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遇见他,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杨之华很高兴霍建起又回来了。
一如既往,诗画人生。
对于美感的捕捉和营造,有一个霍导,就够了。
动荡时代的爱情,清淡平和至此,便已足够。
再没有比董洁更适合的杨之华,也没有比窦骁更适合的瞿秋白了。
戴上黑框眼镜,穿上民国长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历史课本上那个干涩的人物就此焕发了生机,儒雅,博学,平和,纯净,克制。
之华说:“上大的老师是全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
”明眸轻启,娇羞可爱。
秋白说:“为了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社会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践自己希望国家好起来的愿望,还想让短暂的一生有些意义(所以要参加革命)。
”他们的爱情就不可能只谈风月,他们的告白没有一句“我爱你”,“能和你一起走在前面,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才是之华对秋白最坚定的感情宣言。
西渡桥头,萧山长河,雪夜长街,长镜头,慢动作,画面美好的不像是真的,隐去战争背景,这就是最平凡的幸福。
同一天的报纸登着3条声明,之华和剑龙解除婚姻关系,之华和秋白确立恋爱关系,秋白和剑龙确立好友关系,有过这样的爱情和友情便是福。
这是幸福的开始。
秋白在之华的手上印上殷红的印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爱。
“想给你的很多,可能给你的很少,连起码宁静平和的生活我都没办法给你。
”这是怜。
“我们看到了开始,或许看不到结果。
”这是愁。
在喜忧参半的爱情中,似乎,可以找到生命中赖以为继的东西。
在苏俄的那几年,他们无疑是快乐的,冰天雪地,落日余晖,自在生活,共享天伦,即使事业坎坷,总算是有一个可以依傍的人,有一个可以依傍的家。
那样携手走过的时光,即使走不到结局,也不枉匆匆而逝的流光岁月。
勇敢接受生命赋予自己的一切,带笑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秋白说的对,其实你不必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不必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气就足够了。
秋白: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要面对反动派的屠刀,也要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
之华:面带微笑。
于是,秋白真的在枪决的时候做到了,他穿着之华亲手做的衣服,从容优雅地唱着歌曲,选择了一片美丽的土地,面带微笑,迎向盛大的死亡,白鸽群飞,那时候,雪夜长街上,之华孤单的身影会不会在他脑海中浮现?
那枚红印章,那颗铜纽扣,就此纪念秋白之华。
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
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
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
是啊,他们能够相爱全是因为她勇敢。
在暗夜中飞奔出去送他晚餐,说话时内心有隐隐的火。
同他一道工作时,毫不吝啬目光中有灼灼的崇拜。
她白驹一般地飞奔至他家门,只为问他能不能再爱一次。
她撩拨被风吹乱的发,在他丝丝入扣的烟雾中轻轻的说那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他说:他不敢。
但是她敢,于是他也敢了。
随后的温柔缱绻,柔光洒进窗棂,他深情印在她手心的【秋之白华】都是她勇敢追求来的幸福。
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恬淡的勇敢,如此执著地跟随。
她让他学会坚守,她令他感动。
单纯从爱情文艺片来看,竟是好的。
霍建起的美术功底当真可见一斑。
清扬婉兮,在水一方。
董洁是东北人,在片中的南方平舌音说的也蛮有腔调,可见那"面瘫"背后确实是极下功夫的。
只能说精神是形而上的东西,演员或是故事结构只是个载体,你能够明白那种情感,其他的就能够理解的容易了。
事出有因,出师有名,追根溯源地,其实能够观望到那种单纯。
因为这种单纯,所以心里生出了很多的美好。
从这部片子里,竟然觉得女人的勇敢,是极好的。
原来真正的爱情,确实是需要自己追求。
看对了人,谁先勇敢,不都是一样的幸福吗?
有人说:“瞿秋白在王剑虹去世后没多久,就娶了杨之华,这是很不道德的。
”我并不认为这不道德,我想说:“杨之华的丈夫都出轨了,凭什么杨之华就不能爱上瞿秋白了?
