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里的刀子

清水里的刀子,Knife in the Clear Water

主演:杨生仓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

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2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3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4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5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6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3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4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5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6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7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8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19清水里的刀子 剧照 NO.20

《清水里的刀子》剧情介绍

清水里的刀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在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和儿子举意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来搭救亡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和儿子对牛精心照料,并且也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的思念。在祭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老人就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有答案的男子财富流感封门村碰撞女巫斗恶龙少年有梦沃尔特悠久持有者OAD1AmorPrimus~初恋~老病号蕾拉罪恶新月城楼外楼活埋之怨青春集结号逃脱的女孩喀喀喀喀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究极浪漫嫌疑之下第二季热血青年A货B货基和皮尔第四季奎迪烈火红岩鬼追人5圣餐娃娃的诅咒落魄律师文森佐第一季鞋匠人生陀飞轮勇士传奇王子2:贵族诞生

《清水里的刀子》长篇影评

 1 ) 清洁的坚守

早就读过原著,惊叹于石舒清的细腻与敏感,并且对人物心理的那种极其耐心地刻画,当马子善老人送别了在一个床单上滚了几十年的老伴走出坟园时,他站在坟园的门口,那是生死的界限,他站在那里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思绪自由飘浮,由生想到死。

那种对死亡的深入的思考,对生死两界的清晰感知,带给我强烈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时常猜想:作者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个面临死亡的时刻,所以他才会对死亡有如此贴近的描写。

在观看电影前还是抱着一定的怀疑: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在银幕上如何体现?

在电影中镜头久久的凝视着荒山、老牛,马子善老人站在坟园边界回望那一片坟堆时,他好像也变成了那些坟堆中的一部分,此时,文章中的大段心理描写只能靠观众自己去体会了。

所以,电影需要更多的体验,也具有较为原著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老人看到牛不吃不喝时,去问老阿訇,老阿訇只说真主的机密奥妙谁能参悟透?

老人回答对着呢。

死亡也是真主的机密,是人难以理解的奥妙,之前有电影探讨活人与死人的区别,发现活人比死人重一些,得出结论,那多出来的体重是人的灵魂的重量。

但是,对于死亡的理解一直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盲区,所以它只能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

在这个领域,科学无能为力。

将不能理解的归于真主,这是老阿訇的智慧,马子善老人也得到了安慰。

牛在死亡之前不吃不喝以洁净内里,然后清清洁洁地归去,这是老人们的传说。

这个传说给了马子善老人极大的震撼,他反复地洗大净,为自己挑选坟地,也想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但他还是感觉到一种辛酸:生而为人,他还不如一头牛,不知道自己的死亡在什么时候。

其实不知道死亡的确切时间,也是造物者对人的一种恩典,如果知道自己何时死亡,那人还怎么生活?

不是自杀就是变疯。

对于死亡除了坦然接受外,人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或者説是对个体死亡的对抗,那就是新生儿的出生。

片中特意加了一个情节,就是小孩儿出生 ,请阿訇来给小孩儿名,这是回民家庭中一个重要的仪式,通过起经名,给小孩儿一出生就赋予一个民族的标记,一个信仰的线索。

看着小孩儿的出生,老人们对自己的衰老与死亡应该能更加坦然的接受了吧?

西海固的回民们,就这样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2 ) 《清水里的刀子》传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生死一直是人类无法完全解读的奥秘之一。

即使,把人的生产和死亡再怎么划归于物质性的聚合与消散,都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死奥秘的猜测与想象,因而对生死问题的探讨是有意义的,抑或生而为人总归无法避免的面对生死。

《清水里的刀子》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主题基本有两个:一是西海固地区的贫穷;二是艰难环境中,普通穆斯林对伊斯兰信仰的坚守。

