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众多佳片之中,有一部来自英国的独立制作尤其吸引人关注,后起之秀史蒂夫•麦奎因的第一部长片便引来了影评界的一直喝彩。
反映真实历史事件的影片《饥饿》将镜头对准以鲍比为首的爱尔兰共和党人在英国监狱中采取绝食行动争取政治权利的过程,冷静、客观的反映出当时英国政府对抗议事件的冰冷立场和爱尔兰共和党人执着抗争的精神,并且就宗教信仰、基本人权、自由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运用娴熟的叙事技巧、精湛的长镜头技法、唯美的画面构图为近几年的世界影坛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更重要的是其客观的立场和对人权、自由等问题深入的理解显示出麦奎因对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驾驭能力,定将留名于日渐衰退的英国电影之中。
2008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2008年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最佳摄影;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大奖;200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最佳本土影片,最佳新导演。
长长的获奖名单体现出对本片的全方位肯定。
导演首部长片,历史事件的新形式阐释,无与伦比的摄影技术,都决定着本片一旦参评,便会获得满堂喝彩。
拍摄反映历史事件影片的难点在于如何给不知道事情原委的观众以事件全貌以及给了解事件经过的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影感受,而导演麦奎因无疑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今日的英伦群岛也会偶尔凸显出来。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整个运动中的一次小规模抗议活动,并且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一个叫做鲍比的共和党人。
小视角绝不意味着小观点、低水准,大视角反而会带来叙述不清、分析浮于表面等问题。
切入点小的好处在于导演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铺陈影片本身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可以用更多的篇幅来深入刻画片中人物的内心状态。
影片中除鲍比之外的人物出场时间均少得可怜,但人物形象的丰满程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较多的特写镜头和缄默的长镜头发挥出重要的功效。
首先登场的是一名可怜的狱警,直到他在片中死去也没有提及他的名字。
影片一开始是对狱警日常生活状况的展现,快速消逝的时间、乏味的餐点、无聊的家人、变态的工作、疯狂的罪犯,这就是狱警所要面对的生活所有,这也为之后的影片叙事奠定了压抑、冷漠的基调。
狱警的第二次出现是在一次向抗议分子施虐的过程中,可怜的狱警试图把所有愤怒都倾泄给男主角鲍比,拳头却重重的砸在了墙上。
心中愤恨的一次爆发不成会带来新一轮的发泄,而发泄又为新的愤恨埋下伏笔。
压抑的监狱是永无休止的战场,狱警注定也会成为所谓公正法律的受害者。
狱警的第三次出现也变成了最后一次,在一次探访敬老院的的沉闷过程中,狱警被共和党分子枪击身亡,儿子的鲜血涂满了母亲的全身,这也寓意着政治事件对广大无辜民众的消极影响。
导演麦奎因注重正反两方的行径和心理对比,属于政府一方的人物出去狱警之外还有一位同样是没有姓名的防暴警察。
共和党人对新发的衣物甚为不满,发起了有一番集体抗议,防暴警察奉命来浇灭罪犯们嚣张的气焰。
这位防暴警察显示出的异常的紧张和不安,手中的警棍对自己而言更多的意味着是消除负罪感的工具,但它本身就象征着以暴制暴的邪恶。
对无辜的人施加暴力固然逃不掉内心的谴责,暴力场景和这位防暴警察独自哭泣的对立画面令观众不得不沉思关于暴力和反暴力的命题之中。
影片中有一个人物的身份是最特殊的,他既不属于搞抗议运动的爱尔兰共和党一方,也不属于镇压反抗的联邦政府一方,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观看和评价着双方的每一步行动。
神父多姆在片中只出现了一次,出现在影片后半部中最为重要的一组镜头之中,其中的一个对话镜头长达20分钟。
神父在监狱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是罪犯们审视自我、面对现实的导师,而在此片中多姆神父和共和党分子鲍比的谈话事实上推动了绝食抗议活动的发起,影响了最后政府回应的结果。
“北爱尔兰问题”本质上也是一起规模巨大的宗教冲突,神父在监狱的作用显得十分微妙,也令观众反思宗教信仰的真正作用和普世价值。
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鲍比在监狱中用圣经纸张做烟卷,神父多姆就此问道:“哪一本经卷抽起来比较爽?
