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rth of a Nation’ Is an Epic Fail转一篇靠谱的影评。
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
进行创造的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结构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它一定是作者内心某种立场的表达。
但内特选择这个历史故事去表达黑人的抗争的时候,手段并不高明——比如黑人女性一定是受害者,白人一定是施暴者,主人公一定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才揭竿而起。
这种简单的处理,让所有的人物迎合了刻板印象,让电影变得非常的不写实、单向度、苍白。
好的电影,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的就是复杂的。
所以我只爱绝命毒师啊。
暴力血腥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不过求婚的场景在时代背景下显得很温馨,其他暴力内容看的真的有点累,剧能看是能看的,我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不想再看关于黑人种族类的电影了~杀主人的那个场景不太喜欢,他的主人是剧里白人里面感觉还不错的了~其他就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对了结局是失败的,按照我朋友说的,没有灵魂,正解
我有一个好作品推荐给大家,这个电影没讲完的部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史: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2340720/_/(Steam)https://www.douban.com/game/36235484/(豆瓣)写于2022年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真相——从历史到现在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专注于美利坚大革命背景的作品,在豆瓣坚持写了很多年的书评影评,因为不久前六月五号我莫名其妙被封了,我看到这个电影的影评区如此群魔乱舞,却不能些自己的评论,于是就决定在B站发一期视频。
这大约是自从上次评论给奴隶制势力司令唱赞歌的书以来,第二期以视频方式发布的书评或影评,顺便一提,我那一期书评在豆瓣上被删了,你们还能看到B站的视频版。
出版商给了豆瓣多少好处,去删除一个真正讲依据说实话的书评?
言归正传,我看到这个人说本片粗鄙而肤浅,剧本和导演都很有问题,这个评论的作者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这个片子极具煽动性、动机不纯,因此想让这个片子滚。
他们对奴隶主唱赞歌的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态度呢,我们却没有看到他们咬牙切齿对格里菲斯的电影说滚!
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不具有煽动性,难道格里菲斯的电影就就很纯洁?
他们非但不说滚,反而是一片褒奖,因为那个电影煽动的是反对自由和平等,这才是他们要的。
相反,他们痛恨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灵魂,尤其是这个灵魂属于黑人的时候。
另一个影评同样咬牙切齿的说:这个电影的一些列改动已经是在捏造历史了,而且捏造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塑造黑人的绝对无辜,和白人的绝对卑劣,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来合理化特纳的起义。
影评还看似理性客观中立的进一步说道,回顾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而不是去寻找仇恨,《一个国家的诞生》对奴隶制的历史,并没有挖掘出值得思索的深层内容,而只是非常低劣的撩拨了种族的历史仇恨。
这种做法,反倒让影片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于观众,则无法全面认知这段历史,而只是得到一个人物脸谱化,政治正确性的样板戏,至于以史为鉴,更是不可能了。
与之相对应的,《为奴十二年》里,善良却无法摆脱奴隶制原罪的庄园主,《被解放的姜戈》里,身为被压迫的群体,却处处维护白人利益的黑人管家,这种具有矛盾特质的角色,才更符合历史,也更能引人深思。
另一个影评说得更直白,他说本片垃圾,因为:本片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
我不知道这些影评的作者究竟是观影的时候选择性失明了,还是写这些正义凛然的长篇大论的时候记忆选择性丧失了。
事实上,特纳的电影里一上来就展现了“善良的奴隶主”,也正因有那么一个“善良的奴隶主”允许年幼的特纳读书识字,年幼的特纳被开了一个自由的口子,让他掌握了自由的知识,这就是特纳后来能成为带领人们起义的领袖的基础。
而在电影中,特纳从一开始想要团结的,正是一个跟他一样看起来颇有教养的黑人管家,而那个黑人管家一再拒绝加入特纳的起义。
电影里明明有他们所谓的“善良的奴隶主”,堕落的黑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却被影评说成没有,并以此为理由大力鞭挞本片,给本片一颗星极差的评价。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欺负那些没看过电影的人的赤裸裸说谎的影评,究竟居心何在。
这个影评还得到了大量点赞,甚至有不少打赏。
我写了那么多年影评,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打赏,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我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是想提醒一下善良的人们,如果一个国家中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支持,而错误的意见却有资本的鼎力支持,那么发表正确意见的人就难以为继下去,缺乏正确意见的国家久而久之则会遭遇智力上的全面退化。
国内舆论这种普遍的对真相,对自由的咬牙切齿的痛恨和鞭挞,这种自我陶醉的无耻谎言,在历史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几个例子,恰恰是美国南方奴隶制势力,以及纳粹德国,军国日本,无一例外都是以可耻的毁灭收场。
我看到一个罕见的反对这些影评的声音,他说那些影评责难的所谓问题,从《斯巴达克斯》到《勇敢的心》无不存在,但到了黑人影片,就大为人所诟病。
这难道不正是内心偏见的体现?
