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三部曲,从这个角度没有比较地进行评价,也算中规中矩吧,虽然整体也是英雄拯救世界的套路,但解密的方式还是给人不一样的体验的。
另一个角度的灾难片,虽然一开始满脑子都是黑人问号,但疑惑随人物的回忆碎片的拼接和情节的发展而慢慢解开,和人物一起冒险,剧情的反转也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整体来说还可以。
不过,前面对地狱的铺设虽然确实引起了疑问和兴趣,但难免有些故弄玄虚,架构地大了一些,后面收尾略草率,让人觉得没有看过瘾,看完后回过头细想,没有给人留下回味,反而有一种一本正经地说瞎话的意思,一场精英阶层内部的撕逼大战。
但丁密码是终章,看起来也是最危险的一部。
兰登教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处在医院的病房里,而且头部受伤,貌似自己还失忆了,这时自己的病房床医生西恩娜正在照顾自己。
很快,有个女杀手来到医院,已经打死了门卫,在医生西恩娜的协助下,兰登两人得以逃跑。
西恩娜带着兰登教授来到自己家里,非常豪华的一个公寓,兰登教授在口袋里发现了一个解码病毒的秘密工具,自己一时也解释不清楚,另外自己的意识也在逐渐恢复。
就在这时,号称是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过来接兰登教授两人,不过,过来的却是昨晚在医院的女杀手。
还有一组人也在寻找兰登教授,他们是世界卫生组织。
兰登教授根据线索找到了一个年轻富翁的演讲视频,原来,给教授但丁地狱的画线索还有制造病毒的线索都是和他有关。
兰登教授带着女医生西恩娜开始一路寻找真相,慢慢地,教授发现果然那个年轻富翁是幕后黑手。
他们两人一路受到女杀手的追杀,女杀手背后有个组织。
这个组织正是为年轻富豪服务的,就在维也纳女杀手被女医生杀死,惊动了组织老板,他看了客户留给他们的视频,才得知客户所做的将会危及世界,于是幡然醒悟,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前去营救。
故事高潮来了,就在马上找到病毒的时候女医生一反转,原来他就是死去的富豪的女朋友,这个计划也是两人一起想出来的。
教授和世界卫生组织一起来到释放病毒的大教堂,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终于没有让病毒祸害人类。
三年前的某个冬日,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新鲜出炉的丹·布朗最新小说《地狱》,就立刻废寝忘食读起来,在书中度过惊险刺激的一整夜。
当时就感叹,这书太适合改遍成电影了,活生生就是一部小说式剧本。
那个满腹经纶的兰登教授,从拯救自己到拯救教会,这次直接进阶到了拯救全人类。
作为读过丹·布朗每一部小说的读者,窃以为其小说艺术价值的最高峰目前还是停留在了《达·芬奇密码》,随后的几部“罗伯特·兰登”系列,脑洞越开越大,却再也难现那种历史与虚构完美结合的无比巧妙,以及酣畅淋漓的快感和浑然天成的惊喜。
好在,作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作家之一,丹·布朗对于小说创作并没有敷衍以待,在大量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地狱》依然可以为读者补充或巩固大量的历史、艺术知识,甚至可当成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的旅游指南。
因此,当这样一部期待之中的小说真的拍成了电影,我迫不及待在上映第一天就前往观看。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著名导演朗·霍华德和传奇影帝汤姆·汉克斯的再次联手,并未遵循原著小说这个“剧本”,大量的改编、重构之下,已将原著仅有的精华部分毁得不堪入目。
甚至,唯一没被改动的,只有原著标题“inferno”了,也就是“地狱”。
如今看来寻常的一个词,其实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无尽的波涛与浪花。
内地上映时被翻译成“但丁密码”,多了商业噱头,却也少了几分原始韵味。
回顾电影系列前作,《达·芬奇密码》对原著大量简化,使得影片智商直线下降;《天使与魔鬼》竟让原著赖以生存的宗教文化背景沦为摆设,将坏人的“坏”塑造得莫名其妙。
如此质量,即使票房合格,也难赢口碑。
所以我多么希望这次的《但丁密码》能够挽救整个系列,没想到却成为最失败的一部。
电影的叙事失败,在于反转的生硬突然与缺少铺垫,许多细枝末节在有限的时间里未能清楚展现,于是显得粗糙。
西恩娜、佐布里斯特、布夏尔这些人,其实在小说里并不是被当成绝对的恶人来塑造,也并非电影里这般非黑即白的扁平化形象。
西恩娜的崇拜与纠结,佐布里斯特的天才与狂想,兰登的追逐与思考,但丁的深邃与宏伟,都被一次不合格的影像化给毁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事实证明,奥斯卡班底也不一定靠谱。
本来《地狱》已经让一帮读者大呼不满:如此套路,实在是审美疲劳。
但电影的出现,立即让小说显得无比高明了起来。
但丁、《神曲》,及受其影响诞生的大量艺术品,数百年的流光溢彩,遗憾地未能在光影世界里完好呈现。
影片中“但丁元素”的无限弱化,也将解密的过程分拆得七零八落,似乎兰登教授只要不停地跑啊跑啊,无需查证和思索,就可以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其实,原著中一直在“逃亡”的他们,连找一段《神曲》的原文都大费周折,远不是这么轻易。
还有原本该探讨的那个主题——人口的过剩与环境的恶化,在小说中是一个难下定论、存有争议的结尾,因为病毒扩散的最坏结果是改变人类的DNA编码,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失去生育能力。
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则直接崩坏,悬念被抛到一边,变成了一部争夺病毒的动作片,实在是了无生趣,缺乏想象空间。
那我还不如重温一遍小说。
海明威曾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而文化盛地如佛罗伦萨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乔托、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大师曾呼吸、生活、游历,留下他们的信念与作品,在流动的时间里,宛若永恒的盛宴。
可惜兰登教授偶尔失忆,在记忆的闪回中,不知闪过的是但丁那张略显沧桑的面具,还是年轻女郎西恩娜布满泪痕的面孔。
反正不该是辛基姆博士那张风韵犹存的脸吧,因为原本只认识了四天的他们,被改编成一对往事只能回味的昔日恋人。
不可思议的尴尬,还不如什么都不记得。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不在别处(dongguazaibiechu)
【死亡病毒能拯救人类吗】人类的灭绝,能被预见和避免吗?