同样,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去世了,他凭什么就不能爱上杨之华了啊?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正因为你爱剑虹,所以才要再爱一次。
”关于秋白和恋爱的经过,我这里贴一段郑超麟先生的回忆录:“上面既然提到瞿秋白和杨之华,那就不妨说说他们二人的恋爱史。
两人恋爱成功在太雷闹事以前,但确实没有‘妨害政治’。
那时,杨之华漂亮,温柔,聪明,能干,但已是沈玄庐的媳妇。
在法国与我同属于‘图书馆’的无名(吴明)于里大运动中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主持青年团中央的工作。
一次,青年团召集什么会议,上海不方便,沈玄庐叫他们去萧山开。
无名被杨之华的美色所迷,几乎发疯了,写了许多绝望的情书。
可是杨之华不理他。
沈玄庐大发脾气,说‘共产党内有拆白党’。
沈玄庐第一次退出共产党,与这件事不无关系。
可是,他的儿子和媳妇并不相爱,沈剑龙爱了一个高丽姑娘,冷淡了杨之华,之华遂给她的女儿取名‘独伊’,以表示她的悲哀,而且自己离家去上海大学读书。
秋白此时新丧偶,他的爱人姓王,是丁玲(当时名蒋冰之)的朋友,害肺病死了的。
他和之华怎样恋爱起来的,我们都不知道。
有一天,约在黄仁案发生,秋白和何世桢同时离开上海大学以后不久,我们晨起读报,忽然看见《民国日报》上有三个奇特的广告: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杨之华脱离恋爱关系’。
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恋爱关系’。
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瞿秋白结合朋友关系’。
那时,上海小报中最有名的《晶报》,由主笔张丹斧(丹翁)执笔评论此事,但把当事人的姓名都改换了。
沈剑龙改为审刀虎,瞿秋白改为瞿春红,杨之华改为柳是叶,沈玄庐改为审黑店,上海大学改为一江大学,商务印书馆改为工业印书馆。
我们以后好久都叫秋白做春红。
有一天,我到秋白和之华的新家去,说话间来了一个人。
他们介绍说:‘这位是剑龙’。
秋白同他亲密得如同老朋友。
之华招待他,好像出嫁的妹妹招待嫡亲的哥哥。
后来,之华有一次对我说,剑龙为人高贵,优雅,她自惭庸俗,配不上他。
沈玄庐则没有儿子那种度量。
玄庐背后骂秋白:‘这个人面孔狭窄,可知中心奸狡。
’不久之后,玄庐再度退出共产党了,不能说同这件事没关系。
但即使没有这件事情,玄庐还是要退出共产党的。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瞿秋白之华在秋白牺牲以后,没有改嫁,足以证明她对秋白是真心的!
可能偏爱民国戏吧,所以开头很无聊也忍了。
不过下图这个景我觉得拍得很美啊。
这部影片前半部分看着真的很无聊,直到男女主结婚后,稍微剧情节奏快一点。
不过前半部分最大的看点应该是之华向瞿先生表白的那段了吧,文化人说话真是有意思。
"他知道我爱他吗""知道""他喜欢我吗""他不敢" 一句“他不敢”表达了很多,但我最喜欢是之华头发被风吹乱,她去捋头发时瞿先生说的那句话:乱不一定不美丽。
是啊,那个时代,乱啊,但是却出了瞿先生等许多为国为民的文人。
应该他去苏俄前夕回忆起英勇就义的朋友那段就是高潮了吧,这一段说实话背景音乐很棒,把情绪渲染出来了,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整部片子可以说拍得很唯美,画面真的很赞了,最后瞿先生英勇就义时拍得也是很唯美的,抽着烟从牢房走出穿过人群,是那么的从容。
但是窦骁的瞿秋白我看着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我认为他在台词方面拖了很大的后腿(不是说他的口音),有些部分我是静音看的,演技有点尴尬,还是帅的。
第二是董洁的杨之华略显老气,而窦骁的瞿秋白看起来又太过年轻,很违和,这让我很难入戏,尤其是前半部分,我真的看得好生膈应。
总之,这是一部以拍摄手法和画面取胜的电影。
看到最后真的很留恋,窦骁演的瞿秋白真是太符合我心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了,温润如玉斯文儒雅,身体柔弱意志坚定,无法忘记结尾潇洒赴死的样子!
那个时代造就了多少英雄,纵然生命短暂,可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感谢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和平美丽世界!
