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承认,这部电影很会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剧本方面也比较精致,比如在悬念的安排,人物的动机和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场精彩的打斗就不说了,再加上真实事件改编剧本少不了的对司法制度和媒体参与的思考与反讽也没有拖韩国此类类型片的后腿。
但是现在就简单分析两个点,全剧的人物动机和结尾的合理性。
除了凶手J,其他所有主角的目的就是复仇。
包括崔班长。
尽管在一开始导演是把他的动机做成一个没抓住凶手而颓靡的警察重新开始追案的故事,但到最后的对峙戏真相大白之后,朗硬的追凶也因付上了感情的层面而直指人性。
并且穿起了郑秀妍妈妈和她的家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多重动机的重合也增加了凶手可憎和最后落网的大快人心。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什么样的结局才能承担起如此庞大的期待。
J必须要死。
可是怎么死?
谁来杀?
从最后的复杂的打戏也能看出导演是不想遗漏掉每一个被害者的。
监狱出来的小混混拿刀,英俊作家在电梯的打斗和在高速公路上的致命一拦,养蛇大叔的大铲车,帅气助理的集装箱,警察的围捕,郑秀妍妈妈的钢笔,(如果那个射箭的姑娘再出来,就是尼玛的《汉江怪物》了)。
与汉江怪物相似的地方在于,众人集体的绞杀,每一个人的愤怒都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但是输给汉江怪物的地方也很明显,在我是杀人犯中,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落空都在累积最后爆发的能量,J逃脱一次,观众内心的期许程度又会增加,可是结尾,钢笔经由崔班长之手捅死罪犯,J死了,还留下一滴血泪,但这样的结局并没有做出以一轻抵千钧的气势,反而让人无比空落。
我思考了一晚上,为什么同样的处理方式汉江怪物做到了大快人心,但是这部电影没有。
原因有两点:第一,汉江怪物最后的集体绞杀能量是累积的而不是流失或者守恒。
比如最后那场戏,每一个人的作用都得到了体现,流浪汉浇的汽油,弟弟的烧瓶,裴斗娜的弓箭,以及宋康昊拿木棍的尽力抵击。
可以说每一个人的仇恨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得到释放,而且每一次释放对怪物来说都很致命。
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尽管导演照顾到了每一个人,但是像通关游戏一样的安排既大大削弱了真实性,又增加了结局的难度。
凶手J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无论如何都要躲开小人物的攻击,最后心安理得的死在主角手里。
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是对商业元素集合做法的跪舔。
第二,J在死的时候是否感到悔恨和恐惧。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当然他害怕过,他的心理素质并不是那么特别的强,否则就不会被崔班长的计划扰乱脚步。
所以在三人对峙国民讨论的时候,崔班长和盘托出计划,包括得知并未过有效期的时候,他一定是害怕的。
但是这种害怕又立刻被他的无耻掩盖:下跪,并且哭泣,实际上还是在激怒和嘲笑崔班长。
又豆友说假如在这里结局,即屏幕一黑,枪响,一定很大快人心。
但我觉得并不见得。
因为即使他死了,他也并未了解到他的行为的错误他对别人的伤害还有他内心早已认命的不惊慌。
这样的复仇并不叫复仇,只能叫杀人。
再拿汉江怪物来比,最后怪物是在无比脆弱和崩溃的时候被杀害,即使不能换来它亲口承认的悔意,但足以弥补所有的遗憾。
不过这一点就有点牵涉到惩罚的公平性上了。
黑镜子第二季第二集讨论过这个问题,面对十恶不赦的罪犯,惩罚肉体难道就是终极惩罚了吗?
假如J忘记了他犯下的罪孽,那么一路被人打来打去最后死亡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实际上电影中所展现的也一样——J并无悔恨和恐惧,这就等同于他忘记一切的行为,接受惩罚和死亡带给他的只不过是肉体的痛苦,而非精神的折磨。
光凭这一点,最后那支钢笔实在是太轻了。
但有一个细节也算导演自己扳回一局。
就是J倒下后,看到手表上的时间,他明白这个时候,在法律上他是完全不应该死的。
最后一秒种的痛苦来源于插在身上的这支笔不是代表法律,而是代表个人。
这大概就是复仇的意义。
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才写这么多。
韩国真的有卖《我是杀人犯》这本书吗?
