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昨天看的点映场,导演亲临,还有点小荣幸。
因为在后面的答疑环节,我直接「怼」了导演。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在场的很多观众都觉得有些疑问,于是有好几个人问导演当时拍这段的原本设定是什么。
这个片段里女主小章(郭柯宇饰)在家政雇主画家宋先生那里看到墙上挂着自己拍的照片,配乐有些激励,人物的微表情也有些复杂。
在我看来是震惊之余带一些愤恨的呈现。
这件事情之后,小章就把这份工作介绍给了别的家政姐妹。
在我看来这场戏是暗示画作宋先生「剽窃」了女主章小妹的摄影作品,所以章小妹才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没有任何言语就辞掉了这份工作。
导演却说他的本意是想要呈现宋先生对小章摄影技术的欣赏,而且他们之间的情感因素并没有定调,任观众想象发挥。
于是我冲动地大喊一声,“那你的音乐配错了,激励的音乐代表的是复杂情绪,这段直观感受就是未经允许就用了自己的作品的感觉”。
于是,修养很好的导演当众承认「错误」,说没有考虑到更细致的反应。
实话讲,电影看到三分之一,我才进入影版塑造的情景当中。
观影前我没有做过任何功课,甚至连苍山这个地名都没有搜索一下。
只是看到影片中出现的煎饼,凭本能判断出可能是山东的一个城市。
导演说有一年回家时听家人说老家改名字了,要恢复古名称「兰凌」。
对于一年可能就回一次的人来说,可能有些悲凉的感觉,于是萌生了要创作一部关于自己家乡电影的念头。
这部电影里没有坏人,表述的事情也很日常。
从技术手法上看,结构清晰,平铺直叙,有明显的情节对比实现主题「生活选择」意境。
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个女性到中年时对生活做出的主动和被动选择。
最后结尾也是开放式的,女主章小妹独自一人站在小广场的塔楼上,看到美丽的夕阳城市景色,又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
这一点其实和开头章小妹在上海租住的小屋阳台上拍的夕阳照片是个对比。
那时不知道会有后面的新生、死亡、背叛和温情,只是在当下的时候会记录生活中让自己心动的瞬间。
这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结局,因为生活需要体验经历,没有写好的剧本。
1947年兰陵改为苍山县,2014年苍山县又更名为兰陵。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如此变化中,所谓自由、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是自己走出的路。
片中的留白处理很多,想来导演就是想通过一些没有明确的空白给予观众与人物之间共情,参与到他们的生活里。
有时看电影何尝不是在看另一种自己的人生呢?
我们常说「回不去的故乡」,故乡真的回不去吗?
我对于片中章小妹做出的任何决定都能理解,回故乡照顾老娘,在上海陪儿子读书,其实家人所在,心中安稳,随处都是能回去的故乡,又是回不去的时光。
诚如导演所说,做一件事情纪念故乡,也纪念短短的一生。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能看出来导演挺想模仿意识流的,但是一个电影意识流到没有故事,没有主题,没有中心。
看完让人觉得不知道说啥的电影真的挺少,尤其它还上院线了,其实上网剧这个电影也就牵强,有种满满学生感,感觉资金不会超过两万的程度。
宣传苍山吧,除了出现了几个地点,压根就没有展现苍山的精神本质,流于表面。
看完以后,我只懂了一件事,上海的保洁挺好干的……
说说《苍山》,年轻的男导演借中年沪漂女小章的生活,讲述了大部分“漂”的处境:小县城日益苍老的老妈,亲密又有距离的姐妹乡亲;和自己在上海、正准备艺考的儿子;还有自己的工作,奔忙在各个不同的雇主之间、看各式各样的人生。
人在中年,牵扯她的,是家乡的牵挂吗,还是城市的希望?