之华真的很幸运,在那个年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初见时候相视一笑那一幕真是,甜到忧伤,怀疑他们一见钟情,后面勇敢示爱真是佩服,换成我这样的一定觉得自己配不上默默暗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且他们的恋爱那么顺利,家人和丈夫也都那么通情达理,哭了!
“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他知道我爱他吗” “知道” “他喜欢我吗” “他不敢” “乱不一定不好看”这段对话,哭了!
里面出现了很多崇拜的人,都是课本里才有机会了解的人物,倘若那个时代,能成为他们的学生,受到那样的熏陶,谁还在意生命的长短,可惜,倘若真生在那个年代,对照我现在的情况,最多最多也就是最边上的不起眼的学生,哭了!
特别喜欢看那个年代的书籍,看的多了,就总是幻想自己在里面会是个怎样的角色,希望自己也能做一次英雄或者英雄身边的人也好,可是看的多了,那个年代的女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家庭贫穷的,最起码上的起大学,倒退到那个年代,我肯定是连学都上不起的喜儿,哭了!
伤痛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一批英雄先烈,是他们,才有现在和平安稳,感谢革命先烈,哪怕马上就要被处决了,还能说出: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突然想到了周恩来总理!
看完电影想了解更多,要看的书又要增加了!
(ps:声音又温柔又苏,声控的我真是,绝望!
) (再ps:董洁的法令纹有点显老啊,瞿秋白年轻英俊配董洁饰演的金粉世家里面的冷清秋的颜才合适!
)
1、该片以爱情和革命为主题,大胆披露了瞿秋白和杨之华都不是初婚的史实,剧中明确交代了瞿秋白有第一任妻子王剑虹,杨之华有第一任丈夫沈剑龙。
做到了忠于历史。
2、瞿秋白在长汀就义的场景以唯美手法表达,也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
影片最后瞿秋白在山坡上穿着苏式马裤白衬衣健步如飞,吟唱俄语版的国际歌,四周是大批荷枪实弹的国军,他选择了在花丛中安坐就义,还取下了眼镜,国军军官特意交代:不要打他的脸。
3、剧中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普通话都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和标准普通话相去甚远,导演似乎在追求历史感。
4、瞿秋白死后,杨之华多次受到严格甚至残酷的党内审查,剧中没有做任何交代。
5、该剧的片尾曲是原创的新歌,曲调风格优美感伤,为男女声二重唱,其中男声是窦骁唱的。
天降大雨,我匆匆赶入影院的时候已然开场。
大屏幕中,金黄色的树叶洒落一地,池塘里波光粼粼,跃动着点点碎金,杨之华与好友正围坐在长椅上说着什么。
我错过了开头,本想影片结束后再看下一场,以补全心中的遗憾,但是,我终究没有这么做。
秋白的就义,是大遗憾,我错过了数分钟开头,只是小遗憾,正如他对快乐的定义: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
舍小求大,既是小憾,我又何苦补缀?
我是常州人,自幼便熟稔常州三杰尤其是瞿秋白的掌故,不止一次地去他那觅渡桥小学隔壁的故居看过。
在我路过常州市烈士陵园的时候,时常要眺望一眼那三位一体的雕像: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
曾有人撰文曰:太雷霹雳,秋白苍茫。
是的,瞿秋白的身体是瘦削而孱弱的,他的际遇总是那么波折,文人清白的气质注定了他的坎坷——他实在不是一名好的政治家。
他没有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气概,但他有爱,有心,有情。
在外白渡桥上,窦骁饰演的瞿秋白对董洁饰演的杨之华说:“革命是要流血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带你们走上革命的道路,真不知道是不是错了。
”秋白的如此的表述,或许在某些历史阶段,就被认定为是动摇不坚定或是软弱的象征吧?
他一定不会说出“中国人多,死掉一半也没关系”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是仁者爱人,有一颗爱心,便是女子温暖的依靠。
倘若他说了别的,也便不是他;缺了这份心,杨之华对他也便不会爱慕如是。
在我看来,任何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也抵不过对这句话体现出的人和生命的尊重。
欧洲的人文主义早就在文艺复兴时期传播四方,而瞿秋白的思虑在中国近代史中,微渺得不如一颗尘埃,乃至身后还要继续接受批判。
革命要流血,革命成功之后继续流血,疯狂而热烈。
今时今日,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能否如秋白一样去尊重生命?
