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是资产阶级家的大小姐,不但出身不好,而且长得太漂亮很洋气,所以没人敢要,没想到遇到个江大胆,铁了心的一定要娶安杰。
婚后安杰也是一个本分过日子的好老婆,跟了江德福这个大老粗去了鸟不拉屎的海岛,除了生活上有时候难以摆脱资产阶级的恶习,思想上从来没犯过错误,该担水就担水,不但微词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竟然还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担水。
所以两个人日子过得和谐无比,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这电视剧真是按摩老百姓大脑的一部爽剧,安杰的老公最后是海岛守备区的司令,所有时代的冲击都冲不到她头上来,就算江德福没有再继续提拔,但是有大领导的老婆也是资产阶级在前,对他也不会有处理。
但安杰的哥哥姐姐就不一样了,过了好大一阵子的苦日子。
如果安杰嫁的不是部队的军官呢?
如果是一般干部呢?
可能文革时两个人都没啥好下场。
生了五个孩子,可是没事儿!
竟然有个小姑子虽然嫁了人但是死了老公,除了哥哥家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就这样给安杰家洗衣服做饭看孩子直到五个孩子都不需要人寸步不离地照顾为止,免费一个劳动力,活活干到四十多岁的高龄小姑子才嫁了人生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多也没事!
不但自己家孩子愿意当兵就当兵,喜欢读书就变出一箱子经典名著,连大姨子大舅子的孩子也是反手就安排得妥妥的,更别提自己二哥和那没发生过关系的前妻生的亲侄子了。
合计10个孩子,除了自己家老四上山下乡后来下岗以外(结果也给老四开了茶馆),剩下九个一个上了大学,毕业后嫁的人也成为了守备区司令,其余八个全在部队,都是军官。
退休了更好,回到青岛住的是离休干部的大院,两层楼的小别墅,木地板,天天和老战友在一起喝茶下棋东拉西扯,想回老部队看看,马上海军的安排,三层快艇,也不知道是不是专门用来服务团以上军官的。
就这样,一身正气清清白白的大老粗江德福和资产阶级出身美丽动人不骄不躁热爱生活的安杰,在甘心为大哥家当二十多年佣人毫无怨言的小姑子江德华的帮助下,顺顺利利生养了五个孩子,俩人吵架从来没有真的动过气,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没有过大的值得一说的分歧,在这一路上顺手就帮了大姨子和大舅子,同时把所有的儿女都送上了康庄大道,幸福完满啊!
江德福,模范丈夫,永远维护妻子和家庭,安杰喜欢喝咖啡就想尽办法给她找咖啡,安杰带孩子太累就让妹妹来帮忙,大姨子的老公被打成右派在码头扛活,就找人给安排成老师,大舅子从来对谁都不闻不问但依然有求必应,对儿女更是没得说。
安杰,模范妻子,唯江德福马首是瞻,喝得下带虫子的水,也上得了不能冲水的旱厕,生了五个孩子从来不抱怨,教会学校毕业的才女,从来不嘲笑江德福没文化,不但不嘲笑还诲人不倦,因为娘家人总来麻烦他们,竟然觉得娘家人有时候也挺讨厌的。
安杰的大哥,天下第一聪明人,早早就知道自己家大资产阶级的成分将来好不了,是第一个全方位动员安杰嫁给江德福的人,最后一切事实证明大哥是多么得有远见。
安杰的姐姐,大概是这个电视剧里最老实最可怜的人了。
还好有这么个妹妹,最后也过得不错吧。
也许导演最后发了善心吧,最后的最后,安杰的大姨子两口子坐着守备区给几位老首长安排的海军豪华快艇回到当初被打成右派下方的小海岛时,距离很远就看到了群众们敲锣打鼓拉起了横幅“欢迎安欣欧阳懿老师回家!
“而迎接规格如此高的老首长的只有驻点的两个连级小干部。
群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啊!
