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おくりびと,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台),为逝者送行的人,纳棺师,Departures,Okuribito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吉行和子,笹野高史,余贵美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8

《入殓师》剧照

入殓师 剧照 NO.1入殓师 剧照 NO.2入殓师 剧照 NO.3入殓师 剧照 NO.4入殓师 剧照 NO.5入殓师 剧照 NO.6入殓师 剧照 NO.13入殓师 剧照 NO.14入殓师 剧照 NO.15入殓师 剧照 NO.16入殓师 剧照 NO.17入殓师 剧照 NO.18入殓师 剧照 NO.19入殓师 剧照 NO.20

《入殓师》剧情介绍

入殓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搬到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一则广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 饰)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日语Nou Kan)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赢取女孩李宗伟:败者为王正港分局追日真爱不死第三季艾米莉亚·佩雷斯青年维兰德第二季再见,布莱克先生智斗无双一千零一种宝莱坞生死恋摸索吧!部活剧雨中的女人人生清理员黑带出勤中夺金营救恋爱症候群僵尸来袭雪花秘扇谢谢,晚安:邦·乔维故事利器王保长新传光杆司令暴走财神6排球少年:VS“不及格”战中女人色,戒爱在回响女作家的游戏东北轴神

《入殓师》长篇影评

 1 ) 你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电影评价很高,于是选了它作为午夜要看的电影。

边上的朋友还哼唧说万一很恐怖怎么办,我安慰她,有我在,别怕。

一开始就知道会是一部温暖的片子,演员很温暖,风景很温暖。

小林君是天生的好人,眼角下垂很容易作可怜状。

乐团解散,面对自己刚刚高价购入的大提琴只有沮丧和焦虑,丝毫没有怒意。

广末饰演的美香是家庭天使,即使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只是弱弱地说,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即使是澡堂老板的儿子一开始恨恨地说,找一个正经的工作吧,也在母亲被火化,火花窜起的那一刻,失声恫哭。

小林夫妻离开了东京搬去了乡村,从此温暖的乡村风景便一发不可收拾。

雪山,湿地,溪水,白鹅交织着小林君的大提琴声,划过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日本是个矛盾且极端的民族。

一边肆无忌惮地拍着AV,一边缓慢细腻地用几近艺术的方式贴近你,青春,死亡以及终极关怀。

一方面设计各类变态的情节虐待演员,一方面用无比虔诚的方式让你相信他们内心的强大,纯净。

但是无论如何,它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得很好。

中国是一个终极关怀做得很糟糕的国家,死亡是让人恐惧的,人们粗暴地回绝它。

小林君在给他父亲擦拭的时候,紧抿着嘴巴泪水从眼角滑落,他是如此温暖和柔软地对待曾经抛弃他的父亲。

澡堂的老头说,作为看门人,他每天都要把不同的人送出门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微笑地和他们说,路上小心,会再见的。

前不久看了鲁豫给侯佩岑作的访谈,她说,父亲在火化以后只剩下一具白骨,工作人员和她说,父亲的骨头很好,烧了以后还是很白,她听到的时候很高兴,但是当工作人员要把骨头一一敲碎,放在盒子里时,她就哭了,骨头再好又怎么样,最后都是要变成一堆灰烬。

她说,后来才发现人生不是结果,因为人人结果都一样,而是旅途,不能只有简单快乐,也必然要有难过之事,这样才完整。

我们每走一步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得到便成幸福。

考试,升迁,结婚,但其实结果连同它得到的过程便连接成了一生。

好的你要经过,不好的也是经过。

所不同的是,你是否在感谢光明的同时依旧感激黑暗;你是否在难过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2 ) 关于死亡的一切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

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

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

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

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

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

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

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

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

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3.25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

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3 ) 用淡淡的詩意妝點死亡

白雪皚皚的大地,籠罩在一片霧茫茫之中,由遠而近的車子,彷若進入空寂之境。

不知該駛向何方?

反射出駕駛者深感徬徨的內心世界。

這是電影『送行者』的第一場戲,「雪」與「霧」交織出人生的詩意與朦朧,又彷彿正在橫跨夢想與現實的交界,靜寂之中,蘊藏著無限深沉的力量。

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就相信自己的直覺,繼續往前走吧!

或許在不經意的時刻,答案已然握在手中。

【當「大提琴師」變成了「禮儀師」:夢想也可以只是夢想】當夢想在現實的擠壓下變形,曾經的浪漫情懷也只能無聲墜落。

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熱愛大提琴卻運氣不佳的男主角大悟(本木雅弘飾),先是赤重資買了一把昂貴的大提琴,沒想到才幾天的光景,樂團就宣告解散,無法再以大提琴為業,又得負擔昂貴的貸款,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他只能和妻子返回故鄉山形,住在母親遺留下的老房子,重新開始。

沒有一計之長,又面臨中年失業的窘境,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誤打誤撞走進了神秘的納棺師行列。

一開始,無邊的恐懼與揮之不去的氣味如鬼魅般如影隨形,那場他像孩子般緊緊纏繞妻子的戲,深深嵌進我腦海裡,那種恨不得將自己融入妻子身體裡的感覺,像是渴望重回母體的溫暖,給他一個喘息的空間,可以讓他暫時放下男人的責任,什麼都不必說,害怕也沒關係。

我想,這就是心裡的依靠吧!

雖然人生有許多問題仍得自己面對,然而,當他一轉頭就能看見妻子溫暖的微笑,無形中也緩和了他對恐懼的想像。

其實,很多事並不如想像中困難,我們只是太習慣把未知和難題劃上等號,因而總是自己嚇自己。

真正去做以後,開始撥雲見日,他用彈琴的細膩之手和與生俱來的體貼之心,為離開的人留下人世最後的樣貌,用一種平靜淡然之美,撫平了生者躁動難平的心。

他終於明白了納棺師存在的意義:用淡淡的詩意妝點死亡,好讓人生的終點也能感受被人擁抱的溫柔。

成為納棺師的他,看似已將夢想束之高閣;實際上,大提琴反倒成為點綴生活的美麗插曲:為他喚醒童年記憶,也為其他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動人時光。

原來,夢想也可以只是夢想,不妨礙任何人,也不偏執地自我束縛,用浪漫情懷填補單調生活的小隙縫,讓飛揚的琴音無所不在,它不再是工作,卻有了比工作更深刻的存在。

男主角被迫放棄以大提琴為業的處境,也是許多現代人共同的處境。

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持續在各地發燒,原本令人羨慕的工作變得朝不保夕,好多人被迫放無薪假,甚至毫無預警就遭到裁員,過著有今天卻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生活?

惶惶不可終日。

失去,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然而,許多人失去的不僅是工作,還有對自己的自信,以及對美好人生的期待。

當人生超出你的預期之外,到底要如何繼續?