”包庇回答道,“我只抽耶利米哀歌”。
“看来是哀愁之烟”,神父回复。
导演并没有针对问题展开篇幅浩瀚的说教,而只是裸露出现实的横断面,把思考的主动权留给了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配角人物的出色演绎为影片添色不少,但其中少不了导演匠心独运的编排设计。
导演麦奎因令世界观众领略到英国电影人在新世纪初期的崭新气象,截然不同于以往的奢靡和造作。
时间的鉴定会告知我们,影片《饥饿》和《猜火车》将一同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标志性文化产品。
这是一个“政治恐怖份子”的辩词。
这是一个承担着耶稣责任式信念的人。
——这是诵读给我们的,给这些在心灵极易殚入空虚,极易把诱因归于信息大爆炸和科技急速发展的粪包。
正是他这样一番不能在各方面尽善尽美的辩词/死亡,为一切空虚的存在争鸣出简单有力的警世意义。
-I have my belief and in all its simplicity,t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So what's your statement by dying ?Just highlighting British intransigenceThe whole world knows what the Brits are like.-Good.-Aye. It is good.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The Brits have been fucking up for centuries.-I can feel your hatred, Don.-Are you looking for martyrdom ?-No.-Are you sure?-Aye.
讲述北爱问题的影片,被囚禁的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监狱中带领其他北爱共和军以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向撒切尔施压,最终以绝食而死。
影片有很鲜明的拍摄特征,前半部分的暴力抗议,中段鲍比•桑兹与牧师的17分钟对话,那个弑马者的比喻都表达了在精神及理想层次的个人特点,后半部分对绝食下恶化身体的触目惊心的拍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意志,暂且不论政治观点的对错,作为独立斗士的鲍比•桑兹的坚定是值得尊敬的。
法鲨为了这部影片付出很多,最后那几组镜头对绝食身体的拍摄,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消瘦,令人敬佩其演员素养,而影片强大的冲击力及节奏、风格的把握,都很难想象是史蒂夫·麦奎因的荧幕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政治信仰什么的真是不可思议。
非常非常喜欢中间那段Bobby Sands和牧师的对话,牧师的问题都是我们的疑惑,编剧给了我们解答,而且速度很快,流畅有思辨地进行下去。
大概是全片对白最集中或者说整个片子里所有对白基本上都在这块儿了。。。
这种大方向上立场坚定的你就别想说服,他说不会Stand by doing nothing,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那理解就好了,人家自己的选择。
虽然我自己不能赞同这种自虐式抗议,真心觉得有点傻气,而且会因此被撼动的政府更是不可理喻或者说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罢了。
绝食最后死了9个人,政府也确实没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啊。
会觉得这种方式有效的人该说是太天真好呢,还是他们自己只是想殉道而已呢。
牧师有提出这个问题,对Sands的回答不是完全理解的,一部分是没来得及反应过来。
怀有信仰的人我永远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但仅仅是佩服而已。
北爱和英国的问题自己从来没有搞很清楚过。
1972年的血色星期天隐约记得在哪里看见过介绍,北爱天主教徒游行被警方镇压死了人,于是共和军那边开始要求赶走英国人。
当年爱尔兰建国时北爱原来是公投决定的归属英国,多数人啊,他们说是因为北爱住的英国人多然后很多倾向联合的。
那共和军那边是少数激进分子了?
90年以来停火了,还是冲突不断的。
现在好像北爱不自治了?
但是算地区,还有首府?
贝尔法斯特?
