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
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
”这是侯孝贤在无数次创作谈中反复表达的关于其个人美学旨趣的核心观点。
此美学旨趣在侯孝贤的创作中随着题材的变更,显得愈发明显与强烈。
反差在于,题材的“吸睛”程度与此美学旨趣的表达程度成反比。
转折点是《南国再见,南国》。
由《风柜来的人》到《好男好女》,侯孝贤的题材遍及个人、家国、历史的沉重创伤经验,侯孝贤影像由此成为台湾现代化历程的重要见证。
自《南国再见,南国》始,题材的“重要性”下降。
侯孝贤甚至渐渐跳脱台湾,时空转为《海上花》的晚清上海高等妓院,《咖啡时光》与《红气球的旅行》的当下日本与法国,《刺客聂隐娘》的晚唐中国。
伴随题材“重要性”下降的另一大特征是,影像所呈现出的浮在表面的文本内容的稀释与寡淡。
这一系列作品中,《咖啡时光》此特征最为明显。
《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
影片在大众世俗层面,也就是奖项层面没有获得什么重要荣誉,仅仅是主演一青窈获得日本学院奖的最佳新人奖。
倒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后,华人评审徐枫还发表过微词。
据当年的《羊城晚报》报道,“徐枫说投票时她有举手支持,但举得很心虚,侯导的电影她甚至只举了半只手!
她认为好电影是艺术、商业并重,所传达的理念清晰、剧情动人,而眼见韩国电影发展之迅猛徐枫苦着一张脸说:‘拜托那些导演们别再自我,别在垂死边缘挣扎了!
’”力挺《咖啡时光》的媒体当然有,还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手册》,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
《咖啡时光》的故事内核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不具有戏剧性,这便是未婚的女主角阳子的怀孕。
此意外事件当然会给阳子的生活带来变化,但这种变化隐而不露,潜移默化,并未呈现出事件化的可见形迹。
侯孝贤竭尽心力,所要捕捉的是影像中人物浸润于时空中的自然样貌,很多时候,他甚至于要让时空自显。
影片有太多场景,予人的直观感受是充沛、自为、饱满的日常况味,一种近乎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感受又与怀斯曼直接电影风格浓厚的纪录片场景不一样。
演员在人工化情境-气氛之下的自然流露,此流露包括身体姿态、包括表情,包括对白。
这是侯孝贤美学以及工作方式的本质。
直接电影索求的是最大程度不带主观判断的对象记录。
最值得讨论的依然是具体的方法,能让演员自然而为的情境的制造绝非易事。
尤其是侯孝贤在部分场景中还会采取非常复杂的场面调度策略,这一点波德维尔在其专著《灯下绘形:论电影化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中已经有过精辟细致的概括,其中的显隐之道最为特殊。
简单点说,显隐之道便是利用身体或者物件的遮挡与显露,来改变画面布局中的视觉焦点,调整观众的注意力。
波德维尔未及进一步申说的是,这一技巧其实源自中国画技法的视觉传统。
不过显隐法表现更突出的是在《悲情城市》、《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这些电影中,《咖啡时光》不在此例。
在此以影片开场几场戏为例简单讨论侯孝贤所使用的调度技巧。
这其中包括了第二场戏,阳子在家中一边晒衣服,一边通电话。
其后,阳子到书店见好友肇,书店的场景先后有两次,但取景角度有180度变化。
这几场戏普遍使用了段落化的镜头,也就是一镜到底。
这是时空完整性表达的传统,巴赞式的美学。
这场戏虽然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事件,但却充满了丰富变化延展的动态过程。
首先阳子有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晾衣服。
目的性保证了动作的自然舒展。
接着电话响起,她要边接电话,边晾衣服。
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不会有表演的趋向。
但侯孝贤还不满足,为阳子还增添了一个动作,对邻居来访的接待。
而此过程是用画外空间来表达(阳子在这过程中有走动,但摄影机并未殷勤的跟随游走,而是随意的游动),邻居并未出镜。
连续性动作与思维(通电话)的配合,保证了演员自然流露的状态。
但这依然不是全部,这场戏中还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技巧。
这便是地上的电风扇。
这台电风扇是摇动式状态,处于前景。
虽然占据画面空间并不大,但它的存在实质性地改变了画面的状态。
再有便是背景中偶然飘拂的窗帘与衣服。
这一道具的功能与电风扇同一,但更有自然形迹的意味,更有动态的效果。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衣服真的是被风吹起,这其实是侯孝贤的惯用技巧。
很多他影片的幕后花絮都如实供出,飘拂的帘布是鼓风机吹动的结果。
动态的、连续的、画外的、多义的空间调度技巧便是这场戏充满生活况味的根本原因。
再之后一场戏,阳子去了书店,见到了肇。
这场戏开场的时候,肇正是用剪刀剪一张纸,也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与阳子之前的晾衣服异曲同工。
之后趁着谈话间隙,肇还是把剪纸的任务完成了。
这场戏直观感受到的生命高度松弛化的力度要比前文我们提到的那场戏要大,原因之一是背景处的那条狗。
狗的功能相当于电风扇,但相比物件化的器具,充满实质生命的狗更能为画面带来充沛感、绵延感。
这不是侯孝贤第一次利用狗作为调度工具。
在《南国再见,南国》中,高捷喂狗吃饭那场戏更为神来之镜。
这场戏的光影也很讲究,背景深处是红光,与人物同一个位置有倏忽投掷,若隐若现的光,层次化的光线布局自然是动态效果的强化。
绝对不能忽略的是肇的扮演者,当代亚洲影坛最不可思议的传奇演员浅野忠信。
侯孝贤在采访中,深深表露出了对浅野的折服之情。
他说影片的主角是阳子,扮演者一青窈这是第一次演戏,肇的戏份并不多,浅野来到现场的时候,之前已经拍了很多。