劇情有硬傷,若崔班長是到J現身後才拿到秀妍死前的錄音,那麼他是那時候才知道法律追訴期未過。
雖不論追訴期他還是有充分理由要引出兇手(如秋妍的下落,埋葬地點等),可是班長說的似乎是因為知道訴訟期未過所以要引J出來,畢竟這是籌劃兩年的計劃。
處理的比較好的是J下跪求饒一段。
雖然早已知道他必定說得是秋妍求饒時說的話,但是說出秋妍被關了兩年和懷孕(尤其用的是秋妍的臉,J的表情。
給女角贊一個)還是被唬了一跳。
噁心感頓時爆表。
雖然嚴重被噁心到,但應該是全劇最煽情卻又處理的最好的地方。
每看完韩国悬疑片总是难抑住心中的激动之情,作为同属于儒家文化一衣带水的邻国,韩国电影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不仅在类型片上百花齐放,在制作和水准上也不亚于好莱坞,像《杀人回忆》以及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等早已享誉海外。
尤其是《杀人回忆》占据各大榜单居高不下,那种无限的哀怨、深思和无助至今记忆犹新。
不严肃来讲,《我是杀人犯》就可以称得上是《杀人回忆》的番外篇。
《我是杀人犯》讲述了在连环杀人犯公诉期将满的前夕,一直追凶的警察采用以假逼真的方法引真凶现身,最后将其抓获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为“引蛇出洞”。
如果本片像其他悬疑片一样展现追凶的过程最后将其正法未免也太过俗套,导演正是通过一起连环凶杀案件,带出相关联的罪犯,警察,受害者家属,记者,百姓等众生面孔。
警察:警察作为片中最关键也是最矛盾的角色,如同绝命毒师里的老白,看似平凡普通,实则老谋深算,一切计谋早已运筹帷幄。
他血气方刚,脾气暴躁,对上司,对同事甚至对自己的母亲都耐不住性子,同时他又有着男儿的柔情,在得知母亲意外脱险后一把将母亲揽入怀中,在面对妻子最后临终的录像也留下了铁汉的泪水。
作为片中最矛盾的一个角色,一方面作为警察,是司法的维护者,惩奸除恶乃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是受害者的家属,必想将凶手正法,还死者一个公道,在这双重矛盾下,他最终选择了后方,也就是知法犯法亲自杀掉了凶手。
十五年的追凶经历,失去妻子的悲痛欲绝,没有人比他更想亲自抓到凶手,即使换来五年牢狱之灾,于他而言,即新生。
凶手: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凶手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五大三粗的硬汉,反而是头戴发卡,化着淡妆的异装癖者,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讲叫伪娘。
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越是张狂、高调的人其内心越是胆小和不安。
当他看见被自己引以为豪的“成果”为他人所窃取,并且高调的举行发布会受到追捧成为明星时,极端自恋的背后肯定不为他所接受,这才步步走进了警察设好的圈套之中。
受害者家属:有凶案发生肯定也会有受害者,作为受害者的家属,在忍受失去亲人的巨痛之后,还要眼睁睁的看着罪犯逍遥法外,正义得不到伸张,心中的怨念自然会加深。
片中的受害者家属除了警察外,还组成了一个团,男女老幼全家齐上阵,精心策划了一场绑架案件,这其中就包括了警察的岳母。
从警察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回忆中可以看出,起初岳母执意反对,连警察送女友回家都怕被岳母撞见,到后来凶手浮出水面,高调现身,早已被复仇之火占据全身的岳母自然按捺不住,将凶手私刑绑架,无果。
在片中我们多次见到二人擦肩的瞬间,岳母猩红怒火压抑着的双眼,不难猜出,岳母将失女之痛的怒火全撒在了警察身上。
