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进List许久,昨天阴冷而雪花未能如期而至,下午就看了,中途还因为周五晚熬夜睡了会儿。
看评分是过誉的,只因为每个文青都向往这种生活,并不意味着电影有那么大突破。
不信你换个故事主角看看,村里的欧巴家试试?
这样的电影看的多了就会对比,写评论又想起了Another Year,相比这部里的背景配独白,Another Year无疑是更好的电影,让角色在故事里表达而不是导演直接说话....当然这部景色很美,器物很美,房子很温馨,食物我倒觉得好看多过好吃(卷心菜姜汁蛋糕Seriously?
)同意主角的那句,不能因为受不了工作的蹉跎而躲到乡下并居住下去,那样是对小森的不尊重,而电影并没有给出5年后故事这样的由头,that's the whole point I want to watch ironically.会去找找夏秋篇看看,并不因为电影,而是想嗅一嗅美好的事物和心情。
故事里唯一有触动点的是同村青年的那句“市子,你这样子一个人生活,难道不只是为了看起来很努力么,what are you dodging?” 是个好问题,电影没有真的展开,而身为观众的我们需要解答,能且只能自己去解答。
综合优缺点,这是部6/10分的电影,冬天你feel cold inside的话,这是一碗暖胃的鸡汤,但也就是一顿饭的暖而已。
在上大学之前,我过得就是正儿八经的农村生活。
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季等待,我虽不常亲自参与田地里的劳动,但通过父辈们不同季节的不同劳作,自然而然地便知道所有过程。
小时候也参与过收稻谷、收油菜、收花生等田间劳动,非常非常地辛苦。
妈妈也常教育我们姐弟,你们要好好读书,读出去,以后不要像他们一样,在田间劳作吃苦。
尽管如此,但骨子里还是近乎本能地喜欢农村的一切。
看《小森林》时常想起幼时在老家生活的场景。
山里蒸腾的雾气,房子里散不去的湿气,山间的野果,田头的野菜……里面很多山里田间的细节,都很熟悉,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很多往事。
记得大概十一二岁时,母亲要上山砍竹子,用来给黄瓜搭架子。
她带了我和弟弟上山,美名其曰帮忙。
像我这种笨蛋,刀都挥不直,怎么可能帮到忙。
那会儿实在无法理解母亲硬带我们上山的行为。
电影里有一幕让我时隔这么多年后,突然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行为。
电影里市子独自上山捡板栗,听到山间一点动静便惊得马上停下来,生怕遇到老人说的熊。
我老家多山,我父亲年幼时还常发生小孩被山中华南虎叼走的事,关于山里野兽的传说很多。
偏偏那种细竹子,就长在这样的深山里。
母亲带着我们一起,其实不过是为了壮胆。
市子和她的朋友一起挖过一种叫做野葱的野菜,那是老家春天田野间长得最汹涌的野菜,遍地都是。
只是我们没有那么洋派的吃法,小时候面都很少见,何况意面。
老家的主食是米饭,盛行的其他主食也都围绕着米展开。
米粉、米面、糍粑、米糕、发糕……连辣椒都能里面灌些糯米腌起来,发酵后蒸熟了,油煎着吃,带着辣椒独有的发酵酸味和辣味的糯米饭(也是一道菜),非常好吃。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道菜准确的名字。
记得小时候春天时,母亲会挖很多野葱回来,新鲜的炒鸡蛋,有的洗干净晾干铺盐腌起来做野葱咸菜;有的把葱头和叶子分开,叶子切碎了和辣椒碎混在一起,变成一种酱。
葱头则直接放入腌好的剁辣椒酱里,三五天后便可以拿出来吃了,酸酸辣辣,特别下饭。
老家山中还盛产一种山胡椒,母亲也会摘很多回家,和剁辣椒混合下,腌成一坛,保管的好,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
这种腌过的山胡椒,吃饭很多,直接拌饭吃很香,炖鱼时来一点跟比酸菜鱼的口感更鲜香,夏天搞一点拌个简单的凉拌菜什么的,又酸又辣又麻的,滋味特别。
春天的笋啊,母亲处理得很粗暴,洗干净晾干了,直接让酸菜坛子里一扔。
隔一阵儿再拿出来,就是好吃的酸笋了。
小时候,母亲总要做很多很多很多的腌菜,总要在春天便开始储备很多很多的吃的。
电影里的市子说,从春天开始就得为冬天做准备了。
还真是没错!