其实,对西海固地区穆斯林的伊斯兰信仰,早在张承志写《心灵史》的时候开始,就有了诸多争议。

而《清水里的刀子》亦可算是步其后尘,重述苦难与信仰。

是的,如果再深入一层分析影片,所谓生死问题其实更多侧重于“苦难”和“信仰”之间的关联。

毫无疑问,人生之苦最大者莫过于死亡,但如何在面对死亡这一无可避免的苦难面前,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其实一直很成问题。

对于穆斯林来说,死亡并非结束,而是归真,归于真主。

影片中耶尔古拜之所以要杀牛来搭救亡人,理由在于母亲活着的时候受苦受难,没有活出个人样来,希望在另一世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不论,是否有另一世的存在,这份孝心既是对亏欠母亲的一种心理补偿,也是对活人的引导和疏解。

不管这一世有多苦多难,未来总是有希望的,苦难总会过去的。

即使人间多么不公,在真主那一世总会得到清算的。

人,总是需要一种平衡。

对于此世死亡的恐惧无奈和苦难不公,总需要另一世的平安喜乐和清和公正来平衡。

 3 ) 不知道叫啥的小白影评

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摄影很美,画面很凝重。

影片里所有关于穆斯林的情感全部用宗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整体的节奏非常的慢,但是细节非常丰富,导演有刻意的去弱化原小说的故事性,反而突出了某些细节的仪式感,比如洗澡那个片段真的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呀!

”与原小说中的“最令他伤痛不已的是,牛知道它的死,他生而为人,却不能知道”完美诠释《古兰经》中一再反问人类的难题。

室内布光、演员走位把人物的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

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因为要在亡人归真40天被宰杀,老牛开始不吃不喝只为了清洁内里地离开。

宰杀那天老人不愿直面老牛,走到了一面白茫茫的莽原,影片也于此结束。

 4 ) 西海固的生死疲劳

这只是一篇观后感,不是影评。

今晚看了《清水里的刀子》。

影片采用的是 4:3 的画幅比例。

现场有观众在放映后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西海固那么壮丽的大西北风景,为什么不用宽画幅来表现?

” 在网上也有人对这点质疑。

开始我觉得这是个蠢问题,但导演给了一个挺好的回答。

导演说,他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第一次去到西海固也觉得那里大山连绵,山岭苍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说了声:“真漂亮。

” 和他同行的是一个西海固的本地人,随即回了句:“漂亮啥,又长不出庄稼;长得出庄稼的土地才漂亮。

”导演听完顿时感到心酸。

于是,他想在影片里把更多目光投向这里的人,以及人与这块土地之间的关系。

西海固,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而《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一群回族穆斯林的故事。

“回族老人马子善的老伴去世了,于是他决定要把家里那头养了十多年的牛宰了,然后拿来祭祀老伴。

然而就在祭祀前数天,牛在水里看到了要宰杀它的那把刀子,于是牛开始不吃不喝,准备以一个干净的身体迎接死亡,这不禁引起了马子善对死亡的思考。

”以上是对外公告的影片简介,但其实在电影成片中,这些所谓的故事情节已经被弱化得面目全非。

在片中,导演用大量篇幅去表现 “活的苦。

”比如儿子第一次提议宰掉那只牛来祭祀妈妈,他的理由是:妈妈这么多年已经活得不成人样,死后不能再亏待她。

或者马子善的弟弟来找他,因为家里老婆要生了,家里却一粒米都没有,无奈只好来借几口粮。

以及西海固十年九旱,平时马子善一家用的水,是从几里外打来的;突降暴雨,全家还要拿大锅小盆出来接水。

诸如此类的情节,都在表现这里的穷困,一种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境遇。

但导演在访谈中却提到,他并不觉得这里的人生活有多悲惨,他也不认为城里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同情他们。

他在西海固生活了几年,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他看到了当地穆斯林们的信仰,看到了他们对死亡的从容接受,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坚守,仿佛这里的人总能看透生死循环。

就像那把 “清水里的刀子”,在小说和短片(导演在此前拍了一个短片版的)里面,都有具体的画面去表现牛看到了水里的刀子。

但在电影长片里没有,导演解释说:因为这是部长片,有足够内容去表现,所以他想用另一种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

