18黑色党徒 剧照 NO.19黑色党徒 剧照 NO.20

《黑色党徒》长篇影评

 1 ) 片子不错,致敬一下。

历史倒退的时候,需要这种提醒。

但是又觉得这么说挺扯淡的,我们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倒是本片真正让我意识到“狭隘”两个字的具体内容,这种狭隘目之所急比比皆是。

没办法证明历史是不是在主动选择这种狭隘作为推进的力量。

但愿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在吧,但愿我们身边的族群还没有分化至此吧,但愿他们经受的一切都会被我们幸免,但愿所有执着和忠诚都不会演变成狭隘吧。

 2 ) Black man infiltrates Ku Klux Klan

How did Jordan Peele preach to Spike Lee about the film? Six words. He said, "Black man infiltrates Ku Klux Klan".48:00 Man in the white house embodies the white supremacist values by creating images of black Americans being the source of all social problems, selling hate through issues like immigration and crimes. Sounds familiar?50:00 Media report: The black woman was harassed by the police. In the tabloid, it was reported as the woman attacking the police officer after attending the black student union speech event. 兼听则明,但也得有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来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

1:35:00 The "National Director" David Duke cites the study of William Shockley on eugenics to claim that the white is a superior race. However, eugenics as a discipline has long been scorned at by scientists and refuted by increasing scientific evidence. By the way, the peeking scene is a little bit hilarious. Ron's catching hairstyle is clearly visible when he was secretly peeking the KKK's ceremony from behind the window.

1:43:00 The movie repeatedly references slogans that became familiar with us in the past few years. At the end of the KKK's ceremony, David Duke thanked the crowd for putting their country first, and all started chanting "America first!" Does "America first" even exits then? I doubt so. The phrase "making America great" is also mentioned somewhere in the film. 02:07:00 电影画面一转,我们看到的是2017年白人主义者在街上拿着火把游行、高喊“White lives matter"的口号、街道上的两拨游行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以及Trump的荒谬发言。

Throughout the movie, it's always been about white men, not women. The only white female character eagerly follows her white-supremacist husband's order and set out to do one thing - bomb the protesters with a C-4. A movie about systematic racism, KKK, and their treatment of the colored can be made, premiered, and shown all around the world, while no public discourse can be made on that 10-year history, the student movement, or the dystopian governance in the far west.

 3 ) 2019,All Power to All the People?——《黑色党徒》和《绿皮书》的联结

(拖延了好久的影评……)同一个主题,被《绿皮书》逗笑的观众,可能将在《黑色党徒》里哭出来(比如我)。

治愈和致郁,是一个故事的两面,讲故事的人可能来自不太明显的两个阵营。

在《绿皮书》里,北方中产阶级以下白人Tony Lip受雇于北方高知黑人Don Shirley并护送他一路南下钢琴巡演,在一次次被他精湛的琴艺和浪漫的文笔折服又一次次救他于南方种族主义者制造的尴尬或危险的过程中,原本种族主义倾向明显的Tony与Don成为了好友。

换一个视角,在与《绿皮书》反映同期历史又角逐同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黑色党徒》里,White Power和Black Power尖锐对立。

当《绿皮书》通过白人酒吧闹事、日落城规定以及白人警察抓捕和同性白人“深入接触”的Don等剧情透露出南方零星的白人至上主义时,《黑色党徒》中白人激进团体Ku Klux Klan(简称”kkk”)喜爱这样的宣传:They only thing that we hear today from politicians, “I want to thank black people. I love black people”. Every politician has to talk and genuflect to the real rulers of our society and say: “I want to thank Jewish people. I love Jewish people. The Jewish people are always our friends” no matter they do, no matter how they destroy our country. And no senator or congressman would dare get up and say, “I love white people. I love white heritage. I love my people and I love the culture that was created in Europe and this great western Christian civilization. I want to see that persevere. I want to see that be enriched.” It dares to expose the fact that this country is a racist country. It's an anti-white racist country.当《绿皮书》里的Don 口嫌体正直地享受着Tony安利的KFC吮指原味鸡,《黑色党徒》里的kkk成员正听着上面这段广播宣传准备给呼唤Black Power的黑人大学生联盟来一剂“保证把一栋楼掀翻”的炸药。

当天联盟请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黑人老人讲述他童年亲历的故事:有智力缺陷的黑人小伙伴被白人警察抓捕,诬陷他强奸了白人女性,法庭在四分钟内将他定罪。