不过,这是电影,从古至今的艺术家们对田园生活始终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现实是,我的母亲拼命储备食物,是因为家里穷。
那会儿,村里人的女人们都是一样的,从春天开始,就开始计算起冬天了。
母亲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才不会种田。
如今的我,早就已经远离农村生活了。
但在看电影时,却觉得难过。
市子说,我回到小森是为了逃避。
曾经,我也想过一样的。
可是,我是不敢回去的。
且不说电影始终是电影,满足一个美好的幻想便好了,就说老家的农村和日本的农村,差距还是挺大的。
像市子那样回到老家独自生活,大概会被当成神经病吧!
看完小森林之后,我跑到日本乡村去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小森林》里面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完全写实的!这就是我在日本乡村里发现的一个生活方式几乎一摸一样的女生:在山里娶一个日本老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_腾讯视频如果对于日本真实的乡村生活感兴趣的话,我拍了更多当地人的介绍,也可以了解一下: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V411C7hY/
看的过程中,从始至终我都没想过,她会不会孤单。
因为她从来不抱怨,从来不喊累,也从不哭泣,我居然会觉得田间的一切劳作都那么容易。
或许很多人看了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那样的体验可真是小清新。
而事实上,它根本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小清新,虽然它在深山中,有风有花有四季而,她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从来都没有一点轻松。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不用说是那么大一片的稻田,哪怕是田里的西红柿,也要精心培育,才能结出果实。
而她只是在累的时候轻轻喊一句,啊,腰好酸,然后吃自己早晨准备的午饭。
回家一个人看书,准确得猜测外面的虫子叫什么名字。
在田间骑着自行车穿行的她,也从来都不是花裙子,而是平常农民穿的衣物。
但你从未见到一张悲伤的脸。
你看到的,永远是淡淡的坚毅的脸庞。
这是特属于田间劳作的人的神色。
不是一脸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脸高高在上,就只是那样淡淡的,将所有的一切承担起来,然后将一切变得理所当然。
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
想起了同样是农民的家人,无论白天黑夜在田间如何辛苦劳作,回到家的他们,也从未在我面前抱怨任何苦楚和辛劳,甚至连累死了这三个字都未曾听到过。
大概这是只属于农民的沉默。
同样的生活与遭遇,换了另一个人,或许会抱怨会哭泣。
而她,将一切的苦楚辛劳和孤寂,都默默埋藏在心底,不抱怨,不放弃,不寻找,不依靠,将一个人的自律节俭,勤奋朴素,表现地那样的理所当然。
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
很早就看到过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
不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我们看到过很多人,也听到很多人说,每天公司加班忙碌地快死了,回家哪有时间去做什么吃的。
即使做了,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或者就是一副我为这个家付出了最多你们所有人都得来报答我的样子。
而她呢,白天也是那么辛劳的田间工作,回家没有一个人可以听她诉说辛劳,倾吐女生的那些小情绪,却那么认真的对待三餐,不随便应付,在一点一滴的烹饪时光里,你会看到她对食材的悉心照顾,不浪费可以利用的任何一部分。
而对待田间的植物,每当他们没有被大自然照顾好的时候,她也从未埋怨,而是想办法怎样可以种更好。
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整个生活认真朴素的态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而对她来说,每一个日出日落,都值得去悉心照顾。
原来世界上有人跟你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很多电视电影等而影响,在看到她的学弟的时候,我不能免俗的去想他们会不会在一起;在看到她去搬运东西终于力不可支的时候,我又俗套地想她会不会大哭一场,然后周围的村里人跑去安慰,接着这件事传开来,大家议论纷纷。
这也是许多女孩子真实生活的样子。
时时刻刻想要依靠,想要别人给予安全感,马不停蹄的找一个人过日子,从未想过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而你的父母家人也孜孜不倦地告诉你快点找个人。
而这部电影,这个女生,用她淡然而坚强的脸庞告诉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活,也是一种风景。
美,是因为她努力,而且没有抱怨困苦。
电影里问她问小她两届的学弟为什么回到农村:他表弟说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别人杀人方式的人,有人整理过翻译,说其实这句回答的真正意思是:不想过那种别人把饭菜端到你面前了,你还吐槽它多不好吃的生活。
他想过的,也是那种自力更生,不抱怨的独立生活。
从小的时候,我考试考差了,我会偶尔在我爸面前说,真是气死我了。
然后我爸的话我一直记得:气死有什么用?