如果截止到此,我以为我遇见了一个朋友,但是他最后总结道,我也不喜欢黑人,但也不愿因此认同种族主义的思维。
一个不喜欢黑人的人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究竟是想骗谁呢?
还记得那些影评作者在强调什么吗?
他们也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
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对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回复,尽管他们在其他事情的观点上看起来并不相同,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因为文章作者和回复他的人都是种族主义分子,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还要冠冕堂皇强调自己不是种族主义分子。
这正是废奴主义者给你们的宝贵遗产,尽管你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察觉到这一点。
在特纳和加里森发起废奴革命并取得胜利之前,奴隶制势力会根本不会扭扭捏捏,强调什么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相反,他们会自豪地大声宣称,黑人就是劣等,奴役黑人就是天经地义。
正是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懈奋斗和牺牲,在第二次革命战争胜利后,把人们的道德层次整体提高了。
在那之前,当时全世界都可以毫无顾忌把他们认为的劣等种族称为野人、狒狒、猴子,对象不只是黑人,还有黄种人,犹太人,天主教徒,吉普赛人,俄国人,爱尔兰人,当然,废奴主义者无私的奉献,为这些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战,而这些人是怎么做的呢,当时爱尔兰人作为反革命势力强烈反对废奴主义者,甚至疯狂屠杀废奴主义者和黑人,将废奴主义者称作“爱黑鬼的畜生”,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优越种族,黑人才是劣等的。
二十一世纪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提到老约翰·布朗的时候极尽侮辱之能事,这就是我在那个有五十万活跃用户的游戏开发网站被封的原因,因为我不能看到有人发表这种言论而无动于衷,我宁愿放弃自己在网站的流量效益,也要站出来反驳这种无耻言论,这给了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我开发的游戏题材的网站管理员借口,说我破坏网络和谐,拿这个作为封杀我的借口。
人们需要知道,这就是废奴主义者的精神,无论人们有多么不理解,有多么恩将仇报,也不会影响废奴主义者坚定在正义事业的道路上走下去。
废奴主义者就是这样永远改变了世界,因此,现在的人只要还有一丝廉耻和体面,都不会公然再用过去那种侮辱性词汇来称呼他们所谓的劣等种族,而是会虚情假意声称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这种虚情假意其实也并非没有一点用处,这总归比公然宣传种族主义要好一些。
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一代终将不会再抱有前人的种族偏见。
这就是他们废奴主义爸爸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当然,真正的废奴主义者也是反对父权制的,所以像日本人那样崇拜强者的人,要克制住喊废奴主义者爸爸的冲动,你们可以称呼为废奴主义者兄弟,或姐妹。
说回到那个影评,这个电影让他不由想起抗日神剧,除了意淫,就是煽动仇恨,对我们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一点没帮助,尤其是缺乏自省式的思索,比如人家强在哪里,我们又弱在哪里?
对此,我想问,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是落后就要挨打?
还是更进一步,等我们变强了,就要打人?
换句话说,强者打人有理,黑人就活该当奴隶,这些种族主义者反思到最后,就只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一套。
我发现,有些人的心胸太过宽广、善良,以至于只能看出奴隶主的好,别人稍微说点真相,就指责人家是动机不纯,撩拨仇恨。
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说谎,连真相都不提,提也是在断章取义,以便增加谎言的可信度,还扯什么反思历史,就在反思奴隶主怎么善良了,是吗?