So,英国佬自己也乱的够可以了还总掺和西藏那档子事。
╮(╯_╰)╭片子是极好的绝食教育片。
谈话过后完全在看一个人怎么饿死,那真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喜欢最后那个男孩(那是小时候的Sands的幻影?
)在森林里跑,停下,回头,然后转回身义无反顾再继续跑下去的处理。。。
对照着漫天大片的乌鸦和Sands的死去。
还有开始那个典狱长打完人后在雪地里静静地靠着墙吸烟,你在知道他做了什么是之前看到他的疲惫和麻木,知道那对他也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后来被北爱的人枪杀了。
还有那个倚着墙哭的防暴警察。
算是中立视角吧。
就是大家说的,很棒的片子,但不会想再看第二遍。
对于Steve McQueen这个导演并不是非常了解,看了这部《饥饿》。
扑面而来的感觉是疼,麻,震撼。
影片主要叙述的就是北爱尔兰联合国博比-桑兹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在绝食抗议中死去。
导演将这样一个陈述而纪录事件的故事通过不同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让影片充满了压抑和愤懑。
“我们来自贝尔法斯特,如果他们听不到我们说的话,我们就用更大的声音疾呼。
”博比-桑兹骨瘦嶙峋地躺在洁白的床上,眼前出现的朦胧的孩童时代,他穿过一片丛林,溪水,赤裸着身子,一次次地回眸,儿时清澈的眼睛呼应着现在这位垂死挣扎,为了心中的天主教,为了北爱尔兰的尊严而褪去颜色的眼睛。
在镜头中,整个环境是肮脏,压抑,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
不得不说的是两次长镜头。
一,导演将镜头固定在打算绝食的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的场景。
长达17分钟,在监狱里,所有的空气都静止了。
高高的窗户以及灰蓝色的光线。
正中间的方桌两侧分别坐着鲍比·桑兹和牧师。
这样的一个完全稳定和平衡的构图,却更加彻底而叛逆地孕育着他们其中的不平衡。
对话之中有太多的要点,仅在这里就完全地将主人公鲍比·桑兹的内心想法,信仰,成长经历以及对生命生活的看法呈现出来。
其间,鲍比·桑兹抽了3次烟,烟雾直线上升,正如鲍比·桑兹心中的那份自尊和抗议,笔直而倔强。
二,即是在片子快要结束时,一名狱警在一个阴森黑暗却寂静无声的过道里,拿着工具麻木而机械地清扫地面的水迹和污垢。
他由远及近,由小变大,由模糊变清楚,而声音也是由小变大,直到刺耳。
白色的灯光照在狱警身上,带来不同的轮廓和阴影。
而地面上的暗色水迹逐渐随着撒切尔夫人的通告而开始变淡,变亮。
出现了鲍比·桑兹躺在干净的床上和屋子里。
这样的一个镜头通过一个重复劳动和乏味的狱警逐渐过渡到撒切尔夫人的声音再过渡到鲍比·桑兹,这之间跨越了道德,信仰,自由和共和,跨越了暴力,黑暗和污秽。
而鲍比·桑兹心中的民族和尊严便也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之前的有声暴力和反抗化为一种安详和静止的无声反抗。
这种过渡更像是一种民族尊严的显现。
再者就是音乐,片中的音乐较少,第一段也就是在狱警将鲍比·桑兹的头发剪掉,在洗脸池中洗手,残酷的血迹布满手部关节。
之后就是鲍比·桑兹回忆他的童年,民谣,乡村,奔跑,阳光,对未来充满了未知,对家乡充满着热爱。
最后即为片尾曲,钢琴充满钝感的敲击声,正如鲍比·桑兹心中无止境地抗议。
坚实而勇敢。
莱辛被称为“文明的野蛮人”,我想面对一个民族的尊严,或是心中的共和主义,亦或是政治地位,鲍比·桑兹拿出了所有的勇气,他也是个文明的野蛮人。
饥饿,我们在很多次都饥饿过,饿得浑身乏力,饿得口嘴干燥和苦涩。
于是开始疯狂地吞噬事物去补充营养能量。
而我们是否有过在自身民族尊严上有过饥饿感,我们是否也要去吸取一些养分而让民族不再饥饿?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hunger》是一部看似沉闷带点无聊,实则让人思绪翻涌、无比震撼的精彩作品。
如果你看习惯了爆米花类的movie,或许你看不下这部片子;但是,当你愿意静下心、耐心地、客观地、完整地看完huger,那么你收获的绝不是单纯的一部电影,而是内心的震撼与精神上的触动。
麦奎因导演的处女作拍出的水准实在是天朝好多导演都应该自愧不如的。
用诗意般的画面展现如此残酷的故事内容,实在佩服他的才华。
他用极度克制、客观的角度来表现北爱共和军在监狱中的反抗、桑兹的绝食,没有这类政治(英雄?