可是没用。
当党的领导干部真的太好了。
快意人生。
完。
很无聊的剧 很难想象是2014年拍出来的 竟然九点几分 不可思议 网上很多网友推荐 特意和妈妈一起看的这部豆瓣“神片”电视剧 一开始就觉得很一般 以为会渐入佳境 结果居然高开低走 越来越不好看 通篇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特权的崇拜 虽然理解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记录 但主旋律电视剧这样拍 真的可怕
《父母爱情》是一部轻喜剧,能让人放松神经,如果你想从中获得一些启迪,那恐怕要大失所望,因为该剧走的是温情理想主义的路子,并非写实。
女一号安杰只能用幸运来形容。
父母给了她美貌,资本家娇小姐出身给了她良好的修养,军人老公给了她避风港似的安稳生活。
在丈夫江德福的庇护下,她没有被打成右派,文革中也没遭到批斗。
剧情以她的视角展开,使得原本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彻底沦为了摆设,该剧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
庸俗不一定浅薄,但在《父母爱情》中,你休想看到任何深刻的尝试。
安杰和江德福的爱情从头到尾一层不变,所有的戏份都是来自生活的烦恼,克服一个又来一个,源源不断,乐此不疲。
该剧作者始终没有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也许她本人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洞悉人性的真相。
所以她在剧中反复强调安杰很美,从年轻时候一直到老年,都有极高的回头率。
安杰唯一的一次精神出轨也是淡得不能再淡,作者借她的口解释为只不过是喜欢被人喜欢的感觉。
在时代的高压下,人性通常会有灿烂夺目的显现。
但在《父》剧中,观众看到的只有种种传统美德的标本。
尽管该剧跨越半个世纪,人物众多,但他们都是静止的,下一代只不过是上一代的翻版。
《父母爱情》是作者从西湖打来的一壶水,她的初衷是要让观众觉得美丽浪漫,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而已。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作为配角存在的姐姐安欣和姐夫欧阳懿,他们俩的爱情,虽然没有主角安杰和江德福的表现空间那么大,却是剧中的一大亮点,很多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
与安杰和江德福不同,安欣和欧阳懿是真正的门当户对,一个是温柔知性的资产阶级小姐,一个是满腹经纶的留洋知识分子,可称得上是:金童玉女璧人一对。
然而这对璧人注定逃不脱时代的裹挟,命运要给他们俩加上“患难见真情”这浓重的一笔。
丈夫欧阳懿被下放,安欣轻描淡写一句“能怎么办,跟他一起走呗”,就辞了工作带着孩子和丈夫一起去过苦日子,没有犹豫,没有后悔。
最让人揪心的,是欧阳懿在江德福家醉酒那场戏,曾经因为大舅哥让喊他老欧气愤不已,平反后却自嘲“我不叫欧阳,我叫老欧。
”对曾经心高气傲、愤世嫉俗的欧阳懿而言,那声“老欧”,是把他一个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清高自矜,揉进世俗的泥土里,一瞬间好似灰尘扑面,那张书生意气的脸,就此苍老。
哪怕一朝巨变风刀霜剑多年,哪怕别人都白眼相待,只要有安欣的陪伴和支持,他心里就还有还有一片温暖,支撑着他,冰与雪,周旋久。
所以当安欣吼出那句“我叫你老欧,行了吧,老欧”的时候,他的满腔愤懑终于变成了一肚子委屈,“你,你也看不起我了,你也开始作践我了。
”他彻底失控了,伏在桌上号啕大哭。
安欣心里的苦,又何曾比他少过半分,但好脾气的她从来不在人前表现出丝毫埋怨和痛苦,直到她因为欧阳的失礼而发火。
这场重头戏中,刘奕君和张延的表现真的非常出彩,不夸张地说,每次都能看哭。
他有他的张狂,她有她的内敛,在家里,她包容他,“我不管,你说了算。
”在人前,他不无宠溺地称她“达令”。
无论在哪个层面,欧阳懿和安欣都契合无比。
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安杰和江德福的平淡真情,总让人心生羡慕,而安欣和欧阳懿的患难真情,却教人由衷地欣赏。
孔笙的影片节奏固然好,但三观跟不上时代了,虽然剧中人物思想受时代影响,但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用歌颂的手法去拍不符合当今价值观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部分观众特别是女权意识觉醒的观众会觉得“不对劲”。
这种电视剧只会加重当代年轻人的恐婚情绪。
遇见想扯证的年轻人时,只用说“恭喜你马上要过上豆瓣评分9.5的《父母爱情》里面的爱情生活”,劝退率大抵百分之百。
这个让无数人想嫁的江德福是什么样子呢?