在这位黑人小伙伴被游街的途中,他遭遇了文字描述出来都会因涉及敏感词而变成星号的身体折磨,最后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老人缓缓讲道,燃烧的过程被一名白人摄影师记录下来,照片被制成了明信片发放。

这时候再回想电影开篇激进派Black Power领导人Kwame Ture的发言:Is beauty defined as someone with a narrow nose? Thin lips? White skin? Hell no! ‘Cause you ain’t got none of that. Our lips are thick. Our noses are broad. Our hair is nappy. We are black and we are beautiful! You see, we want to be so much like white people who oppress us in this country and because they hate us and because we are ashamed of our African heritage we then hate ourselves.再回想他对黑人大学生武装反击种族主义白人警察的煽动:Y’all dig Tarzan? When I was a boy, I used to go to the Saturday matinees and watch Tarzan all the time. And white Tarzan used to beat up the black natives. And I would sit there, yelling, “Kill the beasts! Kill the savages. Kill them. Kill them!” But what I was saying was Kill Me! It was as if a young Jewish boy saw Nazis taking Jews off to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cheered them on. Today I want those chiefs to beat the hell out of Tarzan and send his lily white ass on back to the caves of Europe! 他还说:But it takes time. It takes time become free of the lies and their shaming effects on the black mind. It takes time to reject the most important lie: that black people can’t do the same things that white people do unless a white person helps them. 嗯,拥有三个博士学位琴技高超文采斐然的Dr. Shirley没有曾以保安为职却因为斗殴被辞靠和别人打赌比谁吃汉堡多赚来五十美金的意大利裔白人的帮助,他连南下巡演都做不到, can he?另外,关于近期一直被热议且因为《惊奇队长》一度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的“女性”符号,两部电影的表达也大不一样。

《绿皮书》里唯一有姓名的女性是白主人公的妻子,照顾孩子和下厨房是她的职业,丈夫随着黑主人公外出巡演后,她全部的镜头都与丈夫的信有关,或是当着孩子的面念白主人公亲自写作的“朴实信”,或是向其他妻子炫耀黑主人公代笔的“华丽信”。

电影最末的平安夜“年夜饭”,她的镜头一是忙着准备饭菜二是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三是和白主人公团聚四是向黑主人公示好。

反观《黑色党徒》,出现了两位有名有姓的女性。

一是倡导Black Power的黑人大学生联盟主席,她关心的是黑人的形象和命运,即使和男主人公热恋也警告如果恋人她不会和反对联盟的警察保持亲密关系。

二是kkk活跃成员的妻子,她既热情地为丈夫和朋友们的聚会准备糕点,也热衷于亲身参与“黑人清理行动”,连电影里唯一真正产生武装冲突的炸药都是由她亲手安装在前一位女性的车上。

其实和《绿皮书》一样,《黑色党徒》的前两个小时也带着诙谐,也有数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时刻。

但在最后几分钟,《绿皮书》讲述的是Tony邀请Don共享家族平安夜的“团年饭”,《黑色党徒》却用弗吉尼亚州高呼White lives matter的白人游行队伍和同场battle坚持Black lives matter的黑人游行队伍发生武装冲突的真实故事作引,黑色幽默瞬间褪去,开始质问“都9012年了”,黑白坐下来一起吃年夜饭了吗?

镜头接着就转给了总统特朗普,他宣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白人至上主义;再下一个镜头便给了在电影中出现的kkk党领袖David Duke本尊,他说:This is the first step torward making a realization of something that Trump alluded to earlier in the campain, which is this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America back .电影最后一幕——白人开车冲进了口号为Whose Street?

Our Street的黑人和LGBT平权游行队伍并碾压了伤者,一名白人女性死亡——也是真实事件。

结局,《绿皮书》拿了奥斯卡最佳电影。

所以,喜欢以“政治正确”评论电影作品的人们,是否愿意告诉我,《绿皮书》赢得大奖真的如部分网络热评理解的那样是“白左”关于黑人和女性平权的“政治正确”吗?

什么是“白左”?

而且《绿皮书》在豆瓣的分数远高于《黑色党徒》。

不用谁告诉我也知道,反对上面提到那些网络热评理解的“政治正确”是当下大多数同胞的“政治正确”。

P.S. (which make things “perfect”) 以上所有的“黑人”“白人”“男性”“女性”“LGBTQ”等词汇都指代我所理解的那个群体的大多数,“大多数”以外的个体在这篇影评里没有姓名,是我没有遵守“政治正确”了。

(什么又是“政治正确”?