没有一份职业是轻松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容易的。
而你也可以把日子过成另一种样子。
一种有美感的平凡生活,美,是因为认真努力,以及没有抱怨困苦。
怀着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所有的艰难重担,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
寂静的人生修炼平淡的日常生活,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低调内敛,坚强自律,在寂静中独自修炼。
从食物,穿戴,行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出对生活本身由衷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沉浸其中,珍惜平常人生,爱惜日常生活。
无印良品的设计者曾经说过,大意是生活中的物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它们的方式,以及我们因使用它们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所以,食物本身也并非最重要,由简单朴素的食物传递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浸其中对生活本身的体味和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对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致用心地对待,体现了一个人对平凡的个人生活的珍惜。
然而,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演员歌手,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底层挣扎,一个人都要浸润在日常生活里,都要涉及吃穿住行,都要面对平凡生活的琐碎和辛劳,怎么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味道,是每个人持续一生都要不断精进的修炼,哪怕你每年到N个国家旅行。
只有经过田间的辛劳才能真正品尝出那种食物最深的美味,也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才配得上大自然如此丰盛的回馈。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参照。
她教会我,如何怀着希望,用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的责任,何为珍惜生活,如何在一粥一饭里将日子过得朴素而有味道。
以及如何将努力与平静结合起来,进取的姿态,也可以那么安静而从容。
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
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
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
受妈妈(桐島かれん 饰) 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
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
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
在好友纪子(松冈茉优 饰)和裕太(三浦贵大 饰)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
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
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
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应该要花多长时间呢?
冬天因为路面积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我去那,来回要花上一天。
”上面这段话,是日本电影《小森林》开场主人公的一段独白,起初我以为只是一个寻常交代背景的开篇。
然而这部电影的夏、秋、冬、春四个段落,都是用这个独白做开篇。
最近网上流行一种说法,重要的事情要重复三遍。
这段话重复了四遍,显然是重要至极了。
我的理解是,家乡对主人公来说,离开是下坡路,很容易,但是回来就未必了。
日本饮食的“初心”《小森林》是由去年和今年上映的两部电影组成的,分别是“夏秋篇”和“冬春篇”,剧情一句话就能够概括:主人公市子独自生活在乡下,她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做饭。
剧情淡到了没有,简直就像是一档美食节目。
虽然看的时候津津有味,但说实话电影里的菜品真不是我的菜。
对于我这种粗鄙的肉食者来说,电影里的菜太寡淡,都是就地取材,简单烹饪。
什么萝卜面片汤配萝卜泡菜啊,三文鱼香葱菜花意面啊,读着这些菜名,嘴里就淡出鸟来。
还有用红米和菠菜做的圣诞蛋糕,这是什么黑暗料理啊。
有豆瓣网友不厌其烦地将电影里每一道菜的菜谱记录了下来。
我以为尽管肯定不怎么好吃,但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式都绝对健康。
所以呢,对于想要减肥的朋友,这是一份不错的菜谱。
然而,当这种极简主义的饮食风格置身于川端康成所描绘的日本之美的包围中,就会带给你某种极致的生活韵味,用个恶心的词来形容就叫做岁月静好。
感觉在这种环境中你要烤个羊腿都是亵渎。
而且来说,虽然片子里的食谱并不局限于日本,但其所传达的精神,却是最日本不过了。