直到所有迷雾解开真凶现身,岳母原本想用早就准备好的剧毒将凶手亲手杀害,却被警察阻挡。
就当我们以为一切如传统悬疑片一样将真凶绳之于法,熟料警察亲自下毒,为的是让岳母免受牢狱之灾。
就在那一刻,两人眼神再次碰撞,这一次,岳母没有怨恨的怒火,反而是一种理解和承认。
片尾,五年之后,警察走出监狱大门,我们看见了站在第一排等待已久的岳母。
记者:记者即媒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制造舆论,它可以在一夜之间让名人身败名裂,也可以为民鸣冤,甚至还能间接影响政局,想必其威力不用我多说。
在片中记者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他们一方面是整个事件的记录着,另一方面又是参与者。
这其中不得不说到两个关键性的角色,一个是局长,典型的唯利是图的代表,在他眼里只有收视率,不惜一切抓住新闻点,哪怕让警察和犯人拔枪相见也要举行三方会谈。
另一个是现场导演,属于一根筋的人,他严格遵从职业道德,在警察怒火将水杯砸向凶手时刻意插入了广告,为此遭到局长的责骂,最后弃势辞职。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采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戏谑了一番韩国媒体。
在李斗锡的新书发布会上,大批媒体记者争先提问,因其面容俊俏,女记者竟然问起了和事件毫无相关的护肤保养问题。
不仅如此,电视台内部成员还俨然化身成了凶手的粉丝,猜测着谁真谁假。
观众:《美丽的西西里岛》里,或爱慕或嫉妒她的居民们;《孔乙己》里,或嘲笑或讽刺他的酒客们;《我是杀人犯》里,或喜欢或迷恋他的粉丝们,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
片中,凶手摇身一变畅销书作家,将自己杀人经历写成小说受到追捧,享受着明星的待遇,还拥有了大批的粉丝。
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凶手成为明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长得很帅。
仅此一条便将韩国人讽刺的体无完肤。
不仅如此,当真假杀人犯同时出现时,粉丝们陷入倒戈,其中一名带头人物还高举扩音器为自己的偶像拉票,求相信哥哥是真正的凶手,他们的麻木不仁直叫人汗颜不已。
先不说对无辜冤死的受害者给予起码的尊重,至少正邪分明。
闹剧过后,是对人性的深思,是对国家的失望,这正是导演高明的反讽精神。
按照犯罪悬疑片一般的套路,大多会在罪犯伏法,锒铛入狱处作为结束,这也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大结局。
但《我是杀人犯》则让警察动了私刑,亲手解决了罪犯。
其实究竟谁是真假猴王并不是导演探究的重点,他正是通过一个引蛇出洞猫抓老鼠的故事将矛头对准韩国当下,司法的漏洞,百姓的愚昧,罪犯的狡诈等这是罪恶的根。
不难看出,无论是劫人绑架,还是警察的知法犯法,其实从一开始受害者家属的一致心愿便是至凶手于死地。
毕竟还有很多法律解决不了的事。
扎实的剧本,精彩的表演,人性的挖掘…《我是杀人犯》不愧为2012年最精彩的韩国电影。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动作戏太粗糙,飙车戏太浮夸,虽然导演下了血本,但凡正常人看到在飞快行驶的车头跳来窜去,你以为这是在演杂技,还是在上演速度与激情呢。
不知道海报本身是不是只是想经观影者留下一个无比明确的悬念,还有所谓的电影概况,但这些图文的描述都只是给观影者造成了一个错觉,以为,朴施厚所饰演的那个角色,真的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杀人犯。
真的是吗?