)P.P.S.《黑色党徒》中激进派黑人运动领导Kwame Ture来自的组织名叫Black Phantom,中译为“黑豹”。

P.P.P.S. Kwame Ture的演讲结尾辞: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will be?If I am for myself alone, who am I?If not now, when?And if not you, who?…ALL POWER TO ALL THE PEOPLE

 4 ) 绿皮书和黑色党徒

看完绿皮书,又上豆瓣看相关影评时,发现了这部电影。

对比这部电影,绿皮书相当于一口蛋糕上飞了个苍蝇。

而这部电影更像一副苦药。

好莱坞的电影少有这部电影一样直指“人人平等”的核心。

绿皮书几乎是好莱坞空中楼阁电影的模板。

你看的很感动,但其实只是一个套路剧本。

这种剧本的剧情就是a身份好,b贫民低贱;a不知道贫民的快乐,b通过教会a贫民乐趣(对应是绿皮书白人请黑人吃肯德基),拉近两人关系,说实话这一招也通常被用于日漫中;a遇到挫折,消沉,b鼓励a,使a振作起来。

像这样的剧本在豆瓣top250中,至少有三部。

黑色党徒则不然,直指出要想改变就要去争取,而不是靠白人的施舍。

其中黑人领导讲的一番话确实精彩,先是引导黑人肯定自己的身份,接着指出黑人是未来的栋梁,然后说改变要靠自己。

这个改变要靠自己其实是十分难得的。

我看过不少名著,由于我们信奉共产主义,在这些名著点评中总是会提到作品虽好,但由于时代局限性,充满了妥协。

比如封建的作品,农民被坏地主陷害了,最后是靠好地主救了;资本主义的作品,无产阶级被资本家陷害了,最后是靠好资本家救了。

在这些作品中农民或者工人是不会团结起来救自己的,是靠上等阶级的善心和聪明才智才被拯救。

在绿皮书中一个致力于黑人尊严巡回演出的黑人钢琴家却靠的是白人去拯救灵魂。

黑色党徒突出表现了两个黑人,黑女组织演讲,游行,黑男铲除了3k党分部。

这并不是靠着白人的同情和启发去做的事情,这一点尤为重要。

也正是这一点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

 5 ) 黑白里隐藏的身份政治的未来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

对于真实事件的翻拍,个人感觉是挺难的。

太过写实不如去拍纪录片,搞艺术美化又需要把握一个度。

不然就容易成了导演的私货填充。

然后对真实故事的本身也有要求,得选一个戏剧性强,容易拍成故事,且能体现人物的真事吧。

电影里边让我感受到的就是故事很不合格,不明白为什么把黑人小伙儿当成主角。

作为一个新人,用真名给3K党打了个电话,编故事说自己是白人至上,仇视黑人犹太人,妹妹被黑人勾搭恨不得剥他的皮。

这就叫卧底?

你电话还用的是警察局的电话,3K党作为一个这么极端且疯狂的组织(后边表现出来的),你连警察局的电话都不查证一下吗?

好,就算这样子搭线是可以的,那人家要线下见面你黑人搞不定,必须找个白人同事,请问为什么你是主角?

所有的危险都是同事在搞,见面被试探,被威胁,被枪指着头,被迫装成一个种族歧视者,被迫忍受一群狂热种族主义,甚至可能死掉。

他才是卧底啊,他才是主角啊,所以主角你干了什么?

打电话?

而且为什么不能把打电话的内容也交给同事呢?

非要你接电话他见面,天天两个人串消息又累又危险,后边不就因为父亲住院地点差点暴露?

男主干的有用的事一是扔砖头转移了注意力,但是这又很扯,刚刚好吓到了疯子的妻子,你要是扔到客厅,这些人这么疯,直接窗口给你来一枪把你打死,然后队友暴露不一起死了?

要是那个疯子因为这个反而起了疑心,接着审怎么办?

还有他队友都快被吓死了,难道就僵持着等外边的警察队友转移注意力?

这卧底也太不行了吧,最后你抢过手枪对着车尾灯开几枪这就能证明身份了?

后边黑人小哥又靠打电话拿了会员卡。

现在事情进展这么顺利仅仅是因为3K蠢,看不出警察的能力来。

卧底卧底,全凭谎话,混入一个松散的组织,获得了所有人的信任,连个身份证件都没核实,虽然美国没有身份证,但是一个党总要核实一下会员吧,打个电话就可以当会员参加核心行动了?