他会和别人比谁生儿子多,让安杰生了五胎,特别是二胎时为了躲避妹妹与安杰的矛盾而离家,让安杰处于生育危险境地,事后非但没有心疼,反而在与安杰拌嘴时以此事道安杰的不是。
安杰并非家庭主妇,但依然要揽下一日三餐(后有保姆事件),依然被认为丈夫调走后需要放弃工作而从军,依然要丧偶式育儿。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恐怕是第30集时,面对突然跳出来的冒牌儿子,江德福为了面子而默认是己出,气走了安杰仍不知悔改,因安杰不姓江而让妹妹帮忙瞒住安杰,才知他从未把安杰当一家人看待;安杰愤而离家,江德福还带着儿女(除亚菲外)其乐融融地去拍了两次全家福。
许多人无法理解前文所言“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以第30集安杰出走来举例:不关心出走母亲而体谅父亲的俩兄弟在这片段被以正面的“懂事”“成熟”等形象塑造,而不是以“想要升官所以粘着江德福而忽视安杰”这种不良形象来塑造,而后者是“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体现,也就是说人物展现了这种思想而创作者是不支持这种思想的,怎么通过影片表现呢,方法之一是安杰出走,江德福与双儿谈心那不要营造得这么煽情,而营造得暗波汹涌。
安杰常说谢谢江德福让她这么幸福,这真的是幸福吗?
不过是被PUA的女性为了维持心理平衡而对自己的欺骗罢了。
许多人说是因为爱情,这起始于一场见色起意的“爱情”啊,让没有任何精神共鸣的人因这时代规则而绑在了一起。
让一些女性观众喜欢的点大概在于江德福运用特权保护安杰,让安杰在乱世中安了一个家,奶奶辈看着这种情节取个乐还行,但于当今女性而言,与其沦为大男子主义者传宗接代的工具,还的不如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然后被打成右派死了算了。
把“幸福”仅仅寄托于“婚姻幸福”的女性的确算恋爱脑,而恋爱脑的主要形成原因仍是“懒惰”(其中有社会环境带来的惯性思维影响),而真正获取幸福的明智之举是要懂得分散风险,事业上放一点,精神学识上放一点,亲情友情上放一点,爱情上放一点。
不能以这要求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出身的女性,所以我说安杰是个悲剧人物。
男性观众喜欢的点可多了,说起来这算男性向大爽剧,江福德虽立战功,但没有他打战的片段,因为他在战场上超乎常人的表现会让普通男性观众远离对江福德的代入,连讲他事迹都是默音处理,男性观众便更好代入角色了。
看电视的毕竟是现代观众,一个农民出身没啥文化的人,沾了时代的光,娶到有钱人家有才有貌的大小姐,乐死代入自己的男性观众了。
更别说男二二婚娶的四十三岁的老婆还是处女这种让男性观众乐开花的情节。
有的男性观众可能要反驳了,说“江福德因为安杰才几次升迁不成呀”,但问题是剧中没有展现因此给江德福带来困扰呀,剧中人人赏识江德福,道他不升迁是受家庭影响,没人否认他的能力,而实际上应该展现的是他久升不上而带来的舆论压力,例如有人认为他江郎才尽,有人以官高而行羞辱之举……为何不展现这些方面呢,这些方面绝对存在,但被刻意忽视,只是为了男性观众的“爽感”。
话说全片最为动人的戏大概是欧阳懿说自己是“老欧”而不是“欧阳”那段,把知识分子的悲哀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然,片子有优异的地方,但这不阻碍它成为一部不适合当今价值观的剧集。
仍然强调一点:不是不能拍人物的局限性,但要用批判的手法而不是歌颂的手法拍。
不喜欢,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思想深度一味讨好观众的作品。
我一这么说就有人骂我心理阴暗,我拜托,能看得见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真谛就是心理阴暗?