他的话,又岂能视作是对革命的质疑呢?
我十分感谢导演没有把被捕的瞿秋白刻画成遍体鳞伤却大义凛然地大骂国民党反动派的传统烈士形象——因为那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片中,劝降的人讲得诚恳,被劝降的人说得坚定。
大家都在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着起码的相互尊重。
瞿秋白在最激愤时候也只是顿了顿酒杯,这是多么符合他个人修养的细节啊。
儒雅的他一定不会破口大骂,也不会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他只是轻轻地告诉诸位,自己绝不会接受释放条件。
声微义重,以小见大,这才是瞿秋白文人的真实反应。
舍生取义,瞿秋白做到了。
但是,他所彰显的精神,并非是共产主义者所独有,而是不分民族、信仰、文化的人类所共有的意念与执着。
内森黑尔那句“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曾经感动了世界。
而在中国,它被称作士大夫气节。
我们记得颜真卿,记得文天祥,记得方孝孺,我们却忘了被冠以革命标签的瞿秋白,他们本是一类人。
不,不止瞿秋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是出身穷苦的工人农民,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抱负,本可以著书只为稻粱谋求个安稳富贵,但是他们不能无视饥寒下的啼号,他们活得不自私,活得不平庸,他们革命,是为了别人也能活得和自己一样好。
在生死关头,他们的信仰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都凭着这股气节而舍弃了生命。
若是说瞿秋白软弱,那末他的死则已然驳斥了一切流言蜚语。
就义之时,秋白笑言“此地甚好”。
于是,导演就让他走向真快乐的长汀草长莺飞,让它美不胜收,让它配得上瞿秋白的高贵儒雅。
就义的场面不去他处,拍摄于常州溧阳,南山竹海一地青翠,湖水微澜。
当窦骁笑坐在花间,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书本上秋白的脸庞:像,太像了。
当年瞿秋白就义的之时,也一定是如此勇敢地微笑。
在那么多的影视作品中,瞿秋白总是个配角。
这一次,窦骁浑身透露着淡然与谦和,弥漫着不骄不躁和彬彬有礼,充斥着智慧与才华。
他不再是山楂树下青涩纯朴的老三,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瞿秋白,他让我隔着时空看到这位江南才子俊秀青年的真容。
我瞬间明白为何杨之华为如此爱慕自己的老师,她爱他的优雅,爱他的学识,爱他的温柔,爱他的浪漫,爱他的坚持与执着。
瞿秋白与杨之华,不是在窑洞里开着交谊舞会相识的革命领导与革命学生,不是组织强行安排的城市女兵与大老粗军官,他们是浪漫的,有情趣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与我们没有任何分别。
我们看了太多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表现的革命夫妻,那是经由争吵冷战儿女牵绊岁月浇铸的亲情,不是秋之白华那纯粹的爱情,他们之间无须放弃原则,也没有忍辱负重,有的尽是相互的欣赏与吸引,十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相比窦骁的清癯与温雅,董洁那一身浓浓的女人味也让人感到十分地温馨。
董洁总是适合饰演贤妻良母的绝色,因为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吧?
不大红大紫,不炒作绯闻,但总是安安静静地拍戏,就像戏里的杨之华,认真地上课,默默地操劳,外表柔弱而骨子里坚强。
她和秋白应该都是很真的人,不善做作,不懂虚伪。
瞿秋白能够说出内心的话,杨之华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
哦,对了,还有沈剑龙,也是很真的人。
镜头中,杨之华从屋外走到屋内,瞿秋白凝望着她,沈剑龙转身面壁,一首诗“借花献佛”般泰然案几之上。
三个人默默地完成着使命的交接与爱的转移。
从此,革命路上多了一对伉俪,人间多了一对朋友。
瞿秋白是一位有心的丈夫,也是慈爱的父亲。
独伊本非他亲生,但是好爸爸则总挂在口上。
我记得幼年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中说,独伊喜吃梳打饼干,瞿秋白每次出门办事夜晚回来,总是要在熟睡的独伊枕边放一罐梳打饼干,让她一早起来就有惊喜。
父爱如山,高而寡言。
当我们看到瞿秋白诙谐地告诉独伊自己的咳嗽是另一种外语的时候,谁不想拥有如此博学、慈祥、亲切而可爱的父亲?