如果是自然灾害使然,只能见招拆招了(驶向宇宙或者藏在“诺亚方舟”类似物里......),如果是自相残杀,过去的战争已经说明了一切,人类会皈依自然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我觉得这样人口减少也是彻底没招的下下策,但是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有用的最后一招。
所以我觉得用死亡病毒救人类这招实在不行,既然都要经历死亡的绝望,那还不如用战争,至少是所有相对温和的方法都用了个遍还没用后最后的选择,而恰恰这之前很多办法都有用,可以拖个十年八年的,至少一年半载吧。
拖拖拖,拖到找到新地球。
找不到,那也就是人类的命数了,能说什么吗,你看,博物馆里恐龙的标本不一直很安静么。
【女神】菲丽希缇·琼斯,是梦中女孩的样子。
双眼大而深凹,高耸的鼻梁,精致的五官,智慧又明朗。
经历了多少事(真正演员的人生经历往往比我们丰富,她们活进了每一个扮演的角色里)才有这等风度和气质,简直新女神上线。
【难以公平的困难】影片开头兰登教授头脑里闪现的那些片段着实有些惊悚,但丁地狱的情景,说谎者、占卜者、偷盗者受到的惩罚十分惨烈,普通人们的生活也在火架上炙烤。
也许,真的在人口过剩到一定限度之后,地球会堕入地狱。
但是,让无数单个个体跳出自己的圈,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为未可知的后代,实在太难了。
这本质上要每个人(至少是故事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承认自己是与别人相差无异的尘埃,为了人类的绵延是可以被随机选择抹去的那一块灰色,这一代人被给予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双重否定。
太不公平(为什么不再生几代再放病毒,要去看《公平》公开课了)。
【问题】如果你生在现在,大多数都会抗议他们残忍地掠夺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你生在未来,那时地球和平鸟语花香,在了解和同情过去那场不知名的瘟疫的同时,也许会幸庆幸免于人口过剩地球饥饿和战争的层出不穷。
现在的你,未来的你,假设在两个时空,你选择让哪一个活下来,哪一个活下来是完全一样的选择吗?
很庆幸,在影院看完《但丁密码》之前并无翻看各类评分与影评,才让我体验到今年最佳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叙事节奏、配乐和本来就深刻的主题让作为观众的我真正参与到了兰登教授绷紧神经的解密中,真正地与教授感同身受,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十分诧异,每一次生死悠关时都握紧拳头,最后真相浮出水面,又与教授一齐化解危机。
整部电影惊险刺激,看完后一个爽字岂得?