挺想看他如何来表演杀人犯的样子。
这么想着的话,就错了。
直接,就掉进了电影创作者,或者说,至少是电影海报和预告片等等先行获知的消息所形成的一个明确的陷阱里而己。
朴施厚不是杀人犯。
这是在电影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才从朴施厚以及他的合作者,警察的饰演者郑在泳的台词里,告知了观众,事实的真相。
电影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当连环杀人案件在公诉期到期的15年后,一本描写当时的犯案经过的小说浮出水面,朴施厚做为小说作者受到公众的欢迎与关注。
做为当时案件经办的警官郑在泳也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小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一个男人在电视节目中打入电话,并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杀人犯,他并不惧于承认这个事实,因为,一旦案件的公诉期到期,警方将不能将他绳之于法。
在他终于在电视台现身的时候,郑在泳、朴施厚公开了真实身份,同时与之拼博。
最终的结果是,郑在泳当着在场的所有人,杀死了那个杀人犯,为自己换来5年有期徒刑。
这次案件最终影响并导致更改了法律条文,将15年的公诉期延长至25年。
这是这部电影真实的电影概况。
而这部电影究竟想说明的是什么?
除了律师、粉丝、书店老板、小说宣传方负责人等各方仅以个人利益为首的虐心反应之外,应首推心理游戏。
郑在泳捉住了杀人犯的心理而开始的一场不为第三人所知的游戏。
从一开始,杀人犯就对郑在泳说,你,会是我的活字招牌。
这将意味着什么?
郑在泳决定将它的这句话变成事实是在朴施厚输掉比赛灰心自杀的那个晚上。
电影里其实没有交待,这个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电影只是交待,在朴施厚自白他是那名杀人犯时,游戏就开始了。
知道这场游戏的真相的,从始至终,只有郑在泳和朴施厚。
所以,当朴施厚被做为杀人犯而被遗属们劫持到山中时,郑在泳为什么会把他救出来,而当他知道是谁劫持了朴施厚时,他也没有对那些遗属提出控告或其他的作为,他不作为。
当然,这合乎常理,如果,他也算是遗属中的一员的话。
但他救走朴施厚,并且把朴施厚还给他的宣传团队,却是一个很奇怪的举动!
你会因为公诉期即将过去或者已经过去,整个案件已然失效而只能将一个罪犯视同一个没犯罪的公民看待吗?
何况是一个热血的跟案件打了15年交道的当值警官!
在电影顺叙讲述的中间,穿插了几个无关紧要的片段,包括那个医生问郑在泳,“你,要不要把嘴边的疤去掉”这样的场景。
但直至电影的末部,才会意识到,为什么朴施厚会有另一个身份,而他原本的身份与郑在泳的熟谂程度、郑在泳与医生的熟谂程度,都直接坦诚了一个事实:朴施厚变成另外一个身份的事实。
电影在剪接上的处理,着实是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伏笔,但导演似乎忽略了一个情节,那就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不可能一下子就整理出朴施厚的原身份的全部资料和进行前后身份照片比对的工作。
因为朴施厚不是受害者,只是受害者的遗属。
即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连遗属的资料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充充分分,也不可能在控制台那里瞬间便能调动到大屏幕来解释朴施厚的真实身份。
另一边厢,真正的杀人犯在走进电视台的演播厅时,知道他所将面对的人物当中包括一个一直在追查他的下落的他的老对手——郑在泳时,他怎么可能不准备充分的全身而退?
有些抱歉的是,那些打斗得太过激烈的场面我都直接将它们忽略掉了。
无论如何,电影的拍摄手法、导演讲故事的技巧,都相当相当的不错。
比起内地的某些偶像作品而言,实在是诚意十足!
不过,在故事情节方面似乎略显单薄了。
不知这该是怪导演,还是该怪编剧?
不过,也正因为不专业,也才想不出究竟是哪里做得少了一些。
也便只好另行琢磨了。
细节硬伤太多,逻辑不严谨,前三分钟的追逐戏我甚至一度以为警察的手枪里面没有子弹,后来开枪直接给我打懵了,早为什么不开枪?
后期的追逐戏也太假了,他只是一个杀人犯又不是超人,为何战斗力如此强,而多年老刑警又自带仇恨buff,为什么战斗力如此弱?