如今的日本料理,受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统治者影响很深,已经变得十分华丽了。
而最初却不是这样的。
这就要提到日本茶道第一宗师千利休了。
在千利休看来,所谓茶道,不过是一炉火煮一壶茶而已,这种“清净和寂”的思想,跟他的主公丰臣秀吉格格不入。
据说丰臣秀吉杀千利休,茶道思想的奢简对立是原因之一。
而千利休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料理,他最有名的创举之一,就是怀石料理。
所谓“怀石”,说的是古代日本僧人进行清修的时候,如果肚子饿了,就拿一块加热了的石头抱在怀里,以减轻饥饿感。
在千利休之前的茶会上,喝茶是次要的,大家聚起来饱餐一顿才是主要目的。
而千利休则主张茶会回归到品茶本身,而料理则是辅助,这就要求料理风格和千利休所主张的茶道文化一脉相承。
于是茶会的奢侈饭菜变得简单起来,所谓一汁三菜。
汁是大酱汤,三菜是凉拌野菜、炖菜和烤鱼,一小点儿米饭。
著名的怀石料理就此诞生。
追溯这种思想的产生,恐怕和日本封闭而又匮乏的环境不无关系。
如何在并不丰富的资源上,追求生活的意义和审美的境界,俭朴而专注可能是最好的回答。
于是在小森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的小村落,对烹饪的专注和创新,就成了弥补食材匮乏,获得生活乐趣和意义的重要的路径,否则,就只好逃离了。
当“匠人”成为一种精神描述那些安于现状并专注于某一项事物的人,是日本文艺作品所热爱的题材,所以像《小森林》这样的作品并不少见。
这几年比较出名的文艺作品比如说《编舟记》、《哪啊哪啊神去村》,这两部作品都出自日本当红女作家三浦紫苑之手。
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在某项事业中找到人生价值的故事。
《编舟记》是编字典,《哪啊哪啊神去村》是伐木。
想想就感觉又辛苦又乏味。
但这却为日本文化所推崇。
同样的道理,中国导演霍建起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大卖,正是因为影片所描述的把一生奉献给工作的乡村投递员形象戳中了日本观众的内心。
如今人们愿意将这种文化称作“匠人精神”,并赋予了具有这种品质的“德国制作”和“日本制造”某种神圣的光环,认为这背后是某种严谨而专注的国民品质在起作用。
其实如果探究匠人精神产生的原因,那并不完全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还有客观的环境因素,甚至可以说是被迫形成的文化。
学者辉格在谈到“匠人精神”的形成原因时认为,这种精神的产生和古代日本的社会流动性有关。
“古代日本贵族实力强大,等级森严,奈良时代虽一度模仿唐朝推行科举,但影响很小并很快荒废,百年内所取进士只有数十人。
没有科举系统或周期性王朝更替所创造的流动性,各阶层只能安于由出身所给定的职业身份,长此以往,各阶层和各行业便形成自己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个人在其中追求完善和提升。
”辉格进一步认为,匠人精神的一个要点是,少问“why”多问“how”,在追问链条上别走太远,及早接受某些使命为自己“分内”之事并努力将它做好,不花太多功夫去回答一连串追问以构建一套哲学说辞来合理化自己所遵循的道路。
奉行这样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的民族,比较容易在上层价值取向被完全替换之后,迅速为自己重新找到“分内使命”,并以同样的专业精神去加以执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能够在明治维新之后成功地走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化),这是当时非西方国家中唯一的一个例子。
日本作家橘玲在他的著作《括号里的日本人》中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成立背后,一定隐藏着新教伦理的支撑。
而日本并不具有这样的宗教基础,于是日本学者认为,一定是某种日本本土文化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由此而被“发现”的是江户时代的禅僧铃木正三。
橘玲在书中引用了一段故事:有一天,一个信仰深厚的农夫向铃木正三说道:“农活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佛教。
如果因这样一件无益的事而在来世受到惩罚,那就太遗憾了。
”铃木回答道:“农业则(即)佛行也。
”日本学者山本七平和小室直树都认为,在日本,这种全心全意地工作本身就是成佛之道的“勤劳哲学”,诞生了资本主义的劳动伦理。
这就是“匠人精神”或者说“勤劳哲学”产生的土壤。
在阶层固化的时代里,在资源贫瘠的环境中,这种精神能够带给人以慰藉,让人能够安于无可改变的现状,并在工作中获得某种神圣感。
无论在过去森严的日本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讲究论资排辈的日本企业,这种文化都是和社会环境相契合的。
用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就是“各得其所”。
直到遇上经济萧条。
回乡下来如果说勤劳哲学的诞生是环境使然不得不如此的话,那么现在这种生活方式遭受挑战也和环境有关。
长达20年的经济不景气再碰上世界性的经济下行,日本企业那种终身制和年功制正在受到动摇。
效益不好,裁员就势在必行,终身制不复存在,而年功制又让年轻一代不能凭实力而只能熬资历升迁,于是就面临着还未升上去就被解雇的风险。
在这样的局面下,寻求安全感的逃离就成了一种选择。
《小森林》的主人公市子正是不适应喧嚣的城市而选择了返回家乡。
这里面有工作的原因,当然也有情感的原因。
可能更典型的人物是电影中的一位男配角悠太,在这部如同美食纪录片的电影里,悠太的台词少有地提供了价值观。
当悠太和市子在一起做工,市子问悠太为什么从城市回到了乡村来?