我想到我正在开发的历史游戏,里面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比如某些人大力称颂的仁慈、绅士以及有骑士精神的奴隶主及其走狗在堪萨斯烧杀抢掠奸污白人妇女儿童——我之所以强调是白人妇女儿童,是因为在某些人看来,奴隶主及其走狗强奸黑人妇女儿童根本不算事,连提及的必要都没有,为了让他们看清他们崇拜的奴隶主及其走狗的下线有多低,我有必要特此强调。
如果他们认为作者展现和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不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是在撩拨仇恨,那么我的回答是,很好,我就是在撩拨仇恨——撩拨对奴役和压迫的仇恨,因为人们对奴役和压迫已经如此麻木不仁。
这是一部经典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一部经典电影我都看了不下三遍了,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的理解。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前半段感觉非常平淡,后半段节奏突然紧凑起来了,进入了高潮,让观众看着直呼过瘾。
导演的故事性特别棒,这部片子也是用了很久拍出来的,感觉特别用心。
影片富有真情,可以看出来导演是下了功力的。
故事也超级棒,跌宕起伏,我看起来感觉超级过瘾。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一。
1915年。
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一部史诗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诞生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国家即美国。
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引导了美国主权的独立,国家的诞生。
而林肯领导的内战,则是彻底统一了一盘沙一样的美国,在民权发展上让美国脱胎换骨,等于重塑了美国,国家再一次诞生。
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的就是美国内战前后,国家重塑的过程。
美国内战因黑人奴隶而起,《一个国家的诞生》则让内战因黑人而结束。
当时,内战导致南北冲突,生民受到严重牵连。
影片故事的设置中,南北战事结束,林肯被刺杀,国会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组织曾经的黑奴参与投票选举。
但林奇却是一个野心家,想借助自己的影响,操纵选举,力图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独裁王国。
因此,南方再度陷入暴力混乱与种族冲突之中。
于是,影片的男主角奋起建立了3k党,努力打击黑人势力的膨胀,并在最终完成了胜利,使得南北终于再现和平。
在1915年的时代,这部片恢弘豪迈,气贯长虹,让影片不再是之前窝在剧场里的小家子气,而是拍出了史诗的风格,因此备受好评。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的政治不正确,3K党早就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而且早在18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就专门签发文件,强行取缔了这一组织。
但这版电影却为3K党的建立立传,鼓吹3K党的“正义”性,还明显地鼓吹种族分裂,大肆丑化并污蔑黑人。
要知道此时已经距离内战结束过去半个世纪了。
居然拍出了与林肯追求的宗旨相违背的故事,也是够了。
说是国家的诞生,其实展示的恰恰是国家的分裂,在种族鸿沟上难以逾越。
当然,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实际上是二战后又一次得到重塑的美国。
甚至目前整个世界的版图与格局,都是二战后重新树立的。
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也是二战后经过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等人的努力,一直到1960年代才见出成效来。
拿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二战前的故事,的确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现在再欣赏并能够接受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所演绎的内容,多少需要回到100年前的氛围里去,才能体会得到其中传达的情绪。
影片依旧是史诗级,但解读的眼光不同,就会得出明显不同的答案。
1915版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现在讨论的人并不多。
但100年后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远没有100年前那版那么幸运。
电影之外的批评,使得这部影片的走向转了一个超大的弯,沸点还没有燃起,尚未来得及成为史诗,就突然被扼死在了襁褓里。
二。
争议留到后面再说,先说电影。
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是针对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相应拍出来的。
1915版讲扑灭黑人运动,美国才能诞生;2016版则讲唯有黑人发起运动,才能真正重塑美国,新美国才能诞生。
而且,两部影片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1915版里的3K党运动,最初由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士兵组成,他们发起的大会也由前南方邦联军队乔治·高登准亲自起草章程,首任领袖也是曾做过奴隶贸易的前邦联军队将军内森·贝福德·福瑞斯特。
旧版影片从中汲取灵感,以内战结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性史诗作品。