浅野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他是主动的配合一青窈演出。
在本片中,浅野和一青窈完全处于同一状态,这对专业演员来说其实很难做到。
参考《悲情城市》里梁朝伟的演出便可知。
影片后面还有一场书店的戏,但是取景角度调换了180度,狗消失了,但是背景处人来人往的场景依然具有丰富的动态效果。
如是的例子还有阳子回到父母家中那场戏,她懒散的躺在地上,周遭有跑来跑去的猫。
电风扇、狗、猫、人流,这些很容易为人忽略的细枝末节般的道具,其实却发挥着巨大的知觉调度功能。
再次强调的是,影片后半部分,伴随着内核情节“怀孕”的揭露,这种调度技巧消失了。
可以再谈下文本的处理方式,侯孝贤是尽可能地以“意会”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剧情,信息披露的密度非常稀薄,并且很多时候处于滞后的状态。
父母出场很久以后,通过一番电话,我们才知道阳子的母亲是继母。
直到影片的末尾,阳子才渐渐道出男友的讯息。
在影片的DVD花絮中,有一段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场景,这是阳子和肇的夕张之旅,这一段落最终在成片中被全部剪掉了。
这个段落有部分场景,阳子是比较明确的表露自己对生活与未来的看法,侯肯定是嫌弃累赘,而全部舍弃。
比较能突出反映“意会”方法的是父母与阳子相处的两场戏。
第一场是阳子回到父母家中。
父母得知阳子怀孕后,深陷无奈迷茫的情绪中,但在言语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怨言。
侯孝贤以视觉调度的手法表达了父母的情绪。
父亲这一个镜头中由画面前景走到了画面背景深处,父母的脸由半面对观众变成了背对观众。
第二幅图中,电扇、父亲、水杯构成了一条直线,画面空间被割裂成两个部分,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涣散与不稳。
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次电扇没有左右摇动,是静态的。
与这场戏结构上对称的,是父母来阳子家中探望。
老牌演员小林稔侍扮演的父亲,几度欲言又止,从画面的前景踱步到背景,又腾挪回来,身体显得很疲惫。
父亲最后仅仅说了句“喜欢吃吧”。
实际上侯孝贤为小林稔侍准备了大量台词,但小林实演进入情境后觉得以身体表达的欲言又止状态更为自然。
而在这之前,母亲对父亲说过一句台词,“你太狡猾,重要的事还是要说的。
”就这一句话,精要地提炼出了这一家庭关系的全部要义。
肇的背景信息在影片中也非常含蓄,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他的书店老板身份、电车迷身份,另外似乎还有一个女人与其纠缠过。
更有想象空间的倒是肇与阳子的关系。
如何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否有暧昧的空间?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二人各自乘坐的电车交叉而过,自然形迹中不为所知的偶遇代表了生活变幻的无数种可能。
侯孝贤自己在采访中也表露,有很多人说《咖啡时光》不像是在拍东京,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判断标准。
客观来说,不像东京是因为影片大部分场景不是室内景,便是电车,缺乏一些标签式的东京场景。
影片中电车场景繁多,但并非空穴来风,原因不外乎,一是符合肇的电车迷身份,二是电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电车是东京的自然形迹),三是电车的游走便是时光流逝的见证。
我们的讨论最后大概可以止步于影片的拍摄缘起,纪念小津安二郎。
不得不说,松竹公司很有魄力,《咖啡时光》是一部与小津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影。
结构、节奏、母题、风格,都相差甚远。
小津哀叹悲鸣于以父权结构悲剧性消亡为代表的古典时代的终结,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侯孝贤重新构造的个体与社会的全新关系,看到驻足于影像中的风华生命,也许能莞尔一笑。
(已发于虹膜公号)
《咖啡时光》,是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而拍,日本松竹电影公司的目光越过了伊朗的阿巴斯、德国的温德斯、日本的行定勋,找到了侯孝贤,当然是因为他最有小津味道。
这是一部很淡的片子,还是《恋恋风尘》那样舒缓的节奏和清瘦的情节,缺乏戏剧冲突的日常对白,甚至连演员都是一派恬淡的气息。
导演给女主角一青窈的镜头很多是侧面或背影,马尾辫,棉白衬衫,黑裙,米白平底鞋,完全没有独立职业女性的骄傲张扬,内敛清爽一如放学回家的邻家少女。
男主角浅野忠信,是日本电影界的性格小生,在里面也常是腼腆而温和的微笑,安静寡言。
沉默威严而又心事沉重的父亲,无处安置他的慈爱关怀。
贤良的后母,常是一脸欲言又止的焦虑。
然而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你得到的感觉便会慢慢丰盈清朗。
他想要给我们的不就是寻常人生活上温润的感受和滋味吗?
故事的灵感也来自于身边的工作人员,日文翻译小坂,酷爱老旧的咖啡店,以咖啡店为办公室,“不管处理事情、想东西、写东西或跟人谈事情都在咖啡店”。
电影海报里有这样一段推荐:现在,想象有一杯咖啡,试着去转换心情,忘记以前所发生的一切,让自己能够置身于你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中。
这也许仅仅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这段咖啡时间是一块包含以上这些的珍宝。
为什么不呢?
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寻找这样一段“咖啡时光”,转换心情,忘记烦躁,重新开始。
阳子和肇:可以随时拿起电话对他说任何事,包括最近的行程,和昨夜的一个怪梦,远行归来会给他精心准备他喜欢的礼物,可以一起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静静享受一本书一张CD或一个故事,却不去谈任何结果,仿佛陌生人一样随时告别离开,分开多久都能知道怎么找到对方。
阳子:独立是不是漂泊的另一种说法?