有人说相较前几作弱化了宗教符号的地位,但却没见到电影里有许多事物映射了神秘主义的宗教故事,如在背后不被世人相信存在的安保公司。
有人说故事套路,套路的故事理应让人猜得到故事走向,但我却在几个转折时目瞪口呆。
然而这部影片让我投入的程度,我在观看前作并无体会。
无论评分再低,这部电影在我眼里依旧精彩。
开心,我与“评分”终于对立。
《但丁密码》是“罗伯特兰登”系列电影的第三部,是解谜类的惊悚悬疑片,前两部分别是《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其原著是丹 布朗的“罗伯特兰登”系列小说的第四部,叫《地狱》(其实电影版的英文名和小说一样的,然而中文译名……),前三部分别是《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第三部《失落的秘符》因为不好拍成电影所以没拍。
我作为原著党,自然是要在这个系列的电影版上映的第一时间跑去舔的,然而这次大失所望。
如果只是节奏方面的问题的话我还不至于失望,但是出问题的地方是剧情的逻辑(涉及剧透,所以具体的留到后面再说),这就不能忍了。
另外,紧张感是有了,可为了侧重追逃戏而把解谜戏拍得太略,作为一部悬疑片来说这很不好。
最值得称赞的是表演和配乐。
男主演是汤姆 汉克斯,配乐是汉斯 季默,这两个名字摆在这就不需要细说了。
我还要吐槽一下选角,原作里伊丽莎白非常美,西恩娜也很漂亮,我在第一次看到电影版的这俩角色的形象时表示心碎……1.片中世卫组织秘书长辛斯基是一个和兰登差不多年纪的中年女子,而且跟兰登还有过一段恋情。
而原作中辛斯基其实是一个年逾花甲但风韵犹存、有女神般气质的、十分端庄的银发老太太,之前和兰登不认识。
2.西恩娜在原作里是金发(其实是因病而变光头,戴了金色假发),而且很漂亮(电影版里其实也挺不错的,但跟我看书时脑补的金发版本确实差别太大)。
另外她其实是个神童,智商高达208,但片中只表现出了她惊人的知识储备,没有表现出她的高智商,在原作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她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兰登就是靠她才能多次顺利躲过追捕的。
然后是答疑时间,因为如果你没看过原著的话,当你看完了电影版之后你肯定有地方没看懂,没关系我来为你解答(如果你看过原著,也可以往下看我有没有说对):关于很多细节,电影都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是没有表现得够好:1.疯狂科学家佐布里斯特(本文中简称“疯子”)想干嘛?
他坚信世界人口已经超负荷,再这样下去世界必将毁灭。
并且认为黑死病就是上帝用来调节世界人口的一次行动,所以他决定也通过研发并传播瘟疫来减少人口,并拯救世界。
(虽然这样看起来这个理由很二,但关于世界人口这点,原作中他真的是有理有据,而且曾跟辛斯基发生过一次辩论,辛斯基被说得无言以对。
讲真,从动机方面,我个人是支持疯子的。
至于那场辩论,太长了不发图了。
)2.疯子研发的病毒是干嘛的?
原作中后来有提到,直接看图,总结起来的意思就是通过随机使人不育来大量减少世界人口。
(我觉得这点很聪明,因为他这么做并未杀人,甚至包括有时会被认为是杀人的堕胎行为,巧妙避开了“为了救人而故意杀人”的道德争议,但强行绝育这一做法的正确性我就不讨论了)
3.那他为什么要这样故意搞个大新闻?
又为什么故意留线索让人有机会找到传染源?
他之所以要搞得这么戏剧化,说白了就是为了装逼。
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拯救了世界,所以才要发那个视频;而他留下的线索其实是用来嘲讽辛斯基的,他想让她根据线索成为第一个找到源头的人。
但他还没蠢到提前通知人来阻止自己,所以这个视频是原定于“爆发日”才发给全世界的,而找到源头的线索其实是原定于“爆发日”后才发给辛斯基的,但辛斯基却提前找到线索了,所以才有了阻止此事的机会。
4.“教务长”所领导的组织具体是干嘛的?
其实教务长的组织叫“财团”,是负责给客户提供一切隐私保护的,确保客户不会被人找到,好让客户偷偷做任何要做的事。
西恩娜曾是“财团”员工,而疯子这个客户就是西恩娜介绍给“财团”的。
5.“财团”给疯子提供了哪些服务?
首先是提供了假身份和隐秘住处,好让他能随便去哪以及随便干嘛;其次是阻止一切想要找到他的人,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最后是按疯子预定的时间把视频发给全世界以及把线索发给辛斯基。
6.那那个女杀手以及医院那出戏是怎么回事?
世卫组织在预订时间前,也就是说线索(也就是那个法拉第投影仪)还没发给辛斯基的时候,就查出了这东西并拿到手了,“财团”为了补救,决定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夺回投影仪。
此时世卫组织已经请了兰登来帮助解谜,但是女杀手搞砸了,暴露了自己,被兰登发现了,“财团”为了补救这次的错上加错,就导演了兰登医院失忆的那出戏,其中有西恩娜的帮助。
然后,又出意外了,西恩娜突然不按剧本走了,带着兰登跑了,“财团”于是决定干脆除掉兰登。
最后,“财团”发现视频的内容了,觉得又不该继续帮疯子做下去,于是决定找辛斯基和兰登合作。
7.西恩娜这边又是怎么回事?
女主的动机和结局在电影里都跟原作不一样,下文会说。
然后,关于很多细节的改动,是我认为很不好的。
改动最大的就是女主线和传染源引爆方式,在电影里,女主和疯子相爱了,并协助疯子完成其计划,故意利用了兰登,最后为了引爆传染源而被炸死了。
也就是说,电影版里,女主的立场完全是跟疯子站在同一边的。
电影版有一个细节:回忆里,疯子直接给了女主找传染源的最后一个线索。
作以下几种假设并逐一分析:1.传染源需要人手动引爆。
如果是这样的话,疯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最信任的女主传染源所在而是出谜语呢?
万一自己出意外不能引爆了而女主又没解出谜语呢?
这逻辑有问题。
2.传染源定时自动引爆但也可以手动提前引爆。
那女主为什么还要急着手动引爆呢?