2016版则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前移,放到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前夕。
而且,讲述的是一个真人真事,围绕着黑人牧师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进行。
而这一运动的发生,恰恰是南北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我们都知道,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但作为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引发美国内战的原因不一而足。
战争的时间是1861年4月12日至1965年4月9日,而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则是1831年8月21日至8月23日。
暴动的时间比内战早了30年,但正是这次暴动,引发南部各州出台更为严厉的惩治法规,并发布了一些明确的禁令,禁止黑人学习文化,禁止黑人组织集会与游行等,这等于是在已经激起的矛盾上火上加油,进一步激发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立,让种族压迫变得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等于就此埋下了一颗超级大的地雷,威力在等着林肯上台时集中爆发出来,加快了平权运动的推行。
奈特·特纳史有其人,出生于1800年10月2日,出生地位弗吉尼亚州南安普敦县,是当地种植园主B.特纳的黑人奴隶,浸信会传教士。
对于弗吉尼亚州,值得多说几句。
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古老的州之一,属于最早的13个独立州之一。
而且该州出产过多位总统,因此也被称为“总统之母”。
尽管从目前的地图上看弗吉尼亚州位于美国版图的中北部,但它却是传统上属于保守的美国南部地区。
而且,前期弗吉尼亚州还包括肯塔基州与西弗吉尼亚州,其中肯塔基州分裂出去较早,而西弗吉尼亚州恰恰是在内战时分裂出去的。
西弗吉尼亚州支持合众国,弗吉尼亚州则支持南部联邦,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就导致了分裂。
当时,南部联邦还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作为联盟国的首都。
美国内战的许多战役也在弗吉尼亚地区展开,包括战斗了7天的“巴尔朗战役”、“钱斯勒斯维尔战役”,并以“阿帕玛托克斯法院战役”宣告内战结束。
奈特·特纳所在的南安普敦县就位于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州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不仅有奈特·特纳领导的奴隶暴动,还有发生于内战前夕1859年约翰·布朗领导的“哈帕斯渡口袭击”运动。
只是,约翰·布朗是一位白人,奈特·特纳是一位黑人。
奈特·特纳是一位极为虔诚的信徒,他声称他曾看到过上帝的幻像,并得到了上帝的指示。
1831年8月21日晚,他率领四位奴隶(亨利、哈克、纳尔逊和山姆)在耶路撒冷村附近疯狂地杀害沉浸在睡梦中大人和小孩。
第二天,他的追随者发展到了76人,其中包括黑奴也包括自由黑人。
当他们将运动向周边乡村发展时,希望解放更多黑人时,闻讯而来的邻近地区的民团及3000士兵组成军队对他们展开了围剿,起义旋即失败。
随后,有28名黑人被逮捕审讯,16人被处决,另有100多人无辜黑人遭受杀害。
特纳本人则在围剿出逃出了重围,他力图重新起事,却没能再集合起支持者。
在流窜两个多月后,于10月31日被捕,然后在11月5日被判处绞刑,11日就义。
绞刑之后,尸体被剥掉了皮,并被分成了四块。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以奈特·特纳的一生为蓝本,以期演绎出一部《勇敢的心》一般的悲壮的史诗。
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做到了。
在影片刚一出炉的时候,就引来赞叹连连,好评如潮,并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收获两项大奖。
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创造了新的纪录。
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但随后爆出的新闻,却彻底毁掉了这部影片。
这些新闻与影片本身的成色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有关影片的导演、编剧兼主演内特·派帕克,因为他年轻时期的新闻而再次发酵,终于影响到了影片,最后落得一个无声无息地死掉的悲剧命运。
三。
2014年奥斯卡上,《为奴十二年》赢下最佳影片的大奖。
但在随后的2015年,奥斯卡变成了全白色,黑人演员没有获得重要提名。
其实这顶多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引发了政治不正确的批评。
接下来,《一个国家的诞生》横空出色,在电影成色上,它甚至比《为奴十二年》更为出色。
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更胜一筹。
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都以为在接下来的颁奖季里,基本上十拿九稳,狂掠大奖。
结果,大热必死,死在了节外生枝之上。
要说这部电影有无值得批评之处,当然有。
首先它对故事的改编,对人物的篡改,就值得说一说。
譬如,为了增加人物的个性魅力,为他身上加上了几颗痣,并增加了神圣的解释。
还有,在特纳杀死自己的主人后,在屋后有一个呕吐的镜头,以展示特纳是一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人,而且片中被杀的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