一向習慣往前走的路,突然道路坍塌,貼上此路不通的標識;眼前唯一所見是一條全然陌生的路,走下去,前途未卜?

停下來,無路可走,只能僵在原地。

然而,生活無時無刻都在繼續,沒有暫停鍵可按,既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吧!

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改變自己非做某事不可的莫名堅持,該轉彎的時候就轉彎;柔軟,有時是為了看見另一角度的人生風景,看見意想不到的美麗。

當一切不在掌握之中,看似被時間推著往前走,只能且走且看,偶爾還會被沿路石頭拌倒。

不過,當你不那麼在意跌倒的狀態以後,反而逐漸豁然開朗,越來越順遂,並開始真正掌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就像電影中徬徨的男主角,從一開始對「納棺師」充滿疑惑與恐懼到親身接觸的挫敗,再從挫敗中繼續前行,他唯一的改變是:把身段放低,把心放輕,用拉琴的溫柔之心對待每一個靜止的身體,在死亡面前看盡人生百態,因而漸漸體會出納官師的神聖與可貴,也重新認同了自己。

關鍵在於”走下去”,融入現實生活,他把夢想放進口袋,隨身攜帶,帶著詩意與美好,為離開的人妝點最後的一瞬間。

【職業本無貴賤:人心的偏見造成了高低的差距】電影中另一個印象深刻之處是一般人對「納棺師」的偏見,包括男主角自己,最初他不敢讓妻子知道他工作的內容,他也無法面對自己身上的異味,回家前在澡堂使勁的沖洗,彷彿也想一併洗去心上的髒污。

他變得不太敢吃肉,肉味令他作嘔,像是一個難解的心結,困擾著他。

與之對照的是看起來平凡卻充滿智慧社長,下了工作一樣大口吃肉,還不忘告訴他:『既然要吃就要吃好吃的。

』說穿了,我們吃的肉就是動物的屍體,一般人哪會害怕吃肉呢?

既然如此,死去的人有什麼好怕?

只要平常心對待,這工作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親朋好友得知他的工作以後,皆抱著鄙夷的眼光看他,包括一向最支持他的妻子,妻子甚至負氣回娘家,認為他什麼工作不能做,為什麼偏要從事這一行?

雖然職業本身並無好壞之別,然而,從令人稱羨的優雅大提琴師變成令人費解的卑微納棺師,職業的貴賤早已被貼上鮮明的標籤。

或許因為死亡這件事在人們的意識裡仍屬於未知與恐懼的範疇,再加上東方社會一向視死亡為禁忌,以往會以此為業的人,幾乎都是沒有其他選擇,才會造成理所當然的偏見。

電影自然呈現出男主角面臨的內外困境,他沒有刻意辯解,依舊默默去做,因為再多的解釋也難以輕易消除心中的成見。

等有一天時機到了,妻子親眼目睹他如何用細膩的雙手為逝者撫平逐漸腐朽的身軀,她看到丈夫眼裡有一種許久未見的淡定之氣,他以極為謙卑且莊重的態度,細細完成每一個步驟,少了以前拉大提琴的意氣風發,卻多了前所未有的靜默力量,而那樣的力量讓逝者安靜,讓生者安心,也令她深受感動!

從小,每個人都知道”職業無貴賤”的說法,可是這個社會卻處處都充滿了像電影裡一樣的偏見眼光。

一樣是賣東西,開咖啡店和賣雞排比起來,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賣咖啡比較高尚,因為咖啡早已被貼上”文化”符碼,咖啡族群偏向文人雅士,一般市井小民大多吃雞排,不喝咖啡,於是有了這樣的分別。

我認為一件事的價值與位置取決於自我認知,差別就在於,當所有人都視而不見時,你是否看得見黑暗中那個微小的亮點?

那個亮點就是你獨一無二的風景,唯有用心,才能看見發自心底的美麗。

一樣簡單的道理:我們改變不了別人的偏見,卻可以聽自己的心說話,究竟該不該繼續做下去?

也已有了最開闊的答案。

【父親的位置:心中最柔軟的所在】電影中沉默寡言的男主角,在小時父親離家出走以後,烙下了一道很深的傷痕。

他習慣將心事隱於心中,也習慣以冷漠的方式看待曾經擁有卻驟然失去的親情。

雖然記得父親的浪漫情懷,卻完全記不得父親的容貌,”父親”成為他心中最不想明白的問號?

父親的存在與否似乎與他的人生沒有太大關聯,然而,最後當他看著父親的遺體,從父親緊握的手中取出那顆連結幸福的小石頭,他忽然明白了一件事:不管父親的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父親飄泊的一生中,始終有他的位置,如同父親始終以隱微的方式存在他心中一樣,堅硬的石頭一旦被賦予了心的溫度,將成為記憶的重要輪廓。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難解的結,那個結也許不是”再見一面”或”回來”就能解開,而人生的遺憾往往就在解不開的心結下悄然成形。

最後,答案似乎不重要了,父親模糊的面容漸漸清晰,他看到當時一家人在溪邊和樂融融的畫面:父子倆交換石頭,彷彿交託彼此一生的信任,母親在一旁微笑以對,他終於感覺到,微弱,但確實存在的幸福時光。

在充滿回憶的老房子裡,每一處都隱藏著一段發光的往事,並帶著往昔的光輝走向此時此刻:孩提時用的大提琴,為他彈奏出此刻安靜沉穩的生命情調;父親送給他的第一顆石頭,像是送給他珍貴的生命當下,他送給妻子和未來的兒子,傳承祝福;母親整齊擺放父親收藏的唱片,彷彿隱喻的愛意,不說出口卻已招然若揭。

他和妻子在家共享的咖啡時光,交疊著舊時回憶,每一個溫暖瞬間皆重現了當時幸福的光芒。

父親的位置,其實一直穩穩盤踞在他心底,那是心中最溫柔的所在,讓他得以在逆境中緩緩前行;在恐懼中輕撫憂傷;在失意中提起勇氣;在每一個無所適從的時刻,選擇相信自己。

他用納棺師的雙手和兒子的愛,送父親最後一程,也送走了對過去充滿怨懟的自己。

整部電影在安靜的氛圍下悠緩前行,穿插在電影中的配樂,帶著強烈的抒情敘事而來,有時候不需要一句對白,也能從男主角拉琴的神韻窺知一二,配樂可說是電影裡的最佳配角:大提琴,小提琴,鋼琴,時而澎湃,時而低迴,交織出每一個轉折的悲喜,隱藏了不說出的情意。

飾演夫妻的男女主角:本木雅弘與廣末涼子皆是曾紅極一時的日劇演員,隨著年歲漸長,反而沉澱出一種清淡優雅的氣質,和電影的氛圍極為相襯。

原來,能與歲月安然相伴的美,更是餘韻無窮,就像這部電影一樣。

「禮儀師」用細膩靈巧的雙手奏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我喜歡電影以既真實又詩意的方式呈現納棺師的意義,彷彿在告訴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可以是寫實與魔幻並存,就像”死亡”可以是一種結束,也可以是另一個開始。

不管做什麼?