于是,牛看见刀子变成了一个民间传说。

因为“牛是大牲”,它会预知自己的死。

而马子善和其他回民,在这样的故事中,体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

而这种不可言语的神秘感,正是导演想表达的。

所以导演让马子善牵着临死前的牛去田野,让牛独自散步,然后他看到老伴的灵魂,正在田里割菜;以及那群重复出现的羊,没有人知道羊在那里干什么。

导演在访谈中还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西海固,当地人有时会讨论:以后要是人类都搬去月球住,却发现月球种不了庄稼,那人类会不会开始珍惜土地?

在影片最后,牛在老伴的祭典那天被宰杀。

马子善却没有留在家里,他一大早跟儿子说他要去集市,然后一个人走向远方的山,久旱的西海固还下起了大雪。

 5 ) 敬畏万物的人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6 ) 与孤独和平共处

一部关于穆斯林民族的电影。

现在藏地很火,讲述藏族同胞的电影也越来越多,还有更多不少藏族导演,基本上都能打上文艺的烙印,这一切于他们的生活,都成了我们眼看的某种标签行为和艺术。

关于伊斯兰教,同样三大宗教之一,因为信仰的民族多人数广反而很少有文学作品(也有可能我书读的少),这部电影,从穆斯林民族宗教风俗切入核心的情感——关于亲情,死亡,生命,孤独。

其实还是探讨了生命的终极,加上了宗教,含义更为复杂。

老伴去世(无常),儿子媳妇各自的态度,媳妇带起了头巾,儿子想给苦了一辈子母亲宰大牲,体面的走,只有老父亲,一块心头的肉剜去了,悲痛是有,每每到坟头沉思陪伴,失去了一个人而不是面子和符号。

对于要被宰杀的老牛,同样都是陪伴,老伴被动的离世,而牛要主动被送走,知道离开的确切时间,矛盾的情感也随之扩大化,理智上宰大牲为了家里人和老伴好,况且牛已经很老犁地也不能几年了,情感上,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实在痛苦,老人在这种情境下越发沉默,连儿子也要外出打工。

孤独大概是人最需要学习的情感,苍老沟壑的脸上,眼神晦暗不明,和黑暗融为一体,几乎和世界隔绝,安拉能否告知答案?

孤独?

生命?

平凡的人要怎么与生老病死和谐共处?

电影很安静,拍摄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清晨和傍晚,映照出生和死亡,很多镜头,没有什么言语,大部分是老人孤独的侧影,陪着牛,坐在坟边,走在路上,其中有两段镜头外的对话,一个是和村委商量圈坟地,被驳回,一个是和阿訇寻求答案,牛为什么在临死前不吃也不喝了,没有答案也不被关注。

这两个镜头中,一个隔了烟囱,一个隔着门,现实也好,信仰也好,给不了答案和安慰。

孤寂得无以复加,就像鸣响的水壶,情绪几乎要炸裂,又被按压下去,销声匿迹于此。

 7 ) 你离开后,生活还将继续

这个电影,真的很不错。

那么空的场景,那么静的镜头,那么沉默又那么鲜活的人性,实在让人忍不出拍手赞叹!

老伴去世后,为了让去世的老伴死的有尊严些,不得不忍痛将家里的牛宰杀掉。

老人所有的犹豫与不舍,看起来是有多让人动容,牛其实早已经成为老人家生活中的一部分,跟老伴无益,舍了谁心里都不好受,所以老人家早早的去安排自己的墓地,因为生活突然的变革,让他觉得一切都有可能变成意外,降临在自己身边。

而且,身边的很多陪伴都在消失,活着这件事,也似乎失去了意义。

与天地浩大相比,人是有多么渺小呀!

电影中人们的生活,简单到房间里除了必需品,几乎看不到其他。

在很大程度上触动到了我,于是看了看自己的房间,被物件填的满满的,或许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太多的牵绊,反倒让我们对生活感到麻木,因为一切都来得太丰富也太容易,对生命的体会也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一头牛的死去,对我们的生活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对老人家却意味着情感与陪伴。

而我们现在每每大快朵颐各种鲜美肉类,何曾有过这种感情上的纠葛?