这核心行动可是杀人要判刑的,团里还有两个能搞来C4的军方成员,就一点点的策划和保密和核实都没有就进行这么危险的活动,真实靠着对面的蠢来破获了一起案子,你对比一下无间道。

真的是,故事没有亮点。

尤其是后边知道了要爆炸,两个警察差点就来不及救人,也没有叫支援,炸弹还是炸了,要是手抖胖大婶放门口不也成功了?

你阻止了啥?

故事是真的烂。

犹太队友本身也是被歧视者,也是少数族裔,在里边舍生忘死,我不理解为什么黑人是警察。

当想到好莱坞近些年的尿性,我懂了,黑人的政治正确。

剧里唯一值得可看的就是片尾了。

美国民众的身份政治导致的巨大分歧,以及一直以来的种族问题。

除了从文化的角度。

我更想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国民众的分裂。

白人对黑人的仇视是一直以来的,虽然没有了明显的种族隔离与歧视,但整个社会还是明里暗里,在黑人的居住环境、收入、教育、职业、职位等方面有着歧视。

对于黑人的偏见仍然存在,有个调查问题是“一般而言,比照白人、黑人在就业、收入和住房上都要差。

你认为这些区别主要是由歧视造成的吗?

”结果:白人受访者中有 60%多的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当问及这些差异是否主要由于大多数黑人 “缺乏改善自身贫困的动力和意志力”时,大多数白人受访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些文章中提出,右翼的宣传有很大影响,他们宣扬“持续存在的种族冲突和种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白人种族主义,而是由于黑人底层的暴力倾向、黑人家庭的 “机能不良 ”以及黑人对福利的 “依赖 ”所致。

因此美国白人也普遍将持续存在的“种族分裂”归咎于黑人底层的“道德缺失”或者指责黑人中产阶级不能为黑人底层负责。

而这样的指责持续到现在。

黑人仍然是懒惰群体的代表。

而资本主义下贫富差距下更是激化了矛盾。

安格斯 迪顿的《美国怎么了》一书从批判了资本主义下底层人民的绝望的死亡、成瘾、酗酒和自杀,。

从收入阶层看,阶级分化是在加强的,底层阶级的生活是在变糟的,底层人民的上升渠道在减少。

受教育水平越低低,人均寿命低,从酗酒嗑药逐渐走向死亡,死亡率的上升和阶级分化,经济的衰退、工作形势的严峻。

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孤立,健康不佳,精神痛苦症状,整体来看虽然社会在发展,但人均寿命是下降的。

而人群中的底层阶级,主要是黑人群体,白人群体则是工人阶级,比如铁锈地带收入下降,面临失业的人群。

矛盾是愈演愈烈的。

这种时候,甚至就像马原里资本主义将要灭亡的前兆,无产阶级们联合起来讲矛头对准资产阶级。

但是如果将矛盾转移就可以了。

将原来不同资产等级的矛盾,转变成了不同身份之间的矛盾。

政治角度主要是族群、性别、性取向三个方面。

再可以增加宗教、部落、职业等标签。

而凭借着身份开始的社会运动,可以为其所在身份群体寻求政治认同。

而民众也对身份政治欣然接受,一方面是社会性的人在群体中能够找到天然的认同感,其次是通过身份政治可以掩盖自身的失败,将个人的原因归因于群体因素而非个人。

所以特朗普对工薪阶级的演讲中可以将美国的萧条归罪于中国,白人会将自己的收入减少归罪于政府对黑人的福利过高。

失业的白人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社会对黑人的偏袒,工作才被抢走。

黑人的失败被归罪于种族歧视。

失败的理由千千万,身份政治帮你将这些理由整合。

在身份政治下,政治正确被确立,少数身份群体成为了最强力的护身符,而借助特殊身份取得的利益反过来让主流群体觉得不公平,长此以往下造成了更深的隔阂。

而种族则是矛盾最为激烈的一部分。

政治也随着被身份政治而绑架。

为了获取某种选民的选票,必须产生与其相配套的政治理念与政治主张,从而必须舍弃另外一部分群体。

争夺过程中政策也被极端化,从对某一方向有倾向逐渐变成完全强烈支持。

比如特朗普政府对墨西哥边境墙的修建。

在换届过程中更是容易产生政府政策的完全相悖,如特朗普政府对奥巴马政府医保政策的完全颠覆。

更是限制了政府在其任期内必须完成政治承诺。

反复的两党轮换,造成的是不同倾向民众在不同时间对政府产生不信任。

信任危机从水门时期就开始,到现在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极低。

选举投票人数也在下降,政治参与度下降。

更多的游行示威,民众冲入白宫,在这期间矛盾从语言冲突到肢体冲突,最后演变为器械冲突。

整个形势岌岌可危。

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转移之后,也改变不了政治危机的产生。

或许解决种族矛盾,缓和黑人与白人的矛盾,是将他们化为同一阵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是兄弟们,不是同胞们,不论性别、宗教、种族、性取向、职业,而是同志!