)电影常见的煽情、豪迈、激昂的情绪,没有强烈的爱憎感;如果说按理应该把主角桑兹表现的伟大、超凡脱俗如英雄一般,在这部片子里也是没有任何的明显表现,那些冷静的镜头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冷酷。
在全片极少台词的情况下,中间却有一段长达25分钟的桑兹与牧师的对话,而其中又有近18分钟长镜头的客观记录,没有任何正反镜头的变化,确实是一种冒险的拍摄法(容易让人觉得沉闷),却让人印象极之深刻(这导演也真是大胆)。
他俩的对话从闲聊开始,逐渐进入他们讨论的核心:绝食or谈判。
作为观影者,作为普通人,大部分都会如牧师那样觉得:应该珍惜生命,感谢上帝恩赐的生命,要为家人着想,不要选择绝食这种极端形式(尤其他们是以绝食至死的决心)来进行抗议,应该和平谈判,英政府不愿妥协就长期抗争……总之,都不应以这种自杀式绝食来进行抗议。
然而桑兹他们显然已下定了决心,即使会死很多人,即使过程难熬,即使抗争的胜利他们可能根本看不到,他们也不愿再进行所谓的谈判(之前试过,结果不理想),不愿在没有尊严、没有权利的政治监狱里妥协与苟活。
当镜头切换到桑兹的脸上,他缓缓吸了口烟,说起他小时候的故事,那确实让人感到心酸,却也更清晰的了解他的思想:他认为对的就会去做,不会理会别人的看法;他知道事情的因与果,但不会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为以及他的信念。
电影的后段,是桑兹绝食的记录。
几乎没有台词,只有绝食过程中人身体的变化。
或许我们总觉得,绝食之后就是消瘦、萎缩直到心脏停顿;而实际上,那个过程更加漫长、更加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在病床旁的桌上,每天都会有食物放在那里,当出现乏力、眩晕、虚脱、胃痛、器官功能衰竭等等时,需要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坚持拒绝面前的食物?
在我看来,绝食比其他自杀方式更为残忍、更为痛苦与漫长!
上吊、跳楼、自刎、切腹、投河、烧炭等等,都是一瞬间的事,烧炭即使漫长也不过几个小时(而且也不算太痛苦)。
而桑兹从绝食开始至死经过了66天!
简直无法想象那个过程有多么痛苦多么煎熬!
那真是极端的“自残”啊!