悠太开着小货车,不经意间地回答说:“我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然后吐糟杀人方式的人生”。
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悠太不想过那种任人剥削却又无力夺回自我而只能吐槽的人生。
在日本留学的网友苏白觉得这句话翻译的不精确,在他看来,悠太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明明别人把食物帮你做好了,放在那里,还要去吐糟一下别人哪里做得不好。
我不想过这种的人生。
”按这个字面理解的话,悠太不想过那种只能依赖他人而活的人生。
我想这个心理困境就不仅仅属于日本人了,它可能是所有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所面临的。
和过去生活在自给自足社会中的人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他们,但我们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到了我们单独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的地步。
用橘玲的话说,人们因无能为力而变得富裕起来。
这时候,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就变得充满吸引力。
橘玲是这样解读的:分工越发展,经济越发达,人们就越不安,社会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不稳定。
每个个人一无所能是社会走向富裕的条件,如果这么思考的话,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安定与成长是无法共存的。
我们之所以为自然风光以及田园生活所吸引,是因为我们想通过自己的手获得一切,而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下去的必需品”。
这在心理上给我们以极大的安心。
所以无论对悠太那句话做怎样的解读,都可以从某个角度窥探到人们渴望回到家乡的心理皈依。
在影片中,悠太和同村的女孩结了婚,在小森扎下根来。
而主人公市子,在经历了乡下的春夏秋冬之后,又返回了城市。
到城里去《小森林》电影里有一个神人,就是市子的妈妈。
市子的厨艺基本上就是妈妈一手交出来的,但她自己做又往往学不会“妈妈的味道”。
妈妈只出现在市子的回忆里,因为市子小时候突然有一天,妈妈离家出走了。
没有说为什么,但感觉她厌倦了乡下的生活。
最终,市子也离开了小森,她的理由是,如果因为无处可去会留在家乡,这是对家乡的不尊重。
实际上在这些日本文艺作品中,都隐藏着逃离的命题,虽然大声疾呼留下的意义,却又面对逃离无能为力。
虽然作品的最后都留下一个回归的结尾,但我们都清楚,那不过是某种自我安慰。
影片的结尾,5年之后,市子再次回到小森参加“春收节”,地址是小森学校旧址,这个情节暗示了一件事,由于太多的年轻人出走城市,学校已经招不上学生而无以为继了。
纵观整部电影我们也会发现,除了主人公和她的两个朋友,整个村庄是一个银发部落。
而日本的现实也是如此,从事农业的人口,也基本上老龄化了。
和城市的喧嚣、压力、竞争、污染相比,乡村总是带给我们宁静、祥和、安全、美丽的感觉,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这样的观念却又掩盖了城市的机会、便利、资本与文化的集中,同时恐怕也忘却了乡村的贫瘠、不便与艰辛。
就像橘玲说的那样:然而,现实情况是,“环保的生活”是以高度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得以形成的。
任何人如果想取消分工,那人类只能回到狩猎采集的旧石器时代了。
未来的选择日本社会总会让我们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或者其实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年轻人的逃离和乡村的凋敝正在瓦解故乡这个“血缘之家”,而经济的不景气又让以公司为家的日本人面临失去这个“社会之家”,日本正在成为一个“无缘的社会”。
我们也正在或是即将经历同样的困境——经济的下行、人口的老龄化、乡村的凋敝。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市子们还有一个小森可以回去。
也就是说,虽然城市和乡村构成了一对困难的选项,但毕竟还有选择。
而我们当失去家乡之后,可能就很难再回去了,因为制度没有容留一栋房子和一片地永远在那里等待我们。
一个富足而老的国家正在成为前车之鉴,而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对于无缘的社会,橘玲说,这就是日本人的命运,说不清是好还是坏。
时间流转冬去春来,从小森的自然变换,带给观众以美的宁静和享受。
片中虽没大起大落的剧情,但它从人文的方面,去阐述人以一种平静、乐与孤独相伴时的浪漫。
观众沉浸在时光的流走之中,却不因岁月更替而挽留、叹息。
这便是自然的灵动与美丽。
雪的白、夕阳的红以及植物的绿,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色彩。
是人们对于净土的渴望,与对都市生活的反思,对快乐与宁静内心的反思。
小森林系列不单单诉说着吃货的故事,更诉说了对食物的信仰,对自然的崇敬。
小森林前前后后看了两遍,第一遍粗浅的感受是霓虹美食哦伊西,第二遍才慢慢觉得其实电影是想讲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乡下姑娘市子因为不太能适应城市的节奏选择回家乡小森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根据妈妈和前辈的经验种植各类蔬菜瓜果烹饪应季美食,夏天的酿米酒,秋天的核桃饭,冬天的纳豆糯米团,春天的炸时蔬,市子做起来无一不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两部影片美过一个四季轮回,这不仅仅是小森的自然风景,更体现在市子对待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细节上,认真地耕地,仔细的剔掉胡颓子的核、细细地嗅新摘红豆甜甜的气息,因为用心专注,所以每个细节都能催生出寻常生活不经意间的美。