投影仪已到手,接下来只要配合“财团”演戏确保兰登在引爆时间到之前不继续解谜了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还要突然叛变而带着兰登去找回记忆并继续解谜呢?
这逻辑有问题。
也就是说,这电影版的改动使得故事有着逻辑漏洞。
那么原作中关于女主的这部分的剧情其实是怎样的呢?
如下:女主跟疯子确实相爱了,而且女主确实是疯子的世界人口理论的信徒,后来疯子因为身患绝症而不再想连累女主,所以突然和女主分手了并消失了,于是女主就拼命找他。
后来女主收到了疯子的来信,信上说明了研究成果,女主看了之后慌了,觉得这东西太可怕,于是决定要阻止,但她不知道地点。
而她之所以不去跟世卫组织合作,是为了抢先找到并销毁传染源,以免传染源落入政府手中。
因为疯子的这项技术过于先进,她担心政府得到了这项技术后不会销毁,而是会拿去做研究,并研究出别的可怕的东西。
这才是她为什么突然带着兰登逃掉并继续解谜的原因。
而且原作中在爬出教堂的时候女主确实想拉兰登上来的,最后由于来不及了,兰登被抓了,女主才不得不抛下兰登跑掉,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故意抛下兰登跑了。
原作中,装着传染源的塑料袋是水溶性的,疯子经过严密计算,只要水流水质之类的条件不突然变化,塑料袋就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溶解掉,所以是不需要“手动引爆”的。
女主找到传染源后,发现塑料袋已经溶解了,然后突然醒悟,疯子给的日期,根本不是开始传播的日期,而是传播规模在全球范围达到饱和的预计日期。
最后是黑暗结局,全球都被感染了,当然,完全看不出症状,世卫组织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女主原本就是学医的,所以也加入了进来。
这样看,女主的动机比起电影版来说就合理了很多。
而电影版为了一个光明结局而强行黑化女主实在是个败笔。
另外,有一个小花絮,原作中女主西恩娜和男主兰登是互相产生感情了的,从结尾时两人的对话能看出来。
虽然两人还是分别了,但那段对话还是挺甜的。
影片还删掉了两个主要角色并加了那个黑人角色,不过其实不怎么影响剧情走向,所以就不提了。
艺术创作总是要有冲突这作为商业片观众就该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用普通人思维来判定反派人物的逻辑正常不正常呢。
就是不正常才有反派啊,不然看纪实片又有人会嫌平淡没剧情。
丹布朗前两部《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我小说电影都看过,改编感觉中规中矩,小细节和艺术品的展现(这可是小说看不到的)都很用心。
因为知道剧情所以看起来也就没悬念,只是看如何在荧幕呈现,对小说的取舍是什么。
这部没看过小说,直接看电影,所以还是有悬念。
反转和敌我猜测也都很充足。
开头的不合理悬念和幻觉在后面一点点填补解开。
达芬奇,一个人在巴黎追杀一个;天使与魔鬼,一个人在梵蒂冈雇凶杀好几个;这部,跨越三个城市互追。
应该是丹布朗觉得往后写场面该大点了吧,不过这样就会有《速度与激情》一样的满世界飞,到处空投的浮躁商业感了。
然而这就是一部商业片,既然商业竞速犯罪无可厚非,商业悬疑犯罪也不至于被喷吧。
在电影院能讲好故事吸引好注意很不错了,又不能像小说一样翻回去看线索。
试问人声只念一句的诗有几个观众能一直记着,所以解密相对小说就要降低难度,钥匙合缝已经不容易,还能让大家在黑漆漆影院记笔记然后对照每一处名胜和历史么。
说到三个城市,简直是《刺客信条2》三部曲玩家的福利,佛罗伦萨,威尼斯,君士坦丁堡,熟悉的建筑比比皆是,“这个塔我爬过!
开头就是一个信仰之跃。
只不过底下没有干草车。
*其实要感谢《但丁密码》,让拖延症&懒癌晚期患者终于提起笔来写下好歹跟这次意大利旅行相关的第一篇文字。
尽管口碑和评分都不如前作,仅仅因为本片取景地——佛罗伦萨,还是坚定去了影院支持,俺可是刚从意大利回来一个月不到呐。
在决定意大利之旅后搜罗了一些相关电影,印象深刻的包括《天使与魔鬼》和《绝美之城》(这一部强烈推荐啊)。
在罗马的几天,不论是在万神殿仰望圣光,还是四河喷泉驻足流连,总是想起电影里的场景,带来很多不一般的感受和乐趣。
没想到除了佛罗伦萨,本片取景地还有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去年去了土耳其,今年去的意大利,简直为我量身定做!
当银幕上阿汤叔奔波在欧洲三城,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和场景,恍若身临其境,那些游逛在三城的记忆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佛罗伦萨美丽的百花大教堂。
在佛罗伦萨的四天时间,几乎每天经过它的身旁,无论穿街走巷的抬头一撇,还是米开朗基罗广场的遥望夕照,抑或爬上教堂钟楼俯瞰巨大穹顶,它,一直站在那里,最醒目的佛罗伦萨地标。
兰登在医院里从昏迷中醒来,尽管失忆症让他忘了咖啡叫做咖啡,却从窗户中瞥见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而瞬间得知身处佛罗伦萨。
巴迪亚教堂:接下来的钟楼追杀,被追杀的男人从钟楼纵身一跃拉开影片序幕,这里是巴迪亚教堂,作者选择这里作为小说开篇是否因为教堂对面就是但丁博物馆呢?