或许她把希望和美好寄托于家乡,但每每家人唤她回去、丈夫想要重新开始时,她又婉拒了。
或许寄托于城市?可当别人对她示好时,她只想一码归一码还回去,当陌生人欣赏她、一次次主动接近时,她又会一次次躲得更远。
她在自己的小小美好里自得其乐,也忍不住质疑自己是不是妄想太多;她亲近于每一种细微的善意和美,也疏离其间,只是远远的回忆着当最后终于做出选择时,却发现不仅是自己在逃避故乡、人、期望、依靠……它们也在远离自己是中年困境吗,还是人生困境。
选择与被选择亲近与被亲近,逃避和被逃避,这些会困扰人的一生吗《苍山》用一种旁观视角,平静地借一双女人的眼睛看这个属于每个人议题。
朴素,杂乱,迷茫充斥在生活的每个缝隙里。
无所遁形。
《苍山》,一部质朴的电影,一条关于养老的淡淡的故事线贯穿始终,女主角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与老家的丈夫处于分居状态的沪漂,郭柯宇身上的内敛气质与这个角色融合得恰到好处,45+的阅历,配上本就不俗的表演功厎,为这部电影平添了一抹诗意!
这个年头,不争不抢不计较,有时候会被人贴上“傻瓜”牌标签,但看了这个电影才发觉,不论男女,安静地做事,善良地做人,都是很吸引人的!
恩,喜欢戏里这位心如明镜般的通透的女人!
这是和郭柯宇本人气质非常吻合的一部电影。
故事情节很弱,感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展现了一位中年女性日常生活的缩影。
很喜欢影片中走路的镜头,或是镜头跟着人物走,或是人物走出镜头外,有着一股淡淡的、怅然的情绪。
影片体现了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也表现出了作为个体在追求自我与归家之间的挣扎。
但其中更打动我的是郭柯宇演绎出的淡然与平静,她诠释了女性面对压力的泰然和正视生活的勇气。
如映后郭老师本人所说:我不觉得是什么韧劲,作为成年人就是面对困难的事情,接受它,处理它,然后把事情翻篇就好了,好好生活。
(大意)特别喜欢她的回答,没有夸大生活中的艰难和自我的勇气,而是将困难平淡化、稀释化,这背后的坚定与强大才是了不起的地方。
最后小妹选择回到苍山,可苍山已经不是苍山了。
与其说她面临他乡与故乡的彷徨与错失,不如说她也面临着新的开始,没准跳出空间归属之外,她也能寻到真正的自己。
ps唯一觉得可惜的是小妹和画家的那条线,感觉可以处理的更顺滑,更浪漫轻柔一些。
一股浓浓的山东味啊,哈哈。
山东人这么在乎编制的,改个地名也纠结得要死,就好象处级改科级了,这可是要命的事情啊!
(苍山是个县,下辖兰陵镇,现在苍山改名兰陵,可能在苍山人看来,就像县降级为镇了)山东人这么在乎编制的,到上海来打工真是委屈你们了,当个保洁也跟其他地方来的保洁大不一样的,是“世家”保洁,有编制的保洁,简称:保世洁(◠‿◠)“你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她是保洁吗?
你仔细想想,她是什么世家?