但实际上,特纳起义是一场极为暴力的行为,其行为让人发指,被特纳等人杀死的55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而且,历史中,他的主人B.特纳对他相当不错,远不是影片中那种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对他任意打骂。
不过,艾米·汉莫饰演的主人相当不错,按照剧本很好地演出了影片想要呈现的效果。
当然了,电影是一种艺术,对现实进行改编是有必要的。
包括《勇敢的心》,对人物原型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编,美化了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影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奈特·特纳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呼吸,能够感受他的爱与怕,能够感受到他的痛与怒,还有他的担当与责任。
而且,他的行为对于掀起个性觉醒,对于不合理制度的启迪,都拥有相当正面的意义。
与奥斯卡最终获奖作品《月光男孩》相比,完全不落下风,甚至拥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切都毁在了场外的新闻上。
内特·派帕克,花了7年的时间,用心地打磨剧本,最终自编自导自演,撑起了这部电影。
原本,他应该收获更多的赞誉与支持。
但是,在影片尚未大规模上映前,发生在他年轻时候的一则新闻被发掘了出来。
1999年,正在读大学的内特·派帕克和室友(本片的另一位编剧)Jean McGianni Celestin被指控犯下强奸案,他们涉嫌在将一名醉酒的白人女性强奸。
案发几周后,受害人报案。
但是,因为内特·派帕克之前就已经与该女性自愿发生过关系。
因此,针对他的指控,法院没有接受,他被无罪当庭释放。
而Jean McGianni Celestin则被定罪,但他随即上诉,并在即将服刑之前将案件推翻,他也于再审中被判无罪。
按说,美国法院的判决,已经为事件定了性。
但内特与室友却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骚扰。
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这无疑让内特·派帕克背上了骂名,刑事免责,道德枷锁却无法取下。
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主人公特纳发起暴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妻子被白人恶棍轮奸。
影片之内,对轮奸行为发出最严厉的批判,影片之外自己却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龌龊事。
于是,舆论对他纠缠不休。
终于,《一个国家的诞生》彻底沉沦了下去。
四。
场外的声音毁掉一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明证。
其他,像《金钱世界》,原本由好莱坞怪咖凯文·史派西主演,却因为他曾经爆发过的性侵案,而最终在即将上映之前被替换掉了角色,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代替,才算没有连累掉整个影片。
华语世界里的《捉妖记》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男主角柯震东的戏份已经拍完,结果柯震东吸毒案案发,最终他的角色被井柏然代替,来了一次重拍。
最终,《金钱世界》与《捉妖记》都还不错。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彻底沦为了悲剧。
所以,当PGone与李小璐的新闻爆出时,各路人等都一路掩饰,包括马苏都跳出来进行作证,可惜时间却没能对上。
毕竟,一旦被坐实,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毕竟吃的偶像饭,屁股最好还是擦干净为好。
现在信息社会,没有谁不是透明的。
可怜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也不知道内特·派帕克能否再次崛起。
时间没有重来。
如果你是他,如果你是个像牲口一样活着的生物,你会怎样。
也无需赘述历史,就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他们呢?
(天生受虐狂除外)。
谁都有可能变成他们啊。
电影最后还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good people说,镜头扫过那些白人。。。。
确实也无话可说,对“good people”。
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初出茅庐的游戏工作室一下子制作出了一部3A大作。
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而且还自导自演。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在好莱坞都是老生常谈,被玩坏的题材,看这部片子很容易想起昆爷的《被解放的姜戈》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
两部电影(应该说是三部)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黑白人种之间的矛盾?
答案是:白人(林肯)签订协议,黑人(姜戈)炸掉种植园。
本片属于两种相结合的,起初白人黑人之间通过宗教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但当主角纳克最终触及白人得底线,才不得不使用昆汀式的暴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才不赞同豆瓣上某些人污蔑本身为所谓“黑人政治片”,“屠杀白人获得快感”之类,以今天的价值观评判历史?
真是可笑。
试想你是他们,黑奴中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呢?
(话说豆瓣评分真是低的离谱让我想骂人)有些桥段其实挺俗的(关于主角的爱情),但就是感人。
比如和你暗恋的对象坐在草地上聊天,迷雾里坐着白马而来的是你的王子,采一朵花送给她……配上美丽的画面和悠长的旋律。
感动我的是什么?