多余的话,也被写在了片尾曲《携手》中。
如今,倘若再有人说《多余的话》是瞿秋白一生的污点,我就要问,披肝沥胆地袒露心迹何过之有?
还有谁有此勇气?
他叛变了谁?
伤害了谁?
有辱于谁?
如此谦谦君子,却被硬生生卷入了历史的洪流甚至一度被推到了历史决策者的高位。
当生命即将终结,他是不是有权利放下一切冗杂来反思自己的一生?
一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当遇到挫折,他一定会有困惑,当遇到危险,他一定会有所担心。
革命者首先是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人活得像个人。
我还要反问,想活有错吗?
留恋人世间有错吗?
赞美豆腐好吃有错吗?
有些人还要在高大全的虚假英雄主义里浸淫多久?
是不是只要参加了革命,就必须六亲不认,就必须终日投身政治,就必须舍弃小我的一切?
那与文革时候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泯灭人性的做法何异?
我十分感谢导演,能把瞿秋白还原成他本来的样子,也感谢整个摄制团队能有勇气向《多余的话》致敬。
我情愿瞿秋白只是一个才子,著书立说,不问政治。
片中,当瞿秋白最后一次离别杨之华,漫天大雪纷飞。
瞿秋白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向警予、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他清晰记得他们牺牲的时间和他们的年岁。
他仿佛依稀预见到自己相同的归宿就在不远处。
当秋白远走,之华泪流,缠绵的音乐响起,我静静哭着,不为革命爱侣的绝诀,只为再一次的生离死别。
他给你的“秋之白华”的印章还在,他给你的“赠我生命的伴侣”的别章还在,他已经不在。
多年后,你为他缝上的那枚扣子,却成了你们相认的唯一证物。
电影的对白,故意去掉了翘舌音和儿化音,有意模仿江南人说话的样子。
乍听之下,有些不适。
数分钟后,那股乡音的亲切感漫卷在心头。
当时的他们就是这么说话的,现在的我们也是这么说话的。
瞿秋白不是北方人,杨之华也不是北方人,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不适合这对江浙恋人,他们不需要硬朗的口吻,他们已然拥有了柔美的内心。
“乱,不一定不好看”很多人说里面的故事太假,瞿秋白居然会说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太假了。
其实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
历史的本质其实是很个性化的。
建议大家简单读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再做评论。
哪怕只是为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文人
画面唯美,故事动人,超级喜欢!
本是消遣时间无意打开的视频,没想到直击心底,很喜欢那个年代的事和人,平和温润安静却有力量。
秋之白华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得,桥上告白的片段,情感蓬勃却又克制,美好至极;秋白陪之华回家离婚,秋白的责任与担当,剑龙的成全与理解,这样的爱情被很多人归结为出轨真是可笑至极,现代人用上帝视角看问题真是比比皆是,只感慨现代的圣人真多。
电影的另一部分,瞿秋白和革命先烈们为党和祖国奉献牺牲也令人敬佩,以前看书本这些人都是一个个名字,看完电影才觉得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很多人的心中和生活中走过,革命革命可能先革的就是自己的命,感谢他们!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口音问题了,一会儿有地方音,一会儿普通话,不过,这些无伤大雅,好的电影会让你忘掉这些的。
看了《秋之白华》,没有抱着很大的期望,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而作。
但是看看革命家的爱情以及背后裹挟的历史也是一种期许吧。
之华离开萧山老家,留下丈夫女儿只身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邂逅了瞿秋白。
当时的瞿秋白还有妻子,不过患病许久。
他们通过课堂相识,通过蔡和森家的聚会相知。
一个抛家弃子的女人,必定会遭遇丈夫的种种吐槽,即使他们是自由恋爱,沈建龙对杨之华的意见越来越大。
杨之华又因为和丈夫在革命问题上的冲突愈行愈远,在瞿秋白妻子逝世后也觉得靠近其的机会来了。
就这样,瞿秋白送杨之华回去与沈建龙离婚,却意外的与沈建龙成为朋友。
在震惊上海滩的同时也可谓是成就了一段美谈和佳话。
其实在这场爱情中,最值得同情的算是沈建龙了。
自己深爱的妻子跟着别的男人走了,而他又很欣赏前妻未来的丈夫。
其实原因有二,第一沈建龙心胸广阔,第二,瞿秋白干净纯洁。
两个原因皆二有之。
不过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沈建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秋瑾的丈夫也可谓与沈同命相怜。
秋瑾也是抛夫弃子去日本留学,为了革命起义一直伸手向夫家要钱。
只能说爱上了革命的女人的男人伤不起啊。
还有一点,以现在的眼光来评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我们都会说最可怜的是沈建龙,瞿秋白和杨之华太自私了。
人家沈建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女人相夫教子挺好的,现代女人多想做全职太太啊。
话说到这里,各位朋友们,请问我们的标准为什么又回到以前了?