据说但丁小时候就在这里居住并成长。
诺,就是下图这个略微其貌不扬的教堂,登顶百花大教堂就能轻易看到它的塔楼。
碧提宫:建于1487年的碧提宫,影片中兰登和西恩娜就从这里穿过碧提宫的大花园开启逃亡之路。
记得那天从老桥一路走来,穿过狭窄小路两旁热闹的店铺,宏伟的碧提宫突然出现在道路左侧,和周遭嘈杂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广场中间,阳光灿烂,闲暇无比。
瓦萨里走廊:接下来他们通过秘密的瓦萨里走廊最终进入乌菲齐美术馆。
瓦萨里走廊是历史上一组非常著名的密道,由文艺复兴画家兼建筑师乔尔乔•瓦萨里主持修建。
当年美第奇家族居住在碧提宫,而从碧提宫前往乌菲兹宫办公处则必须穿过人来人往的佛罗伦萨大街,这被认为是一件相当不安全的事。
因此,他们修建了这条连接两处的地上秘密走廊。
这样的密道,为什么总觉得该发生一些香艳的爱情故事呢?
维琪奥桥:瓦萨里走廊连接的另一端就是维琪奥桥,就是大家俗称的老桥。
据说从前这座桥上挤满了揽客的屠夫和制革工,而如今则被金碧辉煌的珠宝店所占领。
店里售卖的大部分是18k黄金首饰,做工看起来很精致。
被橱窗中的一条项链吸引,竟有华人导购热情招呼,不过最终想想只是18k金还是放弃了购买的念头。
不过,这座桥之所以著名,则是因为诗人但丁和其一生至爱的凄美故事。
但丁与贝特丽丝在这座桥上初次相遇并一见钟情,和所有的爱情悲剧一样,贝特丽丝嫁给他人并在其后不久夭亡。
最美最深的爱大抵总停留在初相遇,得不到的才是最好。
现在桥上还伫立着一座但丁雕塑。
乌菲齐美术馆和波提切利:这部影片围绕一副《地狱图》展开,这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根据但丁的《地狱篇》绘制而成。
对大众而言,波提切利可能不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出名,可是他的两幅名作《春》、《维纳斯的诞生》却是我超级喜欢的作品。
站在乌菲齐美术馆的这两幅名画前,深感自己文化素养的匮乏,内心竟然只能发出啊啊啊真好的感慨而想不出其它更美的语言!
就算只为了这两幅画,也不枉16欧的门票和提前一个月从国内预约啊!
维琪奥宫:维琪奥宫俗称旧宫,是整个意大利最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
据说拍摄团队在这里连续拍摄四天,呈现了内部诸多景点,兰登也在这里慢慢找回了自己失去的记忆。
如今,这个古老的宫殿作为市政厅还在履行它原来的使命,不过更多时候是作为博物馆存在。
在佛罗伦萨的几天,几乎每天都会经过旧宫门口,看到门口伫立的米开朗基罗大卫像(复制品)。
旧宫外的市政广场大概可称为意大利最美广场之一,因为这里除了大卫雕像,还陈列着切利尼《帕尔修斯》、章博洛尼亚《海克力斯与半人马》、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海神喷泉》等著名雕像以及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
据说影片制作团队为了感谢维琪奥宫的支持,向但丁死亡面具修复项目捐赠了一大笔资金。
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与圣母百花大教堂和乔托钟楼相对,兰登和西恩娜正是在这里找到丢失的但丁死亡面具。
圣约翰洗礼堂是佛罗伦萨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同时也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但丁和其他很多文艺复兴时期久誉盛名的人物就是在这里接受洗礼。
非常幸运我前往的时候洗礼堂结束了维修重新开放,得以所见那道最著名的天堂之门——由吉贝尔蒂花费27年时间设计并修建而成。
而洗礼堂最让我震撼的则是它的金色穹顶,其古朴和栩栩如生的壁画一点不比百花大教堂的穹顶逊色。
这样的取景对佛罗伦萨也是一种荣光吧,导演朗•霍华德因此被佛罗伦萨市长嘉奖并被授予城市钥匙。
不仅实地拍摄,电影主创还选择佛罗伦萨作为首映礼所在地,在佛罗伦萨举行了为期四天的盛大全球首映活动。
猜测下面这张合影大约是在米开朗基罗广场附近拍摄,这里每天都聚集着大批游客痴痴守候佛罗伦萨的日落,当然我也不例外。
最后,再来两张我个人特别喜爱的佛罗伦萨老城之夕阳西下。
威尼斯兰登和西恩娜取回但丁面具后就乘坐高速列车从佛罗伦斯来到威尼斯。
我们当时结束五渔村的行程后从拉斯佩齐亚前往威尼斯,因为意铁优惠车票而选择了米兰转车。
当火车穿过跨海大桥进入威尼斯主岛,透过车窗看见阳光洒满波光粼粼的蓝色海面,美艳不可方物。
电影镜头一转,转到了兰登和西恩娜在威尼斯运河上泛舟。
哈哈,他们坐的water taxi水上出租车,这可是除了冈多拉而外威尼斯最贵的交通工具了,一段10分钟路程就能花掉整整80欧,这么贵我自然没舍得坐,还是水上公交车water bus经济实惠又方便啦。
最后,他们来到威尼斯的中心圣马可大教堂。
当看到兰登和西恩娜谈论在这中心广场传播瘟疫的话题时,禁不住微微一笑。
圣马可广场那个人潮拥挤啊,确实是传播瘟疫的绝佳场所,不但人多,鸽子也巨多,又想起那日在广场喂鸽子的情形,真是开心。
说回圣马可大教堂,这座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跟意大利其他热门景点一样门口又是长长队伍,不过尴尬的是当我们排到跟前才得知这里甚至连相机包也不能带入,安保人员非常友善,让我们先去旁边存包然后直接来门口不用排队就可进去。
教堂内部金碧辉煌不许拍照,这里也是我意大利之行遇到的唯一不让拍照的教堂。
最后来张威尼斯全景,被我偶然发现的360度绝佳观景台,关键还是免费!