即使身心疲惫仍然想一人承担。
怀孕是自己的事,生小孩养小孩也是自己的事,这样的决定,让自己快乐而平和,一切好象是再清楚简单不过了。
因为不可能结婚,所以也不打算告诉台湾男友。
一个太依赖妈妈的男生,一个必须接管家族事业的男生,只可能给她一段短暂的爱情,却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
理由很简单,“跟他结婚以后,一定是在雨伞厂帮忙,她怎么可能去过那种日子?
”盛世里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女人可以没有一切也不可没有自己。
不要麻烦父母,不要麻烦别人,只要自己专心对待小孩,一切都会很简单。
她帮小孩决定了将来没有父亲,可能很霸道,可是这对她反而变得简单,因为她可以自己选择,不必勉强,不用迁就。
可是那个怪梦是不是她内心焦虑的潜意识在作怪呢?
其实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
她的焦虑就在于为什么这不能够是她一个人的事。
肇:这么亲近的女孩为什么总是这样若即若离,永远不知道她何时会离开,有永远不知道她又会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为什么她总是看不到眼前的自己?
胀红着脸的他,有热切的眼神,却没有表达心中想法的勇气。
其实他好想对她说,“当然这不能够是她一个人的事,至少,至少应该是,他跟她,他们两个人的事。
”我们总是在错过,我们总是在犹豫,在否定,在逃避。
搞不懂是我们太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还是幸福太接近,接近到我们无视它的存在。
有一位女孩想从新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夕阳的红光照在海边上,妈妈的身姿,看的令人眼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周围的一切一起,时光永远在停留。
少女之心想要深深在藏起。
谁也没有料到初恋会来的这么快,女儿,从大人的角度回过头来,看一看,总是很多让人不可以放心的事,到了最后,情感之花勇敢的绽开了,活着真好。
電影為了紀念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製作班底為台灣人及日本人合壁,但以電影的「身份」來說,本電影絕對是日本本位,電影中段為女主角所加插的台灣男朋友,沒有表現出這部電影的台灣性,相反,以女主角封閉卻自信的心理來說,觀眾則更能確切看到電影對「日本」的肯定,而這份肯定確實與電影中有機出現的台灣和美國無關。
說回電影。
「城市」、「女性」是這部電影的兩大主題,全電影表現了城市的散漫和流動,這份流動有點停滯的特質,是「非積極」的一種,卻有點自得其樂的意味。
淺野忠信的角色正表現了這一點。
他開書店、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繪畫等,散漫卻帶著藝術的氣息。
他喜歡電車的聲音,錄音是為了把流動的時間凝固起來,這個行為是相對於都市的變化,他在變化之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於是他駐足,側耳傾聽。
所以在電影後半部出現的畫成為了全電影的中心意象──表現了自己的生命來自城市,像在子宮裡一樣,是「孕育」。
於是電影更重要的主題──女性,便出現了。
這或許是編劇朱天文的悉心安排。
女主角是表現了女性與城市的關係──「封閉」與「孕育」。
女主角的懷孕,卻沒有給她晴天霹靂的震撼,相反她悠然自得,她準備生孩子下來,但卻與其他人無關,包括她的父母。
她把自己設於一個封閉的狀態,卻表現出無限的孕育力量。
女性力量在電影之中比男性強得多:如女主角父母的對照,及女主角自我的心理中得以表現。
但這份力量卻逐漸感到「崩塌」的危機,她的夢成為她命運的預言,她或許因為背窗而走,而跌到外邊的世界。
電影中的角色常背向觀眾,便是表現女性即使封閉自己但卻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強大的力量背後,卻隱約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威脅。
《咖啡時光》便是設置在這個矛盾點上。
那麼電影以什麼方式表現這種女性心理呢?
導演用了「咖啡」。
咖啡時光代表著「悠閑」、「談天」,有著張愛玲式的流言意味。
這是對於世界上既有的觀念、強權,提出補充。
甚至以悠閑的姿態企圖擊倒世界的認真、緊張。
朱天文以「咖啡室」挑戰「論壇」,以「無故事」挑戰常規電影,為城市藝術表現了另一種充滿女性意味的書寫情態。
转自东西网原作者:托尼· 麦克滨 译者:洛阳伽蓝记,译作http://dongxi.net/b09mc托尼·麦克滨,独立作家,教师。
为爱丁堡的The List 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电影和文学杂志撰稿。
天真无知的观众观看侯孝贤电影时,可能会觉得不过是无足轻重的片子,绝不是大师之作。
此语境中的天真无知的观众也不是简单一般的观众,他们也可能了解并赞赏马丁·斯科塞斯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作品的激烈复杂;喜爱布莱恩·德·帕尔玛与罗伯特·阿尔特曼精湛的长镜头艺术。
但如果他们不知道侯的异质性天赋,他们就是天真无知的。
侯坚持不懈地让影像充满悬而未决的可能性,不是设计好叙述迷局让观众去填补空白 ,而是让观众费解,这种费解正来源于以局部视角关照生活。
让我们从美学与哲学两方面来论述这一点。
先看《咖啡时光》(2003)中一个前面的具体场景,年轻的中心人物阳子(一青窃)去拜访在东京经营书店的朋友。
场景中还有朋友的狗,有很多关注点--阳子从台湾带回一只表给肇(浅野忠信)作生日礼物--侯对于构成影片片段的多样性元素,而不是场景的意义更感兴趣。
这种松散性将把侯划入让·雷诺阿、罗伯特·阿尔特曼以及其他一些电影导演的传统中,他们关注影像,高强度制造前后景差异,从而让你不能轻易地吸收信息,因为总是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回应。