想一想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为现代人所嘲笑的爱情竟然还能降临再他们身边;吃东西都成问题的年代,还搞这种小资情调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有趣的灵魂”吧。
总之,黑奴的爱情,是不该被嘲笑的。
电影场景还原极棒,总体色调阴冷。
本片较翔实地阐述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不为人所知的黑奴起义。
导演在本片上映之后不久六被爆丑闻,对此我不评价。
我只希望观众不要应此怀疑这部电影的真诚。
南北战争爆发二十年前,一支小小的起义队伍,由一个牧师领导。
宗教不再是枷锁,而是武器。
他们只坚持了两天,奉上帝的旨意大开杀戒。
他们全军覆没,终被遗忘。
但他们承载着自由最初的希望。
内特派克的所作所为在这里不做讨论,电影就是电影,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无法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定罪,在这里只说电影。
有人将《勇敢的心》和《为奴十二载》与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相比,说实话,差的还远。
镜头让人觉得单纯为了制造血腥而拍摄,最后争夺武器库的场景硬伤也很多,十七,十八世纪的枪械精度是差,排队形增加火力密度还可以理解。
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已经是十九世纪,步枪的有效射程已经达到400米,南北战争列密集队形已经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步枪火力了。
白人完全用不着和黑人在院子里上演排队枪毙然后互殴,占领制高点就完全可以把黑人虐出翔来,而在白人死光后出现埋伏在制高点的民兵更是莫名其妙,有这火力,早干什么去了?
剧情方面,前面铺垫太长,却感觉抓不住重点,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宗教的方式暗示主角将会成为一个领袖,但是在人物成长经历方面,却又没有拍出什么可以合理解释主角之后转变的重要契机,仅仅是可以识字,会读圣经,而主角从顺从的奴隶转变为反抗军的领袖这一段又太过仓促,看不出主角是因为知识而顿悟到奴隶制度对黑人的压迫,还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而选择反抗。
而促成主角转变的事件竟然是他为一个白人洗礼,然后被主人打了。
之前看到了那么多人受到压迫,自己的妻子被强奸,都温顺的像小绵羊,自己被打了一顿就就突然忍不了了。
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捆草,可是我在电影里也并没有看到主角内心的挣扎和冲突,突然一下,就大彻大悟决定置生死不顾一定要造反了。
而在决定造反的时候,他的妻子,母亲,在面对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犹豫,也不担心自己和亲人的安危,只是说干的漂亮,简直匪夷所思。
电影定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是为了叫板格里菲斯1915年的同名电影,而在电影里我却看不出来一个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电影通篇都在暗示主角就是黑版耶稣,为了终结奴隶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内特派克自己说这是一部一个人反抗一种体制的电影,说实话我看不出来这哪里反抗体制了,电影以肤色为标将人分成两种,黑人=好人,白人=坏人,人性中扭曲复杂的部分被电影通通抛弃,比如白人庄园主的母亲,除了给几个苍白的特写连局台词也没有,而在主角复仇杀了庄园主的部分,则直接将这个重要的配角遗忘了,至于黑人管家,除了说几句我们都要死了,然后就走了,叛徒小孩为什么要背叛反抗军?
对不起没交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曾一度以为自己看的是删减版。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只有黑人对白人的仇杀,对奴隶制这个制度的解读倒是一笔带过。
说起美国南北战争,无法回避的就是北方军和南方军,抱歉,双方的部队都是以白人为主,而导演好像没怎么读过历史,影片最后的北方军全部是黑人,如果说1915年的那部《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宣扬白人至上主义的话,内特派克的这部《一个国家的诞生》就是一部黑人至上的宣言。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和他想要叫板的电影一样,内核都是种族主义的垃圾。
唯一值得说的是电影对奴隶制时代黑人生活面貌的刻画了,不过即便是这一亮点,也完全比不上《为奴十二载》的全面和深刻。
艺术不应该与人品挂钩,但同样不应该与政治挂钩,这部电影的私货太多,我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去拍摄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电影,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的向观众倾倒私货。
我们不应该以一个导演的私德去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私德,而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导演真不是什么好人,希望不要成为另一个让·雅克·阿诺。
There’s not a single “bad guy” in this movie. There’s only people doing their jobs, making their livings the way they know how to in the slave economy. So regardless of how alike a slave owner is of you and I,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slave economy, the system corrupts them. It’s not the people that’s the problem, it’s the system. A corrupt system cannot be fixed by “good apples” ie educated slave owners who treat their slaves kindly and humanely. This movie makes this important point very clear. P.S. I hate how slave owners are portrayed in 12 Years A Slave. As if all the slave owners are sadistic psychopath, and oh the lives of black americans would be so great if only all the slave owners treat their properties nicely. No! The slave owners’ human beings just like you and I! But the point is no matter how nice of a person they might be, they live in a fucked up system that requires them to act injusticely in the name of the southern law.
