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莲娜
Елена,母亲的罪爱(港),艾莲娜(台),Elena
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主演:Yelena Lyadova,Nadezhda Markina,Alexey Rozin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1
简介:相识时,伊莲娜(娜齐达·马奇纳 Nadezhda Markina 饰)和弗拉基米尔(安德烈·斯米尔诺夫 Andrei Smirnov 饰)都已经步入中年,为了孤独的人生能有人陪伴,两人走到了一起。弗拉基米尔的经历和富有让他冷酷而又无情,面对丈夫如此糟糕的个性,由于贫穷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伊莲娜一直都默默的忍受着。..详细 >
#2022年观影最后一部#3星半,平静、压抑的氛围中处处散发着令人齿冷的寒意,究竟是社会的不公抑或是人情的冷漠?!
表面展现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心冷漠,实质主题其实是轮回与宿命,这是导演技高一筹超越俗套表意的地方。宽银幕之下利用各种景框再造空间的技巧非常精彩。
冷调叙事。不详的音乐用得好,也喜欢几次有意的场景沉默:老人浮于水上、孙子被暴打躺在地上、婴儿在死去人的床上一动不动,都在似乎传递暗示之后又再转折。生活化的张力,戏剧痕迹减到最少。我喜欢看的一种悲剧,就是命运的无法挽回,挣扎的人们其实都得不到拯救。未变的冬日枯枝呼应这一点。
道德冲突过于单薄 白马 停电 不自知的惯性之恶(Елена Лядова好出彩 以及 抗拒隐喻 请别上升)
构图缜密 Hoppersque 如EdwardHopper的画 电影探讨都说穷人命如草芥 那么~在资本家的钱是钱的前提下 资本家的命是不是命?还是 还不如草芥
看电影是了解一个国家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萨金塞夫几乎总是这么压抑残酷
好冷
不幸的家庭也有相似之处,一些长镜头让我看得很舒服。
【YVR-que】三星半。虽然在配乐,摄影等技术层面还是一流水准,但这样的故事和题材本身(虽然整体,尤其结尾还是有一定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萨金赛夫其他作品相比真的小气了许多。这样一出的俄罗斯现代故事的内核实际上是在film noir时代就已被探讨彻底。非常喜欢roger ebert对于本片的评价“Shoot this film in black and white and cast Barbara Stanwyck as Elena, and you'd have a 1940s classic.” 的确如此,这样的“蛇蝎”性格和对社会阶级的折射有些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但技术层面上,尤其在配乐的转变上(前十分钟后母亲去儿子家配乐在节奏和音符上直接换调上行,大胆,厉害!),仍旧是一流水准。
两处关键场景的音乐用得真是大胆,让压抑的情绪很早就被烘托出来。社会新闻类的电影,与想象的一样,看到最后恐怕她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在折腾些什么。
冷漠人生,冷寂黃昏。
印象中第一次看正儿八经的俄罗斯电影,最令人惊讶的是节奏竟然跟韩国片子异曲同工。一个简单的情节,镜头竟然可以从头跟到尾。好在不是很吵闹。
8/10,这是一个中国大城市每天都上演故事,富裕且家庭关系冷淡的老头娶了一个来自贫穷且家庭关系紧密后老伴,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富人固然无情但是还不无耻。
比起《回归》,这明显不太用力
穷人不思进取,总想不劳而获,富人贪婪理性,任何情感面前都会用利益衡量。半路夫妻就像是组合搭车的人,目的地一样各怀鬼胎,同床异梦。思想和理念两者都相差甚远。看了评论改变了我对于这部电影很多看法。这电影就像海面缓缓流动的水,没有太多波澜,下面却早已暗潮涌动。
我的2015SIFF开幕片。
还是喜欢.与众不同原来是毫无意义恶心底下的假象,生而为人繁衍后代不过是荣耀光环的衍生.不可避免的想起《寄生虫》,以及不可避免的深度不够浅尝辄止,但悲哀的平淡、滤镜的色彩、寡欢的人生姿态依然是我心水风格.
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作品,他执导的《回归》令人印象深刻。本片冷静、克制,耐人寻味,很有个性。
结尾太匆忙了吧。。调度还是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