但是阿尔特曼、雷诺阿这样的导演是忙碌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长镜头探寻意识需要持续不断的众声喧哗。
我们可以想一下雷诺阿《游戏规则》(1939)中的早期场景,宾客到达时,导演就让角色们从景框的四面八方进进出出。
同时,批评家宝琳·凯尔也精敏地指出,阿尔特曼的《婚礼》(1978)"就像一袋爆裂了的弹珠,人们即刻以各种方式狂奔。
"侯孝贤的电影有点儿阿尔特曼和雷诺阿的影子,但是感觉又非常不同。
他的影像当然很完满,但并不兴奋热烈,相反,十分安静沉着。
在阳子、肇与他的狗的场景中,很多事物进行着,但是我们却没有弹珠袋子爆裂的感觉。
侯创造了一个悖论:他填满了景框,却留存了一种寂静感。
通常,通过这种取景方式,侯保持了人物动机与行为的模糊性。
而让物体和非人的东西(比如肇的狗)与主体一样处于视觉中心,侯在完满的场景中制造出一种稀疏感。
这里我们可以想一下《南国再见,南国》(1996)中侯用远景拍摄的打架片段,或者《海上花》(1998)中在场景后部发生的自杀情形,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错过角色从窗户跳下,自杀身亡的那一刻。
让摄影机处于那样的位置,或者暗示人们更应注意前景而不是后景,侯正是在形式而不是主题上获得了他电影的模糊性、费解性以及不可思议性。
主题方面,《咖啡时光》几乎是一部小津安二郎电影。
(与当代台湾人做比较,也可能更是杨德昌电影)。
当然,它是为了向小津致敬,庆祝小津百年诞辰而拍摄的。
但是,小津作为电影大师,却从不是一位传统的大师,他的电影频繁地聚焦于对家庭意义的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婚姻的重要性。
正如唐纳德·里奇所说,小津很多电影中关注的生活,都是传统的日本资产阶级生活。
这种生活的特性是,缺乏那种不那么压抑的社会中常见的戏剧性高潮和深刻之处。
里奇接着引用G·K·切斯特顿的话:"传统意味着对我们社会中最卑微的那个阶层,也就是我们的先人,投赞成票的权利。
这是一种让死去的先人享受的民主。
"而小津是一个民主的传统主义者,尽管人们认为侯的个人位置与小津有相似之处--他和对传统缺乏尊重的年轻一代之间存在问题--但这通常不是他美学焦点的一部分。
比如,在《千禧曼波》(2001)和《南国再见,南国》中,他停驻凝思的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角色们无处安放的精力。
不管这表现为《南国再见,南国》中的打架,《千禧曼波》中跳动的电子乐,还是《咖啡时光》中,中心人物阳子拒绝嫁给使她怀孕的台湾男朋友,侯都展现出了角色们的漂浮与寻找。
它们通常都是非传统的,尽管在很多方面侯有着和小津一样的寂静风格,但小津的寂静是由对话激发出来的,人物们在公寓里慢慢地走来走去,啜饮清酒,或者坐在办公桌前。
侯的主题旋律更可能是由摄影机运动或者是全宽度全景深的景框形成的,他会找到一个远离他躁动不安的角色们的位置。
从我们提出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发现马克·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一书中所持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即,不像好莱坞,小津应该是摄影机中心。
他说,如果人物在小津电影中,比在任何其他导演的作品中都能最清楚不过的处于电影空间的中心,如果他的世界观--他对社会和心理变化可能性的感知是如此构成的。
因此,至少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置于世界电影美学光谱的中心。
因此,尽管侯对小津表示无比钦佩,貌似他所追寻的却完全是周边多于中心,不管我们对中心如何理解。
他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了摄影机中心,即不让电影成为观察人物的空间,而是成为周边之物可以变成中心的空间,它成为中心不是通过其在景框中的位置(阿尔特曼就用牺牲整体布局的方式寻求周边),而是通过观众留心到周边的敏锐感觉。
就像我们细看精心建构的整体布局,试图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东西。
因此,它首先不是观察人类的空间,而是为了让人类观察的空间。
(未完)详见http://dongxi.net/b08K3
看这部电影真的好机缘巧合,匆忙赶回去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份受到邀请,9月份专诚跑去威尼斯看影展的Lemon半夜里鬼鬼祟祟把我拖去他家叫我看片,《咖啡时光》,用DV小心翼翼的偷拍回来的。。。
我狂汗,说你如果被发现岂不是会被老板炒鱿鱼。。
。
然后我便开始随着有些许摇晃的DV看起了这部侯孝贤的新作。。。
嗯,回到电影本身。
向小津安二郎致敬,再没有比侯孝贤更好的人选。
《咖啡时光》在表现手法上承袭着小津节制和隐藏的特点,一样的意味绵延、悠长静谧。
咖啡时光的故事层几乎是空白的,这也是很多人会觉得看这部片子会看到睡觉的原因,侯孝贤这次要表达的是一种状态,一种现代城市中罕见的平静的生活状态。
然后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忧虑与不安从这种平静中反衬出来,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冲突恰恰不是由表面的剧烈争吵显现的,而是默默存在于身边人的每一个行动中。
朦胧而漫不经心的好多长镜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诗意。
静谧的咖啡馆,穿行闹市的列车,和煦温馨的阳光,侯孝贤以此捕捉生活的意蕴,淡淡的柔柔的阳光下,唏嘘年华流逝之感直指每个人的内心,令人动容。
2005.01
题记:这篇关于《咖啡时光》的文字是,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发给我的邮件,我贴出来和大家分享,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我未改动一字。
正好也回答了今天一位朋友对于我的一些质疑,她说:你还是会渴望名和利益吗?