都有屬於自己的意義,只要你願意置身其中,一定能在茫茫塵世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用心奏出最美的樂章。

正好是三月時節,彷彿又見漫天飛舞的櫻花雨落在燦爛的花園裡,落在廣末涼子澆花的微笑瞬間,也落在本木雅弘彈奏大提琴的安靜側臉。

走過雪季的冰冷與徬徨,看見重新綻放的生命姿態,悠緩細膩,一如最初。

 4 ) 有些爱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已经是彻底的支持和包容。亲情是永恒的关怀。

日本的电影作品 重来都是以朴实细腻著称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命运老跟人开玩笑 大提琴演奏家化身遗体化妆师 并从纯粹的生活窘迫所迫到开始珍惜生命的意义 务求用个人的成长历程去感动更多的观众但我却没有动容 因内心对日本已形成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 日本一直是个纠结的民族 在生命的对待上也呈现出两面性 无法想象拍出这样题材的国家 曾手刃无数条无辜生命 规模化的屠杀更是历历在目我只能说日本是个对内内行 对外也内行的国家 所作的一切都让人怀疑它的企图 真无法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它的一切 因为内心的伤痕到死还无法磨灭

 5 ) 夙时雪安然——写在《入殓师》之后

【壹·夙雪】“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

”川端康成素白简洁的文字,在多年前的某个静夜,让我的心瞬间舒于平和。

来自雪国的清灵雪花携着深深浅浅的物哀与禅意,寂然落于心尖,随着时光默默地沉淀于深处。

当悠长的钢琴响起,影片开幕,《入殓师》用它同样简短细腻的台词,再次带我入了那段幽玄空寂的情怀:“孩提时感到的冬季并没有这么寒冷。

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凡无奇。

”干净纯白,如夙时,雪安然。

【贰·禅意】日本对于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丰富、细腻。

樱花要在初阳早春及时赏玩,茶道要经细致碾磨冲泡方得品味,河豚要用精巧刀工切成透明得能看见底下容器花纹的薄片。

特色鲜明的日本料理,尤注重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试图保持它们那种原生质的鲜美。

如影片中社长和大悟追忆起去世的妻子后,一同品尝了河豚的鱼白,新鲜,只加一点盐,就好吃得叫人为难。

这种日本式的生活态度,透露着他们对于事物本质面貌的敬重。

这样的态度,同样贯穿《入殓师》的叙事过程。

整部影片色彩素雅,多使用固定镜头,鲜有大段艰涩费解的独白,注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节,音乐和镜头都是含蓄地把握着分寸,甚至很多场景都抹去了音乐伴奏。

安静的原生质的声音和画面,内敛含蓄,并不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气氛,点到为止。

而这种剥离了旁杂繁枝的素洁叙事,这种对于故事本质的敬重态度,置于影片中,折射出的是对于生命的敬重——在生死间,在悲伤间,在万物彼此间,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缱绻迂回,浅浅缭绕,不因近而亵玩,不因远而淡泊。

智慧地把握着道清和说不明之间的分寸。

这种温和缓慢的状态,不知不觉,已深入观者心间。

那,便是禅意。

因此,这部片子安然且内敛。

因此,这些离别疼痛却温柔。

含蓄静独的禅意。

刹那,定格永久。

【叄·独旅】 独,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状态。

记得有人曾说日本总是害怕与别人建立起过于紧密的关系。

这种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源自他们对于孤独情怀的理解。

中国古人的文化精髓传至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发扬,如寂旅之思。

执楚歌而怀泣,影独只,夜光寒,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入殓师》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旅途中独自行走。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父亲叛离,母亲逝世,乐团解散,唯一被他的妻子也一度离开自己,大悟在生活中独自咽下了无数个寂夜。

妻子离别,未留子嗣,社长在心间埋了孤独与落寞,亲手将深爱的女人从自己的人生中送走。

独自过了最后的圣诞,用烛光照亮了独身的影,却找不出离别后家人脸上的悲哀,澡堂的老板娘只是静静地闭上眼,一走,却是悄然。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殡仪馆的看门人,送着一个又一个人独自离开了这个世界,对这些魂灵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人生之旅,原是由无数的告别组成,每个人自来到世界那一刻起,就不断对着世间人物说着再见再见。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几十年不过匆匆一瞥。

大悟,是个懂独的人,如澡堂老板娘说的那样“是个温柔的孩子,一个人背负所有的事……一个人时也会哭的,小小的身体,肩膀颤抖着”。

孤独的人生路上,他曾企图将各种让他感到不孤独的光暖都紧紧抓住,但易逝的苦痛让他屡屡跌伤。

他在孤独中将自己约束,也被孤独牢牢束缚。

成为一个入殓师,意味着他要近距离直面死亡,近距离直面忽如寄的人生,近距离体会人生的意义。

死亡为生者留下了深沉的意义,留给了亲友,也留给了作为入殓师的大悟。

矛盾、纷争、误解、痛恨、伤感、聚散……一切都被死亡无声而用力的掩埋,一切在死亡面前都轻得不足为道。

谁也不会为谁而破碎湮灭,谁也不必为谁灰飞破散。

独自的人生旅途中,除了记忆什么也带不走留不下。

成为入殓师的大悟变得慈悲且坚强。

独自的时候,出现在他眼中的,不再是那种无助的落寞。

他不再是那个会无助地把脑袋深深埋人妻子的怀抱索求温暖,会因父亲的抛弃久久难以释怀,会一个人无助而疼痛的孩子。

一个人对着夜吃着面包,一个人开着车吃着便当,一个人拉着提琴,一个人安详地将每个人送远……这些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开始变得如此自然。

大悟眼神,不再孤单。

感谢在这个独自的旅途中听过的歌,走过的路,爱过的人,痛过的事。

即便一切有所残缺,即便一切并不完满,却让独自的路变得不再孤独。

从此,有了不再惧怕孤独的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淡定而从容。

【肆·意象】因为懂得独的含义,日本人总是含蓄地用一种可称之为“淡爱”的方式处理着人与人间的关系。

他们彼此之间表情节制,用词客套。

他们的含蓄让他们习惯寄意于物,对季节天候、事物细节都非常敏感,于是有了各种寓意深远的的意象,渗透进了深远意义。

雪,是首先出现于影片中的意象。

日本列岛受季风的规律影响,冬夏季长,冬季常多雪。

洁白纯净的雪,常常作为日本电影里的意象出现。

如《铁道员》里的幌舞之雪,《情书》里的林原之雪,《细雪》里的初阳之雪。

影片给雪赋予了各自的生命,雪也渲染着情节的步步推进。

《入殓师》影片的开始,便是大悟驱车于大雪纷飞的道路。

纷飞的雪花,让前方路的模糊难觅,苍茫,死寂,也浅浅地带着一种淡淡的安然。

在这样的雪中,我们走入了影片,也走入了故事与角色构架起的世界。

随着影片的发展,车窗外的雪渐渐止息,窗外不再是肆虐的暴雪,而是在阳光照耀下的平静雪原,迎接着春的降临。

在雪落雪消中,改变的不仅是四季,还有人世。

大提琴,是贯穿于电影始终的意象。

第一个制作出提琴的人一定是深陷情感的人。

他用女人背部的线条曲线来设计提琴,当演奏者将提琴拥入怀中,温柔颔首地将曲子缓缓奏出时,温情随之流溢。

每当大悟卷进过去的回忆之中时,他便想到了拉大提琴。

大悟自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练习大提琴,他用小小的身躯,负起了当时比自己个头还大的大提琴,也负起了生活给他的束缚与重压。

此琴,为谁奏?