免费!
伊斯坦布尔索菲亚大教堂:在电影后半部分,兰登等人来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第一站就是美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看到电影中空空荡荡的教堂,我第一反应就是真好啊这也太适合拍照了。
想起当日熙熙攘攘的大教堂,想要找个人少的角度拍照可是相当不容易。
巴扎市场:镜头转到西恩娜,她围着头巾也出现在伊斯坦布尔,人潮拥挤感觉类似巴扎的地方。
不禁回想起伊斯坦布尔热闹的大巴扎,拥挤的人流,热闹的气氛,五颜六色的斑斓商品,也未能免俗买了些盘盘碗碗精油等小玩意。
地下水宫:影片的重头戏病毒争夺大战的场面,让我一看就忍不住脱口而出——地下水宫!
然而看了电影背景介绍,《但丁密码》艺术团队居然是在布达佩斯工作室复制了这个水宫并拍摄了这部电影的最高潮部分。
这个地下水宫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相距不到两百米,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看完电影,突然想起一个小细节。
女主名为西恩娜Sienna,让我联想到曾在历史上和佛罗伦萨争夺文艺复兴中心城市的托斯卡纳小城锡耶纳Siena,这是一座低调到历史名城,在意大利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无法替代的地位。
《但丁密码》中有“黑死病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这句话,男反派也正是用“控制人口”的堂而皇之理由而创造了瘟疫病毒。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锡耶纳也正是因为黑死病而逐渐衰落。
鼎盛时期的锡耶纳原本打算把城内的锡耶纳教堂建成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可惜天不遂人愿,十四世纪欧洲大规模爆发黑死病,锡耶纳也未能幸免,整个城市的人口直接锐减一半(有说1/3?
2/3?
懒得去查证了,反正是很多)。
我一直在想,这两个名称的巧合是作者的有心还是无意呢?
同样的,历史上曾经爆发的地中海鼠疫也正是发生在影片中的三座城市: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但丁密码》也恰好选择了这三座城市,也许不仅仅是巧合呢。
托斯卡纳文艺小城——锡耶纳Siena
托斯卡纳文艺小城——锡耶纳Siena影片最重要的背景人物但丁,来两张他的雕像吧——图一是老桥,图二是圣三一教堂门口。
当然,由于各种逻辑问题以及改编诟病,这部影片其实不算上乘之作。
看着满面皱纹的兰登教授和女主一起在欧洲各地奔波,阿汤叔发福了也确实老了。
可是看到影片中那些场景,内心依然莫名激荡无可言述。
如果你也恰好去过佛罗伦斯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如果你也恰好喜欢这几个地方,就一定明白我的心情和感受。
佛罗伦萨的医院中,躺着一个身受重伤的男人,他受过枪击,失去了部分记忆,只有身上藏的一个投影器,是指向他身份的唯一线索。
他的名字是,杰森•伯恩,啊不对,是罗伯特•兰登。
没错,拍到第三部之际的《但丁密码》,借用了一发《谍影重重》失忆梗,并且玩出了新花样(后面详谈),但从基调上看,其实更接近《宿醉》,没错,就是那群断片的鲁蛇找记忆的R级喜剧。
当然,这要从头说起。
我们印象里的兰登教授,总是一副眉头紧锁不苟言笑的样子,有时候很酷,大部分时候又带点力不从心的蠢萌,总之,是个严肃的人,不怎么喜欢说单口相声。
但这一次,记忆因为意外暂时失去了可靠性之后,他的身上随之浮现出了某种喜剧细胞。
我可不是说汤姆•汉克斯没有实力驾驭喜剧,只是在罗伯特•兰登身上,这还是第一次,让我们新鲜和兴奋。
无论是怎么也想不出咖啡这个词,还是对前来招呼他的熟人一概露出你特么是谁的尴尬表情,他的一路囧遇,都带有某种恶作剧式的反讽效果,让观众跟导演一起偷着乐。
兰登教授的冒险生涯中不乏狼狈时刻,但那多半是遇上了体力困境,而他不是个体力工作者,无需为此脸红。
可这一次,是他引以为傲的脑袋让他出了洋相,这可让我们太得意了。
教授你也有今天!