这种对其他生命的无知与麻木,真的好吗?

真的对吗?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报道,说的是现在的鸡都在不足25厘米见方的地方长大,地方小到可能一生都抬不起头来,之后迎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屠杀,因为他们生而为鸡,命该如此。

即便自己也吃鸡,但也不免因为这种新闻而感到震惊、气愤、悲伤、自责和无奈。

最后杀牛的那天,地面白雪皑皑,老人经过一大片墓地,每个坟包包上都覆盖了白雪,一切看起来那么美丽又圣洁。

而家里的牛,也可想而知的被宰杀。

季节更替,春回大地,到时候又是另一番光景。

人们可能早已忘记谁家的老太太去世了,去年冬天宰了一头牛,也没有人关心这一切的变动对某个人意味着什么。

总之,生活还会继续,即便一些人已不再出席...

 8 ) 清水里的刀子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在仅有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翻着花样弄点好吃给我们,让贫瘠的生活多了很多美好,这让现在的我有了很多甜蜜回忆。

我们现在的电影也是,环境就是这样的共知了,却总有一些人努力的想诉说着什么,尽力的不去受浮躁诱导。

生命本来短暂,如果一味的只盯着荣华富贵,那一定会失去很多最本质的美好!

《清水里的刀子》蕴藏有很多本真的东西,从画面和叙事、表演处理等就能深深的感知导演根本不被世俗打扰,纯粹表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呐喊和怜爱。

这些人的存在,镜子般的影显出我们的严重缺失!

PS:昨晚还和几个友人聊及,我们也不是什么圣人,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安稳一些,反感铜臭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有机会阐述自己渴求的价值观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时,一定毫不犹豫的去努力的!

无论如何,内里保留对精神层面的渴求,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的美好印记☕️

 9 ) 无差别的宿命论

主创见面会这种东西大概是专门用来将导演拉下心中神坛的;为保住对电影和团队的敬意昨晚提前离开,现补交一篇影评。

《刀子》中呈现的所有人类学奇观几乎都与水有关,后者古典画意的表达承接着我们一直以来对穆斯林的意淫;“清水中的刀子”一言蔽大概是:寿终寡欲之时面对宿命的状态——然而他们并不会因为阿訇的告诫就摆脱惶惑;信奉终身的净身教义,物质生活的淡泊自给——这些我们原本以为能够对抗死亡恐惧的武器,现在依然无法施予绝对的镇定。

所以大概,死亡与民族无关,终究是人类共同的宿命悲伤。

 10 ) 《清水里的刀子》传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1.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豆瓣影评里的一个差评,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五分钟故事强行拉成一部电影,三秒钟的镜头强行拖到十分钟,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手法。

”虽然这个评价很刻薄,但是事实的确如此,电影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

为了搭救亡人,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打算宰掉家中养了十几年的老牛,招待邻里和穷人。

老人不忍杀掉为自己犁了十几年地的老牛,但是也无法拒绝,内心很矛盾。

接下来的日子,老人和儿子都悉心照顾老牛。

老牛很有灵性,在要被宰前几天开始不吃不喝。

老头去找阿訇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

阿訇却说,老牛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虽然老头很不忍,但是最后儿子还是宰了老牛。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要拍一条新闻短片的话,的确也就三分钟左右的长度。

甚至严格来说,这都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为啥要拍成一部电影呢?

2.先来解释一下和故事情节有关的几个词。

第一,宁夏西海固。

这是大西北一个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所以,导演把故事发生地选在这个地方,不是没有理由。

作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西海固的人,为什么还生活在这里?