这完全就是披着温情历史剧外衣的玛丽苏剧啊,编剧和导演太会讨好观众了,知道大家都喜欢美好的童话,就造一个不现实的童话给大家看,那个时代的几次运动的波及力估计都有所耳闻,安杰居然能毫发无伤。
其实这个布景服化道还有选角相比现在的国产剧还是用心了的,但我实在太不喜欢这个剧情了,其实拍一下安杰江德福在顺境中的恩爱和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会更好,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是天天肉麻的甜言蜜语而是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但是那样就会很多人说压抑说看着闹心,所以编剧就很识趣的只写好的不写苦的,大家就觉得哎呀真美好啊,其实99%的人的人生都不会这么幸运的,这种爽剧看看也无妨,只是别真信这是那个年代的爱情OK?
或者叫父母恩爱秀。
衣食无忧,有大把闲暇时间,往来皆权贵,这样的爱情故事置于那个年代,简直是童话。
如同才子佳人的故事,政治上绝对正确,又能满足一众屌丝的yy梦。
很适应现实。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周末闲来无事在电视上看了一集的《父母爱情》,本以为这种父辈年代的爱情故事,不会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没想到却深深被吸引。
郭涛和梅婷主演的这部剧,平实接地气的生活对白,让我耳目一新。
于是,上网搜来此剧,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此剧。
期间被感动无数次,又哭又笑的。
最后的20多集,几乎是一气呵成看完。
故事结束了,却还久久回味其中。
从50年代解放初期到21世纪,根红苗正大字不识几个的海军军官江德福和资本家大小姐安杰夫妻俩共同克服了出身的差异、文化程度的悬殊、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特殊时期的生存困境,抚养着五个孩子,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革命军人与资本家大小姐的婚姻,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必然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与考验,也是一开始不被大家所看好的婚姻。
江德福为了安杰,牺牲了本该有的平顺的仕途晋升,从无怨言;并一次次地包容“事多”的安杰的小脾气小性子;实属难得。
安杰,是一个喜欢读名著、喝咖啡、看外国电影的资本家小姐,是个具有“文艺情怀”的浪漫女性。
对于爱情和婚姻最初的憧憬,是希望找个有品位有格调的男人,可以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
但为了哥哥嫂子及整个家庭的生存,从最开始的对“大好粗”江德福极其排斥,到慢慢地被他的用心、机智、幽默所打动。
即使心里仍有不甘,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安杰最后还是选择和江德福结婚了。
江德福对于安杰的爱情,是极其肯定和坚持的。
为了和她结婚,即使刚开始组织上不批准,并施压给他。
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做好了“卸甲归田”的心理准备。
同在炮校学习的老丁问他,如果你为了她“卸甲归田”了,她却 没跟你一起回去,你怎么办。
他说我对她好、我对这份爱情坚持,是我的选择。
即使最后她没选择和我在一起,那也是正常的,我也不会有埋怨。
对待爱情如此执着并具有担当的江德福,令安杰很感动,并决定接受他。
江德福虽是一个“大老粗”,却也是个有勇有谋的男人,他最后说服了“首长”批准了他的婚事。
婚姻之初,安杰对于江德福的感动及欣赏大过爱情。
两个人的磕磕绊绊、小打小闹,都在最初的婚姻生活中磨合着。
一开始都试图去改造对方,江德福被安杰改造成 “三洗丈夫”;安杰被江德福改造得在他战友面前识大体、温柔贤惠;在被对方改造与自我坚持的博弈中互相融合,他们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
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安杰抚育大了五个孩子,从青岛大都市再到随夫来到一个小海岛,生活习惯的改变,小资情怀逐渐湮没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