就凭这个保洁的认知,我就敢说这电影你看不懂。
”见下图:
人生到今天为止最有意义值得纪念的一次观影体验了,第一年看北京电影节的展映,这是第二部,第一次见到非常喜欢的戴锦华老师,放映结束后没想到她一直就坐在观众席和我们一起看了这次放映,映后还见到了导演张帆,主演郭柯宇,刚看完影片就见到演员本人确实有些梦幻,戴老师回答问题还是和视频里一样的可爱,当然也非常的真诚和专业,自我介绍的时候才知道戴老师是苍山人,但只回过两次家乡,可能也和影片里的角色有着某些重合的情感和思绪吧。
(有个感受是,当你真的面对面见到这些优秀的老师,听他们说的那些话给我们的感受冲击是和在网络上完全不同的,当他们真正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更真切的对他们有所尊敬,以及由衷的敬佩)说回电影,非常的写实,也因为可能是我自己的家乡也离这个地方不远,很多口音和我的家乡非常像,也让我有不小的亲切感受,要不要回不回家这个问题可能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很多离开过家乡的人,更是在我们生活的不同境遇当中所要考虑的事情,在观众提问的时候也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也都是模糊的,或者并没有办法跟一概而论的回答这个问题吧,像郭柯宇老师说的那样,也许答案只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里。
(可能我自己将来也会有这个问题的不同考虑吧,持续更新……)
《苍山》这部电影对于平凡人“诗与远方,家和来处”的表达方式让我分外舒适,因为它讲述的故事是如此真挚,不浮夸。
主角“小妹”就像在都市里闯荡的每一个你我,虽然家政的工作繁琐而平凡,她依然在生活的缝隙里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哪怕只是一张伸手触碰天空的照片,哪怕只是在水族馆看着自由自在的鲸鱼,哪怕只是一条老顾客送给自己的围巾...她尽力捕捉生活的小确幸。
郭柯宇的表演细腻地把握住了现实主义文艺片的尺度,没有过分煽情或者表现苦难。
在上海的小妹,工作勤勤恳恳,对孩子严中有宽,但对处在都市之中的相对紧绷和疲惫也体现的很到位;而回到家乡的小妹,眉宇间有一丝舒展,但也暗示了她在家乡也许有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
电影中也没有多余的“工具人”角色。
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总是握着一颗故乡的特产大蒜,她在潜意识中惦念故乡;青春期的儿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在喜欢的女同学经历了家庭变故之后,必然也将意识到生命的厚度,并思考自己的现实和梦想;在上海过着优渥生活的网络女主播,最终选择回老家接受父母安排的对象结婚,勇敢地“权衡利弊”;邻居宁波阿姨早已融入上海,边界感清晰,却依然最爱故乡的宁波甬戏......这些人物构成了上海这座包容多样的城市百景图,故乡与远方的界限,在这个城市里渐渐消失。
有趣的是宋先生这个人物,与小妹本处在两个不会有交集的阶层,对小妹发乎情知乎礼的好感。
作为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他欣赏小妹在生活中收集对他而言可以称之为“艺术灵感”的东西,从而感受到小妹的独特。
他的前史并没有交待,也许他是一个离婚男子,在孤独的城市里寻找安慰,也许他和小妹一样仍处在婚姻中,却被琐碎的日常改变了对待感情的态度.....总之在那个除夕之夜,在宛如空城的上海,他选择来到小妹的家,和小妹的家人一起体会了一次平凡的温暖,也许对他而言这已经是生活中非常稀有的感受。
两人的后续没有交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海这座都市里发生着,短暂的相遇过后,每个人依旧要走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能留在心里的,也只有除夕夜那晚一起放烟花的火光闪烁了。
电影的最后,小妹的故乡苍山被更名为“兰陵”,恢复了古时称谓,在母亲过世后决定回到这里的小妹,发现故乡已然变迁,虽然儿子没有考上理想的音乐学院,也不失为另一种前进,小妹的心中也放下执着。
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无论在上海还是故乡,小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中了破浪电影团的免费观影,去看北京国际电影节影片《苍山》,一直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直到我看到每个人座位上都有的小礼物——大蒜,我才反应过来,莫非拍的是我老家那个苍山?
果然,也是一部乡愁片。
早知如此,昨晚费劲写那个《乘船而去》影评干啥捏,直接写这个不就完了吗?
都是新导演,都在讲故乡和异乡(重点略有不同),都很克制,都有个姥姥,水平也差不多算是各有所长,这个还听着亲切的乡音,关键是,导演还帅!