我的回答是:我无名无利,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既然)我的博客成为一个理想主义的平台,我不希望(我的)言行不一玷污这个称谓我为什么写字,其实很简单,因为喜欢电影,因为喜欢分享快乐,而且,在文字的路上因为知会会有许多的朋友,这是人文火炬的传递,通过我们,通过千千万万像蓝迪这样的爱好者加入,无论是中国电影和艺术都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
――――卡夫卡·陆 kavkalu来自蓝迪的文字:《咖啡时光》[img]http://www.dvd288.com/upload/newsimg200506/20056282256391.jpg[/img]Kavkalu:天黑了,屋子里静静的。
我将《咖啡时光》又重新看了一遍。
影碟的封套上介绍,这是台湾导演候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专门拍摄的。
此前,我一部小津的片子也没有看过,候孝贤的片子也是从这部《咖啡时光》开始。
如果这是一部向小津致敬的影片,那么,我想自己也要对着小津,深鞠一躬。
我看的是一张D版碟。
里面的日文翻译得非常差,差到已经影响了故事情节的清晰度。
尽管,这好像是一部没有什么情节可言的片子:)中文字幕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并没有影响我静静地看下去。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那天上午阳光很足,足到我把窗帘拉上了也还是一室明媚。
我把这张D版碟放到电脑里,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漫不经心地等着开演,没怎么太放在心上似的,之前也没对这部片子有过什么耳闻和期待,正好弄到这样一张碟,那就放在电脑里看吧。
小津安二郎是谁?
我不知道。
候孝贤?
只知道是个台湾导演,好像是以拍闷片著称的。
然后,电影就在被窗帘布滤过的、麦黄色的、喜人的太阳光线下开始了。
画面很干净,也很安静,第一个镜头就是日本东京城里的有轨电车稳稳地开动着,轰轰,轰轰地响着。
这是一个亲切的镜头,电车的开动声是都市里每天都能听到的背景音。
它轰轰、轰轰地响着,却奇妙地带给电影一种沉静安然的感觉。
接着镜头就转到了东京城某一幢房子的某一个房间,注视着某一个女孩儿,这个女孩儿可能是刚刚旅行回来吧,她正背对着镜头把旅行袋里的衣服一件件地拿出来挂在阳台上,她站在挽着格子布窗帘的窗户前,脚下还有一个小小的电风扇呼呼地吹着。
她自然随意地挂着衣服,就像我们平时一样。
这样两个亲切安静的镜头,使我不自觉地合拢了双手贴在脸上,侧着头,被吸引到电影中去了。
多么奇怪,平淡无奇的简单画面,我都不晓得自己是被什么吸引了。
我静静地看下去。
女孩儿的朋友打来电话,她就一边侧脸夹着电话,一边挂着衣服,在电话里给朋友讲她做的一个奇怪的梦。
这个朋友就是后来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个旧书店的老板,由浅野忠信扮演的、内敛温和的、很是好看的一个男人。
我说的好看不是指眉眼的好看,而是丰富的精神内在外溢到相貌中的一种气质沉淀。
其实,这真的是一部谈不上什么故事情节的影片,影片节奏缓慢、情节零散,大部分镜头都是女孩儿在街上的行走,电车中的望景,回父母的家中,父母来到女孩儿东京的住所等等,当然,还有咖啡馆里暖暖的光线、书店之类这些让人感到亲切熟悉和一点点寂寞味道的场景。
以及女孩儿和旧书店老板之间的清淡的友情。
是友情吧?
我能从这张D版碟中获取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背景的信息是受限制的,可是即便如此,影片也莫明其妙地让我的心在好几处受到牵动。
比如,女孩儿的父亲去车站接她回家,他站在那里,等着女儿出现。
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等着女儿而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场景,令我莫明感动。
这位父亲的扮演者在等女儿的时候没有任何煽情的表演,可我还是感受到一点什么,来自于这个老人身上或是心里的一点什么。
女孩儿回家了,父亲好像也没怎么和她交谈,可你知道这个父亲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父亲在一旁看报纸吧,我记不清了(尽管我刚才刚看完一遍)。
而这个女孩子,她躺在家中的地板上睡着了。
吃饭的时间到了,父亲不忍心叫醒女儿,就由着她一直睡着了。
父亲的表情很有意思,他似乎喜滋滋的,可他也没特别说些什么,只是不言不语地喜滋滋的。
我想可能是因为女儿这次回家可以住上几天吧。
天黑了,女孩儿睡醒了,肚子饿了来厨房找吃的,这里忽然感动了我(感动这个词似乎用得太大了,可我一时找不到其他的什么词,就把我说的感动理解为我看这部慢节奏片子被吸引的地方吧),已经睡下了的妈妈这时听到动静就起来了,来到厨房坐在女孩儿身边陪她吃饭,妈妈其实也没做什么,她只是坐在一边看着女儿吃饭而已,可是就让人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放学回家了、下班回家了、偶尔回家住了,这些妈妈们也是这么坐在旁边看着你吃饭,那时你不会觉得怎么样,这时一看画面,就会想起她来——哦,我的妈妈也是这样。
然后女孩儿就对妈妈说自己怀孕了,要生下宝宝但不结婚云云,可能也说了会好好地养育宝宝之类的话吧,这该死的翻译。
我想,女孩儿妈妈的心里此时是有点手足无措的,尽管影片中她没有大惊小怪什么的,一付很平静没有丝毫责备的样子。
在妈妈的询问下,我们知道宝宝的爸爸应该是一个台湾人,是女孩儿在台北工作或是旅行时认识的吧。