她的付出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
在几十年的融合中,最后他越来越像个“资本家”,穿睡衣、戴洋帽;她越来越像个“农村老太太”,大嗓门、偶尔爆粗口、对儿女婚姻看法更现实。
这就是爱的力量吧,在各自坚持与妥协的过程中,却互相靠近。
最后,你变成了我的样子,我变成了你的样子。
他们最喜欢的大女儿江亚菲最后嫁给了青梅竹马的邻居家儿子,一个离婚有子的海归大学教授。
为了这份感情也为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亚菲心甘情愿地决定不再要自己的孩子,不当后妈、给丈夫的儿子最完整的爱…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江德福和安杰的婚姻也经历了一些小坎坷,但大体是幸运和平顺的。
也正是安杰的文化和见识、江德福的能力和智慧让他们携手共同度过了这些磨难。
而江德华和老丁的婚姻、葛老师和王政委的婚姻,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只有稳定平淡而没有夫妻间的精神共鸣。
而江德福和安杰的婚姻,从一开始的双方差距悬殊,到慢慢靠近对方,最后都成了自己喜欢的人的样子。
生活的平顺加之精神的相依相偎,才能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吧。
郭涛、梅婷、刘琳等演员对这部剧的精彩演绎,不做作、不矫情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对白,就像我们父母一样的磕磕绊绊的吵吵闹闹。
让我们了解婚姻的平淡、琐碎与真实。
但正是这种平淡琐碎,让人更踏实,更能感受到幸福。
对于爱情、亲情、友情、邻里同事情的细腻刻画,从剧本到演员,都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是适合父辈人看的电视剧,更适合我们这代人看。
在浮躁的轻视感情的现今,静心理解爱的真谛。
两个人从有些喜欢走到一起,再到经历几十年的生活,从一开始的犹豫和不确定,到互相磨合与改造,再到最后的彼此融合、谁也离不开谁。
经过时间和岁月沉淀的感情,才能称之为“爱”吧!
在这不断付出与得到的过程中,“幸福”也油然而生。
相互的付出与包容,是支撑这份“幸福”根深蒂固、不断成长的养分吧。
整部剧,坚信爱、敢于自我牺牲、持续包容和付出,都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是否我们对爱要求的太高了,又是否是我们都不敢深爱了,又是否是我们太计较爱的得失了…
最打动我的是安欣,我是不折不扣的配角控,专业偏题,这次也毫无意外。
安欣是最美丽的。
智慧贴心,不动声色的洞察一切却又不失真情的姐姐;隐忍坚韧,默默相随,无声守候的妻子。
她是那么的恬淡,不论是静静的陪伴还是知心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柔的力量。
她亦是那么的坚强,当时代的暗涌无情的摧毁她的生活,她毅然跟随被打成右派的丈夫流放荒岛。
她敢接受颠覆的时代,更敢面对荒诞扭曲的现实。
她静默着,却给了生活和家庭她顽强的态度。
想必年少时,安欣也是书房大小姐,因为婚姻与生活,走进了柴米油盐,可她可以把生活的琐碎打理得那么美好。
走得进生活,出得了凡尘。
少年时的老欧,想必也因渊博的学识与傲气打动了安欣,他们想必是琴瑟和谐、读书泼墨的小夫妻。
他们的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我相信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他们有共同的情怀,他们的生活是面向同一个方向。
安欣是真正的大小姐,放得下大小姐身段,却从不输大小姐风范。
她是如水般的女子,如水温婉清澈,如水坚不可摧。
还有一位,称女子,简直太过矫揉造作。
江德华,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初登荧屏时,我觉得这位成天不分场合嚎叫撒泼的小姑子,在画面中显得太过不和谐,后来这份嚎叫撒泼竟变成了直爽勇敢。
德华姑姑对她的侄儿侄女,继子的孩子们毫无保留穷尽一生的爱护与照顾,让我感念至深。
德华姑姑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的追求,让我好生佩服!