为父亲?

为乐团?

还是为自己这难辨前路的人生?

那时的大悟总是把自己捆绑得过于紧,所以初时拉提琴总带着那种牵绊与约束。

在偌大的乐团里,他如一根紧绷的弦,时刻警惕着自己的步调。

他音乐与他的人生一样无法肆意。

乐团解散这一突来的紊乱,就让他瞬间迷失了自己的路。

但随着大悟成长,他拉提琴的表情和姿势越来越放松、自信。

于雪地,于草原,于黑夜,终于畅然的他,开始为自己,为生活,为自然,为世界而演奏。

这样的旋律,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小石头,是用于影片煽情的重要意象。

自旧旧的提琴和旧时光的藏匿下找出,自大悟的手送入妻子的手,自死去父亲紧握的手中滑落,于是一切不道自明。

天鹅这一比喻蒙太奇镜头,出现在大悟演奏提琴的夜晚之后,也出现在在澡堂老板娘火化之后,形象高贵而圣洁。

在石桥下逆流而上“为了死亡而努力”鱼,在简单画面中营造着寓意深远。

……影片因缀入各种意象变得丰满。

意象是一种寂静且诗意的声音。

无处不在。

各种寂静的声音在永恒的自在中相互应答,超然于叙述之外,超然于生死之外。

【伍·在意】寄意于物的日本文化在风雅的困寂中追求着浪漫的物哀。

而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文化虽有自然物层次的“哀”,但关乎世相的“哀”和人的“哀”却是与生活紧紧相关。

看《入殓师》的同时,恰巧遇上西西的文字。

在《像我这样一个女子》里,她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入殓者的故事。

故事里的女子凭借着自己的技艺,寂寞而孤独地创造着世间“最安详的死者”,让已逝的面孔心平气和,仿佛“死亡真的是最佳的安息”。

在男友面前,她对自己的职业,总是遮遮掩掩。

阳光般的男友把阳光带进来她的世界,带到她身边。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触摸不到阳光。

因为,她早已被自己阴冷的内心独白包络得快呀窒息。

看着他,她总是在疼痛地想着:“她的双手,触及他的肌肤时,会不会令他想起,这竟是一双长期轻抚死者的手呢。

”她把自己关在难以脱离的冷寂,孤寞如寒原。

但一切不过是自己,太在意将这相似的两场经历摆在一起,我似乎读懂了美香,读懂了她对着大悟说着“你不觉得羞耻么” “我真的很难过”,甚至大声喊出“肮脏”这些字眼时的内心的苦痛挣扎。

那种近在切肤间的死亡是如此阴冷而可怕,如冷风般像能把人瞬间吞噬。

她在意,在意的并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大悟。

自己的男人这么贴近死亡,贴近阴冷恐惧的尸体,怎能让人不在意?

因为在乎所以在意,即使有时候的在意可能带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大悟选择用沉默面对美香的在意。

因为,那种害怕他也懂。

在初接触死者的那段日子,他也是如此恐慌,必须用力拥抱抚摸美香来感受那种活生生的温暖。

所以他懂得美香的在意。

但当美香一个人走向车站时,大悟没有出身挽留,没有作任何追赶和解释。

他只是默默地坐在榻榻米上,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在内心的纠葛中黯然地沉进自己的小洞穴里。

大悟的沉默不代表他不在意,他只是明白很多时候,解释与言语是如此苍白无力。

很多时候,只是自己说服不了自己。

每种理由总有自己的道理,但当道理和道理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矛盾了。

所以当所有的理由在脑海里都施展不了力量时,只能把一切都交给时间。

让时间润滑那粗糙得相互摩擦出刺耳声响的两件事物的表面,将一切都归于平和。

从挣扎到理解,从介意到释怀,从曾经的我到现在的我,从现在的你到之后的你……释怀的美香终于走过了那段距离。

把你交给时间,是因为相信你能越过自己构架出的这段距离,是因为相信各种距离其实不成距离,它们不过是段段留白,让心拥有得以回旋的余地。

所以,我独留,为等你。

【陆·离逝】入殓的现场,大悟怀着敬重之心,怀着温柔的情感,用冷静准确的技艺来完成一切程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让独立离别的生命在最后一幕有了他永恒的美丽。

静谧,安宁,伴随着他的,是他自己低低的呼吸,身边的一切缓慢得忘记了时间。

时光伴随着人世的流转,划过每一座墓碑的肩头,留下的是同样的印记。

生命终有结束,死亡却可以成为一段温柔的告别。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死者的心停止了悲鸣,生命静静离逝而非枯萎,只是带着生者的伤痛化为记忆中久驻的守护。

愿离逝悄然,愿死者安然,愿留下的记忆化为满地的阳光,将所有的伤痛,静静温干。

-end-

 6 ) 入殓通生死

《入殓师》登上奥斯卡最高领奖台,日本电影几经沉浮再次拿奖,媒体动用了夸张的篇幅进行头条报道,狂喜程度叫人叹为观止。

《入殓师》是部讲述丧葬仪式的现代情感剧,时隔半个世纪,奥斯卡青睐的不再是充满显性文化符号的时代剧。

然而影片依然包含有隐性的符号,只需要想象一下,好莱坞能翻拍《入殓师》吗?