总结来看就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进而夸大了警察的无能和懦弱,推动情节进行的细节太刻意,有失韩国电影的正常水准,三颗星真的不能再多了。
就像道脑筋急转弯谜题一样,整体是个聪明的好点子,答案却无聊透顶。
电影的开局非常好:酗酒的疤面警官一瓶酒喝下去,旧日故事像呕吐物一般肮脏有力的涌上来,配合冲破玻璃窗的画面,回忆野蛮的打入现实,不用过多的对白,观众直接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失败的追捕对疤面警官的打击有多大。
紧接着矛盾升级:1.过了诉讼期的美男杀手主动现身,以身试法,挑衅社会;2.媒体推波助澜,脑残粉丝跟进,拷问人性;这里我推测故事有两种发展可能,1的思路,接下来的故事可以是疤面警官质疑美男杀手身份,两人各说各话,讲述一个罗生门样的悬疑故事;2的思路,那么美男杀手的真实性则毋庸置疑,唯利是图的媒体在看到他身上的商业价值后,便不在介意他的过去,反而极尽追捧,更培养了盲目的粉丝;于是新的价值观与老派的道德相冲突,现代媒体所起的作用开始令所有人怀疑。
在我看来,导演只要选择好发力点延伸下去,把矛盾放大,说透,做极致,就完全有机会撼动个中翘楚之作《杀人回忆》的权威或者打造出一部电影版《黑镜》。
不幸的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野心使导演将两点揉在一起,妄图囊括机智与流行,最后导致讲述故事完全失去了重点。
事实上,出乎我的两点推测,娱乐至死的商业大旗横空拔起,“受害者家属联盟”大煞风景的粉墨登场,暗杀与拯救,飞车与打斗,在这一系列几乎是此类影片标配的画面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陈旧的、似曾相识的,在这里我实在不愿去回忆这完全冗余的情节,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本来可以节奏清晰的影片切割的支离破碎,把90分钟可以讲得干脆利落的故事生硬的拉长到120分钟。
直到蒙面人J出现,故事走向了第三种可能,我想大部分观众在对比蒙面人J和耍了一个多小时帅的美男杀手后,都会同意那位警官所说的“你看看他的脸蛋,这个哪是杀人犯的面孔?
”而蒙面人J摘下面具露出猥琐的脸后,剩下的那部分观众应该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一场象征性的三方辩论会,美男杀手仅稍微作势抵抗了一小下,就承认了骗局,随着早已被猜到的所谓情节反转,谜底揭开,影片不可救药的走向了平庸,导演也适时的又加入大段飞车戏来盖棺定论,彻底打消了仍怀有期待的观众的最后一丝念想。
也许三方辩论中插播的那条奥利奥巧克力派广告才是一切的答案,商业诉求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无论基础多好,想法多妙的影片,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轻易的杀死,而这个杀手至今仍逍遥法外。
爽片!!!
看的全程都很投入,最后为了抓住凶手的追击看得直叫人干着急我觉得很精彩👏,多重反转,人物一个一个地出现,当你以为这就是大boss时,立马就给你来个措手不及的反转,无论是对媒体为了博眼球而不择手段和对当今颜值社会道德沦陷的讽刺,还是对法律的反思,既微妙又能引发思考,动作戏也很精彩本来以为只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警察,没想到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勇有谋的人,影片故意不交代人物的背景,让观众误以为凶手就是李斗石,而影片将会从两人的博弈中展开,正当观众这样以为的时候,真正的凶手才真正出现,这让观众一头雾水,没想到一切只是崔刑丘设计的一个局,隐忍了这么多年的痛苦和煎熬,终于有一天能够手刃凶手,最后也得到了遗属们的感谢,成为了一个可敬的人、复仇的英雄,也解了众人的心头之恨PS: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坏人就一定长着坏人的嘴脸吗朴施厚演的不错,亦正亦邪,遗属们组成的复仇者联盟的设定引导观众以为他们身手不凡,没想到他们只是菜鸟,韩影的犯罪片也是一绝,好看,过瘾!