看完影片,你会觉得,他们的一生除了吃苦、努力活下去,看不出有什么乐趣,也不明白这样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二,搭救亡人。

我查到了豆瓣上一个穆斯林朋友的解释:这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用语,亡人是已经去世人的称呼。

穆斯林在亲人去世以后,家人通过招待穷人和邻里相亲,做慈善等事,给去世的亲人积累善功,使亲人在去世后尽量距离天堂更近,距离火狱更远一些。

穆斯林没有陪葬品,也不能给亡人烧纸烧钱等事情,所以招待邻里、做慈善、祈祷,是在亲人去世后怀念和尽孝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电影里要杀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剧情“冲突”。

老人爱牛,这牛帮他犁了十几年的地。

但他更爱已经去世的老伴,他多次去坟头祭祀(因为穆斯林不能烧纸钱,所以其实也只是默默地呆着),还经常拿着老伴去世前买的鞋子发呆。

所以老人无法拒绝儿子提出要宰牛来搭救亡人的请求,因为这能让他去世的老伴更加接近天堂,远离火狱,正如儿子所说的:妈妈活着的时候,苦了一辈子,死了,希望她好一些(大意如此)。

这可能是西海固人,在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情上的一些想法:生前,人就是要侍奉真主,任劳任怨,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而死后的世界是值得期待的。

我孤陋寡闻,不知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具体是如何讲述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死亡。

但是透过这个电影,我认识到,西海固人起码是相信死后的世界,并且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自己的作为,以及亲人如何祭祀自己是很有关系的。

第三,阿訇。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这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3.看过这几个解释,可以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穆斯林,尤其是生活在宁夏的中国回族穆斯林,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死亡与信仰这些事情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还没有信仰的人,看完电影,这些问题同样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如何看待死亡,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本来就不只是有信仰的人才需要考虑的。

对于无信仰者来说,这更是一个没有人给你答案,只能自己去探索的艰难问题。

话再返回来说,我觉得即使是对影片中有信仰的穆斯林老头来说,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同样也令人迷惘。

在向阿訇求教,为什么牛被宰前不吃不喝时,老头说:哎,人还真不如牛呀。

牛有灵性能看到清水里的刀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被宰,人呢,眼前一片黑,什么都看不到(大意如此)。

在我的家乡,有一些老人和我说过,家里的老牛要拉去被宰前,会跪倒在地上,眼里流出泪来,像在祈求主人。

我没亲眼见过,但是我愿意相信,牛也是有灵性的。

的确如老人所说,人有时候,甚至不如牛,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更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4.其实不论是否有信仰,不论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也不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拥有多少物质、精神的享受,关于生命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看了电影,我会觉得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在受苦,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存、传宗接代。

在这片全中国最干旱的土地,下一场雨就足够一家老小开心好久,冒着雨用大大小小的脸盆来接这来之不易的雨水。

这样活一辈子,有意义吗?

如果不是因为有信仰,相信自己死后能进天堂,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人要如何能支撑下去?

但是我立马又想到,难道生活环境好一些,能够有更多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人,生活就有意义了吗?

生命就不是苦的了吗?

生老病死,生命的无常,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吗?

生活在更富裕地方的人们,或许生前能拥有更多享受,但是欢乐总是转瞬即逝,人生更多时候要面对的,不是和西海固人一样的苦与无常吗?

那我们和电影里的西海固人,其实又有什么差别呢?

那对于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

既然人终有一死,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该相信死后的世界吗?

5.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多的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电影中的老头也没有答案,尽管他有信仰,但是从他的话,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也迷惘。

他相信死后的世界,也希望老伴死后能上天堂,但是他也爱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牛。

一个是死去的亡灵,一个是同样有生命的活着的动物。

这两者,该如何取舍?