答案是不行,因为文化差异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影片收获了两种不同的评价,它可以是一部通俗传统的家庭片,不紧不慢的松竹口味和平民情调。

它又是一部煽情催泪的情感剧,就像前几年《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或《东京塔》。

自古以来,日本人对死亡的向往和决然,其复杂态度估计可以写成好几部书,光是那些名人的自杀事迹就能装上不止一箩筐。

《入殓师》没有深度探讨生死观的超级野心,“死亡只是通往另一段旅程的起点”,这样的句式听起来也熟悉不过。

很多时候影片会搞点黑色幽默,让故事不至于太沉闷。

当音乐一次次应景地响起,导演更不希望观众过于冷静,希望他们身心投入,去感性地体味眼前的每一次死亡和入殓,唤醒尽可能多的个人体验。

生的意义还在于男主人公大悟对待生活的态度,他意识到天分不足,勇敢地放弃了大提琴事业,选择回老家。

再到半推半就地上了船,开始成天与尸体和死亡打交道,因入殓师的工作饱受压力,大悟却迎难而上。

一步步上路的过程,让他渐渐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更知道了生的弥足珍贵。

入殓师是替遗体纳棺的执行者,每一轮换衣、每一次擦拭的动作是不断重复的普通工作,同时却带有一丝不苟的庄严。

一整套程序的完美执行就像一场最后的仪式,一次艺术的美化和升华,包含着对死者的尊重。

并不是每个死者都能得到入殓师的善待,结尾大悟的父亲就是一例子。

在儿子的眼皮底下,急匆匆的两男子想抬上他丢进棺材,就像处理一件废弃物般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情感。

从贪生到怕死,从轻视到尊敬,《入殓师》的中心主题渐渐成形。

由于自小分离,大悟一直记不清父亲的脸。

大悟憎恨不负责任的父亲,到死的时候都不愿去见他最后一面,此类故事编排其实再俗套不过。

即便见到父亲的遗体,影片也没有给出他的面容特写,原因在于还欠一步,至关重要的一步。

《入殓师》需要通过大悟的亲手入殓,化腐朽为神奇。

父亲去世时的面容依然让大悟陌生,原因是上面可能带有内心的失落与孤老的不安。

经过一番细心清理,父亲恢复了旧时的祥和神情,看上去只像是睡着了。

这时候,大悟的记忆洪水决堤了,父亲的印象开始变得清晰而完整。

那颗不起眼的石头,那张平静的脸,印象中露出微笑的父亲。

生死两隔的父子,终于达成了圆满的谅解。

清明将至,又思故人。

如果死亡不曾走近你身边,你该庆幸但无需惧怕。

有那么些片刻,我像是被电影给感动了,又似乎只是想起了与死亡的直面距离。

应该说,我害怕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会看不清死去至亲的脸,更害怕一个残酷的事实:有一天会想不起,乃至于忘记。

死亡的可怕在于它时常不期而至,而我们每个人都逃避不了。

《入殓师》给予了每一位死者应有的尊重,还我们一些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北青报】

 7 ) 出乎意料

的恶俗商业片。

甚至有些地方我都脱口而出台词。

中规中矩的路数,一切人物出场都是为了配合这个故事的发展,结果你看到一个人物就已经注定了他她在这场戏里必死无疑以便推动情节里布给主人公的难题。

这片子应该叫殉葬才准确。

几乎和中国主旋律电影没什么差别。

尤其男女主角在别人死亡的宴席上的心灵相通,相视一笑,宏大的配乐,想起来给他俩脑袋上加个光环都不算过分。

另外极其夸张的表演,入殓动作如舞蹈,还不停穿插很多卡通式的爆笑表演,让人觉得导演很顾及大家在剧场里的反应--毫不冷场。

如果想真的想看关于死亡的片子,这部里几乎什么都看不到。

反之一个以死亡为题材的温馨家庭爱情片,这点已经做到了(同理这套路子放到什么题材下都可以,taxi dirver,理发师,搓澡的等等)。

看看豆瓣对此的长篇大论看出了多少人生辛酸苦涩,甚至用上“伟大”描述的评论,必须感叹一下,大众的觉悟也就这么高了!

给它吃个爆米花它都能津津有味的告诉你,它找到了维生素的感觉。

对此我坚定不移。

 8 )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星期天的晚上犯了糊涂,把星期天当成了星期六过,半夜十一点翻出《入殓师》来看,结果看到一点多,两只眼睛肿得像桃一样的去睡觉。

两年前的春节,我的父亲去世,早上醒来的时候,母亲从医院打电话过来,说父亲不行了,让我赶紧过去,把平素里准备好的衣服和鞋帽都带去,我迷迷糊糊的按照母亲交代的跑到柜子里翻找,这样的事情,在父亲生命里的最后三年不知发生过一次,于是这让我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也许——还不是这一次。

但是,就是这一次了,该结束的终究要结束,我跑到医院,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明晃晃的屋子里面,他们在走来走去,我有点发懵,记不住他们的面孔,但是我知道,悲伤的只有我母亲一个人。

我长这么大来,从没办过丧事,母亲也并没有经验,于是我莫名其妙的被什么人领到楼下的寿装店里去买给死者身上盖的单子,还有嘴里含的铜钱,脚上垫着的脚垫,寿装店里的灯光昏暗,几根人在打麻将,一个人叼着烟,找出个绣得非常粗糙俗气的缎子被单来,还有其他的东西,说,八百块。

我很吃惊,但是想到在楼上等着的母亲,我说,四百块,那个人很不高兴,说这种事还能讲价啊?

我说那就不要了,我本来就觉得我爸爸不该盖这种东西。

他一听,赶紧把那些东西一股脑的都塞给了我,抢过我手里的四百块钱。

我回到楼上,医院的医生跟母亲说,你们要尽快把人拉走,你们不能把他放在这里。

母亲说,我儿子马上就赶来,我想让他在这里看到他父亲。

后来哥哥来了,母亲抱着他哭,哥哥没哭,我们忙着联系殡仪馆之类的事,我只是看着哥哥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的躲在窗户边抹了眼泪。

把父亲抬下去的时候,和殡仪馆跟着过来的某个人叫我和哥哥对着灵车磕头,我和哥哥都磕了,站起来,他们管我们要两百块钱,说是因为他指点了我们,要收开口费。

给完了钱,我才开始稍微恢复了一点思考能力,突然意识到,在父亲病房里绕来绕去的陌生人,都是干这个的。

他们像秃鹫一样,围在尸体旁,等着分食死者的尸体。

趁失去亲人的家属悲伤之际,能多捞一点钱就多捞点,这种感觉,在送父亲去殡仪馆的路上更明显。

殡仪馆的路旁,不断的有人跟着我们车一路走,一路说着各种套话,后来在殡仪馆,我们把父亲的遗体从一个地方送到另外的地方去入殓,灵车前也围了很多这样的人,嘴里念念有词,不给钱,他们就一直跟着不肯走,司机跟哥哥说,你要每人给他们个十块二十的就行了,哥哥终究没给。

母亲说,那一刻,感觉就像那些人好像地狱里的恶鬼一样围上来。

但这只是殡仪馆外面的人,其实殡仪馆里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父亲遗体告别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进来一个穿着制服的军乐队,上来就要演奏,哥哥想起来,就突然问他,你这个是另收费的吗?

领头的那个女人,含含糊糊的回答,诸如哪家遗体告别不需要爱乐之类的话。

哥哥又问,我们是要放磁带,你们是另收费的吗?