在绝食的后期,他总是见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在最后时刻,他又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在野外奔跑,漫漫的前路,没有尽头;停下脚步回望,四周却一个人也没有;稍作停顿的他,仍然继续往前跑——即使孤独一人,他仍会向着他的目标前进,即使没有人理解、陪伴,没有掌声、喝彩,不知道终点何在,他仍然会一直跑下去……片中的许多镜头、动作、甚至物件,都有着极深的含义或寓意,当看完第一次,又再重看一些片段时,你会看到之前忽略、或者看不及的内容内涵,会更加理解桑兹与牧师在对话中流露出的爱、希望、不舍与信念;你会晓得狱警、受伤的拳头、冲刷墙面与地面、撕下圣经卷成烟抽、在铁窗缝隙中收听外部的新闻……这些的这些,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与深层的讯息。
当看完全片时,我想起了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与西方世界其实还是有极大的不同。
与西方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我们的自由其实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
但为此而抗争,似乎并不实际。
桑兹在绝食过程中,狱方医生给予的人道主义照顾,还是有点触动了我。
那位长期照顾他的医生,对他估计也有同情、怜悯与感动,所以扶起桑兹、给他擦药膏、抱起他、给他铺羊毛、给他弄了铁架子再加被子等等细节,反映着世界不会只有狠心、冷酷的人。
桑兹这个人物,既有导演有意刻画的的如基督一般,也让我联想到“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也让我想到真实中的切·格瓦拉。
或许有信念、有精神支撑下的追求,才是长久、坚定与不被磨灭的。
用如此极端、残酷、痛苦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信念、梦想、尊严与自由,桑兹也不愧为一名真正的英雄,即使他不是倒在战争中!
顺带提提,法鲨在《饥饿》里的表演实在太精彩太amazing了!
不是因为法鲨,我应该不会看这片;如果不是因为法鲨,片子前25分钟都没见到他真是让我差点抓狂。
还好,作品拍得确实很棒,让我看了为之一振!
而看了两次有法鲨的部分(明显是找虐,看得心痛死了),让我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角色和作品的内涵与追求,也让我更加佩服导演和演员。
法鲨为了这戏减重到58kg,又为了那段20多分钟的对话,和那个演对手戏的演员在公寓练了好多天,真是让人钦佩与概叹他的敬业。
但如果只是因为减重与敬业,还不足以让人难忘。
重点在于,他能将如此一个激进又沉稳,冷静又充满信念的军人演好,实在不易;而能在减重后,表现这个绝食之人的身体、精神状态如此逼真、苦痛,却不放弃信念的坚毅,则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法鲨跟历史上的桑兹长得并不是很像,但是他饰演的这个人物绝对是别人难以企及、难以超越的!
一开始就是难以忍受的沉闷,直接拍摄粪便屎尿的镜头,对无数裸男不停殴打,流血,虐待,甚至还有男主饿死的全记录,肌肉萎缩、便血、溃烂、晕厥。。。
所有这一切真是叫人震撼,但最难忘的还是那段长达17分钟对话的固定长镜头,而且没有任何切换,说实话,我当时瞌睡了一下,也许是夏天的中午太难熬了。。。
第一次注意到《饥饿》是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据说影片的口碑不错。
后来一查才知道,好家伙这片子来头那是相当大,居然位居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2008年的十大影片之首,而且还是一位少壮派导演的处子之作。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为争得权利发起了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抗议行动。
影片的对白较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台词集中在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上,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坚持到这段。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麦奎因导演更好用画面来传递信息,影片很少用移动镜头,而且大多昏暗,压抑,在加上零星电报式的对话,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其实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狱警打扫卫生,整个静止镜头持续将近两分钟,从走廊的一端到另一端,看下来使人极其郁闷。
所以说,《饥饿》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娱乐影片,但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的谈话,我也是看得一团雾水,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北爱尔兰的具体情况。
但是平静之中却暗藏巨大的力量,当说到淹死奄奄一息的小马驹时,为赢得小孩们尊敬而甘愿受罚时,整个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般。
说得具体点,有听到威廉姆·华莱士振臂高喊:“You can take our lives, but you'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的热血沸腾。
只是Bobby Sands身处牢狱之中,面对是一个牧师,只能算一声闷响;而华莱士则得到千百苏格兰的回应。
但他们都从心底向往自由,坚持信仰,在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他们用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有信仰相伴。
一只濒临死亡的小马驹,到底是眼睁睁看它痛苦地死去,还是让它痛快了解,尽管我们会背上杀手的罪名?
Bobby Sands只是做了他应当做的事情,而他出发点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取向。
在挑战撒切尔夫人,他一如既往遵循这条原则:“我仅仅是了我所深爱的北爱尔兰!