最后,要宰牛招待邻里和穷人,搭救亡人那一天,老头不忍亲眼看老牛被宰,找借口离开了家。

甚至有点生气地把一块布塞给儿子,这块布被用来宰牛时,遮住它的眼睛,不让它看到刀子。

在这一刻,我突然释怀,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即使永远都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是起码我们可以知道,生命也绝不是像蝼蚁一样,毫无意义,毫无重量的。

面对生命时,这一点点的不忍和慈悲,一点点的不知如何是好的为难,或许就是生命的重量,生命暂时的意义。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木心的一句话: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公众号: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清水里的刀子》短评

感觉是《都灵之马》+《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合体,摄影真棒,宁夏穆斯林居民日常生活的仪式感和宿命论,牛为大牲有灵性,懂得自我清洁,但是那里的居民呢,老无所依,为生活所迫,怀着对亡人的思念、老牛的愧疚等待死亡。

4分钟前
  • 太阳花圈
  • 推荐

3.5

5分钟前
  • 欧阳
  • 还行

镜头和光挺好的,朴素干净。但是真的无聊。

10分钟前
  • BlackBird
  • 较差

第一个镜头就被画面质感深深的吸引,4:3的画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画面的延展,但却呼应了故事的叙事,王导的减法做得着实叫人喜欢。片子里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出直面死亡的态度值得赞赏!

13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还行

除了最后那个杀牛的段落,大段的空境让人感觉素材不够,空境不是艺术电影

17分钟前
  • 受伤鸽子往南飞
  • 较差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价会很两极化——喜欢的人会觉得其古典主义的画面色调跟现实主义力度让人惊艳;不喜欢的则会很嫌弃那份故意为之的做作与凝滞的长镜头、甚至还有近来此类影片很常见的非职业化演员与叙事调子,匠气。客观一点比绝大部分烂片好,但本身并不算太出彩,三星半。

18分钟前
  • 阿蛮
  • 还行

故事整体沉闷,但是在炎热的夏季观看,却因宗教信仰带来一种肃穆的寒冷。

21分钟前
  • 北宁
  • 较差

人有人的命,牛有牛的命,各有各的贵,牛知道清洁内里归真,但是人呢?生死的奥义实在是难以参透啊!

2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半纪录片式的电影,本身描绘的确实就是朕的故乡的那些风土人情,很真实。关于生命,也许动物比人更清楚它的时辰。

26分钟前
  • 一里独行
  • 推荐

全程一脸懵逼

29分钟前
  • Diane
  • 很差

讲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故事,4:3的画幅有点古老,就像叙事一样老旧的风格,语言很少,叙事却有些啰嗦。有一种终于看完了的感受,感觉言之无物,没有生命的真实体验在里面。

31分钟前
  • Mr沛的笔记
  • 还行

神选角,“大”自带油画气质,沉默不语中、风声、雨声、雪声,甚至牛吃草的声音都是故事

33分钟前
  • 秩秩斯干
  • 力荐

镜头编排很用心了,可真的无聊又没灵气啊

34分钟前
  • chacha
  • 较差

很难得的电影@moma

36分钟前
  • 朵云
  • 推荐

去過西海固,也在火車窗外看到過月球般的荒涼。所有的地方都有生有死有來有往,看到新生兒被取名字被祈禱祝福,產生了對宗教的疑惑和震動,於是流了淚。一些鏡頭有安哲的感覺,敘事感覺和《枝繁葉茂》相似沒什麼大起伏。電影攝影讚,非專業演員來到釜山說話一樣樸實可愛。at 영화의전당 부

37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力荐

不算电影

38分钟前
  • 生活快点消灭我
  • 较差

观影的今天爸妈刚好去乡里参加92岁去世的老姑妈的葬礼,而这部电影刚开始也有一场穆斯林老头的老伴的葬礼。& 又一部追求形式而削弱叙事的国产文艺片。

4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只是让我了解,中国还有一个又缺水还缺粮的穷地方。咋办呐?说好的“最后的思考”在哪?

48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较差

穆斯林的老头故事。不喜欢看。

50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形式上做得非常好,摄影有大师的质感。几乎是靠一些情绪而不是靠戏剧性的外在冲突来支撑故事,这导致了压抑、难过的观影情绪。伊斯兰教,穆斯林,万物有灵。写意的视听寓言。4:3的画幅。神性。

51分钟前
  • mom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