看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美国,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
“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开国元勋、科学家、教养高深之人”,这让我想起来这部电影里,那位很有教养的女主人。
她代表杰弗逊民主主义的平等,民众的思想。
电影最后,当男主得屠刀看向她是,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
就正常水平而已,前面花了一个半小时铺垫,真正暴动也就最后20多分钟。。此类片子看太多了,什么《勇敢的心》《赛德克·巴莱》《阿凡达》之类的,套路都差不多,过于苦大仇深,除开导演黑历史的个人因素,没进奥斯卡也是合理的
被预告片吸引去看了巴黎首映,前半部分有被惊艳到,可是越到后面越糊, 看到最后成了一部烂俗地干涩地摇旗呐喊片。有些镜头为暴力而暴力,男主人公也没有立起来。很奇怪圣丹斯会为了政治正确而强推这部片。
这分有点儿低了
刻画种族歧视,加上无意义的反抗,一部不好但还不是很烂的片子。
黑人版【勇敢的心】,故事紧接着就是南北战争,作为处女作,很成熟。
毕竟你们能因为导演和编剧在刷一星,我也能因为你们来刷5星,不谢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天天呼喊政治正确的人,其实都是一群恶贯满盈的伪君子。
昆汀让黑人在《姜戈》里大开杀戒,高喊:“niggar”,似乎也只是一种戏谑,而这种派克老兄,给我感觉是他完全不在意真的动几次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了,讽刺的是,电影里激发男主角反抗的动力也正是被**的妻子,动人的故事背后是虚构的历史,修改历史修改的越多,底气也就越不足。从一个到诞生走向另一个诞生,好莱坞好像也在驶向某个新的极端。
001/2017
一个为了政治正确而捏造历史的所谓“传记片”不值得世人为它喝彩。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民粹主义糟粕。 片中主角真实所为其实比电影卑劣百倍。杀女人和小孩的算什么英雄。 豆瓣为这部片打五星的就是所谓的圣母婊吧。
纯正的人物传记,拍得有点匠气,配乐过煽,但亮点很多,越往后越好,最后一节简直高潮,砍死主人年度最爱scene,目瞪口呆,是西德尼·波蒂埃在热夜里扇白人耳光级别的rebellion, 太顶了,值得载入影史!用白人授给的宗教信仰引导自己的种族进行抗争这个角度很有心,传教传得不错,Parker演得也不错,追求神谕的坚定决心让人感动。结尾牛逼,作为处女作足够好。
原本号称奥斯卡头号大热门,现在看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白人压迫黑人,鞭打,吊刑,还在以上帝的名义镇压黑人,反抗只是时间问题。黑人打击白人,斧头砍杀主人,种族战役触目惊心。编剧导演在一边倒的抨击白人,难免令人反感,剧情上的诸多不合理,更显得煽情像是娇柔造作。
这个电影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作为导演处女作,还不错,演的也算到位。但有些文不对题,虽然知道取这个名字是要和1915年版对比,但 nat turner 真没到国家诞生那个高度。
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生活里到处都是偏见
想拍一部民权史诗,结果把个人不幸放大成种族对立,扯了一堆无辜的人进来搞恐怖主义。我从未见过男主这样的白眼狼,奥斯卡0提真是大快人心。
敲牙喂食,圣经洗脑,对主子人道幻想破灭,布道疯圣人民起义。克制压抑成品精良,呼应百年前影史经典,无奈现实更讽刺戏剧化。Nate Parker是个好演员好导演,可惜了
白眼
挺有奥斯卡最佳影片范儿的,可惜被导演的丑闻毁了。
从观众的角度看,毕竟当下已经不是《根》的年代,反应黑人抗争的故事也不用「仇恨教育」而且人物、节奏、对白等都一如菜鸟导演般幼稚;尽管Nate Parker将电影中的同名牧师事迹等同于耶稣,但是以基督教隐忍到最后爆发来暗示伊斯兰暴徒对基督社会的威胁与基督教的反抗,似乎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