《但丁密码》的喜剧成分超过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和,同样达到上两部之和的,还有动作场面。
少了第一部专机接送的便利,也没有第二部警车护送的待遇,教授几乎是靠着两条腿跑遍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紧张的追追追打打打充斥在每一个段落,高潮拯救世界还需教授亲自挥舞老拳,跟年轻力壮的杀手搏斗,肺都要呛炸了,辛苦。
还有中年派伊尔凡•可汗秀了几招漂亮的匕首格斗,刀刀夺命有型有款,毕竟是杀过老虎的。
当然,考虑到危机事件的升级,值得一大群精英拼上老命。
丹•布朗显然深知续集要变大的商业法则,三部曲的灾难渐次升级,从小范围暗杀到梵蒂冈大爆破到这回的全球人口清洗,规模递增速度令人咋舌,电影忠实还原了这一切。
英年早逝的大反派风度翩翩又是个情种,动不动来段煽动力十足的洗脑演讲,摆事实讲道理,口若悬河令人信服。
前两部的坏人阴谋,在普通人眼里多半是神棍信徒的没事找事,但这次扛着环保大爱旗帜的救世理论,说不定还真能蛊惑不少观众心生忧虑,担心人口爆炸的世界末日要来了。
其实比起《谍影重重》的失忆特工,《但丁密码》更接近希区柯克式的古典谍战片,比如大名鼎鼎的《西北偏北》。
被错误指控的人、神秘的麦高芬物件、蛇蝎美女、机智的逃脱、敌友不断变幻的配角,一样都不缺,古典的不像话,优雅的要人命。
兰登误导大使馆追踪的那个把戏,也是同样致敬老间谍片的《碟中谍1》中著名的段落。
具体到情节编排,更是不遗余力规避审美疲劳。
前半部还看不出太多端倪,以为又是上两回那种换个地方找个线索的老套路,其实草蛇灰线,暗埋了好几个叙诡。
后半截的故事,基本就是马不停蹄地急转直下,把一切套路都碾成渣渣。
系列电影到了第三部,总得给观众不一样的东西,向谍战反恐类型的靠近,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一些武戏文拍的段落,也比爆米花动作片平添了一份格调,告诉我们拯救世界不能全靠长枪大炮的硬汉们,军功章也有脑力工作者的一半。
动作戏的加码,让这部的宗教符号学的谜题弱了一些,但观众脑子不会空闲着,迷宫般曲折迂回的叙事,屡屡峰回路转,动不动就上个推倒重来。
兰登教授一手经验告诉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布下的局,似乎比藏在艺术品中的线索来得更难出窥破。
这次他遇上了最旗鼓相当的智力型对手,两人关系犹如福尔摩斯与艾琳•艾德勒,结局也格外让人唏嘘。
在三部曲中,《但丁密码》是片长是最短的一部,没有《达芬奇密码》对最后晚餐的激烈辩论,也没有《天使与魔鬼》对教皇竞选的详细科普,它没有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花去太多的笔墨,更倾向于打造一部干脆利落的商业片,轻灵跃动的电子乐不断促动紧张情绪,也应和了这一点。
当然,仍然期待朗•霍华德的导演剪辑版,无论《达芬奇密码》还是《天使与魔鬼》,导演剪辑版一贯比剧场版有着更多的可看性。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这个系列最大的看点,还是闷骚中年学术男花样掉书袋,满嘴宗教艺术符号学冷知识。
它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这套小说/电影?