问了三四遍,才知道,另加2千块钱。

哥哥强忍着怒气把他们轰走了,走的时候,那女的用故意的谁都可以听得见的声音说,付不起就说付不起……说了这么多和电影不相关的话,但是我想,曾经失去过至亲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看懂了《入殓师》这部电影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性格懦弱,总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在走进死者的家中的时候,也是被人指责为“赚死人钱的。

”但当他的手温柔的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我的父亲卧病十七年,最后三年,他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那里,被人们搬来搬去,翻来翻去,我一直很希望,人们可以对待他温柔一点,但你知道你无能为力,你不是医生不是护士,不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家,你不能挑人家的不是,这个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数普通人对待他人的方式,我们被粗暴的对待,然后又粗暴的对待别人,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循环,大多数人内心已经麻木,浑然无觉。

所以,在一个连活人都不能被温柔对待的世界里,就更别说对死者的尊重了。

是因为这样,佐佐木先生才一眼看到了小林君内心里的温柔的吧。

他像一个孩子一样的软弱,没有竞争能力,却善良,温柔的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个死者,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死法。

内心里还有这样温柔的人,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的珍宝啊。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想,如果是我的父亲,要是也能让小林君来帮助,温柔的握着他的手,走完最后的路,那该有多好。

《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有一句话写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而我关于我父亲的最后的记忆,是充斥了那许多粗暴贪婪的嘴脸的记忆,太不美好了,所以很少回忆。

能遇到小林君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啊。

它照亮了生者的回忆,的确是上天的礼物。

作为一个内心深处的自毁者,我活在一个人人互相粗暴相待的世界中,我从来不曾奢求我自己可以死得其所,我可以对自己很无情,可是在我不曾被温柔对待过的此生里,仍然有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长在我爱的人的身体里。

我深爱过的人,我是多么希望你们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哪怕是在你们离去的时候,能够有一双手,温柔相握。

小林君,谢谢你曾经这样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用自己的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我知道这个世界,是那些粗暴,强壮而冷酷的人们的,他们崇尚无情,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少受痛苦。

但是,当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在深深深深的地方,温柔还在,我还可以,用我自己温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好得就像,在尘埃里静静绽放的一朵花一样。

本文收录于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8.0水木丁 / 2022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 ) 入殓师

影片的故事情节,喜欢电影的观众,大概已经从报纸网络等相关的报道中,了解一二:一个大提琴师失业了,回到家乡做了一个入殓师。

所谓入殓师,用影片中入殓社社长的话说,就是“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人,说白了就是给逝者清洗、化妆的人。

入殓师这个职业,必定会涉及到生与死这样的关于人生的终极话题,看起来绝对不会那么轻松。

可是等真正看了影片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 Mark Schilling的评价很中肯,《入殓师》不象它的名字那样令人生畏,相反,尽管影片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死亡、葬礼与遗体,但是导演却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温馨而感人。

但是,另一方面,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给观众造成的情感基调并没有被影片中的那些喜剧成分破坏掉,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最终却没有止于笑声中,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沉冥思,在这一点上,导演泷田洋二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动容不已。

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显然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畏惧死亡,正如影片中对于死亡的理解:“这是很普通的事。

”大提琴师小林从东京失业后和妻子回到家乡山形,“误入歧途”做了一名入殓师,在他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的社长就让他假扮一次逝者的遗体,说是让他做一次模特儿,录制入殓的程序,其实是让他体验一下作为逝者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惧怕死亡的,做过一次逝者之后,死亡的恐惧在他眼里尽管不能立刻消失,但至少让他明白了该如何去面对一个逝者的身体,这是作为入殓师的职业道德。

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中的仪式,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

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

而以悲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实则是给我们以最深的沉思,来反观生命,该如何的活着。

影片的开头,小林开车从雾中而来,伴随着他的心里独白:“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后来影片中又复现了这一段,只是后面多了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迷茫,其实这已经超越了下岗再就业的一般性思索,而是关于生存意义的本质思考。

此外,影片中每一个逝者都有一段故事,有长有短,有显有隐,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以启发,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但是我想,其中最大的启式是,活着的时候,人们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宽容,否则死亡一旦降临,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对逝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小林送走的每一个人,与他们的家人,都有一段难以言表的故事,随着死者的逝去,所有的故事与感情都化眼泪与灰烬。

这一点,更体现在小林自己身上,他和父亲的关系,每每令小林感到痛苦,理解还是痛恨?

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乃至于生死。

所以,我认为影片中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悲喜剧的界线处理,死生,悲喜之间。

日本人对于受众心理有很深的研究,这一点,日剧里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日剧都是让我们哭着笑着的看完了,那种大喜大悲的剧情起伏会令观众的情感极端开阖,很是过瘾。

但是《入殓师》的悲喜却不是这样的,无论是悲是喜,影片都隐忍有度,感人处不煽情,幽默处又不是象硬在挠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

此外,说到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对于生死的理解与感悟,影片更是以一种东方式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思索,而不是布道式的说教。

对自己的入殓师工作耿耿于怀的小林,有一天在桥上看到河里的鱼,拼命的向上游游,然而从上游却漂来了几条死去的鱼,小林很是感慨。

这时,他的一个朋友正好经过桥上,于是停下来和他一起看鱼,小林说:“真是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归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

”他的朋友说:“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庄子与惠子的那场著名的濠梁之辩。

 10 ) 代表日本电影的电影

2021年10月29日,经过4K修复的《入殓师》登陆中国大陆院线,许多人称之为“重映”并不准确,这实在是迟到了13年的院线首映。

该片在大陆最早的放映是在2008年9月于大连举办的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当时其中文译名是《为逝者送行的人》,影片获得了“观众最喜欢的外国故事片”、“观众最喜欢的外国导演”、“观众最喜爱的外国男演员”三个奖项,尽管据某些网友回忆,当时观看此片的人其实寥寥无几。

如今我们观看此片,或许已不太能品味出当年的时代气息——电影开头,供职于交响乐团的男主遭遇乐队解散,并因贷款买琴背下巨额债务。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入殓师》在当时的观众眼里,或许传递的不是什么生死哲学,倒更接近在失业后找到第二春的励志故事。

被歧视的职业《入殓师》的构思,始于本木雅弘27岁时的印度之旅,当地的丧葬仪式让他很受触动。

回国后在阅读了《纳棺夫日记》一书后,他首次接触到了这一特殊的职业,并萌生了将之拍成电影的想法。

死亡明明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却又被大众如此避讳;入殓师明明从事着十分重要的工作,却因为世间的偏见而备受歧视。