反正是一个一直都没在电影中出场的人。
女孩儿打算生下这个宝宝,却没有结婚的打算,她说自己做不到像传统的妈妈那样,哪样呢,翻译得真的好差,我猜想可能就是日出月落地面对柴米油盐,每天循规蹈矩吧,她可能做不到像传统的父母那样把“自我”牺牲到市井的生活中吧。
至于那位台湾爸爸的想法,电影中一点也没提。
即使提到了,好像也是在影片后来和女孩子的电话留言中吧,具体两人互相说了些什么,由于翻译得不知所云,于是我就只好不明所以了。
而此时这一幕母女共餐的感动其实来自影片后面的情节,女孩儿在打电话时随意地提到了这个妈妈不是她亲生的妈妈,知道她是一个继母,让人突然间就很感动(这次我想说的就是感动),她就是一付亲生妈妈的样子(会在厨房里责怪一下女孩儿不良的吃饭习惯,而不是避嫌似的、很煸情的那种母爱),令我感动的不是她待女孩儿的那份自然的母爱,而是,她一定很爱很爱她的老公——女孩儿的父亲吧。
好吧,关于这对父母,就先说这么多。
下面说说女孩儿和旧书店老板吧:女孩儿在电话里对他讲自己做的奇怪的梦,他给女孩儿找来和梦中情节相似的书;女孩儿送他一块怀表,在去他书店交给他的路途中的电车上拿出怀表对着阳光看,一付心情愉悦的样子;他陪女孩子四处寻访一个已故的台湾音乐人;在相约去咖啡馆的路上,女孩儿由于孕期反应疲惫地蹲下身来,告诉他自己怀孕了;第二天他去女孩儿的家中看她时,她正在睡觉,开了门接着睡,他就在厨房里弄些简单的吃的给女孩儿,女孩儿醒后他给她看笔记本电脑中自己画的关于婴儿的画,算是为她画的吧,我想。
影片结尾处,两人在两辆电车中平行地错过,又在另一站里汇合,旧书店老板带着采音器上车后看到了在车箱中一角昏睡的女孩儿(怀孕的女人总是容易困的吧),他没有叫醒女孩儿,只是站在她面前眼含笑意地看着她。
影片的最最后,站台里,下了车的两个人,一个拿着采音器录着电车站里的声音,一个恬淡自在地站在这一个的身边。
我想,旧书店老板和女孩儿间既不是明确的爱情,也不是完全的友情吧,也许两种情绪看似都有那么一点,而这一点点似有还无的情绪又不足以发芽抽枝。
不发芽抽枝,反而更让人感觉到他们彼此间的珍惜,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字“孤独”,也许吧,他们珍惜的就是这孤独的都市生活中难得的一点什么,这点什么使孤独变得不再可怕而显得从容淡定,这点什么是什么呢,我说不太好。
总之,在这样一个男女之间大多用身体沟通的时代,这种洁净恬淡的交往总是难得的、温暖的、让人珍惜的。
影片中那咖啡馆里的木桌木椅,拙朴、温馨的感觉,还有那一排排的书籍的镜头,都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很孤单,孤单,又不能声张,只好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或是泡在书店里,四周耸至天花板的成排成排的书和周围安静地翻着书的人,那种氛围会让毛糙糙的心慢慢地静下来。
很多易消化的小说就是站在书架前看完的,有时书太厚,看到一半记下页码第二天接着来看完,走的时候挑几本书买回家,心满意足。
竟然不小心地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看着累不累,就此打住吧。
其实,关于这部《咖啡时光》我还有好多话想说,或者,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这部没什么情节起伏、慢吞吞的片子,出乎我意料的,竟有着自己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与内在的质感,就像某个人静静地望向窗外的某种神情,恬淡、悠然。
似一杯淡茶,品后,余香满口。
女主角叫一青窈,听说,她在日本是唱歌的。
片尾的歌就是她唱的吧,我喜欢那段独白“长大成人之后回头一看,都是一些让人伤心的往事,终于,终于,青春的花开了,能生下来真好。
”我也非常满意影片中服装的设置,一青窈扮演的女孩子的家居服是我最满意的服装设置,是真正随意的家居服,而不是偶像剧里那些漂亮的过份的家居服:)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
能把这些话对着谁说出来,真好。
头一次这样喜欢一部电影。
只是,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是属于那种即使心中感想翻涌,也难流于笔端的那类人。
我很喜欢看你的影评,在你的影评里能读到自己观影时遗落或是没能读出来的符号,等于一部电影看了两遍,浅一遍、深一遍。
如果自己喜欢的片子都能看到你相关的影评就是太完美的观影过程了。
这封信真的是长得过份了,呵呵,必须打住了,谢谢你在Mail里听我说话。
祝快乐!
(全文完)作者:蓝迪【后记】很高兴看到年轻朋友文字,交流和分享是生命的快乐时光,在生命的舞台上因为感动和知心,我们彼此温暖。
感谢这个叫蓝迪的朋友,我不知道她(他)的网名是不是和李宗盛的《和时间赛跑的人》有关,然而我依旧想对所有看到此文的朋友说,听听那首歌吧,他有着一种力量。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蓝迪 和出处
侯孝贤就像一杯淡茶,只适合慢品。
因为是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所以其中用了太多小津元素,固定机位、半高视角、人物进出镜、静止镜头,剧情亦是如此,像极了,本来侯就受了不少小津的影响。
这部片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过侯的最棒的片子了吧。
一青窕演得很好,浅野忠信演得更好,能够和自己喜爱的女人经常相见在电车就已经是很满足的事。
一青窕的爸爸就是我印象中日本父亲的形象。
成年的女儿婚外怀孕了,深爱女儿的父亲大概就是这样不知说什么默默喝酒的形象?!