总觉得人越长大感觉器官会越发迟钝,成年人向往爱情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另外一个人的关怀和照顾,而是有他在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也会闪闪发光,但是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大概专注和热情才可以替代荷尔蒙,让每一个当下都有被我们忽略掉的美感。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并不是市子从内心认可的生活,虽然她喜欢小森,喜欢食材在她手里翻着花样变成各种各样精致的美食,但她始终不觉得这就是她接下来的生活。
有的时候横亘在两个抉择中间左右摇摆,时间一久矛盾就会成为生活常态,这时间只有做抉择以外的事情去逃避才不至于陷入纠结的泥潭,仿佛是用另一种努力来躲闪遮掩对重要事情的举棋不定。
所以邻居欧巴桑告诉市子西红柿要用塑料大棚的保护时,热爱蔬菜的市子并没有及时为西红柿买来大棚,因为担心一旦架好大棚就等于是决定义无反顾地留在小森了。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市子和好朋友吉子的一场冲突中,吉子向市子抱怨对同事的不满。
(刘瑜说检验好朋友的标准是能不能凑在一起说第三个人的坏话)彼时的吉子一定希望市子站在她的立场上痛斥同事以安抚情绪,但是市子却轻描淡写的说你这样事事关心别人也不见得是为了她好。
吉子怔住,后来说的话虽有怒火中烧的嫌疑却不折不扣的戳中了市子的软肋:市子在东京时并没有好好和别人相处,或者说从未认真地生活过。
我想市子作为一个无法做自我肯定的人在东京生活时一定时常问自己:是不是我本来就不属于这里?
我们很多时候浅尝辄止,是担心全力以赴如果还是得到不好的结果会无法接受吧,所以无意听见喜欢的男生说起别的女孩送围巾的事情市子没有争辩也再不送便当了,那时候我仿佛听到市子在对自己说:算了其实我也不算喜欢他吧。
最后让市子下决心离开小森去东京的是小她两届的学弟翔太,同样是大学毕业回家务农,市子从翔太的身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坚定,翔太因为笃定下半生会坚定的在小森生活下去,所以能像前辈一样,坦然地接受眼前的一切并用心享受这样的生活,是啊,“勤能补拙多劳多得,我是一个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农民”。
他活得多么理直气壮。
想到每年毕业季都会引发去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小城镇安稳的讨论,其实生活在哪里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能不能产生认同感,我们可以从赚钱多少、能力强弱、能否与家人在一起、是否能找到一生所爱等很多方面考量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考量标准是什么,所以这个也好那个也好统统不想放手。
那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考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市子最后决绝的离开了小森,一反之前不肯为西红柿搭大棚而拖延的常态丢下了犁好的洋葱地,可见她一定是毅然决然地做了决定,想要像翔太一样,像小森的祖辈一样,倾尽全力活得理直气壮,不撞南墙绝不回头。
当然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五年后市子和丈夫一起在小森的分校排神舞庆祝春收,当然我不知道这里的设定是市子从东京回小森度假还是市子和丈夫一起定居小森,但舞台上的市子眼神坚定,无论哪种,应该都是找到自己理直气壮的生活了吧。
一个月前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正处于programming month,很累,烦躁。
看过后并感,觉得比舌尖上的中国逊多了,觉得滋味太淡薄。
这个月到了贵州,一天一行人去布依族居住区,山路蜿蜒,雨气濛濛的,两边都是水田,玉米地。
贵州的路不好走,高高低低的,到了村子深处往外望过去,真像小森。
在路上慢慢走,忘了远虑,记不起近忧,才逐渐品出了小森林的味道。
这样过了一周了,回想这一周来,书也没读,单词没背,程序没写,整天在贵州呆着,偶尔出去转转,但回来就烂死在床上。
前几天我还洗洗衣服整理一下房间,但这两天连衣服都懒得洗了。
其实平常我还是一个比较有约束力的人。
但一回到轻松的生活我就变得无力。
其实我也很向往专注于生活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简单,也不是看开了,放下了,就能做到的。
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没有任何的内涵可言,相反这些生活得琐碎充满了庸俗的吸引力,一不小心就会沉沦在生活得琐碎里,丢了初心,丢了情趣。
有些人很难对生活保持高涨的热情,比如我,只能依靠计划,目标,或者称为理想的东西让自己的日子充满,但是对于生活本身的乐趣,我是不能长久沉浸于其中的。
其实我觉得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让自己无愧无悔,对得起自己就行了,都文艺。
有人说,都市人的尽头皆是田园归隐。
于是,多年前的博主李子柒红了,娱乐节目《种地吧》火了,平台上各类回村躺平、享受生活的视频更是铺天盖地起来。
在面对大都市的压力和无尽焦虑下,田园牧歌的无忧无虑,似乎成了职场人心之向往的天堂。
即便迫于生活无法实现,在屏幕上过过眼瘾,也能获得当下的岁月静好。
于是,日本电影《小森林》被推崇为一剂治愈良药。
《小森林》分为两部,《小森林 夏秋篇》和《小森林 冬春篇》,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上映。
虽然说是电影,其实可以看成是一部四集的电视剧,夏、秋、冬、春各自独立成集,串起了这部剧。
与许多日本电影一样,《小森林》改编自五十岚大介的漫画,曾一度被称为“舌尖上的日本”,而实际上,这却不只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
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要花多长时间呢?