按理说,它动作场面不多,没太多显性特效,主角颜值不高,台词里多得是生僻艺术史,似乎不应该是畅销书和热门商业片的料。
但这个IP的成功向我们揭示,其实大众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更愿意跨过不那么平易近人的艺术品门槛,只要把它们被表现得足够有趣热闹,只要有一个能魅力十足掉书袋的主角坐镇。
满口高逼格,还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找遍影史也没有比兰登教授更牛的。
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学者让人觉得无趣,而勇于身体力行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掉书袋找到了视觉对照,则让人忍不住倾心迷恋。
就跟《夺宝奇兵》系列的琼斯博士一样,兰登教授深受大众喜爱,他的冒险注定屡拍不止,只要汤姆•汉克斯还跑得动。
(文/方聿南)
看完《但丁密码》以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再看一遍《达芬奇密码》。
在看《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顺便看了一下《天使与魔鬼》,这下好了,丹●布朗的电影我全看完了。
这就是这篇影评迟迟写不出来的原因。
《但丁密码》的原名是Inferno,光这个英文名字就很有意思。
中国人讲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大概就是这个Inferno。
在英文里,Inferno是得不到救赎,也就是上帝也不会拯救他们的恶魔待的地方。
另外,既然提到了但丁,不妨看看《神曲》和波提切利的《地狱图》。
不过不看也没关系,电影其实跟但丁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有的话也最多就5毛。
电影沿袭了丹●布朗的一贯风格,悬疑风各种烧脑,不断有回忆及回访的镜头穿插,情节和人物的反转变化较快,镜头切换利落,大脑转速跟不上的人,的确很容易烧掉。
片中除了兰登教授神一般的各种“掐指一算” - 我觉得越看越像中国的“大师”、“神仙”,各种潜伏的角色,突然身份的转变,有点像是过山车,两者共同推动剧情一步一步往前走。
兰登教授就像是那个打开密道里每一扇门的人,而戏份相对来说比较平均的配角们则是两扇密门之间涌动的暗流。
另一大特点,我认为本剧加入了“game”的套路。
最开始是一场心理游戏,玩着玩着,剧情失控,玩主莫名死去,游戏公司从幕后浮出水面,既把前半集的剧情做了个交代,又串起了新的一波高潮。
城里人真会玩。
但丁神曲的地狱存在于兰登教授的幻觉中,是心理游戏的一部分。
假如现实世界真有游戏公司可以操纵个人的生活,甚至头脑,就像游戏程序一样,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汤姆●汉克斯真的老了,当我再看过《达芬奇密码》以后,更是这样认为。
即便是新晋女主角菲丽希缇●琼斯,和诸多好莱坞实力派新星面孔,依然挡不住男主角迟暮的事实。
而布朗密码系列的女主角,我认为《达芬奇密码》的奥黛丽●塔图演得最好,其次是《天使与魔鬼》里的阿布莱特●祖丽尔。
琼斯在这部戏里,戏份被兰登教授的好友兼绯闻前女友抢了很多,她自己的表演也很一般。
作为推理小说,故事情节肯定是虚构的,但小说中体现的对欧洲史和宗教史的熟悉程度,却是让人钦佩的。
这三部电影可以说就是一部欧洲文明宣传小片,回到罗马,回到文艺复兴,回到基督教,回到欧洲,是一贯的主题。
三部电影选取了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欧洲文明核心的巴黎卢浮宫,东西方文明交汇点、基督教东进转折点伊斯坦布尔,背景相当宏达,气场相当强大。
当我看到《天使与魔鬼》中在梵蒂冈拍摄的西斯廷枢机院密会和新教皇登机场面时,我想,大概也只有美国人来拍这些题材这些场面,才会拍出娱乐大片的感觉。
对美国人来说,欧洲是他们的根,而对欧洲人来说,解构蒙娜丽莎的微笑,重新回顾历史上的“异端邪说”,深入梵蒂冈,将无法做到美国人那样轻松严肃但又充满敬意。
至于片中那些受吹捧的佛罗伦萨风光,威尼斯美景,我觉得完全比不上亲自去一趟。
想念意大利,我说过会再回罗马的。
微信公众号:翡冷翠之似水年华
罗伯特兰登这么个白开水银幕形象能担纲系列片挺醉的
没看过前作,期待值一般。看下来觉得真心不错,算商业片中的水准之作。良心2D!虽然都是套路,不过能一本正经地把淡扯好,把故事编圆也是需要用点心的。幻境场面和一些动作、坠亡桥段设计得很好,节奏也不拖沓。还看了些艺术作品,听了点虚实结合的艺术史,挺好!只是…教授那偷东西的基友哪儿去了?
蛋疼密码!
这个系列越来越无趣,感觉已经变成意大利外景的跑男?
睡着了。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 要不要释放病毒。。。。。
话题很大,人口过剩,行动目标也很大,拯救人类,可这些都冲淡了这系列最可贵的部分——对嵌套进艺术与历史的谜团的解密快感。虽还在解密,还有名作、城市与历史,但又有很大一部分在拼接记忆外加不断的幻觉,且每当想到他们是要拯救人类时,悬念感就会被削弱,因为人类…终究是会被拯救的。
为什么汤姆汉克斯穿得下本福斯特的西装
艺术、历史、传说、解密,还是有趣又精彩。记得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这是计划生育的宣传片。
可惜聪明妹子脑子进水把自己当救世主了。欧洲风光大片,整体也不差啊。
一个城市没待多久跑下个城市,景色拍的没啥美感,为了拯救世界全程就是逃命解密,回忆杀挺没劲,很多无趣的戏份,难得的是老汤演技吸引看到结束,很久没去电影院,2D感觉挺不错的!
还不错,景色不错,情节也算是精彩
最近经常想起这个片,和其原著小说,当年看的时候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邪恶的科学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投毒地放在伊斯坦布尔,过了几年再看,怎么说呢,有种微妙的细思极恐的同步感
毁书不倦的翻拍
「Killing billions to save lives. That's the logic of tyrants. The greatest sins in human history had been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love.」
中规中矩,尚可一看~
无聊
3.5,套路套得还蛮好的,蠢笨饭不容错过hhhhh
生物学灭霸
流水线作品,但水准还是在的