 6 ) "奥斯卡"最佳戏精,这届幺蛾子格外猛

奥斯卡幺蛾子年年有,今年的火药味尤其强烈:当《绿皮书》拿下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当场退席抗议,但被保安拦下不得不回到座位,他最后背对舞台听完了《绿皮书》主创的获奖感言。

同样坐在台下的黑人导演乔丹·皮尔,在《绿皮书》获奖时他和身边的人都没有鼓掌。

《黑豹》的男主角查德维克·博斯曼则是这个表情。

《绿皮书》一举斩获了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奖项,可以说是满载而归。

影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9,在中国就拿下了4.66亿票房,同时它还有一个温暖的主题:在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年代,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跨越阶级、种族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部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黑人观众和电影人不买账?

01小科普:什么是“政治正确”说到这里玛妮就要上知识点了(敲黑板),一切争议都来自于奥斯卡对“政治正确”的执着:▍“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指的是不冒犯任何群体的言行。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千差万别,不同的种族、性别、性取向、价值观等等排列组合,构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

政治正确确保了不同的群体乃至个体之间维持起码的相互尊重,可以和睦相处。

其实,政治正确本身也只是一种价值观而已,只不过它正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在美国尤其如此,在奥斯卡上更甚。

我们看看近几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2019年(91届),《绿皮书》,黑人白人做朋友。

2018年(90届),《水形物语》,跨种族的爱恋(指涉政治正确)。

2017年(89届),《月光男孩》,黑人、同性。

2014年(86届),《为奴十二年》,历史上的黑奴制度。

不仅“政治正确”在奥斯卡上是高频词,而且“种族政治正确”几乎成了“政治正确”唯一代名词,其次是“性向政治正确”,例如《月光男孩》和《波西米亚狂想曲》。

今年的奥斯卡,三部反映种族政治正确的电影——《黑豹》、《绿皮书》、《黑色党徒》都有所斩获。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部电影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

到底什么是奥斯卡和美国人“最正确的政治正确”,我们来比较看看。

02《绿皮书》:软化争议,追求大同

首先祭出争议最大的《绿皮书》。

这是一个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起来非常温暖、正能量的故事。

它讲的是在白人歧视黑人最严重的时代,一个白人引导黑人找到自我的故事,这种“放下伤害,追求和解与大同”的价值观很符合大众审美。

洛杉矶时报却称这是近年来最差的最佳电影,影片中黑人音乐家原型唐·谢利的家人说这故事根本就是假的,音乐家从没把司机当成好友。

白人司机托尼·利普的后人更是本片的第一编剧。

当号称“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简化、掩盖事实的时候,观众就会感觉被欺骗了。

涉及《绿皮书》的双方各执一词,我们无从判断。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唐留下的大量影像资料表明他并不是一个不了解黑人种族、不了解黑人文化的人,他也无需像电影中的角色那样接受托尼的提点。

电影这样塑造他,是为了给利普一个帮助唐的机会,这样两个人的友谊才能进一步发展。

刻意弱化矛盾,用爱与友谊包装种族问题,这种“扬小善而忘大恶”的价值观大概就是斯派克·李愤而离席的主要原因。

03《黑色党徒》:荒诞讽刺,揭露矛盾

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在本届奥斯卡上仅斩获了最佳改编剧本一个奖项,与《绿皮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愤怒的不只是失去了一个奖杯,更愤怒自己的理念遭遇了挫败。

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黑色党徒》多少显得有些无聊:男主角一路有惊无险地大破3K党(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庞大的种族主义组织,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视有色族裔主义),顺带让3K党大佬狠狠地吃了一瘪。

而且能看出其中有一些为了求“稳”而显得套路的设定,比如警察局的白人领导普遍英明,但有一个白人小瘪三喜欢搞种族歧视,最后被狠狠地收拾了。

从故事层面看,还真不好说《黑色党徒》与《绿皮书》谁更值得拿这个奖杯。

但谈到理念,《黑色党徒》确实是三部作品中段位最高的,它代表了对政治正确的另一种理解:“揭露矛盾”。

这部电影也把故事背景放在了美国种族冲突最激烈的时代,同样改编自真实故事,但它实实在在地揭露了这个时代的种族矛盾,其中对3K党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和黑人描述种族迫害这两条线的平行剪辑堪称高潮。