15年前发生了夺取多名女子性命的连环杀人案,犯人却始终逍遥法外,直到诉讼有效期截止当天,一名受害者家属在负责该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楼自杀。
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并在脸上留下惨不忍睹的伤痕,以惩罚自己的无所作为。
2年后,自称该连环杀人案凶手的李斗石以《我是杀人犯》为名出版了自传,旋即成为畅销书。
样貌英俊、谈吐得体的李斗石成为偶像级的人物,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
这同时也引起了崔向久的注意,他甚至参加电视直播节目,与李斗石面对面辩论,企图揭穿对方的骗局。
崔向久始终认为这个名叫李斗石的男人不过是想通过冒充杀人犯而出名。
随着进一步剥茧抽丝,崔警探渐渐接近真相了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出版杀人自传成为畅销作家的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这个食人魔后来亦是摇身一变从变态凶手变身公众偶像。
影片将这个变态微妙且荒唐的心态剥得淋漓尽致,让许多人都看到他的内心已经堕落到了何种程度影片借用偶像男演员朴施厚完美的外形,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的“恶魔”,他的存在宛若“照妖镜”一般,照出了人性深处冷血、虚荣、追求外在,乃至丧心病狂的一面,对于劣根性的阐述也许会让许多人在观看境中“中枪”,这才是电影真正要达到的向病态社会复仇的目的
今天聊聊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
片名내가 살인범이다 / Confession of Murder (2012),别名杀人告白(台) / 星级杀人犯(港)。
本片是新人导演郑秉吉的处女作,凭借本片在当年拿下第50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新人导演和第49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最佳编剧,并获得第50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影片提名。
看过本片后你就会知道,《我是杀人犯》拿下最佳新人导演和最佳编剧完全是实至名归。
《我是杀人犯》的剧情充满噱头。
警察崔向久苦苦追查一名连环杀人犯未果,甚至自己在抓捕过程中还被犯罪分子打伤,留下终身伤痕。
15年后,在韩国当地谋杀诉讼时效期期满之际,一名名叫李斗锡的男子宣称自己就是当年的连环杀人犯。
李斗锡出版了一本自传《我是杀人犯》,细描述了他的所有谋杀案过程。
一时间舆论哗然,李斗锡成了舆论焦点,受害者家属和狂热粉丝蜂拥而至,而崔向久也在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影片从一开始就和暴力交织在一起,故事剧情也在角色不断地冲突间推进。
除了崔向久和李斗锡一直以一种不太融洽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片中还出现了一群被害者家属,他们组成联盟,发誓要将连环杀人犯干掉。
这个松散联盟里的人物特征鲜明,有用弩箭的酷女孩、有玩蛇的老者、有富裕的老妇人,偶尔闪回的场景分别介绍了这些角色亲友遇害过程。
本片几乎没有给观众留出一刻的喘息时间,而是从一开始就充满花哨炫酷的动作戏。
影片兼顾剧情和动作,在重点表现动作戏的基础上,精雕细琢了一个优秀有趣故事。
情节方面想象力丰富,犯罪惊悚所需要的反转一个不少,甚至标新立异地做了许多全新设定;动作戏方面则已经看出郑秉吉这位新人导演颇有想法,尤其擅长在表现不断移动中的动作追逐戏,他在未来几部作品中将把这个特点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我是杀人犯》中呈现了独特的观影视角,和以往的动作电影表现出极大不同。
影片开场的一段追逐戏就是典型的连续快速移动镜头,不仅动作演员在不停地快速移动,紧随其后的摄像师也要跟着一起跑动。