拍粉红片出身的泷田洋二郎接下了本片的导筒,或许在他心中某处,入殓师和粉红电影导演这两种职业,多少重叠了起来。

泷田洋二郎的导演处女作是1981年的《痴汉女教师》,之后又拍摄了《痴汉电车》系列,成了“业界”小有名气的导演。

虽然是大众眼里不入流的行当,但是却让他能充分探索、实验,发展出了自己喜剧和正剧皆擅的多样风格。

他说,“粉红电影这种东西,只要把粉红的部分拍掉,其他地方就可以自由发挥了,很有意思。

”《入殓师》中也能见到这些带有粉红基因的片段,有时是与身体有关的幽默——比如影片开头,本木雅弘饰演的男主角的手在盖布下移动,擦拭死者身体,摸到下身时突然愣住,眼神尴尬地一转,对着上司耳语道,“有那个”;又或是被赶鸭子上架担任教学影片模特时,男主仅着成人纸尿裤登场的一幕,一瞬间让人联想到成人影片的片场。

有时是情欲的勃发——处理完腐尸的男主角回到家中,突然抱着妻子贪婪地索求她肉体的温暖。

这次中国院线的公映版唯一删去的一分钟也正在这里,也许审查员敏锐地看出了导演使用了粉红电影的技法来拍摄广末凉子的内裤。

除去这些偶尔的小插曲,大部分时间下,电影中展现出的葬礼仪式都庄重体面,导演细致地展示了入殓师如何用魔术般的手法为死者做好启程的准备——清理口腔、刮面、更衣、擦拭身体、松解死后僵直、化妆、最后送入棺中,家属们仿佛成了表演的观众,在对其手法的惊奇中短暂地忘却了悲伤。

片中一再强调入殓师这一职业中艺术性的一面,例如将男主设定为大提琴手出身,或是将男主演奏大提琴的画面与入殓仪式以蒙太奇的形式交替展现(辅以久石让煽情到过剩的音乐),甚至在片尾出演职表时,用一个展现全景的固定镜头,事无巨细地再现了入殓的完整过程,以此唤起观众对入殓师职业的尊重。

美和虚假为了体现入殓之“美”,相应的,那些“不美”的部分则被镜头驱逐——腐烂的尸体并未被直接表现、死者的遗容总是干净祥和、对遗属的悲痛也表现得十分克制。

可以说,影片中并没有出现过真正残酷的死亡,有的只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理想化的死亡。

伊丹十三也拍过葬礼(《葬礼》,1984),他镜头下的葬礼则要敷衍、难堪得多。

对死亡尚未发展出敬畏心的小孩互相打闹着,男主人和情妇在小树林里偷偷云雨,念经的和尚打着小算盘要再捞一点好处。

最绝的要数镜头从身后依次扫过跪坐着的家属们的脚,他们转动脚趾、挪动脚掌,趁人不注意让压麻的双脚喘一口气,然后镜头上移,正面看去,众人依旧是一副哀恸模样。

或许是珠玉在前,《入殓师》刻意避开了对仪式的调笑和讽刺,而这份严肃在影片后半程多少让煽情变得有些刻板。

与对死亡的表现类似,《入殓师》中也从未有过真正的冲突。

广末凉子饰演的妻子是一个内在空洞的完美妻子,丈夫先是对她隐瞒了巨额债务,之后又隐瞒了新工作,她却无怨无悔跟着丈夫来到乡下生活,以大和抚子般的温柔体恤一再谅解丈夫,哪怕在妻子负气出走后男主从未作出过任何主动的挽回。

看着妻子在熟人的葬礼上面对丈夫入殓的专业手法,渐渐露出欣赏、自豪的神情,观众惊觉,原来所谓夫妻冲突,要完成的竟然仅仅是妻子一方的自新,难怪被惯坏的男主脸上总是带着一股孩童般的无辜表情。

而结尾处,父子和解的桥段,简直是将这种理想化的调和推向了顶峰。

男主角收到抛弃自己三十多年的父亲的死讯,起初不愿担起责任为其落葬,终于在妻子和同事的劝说下,改变了心意。

戏剧的最高潮发生在男主为父亲入殓时,发现父亲的手中握着一块石头——那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思念着男主的象征。

然而,在经过全片数次关于石头的铺垫后,此时还能感到震惊的或许只剩下男主一人了。

按照戏剧套路,石头无疑是最后一条有待回收的线索,银幕上的石头和观众心里的石头同时落地,故事也就毫无意外地迎来了终局。

死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才会有“死者为大”的说法。

在这份强大的道德重压下,男主也不得不与断绝关系的父亲和解,父亲的手里恰到好处地出现石头,让这份和解看上去无可指摘。

事实上,如果导演真想给观众一些震撼的话,让父亲的手里空无一物或许才能说出某些真实。

正如齐泽克说的,影视剧里总爱拍即将失事的飞机上,主人公打电话给家人说:“我永远爱你”,但是死亡面前一个真正真实的行动或许是,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另一半:“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爆冷的奥斯卡2008年.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外语片的归属爆了一个冷门。

当年,媒体普遍看好的是法国导演劳伦·冈泰的《墙壁之间》,和以色列导演阿里·福尔曼的《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主持人念出入围影片时,现场的呼声也是这两部影片最高。

按照颁奖典礼的惯常操作,热门电影剧组身边会架设机位,以抓住获奖者的瞬间表情。

那天也是如此,公布获奖影片时,本木雅弘隔着老远看到摄影机在给《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剧组推近景,以至于耳边传来的“《Departure》!

”听起来如此不真实。

这是自最佳外语片成为奥斯卡常设奖项后,日本电影第一次获此殊荣,由于过于爆冷,会场的镜头并没有捕捉到这历史性一刻发生时主创团队的脸上究竟露出了何种表情。

想不通《入殓师》为什么得奖的人很多,这其中甚至包括导演本人。

获得最佳外语片奖后,导演泷田洋二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连我们剧组,都想向学院奖的各位评审问一声‘为什么’?

”泷田洋二郎自己是这么推测的,“其他的入围作品,大多是有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

而《入殓师》描绘的是普世的、同时也是私人的情感。

《入殓师》获奖也许反映出了美国人心里觉得‘冲突已经够多了!

’吧。

”这简直就像是霸道总裁看惯了身边的“妖艳贱货”,看到灰头土脸的打杂小妹突然心中一动,“你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妹听了心里直打鼓:要不要告诉他,在俺们内村里,像俺这样的还有好几十号呢?