斯派克·李还在片尾加上了2017年美国夏洛特维尔骚乱事件的新闻片段(一场由警察枪杀黑人引起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爆乱),表明这种矛盾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至今仍然存在。

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手法,却极具冲击力,一下子把人从《黑豹》、《绿皮书》的幻梦中敲醒过来。

忠言逆耳,也难怪奥斯卡不爱听。

《黑色党徒》并没有单纯宣扬矛盾,故事的大前提是一个黑人警察和一个犹太人警察秘密打入以厌恶黑人和犹太人著称的3K党。

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因为抛去了肤色和身份的外衣,族群之间并没有太大不同。

片中有一幕让玛妮印象深刻:3K党大佬在电话里自以为是地大谈白人与黑人吐字发音有何不同,殊不知电话另一头与他侃侃而谈的忠诚党员正是一个黑人。

这种荒诞的喜剧性与讽刺性才是影片的高级之处,比《绿皮书》的表达深刻了许多。

04《黑豹》:娱乐至上,讨好黑人

聊完了《绿皮书》与《黑色党徒》的矛盾,再来看看这三部中间最peace的作品——《黑豹》,虽然它的男主角在《绿皮书》获奖时也表现得很real。

《黑豹》在本届奥斯卡上斩获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三个奖项,这个结果其实也算中规中矩、意料之中。

但真正让一些人惊呼的,是《黑豹》居然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

怎么,《黑豹》就不能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吗?

确实,《黑豹》在历届提名影片中,都可以算作娱乐性太强,而现实性、艺术性又太低的作品。

作为漫威影业流水线上的作品,它是一部很好的娱乐片,但它与奥斯卡的口味完全背道而驰。

于是大家就会质疑,奥斯卡你的口味怎么变娱乐了呢?

但《黑豹》又恰恰命中了奥斯卡的趣味——“政治正确”。

在这部电影里,黑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主角与超级英雄,整部电影都在“讨好黑人”。

故事里的黑人在非洲拥有一个技术异常先进的乌托邦,这是一切现实的反面,对现实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但它对大部分黑人来说都很“爽”。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中美的票房和口碑差异这么大的原因。

制作一部爽片讨好黑人没什么错,这可以说是种族平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但必须要看到,“讨好少数”其实是政治正确发展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而且有其危险性。

因为讨好一个群体,有可能演变为无视规则、制度的“反向歧视”,引发另一个群体的反感,从而导致他们对政治正确本身的敌视。

《黑豹》提名奥斯卡引来质疑,就体现了“讨好”对政治正确的一种负面作用。

有意思的是,漫威影业马上要制作一部亚裔超级英雄题材——《上气》,想必到时又是一阵腥风血雨。

真要说清“政治正确”这个问题,玛妮大概还需要一个博士学位,今天的小科普到此结束。

但奥斯卡对“政治正确”的执着,显然还会继续下去。

明年的颁奖季,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7 ) 导演把好牌打烂

黑人种族话题最近几年是好莱坞热衷拍摄的话题。

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角逐,必然是愈来愈浓厚的政治倾向。

这样的真实故事改编本可以拍得更精彩。

但,导演却把好好的牌打得够烂。

讲故事能力差!

冲突平白比白开水还淡。

电影原声音乐是请了新手做的吧,频繁且莫名其妙的来一段不知所以然的背影音乐,就很突然让你神离了。

不推荐!

不二刷!

剧情6.4,音乐5.0,镜头5.5

 8 ) 它本应该更好

怎么说呢!带着蛮大的期待想震撼一下!结果有点失望,故事和人物都很有趣 冲突感十足,两派两种理念还有一种开明派或者称之为体制内的中间派混入其中,本应该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很深刻的思想内涵。

可惜,一是不够冲突,不够激烈,一直试图想强行粘合和改良,没有十足的颠覆和反转;二是私以为人物可以多些挣扎,可以更饱满一点,更复杂一点,性格方面,不一定非得那么死死拿捏,可以有一些动摇,最后在动摇中爆发。

但是不得不说在黑人和3k党的集会平行剪辑,声音的交叉蒙太奇实在有惊艳到!而到爆炸场面的时候反而泄气了!反而不明确了,这时候主角应该是一个警察而非黑人!落脚点总感觉不对劲,他应该是一个黑人而后才是警察 但是片子给我的感受是他往往是先是警察才是黑人!但这是血液里流淌的肤色上呈现的应该比你常常便衣来得显著,来得更有认同感,那是来自基因的认同。