影片结尾无比牛*,几条电车交叉往复,不同方向缓缓而去,人生也在不停地这么相遇,离别,循环往复吗?
片尾一青窕的片尾曲差不多成了全片最高潮,不,是唯一的高潮,它完成了对全片的解读,让我忍着一直看到演职员表结束。
歌曲:一思案 歌手:一青窈 作词: 一青窈 作曲:井上阳水 编曲:星胜饲养小狗只是幻想脱胎换骨女孩的小游戏大大的拖鞋,晒成胭脂颜色还有妈妈绣针无比艳丽的比基尼走惯了圆圆的阶梯只记得那时候6朵厚厚白云曾经幻想的女孩奈何桥上丢下难忘的初恋慢慢回首的红颜看啊没有果实的缕缕汗水终于终于,在心中停留绽放来到这世界,真好摇摆之间只有蓝蓝天空是谁让我们随风流动拥抱我的是欢乐和忧愁归途中每每一番品味父亲般保护我的往日随风一天天逝去那就是你面对脆弱的我,呵护已成自然但是但是,几时才能如愿以偿我,别无所求来了,也愿意接受
这个电影有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构架:女孩有了身孕,她不打算结婚,她打算把孩子生下来。
侯孝贤通过细致入微的镜头语言、散文式的叙事结构,分别展现了她与父母,与一位默默爱他的男人,与她的恋人之间的关系。
在镜头的推进展现中,影片画面并没有承载太丰富的信息量。
它需要观众的参与和感受,一旦进入了他所构筑的时空中,观众的情绪成了主体,导演只是营建了一个观照自我的载体。
侯孝贤被认为是具有“抒情诗人”气质的导演,而他的电影则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出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即在松散甚至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中蕴含充沛的真实情感。
这一点与小津有所不同,小津电影安排严谨,每一个镜头、对话、构图都有细致的计划,人物的命运在故事的展开中一点点表现出来,最后甚至是指向了虚无。
如《东京物语》中那对老夫妇的遭遇,对骨血之亲的质疑最后还是敌不过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叹惋。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女孩从小就失去了母亲。
梦境的反复出现最后使她平静地对小元说,现在的母亲不是她的亲生母亲。
丧母使儿童的身份提前结束,阳子一直在以少女的身份对整个世界进行感受。
这就使孩子的出现更加不同一般。
在失去母体的庇护之后,她终于有一个机会给予一个小生命生长的场所。
这种血脉的联系非常有趣,甚至可以忽略了父亲的身份。
它只是母亲孕育的产物。
因此,阳子可以不选择婚姻而生下这个孩子。
也许在她的心目中,母亲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的。
这也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东京的女性所做出的选择。
生命的离开还是开始,这些都是重大的抉择。
少女的恋人是隐藏的,她的决定是重大的,而身边又是多了一个人的陪伴。
电影刚开始不久,阳子坐着电车来到小元的书店,接着是一个大约达五分钟的长镜头,他们继续讨论着她的梦境,小元尽力帮她寻找梦境中的原型。
小元是阳子的倾诉对象,在书店、咖啡馆、电话线上,她能够对他道出往事和秘密。
但他们二人的爱情描写始终是很隐讳的,在与台湾商人恋爱之前,小元或许只是一个亲切知心的朋友,或许曾经有过一段感情。
而在恋爱之后,阳子决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他们的关系或许也会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影片中经常出现阳子乘坐电车的场景。
她在东京众多繁忙交错的交通路线中行走,寻找,醒着,睡着,思考,惆怅。
她与他的电车交错而过,最后相遇。
小元录下了电车的声音。
采集生活中令人难忘的声音,记录下了阳子这一段难忘的记忆。
就像韩国导演许秦豪的电影《春逝》那样,生活中的各种情绪终会消散,但尚优将声音记录了下来,成为了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影片结尾采用了开放式的结构。
最后,车站的相遇似乎预示了什么,他们之间或许存在着真正的爱情。
http://blog.sina.com.cn/myblog/article/article_reader.php?blog_id=49faaebe010005gd
我尤其喜欢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从交错的铁轨下似乎发现了时光的交汇。
我想将本文叫做“又一次与时光擦身而过的《咖啡时光》”,看到结为似乎更肯定了这种定位,但后来终究还是改变了初衷。
在思索中抹出一个“印象”的大俗语,可能是想起了莫奈那幅画,和结尾那张图又是那么的神似。
看《咖啡时光》是在体味安静,没有让人痛心疾首,也没有让人热泪盈眶,没有让我发呆,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
这些似乎都很平淡,就像喝惯苦咖啡的人去品茶,嘴中的厚味早已掩盖了茶香,但过后却对喝茶的滋味念念不忘。
我已经习惯了用味道、滋味之类的词汇去描述电影的好坏,俨然成为一个品茶的伪行家,然而每次品咂过后都有些若有所失,迷惘得像被拉进襁褓的无知者;可是,这次却被候孝贤的眼睛牵引着,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感到语塞的同时内心却无比的满足。
其实,电影很简单,无非就是讲述了一个名叫阳子的日本女孩,未婚先孕后与朋友、父母发生的一些零散的小事。
类似于小品,没有波澜也不需要有波澜。
你陪着她穿梭在街道、电车、书店还有客厅当中,像影子,徘徊、游荡、散步、驻足;你迈着步子,无忧无虑地,让人无法去摆脱那种慵懒、随意的步调。
它不是一个城市的边缘景象,却是一个城市不一样的味道,与斯嘉丽在《迷失东京》中进入日本小庙一样有的安静的味道。
然而,孝贤影像的张力却在这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了。
自《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以来的情绪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无法知道阳子为什么那么迷恋台湾的音乐家江文,也无法理解她追寻的那个咖啡馆是出于追忆某种记忆还是出于兴趣所致?