围绕着《入殓师》最大的争议,从来不是它好不好,而是它有没有“那么”好,好到可以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好到可以代表所有的日本电影站在世界舞台上享受荣光。

市川崑、木下惠介、小林正树、敕使河原宏……在如此多的巨匠铩羽而归的地方,偏偏是泷田洋二郎这个不算有名的导演获得了眷顾。

当年,泷田洋二郎站在奥斯卡的领讲台上,说道:“We will be back.”但是十三年过去了,他没能回去,日本电影也没能回去。

尽管当初得奖的时候充满了争议,回过头来看,很神奇的是,获奖的《入殓师》确实是一部集日本片特色之大成的影片。

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确实是最能代表日本电影的,包括它的优点与缺点、美学和俗套。

《入殓师》短评

2009-3-20 23:27:34 6/8.5(373) 其实比较受不了日本式的温吞水徦唯美

6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还行

就是个2小时长的日剧嘛。拉大提琴的几场尤其造作尤其傻,这种半调子剧本、台词、烂表演、配这种业余水平的镜头和剪辑,近年来日本这种片子电影院里放完一部有一部,一部跟一部长得一个样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泽明、小津那死掉的一拨儿,从坟墓里坐直了;还活着的山田洋次、是枝裕和、河濑直美虾米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日本版稍高级的“海角七”,平庸却又煽情得过火。“大提琴”和“入殓”之间衔接得十分矫情,尤其无法忍受主角边在富士山下拉琴边给人入葬的蒙太奇段落,拍MV呢!音乐不知节制见缝插针地铺得极满,可惜了久石让。但凡有点编剧细胞的人从开始都能猜到主角最后必然是要给自己父亲入葬才能父子重逢的,只是不料导演年纪不小了,却未能有更成熟深刻的观点,最后打在“父子情”上作为情感高潮终结,对于“生和死”的主题探讨只停留在家常温情这一层面,真是相当的遗憾。今年得奖的电影皆胜在温情路线,是经济危机造成的逃避主义么?竟一部比一部空洞。

14分钟前
  • 粟熙
  • 还行

家境贫寒的男孩Ali(Amir Farrokh Hashemian)帮妹妹Zahra(Bahare Seddiqi)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为了不被父(Mohammad Amir Naji)、母(Fereshte Sarabandi...展开

18分钟前
  • 一期一会
  • 较差

前半段节奏很慢,对两位离异人士奇怪的思想(离婚了就不去看孩子)更不能理解。印象深:对逝者进行整理的手法,看起来很专业,很尊重。

20分钟前
  • woa
  • 较差

喜欢那几个送程仪式场景,感受到生命与爱。音乐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最后故事的发展,真是感觉有点怪。再就是表演有点做作了。

25分钟前
  • 夏天西瓜
  • 还行

日本电影一贯的纯净的风格,剧本很新鲜。

26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很感动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日本人的表演还是太做作

2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不光是妻子的形象很扁平,其实连男主和师傅的塑造都很刻板,只能说非常符合西方人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吧。最后与父亲和解那一段其实很共情不了,父亲和别的女人私奔离开了三十年不闻不问,他死前攥着你送他的石头就能感受到爱于是和解了吗?后来一想这也许是观众的差别,被爱包围的人可能就是会为这一块石头感动

34分钟前
  • 铂金阿提斯特
  • 推荐

入殓师代表了最令我厌恶的那一类,以精确无比的manipulation为行进方式的电影。通过操纵所有人物,物体,事件,音乐,剪辑,动作,笑料,语言,演员以及观众等等来实现自己的所谓日式糖水温情,实则所有点都不值得推敲。最后一场戏更是滥用了作为彻悟人生代表的入殓师本木雅弘的眼泪,以达成某种看似无比通透实则极为愚蠢的宽恕,消灭了仅剩的些微好感。

36分钟前
  • Konec
  • 较差

这电影好奇怪,好像没哪不好,又哪都没那么好,如同遗体一般,生硬,僵化,没有灵气。被用心化了似乎完美无瑕的妆容。

37分钟前
  • 菱形非格
  • 还行

给我个理由给我个理由!!omg!!

39分钟前
  • Gill
  • 很差

日本人的长项 煽情,没传说中的那么好。

41分钟前
  • KID
  • 还行

符号太多。。。其实没有必要。我想一个人没有好奇心是不会看电影的,于是入殓师的题材不可谓不成功。但还是不纯粹,非要把这样一个很有意味的职业变成男主角自我完成的过程,就有点落俗套了。而且中间穿插男主在旷野里拉琴的镜头,乱煽,简直跟某些台湾片一个境界了。。。

46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烂片啊

51分钟前
  • Lou
  • 很差

朋友看后说,看了这电影不再惧怕死亡。日本作为一个非常崇尚死亡的民族,很期待他们如何阐述死亡。看后有点失望,恐是期望太高了。情节完全在意料之中发展,因是央视翻译过的版本,美香的配音甜腻腻的,she is too sweet to be true.加上煽情的配乐,到最后好象是糖水片。

54分钟前
  • 十三钗
  • 较差

蓝光重刷。前半段有趣一些,开场就是本木雅弘伸手摸到了亡故TS的那话儿,后面还有他无厘头的入职过程、拍摄入殓广告被剃须泡糊住鼻孔、澡堂搓澡祛除尸味等等,把入殓工作编排的轻松趣致,出镜演员还经常不合时宜的笑,比如那位TS的母亲,广末凉子听闻老公失业、卖琴时也总是咧着嘴,让这个入殓题材有“丧事喜办”的意思了,但后半段并未延续这个氛围,变成了一个直愣愣的治愈故事,后半段所有桥段都只有苍白的叙事目的,更可怕的是,妻子归来是因为怀孕,发小和其母对老澡堂的争执因死亡戛然而止,本木雅弘与父亲的和解是因为石信(前面对石信的铺垫也非常直给)——以上所有的和解,实际跟入殓师的职业过程、甚至本木雅弘这角色本身都没有任何关系,这后半段的剧作是完全不成立且没有意义的。对死亡的认知也只有几句“另一扇门”之类鸡汤词

5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我永远都不可能接受为一个三十几年没见面的父亲收尸。父母亲情来源于养育之恩,无养无育,谈和父母。便是死了又与我何干?男主为了入殓师的职业和妻子数次争论,你可以追求你的理想,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妻子最初嫁给你的时候,你并不是一个入殓师?如果想要追求理想,就请放弃社会层面上的自己!从头到尾只能让我感受到男人彻底的不负责任。可能是我还年轻吧,在我二十几岁的粗浅阅历看我只知道有很多事我做了才会后悔,不存在不做会后悔。也许等到几十年之后会来改评分吧。

60分钟前
  • 靳十四
  • 较差

第一次还是在央视看到午夜哭得不行,直观的探讨死亡,是你躺在那里会怎样。人如何看清找到自身价值,然后是工作家庭爱好并与世界所融合。选角和表演让人物角色鲜明各司其职,讲的又十分圆润娴熟,幽默煽情也恰好都在情理之中,夺得奥斯卡外语片胜在题材的广义和仪式的猎奇,让人产生敬佩之心,珍惜眼前悼念亲故,资料馆胶片版。2021.10.29上映4K修复版重看。看到从广末凉子饰演的妻子口出说出他的职业那里又绷不住了。

1小时前
  • seabisui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