而且我也认为便衣和警服是可以下功夫的,去区分一下。

在表现方面,我觉得公权力的代表警察、黑人势力、3k党三者的关系可以再展开,不止局限在黑人和极端种族歧视的3k党的矛盾,警察的作用,警察所代表的公权力的态度,以社会和谐为先的警察又会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比原片更有戏份立场而不是一个工具人的角色!如果这样也许会比现在更有说服力和表达的力度。

最后现实的影像示威的出现也着实带给我很多震撼,比本片的前面部分都要震撼!当然,斯派克·李导演也有一些巧思在剧作上,比如黑人领袖研究时台下黑人的反应镜头,很有意思,很有启蒙聆听的意味!还有最后时刻一个希区柯克变焦 交代对3k党代表的开战!十字架燃烧膜拜的仪式感和瑞恩和3k党站一起后面有趣的圣经壁画,都很有意思。

同样本片节奏感十足恰如其分把氛围烘托得异常到位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然而纵使千翻亮点,我依然觉得本片只能打到还行的合格线!因为作为观众我没有很大的触动,作为如此深刻的题材和有意思的故事坯子,很遗憾,我觉得他本应该更好!

 9 ) 平等与和平

由斯派克·李执导的《黑色党徒》无论是从剧情上还是主题上,都可以说是一部佳作,虽然在奥斯卡最佳影片上输给了《铁皮书》,但他却有独特的风格与《铁皮书》相媲美,都涉及了白人与黑人,种族主义的话题,但一个悲伤沉重,一个治愈幽默。

我不是很了解历史,所以以下的说法比较浅薄,《黑色党徒》首先就主题而言,它涉及种族歧视,在这个看似平权的地方,美国白人宣扬其地位至高无上,歧视黑人和犹太人,黑人与白人之间始终存在随时都有可爆发的战争,从黑人警察到警局报道,在档案室里工作,遭到白人同事的嘲讽与打压,以及最后罗恩逮捕康妮时被两个警察抓捕毒打,但却始终不相信罗恩是卧底警察,在白人康妮的言论下,白人警察不由自主的还是相信白人康妮的话,都能看到种族歧视的影子,虽然影片一直在说种族歧视的问题,最后升华到了平等和呼吁和平的主题上,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严肃的现实意义,去反思社会现象。

音乐很有特色,紧紧围绕着情节和人物的心境,或急促或缓慢,或愉快或悲伤。

黑白对立,这里的黑人不再仅仅是被压迫的,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想要平权,平等的工作,教育,这样一个严肃的事件被赋予了喜剧的色彩,在欢笑之余,内心五味杂陈。

平等和平是每个国家每个人每个时期都在呼吁和追求的,这部《黑色党徒》,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展示的特别幽默,好几个地方特别有趣又直教人深思其中的荒唐。

 10 ) 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

1、談古當然是諷今,因此史派克李沒有必要在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2018)最後一段插入這兩年的新聞畫面,若真要置入這些畫面,如果放在片尾字幕結束後,雖然位置僅略作調整,但意涵卻天壤有別,以作為一種補敘形式而非御筆史判,更能維持前面電影的藝術性、故事性與趣味性基調的完整。

藝術與人生的距離更能畫分,若不能畫分,那麼藝術的獨立性就削減,不過淪為人生一種實用性的工具。

2、除了幾個異族統治的時期,如元清外,西周起封建制度便已打破以血緣作為民族的界限,血脈混通,天下為一家。

所謂「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就是一種以共存、共生、共榮的價值觀作為民族分界的觀點。

因此,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議題,都有隔岸觀火或是一覽眾山小的性質。

3、不論種族分離主義也好,或各種主張、學說、論點、爭辯,若沒有超然的覺醒,都不過一偏之見,不過源自提出主張的人或群體本身的利益,甚至,有些人甚至連偏見都未曾形成,只不過是一味附和,社會於是出現「我人不在越國,今天準備要出發去越國,可是我昨天就到了越國」這種詭辯。

莊子齊物論談各持己見的地籟: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與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4、光是H&M的一則廣告(圖1),就可以從物種起源、種族歧視講到幽默感、經濟自由市場,這樣無窮盡的分析,都是一隅之見,所謂小知間間。

5、美國片以那麼多納粹電影來樹立假想敵並扯歐洲人的後腿,我想,黑人與白人的種族主義電影也是他們自身文化中的痛腳吧。

不過時至今日,可以笑著談,是一種社會實質的進步表現。

6、故事中有一段是人物精彩的轉折與省思,當男主角從警局臥底行動中接獲危險情報,要求黑人學生組織主席,也就是他的女朋友不要出席遊行活動,這時,是一個公與私的問題,並不是男主角公器私用,而是這個女孩能否割捨兒女私情,能捨,故見其大。

尤其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人以至於人類的理想問題。

coolest monkey in the jungle?!