中间一段汽车追逐更是充满想象力,在原有的公路开车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惊险刺激元素,激发观众的肾上腺素。
这两段动作戏是全片动作戏的高潮和精华,郑秉吉表现了他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出色地完成了两段给人深刻印象的重头戏。
情节方面不输动作戏,也是可圈可点,故事围绕杀人犯的设定展开,在这个杀人犯身上发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资本运作下,粉丝开始狂热追星,全然不顾背后的公序良俗。
表面看起来似乎这些追星的人都有病,资本主义为了逐利俨然没有下限。
只要砸下足够的钱,硬生生造出一个流量明星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时隔多年再看,你会发现影片中的表现一点都不夸张,只要有利可图,捧红一个杀人犯根本算不上什么。
剧情反转也是影片一大亮点,李斗锡以杀人犯身份自白,加上崔向久怒不可遏的状态,一切都似乎陷入疯狂。
但如果大家头脑冷静一下,仔细想想,就会发觉其中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揭开真相。
当观众以为这部电影会围绕突然显身的杀人犯展开时,电影正朝着悬疑侦探方向进发。
悬疑动作多元化,炫酷巧妙完整性。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西安钟楼旁边的电影院,VIP厅空间较小#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第一次在U+Cinema(钟楼店)看电影,哪哪感觉都好,电影院外面有很多玩的东西,因为是我自己去的,所以就看着其他人在玩。
电影院影厅设备很好投影仪灯、杜比音响效果都很赞,好长时间没到设备这么好的影厅看片了,可能是因为我是在VIP影厅吧#22年后的自白0111# 怒赞这部电影就两个字“完美”。
#电影22年后的自白# 完美1,时不时的特写转场和声音转场剪辑,链接的天衣无缝;完美2,故事内容在现实和过去、电视机和室内外、真实和虚拟等不同场景切换,其中还介绍了日本电视节目录制演播厅,满足观众观影的猎奇;完美3,节奏快慢结合,转场音乐让我联想到了《罗拉快跑》的音乐;完美4,犯罪悬疑又不恐怖,全片高能,剧情不停地反转,每一个场面都不能漏掉,全程憋尿不舍得上厕所。
完美5,渐显日本历史、法律制度、政府、媒体、名人、大众、潮流元素等,文化道德与人际心理融为一体。
Car crashing ruined the traffic, and elite actors too.
猜出来了。。。
有杀人回忆摆在前面,此类公诉时效的片子,怎么拍都是跟风。兜了那么大一个圈子,来了一场如此夸张无脑的追逐戏,编得越惨不一定就能骗到票房,硬伤挺多,把自己搞神秘了的一部片子。反而其中的讽刺意味十足。
打斗场面那叫一个搞笑呢
对于韩国犯罪片,基本是就猜不准过程,也瓷实算得到结果。槽点在于:一张床上的两个人,同时用两个机器在看同一片!
稍微有点拖沓,部分桥段;部分影像拍的很完美,称得上是精彩韩片
还好吧
凶手很猥琐。男一最后没有给他来那么一下,我觉得我今晚也会睡不着。男二觉得长着真好看,后来看影评才知道原来是当初性侵案的朴施厚。最后借用一句影评来结尾「法律在罪恶的面前没有妥协,哪怕是一万年,哪怕是就此殉道。 」
挺不错的,为朴施厚的笑容加一星~
没有智力
很欣慰在没剧透的情况下观影,棒子的爱情片温情催泪,棒子的暴力美学啧啧称赞,很好的逆转悬疑片思密达。
韩国警匪情仇的故事,没看下去
剧本创意非常好,细节颇有诟病,摄影技术,剪辑,配乐,动作设计,节奏都很好莱坞范。。我觉得现在韩国犯罪片已经相当纯熟,棒子们唯一要做的是学会如何在90分钟内讲好故事,不要一味的啰嗦。。。
又臭又长,剧情奇葩的要骂脏话
高潮迭起,悬念不断~几个反转很惊人!不足的是,后面抓捕犯人那块儿有点过
故事源质不赖,但可惜导演大概担心观众会睡着,犯罪的焦灼与死亡的迷惑几乎忽略,而动作戏满塞得几乎飞掉,这也让该片顿时离《杀人回忆》十万八千里,丧失可比性。
片子镜头很好看,很流畅。但是故事本身有点儿太扯了。
略做作
穿着浴衣打在街上拍追逐戏。。。想卖肉请直接拖,在车上追逐看到内裤这样的卖肉一点都不美好!!
前100分钟我一直觉得是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