但我觉得这片子可能最终评分会不如乘船而去,其实我觉得张帆导演的叙事能力是更强的,生活也更有阅历,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很娴熟没有瑕疵。
这部影片相较于乘船吃亏在那灰噗噗的北方天空和大地(你江南水乡画面好看就了不起啊)。
我很理解导演听到苍山改名兰陵后的复杂心情,那是一种叹惋,并非兰陵不好,而是苍山的逝去让人产生了沧桑感。
一个小城在时空中不断地改头换面,她的名字在历史中流转,苍山转眼就不复存在,那么她的人物,她的故事,一定也会在时间当中湮灭了不知多少。
于是他构思了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很好的地方是这个故事很流畅(这一点比乘船好很多),也实实在在是当下中国的面貌,外出劳务大军确实支撑起经济的很大部分。
关注他们在异乡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导演的悲悯之心和人文关怀。
我不满意的地方是与保洁阿姨这个身份不太契合的居住环境。
我也用过保洁阿姨,我也认可她们有精神追求,可是物质上负担上海带阳台的一居室,似乎还是有点不切实际,家里一应俱全的各色厨具陈设也很出戏,简直像是老友记里莫妮卡的厨房。
虽然这部电影仍旧俗套地用了老年痴呆症这个用烂了的设定,但不得不说姥姥的老年痴呆症演的太绝了,第一句话“这哪里啊”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我那患有该病的姥姥。
郭柯宇老师演的也毫无痕迹,就是我印象中的县城中年女子的样子。
总之瑕不掩瑜,这个片子值得走进电影院,去支持我老乡,又帅又有才华的张帆导演。
这周工作太忙了,都没来得及更新影评帖子,对近期上映的影片,还是一直在保持关注着,也去看了其中几部。
4日6日晚,在成都参加了电影《苍山》告别场观影会,导演张帆亲临出席(万万没想到张导定居成都啦),并在映后与大家深度交流了40分钟,这算是我参加过的活动里交流最多也是最深刻的一次。
还有幸收获了张导的签名与合影,本人帅气又文艺。
张导就出生于苍山,典型的山东人,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这部电影剧本也是他本人历经几年时间亲手编写制作的。
城市与故乡电影讲述了主人公是小妹,与丈夫分居多年,但始终未离婚,她远离故乡苍山县,为了让孩子接受大城市的更好教育,到上海生活并从事家政保洁工作,自己一边打着工一边供孩子读书。
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年纪越来越大,小妹多年忙着工作很少回家看望,都是由两位姐姐照顾;于是就把母亲从乡村接到了城市里一起生活,小妹同时照顾着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早恋叛逆的儿子。
工作的辛劳与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她放弃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
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有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永不落幕的喧嚣,却始终无法给予小妹真正的归属感。
她每日忙碌于不同雇主之间,在狭小的出租屋内操持着生活的琐碎,而苍山,那片遥远的故土,始终是她心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出租屋里,母亲常常剥开家乡带来的大蒜,发芽后弥漫出熟悉的气息,那正是故乡的味道,即便身处繁华都市,也从未消散,成为小妹和母亲的心灵慰藉。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理想与现实希望带着孩子走出小县城,希望在大城市里过上好日子,小妹一直在为理想努力着,但好像儿子和母亲的想法都不能随她的心愿。
母亲总是唠叨着,“我还是想回苍山”,“大城市里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也越来越没有自理能力,小妹只好带着母亲一起去上班,东奔西走、早出晚归。
儿子也长大了,经常跟她抱怨,“为什么要带我来上海?
为什么让我学音乐?
为什么不让我跟爸爸一起生活?
为什么干涉我的私事,不允许我谈恋爱?
为什么…”,小妹一句一句都在给儿子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也许我们对于未来有很多的理想与规划,想去大城市打拼,想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的生活富裕精彩起来。
但现实总是不如意,城市的节奏太快,好像怎么追都跟不上,怎么努力都挤不进大城市的生活圈。
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深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小妹看着手手机微信上与儿子争论的对话,看着旁边熟睡的年迈母亲。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亲情与爱情多年在大城市打拼,几乎疏远了家里的亲朋好友;工作忙忙碌碌,也没时间在城市里交什么朋友,认识的都是保洁同事、雇主房客。
生活里需要亲情吗?