冬天因为路面积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
我去那儿,来回要花上一天。
”静谧的山林,人烟稀少的村庄,夏日满眼的绿和冬季遍地的白,独自立于枝头的鸟,抑或是田间被惊起的鹭,每一集开场的空镜配着这样的独白开启,都俨然是一幅极美的画卷。
原本空无一人的山间道路上,一个女孩独自骑着自行车闯入屏幕,在眼前穿行而过。
这,便是故事的女主角市子。
市子是一个从东京回到乡村生活的年轻女孩,她独自居住在母亲留下的老宅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四季时节播种收获,用随手可得的当季食材制作可口的食物。
用田间稻米酿造的米酒,从路边果树上摘采的通草果,挖出地里的番薯切片烤成干,将窖藏的白萝卜切条在屋外晾晒,水稻田里的鸭子,河溪流中的鲑鱼、田地旁的番茄,以及一年四季吃不完的青菜,每一集都一道道细数着不同的美食,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这确实不像是一部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电影,导演的镜头只是安静地记录着市子的生活日常,记录着她认真地制作、用心地烹饪、尽情地享受着每一道美食。
所有的食材并非名贵,顺时而食,似信手拈来,却也皆精心处理。
但就是这原生态的食物,以及市子认真生活的态度,就已然让观看的人们陶醉治愈。
好好吃饭,这看上去极其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似乎却成了奢求。
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都无暇坐下来认真品尝食物,更别说用心做一道菜。
高速便捷的外卖,让吃饭这件事成了日常到点的任务一样被完成,食物,退化成了仅仅满足充饥需要的物质,甚至在进食的时候,都不忘手中握着手机,像是害怕一旦放下就丧失了重要的物件一般。
相比之下,《小森林》里的乡野村舍和自给自足的市子生活,构造出了现代人思想中得以休憩心灵的乌托邦,导演更是刻意地过滤掉了农业劳动中的辛劳和脏繁,赋予了女主角一个清新脱俗又优雅可人的邻家女孩形象,但正是这样看上去的装点,反倒拉近了女主角与观众的距离,激起了大家心中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是啊,假如李子柒是个虎背熊腰、满脸皱纹、手脚泥泞的传统农民形象,怕也是带不来这许多流量的。
毕竟,追求美是天性使然,即便是有那么些失真。
当然,如果这部影片仅就是一年四季的一道道菜,是无法获取到更高评价的。
《小森林》更有价值的地方,是在这一年四季的乡村体验中,在身边遇到的人和事中,市子带着观众悟得的人生体验。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小森林 夏秋篇》里,市子和悠太在车上的两人对话。
相较于市子,悠太更像是人生的哲学家,他的口中总能说出一些触及人心灵的箴言。
虽然他们年龄相仿,且都是从城市回到乡村生活,但两人的“回”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初衷。
对于回小森生活的原因,悠太说:“在小森和在那边说的话都不一样,我不是说方言之类的。
负责任地将自己实际做过的事和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也不过就是那样简单的事吧,我很尊重能有拥有很多这类体验的人,也信赖他们。
什么也没做过,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只不过是将别人做成的事从右边移到左边,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嚣张,听那些浅薄的人说那些空洞的话让我厌烦。
我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然后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
离开了小森我才发现,小森的人们真的值得我尊敬,因为他们过的日子、说的话是有内涵的。
”
“悠太回来是为了直面自己的人生,而我却是逃回来的。
”悠太的话引起了市子的自省,也同频了每个想要归隐田园的都市人的自我思考。
回归田园,不该是在都市生活下落荒而逃的避难所,而该是对深思熟虑后所期冀人生的主动追求。