就爱这敢爱敢恨好女子,真想为她点上三十二个赞!
她没有文化,她只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她努力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一生奉献远大于索求。
最后想说的,回到主题,爱情❤,无论何时何地,都如此美好的爱情。
且不夸赞德福叔是怎样一个高情商重情义好汉子,这海边一起慢慢变老的浪漫最是这部戏感人至深的地方。
安老师好像一座美丽孤傲的冰山,说美丽孤独的冰山也行,德福叔就像将她温柔地揽入怀中的深邃的大海,德福叔就是可纳百川入胸怀的大海。
这个海边的旧故事,是我遥远的闲梦,在远离大海的南国,我可不可以也遇到将我围绕让我沉沦的一片蔚蓝。
===================================================================题外的话这是别人父母的爱情,这父母算起来应该是和外公外婆一个年代的人。
外公已经离开我三年了,他是我遇到过最睿智的老人。
外公就是二十年代的人,也是军人,退休的时候和德福叔退休的时候一个级别,连退休工资都差不多,也许是编剧做了功课。
虽说有这么多的相似,也许也是我对德福叔倍感亲切的原因之一,但不同的人始终还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故事。
我很想外公。
吐糟的话电视剧的后半段简直是按了快进键!!
嗖嗖嗖的从八十年代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而且八十岁的德福叔怕是活了不止八十年。
下一代的时间轴也有问题。
老年安老师和德福叔的妆画得还真逼真,可是没有皱纹的脖子和光溜溜的大白膀子和大白腿是怎么回事!!
还有什么暂时想不起来了,好吧,再多的噪点也不能让我对这故事的喜爱减分,哪怕一点点
第一次看时,觉得真实又好笑。
但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渐渐觉得这是一场发生在中国的韩国偶像剧。
男主江德福几乎是没有缺点的完美男人。
有钱有权,风趣幽默,专一,而且把安杰宠上了天。
安杰也是,美丽大方,虽然有些资本家的小讲究。
为什么说这是偶像剧,因为看剧的人不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安杰,希望自己可以有她那样完美幸福的婚姻。
江德福顶着回家种地的巨大压力娶了安杰,而且对于安杰可以说是完全尊重。
即使他们年轻的时候物质匮乏,但是由于江身份的特殊性,几乎没有物质烦恼,即使他们有五个孩子。
其次,江从来没有过外遇,一心一意爱着安杰,即使是安杰后来和画家邂逅,江德福亦用特权“整”了画家一下,还没收了安杰的画像。
这里简直就是偶像剧中霸道总裁的代表特征 。
其次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无疑也是完美的。
最大的一次矛盾是卫东下岗,但是这也因为其他四个子女在金钱上的慷慨得以解决。
其他四个孩子全都因为男主角的特权有好的前途,一切都这么自然又不现实。
《父母爱情》很聪明,她一边展现那个时代的艰难,一边让男女主从这些苦难上绕过去,从配角上加以体现。
像安欣,欧阳懿,葛老师。
最吊诡的他会让观众产生自己也会像安杰一样幸运的错觉。
相较于《父母爱情》,《金婚》还是更现实一点。
拿不出钱,饭不够吃,夫妻感情不和,子女和家长的矛盾,万年丧子。
好像把所有的不幸都浓缩在了同志和文丽身上。
看《金婚》,我们回想起我家原来也是这样的,我和我父母之间曾经也很难沟通。
看《父母爱情》,只会幻想自己是安杰,从资本家小姐跳到司令家,几乎不会产生共鸣。
不可否定的是,剧中演员演技很好,配角也堪称完美。
突然就到了爱看中央台的年纪
和《真烦转》一样 一轮一轮播个没完 然而我却一直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
只觉得恐怖..膈应..