也许已经淡忘了,艰苦的条件不允许小妹去纠结与矫情,也没有人会关心或在乎她的感受。
保洁同事会抽空来家里照顾小妹的母亲,她们结伴为姐妹;年轻的房客姑娘,称呼她为“大姐”,每次都留她在家吃饭,还送给她一些新衣服,帮她梳妆打扮;知名画家宋先生,非常欣赏小妹的细致工作和手机摄影,有时去探望小妹一家人,大年三十包饺子、放烟花,她们一起在路灯下散步。
究竟哪一端是亲情,哪一端是爱情?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苍山与兰陵母亲病情愈加严重,深思熟虑之后小妹决定带着母亲返乡修养。
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在学校里吃住和学习,也能够照顾好他自己,马上面临专业考试,也能够自己处理好,当妈的也要学会放手了,这是孩子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
离开上海,回到苍山,母亲很开心,见到了故乡的山与水,见到了孩子与家人,终于回家了,也终于安心了。
就这样,母亲一觉睡去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留在了她朝思暮想、辛劳一生的地方,与自己的丈夫永远陪伴在一起。
告别了苍山的母亲,也告别了上海的宋先生,小妹准备与自己的丈夫重新开始。
两人并肩站在高高的塔楼上,望着远方地平线,清晨的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苍山”的牌子换成了“兰陵”,丈夫也准备离开故乡外出打工,一切都在发生着新变化,一切又仿佛在周而复始。
该何去何从?
该怎样选择?
一部电影《苍山》,好像把很多事情都说了,关于乡村与城市、关于远行与回归、关于梦想与现实…,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有些渴望而不可及,有些想甩也甩不掉;总是在循环中往复,总是离开了又回去。
但无论怎样,经历多少波折,时间仍在往前走,日子总要过下去,我们终会做出内心的选择。
好电影的剧本,都是由真实的人编写,取材于真实的生活,由真实的人出演,表达真实的情感。
沉浸观看这样的一部电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人生,有时虚幻,有时现实,这些都是真实的人生。
抬头挺胸,看向前方,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留下脚印的路,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但无论走向哪一边,都是在朝前走着。
漂泊如浮萍,心安即为家;我们终会做出归属内心的选择。
好题材讲不出好故事不仅是这个电影的问题,更是当下很多电影的通病。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第一是作者总想着借作品表现自己关心现实,但实际上却因对现实缺少观察导致情节和文本都很悬浮;还有一点就是创作者在非常当代、急迫的处境中仍然程式化地呈现着不合时宜、甚至陈旧的价值体系。哎..
导演技术没问题,也有想法,但剧本没弄明白。郭柯宇挺好的,这么多年没接到什么好戏,有些可惜。
作为“乡愁电影”很尴尬的一点在于对苍山县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描写仅仅停留在大蒜、戏曲、荀子这些浮光掠影一样的文化符号上。相比之下上海这个刻板印象里的排外大都市反而更有温度,女主遇到的雇主、同事、邻居、老乡都是大好人,回老家反而要面对养老、分遗产、感情不和的丈夫这些糟心的人和事。女主回家的唯一驱动就是传统文化里的“尽孝”,本身无可厚非,但“守住孝道”所要付出的努力和面对的阻碍在片中过于轻描淡写了,没有感受到女主在家政工作和照顾阿尔兹海默症老人之间周旋的艰辛,这个传统价值尺度下的完美人格不够真实。整体完成度尚可,除夕夜街头女主和宋先生分别时的纵深调度恰到好处,后来拆“苍山”牌子时以荀子雕像为中心,左边安排一个人唱男高音右边拆牌子这种调度反而做作了。儿子的演员在镜头前完全没放松,素人演员水平参差不齐。
构图漂亮,小妹也许就是那个传说中特别的小姨,人到中年仍有勇气远离故乡,也有魄力独自照顾老人和孩子。小妹是充满魅力的,艺术家会发现小妹摄影中的闪光点,邻居会帮助小妹照顾母亲。小妹亲善,也自然会遇见好人,即使远离家乡,仍然温暖 #全国艺联冬暖影展#
#first2023 生涩的新人首作,城市养老和返乡的题材与《乘船而去》惊人地撞车,但叙事线条、台词写作和意象搭建都不如后者浑然,像大蒜或县名更替这样的隐喻都设计感过分强烈。但如此关于上海的影像还是十分难得,它不应该只是光鲜亮丽的、中产的、流畅的(尽管中间还是有一条非常奇怪的艺术家线充满了某种虚伪的底层关怀…),并且还有重返大银幕的郭柯宇,她真的值得一切赞誉!