褪去了田园生活的表面风光后,褪去了躺平日子的无忧无虑后,我们看到,许多回村的青年又重返了城市,众多离职博主都开始回去上班了。
在经历内心的挣扎抉择后,市子自语:“好不容易犁好了地,但我决定今年不种土豆了,因为明年冬天,我不会在这里了。
”这颇像《东邪西毒》中,欧阳锋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住所而后西行的决绝。
再归来时,便已然是重视人生后的另一番风景。
春种秋实,夏酿冬藏,无论在都市还是乡村,让人治愈的是镜头下透出的认真生活的态度,更是归于内心而勇于追逐梦想生活的义无反顾。
越快越无聊,真想快快结束
如果没有景与食那恬静的质朴,《小森林:冬春篇》平淡的故事定是难以为人如此钟爱的,耕种、收获、烹饪、享用这本最为平凡的农间日常,却在森淳一的镜头里构成了唯美犹如乌托邦式的美好憧憬,返璞归真的自得其乐,永远会是人们最为神往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两部,但是表演太多了倒胃口
故事的最后貌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宅在家里是找不到老公的。。(误)
确有治愈的作用,但造作的成分过多,和电影严重脱离,所以和好电影扯不上半点关系。
越看越入神之后忘记到底是多假多鬼扯,观感就逐渐好了一丢丢,结果刚好了一点,女主角就和自己的女性朋友站在一起对着村子里的老头,说自己两个女生都会跟老公一起多生几个孩子,重整村里的学校。哈哈哈哈...颠子。给人一种没上过学的感觉。
那种时光静静流走,不去叹息,也不挽留的感觉,真好
感觉我还是比较喜欢吃肉,以及小森的冬天实在太美。
大概自己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所以对那些大山大海石路瓦屋之类的景色不感兴趣。都市丽人的身份久了,自然羡慕那种野鹤闲云的世外桃源,林中小屋的别致。我看到的全是蚊虫的肆虐,蛇鼠野兽的惊吓,冬冷夏暑的恶劣,现代气息的脱节。说句不好听的,真正的乡下,万一生病了很多时候只能自求多福。
果然不出我所料……看得完全没有食欲,也是第一次欣尝这样的美食电影……
人生不是圆圈而是螺旋,所谓的回到原点其实不是同一个地方。很开心你最后回到小森不再是因为逃避而是终于找回了自己。#啊…想要这样的生活
#🍋观影# 很治愈
一部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沉住气,慢慢观看的生活美食类电影。美好的如此纯净,让人无比向往。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魅力和精彩,完全只在于一个人的选择。但对一个姑娘而言,能固守乡土的一份坚守,没有无比强大的内心,确实难以做到。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想,此类电影改编,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或许可以尝试
两部加一起七星。
原始的日本农村生活,其实还是蛮辛苦的。处于深山中,风景非常美,但生活的不便和单调也是在所难免。很佩服一个单身女人独自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自己寻找一切食物,独立生活。大概也只有日本把这种非常辛苦单调的生活描述成幸福的模样。其实这种枯燥的农村生活在全世界都一样,只有日本耐着性子认可吧
喜欢吉子说话和笑时歪起的嘴
#补遗#真的是太美了,看这两部的时候都会有种心变得软踏踏的感觉,但是又很有弹性,好像有了内在的力量。影片还是有一定想象力的,穿插了一些妈妈的情节,但是不觉得多么触动,还是那种虽然孤单但是有食物为伴而且为了生存下去就要和食物好好相处的劲儿比较打动人。能把农村拍得这样干干净净的美,真是应该学习一下。节奏也可以,虽然慢悠悠但是总是会在适当时机给人一个刺激,让人不禁叫起来!这种调性也是很见功力的。
这部看上去不太好吃
食物的美好加上生活的幸福生活,应该做成短剧,而非电影
日本也是拼了命在为低欲望社会的一代寻找出路啊!你们一个个不结婚不社交一个人在东京挤着地铁吃着便当缴着高昂的房租住在四叠半的小盒子里苟延馋喘,还不如去乡下帮帮忙复活这些老龄化严峻的乡村啊!吃得健康过的自在一个人田园牧歌不但低成本高性价比还远离办公室政治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