《黑色党徒》短评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5分钟前
  • Qtn
  • 还行

凡是比比什么民族力量,种族优先,厉害了你的啥的,都是xxx

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棘手的美国种族问题,导演敢于踩着红线,用电影形式表达自己的忧虑。作用应该还算是比较积极的。... 但影片淡化了激进的黑豹组织的攻击性,强化了三K党的反动性,顺便把犹太人(针对反犹运动)拉进了黑人阵营... 倾向性/舆论导向有点过头了...

10分钟前
  • bugz
  • 推荐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老炮的怒火仍在,但全偏离靶心了。以任务驱动而非本能驱动,让整个立足于种族冲突的硬核文本成为一场针对反面个体而非社会体制的较量。更何况反派还被塑造得如此愚蠢空洞,更让这场战争成为一种碾压式的胜利,丧失了剧力喷薄而出的可能性。即使单论娱乐性,也差昆汀十八条大街。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互相嫌弃

21分钟前
  • alan3396815
  • 还行

在一众昏昏欲睡的奥斯卡里,仍然显得很跳脱。风格、节奏鲜明。出手不凡。

22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虎头蛇尾。

24分钟前
  • augustus
  • 较差

why don't people allow directors to voice themselves anymore?? 最后的真实片段煽动也好刻意也罢 他想让大家看到 所以大家看 就好

25分钟前
  • 瓦铃铛
  • 推荐

不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是为黑人呼唤平等权利?看看那一段黑人集会和3K党仪式的交叉叙述,似乎觉得黑人民权运动跟白人至上主义也没啥本质区别啊。开始是争取机会平等——这合情合理,后来就是要求结果平等——这就是祸国殃民了。

30分钟前
  • heima624
  • 还行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3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有些電影很難說好與不好,因為其他人根本拍不出來,比如女性主義電影,比如黑人電影。對於 斯派克李 來說,只是能否超越原有的自己,而《黑色黨徒》明顯是缺乏後勁之作。

36分钟前
  • 飛了
  • 还行

斯派克李现在已经不是少数群体代言人了,他现在是奔着马丁路德金的地位狂奔而去。但是,作为电影导演渐行渐远。整体喜剧化的表达其实是隔靴搔痒,前片黑人卧底变成了挑拨犹太人与白人种族主义的矛盾,自己坐收渔利。然后有回到地方保护主义对于黑人的压制,最后纪录片又剑指新纳粹的崛起。走马观花的列举了种族主义的各种弊端,但既没有揭示一切起源的根本问题,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不管有效无效的方法,一门心思奔着黑死特朗普不偿命的路数一往无前。导致整个电影不是反省也不是揭示,而是一场自以为弱者的对于种族关系的揭伤疤展示,博取同情而且煽动仇恨,对于一切平权运动的进程都于事无补!

39分钟前
  • 茜红柿炒蛋
  • 很差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42分钟前
  • 腰疼脖子酸
  • 推荐

讽刺的部分好笑还是很多,但看完依旧觉得矛盾无法调和,可能永远无法调和。警察内部小队很可爱,黑人白人煽动演讲交叉的部分感受更明显。片尾纪录片让人觉得更加emmmmmmmmmm了。

46分钟前
  • 黑貓十一
  • 还行

装逼

48分钟前
  • Tinc0
  • 很差

底层的决斗,双标的开始,美国的末日

49分钟前
  • cc
  • 较差

忘记标了,补一个。我也要说lee为什么总是被双标!

52分钟前
  • katsula
  • 推荐

蛮有特点

5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斯派克·李一直——至少一度证明,“探讨种族问题的电影可以兼备挑战性和娱乐性”。《黑色党徒》照样使用了喜剧和滑稽的手法来展现美国现代史中关于老生常谈的种族问题,力求做出姿态,做好娱乐。但即使如此,电影中对《党同伐异》片段的使用,和两小时零八分钟之后的真实视频等不加掩饰地方式,依然宣告了斯派克·李激进的个人风格和明确的政治立场。美国非裔电影也许正在蓬勃发展,但右翼势力也在世界各地不断崛起,某种意义来说,这两者都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

59分钟前
  • 诱导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