是我们的思想退步了吗?
那是否说瞿秋白和杨之华为之奋斗的目标实质上根本就没有实现过呢?
当然,或者有别的解释,求指正。
至于在爱情后面的革命,不想多谈也不能多谈。
不想多谈是不了解瞿秋白这个人,不能多谈是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在豆瓣上说其实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因为他们也是戴着镣铐在舞蹈的。
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还有有二的,第一个,瞿秋白其实不愿意和杨之华分开的,最后也向组织申请两个人一起工作,可是组织就是不同意,怎么这么不近人情。
人家两个也算是党内高级干部了,在革命时期的非执政党可能就是一个威权解构吧。
我们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这么做过的。
第二个,其实国民党也在积极的说服瞿秋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把其置之死地的。
国民党虽然抓了他,可是也没有过分难为他,反而好好照顾了他。
想想今天,要是有个异议人士,能有此般礼遇吗?
当然又查了一些资料,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最后的话》一直在吐槽自己随风摆动,不喜欢革命偏偏让去革命,想做个写写文章上上课的小资也挺好,天不遂人愿啊。
在维基百科上,杨之华在文革中受到批斗,于1973年去世,令人唏嘘啊。
倒是杨之华和沈剑龙的女儿,在新华社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从新华社的岗位上离休。
想想新华社还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不过想着要是那位同事如果还健在,每年也是可以领取过年的“人头费”的。
让人动容,让人回味
主旋律电影就要这么可劲儿的煽情么?不靠剧情靠朗诵诗歌式的念台词、壮烈的音乐,多苍白无力啊
爱情万岁
以现代人的思维强奸上一代人的行为,顾及左右而言他,导演面对婚外情这种问题上语焉不详,躲躲闪闪,让人唾弃!看的出导演的用心,只是处理方式太胆怯了,结果影片平庸至极。★★
瞿秋白死的那刻感动
画面清新唯美,难得的红色偶像剧
额~我看睡着了……其实是文艺片来的
画面不错
拍得挺无力的。形式也很别扭。一点真实的质感都没有。唯美也只能空洞。霍建起很久没有好作品了。
秋之白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足以
不说故事,单纯从演员表演方面来看,真的有些失望。蛮多对白讲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情。群众演员的戏份也是半斤八两,像是“黄仁之死”那段暴动戏,竟然发生得如此平静!说实话,确实雷到我了!
那句“乱,不一定不好看”,也是说片子吧。画面真的好看,但是叙事乱七八糟,霍导被主旋律强奸,就诞下了这个片子。编剧也比较雷,有几句台词演员不会笑场吗。。。
延续了霍建起的静美风格
令人厌恶。
画面唯美浪漫我喜欢
这片子完全辜负了之前的期待值
董洁略显老气,和窦骁的瞿秋白年龄差距看着好大,略尴尬,难入戏。不过本片光影处理得相当好,画面真的美,赏心悦目。
为了画面和豆豆各加了一颗星。虽说董洁演得不错但跟窦还是不搭。窦的演技嘛,没事,还是新人嘛演瞿秋白是撑不起来的。总的真是挺没意思的,霍导这回这不是诗,这就是流水账。
一星,给这句情话: 你不用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气就足够了
虽然拍的平淡无味,但我真心为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而感动。这样的男人谁会不爱,反正我爱。“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