学生味儿特别浓,台词一点不藏着掖着,而且特假,儿子那条线拍的跟抖音短视频一样,已经不是表演的问题了,纯纯导演不会拍。乡土跟人的联系几乎为0,最后强行Callback 苍山地名,特别low一片,不推荐。
到底在哪里高考呀幸幸
除了姥姥以外的每个人都格外的假,人设一点都站不住,刻意的设计也过于多了。
还是过于美好了。保洁阿姨的生活状态有些美化,宋先生的安排更不真实。也许主创是对苍山的故事带着滤镜所以有意为之,但观感上比较奇怪。假设让主人公们过得“难”一点,会不会更有现实意义呢?#first 17
因为有导演的路演所以四星感觉导演很谦逊 看的时候不是特别理解宋先生的一起拜年情节设置吧 当时感觉前面蛮好了 来拜年有点多余签名的时候问了一下导演 他解释他的出现可能就像烟花一样 突然感觉倒也挺美妙的 很平淡的剧情 像一阵风一样 但是又将种子轻轻播撒在心中 给代际关系一些新的可能与选择
对很多人来说,母亲与故乡是可以划等号的,但如果母亲变得遗忘呢?这是一个令人细思感到很惶恐的问题。而主人公面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郭柯宇把人物的挣扎演得非常细腻,表演上是有高光的。
一部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影片,这么多条线,起码把一条线讲清楚,搞连贯都行,什么都想拍一点,却搞成一锅乱炖。背景音乐还行,还有一点,我发现现在部分导演很喜欢过度文艺,连基本故事讲不好,这么混乱的叙事。
整体挺好的,但总感觉所有演员加起来,也不如大姐二姐来的实在。
比较平静、温和,很适合郭柯宇演
充满了中产阶级对底层的意淫。
故事挺真的,细节显刻意。中年女人的无奈和照护老人的折磨没完全拍出来有点遗憾。其实老人没怎么用照顾就走了对子女来说是很幸运的事。还有俺们沙东父母到哪儿都得大包饺子太真实了……
太不友善的目光 甚至是伪善
本片又名“归来的决心”,因正好和“出走的决心”相反。从苍山到上海再到苍山,直至苍山被兰陵所取代,不变的惟有女主一直被困在家庭和亲情的各种羁绊之中。导演其实回避了很多戏剧冲突,减法做多了离现实生活就远了。PS发现导演还有一个同名短片“苍山”,感觉本片的体量确实更适合做成中短片。
从开场的黑幕开始就让人不舒服,女主演讲普通话的时候小心翼翼嗲里嗲气更让人不舒服。而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大型自私中年女性的生活逃避秀,知道你妈生病了还从山东折腾到上海再折腾回去,你儿子还有一个周考试你说他长大了自己能行就真留他一个人待在上海,真是够行的。全程不知所云,苍山改兰陵都能让你们解读成重新开始?啊?文艺到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对电影的包容度真的够高了,但我看完这部知道,那只是因为我避雷了很多lj。心疼我的俩小时和三十多块钱,半夜想起来都能被气醒的程度。
借苍山的壳子拍普世的夹缝。虽然苍山2014年就改名兰陵了,可是显然14年的保洁阿姨大概率是用不上高清摄像头的全屏智能手机的,14年的菜市场也还没普及扫码支付,奶茶更是远远不比今天的精致浪漫。因此导演要讲的就是一般现在时。无论以前当下将来,回家只是乡土文化的刻舟求剑。更何况小章这样水一般的女人,流动的水才是活的。姥姥演得真好。不太明白姓宋的段落想表达什么。小章把美差让给工友做,说明她心如明镜,所谓的大艺术家是把她的摄影据为己有的贼。而姓宋的发现换人不可能看不透小章的想法,连业余创作者的作品都偷,很难不怀疑是惯犯,何来愧疚之心?与其说大年夜抛下自己的家人专程来兑赎罪券,更像是没人可薅了又想用小恩小惠挽回。如果是后者,那其实小章的辗转腾挪始终都是逃避驱使的,那可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