”可惜,Bobby Sands还是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事实。
但对向往自由,坚守信仰的他而言,已无遗憾了,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点,此片极不宜吃饭时观看。
原文博客:http://user.funshion.com/blog_content/5860709/13916020
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异常犀利的处女作,简洁的构图,大胆的长镜头,给足了一种冷酷的仪式感,线索隐晦而到位,极度客观视角下两方力量的篇幅处理非常匀称,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更印证了此消彼长的动势,本已成王败寇的监狱,却成宗教意味浓郁的清洗与反清洗的意志较量,囚犯的铁碗与防暴警察的铁棍发出了同一种声音,没有一方是胜者,也没有一方是正义者,这大概就是西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悲哀,导演用种种眼球刺激诠释着这激烈,有类人,可以打败但无法战胜。
法鲨和贝尔这样的演员无论演技如何,都是让人无比尊敬的演员。
法鲨最后饥饿的形象和贝尔在机械设师里的骨瘦,这样的演员为了诠释角色,真的是完全抛却了肉体。
本片气氛压抑,进展的也很缓慢,政治迫害和绝食的背景也不是能轻易体会,全部的精彩都在法鲨以及与牧师的长时间辩论,这绝对是最精彩的段落。
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行为有的就是有其超越一切的意义。
很不好看啊 和《巴比龙》根本没的比 评分咋还会高一点 不屑 原谅我不懂政治 再见
致敬最敬业的演员
嗯- -。。
精心构造的脚本、场景和人物,道德理想强烈,长镜头的运用层次很丰富,运动方式也多元,但却失之于目的感过于强烈,像一个包袱,还没抖开,馅就露了:狱警在墙外休息的慢推、清扫走廊尿液的慢拉,近二十分钟单镜头的对话戏(奖杯归于表演者)。扬索和塔科夫斯基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减一星。
我很饿,我不饿。过于风格化的手法使得观感变的不错,但是这样的反作用往往很难使没有共同感受的观众发自内心的站起来鼓掌。
剧情一路向下,中间唯一称得上波澜的就是法斯宾德逐渐消瘦的正面全裸挣扎戏。效仿贝尔在《机械师》中的疯狂减肥行为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就算是史实改编的电影也没有挽救烂片的命运。
警棍和牢狱是国家机器的暴力,绝食和不洗澡是个人施加于自己的暴力,吊诡的是,国家的暴力中包含剥夺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因为这是对国家暴力机关的勒索。
不喜欢
這份理想,這份自由,都要建築在那一個瀕臨絕望的信仰上。
写实。。让我看了很反胃。。。
不了解这段历史也没办法感同身受,睡得很开心。
不喜欢 不可以
不如把无聊俩字罚抄200遍来的有意思
看过了,不能说是烂片,但是不会向任何一个人推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其中有一场30分钟的固定机位无配乐无剪辑对话,惊了
以前的减肥方法都弱爆了!!!!
xzd
看过了风吹麦浪等之后,此类题材的冲击力不是那么大了。不过表达方式确实耳目一新。只是会想起国内的某些异见者,谁来了解他们呢
可以说我一开始是奔着法鲨露吊来的吗,尽管这让我有一点羞耻,开头的几十分钟,我像是玩打地鼠般,在一群“美髯公”里搜寻法鲨的身影,结果还是等到“理发师”为我揭开了真相。看完电影,我又意识到我标记错了,我应该是想看《羞耻》,尽管法鲨在这个片里也坦诚了身体。可是多么无情,他唯独偏偏对我遮掩了他的骄傲。我难以抑制自己产生对法鲨殉道士精神的冷漠,冷漠到冷眼旁观,只因为我憎恶他到死都不愿意泄露一眼春光。★★★☆
其实不错,但比较闷骚
感觉是部很静的电影……所以我一度要睡过去……法鲨最后那段小虐了一下TAT嘤嘤嘤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