而这些疑惑都似乎存在于这伤感而暧昧的语气中,文人的思索让我似乎夹杂在古老与现代两种语境下,在疾驶的电车中,在人群穿梭的匆匆中驻足脚步回望一种宁静。
而这种宁静本身并不宁静,就像影片结尾中没有休止的电车驶过铁道的隆隆声一样,你的心无旁骛永远与疾驶的电车是突兀的。
影片中父亲对怀孕的欲言又止,阳子对家庭关系的淡漠似乎是导演的轻描淡写,却倾注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焦虑,那是新与久冲突下的惶惶不安。
这种焦虑与不安在母亲和阳子去邻居家借酒与酒具中有更有明显的描述,母亲一再所说的“难为情”、“不好意思”都在寓言两代人在未婚先孕问题上的冲突,她们在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等等的隔阂被另一种情景下的语义表述出来了,这更显现出侯孝贤对影片气息的控制,他既不愿意过于淡化这种冲突也不愿意任之自由。
孝贤影像中的阳子是东京街头最安静的行人,试图摆脱人流之中的喧嚣,却又加入这喧嚣的人群之中。
影片中她所寻求的咖啡屋被眼前的高楼取而代之,Maurice Sendak的童话绘本被阳子内心的恐惧吞噬,她的梦魇就是在对过去的追忆当中的无力与无助。
也许,这种无力正是孝贤眼中的东京印象:小津影像下的东京已经不再存在,家庭事件的琐碎已经被摩登时代的浮躁所代替。
然而,虽然小津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艺术不会随因此而消失,追寻小津足迹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思绪影响着我们的执著。
时过境迁,《东京物语》仍在继续,结尾的歌词真好,“其实没有什么好事也无妨/虽然会比较好/……/我和你之间只是蓝蓝的/怎么不想起是谁摇摇得/为了高兴与悲伤表里一致/这缺点什么/我思量/在归路。
”
看不来,我实在太不文艺了。
慢,慢不要紧,但是却丝毫感受不到影片的力量和给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触动。
不停重复打手机和坐地铁两个场景,并无置身都市透不过气的压抑,过滤得仅剩轨道的咣当声。喜欢车窗照进来的透明阳光、旧书店、咖啡馆。阳子永远点一杯热牛奶,叫牛奶时光也不错?一直喝咖啡的是肇,他从没挑明过什么,但看似无心翻到的冰孩子故事,背后蕴藏着深沉的爱。要是换个导演,发生的一切完全可
大师到被捧到一定位置,容易自我沉醉,醉己不醉人的那种。
资料馆刷胶片大银幕。又睡了,可能我需要咖啡。映后有廖庆松廖桑的映后谈,还是非常有趣的。我感觉对这个片子的所有理解都是多余的,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这种完全拍情感状态和人物状态的片子吧。
电车时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开始没有开始,结束没有结束。三色堇与青豌豆。晚上看的,几度要把视线挪开,多了好多的空境啊。不过呢,还是一如既往的舒服。候导拍的纪念小景诞辰一百年。用日本拍的。好像没有水土不服?中国台湾省,好喜欢这样的称呼。女主男主好看。电车穿梭
我或许需要一杯咖啡,才能撑完这部电影……
克制的表达中可以读出很多样的内涵。我看到的,是两种不同人生的对比,阳子作为作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问便开口,想去便坐上列车,一种高度自我负责的独立人生。她的好朋友小肇也是一样,迷恋列车,笃定地做着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事情。而阳子的父母,阳子看不上的厂二代妈宝男友,则过着另一种人生,一种始终不开口,逃避自己做主的人生,多少代表着过去在时代背景下造成的被动语保守。也许这也是阳子对于六七十年前的江文也感兴趣的原因,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可以像江文也这样精彩勇敢地活出自我。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在家时重新又拿出朱天文的那本书来 忽然觉得又开始看不懂这剧了
这片子谁能看下去,我请他喝咖啡
不太适合快节奏当代
不懂了……“专业人士”评价很高的一部,但真是看不上劲。即便是散文,也没体会到散的美。
影片唱起的片尾曲提醒了我这是一个不刻意的结局,意料的包容,出其的平静,以及惯有的隐忍和克制,是父母对于女儿怀孕的态度,亦是阳子对于她接下来人生的态度。一切都是生活的滋味。
因为不像小津觉得不好的人也是够了。
電車,電車,跟電車
这就是阿城说的“素读”了,看起来只给你提供一个氛围,氛围里面却什么都有了,带着眼耳去感受就行了
侯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已故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一百周年而专门拍摄的影片
这就像侯导包罗万象的中餐里面,突如其来的舶来品咖啡,虽然只是一杯外来的饮料,却清醇可口。缓缓而过的日本电车,错落有致的咖啡屋,书屋。一个少女的心事以如此松弛的影像被记录。大师的厉害很多时候不在于电影本身了,这是一种沉稳宁静,云淡风轻的心态。这个小故事就是明证。
沒有背景音樂的影片。貌似也沒什麼特別的故事。就是人在城市中、屋簷下的進行。日光之下無新事。咖啡,時光。其實是關於時光的故事。靜靜流淌。歲月靜好。導演有著另外的目的,致敬大師和大師的在地。地鐵,小館子。我印象深刻的是書店老闆叫的外賣咖啡,分明單車而來,卻那樣華麗呈現^_^ps:找劇本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