富人家女儿嫁给特权军官,自己的好日子接上好日子,主角过得很爽观众也看得很爽。但是片子里不时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权、不平等、时代对百姓的压迫折磨,虽然被艺术得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或者一笔带过,但是设身处地得想想怕就笑不出来了。
1.注册豆瓣九周年 & 建军节特别看剧,军人家庭题材,故事里刚好也有“过建军节”的情节,这个选择又应景又不错;2.观感渐入佳境,不过有些剧情会让我产生不快的情绪,但电视剧不是思想品德课,情节台词也不是迎合普世三观刻意去编排,这种有棱有角、有矛盾有冲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故事才比较现实,也因此才引我入胜,能使我跟着剧情而喜怒哀乐;3.泪点:第22集“…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第25集江德华喜极而泣地边哭边走路回家,第44集“…你妈要是有个好歹,我怎么办哪?”…… 4.虽然用44集来讲述漫长父母爱情人生故事,但叙事上还是不时有跳跃脱节之感,涉及文革的部分还是难免有避重就轻之感,…… 5.虽然豆瓣评分目前电视剧《父母爱情》更胜一筹,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联想到的电影《芙蓉镇》《活着》……
真是有点想嫁给江德福啊!
革命大老粗配资产阶级娇小姐模式。说实话没触动我。
说实话拍得算是不错,但是价值观不还是“嫁给特权过上好日子”吗?
很机智的用军队人员做背景来讲述爱情,最大程度减少文革背景影响。欧阳懿平反喝酒那段真是心酸。后半段离岛之后的爱情有些无聊。
和稀泥的爷们儿,糟心的小姑子,碎嘴子的邻居,互磕互怼的流水账,但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没有波澜壮阔的流水账!那个动不动就出身不好的年代并不值得怀念,值得怀念的是每一个留下ptsd和斯德哥尔摩的那个年代的人拼命留下的“坚持”。
都说好,所以来看看。半强迫婚姻的开端,后面是喜剧还是悲剧其实全看男人,每个女性角色感觉都有很多无可奈何,不是特别让人舒服,可以说没有一个女性的生活是好的。另外亚菲人设太烦了,除了开端那个女孩子演出了倔强但是仗义的感觉,后面的都很烦,尤其少年时期,成年后开始觉得好,后面也烦。
江德福与安杰的爱情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爱你不言不语,但一举一动都是爱你的影子。
现代那一套换个背景而已,也难怪,cctv播的东西怎么可能还原那个年代呢。良心说还算是佳作
前半部分比较好看,老年部分就相当乏味了,不知道为什么把那么多笔墨放在江亚菲身上,非常无趣。相比郭涛,梅婷的表演好太多了
军官的孩子是军官,外甥女送去广州当兵,老家来的不识字的村里姑娘去了供销社,不识字的妹妹嫁给了军官,儿子年纪轻轻已然副连干部,女儿嫁给大学教授,最不济的儿子也看不上洗衣店的活计,在父母的打理下开了茶馆做老板。这是温情的生活故事,是泛黄的家庭琐事,这也是裹在温暖叙事下的阶级与圈子,是现实生活里血淋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你喜欢的未必适合你,久处不厌才是真情,和一个人在一起 ,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得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得入睡 ,做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动力 ,对未来满怀期待 ,那你就没有爱错人 ,最合适的感情 ,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 ,而是彼此陪伴 ,成为对方的阳光 。”
平平淡淡的故事,却让人看的下去。
这句刚播时候我就被迫看了几集,那些孩子的演员特别假,郭涛梅婷演技是好但是在这里面奇怪的要死,更别说主题了,就这玩意,还成经典了???哪里经典了???
一个特权家庭鸡犬升天、无事生非的幸福生活,在军队保险箱里躲避时代风霜,穿越岁月洗礼,非典型却也不太失真。中国人的情感A片,废话连篇的恩爱秀。
我怎么觉得有点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